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儿童比家乡2oo字母组合发音口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_免费论文范文下载_笔杆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3、研究意义
3.1、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 长作用重大,另一方面,它也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 发展水平,这是涉及每个家庭利益的民心工程,是构建未来美好社会的一项奠基 性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因此,他们道德方面的建设 理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 年 5 月 31 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 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紧接着在 2004 年 6 月 1 日, 教育部在发布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义务教 育问题,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 制度和机制。要着眼于现今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具体情况,然后找到问题以及 问题出现的根源。有的放矢,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和顺利的展开。这样 的工作方式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 是丰富了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认识,有助于对农 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研究;二是让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和原因有了更深入和清楚的认识,这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帮 助,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也可从中受益。
3.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留守儿童"的界定 "留守儿童"一词,大致首次出现于1994年。而且还有其他称谓,如:"留守 子女"、"留守学生"、"留守孩子"等等。究竟哪些人群是留守儿童?如果不加以科 学界定,就会给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第一,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都属于 农民工子女,但两者又有区别。显然留守儿童是未随外出打工父母一起外出,而是 继续留在了户籍所在地的儿童,流动儿童是随外出打工父母一起外出而离开了原籍 所在地的儿童。从事物运动的特性上描述,留守儿童属静态的描述,而流动儿童属 动态描述。由于地域的不同、户籍的限制等因素,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或父母一方), 流动儿童就在父母身边,与这两类儿童相关的教育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解决办法也 有所不同。因此,要把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严格区分开来。第二,仅仅指出反映在 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发展问题,尚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些问题与"留守"的因果 关系。留守儿童与农村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等既有的教育问题相交织,反映在 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发展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这许多问题的共生现象。所以我们必 须把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离异家庭中的儿童加以区分。 那么,什么是留守儿童呢?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 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还 有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 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一16岁)。②综合分析, 留守儿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地域性。留守儿童是国内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主要分 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第二、时段性。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外出 所造成的留守儿童和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即处于6一16岁年龄段的儿 童。另外还指父母外出返乡之间有一定间隔时间。 第三、被迫性。从宏观层面讲,由于旧有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形成的城乡二 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l页。 ②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成 果)《教育砂}究)},2004第10期,第15页。 ①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展望》,.cn/GB//2.html。 ②"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中国人口报,。 ③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展望》,.cn/GB//2.html。纂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rHESIS 略。大批农民被招工进入城市,转为工业企业工人,城镇人口比例迅速增加,1960 年城镇人口达1.3亿比1953年增加了6000万。占全国人口比重由1953年的12.5% 上升到19.7%。与此同时,农产品的短缺状况越来越突出,1954年中国开始实行粮 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的低价计划分配体制,以保证城市供应和工业积累。加之对 农村一系列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减产,全国出现饥荒,政府被迫进行调 整,大批城市人口返回农村。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非计划流动的农民被称为"盲 流"或"盲窜流",他们虽然艰难地穿越了城乡之间的种种控制的障碍,但还是成 为城市中多次进行清退工作的目标。 第二阶段:80年代—流动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尤其是在农村的改革, 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产品产量 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有了财产权和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同时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再加上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尤其是 第三产业逐步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创造了新的空间,所以在 20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开始恢复和发展,只不过在80年代前,农民自由流动空间 狭小,流动的规模也很小,这时期,率先走出家门的是农村中素有走南闯北传统的 能工巧匠和敢于冒险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较早外出及较早吸收外来劳动 力的都主要是最早开放的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等省份。进入80年代中后 期,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发展很快。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的农 村剩余农动力,仅1983年至1988年期间,就有6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 业中。另一方面城市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进城务 工创造了条件,更刺激了农民外出打工的冲动。这期间,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 发展战略,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就业机会。1987年四川省出省的劳动力为47万人, 1989年达到了68万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而成为"打工 仔"、"打工妹"。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流动的高潮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帮助人们 卸掉了姓"资"姓"社"的思想包袱,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尤其是非国有 经济成分逐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一个高潮 期,如果包括乡外县内部分,1993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数达到6200万人,其中 跨省流动的达到2200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07倍和2.14倍。其后,农村 劳动力流动人数转入稳定增长,1994年出乡的农村劳动力达到7000万人,1995年 ①数据均来源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展望》,.cn/GB//2.html。①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珍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2期。 ②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魏礼群的代序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①在1995年以前,国家基本上没有制定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相关法规。1998年,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外出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要以流出地为主,公立学校为主的原则。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才基本确定了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立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原则,开始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 ②张大玲、陶明瑞编选:《2007年中国教育年报:归真》,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5页。①张大玲、陶明瑞编选:《2007年中国教育年报:归真》,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4页。①丁杰、吴霓:《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综述。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报告),http://219.234.174.136/jyfz/xmkt/lset/dybgl.html。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rHESIS 表1.苏、冀、甘5县10所乡村中小学的留守学生状况(2004)单位:% 调调查县 县甘肃秦安安甘肃榆中中河北丰宁宁江苏宿豫豫江苏沐阳阳五县 县 调调查项目目 目 目 目 目 目合计 计 单单亲外出出329 引.5 7.3 333 1.5 55 双双亲外出出3 .1 1 8.6 663 1 .3
两两项合计计36.0 6.5 8.6
父父母回家家12.1 4.8 79 99 99 频 频率 率37.1 11巧9 994 1 .4 45 55 55 每每月一次次33.6 665 .7 776 .1 62 22 22 半半年一次次1 1 .2 224 .0 002 .2
.0 00 00 一一年一次次 次 次 次 次 次 次 常常年在外外 外 外 外 外 外 外 (资料来源:根据吴霓、丁杰等对河北丰宁、甘肃榆中、秦安、江苏省沐阳、宿豫5县区计10所农村中 小学的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整理而成)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五个县区"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两项合 计达到47.7%,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其他地区这个比例是多少,还没有一个权威 的全国统计,但绝对不会低于这个比例。它说明在打工经济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断 裂和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严重挑战。另外从父母回家频率这个项目来 看,比例最高的是"两个频率"。其一是"半年一次",分别有甘肃秦安、江苏宿豫、 沐阳三县,比例为:37.1%、26.8%、44.5%。其二是"每月一次",分别有甘肃榆中、 河北丰宁,比例为:60.8%、44.8%。情况比较好的是甘肃榆中县,有60.8%的外出 打工父母能做到每月回家一次。不管外出打工父母一年回家几次,关键问题是,他 们一年回家几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能否管用,起到真正的作用?家长自己心里 最清楚不过了。离家在外漂泊的日子最大的痛苦就是想家,想自己的亲人,想自己 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外出打工父母不是铁石心肠,他们也有感情,这是他们回 家的主观原因。另外,农忙季节来临,他们也得回家,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家里的主 要劳动力。这是外出务工父母回家的客观原因。当然家里有时也会出现突发性事件, 他们也必须回家。不管是何种原因,他们都成为一名匆匆过客,回家过完"忙月" 处理完突发性事件,看完孩子和父母,就又收拾行装匆匆返回打工城市,根本就没 有时间来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于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全部 委托和转移给他人或留守儿童自己。这种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①隔代监护型。隔代监护型是指由祖辈扶养和监护。一般由留守子女的爷爷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0》第768页。 ②转引自[德]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十九世纪末以及今日中国乡村的婚姻与家庭经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③文森特 帕里罗等著,周兵等译:《当代社会问题》(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07-308页。①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离土"时代的农村家庭——"民工潮"如何解构乡土中国》,http://usc.cuhk.edu.hk/wk.wzdetails.asp?id=4638。①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 ②敬一丹、丁凤英、陈红等24名政协委员:"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1992号)。 ③"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沉晔华、熊润频:《四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如何走出"三缺"困境》,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央视国际,日。篡 硕士学位论文 MAS丁、ERS’l’HESIS 高坪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调查显示,37.10k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迷恋网络游戏、抽烟、 赌博等恶习是社会环境引起的。某小学1一6年级764名留守儿童中随机抽取50名 进行调查,发现会用扑克、麻将、长牌等赌博的学生随年级由低到高呈大幅上升趋 势,据调查,高坪区当时有176个网吧,其中93个竞相为青少年提供优厚条件, 在网吧里有s7.50k的留守学生接受过不良信息,有些还深受"网络游戏"的毒害。①从 这段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留守儿 童的教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加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营造一种良好 的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2、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需要。 在缺少父母关爱和监护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逐渐恶化的社会环境 之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 程的严重扭曲,形成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称之为 "留守综合症"。表2收录的资料表明,这个群体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 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表2调查报告显示的"留守儿童"问题。 调调查 查留守儿 儿性格与心理障碍 碍学业问题 题行为缺陷 陷 地地区 区童人数 数 数 数 数 四四川 川3 102人 人健康开朗的 的优秀和较好者分别占 占违法违纪、行为习惯较差 差 眉眉山 山 山% %%13.1%和26.5%,中等偏下下者1053人/33.9% %% 内 内 内内向胆怯、任性自私、、者占33,3%,较差者占 占 占 孤 孤 孤孤独封闭2070人 人27.1% %% %% // // ///66.7% %% %% %% 四四川井研研387人 人焦虑者106人/27.4% %%成绩优秀的占22.8%,较 较有过失行为者223名 名 县县门坎小小 小抑郁的107人/27.6% %%好的占36.1%,中等偏下 下/57.6%,有说谎行为者136 66 学 学 学 学有恐惧感的95人 人的占41.1% %%名/35.2% %% // // ///24.5% %% %%有偷窃行为者29名/7 .4%,, 易 易 易易怒的88人/22.7% %% %%有攻击行为者118名 名 // // // // ///30.6% %% 有 有 有 有 有有破坏行为者160名 名 // // // // ///4 1.3% %% 广广西宾阳阳40655名 名 名 名行为习惯较好的7400人 人 " ""空巢学生"" " "/18,2%, , 一 一 一 一 一一般的8478人/20.9%, , ①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教育局教研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行政对策研究与实践》,乡村教育网: www.xe、iy.org,。 ①《现代快报》,日,日。 ②程墨等的报告,新华网武汉日电。①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八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新华网。 ②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教育局教研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行政对策研究与实践》,乡村教育网:www.xcjy.org,。 ③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1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44页。 ②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离土"时代的农村家庭——"民工潮"如何解构乡土中国》,http://usc.cuhk.edu.hk/wk.wzdetails.asp?id=4638。纂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THESIS 不不喜欢欢l 5 讨讨厌 厌8 888 .25
005l ll5 .12 22 (资料来源: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 45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对代理监护人的亲密程度也随之降 低,同时,他们对其代理监护人也逐渐表现出冷漠甚至讨厌的情感态度。这意味着 代理监护人处境尴尬,他们正干着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代理 监护人的监护心态和监护质量,从而使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的关系异常。 3、重视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l)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迫切需要。 从总体上看我国己经进入小康社会,但我们实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低水平 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同心同德, 发挥各类人群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共同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的小康社会。科学发 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 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就必须切实做好农民工的工作,解决农民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农民工最揪 心的子女上学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的制度,促进 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 元结构、打破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均衡、城乡资源共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 制度成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及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 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共享,这是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迫切需要。 (2)重视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 标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也就必然要求解决 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天然地使城乡教育资源形成巨大反 差,农村孩子上学读书享受不到也享受不起城里孩子所享受的良好的教育资源,如 师资、实验设备等。这显然有失教育公平。再者,不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①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离土"时代的农村家庭——"民工潮"如何解构乡土中国》,http://usc.cuhk.edu.hk/wk.wzdetails.asp?id=4638。 ②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0页。①李帆:《教育是文明社会的太阳—2007年"两会"教育热点的回顾与思考》,《人民教育》,2007年第7期,第2页。①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形势报告:中宣部等部委形势报告会报告精编》,&2007版&,红旗出版社,第91页。圆默流SIS 模、速度和效应。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关注并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 教育问题,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培育一届又一届高素 质的新型农民,使新农村建设后继有人,为新农村建设准备大量的后备人才。因此, 从长远利益来看,关注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迫切要求。 ①张仕琼:《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家儿童个性比较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总第163期),2006年第12期,第179页。 ②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7页。①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第137页。①钱理群:《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Edu/Practice/.html。 ②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第138页。 ③钱理群:《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Edu/Practice/.html。篡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rHESIS 为"升学率"是硬指标,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 发展,决定着老师的工作成绩的好坏。在这种环境下,老师怎么能够抽身去照顾留 守儿童,尤其是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更容易被"冷落"一旁。谁之过?这能完全怪 我们老师吗? (6)课程设置的无奈。当前,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 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职心 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 制教育。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无奈是农村基础教育本身固有的问题对留守儿 童的教育的影响,使农村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得力,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 的受教育权的不到切实保障。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无奈 (l)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不利的一面。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尤其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民族文化的精 髓—民族精神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了永不 磨灭的中华魂,这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环境好的一面。但我国传统文化中既 有精华,也有糟粕,封建社会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一些陈腐的、落后的观念根 深蒂固。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巨变,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社会还有很多 我们不应该看到的、甚至丑恶的现象,金钱至上,权钱交易,沉寂多年的黄、赌、 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滥,而且己经开始向农村地区蔓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改革开放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 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主流,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尽管如此我们不 能小视这些次要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各种 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特别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萎不齐,对于涉世不深、 分辨能力不高、自制能力不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诱惑。这就是 我们留守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儿童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老师、家长们耐心的教育、指导。要引导留守儿 童学会辨证看问题,学会用"两只眼睛"问题,看清社会主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 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2)社会教育观念滞后。农村的经济现实和旧有的观念滋长了农民新的"读 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7、8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68页。 ②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69页。①梁岭、郑丽:《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7期(总第31期),第85页。 ②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第29卷),第35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65页。①蒋英红:《论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6卷第2期,第57期。 ②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总第187期),第72页。 ③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66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7页。 ②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59-60页。 ③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总第187期),第77页。①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总第187期),第77页。①厉育纲:《农村留守儿童——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http://www.cycol.org/cn article-detail.asp?col=2&id=1314。 ②前两个表现是范先佐教授归纳的。另外周宗奎教授认为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还有一个表现,即留守儿童自己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他人的生命。(详见熊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0期,第12页)。 ③朱芳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第113页。①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第1期,第32页。①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第1期,第32页。 ②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第1期(总第151期),第118页。 ③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第33-34页。①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第1期(总第151期),第119页。①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第139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33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①钱理群:《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Edu/Practice/.html。 ②刘小丽、杨文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2期,第19页①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0页。 ②邹新树著:《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1月,第71页。 ③邹新树著:《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1月,第77页。①邹新树著:《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1月,第76页。 ②/question/630027.html。①鲍传友、邓淘:《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总第155期),第9-10页。纂 硕士学位论文 MAS丁‘ER‘S’THESIS 来相对也容易些。所以,我们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 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决不可"一刀切",搞一个模式。 3、均衡性原则 这是由公共性原则决定的。均衡性原则就是指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来解决农 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会"两条腿走路",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相 结合。要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都 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我国国情 决定和规定着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既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又要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我们必须坚持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不仅能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流动,防止 大量农民盲目涌入城市,避免拉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化道路上出现过的大城市人口急 剧膨胀和贫富悬殊的现象,而且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利于缓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压力。 4、科学性原则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 则。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带来问题之一,也将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必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 规划中加以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教育角度看,从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出发,必须 拓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视野。当前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至少有:留守儿童的界 定、规模、特点、意义、原则;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及问题;"留守"究竟给 农村儿童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教育学、社会 学、心理学、人口学等科学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运用社会互动、家庭教育、制度建 设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第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科学性 原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 很多方面,既然是教育问题,就要按照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加以解决,尤其是儿童 的人格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必须遵循儿童的人格发展规律、心 理健康发展规律、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切忌脱离农村实际, 脱离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实际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法定性原则 澎默流SIS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遵循法定性原则。 (l)职权法定原则。 义务教育由谁来买单?由谁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 应该由国家、政府来承担这个责任,这个问题必须要由法律明确规定,因为在现代 法治社会里,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运行规则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公民而言,凡法 律没有明文禁止的即意味着有权行使,其活动无需法律的明文授权,但对政府而言, 只有法律明文规定或授权的才能为之。"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之"、"有法才有权行 使"。因此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与财政支持都应由法律明确规定。我国在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修订案)》, 新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 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 予以保障。为使此项保障机制具有可操作性,修订案又从不同角度作了更为具体准 确的规定,如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确立了"三个增长"原则,即"国务院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 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 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新的《义务教育法》确立的义务教育财政 保障新机制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助于解 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财政尴尬。 (2)职责法定原则。留守儿童是我国新时期农村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因 为"留守",他们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更多的关怀。如果家庭、学校、 社会、政府的职责不清、不明,就会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形成法律空挡,容易形 成遇事相互推诱,最终无人问津的局面,很难对留守儿童教育形成一种合力。例如, 留守儿童监护权的委托与转移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推定等法律问题。目前,我国的 相关法律如《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新的《义务教育法》等都没有涉及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的委托与转移就成为一个不好 判定的模糊概念,留守儿童父母与所委托的代理监护人仅是口头协议,这种口头协 议无论对于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都没有实际约束力,直接导致监护的责任不明确、 不具体,容易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的缺位,引发不良后果,而且代理监护人往往干 着费力不讨好的事,代理监护人在心理上并不是很情愿,在情感上也不是很投入, 这样直接影响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效果。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明确代理监护 人的责任、权利,规范留守儿童监护权的委托与转移的问题。另外还有相关法律责 任的推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指望学校,指望老师。自己的孩子一旦在校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l’HESIS 外发生安全事故,他们总是把责任推到学校身上,让学校既疲于应付,又蒙受重大 经济损失,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学校是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负有教育、管理、 服务的责任,但学校绝对不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其父母、祖父母等作为其法定监 护人的法律地位不可动摇。学生在校外发生重大事故或人身伤害时,从法律角度讲, 其法定监护人有推定过错,其应负责任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而学校只有管理过错, 其应负的责任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2条规定:监护人可对监护职责部分或 全部委托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由监护人承担。第160 条还明确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 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 位适当赔偿。 所以,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家长、学校各自的职责, 各自担负起应负的责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健康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法律 纠纷。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既包 含着经济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新的问题,也包含着既有的教育体系本身的问题。因此,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把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和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原发 性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能 和城里的孩子们一起"同在蓝天下,共同沐浴和谐社会的阳光"。 1、"精神"疗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尽快建立农村学校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l)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不 遵守纪律、参与不良行动、交往失范、学习积极性不高、道德品质低下甚至恶劣等 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与"留守"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也折射出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和缺失。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统 一的规划和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理想, 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么没有开展,要么没有 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85-186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86-187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12页。 ②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33-234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11页。 ②吴理财:《地方财政约束下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湖北京山县"留守孩子"问题调查引起的思考》,《人文杂志》,2005第5期,第140页。 ③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第9期,第46页。纂默念sIS 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 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事物发 展的内在动力。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变化,都是其内部矛盾运动引起来的。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位的原因,任何忽视或否定外因作用的观 点都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的前提下,又承认外 因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它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同一 类事物的发展,由于外部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其次,它是事 物质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再次,它使事物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形 式和外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部条件多种多样但只有通过内因的选择, 把外因内因化,才能起作用。 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力武器。在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能否认各种制度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强大作用,正因为如此, 才要求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健 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从根本上讲,我们的制度创新,政策法规的制 定,必须着眼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让留守儿童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学会 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学会自己走路,"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 宗不算是好汉。"跟国外家庭教育相比,我国家庭教育太缺乏自立教育。 "让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一直以来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 实践工作者的伟大理想。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 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它律性的失控、失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思路不 外乎两条,一是寻求新的途径、方式强化它律。一是从提高学生自律能力上着手。 有许多人可能担心:这样不听话的孩子,想尽各种严格管教的办法都没有管好,还 让他自己管自己,行吗?大量的教育改革实践业己表明,越是不信任儿童,越是一 味强调他律性的严格管教,则越是管不住儿童。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我们能 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一 定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一种自主管理能力。这一主张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处理 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根 据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学思想,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主体 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97-198页。①周林、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05-207页。纂 硕士学位论文 MAS『I,ER‘S’THESIS
3.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显示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 害,因此,为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深远 意义的工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是从事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留守儿童就像刚出土的禾苗,各项机能都在迅速成长的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向 他们灌输心理健康内容,他们可以快速吸收并能使我们及时的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 题,有的放矢的解决;发挥教育的维护和发展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心灵创伤,尽量减少 童年阴影对他们未来成长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孩子们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使他 们乐观看待一切;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有利于他们与他人的健康交往,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一切的一切,都将像一把小伞,在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给予他 们温暖,在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们庇护和支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展示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激励留守儿童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倡导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 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而且通过这个平台,能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 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拓宽生活领域。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也是高尚思想和道德的 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直接就是某些高尚道德的体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 儿童良好品德的成形;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未来积极乐观地认识外界、顺应外界 环境,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因此,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5 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产生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家长一方面为孩子心 理的健康教育担忧,一方面又为不知如何解决或解决的艰难程度焦头烂额。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留守儿童若真的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症状,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因此解决起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弥补留守子女心灵上的创伤,不但需要家长付出 时间,情感来补偿,有时还需要经济上的支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需 要家长的贴身陪护,家长无法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因此,有的家庭会感到家庭负担 骤然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大,生活压力也大,内外交困的状态难免 是家庭成员情绪烦躁,心理承受力变弱,间接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感情,家庭不 和谐因素增多。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也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家庭和谐是社 会进步稳定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和谐思想在中国渊源流传。家庭 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是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基石。因此,搞好留守儿童的心 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无忧无虑的成长,就是造福了一个又一个的农村家庭。家庭是 社会的单元,如孟子所言,家是"国之本",若每一个家庭都能和谐发展,社会也将变 得和谐和稳定,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更有 利于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农民 工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的各个行业都遍布农民工的身影,尤其在一些基础行业中已 达一多半的人数,他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农民外 出务工,增加了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提升了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城乡流 动中,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城市发展的先进思想,市场观念以及技术,有的农民利用外 出打工赚到的钱在本地兴办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千个两千个,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相对于正常人 显得有些弱势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生活状况被更多人和更大领域所关注并继续关注 着。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已成"历史话题",要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让他们有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也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彰显社会主义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的重要舞台。农民工致力于城市建设,为城市创造了财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 康教育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农民工的最大心事。相信每次在电话中听到的是孩子开朗的 笑声,照片上看到的是孩子阳光的笑容,农民工父母们在城里的工作会更加有精神,有 成效。同时,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促进农民工子女本地入学等政策,也 将促进城市教育、医疗、社保体系更加完善,有益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6 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 用,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 面,它是各种不和谐因素与矛盾的集中的体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留 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正确把握我国现阶段最大的政治的必然需要,是进一步深 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的必然需要,是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必然需要。 (四)有利于农村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时刻影响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诸多因 素中,农村人口素质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当今, 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仅为小学毕业,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与该国的国民素质是 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状况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如前所 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留 守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单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发展 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多的良性情绪,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多的机 会和资源,这些都将促进留守儿童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了农村很重要的一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 题,有利于这一群体的素质的提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如果将这一工作做 到实处,做到负责,长效的进行下去,这一群体完全有理由未来成长为一批具有良好心 理素质,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拥有健康思想的人,成为农村儿童中经历从心理失 衡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巨大转变的一个群体,也将为农村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 基础。努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老师、家长、监护人素质 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在要求给予留 守儿童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对儿童的老师、家长和监护人都提出了高要求 高标准,成年人首先应该具有足够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首先从思想上重 视,其次在教育水平上提高。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从内部还是外部,在教育孩子的同 时,家长老师们也跟随孩子一起上了一堂堂大课,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如果在做 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做到儿童的老师、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水平能够随孩 子一起成长,从而保证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同步的引导,适时的成长,不落 后,不超前,这将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状态。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 康教育,将完善农村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从而提高农村儿童教育水平,将有利于农 村整体儿童素质的提高。 7 第二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4、闯南洋、下关东、走西口的生存教育意义
(一)不得不说的"埋辉里" "我"9岁时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我"的记忆从那时起也比较清晰。 当时,我家住在埋辉里的两间。埋辉里是一座非常气派的大宅,那是民国早期, 我们家族的一个分支去闯南洋发达了,回来兴建的一所大房子,类似泉州蔡氏古 民居,典型的闽南红砖瓦房,众房子坐落四周,中间围成长方形,约10米乘于 50米的铺红砖空地。当时堤辉里住了许多户人家,我爸在峰尾镇水产工作,他 一72-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几乎都是住在单位。"我"跟"我"的母亲(生母)阿英,"我"弟弟(建龙4 岁)住在"我"五舅妈埋辉里的房屋。 (二)解读一:闯南洋、下关东、走西口 80%的华侨是福建人,他们大都是闯南洋,或者到西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 被迫的—到海外谋生。山东人下关东—到东北谋生;山西人走西口—到内 蒙古谋生。到东北的山东人和到内蒙古的山西人,是从一个农耕生存环境到另外 一个农耕生存环境,而到海外的福建人,却是从一个农耕生存环境到另外一个海 洋生存环境。到海外的第一代福建人有些发达了—这个发达,是生活丰裕了, 通俗地说就是有了钱了,并不是有了多么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传统的中国人大概 在骨子里是农民气质,发达以后多要衣锦还乡,骄傲乡党,大体有两个作为,或 是为家里的父母兄弟建造高宅大屋,自己仍然在外面闯荡,让父母兄弟享受乡人 的羡慕眼神,夸耀自己的本事;或是自己回到家里,住在自己用血汗钱垒起来的 乡间华居里,安享尊荣富贵。这样的思想,在当下的福建各个地方,仍然异常健 旺,福建人无论是不是在老家生活,大率都要在老家盖上明晃晃的房子,原来, 人的价值在房子上。你在福建行走,往往会惊异地发现,乡村会有宾馆一般的五 六层、七八层高的楼宇,而且一个村子里会有许多家。你也许不该知道,那样的 楼宇里没有住几个人,甚至三层以上的房间,家里的人一年也不会上去一次。即 使三层高的楼宇,往往也被福建人形容为:一楼放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养蚊子。 福建是海边省份,福建人的祖先可以说都是从北方过来的人,福建人近代以 来的出福建谋生,都不会再往北方走,都是往海外闯,南洋、西洋、台湾都是福 建人的衣食饭碗。到南洋和西洋那样的海外的福建人,是从一个农耕生存环境到 另外一个海洋生存环境,到台湾的福建人,基本上仍然是从一个农耕生存环境到 另外一个农耕生存环境。大体上说,走出福建到海洋生存环境谋生的福建人,都 多少发达了。 这个时代,全国农民都背井离乡打工,福建人也不例外。现在的福建人外出 谋生,也和全国农民一样,东西南北不能挑选,哪里有亲戚朋友结伙,就往哪里 去赚钱。福建人已经不可能象他们祖先那样闯南洋、闯西洋、闯台湾,间或有几 个福建人挺而走险偷渡,那只是很少几个人的勾当,尽管和福建3600万人口那 样的数字不能比拟,确实有几个人的作为能够改变乾坤。就象十八般武艺中的套 路,每一般兵器各有它的讲究,如"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各能打出一 片天下。几个海盗能够使世界认识英国,甚至使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乃至 一7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整个人类改变方向,英国早期就是依靠几个海盗打垮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人类 的历史就在那几个海盗手里拐弯了。几个走私好汉也可以使中国认得福建。赖昌 星在他老家人的心里和眼里都是一条汉子,赖大爷跑到国外玩耍以前,晋江赖膺 60岁以上的老人家,每年都能得到赖大爷50块钱的过年钱,赖大爷跑到国外玩 耍之后,赖大爷的前夫人,也就是前赖夫人,把赖大爷的恩惠继承下来,回乡继 续给地方老人家发过年红包,没有间断过。 (三)再解读:闯南洋、下关东、走西口的生存教育意义 赖大爷可能小学还没有毕业,他的作为可不是一群出过洋或者没有出国洋的 硕士和博士可以相提并论的。这个时代,出洋留学和我的前辈闯南洋,北方同胞 下关东、走西口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前些年不是把出国留学叫"洋 插队"吗?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移民。 过去,毛泽东时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城市青年,到 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村插队。这个时代,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文化知 识,到文化知识程度比我们国家的城市要高许多的国家去插队。实际上,这两种 插队的最后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接受再教育。这个时代的"洋插队"是接受 西方文明的再教育,把自己从小接受的中国文明体系下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系统, 象冲刷一般地换成西方的文明体系,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主要是"洗脑",最终 成为一个自认为的西方人,一个现代化的人,一个接受了新的文明的人;毛泽东 的插队是为了接受中国农村没有书本文化知识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泽东的思 想中,始终对城市知识分子的"知识"抱有不信任感,日,毛泽 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①他对乡下农 民天生的"智慧"则抱有信任倾羡之心,"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比较, 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 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②他说:"对于资产阶级 教授们的学问,应以狗屁视之,等于乌有,鄙视,藐视,蔑视,等于英美西方世 界的力量和学问应当鄙视藐视蔑视一样。"③19"年4月14日毛泽东对《在京艺 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作出批示:"共产党人曾经进过二十几年的军事 大学和革命大学(即二十几年的战争与革命),而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只会啃 书本(这是一项比较最容易的工作),他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P 118 一74-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四不会耕田。他们的知识贫乏得很,讲起这些来,一窍不通。他们中的很多人确 有一项学问,就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至今还是如此。他们也有‘术,,就是反革 命的方法。所以我常说,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他们 不自惭形秽,整天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如此下去,除了干反革命,搞 资产阶级复辟,培养修正主义分子以外,其他一样也不会。"① 毛泽东的话说得很绝对,如果相对一些,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代的知识分 子,是不是知识贫乏得很,是不是有学问的人,是不是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概 念到概念,是不是干净,倒是拷问着知识分子的良心。 三、农业的教育支撑意义—社会教育和政治教育 (一)人民公社的农业 人民公社时代,农民称为人民公社的社员,一般简称社员。当时的小队都是 要出工的,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男的女的到达了一定的劳动力就要出工,当然 儿童和不能劳动的老年人不必劳动,社员每天劳动,按照每个人的体力等情况记 取工分。我记得全劳力一上午是记3工分,全天是6工分,可能是吧?成年劳力 最多也可能一天只有8、9分。如果按照当时的货币换算,一天可能只有赚一毛 多这样子。小队内有记工分员、出纳、会计。他会把你这个家庭一整年的劳动工 分全部记录起来,年底总的再来核算。比如整个小队,割水稻、收地瓜这些的收 成按人口来分。但大前提是要交政府一些,称为交公粮,由政府来统购。然后我 们需要多少再分,那分给你之后会根据你所挣得的工分来抵消。所以出现,当时 整个小队80%以上的人都是超支的,也就是这些人都是欠公家的。 人民公社时期,政府允许农民有自留地,也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分给每户 农民很小一部分,由一家一户自己耕种,收获完全归自己,不必向公家缴纳。这 是为了弥补农民粮食不够吃的举措,也是对农民的怜悯。每户能够分到多少自留 地,各个地方不一样不过,自留地政策全国各个地方执行得不一样,政府部门有 时候允许给农民自留地,有时候不允许给农民自留地,有时候愿意给农民多一点 自留地,有时候只给一点点自留地。在那些土地比较多的地方,人口往往不多, 也许一个生产队有500亩土地,200口人,自留地按照人头划分,也许一个人只 有一分土地,那么,5口之家就有半亩地了,那个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是多子女年代,夫妻二人加上3个儿女的话,这是很寻常的家庭规模,当然,还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一7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老年人,老年人都是跟随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儿子过日子。咱们这个地方,太可 怜了,都是彻底集体公家的土地,没有自留地。所以,咱们的日子过得相当可怜, 在以土地和粮食为命的时代,没有多少土地发地方,人民的生活注定是可怜的。 (二)解读—农业的教育支撑意义 人家一般会认为,现在的福建人很有一些能耐,"爱拼才会赢"几乎当成了 闽南人的精神。或者认为,福建人之所以能闯,能拼,是因为福建的土地太少了, 在家里不能生活,才会向外闯,向外拼的。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浮在水面上的说法, 因为中国象福建那么少的土地的地方很多,为什么那些地方的人民没有象福建人 这样去闯,去拼呢?这是一个地方人民的气质和生活传统缘故,不能完全用土地 的多少来解释;另外,天下事情很辩证,那些土地多的地方,或者农业条件优越 的地方,要么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成为中国社会当今最富裕的地方,如江南, 即江苏南方(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要么成为经济落后的地方,北方的许多 地方如东北,土地广裹,地力肥沃,他们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走在前面。 在那个年代,参加集体劳动既是国家对农民的要求,几乎也是农民维持生存 的唯一手段,实际上也成为政府控制人的手段。政府一般不允许农民私自自己外 出做工赚钱。譬如,我们这边有的男人外出做木工,或做泥水工,都被集体拉回 来村里,你只能给我回来种田,不能给你自己搞副业赚钱。如果你不回来,政府 会采取罚款,甚至开会批判你,所以当时都没法出去做工。即使外出做工,要么 是集体组织,要么是集体派出去的,他们的收益要缴纳给集体的,个人最多落一 点好处。那时把粮食生产以外的一切都叫副业,就连小队烧砖收益、运输收益、 养殖收益、树木收益、蔬菜收益等等都叫副业,只有粮食生产是主业。到现在我 们还说"农副产品"。实际上,这个概念是错的,农业应该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农村的一切生产都应该是农业,而不应该分主业和副业,这个概念把农村茶毒了 几十年。在包产到户以前的几十年,搞副业往往意味着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 直接就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政治路线错误,不但把农民和农村拴在了单一的 粮食生产漩涡之中,反而农民和农村是最没有粮食的人和地方,几十年的农民和 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围绕这一个主题生存:吃饱饭。 现在正好相反,粮食生产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副业了,实际上,许多农民早 已不种地,土地也荒芜了,甚至30岁以下的农民都不会种地,不认得农具。不 要说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种,即使有土地耕种,也不能养活农民,种地最多有 饭吃,没有钱花,种地是不能赚钱的,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是用钱来说话的。农民 一76-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的生活,从过去的吃饱饭走向了这个时代的:有钱花。 这样,新中国在建国以后到现在的60年,在农民的生存上形成了前后30 年两个时代,这两个时代,也是最矛盾的时代,前30年,农民为吃饭而生存。 本来农村是生产粮食的地方,农民是种地生产粮食的人,种粮食的地方没有足够 的粮食,种粮食的人没有足够的粮食吃,而是饿肚子的;后30年,农民为赚钱 而生存。本来农村不是能够赚钱的地方,农民不是能够赚钱的人,却得为赚钱生 存。所以,农民背井离乡打工,把妻子儿女和老父母抛闪在家里,成为这个时代 农民的生存。 四、最大的事情—母亲被逼死 (一)艰难的回忆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村子里有上级派来的工作组,工作组的几个干部住在 一户人家,他家的女主人是是贫下中农协会会长,她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后来退 休的时候是教授。工作组大概是三、四个人,我印象中他们好像没亲自参加劳动, 他们是来领导运动的吧。当时,店仔村的大队书记是阿华,工作组下到村里后, 她提拔阿海的父亲老阿水做政治队长,他己经过世了,还提拔了另一位妇女做副 队长。 我们闽南土地少而且贫痔,还多是山地,一个人平均只有几分地,大概福建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这样的情形,我知道莆田有些地方比我们的土地还少。福建是 八山一水一田的地理情况,也就是80%都是山地,我们闽南人和整个福建人过了 多少年苦日子?我们是南方,种植水稻,可是,过去有几粒米可供我们吃?早上 晚上大都是喝地瓜稀饭,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都是地瓜稀饭。而且,过去我们福建 许多地方的人都是不穿鞋子,而是打赤脚的。 在人民公社时代,农民生存的艰难,大致有两个因素,除了土地少、劳作苦 以外,还有集体对社员的政治压制。我的母亲就是被集体的气氛逼死的。当时, 我们这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要开一个小窟窿,你得去挑土,掘草坯,堆积肥料, 一个季节到了,你就把这些积累的肥料交给小队,小队再记工分给你。我母亲当 时就是参加集体劳动之后,就在那个窟窿边掘了一些草坯过来,准备堆积肥料给 小队,想多挣点工分。村子里的一些干部群众看到,给工作组汇报,诬赖我母亲 偷掘公家的草坯,那些工作组见风就是雨,硬认为我母亲偷掘了公家的草坯,就 命令我母亲写检讨,要批斗她。我母亲很害怕,女人爱面子,害怕在大会上被批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斗,跳水塘自杀了。据说我母亲自杀的时候还怀有身孕,那这就是害了两条人命。 出了这起人命之后,当天下午工作组就退了,大家害怕就走了,我们家庭的人去 找他们理论,在当时,也就不了了之。 到现在,老年人可能还会说是我母亲自杀的,他们不能形成我母亲是被逼死 的概念,总觉得女人心眼小,爱面子,经不住世面。一个人的命,在别人意识中, 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东西。文化大革命以后,有那么多的人写文章,控诉自己的亲 人或者领导被整死了,引起多少人的同情,平反的平反,赔偿的赔偿,恢复名誉 的恢复名誉。因为那些控诉的人,都是有社会地位的国家干部,我母亲那样卑微 的农村妇女的死,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同情。我母亲从被诬赖到投水,中间有一个 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她的精神是怎么崩溃的? (下文系原文转述王建辉口述内容) "我母亲投水的当天,自己坐车去峰尾找我爸,但她没说明事情的缘由,只是说要找我 五舅有点事情。我五舅在大田县开车,我父亲问她,你出来了,那两个小孩交给谁照看呢? 她就说交给我奶奶了。据说,我母亲当时还把戒指留给我父亲,眼角还泛红,父亲绝不会想 到这是和母亲的诀别。母亲回来的那天晚上,到夜里四点多,带了个篮子,里面放着几件衣 服,就这样去跳了水塘。" 我母亲短短的一生,是很凄苦的,她当初是由外公在惠安县城南门抱养来的。 因为母亲的娘家很穷,国民党政府要抓壮丁,母亲的娘家为了能够保住家里的男 丁,就把母亲卖到我们店仔村,用母亲的卖身钱来抵壮丁。 (二)研究教育的人,为什么不研究怎么教育农民 "我"母亲被逼死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据说 各地都非常混乱,国家和社会上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当时 年龄很小,似乎不记得还有什么再大的事情了。我们村子发生的最大事情就是我 母亲被逼死。这也说明,一般的农村,看起来很平静,当时都是同一劳动,同一 出工,同一收工。可是,只要社会上一有某种风吹草动,就会把那股风刮进村落, 村民的愚昧和某些人的政治权谋的结合,就会把平淡的村子搅成黑龙潭,吞没掉 几条性命,毁灭掉几个家庭。而村民和政治总是认为那是亡者的咎由自取,或者 是亡者的命运,从来不会认为自己也有凶手的一部分责任。 我们常常说,农民很善良,我不敢说农民不善良,但是,我也不敢说农民善 良。有一点我是敢肯定的,那就是,农民异常愚昧,你们研究教育的人,为什么 不研究怎么教育农民? 一78-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三)"一家人"和"老祖宗",是两个虚妄的教育概念 "我"母亲被逼死以后,第二年,我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我有了 后妈,一是我的弟弟送给了别人。我父亲给我娶了一个后妈,是别人介绍给我父 亲的。我有一个弟弟,才4岁,把他送给了我二姑收养,我二姑嫁到惠安县城。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二姑只生了一个女儿,她一直很想一个男孩子, 我生母生前就和我父亲有把我弟弟给二姐收养的商量,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奶奶 和我爸爸商量,为了能够再婚,也就是为了能够好找对象,就决定把我弟弟送县 城我二姑收养。于是,就把我弟弟送给了我二姑收养了。当然,冷静地说,我弟 弟给我二姑当了儿子,对他来说,总比在农村当一个小农民好。所以,我母亲的 逝世,使我的家庭和我的人生进入了另外的境界,或者说,那些很不良善的饶舌 的村人,和工作组干部的权谋,很随便地就毁灭了一个家庭。我们的村人,都是 我们王家的本家,因为我们这个村子都是一个老祖先传下来的后人,我们是一家 人。只是,这个"一家人"是一个虚妄的概念而已,对外这样说的意思,对内则 是可以把"一家人"往死里欺负的。中国人喜欢敬老祖宗,那只是骗鬼的把戏, "老祖宗"也是一个虚妄的概念罢了,表示自己是有来源的,不是无主之魂。我 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一家人","老祖宗","祠堂"。但是,最后都是一家人 把一家人整死。 我爸再婚之后,我们一家就住在家族的古膺里了。当我10岁时,一大早, 或傍晚都要到机场边去拾树叶子,起床了去拾树叶再回来早餐,接着去吃饭。下 午放学回来再去拾树叶,扛回来烧火。当时这个机场已经算是废弃了,没有飞机 来,可以自由穿过,那旁边都是树林子。我拾树叶子一直到初中,我到惠安一中 就读。我们这个地方,队里参加生产劳动即工的人,都是成年人,不会要求少年 儿童去出工,无论他们或是不是上学,在人们的观念中,他们是小孩子,不能挣 工分。学校放假以后,少年儿童都是在家里帮助家里做点事情,像我就是为家里 拾树叶子。 第三节我的七零年代 、学生身份的延续和机缘 (一)学校身份的机缘 "我"小学毕业,就去惠安一中读初中。我们是走读的,早上起来,我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妈把米放在锅里,我自己一边生火煮饭,一边看书。我读初中,应该是1971年, 我14岁,初中读3年。我们村里还有几个人和我一起去惠安一中上学,超海, 清伟,文贤,文宗等几个,而且超海晚上是来我们家里睡觉的,我们几个放学以 后傍晚回家都得去机场边拾树叶,当时都是用灶,烧柴火。初中一个学期大概是 交费4一5元,根据家庭困难情况,可以写申请补助。还有一种是国家给学生粮食 补助,也就是一个月发几斤米给你,根据你的家境而定。县城户口的学生没有这 个补助。我的家境不好,都是申请补助,我几乎都是读免费的,还有一点助学金。 初中开设的科目很多,政治,历史,数理化,外语,语文,地理等,但是, 没有开设技术课程。我们当时上学,一个班级五十几个人,都是靠升学考试上去 的,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没有区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我高中毕业。 也就是说,我的高中也是在惠安一中读的,你爸爸也是这样的。 "我"1976年高中毕业,是放暑假的时间,我去学了半年的泥水匠,当学 徒。指望将来依靠这门手艺过日子。咱们这个地方的人,一般都是学手艺这样的 出路,手艺都是跟随同村邻居学的,师傅带徒弟。学艺的方式也很简单,没什么 规定,不要拜师仪式什么的,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的规矩,尽管没有拜师仪 式,我们本地的规矩是要跟随师傅学艺两三年才能出师,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是没 有工钱。1976年冬天征兵,有义务兵报名我就参加了,我参了军即当兵去了, 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以我当时的条件,我能够当兵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的事情,我的内心很高兴,很激动。当兵在当时是农村青年最光荣的出路。甚至 一当兵,说媒的就踏破你家的门槛,那可比你们现在的大学生风光得不可比拟。 然而,"我"的命运却在这一年陷落了,因为,第二年,即1977年国家恢复 了高考,可以考大学了,我从初中到高中五年时间都是班长,学习很好,如果考 大学的话,应该没有多少问题的,多少学习比不上我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我却 当兵去了。1977年恢复高考,也就是我到部队的第二年,我想报名参加高考, 因为年龄超20岁被限制,也就不能在部队报考大学。 在恢复高考以前,是推荐地方优秀青年上大学,也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 "我"当时年龄小,还在初中和高中读书,如果推荐的话,也应该能够推荐到我 的头上。我们村里当年好像有两个人被推荐上了大学,也就是工农兵大学生,其 中一个人阿文还不是高中毕业,也是去部队当了三年义务兵后回来的,在1970 年代初,被保送去读的工农兵大学。我记得他有些题目不会,还跑来问我。另一 个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比我的年龄大的人。他们老早就不在村里出没了,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我不知道他们当时上的是什么大学,更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得意。 (二)不得不说的"工农兵学员" 当时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是有指标的,上级把指标下达到公社,公社再安排到 各个大队,大队再安排到各个生产队。生产队会考察你是否有文化,在小队的表 现如何,家庭出身如何。很明显,阿文被推荐的理由主要因为他是复员退伍军人, 军人被看作是社会的先进人物,军人的家庭也是光荣家庭。被认为优秀的工人、 农民、部队退伍的青年人都有可能被推荐为大学生。而家庭有特殊地位各种特殊 关系的人,也会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实际上,有些人没有任何后台,确实表 现优异,也会有机会成为大学生,社会的公正在任何时代都说话。 说起"工农兵大学生",社会上一般的人总认为那些人没有多少文化,所以, 被冠以"工农兵",认为他们是社会政治的怪胎。他们上大学是"上管改",即"上 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他们在学校里更多的是批判或者造反,而不是学 习或者接受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正经"大学生进校以后,在高等院校工作 的"工农兵大学生",在"正经"大学生如刺一般的眼神下,大概过了十年左右 灰蒙蒙的日子,他们没有专业优势,只能做打杂一般的行政工作。以后,风水转 了向,高等院校变成了行政官僚机构,学术权利被行政权利彻底压倒,在行政职 位上的"工农兵大学生",成为学校的霸主,博士、教授们都得仰其鼻息过日子。 学术从前台退居后台,甚至,高等院校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大概,高等 院校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粗俗和最庸俗的地方了,博士、教授群体向权利的馅媚已 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根本堕落。 实际上,那些"工农兵大学生",有异常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历练,也有 对社会的深刻体认,比"正经"大学生懂得社会,‘懂得人生。我们应该知道,学 校教育是不能培养完整的人,人必须经过社会的历练,你们这样的青年大学生和 研究生,实在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因为你们没有社会历练。没有社会历练的人, 是绝不能成就大事的,大概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只能过过日子罢了,不会在社会 上有什么正经作为。 (三)"我"的遗憾与无憾 所以,"我"是两头都没有赶上,如果我晚毕业一年,那么,我的命运和我 的子女的命运就完全是另外的境界了,大概我也不会在这里和你谈论这些事情。 即使谈论,也会在另外一个场合,我是另外一个心情,另外一个身份。你看,现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社会上掌权的、有地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大学生, 要是他们和我这样的人一样,没有赶上高考的机会,也没有赶上推荐上大学的机 会,他们哪里有什么社会地位呢?可能混得比我还不如呢。你的教授老师们,可 能许多人都比我还年轻,他们真会出生,出生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我不会 出生,出生在1950年代。他们真的比我们这些没有时运的人有智慧、有道德吗? 人可真是社会的玩物,社会把你玩弄到什么境界就是什么境界,社会可以把你玩 弄成英雄,社会也可以把你玩弄成狗熊。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主要是社会来 玩弄的,你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主要是教育来玩弄的。现在的所谓"80后’,、 "90后",虽然那么多人可以上大学,可是,现在上大学的意思和1970年代末 上大学,和1980年代上大学,那可真不是一个意思,过去上大学是把人隆起, 现在上大学几乎是把人陷落—家庭也跟着一起陷落。但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 还得上学,不上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你上了大学,现在还上了研究生,咱们老 王家可没有几个上研究生的人儿,你至少在形式上给咱们老王家争光了。
3.5、政治运动的教育意义
(一)"我"所经历的政治时代 毛泽东时代,可以说是政治运动时代,运动在根本上是教育意义,那是对社 会的教育,对人民的教育,那个教育意义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民众教育,只是,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走的是偏激之路。学校是政治运动的大本营,学生是政治 运动的先锋和闯将,那个时候,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北京航 空学院的韩爱晶、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以及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成为北京 造反派的五大领袖。学生全国大串联,把1919年五四运动的精神用另外一个形 式和意思发挥得淋漓尽致。农民同样也在政治运动之中,没有例外,譬如,农民 出工前对着毛主席像鞠躬,学习毛主席语录,收工回来也是对着毛主席像鞠躬, 学习毛主席语录,那就是"早请示,晚汇报"。不过,中国很大,差异也大,当 时普遍实行"贫下中农宣传队"(简称"贫宣队")代表进驻学校,管理学校,我 们这个地方却没有。 农村当然也是政治运动的核心地区,在我看来,建国以后国家的建设,仍然 是围绕着农村说话的,譬如,把城市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来,农村实在是国家 的后院,一有什么事情,总要把农村放到前面。农村的政治运动或者阶级斗争也 很激烈,我妈妈不就是农村的农民和来农村的工作组给逼死的吗?我记得文化大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革命的时候,我们店仔大队的大队支部书记是女书记阿华,村里农民张贴很多大 字报,说她是通台湾蒋介石的特务,还是通美国的特务。她丈夫阿川在晋江青阳 印刷厂工作,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街上游行示威,竟然被对方派别的人开枪打死 了。阿华就放弃了书记职务,去晋江处理此事。她早已不在我们村里住了,后来 应该又结婚了。她丈夫的大哥阿明当时在惠安一中教书,做到副校长,阿明的子 女也都从事教育工作。当年批判阿华的大字报,就张贴在生产队仓库墙壁上,包 产到户的时候,那个仓库卖给了村民,现在已经是私人土地了。 "黑五类"中的地主、富农这两类人,在农村的命运非常凄惨,社会一有运 动,都是先把他们拉出来批判一通,甚至宣传说,社会上不好的现象都是他们制 造的,至少是他们喜欢的,他们简直就象宗教里说的魔鬼撒旦,能够降灾祸。我 们这一带地方,土地很少,没有出地主,大家都是贫下中农,倒是免了多少罪孽。 据我所看的影视资料,在那个年代,地主和富农都是随时受批判的人家,他们的 儿女结婚都很艰窘,贫下中农家庭不敢和地主与富农家庭结亲。地主富农家的女 儿要么只能嫁给地主富农家,那样才"门当户对’夕,要么把花朵一般的女儿嫁给 贫下中农家有残疾的儿子,甚至和别人家换亲,才能把人烟延续下来。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觉得真的不可思议,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是通台湾蒋 介石的特务,还是通美国的特务,和两个政权有那样的关系?可是,那个时候, "黑五类"都是这样的罪名,要么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更不可思议的是,人民都 相信那样的罪名,你说,人民愚昧不愚昧,需要不需要教育?一个人被打成"黑 五类",他或者她的全家也都成了"黑人"了,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 师生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相互告密,中国几千年质朴的人际关系,就是 在那个年代给茶毒了。 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茶,在村子里到底怎么样,我不清楚,学 校也只记得一鳞半爪。当时学校里的批林批孔是属于政治课的内容,发动学生写 作文。我还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批林批孔有另外的见解,写了一篇小文章,后来 被县里知道,被抓去批斗了,他是我们一中的老师,后来又被开除了。他不赞成 批孔,他认为孔子属于历史文化名人,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可取之处,不能绝对地 被打倒。 农村的一般青少年和一般家庭,就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孩读书上学的事情,你 书能念到什么程度就去念。当时的农村读书没用处,不但读书跟不读书没有两样, 也有"读书无用论"的意思,反正都是回家修理地球,你早点回来修理地球,还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早点为家里挣点工分,越是年纪大点的人,越是这样认为。至于青少年自己, 可以说,大多数人在那种风气下,根本不可能知道读书和个人前途有什么关系, 更不可能知道读书和国家前途有什么关系了。自己有天分读书,或者对读书感兴 趣,家里也不叫你早点回家参加劳动挣工分,学习那就认真一些;自己没有天分 读书,或者对读书没有兴趣,家里叫你早点回家参加劳动挣工分,或者自己愿意 早点回家参加劳动挣工分,学习那就不认真,反正读书是一件无可无不可的事情, 不会从上学这一件事情上生出个人的前途来。我自己则一直对学习很感兴趣,学 习很认真,年龄很小,当然也不会想着从从上学这一件事情上生出我自己的前途 来。学校老师没有这样教育过我们,家庭父母更不会这样教育我们。 所以,至少在表面上,恢复高考这件事对有些我的同龄人是没有意义的,而 对我这类好读书、勤读书的人,意义很大—那是彻底改变人的命运的机缘,实 际上,恢复高考改变的不是几个人的命运,改变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命运。 喜爱读书的,在恢复高考之后都有机会考上,就我知道的,以前读的比我差的同 学,有的都考上大学了。我认为刚恢复高考时,可能政策比较疏松,有上线的就 可以上大学了。当然有的是家长不重视,有的是学生自己不重视,可读可不读。 比如阿伟跟阿海他们就是如此的,他们都没能考上高中。一中的初中升高中是要 统考录取的,小学升初中就不用升学考了,小学送多少生源,初中部就会接收, 直接入学。我入学初一那年可能正是惠安一中恢复初中招生或是恢复对农村户口 的招生。一年段10个班级,县城生源先保证,生源不够再接受各公社的生源, 学校会制定各个公社的生源比例数。当时有地域优先权,县城、城郊,农村。这 就是为什么惠安一中当时的初中部这么多人去读,就是因为成绩没要求,又缺少 生源。当然,当初谁也不会知道,一中的那个不知东南西北的举措,给多少农村 的青少年的前途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可是,对我这样的人来说,虽然是从光明 的大门走进去的,却是从窗户里爬出来的,实在叫人烯嘘不已。 (二)解读—政治运动的教育意义 这个时代的教育,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越来越狭隘,教育已经从波 澜壮阔的社会运动狭隘为学校围墙内的勾当,甚至只是班级里的小把戏,教育的 意思也从过去的文化、知识、道德等变化为今天的考试分数了,可以说,学校里 面己经没有教育了。学校成为圈养所,把学生和老师都圈养成宠物一般的不会抓 老鼠的病猫了。 教育作为老百姓的家庭事务,进入千家万户,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叙 一84- 第四章解读—农村生活的教育理解 事,以前没有人在乎孩子的学校教育。一般的农村青少年上学不上学都差不多, 回家参加集体劳动就可以过日子了。在包产到户以前,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戏 谑地称为"修理地球","修理地球"几乎是"农民"的代名词,而且被看作永远 不会失业的行当,也是人的最后的生活伎俩,最后的生活依靠,或者是最低层、 最无可奈何的保证。对农民来说,也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保证,农民, 就意味着是"修理地球"的。所以,人们常常说:大不了去修理地球。城市的青 少年,也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回来进工厂或者企事业单位当工人过日子。后 来,因为政府的某种政治意图或者教育意图,以及城市不能养活那么多的青少年, 政府实行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策,也叫城市青少年加入"修理地球"的事业之 中,从而形成了近代以来整个人类的一个极其特殊的教育范式。 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不依靠学校教育过日子,依靠教育过日子的只是很少一 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和西方的知 识分子概念不一样,西方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批判政府,被称为社会的良心;中国 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又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如当 老师的,当医生的,当作家的,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科学研究机关的研究 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等。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拥护政府,而不是批判政府,建国以后的知识分子走的就 是被批判和被改造的路。以前社会上是工人、农民、解放军、商业人员、学生等 几个阶层,即以"工农兵"为核心的"工农商学兵"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属于 政治上可靠的阶层,是社会的主人:还有被政府监督的阶层—地主、富农、反 动派、坏分子、右派即所谓的"地富反坏右""黑五类"。社会上对知识分子一直 都不当作工人阶级对待,右派中的知识分子很多。 第四节我的八零年代
3.6、学校教育的时代流淌意义
(一)童年小学与子女上学 "我们"这个村子叫店仔,现在属于蒋吴村,螺阳镇。在文化大革命前,店 仔是一个大队,就是店仔大队;文化大革命后,店仔大队和蒋吴村合并为一个大 队,叫东红大队。在东红大队期间,大队有一所小学,就叫做东红小学,东红小 学在现在的蒋膺村。东红小学前两年已停止招生了,主要是因为招不到学生,东 红小学的一部分学生转到惠安县城读书,少数学生转到隔壁的村下小学就读,村 下小学也随之扩建了一番,而东红小学的校舍一直破旧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 的时候,"我"9岁,开始在东红小学上学。 东红小学是文革以前建的,具体哪一年我不清楚。还有工农中学,工农中学 不属于我们大队,或者说,不属于我们村,但是属于我们这个范围。小学年久就 成了危房,还是村里再出资对房屋进行加固,当时村委会每年都要拨点款资助东 红小学,赞助买些设备啊,譬如桌椅什么的。对于困难家庭的孩子数学,大队和 大队以及社会,都有一些资助。当时的工农小学的老师,有些是从县里来的,几 乎都是国家正式老师,用现在的话说,都是有编制的老师。 在蒋吴村村里,东红小学是个重点。但是,东红小学已于六年前取消了。一 方面是校舍已经是危房,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学生人数也不够,实 际上,还是教育形势的变化造成的。原来村下村也有一间小学,现在还在办学, 所以东红小学的生源就并到村下就读,不过现在家长都把孩子往县城送去读书 了。农村的学校教育变成没有人相信的把戏了,就象农村一样,大家都不想在农 村呆下去了,有没有办法,都要想方设法往城市里挤。如果到县城去借读小学, 初中,还要再缴纳寄读费。关于学生缴纳寄读费事宜,大概不是政府的规定,我 在任大队支部书记期间没有看到相关文件。我只看到征收教育附加费,优抚费之 类的政府相关文件。而且上级还让我们挨家挨户去宣传。 "我们"那一代人的上学,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都没有上高中,男孩子比较 多的是读到初中,女孩子好像都读到小学,甚至初中或者小学都不一定毕业,就 不再上学了。在"我"小的时候,读书并不是一项重要的事,在那时的观念底下, 学一门手艺更重要,如做木工,做土工,就能够老早吃饭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 愿意去学做木工,做土工。我的长子阿君,读到高中毕业后,高考成绩不理想,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面去福州大学读了大专的自考,考不上本科。出来后,他就不想再读了,二儿 子阿山和女儿就读到初中毕业。阿君大专毕业后,可以自己去找工作,现在在电 信上班。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出入,我们就不用为他操心了。阿山,我们就要为他 操心,之前在学汽车修理,后来我问他有没有兴趣学绘画,又拿了三四千元让他 去学。后来他又去学了磨石,做了一段时间后,由于身体素质的限制,就不去了, 转行去学汽车修理。 (二)解读 现在全国普遍合并学校,名义上是优化资源,实际上是对教育的阉割,为什 么就不能实行小班级教学?为什么一个学校就一定要几百个学生?另外,一个村 庄有没有学校,它的文化意义是大不一样的,这种"优化资源"的说法,是不懂 教育的人在哪里胡说八道,这个时代的教育碰到这些不懂得文化、不懂得教育的 人的手里,实在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青少年的不幸,家庭的不幸。 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宣传,大家都开始重视教育了。确实,现在没有一定的 文化,找工作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新一代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们几乎 都在城关上学。在那里要租房子,要做饭,要接送孩子,父母要付出很多的心血。 现在父母的收入有一半以上都花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对教育不重视的话,父母 何必投入这么多。在农村同样也有学校可以上学,但是父母会认为城关的学校条 件比较好,愿意把孩子送到那里去。否则,孩子在农村上学,父母就要轻松得多 了。我们村里80%以上都是这种情况。作为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我们就要一直为他操心。既然我的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别人的家庭 同样也会有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的从事比较好的工作, 有的从事的工作就比较不好,也有甚至找不到工作而到处闲晃的。所以说如果家 庭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让孩子多读点书。
3.7、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程 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 进入城市的各行各业。这种现象,确实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许多农民工部分成员却被留在了农村, 造就了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这三个留守人口群 体中,农村留守妇女可以说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但受到关注却最少的群体。 留守妇女通常是指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已婚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目前,"留 守妇女人数已达到 4700 万,尽管这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数字,但是大量留守妇女在农村的存 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① 目前,留守妇女已经引起各级妇联组织的重视,针对留守妇女的素质低,缺乏科技培训 的特点,各级妇联推进"百千万"巾帼邦联活动,向留守妇女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同时, 为促进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进一步对留 守妇女的培训力度,诸如开展"学文化,学科技,比发展,比贡献"的活动。引导她们向着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发展,多渠道为她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以及社会政策发展趋势来看,留守妇女群体必将在一定阶段 内长期存在,也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将长期作为农村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 目前,社会媒介宣传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留守妇女素质低是一个提高留守妇女素质的"瓶 颈"。但是,如何把这些文盲、半文盲占多数的留守妇女提升到一个高素质高水平上来且没有 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立足于留守妇女的现状(包括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心理素 质弱,身体素质不容客观),从不同视角来探讨留守素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 问题的对策。
3.8、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的意义
4.1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4.1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当前,留守妇女是农村建设 的主力军,她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文明新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都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 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农村留守妇女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农 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可见,农村妇女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 量。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 化、懂技术、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学的感觉真好3oo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