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使用次数:6
入库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邵雍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蓬荜环堵    堵:墙壁         B.恒相从游   恒:经常
C.或留信宿乃去  去:离开&
D.皆贻书访雍  贻:留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邵雍隐士风范的一组是(3分)(  )
①夜不就席者数年 ②蓬荜环堵,不芘风雨 ③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④雅敬雍,恒相从游 ⑤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⑥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A.①⑤⑥&
C.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邵雍曾经到齐、鲁、宋、郑等古国的旧址上游历,回来之后,认为“道已经在我这里了”,从此就不再出远门了。
B.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退居洛阳时,都很敬重邵雍,为他买下田宅,邵雍常常耕种,养家糊口。
C.邵雍把自己的居所叫做“安乐窝”,有人仿照邵雍的住房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房子,叫做“行窝”。
D.邵雍认为新法比较严酷,如果能够宽缓一分,那么百姓就会受益一分,所以他希望他的门生故友不要辞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贻:送给。“贻书”意为“给……写信”。
5.解析:选D。①表现邵雍读书勤奋;④讲的是许多贤人敬重邵雍。这两句均不能表现其隐士风范。
6.解析:选C。“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房子”错,原文说的是“以候其至”,他是为邵雍建造的。
7.答案:(1)他亲自砍柴烧饭来侍奉父母,虽然平日经常断炊,他却显得安适自在,很快乐,没有人能看到其中的真意。(得分点:“躬”、“樵爨”、“屡”“空”各1分,句意2分。)
(2)遇上风雨天常常不出门,出游时他乘坐小车,一人驾行,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得分点:“风雨”、“挽”、“惟意所适”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题库coo<邵雍字尧夫。他的祖先是范阳人,他的父亲邵古带着家人来到衡漳,后又迁到共城。邵雍三十岁那年,到河南游历,将他的双亲埋葬在伊水旁,于是成为河南人。
邵雍年少时,对自己的才能颇为自豪,情绪激昂想要建立功名。他读书时没有什么不读的,刚开始治学时,他坚毅刻苦自励,冬天不用炉火,夏天不用扇子,夜里不上床就寝有好几年。之后他感叹道:“过去的人尚且与古人交友,而唯独我还没有周游四方。”于是他渡过黄河、汾河,越过淮水、汉水,周游在齐、鲁、宋、郑等古国的旧址之上,很久以后,忽然归来,说道:“道已经在我这里了。”于是不再出门。
刚到洛阳的时候,他住处的墙是用蓬蒿荆条做成的,不能遮风挡雨,他亲自砍柴烧饭来侍奉父母,虽然平日经常断炊,他却显得安适自在,很快乐,没有人能看到其中的真意。等到主持双亲丧礼的时候,他极尽礼仪,异常悲伤,以致伤了身体。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多位贤者退居洛阳时,敬重邵雍,经常与他交往,为他买下田宅。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收成仅仅能够满足衣食之需。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于是自号安乐先生。早晨他焚香安坐,午后喝三四杯酒,微醉即止,总不会喝醉,兴致上来就吟诗自咏。春秋季节进城出游,遇上风雨天常常不出门,出游时他乘坐小车,一人驾行,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士大夫家知道他行车的声音,都争相迎候,儿童仆役都欢呼着相告:“我们家先生到了。”不再称他的姓名。有时他连住两三天才离去。好事的人仿照邵雍的住所另外为他建造了一个房子,等候他的到来,称它为“行窝”。
熙宁年间推行新法,官吏认为新法紧迫不可施行,有的就上交了辞呈离去。邵雍在州县的门生旧友,纷纷致信询问邵雍,邵雍说:“这正是贤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酷,但是如果能够宽缓一分,那么百姓就会受益一分。上书求去有什么用呢?”
嘉祐年间,朝廷下诏访求隐士,留守王拱辰顺应诏令举荐邵雍,邵雍被授予将作监主簿之职,后来朝廷又让推举节行高逸之士,邵雍补为颍州团练推官,他都是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的,最后还是称病没有赴任。他在熙宁十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元祐年间赐谥号康节。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用户评论纠错:
&&&&&&暂无评论
我来说几句: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湖南文征》序(节选)曾国藩...”,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C.间以婀娜之声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足以语文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奚足以语文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湖南文征》序(节选)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牙齿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逼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吾尝跂而望矣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2)而其弊或激宕失中(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知己说(清)刘开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①,未尝不怪其恝然②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③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交不渎   
 渎:轻慢B.已为天下所非笑
非:指责C.其最难屈者
屈:委屈D.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
赖:依靠,凭借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参考译文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xa0;
3.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4.(1)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2)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
考点分析:
考点1:散文类
散文类文言文阅读
&&&&&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文言议论散文需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要点,整合文章信息。文言抒情散文主要抓感情线索。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对文言散文阅读鉴赏的考查往往是选择题的压轴题。能力层级属于D级,这一题历来得分不高。因为它既需对全文有整体的理解,又需对局部进行探究。其错题设计主要是以下四类:
1.无中生有。
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
2.内容混杂。
在文言抒情散文中则表现为感情杂糅,即将几个事件掺杂在一起,故意混淆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情感。在文言议论散文中表现为论题杂糅,即将几个论述的内容杂糅在一起,当谈及这个论题时,往往掺杂别的论题的观点,相互混淆。
3.曲解混淆。
1言过其实;2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
4.故意误译。
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将词语故意误译造成考生的误解是命题者常见的错题设计策略。
做题时应强化五种策略: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送宗伯乔白岩序(明)王守仁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注 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改观:改善B.过阳明子而论学
过:拜访C.外是荆棘之蹊
蹊:小路D.岂易哉?
易:容易答案 解析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答案 解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答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参考译文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拜访我并跟我论学。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睡不着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词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果真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词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么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道也叫做学,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就难以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只有懂得精妙的大道才能专心’。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诏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告诫使人注意改正缺点)之诚呢?”&#xa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章鱼似乎对各种器皿嗜好成性,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 ②变成了渔民的猎物,甚至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餐 ③渔民正是掌握了章鱼的这种天性 ④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 ⑤于是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 ⑥结果,这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A.③⑤①④⑥②
B.⑥④③⑤①②C.③④⑤①⑥②
D.①④③⑤⑥②&#xa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某名校因借助奥数选拔学生而被《人民日报》不具名批评,此后教育部门史无前例的针对性整治措施也随之出台。B.一些乐于为国出力,而怵于受奖的同志,主要慑于嫉贤妒能者的非议,不愿当“出头鸟”。C.足球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偶然性,强大的一方可能在弱小的一方门前久攻不下,而弱小的一方却可能抓住机会反戈一击夺得胜利。D.老王家藏的那个汉代的陶罐,据说价值连城,可是前几天被他孙子失手打碎了,变得一文不名了。&#xa0;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倾刻间房倒屋塌,灾难降临,美好的家园被毁,四川又一次经历了生死离别之痛。B.清晨行走于校园,一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划过校园上空。你我凝神谛听那声音,纵目寻找那身影,希望留住那一声鸟鸣。C.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巅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D.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含,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xa0;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强迫(qiǎnɡ)干瘪(biē) 蒙骗(mēnɡ)呼天抢地(qiānɡ)B.针灸(jiǔ)
狩猎(shòu)
牛犊(dǔ)勤能补拙(zhuō)C.相中(xiānɡ)
锃亮(zènɡ)
联袂(mèi)愤世嫉俗(jí)D.行伍(hánɡ)
妯娌(lǐ)混水摸鱼(hùn)&#xa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请假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