政治 谈谈加强长江沉船政治内幕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对应的项目名称:
长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
项目类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吕忠梅
项目依托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成果名称: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
作者(含主要成员):吕忠梅、蔡守秋、裴丽萍、高利红、余耀军、尤明青、高红松、敖良桂、吴国平、袁杰锋、高丽江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1、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共分为四篇,分别为:导入篇、论证篇、借鉴篇和设计篇。在导入篇,通过导言一章的论述,阐明了长江的大致情况。在论证篇,共有五章,分别为&立法基础:流域控制新理念;立法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如何立法: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立法:制度体系设计;制度创新:水资源市场化配置。&通过这五章的论述,阐释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于基本的制度安排进行了设计和勾勒。在借鉴篇,安排了四章内容,分别为&《水法》修正案的实践;国外立法要览;澳大利亚水资源保护制度;其他国家的相关制度。&通过比较国内和国外立法,以及描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流域水管理、水立法等情况,达到了借鉴的目的。在设计篇,进行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这一专门的立法设计,是从前三篇的论证切入后所进行的可能性立法,并且在最后一章介绍了立法的理由和立法的说明。应当说,四篇的结构从提出问题出发,到分析问题,辅之以介绍他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国的立法,从立法的角度提出了专门性的建议&&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本课题系统研究了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其理论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建议草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案)》&水资源保护&专章,是一部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课题论证与立法应用之大成的著作,其理论研究是中国水资源保护法律研究的开创之作,其制度设计已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直接采用。本书以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已经和正在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为起点,剖析了已经采取的多种措施但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明确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流域特性,水资源保护立法必须实现从区域立法到流域立法转变的理论命题。论证篇对流域立法问题从不同层面展开了分析,对流域控制新理念、流域水资源保护法的内涵与外延等进行了论证,阐明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检讨了中国现行水资源保护立法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基本理念、法律依据、管理体制、制度构架和实施机制。借鉴篇在充分比较世界各国水资源保护法制发达国家的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国家流域立法的经验,对于流域立法这一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佐证了作者提出的中国水资源保护必须实现从区域立法向流域立法转变的观点,而且对我国修改后的《水法》进行了细致评价。设计篇是对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的示范,不仅设计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建议草案,而且对该草案进行了立法理由的详尽说明,为有关部门采纳该项目成果提供了可以直接讨论的蓝本。
  具体说来,课题成果结构合理、内容翔实、论证充分,具有以下前沿性和创新性:
  第一、首开流域水资源保护研究的先河,确立水资源保护新理念。该著作是中国最早从流域角度研究水资源保护问题的成果,立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现状,直面现行水资源保护体制中区域管理、分散管理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弊端,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以流域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新理念,建立了水资源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立足于水资源保护的流域属性,从&一个流域,一部法律&的角度,专门研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问题,并具体设计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建议草案。该著作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长江流域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可能性、法律依据、现实基础等问题,而且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设计。不仅对于推动长江流域的专门立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既注重理论上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法律设计、制度安排等具体规定进行规范与阐释;又注重从个案上进行实证的验证与剖析。
  (2)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既注重从理论趋势和各国研究现状的静态层面解析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变革与发展;又注重在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的应用实效的动态层面把握各种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
  (3)综合运用多维度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分析国内外关于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制度等,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建议案》的起草。
  (4)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收集权威、第一手的资料,尤其是国外已有的先进立法经验,在追寻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力图总结出在我国长江流域水资源法律保护的可行模式,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战略&&制定专门的立法。
  (5)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
  既注重从具体的法律的规范、实施效果归纳出一般的理论原理和发展趋向;又注重从一般的规律中演绎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应对机制。
  (6)采用类型化分析方法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复杂多样,从监督管理体制、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等几个重点方面,进行典型的侧重分析,可以描述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一般性规律,进而进行立法上的应对。
  (7)采用比较研究方法
  在研究各国,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和立法的经验时,结合中国长江的现状及其立法背景,立足实际,提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若干制度安排,并进行专门性的长江流域统一立法。
  (8)采用系统化研究方法
  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何在法律基本理念,特别是环境法、水法等的指引下,立足其稳定性又要保持其发展性,并与其他法律部门、乃至其他学科进行融通,异常重要。因此,必须采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法律内部小系统的完善、水法、环境法与其他学科等外部大系统的交流等双重向度,展开完整性的研究。
  4、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1)学术价值
  学界目前对于流域管理、流域统一立法等探讨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开拓了流域统一立法保护的新篇章,尤其是对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而言,弥足珍贵。具体说来:一是解决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统一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论证;二是对于国外,特别是澳大利亚、美国先进的流域管理经验和立法进行了学术推介和研究,弥补了国内对此研究的薄弱;三是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对于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进行研究,方法独到,价值颇丰。概括说来,本课题在学术上主要具备内容上的新颖价值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2)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该课题不仅对于实务部门进行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也深深影响到了相关的立法,值得一提的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的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了重要社会效益。该课题以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为契机,系统地检视了我国现有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对中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改造具有实效的制度与实践经验,构建了完整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这种研究为《水法》的修订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由水利部推荐承担了《水法(修正案)》中&水资源保护&专章的研究、起草与论证工作,吕忠梅教授作为水利部的法律专家,直接参与了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的《水法(修正案)》的起草与论证工作,课题成果中的很多内容被立法机关采纳,对新《水法》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您还可以输入字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五个维度理解水资源保护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的关键性、紧迫性
发布日期:&&来源:大禹网
五个维度理解水资源保护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的关键性、紧迫性亩均占有量不高,流域需水总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约一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0%
 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保证长江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作为生态资源与环境中性质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水资源的保护无疑是需要各方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个维度理解水资源保护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的关键性、紧迫性
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其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占全国42.7%,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45.5%,排污量也占到了中国总量的43.1%。随着沿江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加剧、水管理不善等多重水问题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制约着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前所&有的压力。
第一,长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亩均占有量不高,流域需水总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约一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0%,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山高谷深,上游山区群众取水困难、用水成本高,下游和沿江一些城市又存在水质型缺水的情况。随着长江流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以及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用水要求不断增加,&来流域需水总量呈明显的增加态势。
第二,长江水环境总体良好,但是局部污染严重,综合治理压力大。在我国黄河、海河、淮河等7大流域中,长江的水质属于优良,86%的河段水质优于或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达到了饮用水标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强,流域内排污明显受到控制,年排污量增速从2007年以前的约4%下降到2%左右。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一些有机加工、化工、医药等企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将大量废水排放到长江里;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不断攀升,因农村面源污染而导致的水污染压力较大;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自1999年以来就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沿江城市能力不足,处理程度不深,影响了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环境形成威胁。
第三,长江流域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湿地分布区,流域内有大量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长江流域共记¼鱼类400余种,其中特有鱼类166种;水生植物100多种,两栖动物145种。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¼》;流域湿地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0%,有国际重要湿地11处;长江流域分布有国家级及省级风景名胜区300处,总面积约8.9万平方公里。近年来,由于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上游干支大规模的梯级水电站建设导致河流连续性受到影响,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第四,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得到加强,灾害破坏程度有所降低,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不容忽视。水灾害问题自古有之,从地区分布看,我国的水灾是东部、南部以防洪排涝为主,西部、北部以抗旱蓄水为主,长江流域主要应对的是洪水灾害。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用,防洪工程体系明显增强,防汛抢险的情势逐步改善,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断降低。长江洪灾形成的原因复杂,既有气候、地势等自然因素,也与人类在沿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泥沙淤积有重大关联。
第五,实现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需要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不断推进机制的优化升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长江工作,从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开始,到2012年12月出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年)》,回顾我国五十多年的长江工作,实现了从建国之初的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为首要任务,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着重开发干流各河段和主要支流水电资源,再到2007年以来强调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全面综合保护利用的转变。要实现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实现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从资源化管理向资产化管理转变、从区域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
勇担重任、科学管理、激发重庆优势和能量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流经重庆600余公里,干流两岸居民、企业、城镇集中,流经重庆都市核心区,以及万州、涪陵、江津等大型城市,仅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区县的常住居民就达1300万。重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切实维护好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重庆必须深刻认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一如既往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及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任。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P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定&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及航运中心,在协调上中下游区域间关系,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行业间关系,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区域间关系,有效支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水资源保护表面上是一个环保问题,实质是一个地区如何从粗放外延增长,到实现高效利用内涵发展的转变。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要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率先崛起,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必须首先破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命题,跳出“先污染,再治理”的困境。这需要全局的视野、系统的方法、长期的坚持,通过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生态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协同,才能逐步达到目标。
第一,大力推进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从根本上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是针对重庆资源禀赋不同、环境承载力制约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明确各区县功能定&,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多元推进,从观念、制度和方法上为重庆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保障。要严格按照功能定&,“让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五大功能区域中除功能核心区外,其余四大功能区域在生态建设上都承担着重要任务,尤其是“两翼”地区的渝东北在发展中突生态涵养的功能,贯彻“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探索绿色、低碳、循环、特色发展的新&。
第二,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促进城镇集约集群发展。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部分江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标严重,长江流域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粗放的城市管理是重要因素。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依据规划,到2020年,这一区域工业总产值将翻两番多,并新增吸纳渝东北、渝东南等地转移人口100多万,将成为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为此,必须借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不断优化沿江产业的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加快推进形成全市的大都市连绵带,以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个城镇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集约集群发展,加快供水管道、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三,强化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综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一是在长江全流域的视野下,从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执法监督、水行政事务管理能力等方面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综合管理模式。二是在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规范河道岸线和采砂管理,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三是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确定水生态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措施,维系优良水生态环境。四是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流域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大禹网()是专业的,行业信息发布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禹网-水处理行业门户版权所有@2012高考政治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2高考政治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时事背景】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
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
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国情和水情宣传普及力
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
水的良好风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节水优先。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
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
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二、【理论思考】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
重视宣传、营造氛围,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
(2)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胡锦涛和温家宝的讲话,都体现了我
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
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位领导人的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强对水资
源的宏观调控。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人民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国
的水资源只占全球7%,但人口占世界的21%。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加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
严峻。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阶梯水价,对用水量大的行业和居民课以重税,
以促使其节约用水。
(4)贯彻落实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从生活与哲的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节约用水,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政策和措施都是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的。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尊重水资源变化发展的规律
,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我们既要考虑全国各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用水情况,又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上来统筹。
(4)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的时候,要坚持适
度原则,节约用水体现了这一原则。
(5)矛盾的观点。我们既要用水又要节水,既要考虑现在又要着眼未来。
(6)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我国公民节约用水意识,来自实
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反作用于实践。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国社会水资源的状况
决定我们要有节约用水意识,我们的节约用水意识会促进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8)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观念属于正确的价值观。
三、【试题创新】
1、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
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这
里的“重点任务”体现的哲理是:
A.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主要矛盾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胡锦涛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
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
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发展的
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请运用生活与哲中有关实践方面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论断的理解。
3、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
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
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
兼顾,统筹安排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管理。三是坚
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
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治国安邦的
大事。阅读材料,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当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改变而
不得不听命河流的阶段;二是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灌
溉和航运工程的抗御并利用河流的阶段;三是随生产力和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河
流为自己服务,但也对河流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的阶段;四是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等措施
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要和谐发展的阶段。
材料二:日,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发表《湄公河委员会华欣宣言》,承诺
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公正和环境良好的湄公河流域”。作为湄公河次区域
国家的亲密近邻和合作伙伴,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次区域合作,及时提供上游水文
信息以协助下游国家的抗旱工作,此举获得各方赞赏。
(1)结合人类治水的历程,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
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11分)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
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
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
“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
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
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必要性
和重要性。(6分)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
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10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能否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中心
”、“关键”都是指抓主要矛盾,故答案选B。
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
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上述材料中胡锦涛提出的加快水
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胡锦涛提出
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属于正确的认识,它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2高考政治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2012高考政治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6:52: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2高考政治热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