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翻译技巧讲解!! 附翻译!

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家有名士》试题阅读答案解析附原文翻译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 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阅读材@料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于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F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阅读 材料 ww.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ww.,阅读材料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中国@大学 网ww w.,阅读@材料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阅读材@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 )(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 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 司:掌管 内容来自
C.皆折节与交 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就:完成 内 容来自
4.D 阅读 材料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阅读@材料www.
【解析】就:靠近,跟随。 阅 读材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中国@大学 网ww w.,阅读@材料
A.家屡空,而学日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中国大学网www.,阅读@材料
B.古训明则古经明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阅 读材料
C.上惋惜久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ww.,阅读材料
D.先生是年乃能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中国大学网www.,阅读@材料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阅读 材料 ww.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项,均为音节助词。D项,副词,才;连词,就。 ww.,阅读材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ww.,阅读材料
A.戴震少时聪明乐学。读书过目能背,日背数千言都不肯停下来。在私塾学习《说文》,三年便掌握了全部内容。
B.戴震读书深思精研。他既注重研究各种注疏文字,讲究实事求是,又敢于质疑前辈大家,且不囿于一家之说。
阅读材 料ww.
C.戴震才学颇受赏识。南北学者都愿与他交往,四库全书总裁荐他为编修,皇上特命他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中国大学网www.
D.戴震为学颇有建树。他承继了江永的所有学说,在小学、测算、典章制度方面有突出成就,强调义理的重要。
阅读 材料 ww.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阅读材料
【解析】&强调义理的重要&错,根据原文,应该是强调&古训&的重要。 内容来自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阅 读材料
(1)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4分) 阅读 材料
(2)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3分) 中国大学网www.
(3)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3分) 中国大学网www.
7.(1)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是向他咨询请教。(2)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3)老师没有办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内容来自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1)&文学&&受知&&辄&各1分,句子通顺1分;(2)&二&&明&各1分,句子通顺1分;(3)&无以&&非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内容来自
【参考译文】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能获得其全部。 阅读@材料www.
他性格十分正直,家里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学问却天天精进。北方的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余姚卢文,青浦王昶,都降低身份与他交往。 阅读材料
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寒暑不断。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中国大学网www.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他说:&圣贤之道不可凭空想象,一定要从古文经书中寻求。想从古文经书中寻求圣贤之道,但是古文经书丧失殆尽,今古相距遥远,一定要寻求古字古义的解释。古字古义的解释明确了,那么古文经书的含义就明确了;古文经书的含义明确了,那么圣贤之道就明确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圣贤之道相吻合,就会借此而明了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并非别的东西,它就存在于过去的典章制度中。那些人分开了古字古义和圣贤之道,把它们当作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这是(认为)古字古义不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呀。&
戴震的学问主要在三个方面:小学(文字学)、测算和典章制度。戴震死后,他的文字学,传授给了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测算的学问,传授给了曲阜孔广森;典章制度的学问,传授给了兴化任大椿。他们都是戴震的弟子。他死后十来年,清高宗拿出戴震校正的《水经注》询问南书房的众位大臣:&戴震还在吗?&答道:&已经死了。&皇上叹息了好久。 阅读 材料
戴震这年(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分隔线----------------------------
------分隔线----------------------------
戴震,字东原 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_相关文章:
------分隔线----------------------------当前位置:>> >> >>
老子名言精选(带翻译讲解)
  老子名言精选(带翻译讲解)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名句无数,下面就《老子》中的名言名句精选80句,供广大老子爱好者欣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17、&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现代社会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一,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无为也反映了南方楚国小农经济的轻松自在。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测,在中国是褒义词,在西方却是贬义词。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仁义道德是乱世的产物,罪恶是智慧的产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现代文明之世也还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过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国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阴谋诡计的智慧。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人民昏昏噩噩,统治者愚民愚己,中国所以落后。
  3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37、&绝学无忧&(不读书,则没有忧愁)&&&&&&&老子主张&不学&,&不智&,以便忘却忧愁,顺从世道。
  38、&我独异于人&(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像老子这样有个性的中国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中国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中国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中国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乐杀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48、&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要收起它,必须暂且张开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暂且给出它)&&&&&&&以柔克刚,欲取反予,这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聪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国民的狡诈。
  49、&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柔术、柔道虽传之日本,但根在中国。中国人具有以柔克刚的智慧。
  50、&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国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给人看)&&&&&&现代经营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识。所以,利器不应当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5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上的真理是:无所作为却能大有可为)&&&&&&&君主神秘莫测,看似无所作为,却暗中操纵,做成一切。
  52、&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置身低贱才能变得高贵,深入下层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层。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事物的柔弱之处正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是老子总结出的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中国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5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老子最懂得辩证地看事物,&大象无形&,使得中国思想有时陷入神秘主义。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爱因斯坦说,中国人没有遵循逻辑推理和实验方法,但一切都做出来了。的确,中国人&猜&出了许多东西,只是缺乏进一步的探索与论证。
  5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过于爱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坏,财宝藏多了反而会有巨大的损失。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中国人从祸福中体验到知足知止,却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中华民族是最懂辩证法的民族。
  5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清明,则把战马用作施肥种田;天下动乱,则盘马弯弓,流血郊原)&&&&&&&中国治乱循环,没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问题。
  5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知道事情的始终,不必亲眼去看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不必亲自去做就能让事情成功)&&&&&&&文人总爱故弄玄虚,神秘其事。其实,老子是通过广征博览、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见天道的。
  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为学,探讨大自然,所以知识天天增加;中国人是为道,提高&境界&、&修养&,所以知识天天减少。少之又少(损之又损),所以落后。
  6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圣人没有他固执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认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认为它善)&&&&&&&老子主张听凭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恶,与世浮沉,这与政治上有可取之处,但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毫无益处。
  62、&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圣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浑浑沌沌,圣人应使他们像无知无欲的婴儿)&&&&&&&现代文明是让人民聪明起来,使人民懂得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懂得并遵守文明规范,懂得约束统治者。而中国文明正相反。
  6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阻塞知识的巢穴,关上知识的大门,终生不生疾病)&&&&&&&无知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6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中国人总是把知识说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其实,知识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生活。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确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以无所事事来取得天下)&&&&&&&(旧)中国的政治是,以无为、不杀骗取天下,然后以暴力治国。
  66、&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入昏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特的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强盗反而越多)&&&&&&中国文明是反技术、反法治的文明。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
  67、&正复为奇,善者为妖&(正常随时可能变为反常,善良随时可能变为妖孽)&&&&&&&老子善于辩证地看问题,他认为好可能变成坏,善可能变成恶,所以,用不着死守是非善恶。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8、&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辉但不耀眼刺人)&&&&&&&老子一方面提倡韬光养晦,另一方面提出光而不耀,说明他还是有&发光&之心、世俗之欲的。
  69、&治人事天,莫若啬&(统治人,事奉天,没有比吝啬更好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吝啬、节俭、轻松、少为、淡然、无事,也是小农社会的表现。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从易处、细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这既是脚踏实地做事的方法,也是农业文明无想象力、无冒险精神、做事刻板的反映。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
  7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结束时象开始时那样谨慎,于是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看重贵特的物品;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以补救众人的过错)&&&&&&&&不欲&、&不学&与现代文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7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让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治,就在于他们的智慧太多)&&&&&&&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都害怕人民有知识,有智慧,所以,焚书坑儒,批判知识分子的事何其多。
  7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于上,人民并不感到有压力;领导人民于前,人民并不认为有障碍)&&&&&&&此统治策略是以&上民&、&处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一切都是骗局。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
  7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一个好的士兵并不一味逞武,善于作战的人并不表现出他的愤怒,会打仗取胜的人并不跟敌人周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国谋略的核心,也是中国武术的窍门。
  75、&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中国的谋略是后发制人,在原子弹发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发制人更加厉害。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
  76、&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以气势、意志、心战、同仇敌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获胜,而不是唯兵器获胜。
  77、&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由于世人的无知,所以他们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中国的圣人是神秘莫测、穷困潦倒的。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陷于饥荒,是由于衣租食税的人太多,因而陷于饥荒;人民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巧取强为,因而难以统治)&&&&&&&老子强烈地反对剥削压迫,向往公平、太平之世,可是又拿不出具体的办法,只有平均主义、蒙昧主义一途。这种浪漫主义传统延续了几千年。
  7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逞强,就会覆灭;木头逞强,就会摧折)&&&&老子深刻认识到强弱的辩证法。可惜的是,统治者不会听他的。(旧)中国的军队、官府从来是逞强欺民的,只有老百姓倒是不逞强,避强就弱,表现了老百姓的善良、憨厚兼懦弱。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小农经济必然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守土重迁,没有商品交换,没有技术、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中国五千年社会的写照。
  老子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一九七三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後,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本和马王汉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分隔线----------------------------
老子名言相关文章
老子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本文选取了一些经典老子名言,并引用名家的翻译,然后作了一...
老子的名言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文化观,还对世界的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道德经...
老子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成语发明家。我们今天使用的许...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诗翻译和讲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