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罗瓦特在哪

坦尼沙罗尊者:答佛教杂志读者问(四之完结篇)【强烈推荐】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28.MrKif问:
我可以信任一个收费教授佛教“课程”的组织吗? 还是佛教应当免费传授?
我不介意付钱上禅修课,但是想对佛教了解得更深入。
法起始于布施。佛陀免费传法,把它作为布施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位导师不能对他/她所传授的布施之法身体力行,你要想一想他/她所把握的高深佛法又有多少。
当然,佛法免费传授时,也不能保证是真品——某些经济富裕、无须依靠他人的导师对佛法有奇思异想亦不无可能——不过免费的佛法,较之于包装贩售的佛法,更有可能忠实原始教义。
29.b215y问: 为什么很难找到像诺亚-列维这样的导师?
他与听众的沟通方式很有特色,让你不觉得自己是一位正欲入门的外人。他的语言带着泥土的质感,使得一般的老百姓都能听懂。
答: 良师不能够批量生产。做一位良师需要诚实、正直——具备你在一位善知识身上应当找到的一切良好素质。佛陀对此列出了四项:
信念、布施、戒德、明辨。这些素质是不可能大规模生产的。如果你发现一位导师拥有这些素质,应当为之庆幸。常常有一位就足够了。只是要确保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那位导师学习。多数人度过一生,未觅得任何良师。
30.bapanda问: 作一位小说家,因为言语不真,是否是妄业? 根据想象构思故事,是否等于说谎?
答: 小说的写作,只要你做到以下两条, 即可算是正业。
(1)你表明自己的文字是虚构的(譬如小说开端常见的“本文所有事件人物纯属虚构”的免责声明)那样,该小说就不算是妄语,因为你一开始就承认描述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
(2)你在写作时,带着不刺激读者的贪、嗔、痴的动机。反之,你尝试激发起他们心中良好的素质,令他们在读完后不仅有所娱乐,而且更有智慧、更具慈悲等等。
31.pema2问:
我喜欢做白日梦,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尽管这样做增进我的创意,却似乎不怎么有念住。您对于念住与想象在灵修道上的价值,有什么看法?
想象的最佳用处是,想象你如何克服人生的困难、修行的困难。换句话说,你试着想象行动的可能性,接着加以实践,看是否引生你希望在内心深处找到的真乐。这样的想象有目的性,因为它开启新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想象,禅修就变成一个枯燥、机械的过程。
至于“失念”的想象,你得问一问自己,除了短暂的快乐之外,你从中实际能得到什么。生命太短促了,不要迷失在不能提供持久幸福的活动中把它虚掷。
32.Rond问:
我了解佛教有关世界是幻觉的概念,不过,既然物质存在与在其中的行动是不可忽略的事实,那么对于在现实的虚幻之中确立意志奉行他的法,佛教徒又怎么解释?
答: 佛陀从未说过世界是幻觉。他的言教当中看上去离那句话最接近的,是他说,如果你在受、想、识等东西里寻找任何实质性的精髓,就好比在一团泡沫、一个气泡、一座海市蜃楼、一株香蕉树、一场魔术表演当中寻找实质性东西一样。他并未说这些东西不是真的——即使香蕉树也有其真实性——而只是说,你不能把长久的幸福建筑在那些东西上。
关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他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是我们的行为与动机的产物,而且我们透过非善巧行为造成的痛苦,是一个真谛。它不是虚幻性的。以灭苦的方式行动的潜力,也同样是一个真谛。这就是他的四圣谛之中的两谛。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意志,使我们的行为与动机尽可能善巧,这样做,既使得我们能够在世界内部活命却不造苦,也使得我们最终能够从行为与动机当中解脱。那是件善事吗?
它真正可能吗? 除非你真正确立探索的意志,是不会知道的。
33.AUGUSTpg2问:
虽然我似乎懂得了缘起和空无内在实质性的概念[缘起性空],我却不喜欢empty[空性]这个词。您能建议别的词吗? 我想到
ephemeral[瞬逝]和insubstantial[无实质],那两个词怎么样?
我爱读您翻译的众多经文,谢谢。
答: 不谢。
佛陀以两种方式使用“空性”这个词。从禅修角度,他讲的是定的精细层次,在其中空无低等定力层次里存在的细微张力与扰动。从感官体验角度,他讲的是,我们的官感与其对象都是空无“我”或“属我”——换句话说,那里没有什么内在的“我”或“我的”。
至于蕴涵“空无内在本质”[性空]的那种“空”,那是后来由龙树提出的。当时他与另外一些佛教哲学家辩论,那些人说,每一种体验都具有内在本质。他的反驳是,假若事物有内在本质,就不会升起、消逝。更重要的是,假若苦有内在本质,就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基本上,他想要表达的,就是佛陀已经用更简单的话说过的:
事物依缘而起。(龙树本人,当他把常规层次上的空性等同为缘起[dependent
co-arising,十二因缘]时,就绕到了这里。)如果你想从苦中解脱,只要终结它的缘,那么作为果报,它就会止息。
因此,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语境里的empty[空],可以用conditioned
依缘]替代,因为这个词有一个实用性。它把你指向那些因与缘,特别是你力量所及范围内的因与缘,你可以朝着正面方向改变它们。Insubstantial
与ephemeral的意思无非是: 事物变化得快速。它们没有告诉你,朝哪里看才能获得解脱。
34.equalizer问: 您对印度教的“不二”之道[Advaita path]有什么想法?
其精髓:“我就是那”。换言之,我,融合在真、觉知、纯净的意识、梵、或佛性当中。且不论它是哪个教,它与您所代表的修行道之间,本质上是否存在调和性?
答: 佛陀教导说,以任何方式定义自我——哪怕以纯净的意识、或是佛性、还是别的——等于是限制你自己。而且这样做,妨碍你观察自己内心因果的运作方式。你若自认性恶,就不会相信自己有培育善法的内在资源。如果你自认性善,则难以理解心的善恶状态何以不稳定、有赖缘起:
常常这导致自满,以为你内在的善将会照应一切。
因此,把关于本性或认同的思考放在一边,佛陀建议说,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即刻当下的问题上:
出于自身无明,不懂得苦因及如何改变行事方式达到苦的止息,你在给自己造成无谓的苦迫。当你沿着这条道走到终点时,将会证得彻底、非缘起、超越时空的幸福。正如我的一位导师阿姜苏瓦特曾经说,达到非缘起的幸福时,究竟是谁在体验、或着它是什么,就不成其问题了,你不会为此议辩。
35.ananda问: 当今这个时代,彻底觉醒是否可能?
现在那些高年资导师们,多数人老老实实地说,他们仍然走在修行道上。现有的教导和对经典的诠解,难道不因此值得严肃质疑吗?
我不能替其它传统发言,不过在泰国林居传统当中,有数位阿姜——有些相当年轻——被承认已证得彻底觉醒。因此它仍然是可能的——如果你全力以赴。
36.jumpalagi问: 经常看见awakening
[觉醒]、enlightenment[开悟]、nirvana[涅槃],这几个词被替换使用。它们是否真的可以互换吗?
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了解这一点重要吗? 谢谢。
Awakening和enlightenment,这两个词都被用作巴利文/梵文bodhi一词的英译。菩提尊者[Ven.Bodhi]或许可以说对这个词具有专门的兴趣,他选用
enlightenment,因为巴利圣典中bodhi一词经常与光的比喻相关。我选择awakening,既因为它最接近bodhi的巴利词根的涵义,也为了避免与十八世纪European
Enlightenment[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用词混淆起来。
Nirvana是彻底自由。Bodhi是趣向它和发现它的体验。两者区别的重要性只在于,趣向自由体验的体验,对于估测该自由是否彻底,有其重要性。正如一部巴利经文中说,首先是法住智[直译:
法的有规则性],接着是涅槃智。在佛陀对自身觉醒的叙述当中,法住智包括了宿世智、生死智、漏尽智[直译:对前世的智识、对众生如何随其业力死亡重生的智识,对欲、见、有、无明如何止息的智识]。在其它经文的记载中,法住智意味着缘起智,简要说是知见了,对因果的"无明"如何引生不善巧的动机[intentions],而对因果的明了又如何导致一切动机的善巧,直至一切动机[业]的终结。只有对动机获得此等洞见,觉醒[awakening/enlightenment]才是真实不虚的。只有那时,才会有彻底的自由,即,真正的涅槃。
37.millionmeditatorsit: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五日,全世界超过一百万的人将为和平而静坐。请您加入我们,并且邀请您的朋友加入好吗?
答: 我和朋友们每天为和平而静坐。不过谢谢你的邀请。
38.bohemeanne问:
我丈夫对色情材料有瘾癖。有不少基督教网站为戒除这种瘾习提供帮助,但我找不到可以帮助他的佛教网站,您可否介绍一二?
答: 传统上,佛教对淫欲的对治是观身不净:
看清楚,一切人体——即使是表面上最具吸引力的人体——是由种种丑陋部分构成(想象把你的所有内肠取出,展示于餐桌的情形);
并且,观想一切人体都不免将化为死尸。若想更多了解这个禅修法门,可以在www.accesstoinsight.org[通往内觉网站]检索“Body”[身体]、“Asuba”[不净]、“Sensuality”[感官欲乐]等条目。除了上述查阅涉及的内容外,该网站还有一份《身随念》的经文选读,以及阿姜苏瓦特开示集《一握之沙》里的一篇《我的这个身体》。(那份经文选读显示出,早期佛教谈到身体这个主题时,并非完全采取负面态度。)
我本人无互联网连接,不过有人告诉我,网站有一组死亡腐烂的尸体图片,作为这类观想的辅助材料。传统上,不净观是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因为如果做的不善巧,可能引生一些极其压抑沮丧的心理状态。
对治淫欲的一个不太传统的做法是,修练无量慈心。养成这样一个习惯:
一见某人的图片,就祝愿此人找到真正的内在宁静。一旦这个修持成为习惯,再看色情图片会有不乐感,因为,眼看这位你衷心祝愿拥有真正幸福的人在作这等糟蹋自己的事,会升起极度的不谐合感。
若想更多了解无量慈心的修法,可在“通往内觉”网站中检索“Metta”[慈心]及名为“Merit”的经文选读。(全文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暗月世界的第5关的‘瓦特大厅’在哪?要在瓦特大厅杀死尼拉塞克。怎么都找不到这个瓦特大厅,求指点,谢谢_百度知道
暗月世界的第5关的‘瓦特大厅’在哪?要在瓦特大厅杀死尼拉塞克。怎么都找不到这个瓦特大厅,求指点,谢谢
提问者采纳
点城门,貌似触发区域不是很大
提问者评价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尼拉塞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 西安市高新区瓦特饮品屋(瓦特俱乐部)
西安市高新区瓦特饮品屋(瓦特俱乐部)
2010年,一家名为“光音”的酒吧出现在西安街头,四年后,一家名为西安光音文化有限公司,昂然挺立于陕西娱乐行业的潮头浪尖。“光音”由创业初期的300平方米、20名员工,经过4年时间,发展成为拥有光音南街酒吧、光音瓦特俱乐部、光音艺速汽车俱乐部等多个营业场所、万余平方米、300多名员工、成为我市娱乐业的知名品牌。
  2012年12月,由光音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打造的西安高新瓦特俱乐部落成开业。这座集化...
[全部展开]
公司名称:西安市高新区瓦特饮品屋(瓦特俱乐部)
公司规模:20-99人
公司行业:
公司类型:
联系人:曹总
联系电话:
公司地址:科技路E阳国际瓦特俱乐部
该公司暂无招聘职位,请查看相关公司的最新职位
公司名称:西安市高新区瓦特饮品屋(瓦特俱乐部)
联系人:曹总
联系电话:
公司地址:科技路E阳国际瓦特俱乐部
无需海量投递
24小时企业主动联系您,坐等好工作!
如何提升找工作效率?
击败更多竞争对手企业主动邀请你,当日即可找到好工作!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阅读)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人关注&&&&&&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在线阅读
&原著者:坦尼沙罗尊者& Thanissaro Bhikkhu&
&编译者:库那威罗 比丘等 Gunavira Bhikkhu and others
----------------------------------------------------------------------------------------------------------------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惟:『导师的教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长部?大般涅盘经?第六章?第一段》
  && 尔时,娑罗双树忽于非时绽开鲜花,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华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旃陀罗香屑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音乐亦从天演奏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歌唱亦从天发出以供养如来。
于是,世尊告尊者阿难说:「阿难,娑罗双树忽于非时绽开鲜花,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曼陀罗华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旃陀罗香屑亦从天下降缤纷散落在如来身上以供养如来。天上的音乐亦从天演奏以供养如来。天上的歌唱亦从天发出以供养如来。
  「阿难,并非如此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继续担负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如是,其人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和最有价值的敬礼。是以阿难,汝应继续负担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阿难,应如此教化。」《长部?大般涅盘经?第五章?第二至三段》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中文版引言
   诸比丘,有十种法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应该时常忆念、审察及思考的。这十种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应该时常这样的忆念、审察及思考:
&&& 一、我们已经不是在家的俗人了,我们拥有与在家人不同的种姓,而是已经出家修行的沙门。
&&& 二、我们的生活一切的衣、食、住、药,都是依靠他人供养。
&&& 三、我们的言行举止,应该具足安详的威仪,合乎戒律,合乎沙门身份的举动。
&&& 四、我们是否能够以戒律来指责纠正自己呢?
&&& 五、那些修习梵行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照戒律来指责纠正我们呢?
   六、我们将会与我们所喜爱的、所拥有的别离分散。
七、我们是自己所造的业之主人,我们是自己所造之业的继承人。我们由自己所造的业而生,业是我们的族亲、同伴,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们,我们依靠自己的业,无论我们造的业是善业或是恶业,我们都必须自己去承担。
&&& 八、时间一天一天的消逝了,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呢?
&&& 九、我们是否欢喜于寂静的住处呢?
&&& 十、那能够根除贪念、欲望、习气、无明烦恼,使人趣入圣流的卓越智慧,我们是否真的具足证到了呢?当其它修习梵行的善知识问及此事的时候,这将可能是使我们尴尬难堪的原因呀!摘自:《泰文大藏经?45?24/91》
----------------------------------------------------------------------------------------------------------------
坦尼沙罗尊者简介
  &坦尼沙罗尊者, (1949-) 原名杰弗里- 德格拉夫,美籍,1971年奥柏林学院毕业,主修欧洲思想史。大学期间曾参加佛教禪修班,如鱼得水。毕业后来到泰国,边教书边寻找可靠的禪修导师,1976年随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亲侍十年至师圆寂,一直隐修于罗勇府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他的第二位导师是阿姜苏瓦特。1991年他应邀来到加州,协助阿姜苏瓦特建立了慈林寺,并于1993年被任命为该寺住持,自此时起担教。他是西方籍僧伽当中的优秀行者之一,也是当代一位巴利英译名家。2005年被泰王室尊封为禪僧类的昭昆。同年被泰国摩诃玛库僧伽大学授予 荣誉博士。著名出版物包括英译阿姜李的《念住呼吸》等居导师开示录、经文解读《掌中之叶I-V》、《觉醒之翼》等、论著集《圣道修行》等、开示集《禪定I-III》。其中《佛教比丘戒律》(Buddhist Monastic Code)在西方成为各派佛教的参考书。他的论著以原典为根本,直接了当、有穿透力、发人省思; 有关禪定的论谈则体现了林居傳统的实修承傳,字里行间值得细读。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坦尼沙罗尊者:四梵住(下)【强烈推荐】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对业的观想也被作为智慧与洞见的培养基础。它们构成了明辨教导的一切背景。佛陀觉醒的核心洞见在于,痛与乐来自你的业。其中有带来苦痛的业、带来喜乐的业、带来两者的业、还有那止息业、止息苦、带来至乐的业。那就是佛陀明辨说之精髓。故此有一套富有意味的组合:
舍离、希望、审慎、明辨。这些素质同归一路。它们围绕着同一句观想:
“我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
一切众生各为其业的拥有者。”
  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阿姜苏瓦特曾经就这句观想作过一次开示,着重阐明非我教说与这句话的区别。色、受、想、形、识:
这些不是我。但我们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他说:“仔细想想。”
  换句话说,不要抓紧你那些业的果报,而是抓紧你当下不断在作决策这件事。一旦作出某个决定,它就被纳入了一个超越你所能控制的更大的因果圈子;
但你下一个时刻继续有机会再作一次决定,再下一刻、下一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不要纠缠于旧业的果报。而是关注你当下能做什么,才能使你的现业善巧。那就是“我是自己的业的拥有者”这句教言的重点。
“我们是自己的业的继承人。”
  我们将会收获这些业的果报。因此要以你愿意接受其果报的方式行动。慎虑此事:
那就是巴利词 ottappa [畏恶]的意思。它既可译为怖畏行为之果报,也可译为关注行为之果报。不管怎么翻译,它意思是,你不漠然置之;
你懂得无论自己做什么,必然受其果报。
  在此,明辨的素质再次出现。有许多我们好行之事将引生恶果,又有许多我们不好行之事将带来善果。佛陀说,衡量我们是愚人还是智者的标准在于,看我们如何处理这种情形。换句话说,这就是明辨的素质真正显示其价值处。你可以谈论明辨,你可以描述三特征、五蕴、六处、十二因缘、空性这一切殊胜概念;
你可以谈论它们,但它们若不能助你在面临难关时作出正确的决策,那么你的明辨毫无用处。有用的明辨是这种:
它能让你说服自己不做那些想做但自知将引生恶果之事,或者说服自己做那些不爱做然自知将引生善果之事。那才是明辨显示其实效之处。
“我们由业而生。”
  我们的行为[业]是我们所体验的一切的来源。你若想得良好的体验,就得专注它的来源。你若不喜欢正在经历的体验,还得转过来专注其来源。它一直就在这里,就在当下此处。
  佛陀对时间的教导颇具意味,虽然谈论时间,但不谈论时间的起点。你的体验的起点就在此时此地。它全部从这里涌出;
因此与其试图追朔过去某处的第一因,佛陀要你在此时此地寻找第一因,在内心深处动机、专注、认知对立运作的领域深入挖掘,因为那里正是一切“出生”之处。
“我们因业相联。”
  我们人生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由我们的行动[业]造就的:
与他人一同做、对他人所做、为他人所做之事。这些事造就起我们与周围人们的关联性。
  相互连通性,是一套极受欢迎的佛家学说,特别是在当今,但可笑的是,人们喜欢谈论不带业力说的相互连通性。他们把十二因缘当作相互连通的原型,在这个网络之中,一个因素不能独立于全套其它因素的存在,但他们疏漏了,未曾意识到,十二因缘的教导讲述的是无明如何与苦关联、渴求如何与苦关联。这种相互关联是你要切断,而不是庆祝的。
  业力的相关性可以有两个方向——有善的关联、有恶的关联。因此你应当培育那些良性的关联。
  再一次,你往何处看?
你看此时此地你正在做什么。你与其他人相处时行为如何? 你如何对待他们?
由这些行为造作的关联,从现在到将来,你或者将从中得到喜乐,或者你将摆脱不了。因此要仔细选择你的行为[业]。
“我们以业为仲裁。”
  我们的业决定我们的人生。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法官坐在天界某处大宝座上对我们宣判。我们以自己的行为[业],判决自己欲得何种生活——此事既使人感到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有些可怕。想一想多少次你曾以不善巧动机行事。想一想你内心仍然徘徊着的、可能成为将来不善巧行为基础的那些不善巧动机。用心想一想。它意味着还有工作要做——不仅是避开不善巧之业,而且要长养善巧之业。
  这就是希望升起之处。即使我们在生活中也许受苦,透过我们自身的行为,却存在一条出路。我们不需要坐等他人的拯救。我们不是命运的受害者。我们能够作选择,我们能够安排事物轻重次序,透过自己的意、语、行,朝正面方向重新塑造我们的人生。
  我们修禅定,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禅定在内心塑造起良好的素质、善巧的素质:
念住、警觉、定力、明辨、精进、诚实、持恒。随着我们对这些素质的培育,随着我们将之用于行动,它们强大起来,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生的明智仲裁,把我们的人生引向真正欲往之地。
  接下来,最后一句的观想建筑在:
“无论所作,
为善为恶,
我们自受业报。”
  这一句提醒我们要审慎,行事真正依照良性冲动与善巧动机。我们要在内心培养起保护这类善巧动机的素质,因为它们实在是举足轻重。
  这些教言之所以培育舍心,是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对旧业与来自旧业的果报持舍离心。有些事我们不可能改变,因为它们是既成事实。我们不能逆转时钟。
  然而这些教言之所以滋长希望,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即刻当下的作为改变局面。有那么一个出口,让我们塑造人生,将它引向更好的方向。
  在舍离、审慎与希望的平衡之中,学会如何正确利用业力的原则:
这就是明辨升起之处。
  业力教说现在之所以受到非议,主要是因为它被乱改成了简单化的线条形式:
不是宿命论,就是一报还一报。但是,你若懂得了该教说的复杂性与目的性,你会开始意识到,它非如我们过去所想。它非是对人们经受苦难或我们对之无动于衷的合理化解释。当你真正懂得了业力的运作时,你会把他人的苦,作为你相助的机会。你不知道他们的苦将持续多久。你若能成为他们止息苦痛的助缘,难道不是件善事么?
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 你不希望有人帮助么?
有一天你也可能真处在他们的位置。说到底,如佛陀所言,你过去早就经历过那种情形了,假若不出离轮回,很可能还会再去那里。业力教导的用意非是令我们自感高于他人。你不能确定的是:
也许他们过去恶业的果报只比你过去恶业的果报来的更快罢了,有一天你也可能处于与他们类似的位置——或者更糟。
  因此不能自满。业力的教导不是为了让你自满。若说有什么用意,它正好相反:
为使你不自满。有一次我读到某人说,911事件使他那自满的佛教徒的气泡破灭。不过,“自满的佛教徒”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奉行佛法的整个目的,在于它教导你不自满。只要你的心里有苦,就说明还有工作要做。
  因此,一方面,业的原则使你审慎,提醒你继续修持。但它也意味着存在一条对付苦的途径,令你得以超越它:
那就是希望存在之处。
  假若你懂得运用业力教导,会看见它何等有用,它与我们此刻正在进行的禅定何等相关。你在禅定中想要挖掘与寻找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此:
业力,即动机这个因素。观察它如何动。看你如何令它更善巧。看你如何能完善该因素,使它不仅把你带到时空上更愉快之境,而且——等达到真正善巧之时——出离时空、达到业的终结、无须再修的地步。
  那就是 katam karaniyam[所作已作]——对阿罗汉的描述:
此人所作已作、已完成任务、已放下重担。理解业力原理并正确运用它,是使那一切成为可能的因缘。
(根据2003年7月某日开示录音整理,选自坦尼沙罗尊者开示集《禅定》第二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7运行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