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快10岁,在关于父母关爱我的作文的关爱中长大的故事

我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感人故事~_百度知道
我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感人故事~
我现在15岁,上初三,要符合我的年龄特点,来一些作文素材(关于我与父母或者是我与长辈之间的感人故事),最好有范文,不用多,五六百字就行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和父母的生活  从小到大,总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中你最爱哪一个?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两个都爱。可是,总有人钻牛角尖地问下去,好像不答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就不行似的。回想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无论是快乐的,还是伤心的,都被蒙上一层淡淡的色彩——被岁月洗濯仍坚定不移的爱。我怎能为了一个回答而去衡量父母的爱呢?  生活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我并没有仰望富人家的生活,甚至引以为豪,因为,我有最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有许多许多小天地……我拥有好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非常敏感的神经,总喜欢让爸爸抱着睡。爸爸看我睡熟了,便把我放到摇篮上,谁知我脱离爸爸的臂弯就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只好又哄又抱,直到深夜才能安睡。学会走路后,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行。目的地并不远,就在乡村的田野之中,交通工具也只有爸爸的一辆自行车,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旅行。也许在摄像头中,那些风景都不算美,可是,在我的幼小心灵中,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画面。这里有绿树的庇荫,有山泉的流水,有成熟的麦田,世界是不是就这么大呢?从此,我的眼里装满了憧憬。长大后,我也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可是,再也没有牵动我的风景。  虽然我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但体质还不算差。这要归功于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每天为我准备营养丰盛的食物。每天早晨我都要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中午和晚上都是丰盛的“大餐”,荤素兼备。每次我都看见爸爸在厨房里忙出一身汗,因此也会认真地吃,久而久之,我不仅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爸爸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睡前,妈妈会给我讲许多好听的故事,我便整天幻想着我是童话中的公主,虽然现在那些故事书都不翼而飞,但那份温暖的感觉仍保存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惹妈妈生气,妈妈便说我是东北虎的孩子,幼小的我半信半疑,吓出一身冷汗,直到现在,妈妈还会为之发笑。可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妈妈再怎么骗都骗不到我了,我知道,我是妈妈最可爱的女儿!我就是这样在爸爸妈妈的悉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八岁时,全家搬到了深圳,爸爸妈妈工作也忙了起来,他们早出晚归,我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孤独地等待。然而,每当我听到门铃响起,便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像小兔子一般跳起来,兴奋地为他们开门。那一瞬,才觉得的先前的寂寞孤单都没有白费,只要有爸爸妈妈,就拥有一切欢乐幸福。在我孤单无助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着我,在我快乐开心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呢?尽管我常常惹他们生气,也要挨打挨骂,可我始终相信那句——打是疼,骂是爱。有一次在书中读到,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是啊,漠然就代表不在乎,假如有一天父母不管我了,一点打骂又算什么呢?可怜天下父母心,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爱你们,所以我愿意接受你们的教育。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也可以照顾自己了。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照顾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当然,我和父母之间的故事,不仅仅是养育之恩那么简单。我和父母之间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得不说,你让我怎么抉择,一一说给你听呢
我上有两个姐姐。大姐出世不久,因病医治不及时,患了小儿麻痹症。种田人家少不得重劳力“撑门户”,二姐出生后,父母迫切需要一个男孩。当我呱呱坠地时,如愿以偿的父母心花怒放,将那鞭炮炸得劈里啪啦,并给我取个小名“来喜”,又依着“贱名好养”的风俗,叫我乳名“傻儿”。待我读书时,父母一本正经地给我取了个学名“杨良升”。
母亲最后看了我一眼:傻儿,好好读书,好好长大仿佛我到这个世上就是折磨母亲的,难得有几天不病,一病就绵绵无期,让她焦心不已。母亲到处请医生,求偏方,熬中药……除了种田,剩下的时间她都在为我忙活。
1994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离家10多里地的永河镇中学,这是所寄宿学校,要求住读,每周末回家。母亲为不能天天照料我而忧心如焚,同学们都在学校蒸饭,吃从家带来的咸菜,我也没例外……我的身体更差了。
母亲趁我周末回家的空儿,带我去看医生,并买了很多中药。等我上学后,母亲每天清晨3点钟起床熬药,熬好后将药汤灌进开水瓶保温,当她打着手电筒将药送到学校时,天还未明。母亲拍着我宿舍的窗棂,轻轻地叫:“傻儿,把门打开,妈给你送药来了。”因身体原因,我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一喊我就醒了,便开门让她进来。母亲经10多里急行军,显得气喘吁吁。她将开水瓶里的药汤倒在水杯里,要我趁热喝。那又苦又涩的药汤别说喝,就是闻着也刺鼻,勉强喝了一口,我立马吐了。母亲急急又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说:“傻儿,喝药要咬牙,喝进去你的病就好了……还愣着干什么?妈求你了,快喝呀傻儿……”母亲左一个“傻儿”右一个“傻儿”地叫,有同学被惊醒,发出窃窃的笑声。我脸红了,向母亲抗议:“妈,在这里,您要叫我的学名杨良升,别‘傻儿傻儿’地叫,惹同学笑话。”母亲嘴上答应,可下次送药来,她还是一口一声“傻儿”,我只得由她去了。
母亲风雨无阻,天天黎明前送药来,并监督我喝完。一个寒风暴雪的清晨,她披着一身雪花来时,我正躺在床上咳得翻江倒海。母亲将手伸进我的被子,发现我的双脚凉得像铁砣,她大骇,一把搂我在怀,惊恐地问:“傻儿,你没事吧?不要这样,妈妈会吓死的。”她用被子紧紧包住我。不一会,母亲嫌增温太慢,竟当着同学们的面,解开自己胸前全部的衣襟,露出那双曾哺育我长大的乳房,将我一双冰块般的脚,毅然地、生生地贴身放进她怀里,似乎“刺啦”一下,母亲的身子倏地打了个寒战,却始终面带心疼的微笑看着我。我清楚地感受到了母亲身体的战栗,那天的气温是零下6度,哈气成冰啊!我拼命地想将脚从她的胸前抽出来,母亲死死地拽着,还说:“傻儿,别犟,天冷啊。”
“妈,您不更冷吗?”
“没事儿,妈身体比你好!”
所有看见这一幕的同学都哭了……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感人故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亲子沟通:10个小故事教你如何真正爱孩子|爱孩子|沟通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亲子沟通:10个小故事教你如何真正爱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如同孕育生命的太阳和水一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误区:父母过高的期 望、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分的关心、过多的指责……这些扭曲的爱,会使孩子无望、无奈、无能、无情、无措……有时候,似乎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感到 越痛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这些父母没有弄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才能表现爱!
  ★1。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一次,我乘火车出游,睡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小女孩在看书。我喜欢读书的孩子,就用欣赏的目光看着 她。小女孩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认真了。我从中铺下来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她,小女孩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第二天,她非要跟我一起 去餐车吃早饭。她姑姑说:“别捣乱了,你从来没把碗里的饭吃光过。”小女孩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爽快地说:“好,我请你吃早饭。”餐桌前,我问她:“你 能吃多少?要吃完,一点儿不剩才行。”小女孩想了想,说:“半碗粥,半个鸡蛋。”“好。”我给了她半碗粥、半个煮鸡蛋。小女孩吃了几口,就玩了起来。她姑 姑数落她:“我早就说过,你不会好好吃的。”“她会吃完的。”我笑着对孩子的姑姑说,又给小女孩使了个眼色。小女孩什么也没说,端起碗就把里面的粥喝完 了。“真了不起,说到做到!”我伸出大拇指。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孩子交流时,成人通过目光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往往胜过语言。
  假如孩子烦躁不安,你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孩子沉默寡言,你应该再问问自己,你给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2。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一次,我去一所小学与孩子们见面。一个女孩站起来问:“知心姐姐,我们的老师不会笑怎么办?”这个 问题,让我想起我曾到北京一所小学采访,在一本中队日记里,我发现了一篇《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所有的老师都是绷着脸来上课的,只有 美术老师是笑眯眯的。结果,美术课上有高声讲话的,有离开座位的,有借东西的……乱糟糟的,后来美术老师不得不收起笑脸,也绷着脸来上课。
  我总结说:说句不好听的,这叫“给脸不要脸”。同学们大笑起来。笑后,我问提问的女孩:“你们有没有过‘ 给脸不要脸’的时候呢?”“有。”女孩坦白地说,“只要老师给个好脸,有的同学就开始闹腾。”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调查一下“老师的笑脸 到底哪儿去了”。
  几天后,我收到同学们写来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份这样写道:“下课,我路过办公室,听到了爽朗的笑 声,是我们班主任。我想看看她笑起来是什么样子,可是我刚叫了一声老师,班主任转过身来一看是我,脸上顿时一点笑容也没了,她冷冷地问:‘你有什么事?’ 这让我明白了,老师不是不会笑,只是不朝我们笑。”
  孩子们渴望得到微笑,因为你冲他微笑,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所以说,父母再忙再累,也不要忘记把微笑送给孩子。
  ★3。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
  孩子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乐,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不如不说。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就 变成了一种对抗情绪,潜伏在心里。初一女生小雪吃安眠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醒了过来。苏醒后,她拒绝跟爸妈说话。后来,我赶到她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 静静地听她说。“我是分两次吃的。第一次吃完,我想起爸妈的好,有些舍不得离开他们。可又一想,活着太没意思了,就又把剩下的药倒进了嘴里……”说起服药 的过程,小雪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你为什么想死呢?”“因为活着很痛苦……”我和小雪谈得很投机,实际上主要是小雪在讲,我在听。她表达能力强,思 维清晰。“如果你真死了,说不定中国就少了一位女作家呢!”我情不自禁地说。“我妈可不这样看。”说起妈妈,她的眼圈红了。从她的倾诉中,我知道了没人理 解她,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而我关注她,赞美她,又给了她生的希望。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才听得进对方的话。倾听是一门艺术,而 学会这门艺术,也不是那么难:
  1。 做出听的姿势。与孩子平视,别居高临下,要身体前倾,同时看着说话的孩子,自然地用目光表达你的关注。
  2。 表现出听的兴趣。送 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他知道他说的每句话你都认真听了。孩子说话时,你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表示你的兴趣,“是这样啊”“你的想法太好了”等。只要你对孩子 表现出兴趣,那么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果你总沉着脸,一言不发,会令孩子十分失望的,他看你这样,很快就会闭嘴的。
  ★4。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孩子的长处,经常让他展示长处,你认为他行,他就会朝着行的方向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发现不同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或许就是孩子最行的地方。
  2。 发现闪光点。有 个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可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又回答不上来。老师课后问其原因,他说:“同学们总说我笨,所以老师一提问我就举手,我想让大家看看我不笨, 可实际上我不会。”老师表扬了他的积极性,并跟他订下协议:“以后如果你真会,就举左手;如果你不会,就举右手。”之后,这名学生一举左手,老师就让他起 来回答问题。从此,这个孩子天天有进步。
  3。 发现动情点。与 孩子为友,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真诚。有个年轻女老师爱穿高跟鞋,一个男生总低头看老师的鞋。老师不高兴地说:“注意听课,不许看了!”老师一走动,男孩忍不 住又看。老师生气了,男孩再也不敢看了。一天,老师去家访。男孩打开门,一看是老师,什么也不说,转身就往里屋跑。他从床下掏出一双高跟鞋,含泪说:“我 妈活着的时候也爱穿高跟鞋,一听到老师走路的声音,我就想起妈妈……”从细微小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真诚和爱。善于发现,是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 的法宝。
  ★5。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对于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胜于金子。我大哥从小动 手能力很强,他回忆说:上中学时,他想买一个刨子做小提琴,虽然只需要5元钱,但当时他也没有。妈妈知道后说,你要是能做成,我就给你买。他听了之后,就 用旧刨子做,手磨出了水泡,终于做成了。而妈妈果真给他买了一个新刨子,当时他激动万分,如获至宝。通过努力得来的,总比轻而易举得到的更让人有成就感。 所以父母对孩子负责,就要给孩子留一点想头,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6。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30多年前,我是一名知青,在农村插队。一天,我乘长途汽车外出,车在不平坦的路上颠簸着,我昏昏 欲睡。忽然,“砰”的一声,我的头撞在了窗玻璃上,车上的人笑了,我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车子继续前行,“砰”的一声,我的头又撞上了窗玻璃。这次全车哄然 大笑。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瞌睡,可过度的疲劳让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的头正倚在窗玻璃上,可感觉软软的,定睛一看,是一只大手。我回 头,只见伸手为我垫头的是一位陌生的农民,他憨厚地笑笑。正是这点滴的情怀,滋润了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城里孩子,虽然后来回到了城市,我却永远忘不了那里 的父老乡亲。
  ★7。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陕西省长安县的农家妇女田桃花获得全国“十佳年轻妈妈”后,说:“儿子学习不好,我从没夸过他。一 天,孩子回家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盘蘑菇炒青菜,老师和同学都夸我炒得好吃!’我没好气地说:‘你真行,将来考大学会考你炒青菜?’这样没 好气的话我常对孩子说,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自信。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这样不对,就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在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后,我发现孩子也有了改变: 他写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回家跟我也亲近了……期末考试,他的数学得了70分,这对经常不及格的他来说,是第一次!”从田桃花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一旦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目光和语言就会随之改变:把“目中有分”变为“目中有人”,把“以分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把挑剔不满变为欣赏满意,把讽刺挖苦变为赞扬肯定……于是,爱就出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8。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爱绝不是纵容,父母要把管教和爱紧紧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管教孩子要注意几点:
  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敬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 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父母的纵容中学坏的!父母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次无理取闹,绝不让他得到任何好处。
  3。 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孩子胡闹没得逞,这时候,他反而会对父母做出亲昵的动作,这时父母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这时,父母说的话孩子也容易听进去,要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但是父母不喜欢他的不恰当行为。
  ★9。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父母要容得下学习差、淘气的“问题孩子”,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而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10。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然而,许多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爸爸下班回 来,女孩马上沏了一杯茶,递过去:“爸爸,喝茶!”谁知,爸爸不耐烦地说:“去去,写作业去,考100分比什么都强!”渐渐地,孩子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 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一份调查表明,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 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41.19%的家长(微博)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然而,正因为这样,才培养了很多骄纵无理、不知感恩的孩 子。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为孩子遮风 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本文选自的博客,点击。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53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57名专家为您服务)
三步报志愿
3166人已测试
316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人间 | 童年缺乏父母关心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_网易人间_网易新闻
人间 | 童年缺乏父母关心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
本文系网易“人间”工作室(the livings)出品。
潜意识里,我一直觉得留守儿童的故事一定是悲惨的——贫穷剥夺了孩子享受爱的权利,又将他们推向各式各样的深渊。&
那么多极端的校园霸凌案件历历在目,以及类似柴静所写的《双城的创伤》里面,五个农村孩子相继自杀,未遂的孩子同样封闭、沉默。最后,柴老师也没能弄清楚孩子们的内心,只说对这个世界平添了几分无解。&
但阅览完叶杨的几百条微博,我才明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确实存在的。”正如她朋友所说,“其实她这么多年,只是拿土把心结埋起来了而已,最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旦有机会,她立马就被打回原形。”&
但叶杨说她在有意识地“卸妆”,尤其是日后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如何更坦诚地面对自我,“这很困难,但会努力去做。”她说。
在叶杨看来,她和父母中间总是存在着一堵无形的墙。
5月16日,叶杨转发了一篇有关性侵的文章,下意识地屏蔽了父母。
“更多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但会不会有其他因素在里面?也不好说。”
<font color="#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被性骚扰,叶杨还在读小学。一次放学回家,三个小混混隔着五六米对叶杨猥琐地笑,迎面时,其中一个猝不及防地伸手摸了她的下体。叶杨当时愣着站住,混混走了,她才感到愤怒,但是,她最终没有告诉家里人,“怕他们笑话”。
更恶心的一次,发生在初三备考阶段。临近中考,叶杨开始频繁地丢东西,眼镜、笔……起初她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叶杨喝水服药,发现保温杯里被人装了尿液。班主任口头上说要严查,但中考在即,最终没有做什么。
叶杨将目标锁定在一位同班同学身上,在那之前,那位男生总说自己和叶杨关系亲密,捏造绯闻,说他们单独出去逛过街。
原本一直独自回家的叶杨,在周末反常地打电话给父亲,让他来接自己回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对那位同坐校车的“可疑对象”怀有本能的恐惧。但是对父母,她只说是“被男生欺负了”。
潜意识里,叶杨并没有把求助父母当做一条有效且可靠的渠道。
这件事发生后,叶杨发誓,“一定要离开这个鬼地方”。但校长希望成绩在年级前十的叶杨留在本校,私下里还请她的父母吃了饭,承诺了万元的奖学金。叶杨的父亲很心动,几次劝说,叶杨口头答应着,但最终选择志愿的时候,还是头也没回,填上了东莞最好的一所高中。
如今,叶杨已经习惯先斩后奏,填志愿、谈恋爱、做公益、做实习……偶尔父母提出异议,她也不以为意,“你们凭什么以这样的角色出现?凭什么干涉我?”
二十年前,广东汹涌的经济浪潮吹到了这个家庭,叶杨的父母在东莞开办了一间服装工厂,无暇照顾刚刚断奶的第二个女儿。和90年代成批出现的留守儿童一样,叶杨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距离东莞270公里。
叶杨还曾面临更可怕的命运——“重男轻女”在当地根深蒂固,叶杨的父母渴望有个儿子,他们曾试图把叶杨送给无法生育的朋友,但被老一辈阻止。
最初的十年里,叶杨自由而野蛮地疯长着。这个物质不缺、朋友不缺的女孩儿,唯独缺少父母陪伴,缺少必要的管教。等到稍微有意识时,她发现,只有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周末到朋友家里“野”,叶杨心里隐隐羡慕着,她觉得“有人在真好”。尽管朋友的父母是在吆三喝四地打着麻将,有时还会粗鲁地骂人。
这也让她更加期盼父母一年两次的探望。
有时爷爷奶奶随口说,“今天你爸妈回家”,她就搬来小板凳,坐在门口。爷爷奶奶的家在河源市一个县城的环城马路旁,对面是宽约100米、倾斜30度的斜坡,紧接着一片凹地,没有视线障碍,叶杨能远远看见另一边的高速公路,她总以为父母开车回来会经过那里。
但往往在板凳上坐了一天,太阳从东边落到西边,叶杨也听不到轮胎摩擦马路的声音,只感到时光的无望。
可在父母真正回来时,叶杨只会躲在门角捂着嘴笑,人前她又会刻意地冷淡,表现出不粘人的模样。一个新年过后的夜晚,叶杨的父母都回到了东莞,她躲在被子里咬着枕头哭,实在受不住时,才跑到奶奶床边,钻进被子里,摸奶奶手臂,贴着那份温柔慢慢睡着。第二天奶奶问她怎么偷跑来,叶杨回答说,“我怕鬼”。
因为这一段经历,叶杨说,自己血脉最深处的第一份依恋、恐惧、疼惜、愧疚、爱与痛,都来自爷爷奶奶,而不是父母。
<font color="#
比叶杨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在读小学前被送回了河源。父母很快赚到钱,给爷爷奶奶盖起一栋四层洋房,门口立着花坛,内外贴上瓷砖,配有沙发、空调。
叶杨和姐姐睡在同一个房间,但关系不算亲,经常打架,有时也会一起在墙壁上贴周杰伦、S.H.E.的明星海报。
在镇上读小学后,叶杨的姐姐开始接触一些“同样没人管”的小孩,频繁进出网吧、KTV甚至是酒吧,还会在厕所和别的女生打群架,学抽烟,往脸上“浓妆艳抹”。姐妹两也很“财大气粗”——父亲每次离开前,都会留几百元在房间的抽屉里。叶杨跟在姐姐屁股后面,也进那些场所体验了一把。但她在网吧里不过是上QQ,用那种流行的方式与陌生人聊天,“嘿,美女”。
坐在灯红酒绿的小酒吧里,她明显感到不适应,只会在一旁默默喝饮料。
“留守儿童嘛,就是什么都干!”叶杨自嘲地说,随后再次放肆地笑,杏眼弯弯,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和气的神情里带着狡黠。
叶杨五岁时,弟弟也加入了留守大军。此前叶杨一直不知道弟弟的存在,直到奶奶随口提起,她才知道家里又来了一位新成员,而且是男孩。因为接触不多,弟弟在叶杨的童年印象里,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五年之后,父母不顾长辈的反对,连哄带骗地先把叶杨和姐姐“要”回了东莞,转入了当地一所民办的寄宿学校。但他们每天仍旧在工厂里加班到12点,没日没夜,仿佛是广东那时的常态。“爸妈只是觉得呆在身边好一点,这边教育好一点,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没有时间陪我的。”
叶杨原本学习很不用心,在东莞,对新环境的不信任却刺激着她不断奋起,靠学业出色获取安全感。转学过后的第一次考试,就是班级第一。
与此同时,叶杨的姐姐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也许我想获得父母关注的方式是用成绩,但我姐就是用‘做妖’。”那段日子里,姐姐只顾着疯狂追星,为“东方神起”(一个已经解散的韩国偶像男团)花光所有零用钱,天天对着电脑,还学会从外网搬运欧巴们的最新动态,成为贴吧和微博中的“小v”。
进入青春期的叶杨,下意识地关上了与姐姐沟通的那扇门。“姐姐雷区很多,一踩她就会炸毛,久而久之就完全不说话了。”尽管同上一所初中,叶杨偶尔还会与弟弟一起乘校车,但从来没与姐姐一起回家过。
周末回到家,父母开始倾泻对姐姐的不满,还拿成绩优异的叶杨与其比较,这反而激化了矛盾。姐姐会当着叶杨的面对父母说:“你们就是偏心!”最激烈的一次,母亲在客厅里指着姐姐骂道:“早知道你这样,一出生我就把你弄死,宁愿生一个叉烧都不生你……”
“现在我如果听到我妈再这样说,我肯定会指出她的不对。”但在当时,姐姐和父母在客厅哭闹,叶杨往往躲在房间,捂着被子继续睡。“我觉得双方都有问题,可是我不会想去调和。”
随后的日子里,她也察觉到弟弟沉默下的异常,在叶杨的印象中,弟弟从来没有在家里表露过情绪,“我姐明显是属于叛逆型的,我弟的状态就捉摸不透,他看起来无欲无求无烦恼,谁知道他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上大学后,叶杨有次时隔一学期才回家,坐在客厅的弟弟看见她进门,只“哎”了一声,然后就提着书包匆匆回房。那一刻,叶杨对弟弟的淡漠感到不解,“这么久没见我,发现我突然回来,也不会惊讶一下吗?”
有时弟弟出去玩,叶杨自然地问一下,弟弟反怼回来:“你问那么多干什么啊?”
“我父母就是很典型的广东父母吧,只顾赚钱,但他们本身对教育是毫无办法的。也是这种被迫留守和放养,才会让我们三个有这么大的差异吧。”对叶杨来说,姐弟三个就像是豆荚里的三粒豌豆,彼此的关联若有若无。
如今,读高二的弟弟成绩仍旧烂在班级末尾,姐姐更像是浸泡在生活的死水里——经历休学、去韩国、读技校之后,姐姐好像失去了争取的心气,还在家中待业。
姐姐经常在半夜两三点在朋友圈发感叹,比如“感觉自己的人生不会再好,想重新来过”。叶杨有些担忧,私下里揣测姐姐患上了抑郁症,但她没有告知父母,因为觉得“他们也不会理解”。
2016年国庆之夜,父亲和姐姐又开始大吵,听到父亲说出“你滚”,23岁的姐姐没有丝毫犹豫,拖着行李箱跨出家门,随后不接电话不回微信。被父母找到时,姐姐正躲在一家小旅馆里,吃着外卖看韩剧。
在劝说姐姐用“寄养”的名义偷带回一只狗后,叶杨以为它会成为一个转折——为了让这只带有狗瘟的雪纳瑞活下来,姐姐主动地四处打听,买来中药,也在父母嫌弃这只大小便失禁的狗时坚持了下来。但强力续命7个月之后,狗还是走了。
狗去世之后,叶杨看到姐姐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觉得爸妈会为此开心,不可能有安慰,她开始找姐姐聊天,“人生有时太多无奈,有时候,并不是尽力就能做成什么事,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尽管在这一长串安慰之后,姐姐并没有回她。
她也开始打电话到家里,找弟弟说话,虽然话筒那边的弟弟依然只会说“哦”、“嗯”、“啊”。
<font color="#
叶杨对最初的东莞生活的记忆,既有学业上的得以,也伴随着融入新环境的羞赧、不安和艰难,班里全体女生的排斥尤其是噩梦。
那段时间,有时叶杨仅仅是在课桌上写着作业,女生们都会聚在一团,看着她,故意大声地笑。还有的女生表面上对她很和善,下课时凑过来用手挽着叶杨,却暗暗用指甲狠狠地掐她的胳膊。叶杨不敢动,更谈不上反抗,没人的时候翻开衣袖,只看到深深浅浅的月牙。
绝望让叶杨愈发小心翼翼,她开始刻意讨好主动与她说话的女生,更敏感地观察着周遭环境。也许是为了寻求安全感,六年级的时候,叶杨早恋了——在一辆校车上认识的李清与她表白时,她很快同意。
“你当时对感情有认知吗?”
叶杨点点头,广东口音略微咬字不清,但语速很快。“当然知道,而且后来我总会时不时想起,很多情绪,很多问题,第一口尝试,第一次思考,都是他带来的,真的感激。”
最开始,叶杨十分拧巴,有时李清坐到她身边,她会生硬地说,“你走开”。一次周末回家,李清没在校车上,叶杨又觉得空空落落。同班同学递来手机,叶杨接到了李清的解释电话,但她故作冷漠地回应:“哦,好吧。”
李清问,“你不失望吗?”
叶杨反问,“为什么要失望? ”
“可是我很想你啊”,听到李清说这句话,叶杨心中封存已久的贝壳突然打开了,好像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她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对别人表达感情。”
暑假里,叶杨回到爷爷奶奶家后,每天都会偷偷到一楼拿座机给李清打电话,天南地北地聊一个小时。“用玛丽苏(意指俗套的网络言情小说)的话来讲,就好像突然有人走进自己的心一样。”
就像经历过严重饥荒的人,一生都会对食物有种别样的情感,叶杨无法克制内心对陪伴与亲密的渴求。初恋之后,她在初中、高中、大学又分别谈过一个男朋友。
李咏嘉与叶杨中学时代就是好友,那时的叶杨显得很有个性,高中早恋被发现,居然能挺直腰背反驳老师:我们成绩都不差,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font color="#
生活中的叶杨,显得古灵精怪,喜欢穿活泼的吊带裙,头发也染成了栗色,看上去就没有不开心的事情。李咏嘉对叶杨的深刻印象,就是断腿打石膏之后,还举着拐杖到处与人合照,“那个傻X”。
“上大学之后,我通过一些事情慢慢了解到,原来她的内心是这样敏感、脆弱。”今年三月,李咏嘉看到叶杨在朋友圈里发“想谈恋爱”、“某某健身教练好帅”,甚至会在一条状态里回复十几个“哈哈哈”,他察觉到异常,打电话给叶杨。没想到刚接通,对方就哭成了河水泛滥。“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她那个谈了两年的男朋友。”
分手是叶杨自己提出的,和前几次一样。她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的爱,也害怕对方离开,总会逼问男朋友曾砾:“如果我们以后没有感情了怎么办?”
这一次,曾砾的回答是,“不知道”。想想最终会被扔下,叶杨觉得难以忍受,就像顾城的诗——“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她自觉消极愚蠢,可还是被那个偏激的自己打败了。
刚在一起的时候,曾砾曾为叶杨的“阳光”着迷,这个长发及腰,眼窝深遂,戴着圆框眼镜的姑娘,平日里总笑眯眯,卧蚕弯成一条缝,做什么事都有十二分的活力。但在感情的磨合当中,他慢慢感到叶杨身上的那层防备,“她从来不说她真正的感受,最初也会回避她的家庭和过去。”他也发现,叶杨总是会问“想我吗”、“喜欢我吗”,而不会直白地说“想你”、“喜欢你”。
吵架的时候,叶杨拒绝沟通,而是直接拉黑所有联系方式,总是一冲动就说分手。“在其他人眼里,她非常独立、要强。但是对于感情,她还是很依赖的,而且会故意表现出不依赖的样子。”
分手之后,叶杨才向曾砾坦诚,“我特别特别特别享受做一个‘小女儿’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叶杨的父亲性格死板,脾气暴躁,唯一的交流是每月定时转生活费。她把理想中父亲的形象投射在曾砾身上,渴求绝对的包容。
5月27日,叶杨独自走到武大后门的东湖栈桥上,哭了一小时。湖风凉凉,水潮拍打着水泥岸,她对刚刚终结的感情有所反思。“经历这一段,无论未来跟谁,我都会变得更坦白,对真实的想法和愿望直言无讳,做一个不伤害别人,也不因为矫情伤害自己的人。”
<font color="#
到大学以后,叶杨才慢慢地试着直视成长中的伤痛。
童年时候的她,对父母的依赖得不到回应,只能用坚强包裹自己。要强,执拗,凡事都想争第一,但总对自己存留怀疑。
有时,她梦到自己被狗咬,静静地看着它的牙齿毫无犹疑地深入,“那种感觉很熟悉,像日常生活中等待即将到来的痛苦的那一刻,隐藏着暴戾和痛快的情绪。”
高三的时候,内在的对抗难以承受,她开始焦虑失眠,手控制不住地抽筋,一度怀疑自己得上狂躁症。她尝试着用“写给未来另一半的信”来舒缓——“我唯有把你当作所有的信念依赖。”
随着眼界的拓展,她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恰是家庭关爱缺失的后遗症,而现在,是否要为自己“卸妆”?是否要努力和自我和解?
即将大四的她,打算用接下来的一整年参与公益项目,“最理想的情况是去凉山”,出于私心,她想再回一趟自然,那是她少有的归宿。
在叶杨的留守童年里,被放养的她四处疯玩,与朋友一起坐公交车,晃悠一个小时,离开县城,来到农村。一位好朋友带她去乡下亲戚弃用的房子里,叶杨走进正门,穿过天井,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老木门,走进房子的后院。
她至今仍然记得打开门的一瞬间内心的震撼与感动。后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老树,孤独而傲然地存在了好多年,枝蔓肆意伸展,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败落下来的黄叶铺盖了地面,一脚踩上去,脚掌被叶子包围,温柔得让叶杨不敢用力。一阵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响,伴随着脚踩落叶的声音,叶杨兴奋地叫了起来。
那是她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在自然面前发了呆。这份感动,滋润了叶杨好多年。
大二时,叶杨曾去武汉一个留守儿童公益机构上课。相处一天之后,机构的校长问她,“你应该是被留守过吧?”叶杨当时“就像是被电到一样”,她反问校长,“你怎么知道?”
校长笑了,“从你的眼神猜出来。”他接着说,留守儿童在童年缺乏父母关心时,长大后有两个走向:堕落叛逆,或者是内心变得强大,但两者都对爱极度渴望。看起来很乐观很有能量的叶杨,总想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但却又矛盾着,想把内心对爱的渴望向外界转化,以此缓解焦虑。
“我觉得他说到点上了。”
(本文为“2017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非虚构写作板块”特别约稿。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姓名均经处理。)
编辑:关军
题图及插图:VCG
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
扫一扫关注“人间”
活在尘世看见人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爱父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