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之争电商安全涉及哪些方面那些方面

儒墨之争(四)两位侠士
(画外音:从某种角度来说,儒家和墨家是很相像的,因为他们都主张爱,儒家讲究仁爱,墨家讲究兼爱,但是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却对墨家大加批判。孟子,名轲,邹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从年代排序可以看出,孔子去世后墨子才出生,墨子去世后,孟子才出生。孔子比墨子大八十多岁,而墨子比孟子大九十多岁。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去世上百年,因此,孟子不是孔子的“亲炙弟子”(手把手亲自教育),只能算是“私淑”(敬仰而不得从学)。不过,虽然只是“私淑”,孟子对孔子的崇拜却是无以复加。他和孔门弟子一样,都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也以孔子的忠实信徒自居,后世也把他们两人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那么作为儒家的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他为什么要痛批墨子呢?他的说法和墨子又有什么不同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之《两位侠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批墨子有点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孟子和墨子太像了,反倒是和孔子不太像。孔和孟差别很大。他们两个,时代不同,个性不同,观点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就个性而言,孟子更接近的不是孔子,而是墨子。孟子和墨子,大约是先秦诸子中最“热”的。血也热,心也热,肠子也热。不像孔子,温的。也不像老子和韩非,冷的。所以我们这一集先讲孔孟之别,再讲孟墨之同。
孔子和孟子的个性相差很多。第一点,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是一个很宽厚很谦和的人,因为孔子是讲礼的,“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讲让的,礼让礼让嘛,礼和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孔子不管怎么说,他再怎么,他也要顾顾别人的面子,他不会硬邦邦地给你顶回去。比如前面说过,他对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货很不以为然,但也只是故意挑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
孟子就不一样了,据《孟子·公孙丑下》,有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王,都收拾好了,准备上朝去见齐王,齐王也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就派一个人来跟孟子说,说先生啊,寡人非常想见先生,只是寡人感冒了,不能吹风,因此不能登门拜访,如果先生能够上朝呢,寡人也愿意勉强上朝,我们在朝廷上见行不行?我讲清楚,孟子本来是准备上朝去见他的,一听他这话,说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也感冒了,我也不能吹风,咱不见了吧。
到了第二天呢,朝廷里有一个大夫家里死了人,孟子要去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就过来说,先生不行吧,昨天先生还说感冒了,不见齐王,今天又出去参加追悼会了,这不合适。孟子说,有什么不合适的?昨天病了今天好了嘛。去了。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了人来慰问,还带了医生来。孟子的族人兼学生孟仲子只好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去了,但不知走不走得到。同时,孟仲子又派人四处拦截孟子,要他无论如何去上朝。孟子走也走不了,回也回不去,只好在一个名叫景丑的人家里借宿。
这事景丑就看不懂了,说孟先生,儒家那么讲礼,你的这个做法好像不大合君臣之礼啊。孟子说,告诉你“天下有达尊三”,就是天底下最尊贵的有三样东西。“爵一,齿一,德一”《孟子公孙丑下》,第一个是地位,官位,这是尊贵的;第二,年龄,年纪大的就要受尊敬;第三,德行,道德品质高尚的受尊敬。在朝廷,看爵位;在乡里,看年龄;如果要平治天下,就首先看道德。哪怕贵为国君,也不能凭着爵位来蔑视年龄和道德。他齐王不能凭着他地位高就蔑视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修养好的啊。孟子还说,“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什么意思呢?但凡是有作为的那些君主,一定有不能够召见的臣子,这些君主一旦要向这些大臣或者这些臣子或者这些民间人士请教,是要自己登门拜访的,是不能够召来唤来的。你过来给我讲讲出个主意,我这个麻烦了,怎么办,来来来,那不行的。像我们这样有德的,有学问的人是不去的。
在《尽心上》,孟子还说,古代的贤王,因为好善,所以往往忘记自己的权势(好善而忘势)。古代的贤士,也因为乐道而忘记对方的权势(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也就是说,道德(善)和真理(道),高于权势和地位。所以,王公大人们如果不恭敬之极(王公不致敬尽礼),就不得“亟见之”。亟,音气,屡次的意思。屡次见面尚且不能,哪里又能把这些贤士当作臣仆(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所以孟子身上有士人的风骨啊,他有骨气的。
他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他也推销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不卑躬屈膝。他甚至这样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他跟别人讲,你们想游说诸侯和大夫吗?你们想去找工作吗?告诉你,你找工作的时候你首先把你老板不放在眼里,“说大人则藐之”,先藐视他,“勿视其巍巍然”,不要为他那个崇高的地位给吓着了,你才可以宣传你的主张。那人就会问了,我找不着工作怎么办?孟子没有说我替他说了,拉倒呗,在家待着呗。
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们是赶不上的。但是,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正义(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我们又不少什么(《孟子·公孙丑下》)!岂止不少,在孟子看来,士人的东西还要多得多,贵得多。既然如此,则“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这就与孔子不同。孔子是敬畏诸侯大夫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孟子却主张“说大人则藐之”,岂非不同?
  这就是傲骨了。这种傲骨,正是士人的气节。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则骄人;无傲骨,则媚人。不骄不媚,不卑不亢,有傲骨无傲气,才是士人的风骨。可惜这种风骨自孟子以后,就不多了。后世许多读书人,不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就是低三下四媚态十足。其实媚态与傲气,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表面上是傲,骨子里是媚。或者是献媚不成,逆反;或者是献媚有术,做秀。正所谓: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我对秦汉以后的所谓“狂士”,从来就是保持警惕的。相反,孔子的温和,孟子的刚直,都可爱,因为都是真性情。这孟子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第一点。
第二点不同,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说什么话都是绕着弯说,客客气气说的,让你去心领神会,你要是不理会,他就算了。比方说,据《论语·八佾》,鲁国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在祭祀自家祖宗时,唱着《诗经·周颂》里的《雍》撤祭。这是天子之礼。大夫唱,就是明目张胆的僭越了。可是孔子怎么说呢?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批判他们僭越,而是说,《雍》诗说得很清楚呀!诸侯做助理,天子很庄严(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三家大夫唱这首诗,用它的什么意义呢(奚取于三家之堂)?大家想想,这种批判,是不是很客气,很委婉?孟子就没有这么温和了。他说话,常常是直言不讳。就算拐着弯说,也是直通通的。
据《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去见齐宣王说,一个人出门的时候把自己老婆孩子就托付给朋友了,托朋友照管,等他回来一看,他老婆孩子饿冻没人管,大王你说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弃之”,断交嘛,这样的朋友你要他干什么。孟子说对。他说有一个官员,他根本管不住这个部门,大王你看这样的官员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已之”,撤职。那孟子说好,一个朋友,你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他,他没照顾好,你应该绝交;一个官员,你把这个工作交给他,完不成任务你应该撤职,那么一个国君治理一个国家,把这个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应该怎么办?知道齐宣王怎么回答吗?“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就把脑袋别过去,哎,今天网上有什么事啊?他不回答。这个话你听听,你听听。告诉大家,这是孟子比较客气的话,不客气的以后再讲。所以孟子这个人不讨人喜欢,谁喜欢这样的?但是孟子不管,该怎么说还怎么说。
孟子有一个观点叫做“不直,则道不见”《孟子·滕文公下》)。见,读如现,意思也是现。也就是说,不说直话,真理就无法表现。真理都是正直的,也是直白的,如果你不能用最直白的,最明白的,最通晓的,最直截了当的语言把你的观点说出来,你的观点就不是真理。当然,讲究策略,是另一回事。但讲究策略,决不等于故弄玄虚。故弄玄虚的,一定并没有掌握真理。真理有什么可怕的,真理怕什么。所以孟子不管,照说,这是孔孟的第二个不同。
第三点不同,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孔子是很谦虚的,他说我啊,是“述而不作”,我只是做传承工作,我没有创造。其实孔子有创造,孔子怎么没创造,孔子创造多了,但是孔子是寓创造于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和体系。你看起来他什么都没做,实际上他做了很多,但是孔子还说我述而不作。“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你要说我是圣人,说我是仁人,我不敢当,不敢当,不敢当,很谦虚。
孟子不谦虚,孟子很张扬。孟子的名言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你们想天下太平吗?想不想天下天平啊?如果想,今天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做到?就我。这个气派实在是太厉害了,实在是太厉害了。所以孟子对谁都不客气,包括对他的学生,他可不讨好学生啊。孔子呢,他是谦和的,孔子对学生很好。孔子的名言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你送十条干肉,做个见面礼,表示尊师重道,我总归要给你一些教诲,当然这个教诲也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不一定就是上课了,也可能是回答点问题等等。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就是我不屑于教他,那就是教他。看来孟子有些人他是不屑于教的,你上门拿十条干肉来也不行,你来讨教,我懒得回答,我懒得回答你的问题就是回答你的问题。这话也就孟子敢说啊,谁敢说啊,你们老师敢吗?我们学校里当老师的,谁都不敢说,说了那不是在网上炸了营了。孟子就敢说,个性张扬。
所以孟子比孔子要想得开,孔子是有牢骚的,我们前面讲过,我的主张为什么不能施行啊,我想做个木筏子漂洋过海啊之类的牢骚话啊,孟子他比孔子想得开一些,他也是到处碰壁啊。因为儒家的药方救不了当时的社会,没人听他们的,孟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样到处碰壁,但是孟子怎么说呢?
他对宋句践说,他说你想游说诸侯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怎样游说呢?“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上》”嚣嚣是什么意思呢?快乐。我们去游说诸侯,我们去推销自己的主张,人家理解我们,这个“知”可以翻译成“理解”,人家理解我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开心,人家不理解我们,不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也开心,我干嘛不开心。为什么我们君子能够做到时时刻刻开心呢?因为我们尊德乐义,我们尊重的是道德,我们快乐的是正义,我只要是正义的,我就快乐,人家理不理解我,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只要你尊德,乐义,你就永远是一个快乐的人。人家理解你,你也快乐,人家不理解你,你也快乐。
所以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就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不离开正义,我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不离开道义。“得志,则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就是我得志了,做官了,有条件实现理想了,我就造福于民,造福一方,把恩惠交给老百姓。如果我不得志怎么办呢?我管好我自己,用我自己的优秀的品质,我自己的表现给大家做个表率。这就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儒家讲道德,我首先自己做一个正人君子,堂堂正正地活这这个世界上,能够实现我的政治理想,我把这个理想让人民幸福,做不到,我做表率,这就是孟子。
所以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对孔孟的比较,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我对这两个人各用杜甫的诗来形容,孔子是“润物细无声”。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孔子是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呢,我们读《孟子》的书,如闻战鼓,读了《孟子》以后,觉得拿起一个什么家伙出去,干点什么事情才行。所以孟子是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这是孔孟之别。从这一点上我们会发现,孟子像墨子。
(画外音:如果我们给孔子和墨子各勾勒一个形象的话,孔子就是一个彬彬有礼的长者形象,而孟子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斗士。虽然我们讲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子和孟子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易中天先生看来,就个性而言,孟子更接近的不是孔子,而是墨子。那么孟子和墨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易中天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侠义之士。当然,孟子这个“侠”,是“思想上”的,不是“组织上”的。他的身份和立场,还是“儒”。孟子和墨子的共同特点是都行侠仗义,都反战爱民。如果要细分一下,那就是墨行侠,孟仗义,墨反战,孟爱民。墨子行侠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墨子救宋。当时鲁国的一个工匠叫公输班的,就是鲁班了,发明了一种攻城的器械,把这个“专利”卖给了楚王,楚王要去打宋国。墨子得到消息,十天十夜赶路,赶到郢都。然后他先见公输班。
公输班见到墨子说,先生不远万里而来,有什么要兄弟我效劳的吗?墨子说我在北方有个仇人,想请先生帮我把他做了。鲁班的脸就拉下来了,然后墨子说,“请献十金”。事成之后二百金。古时,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两。公输班说这个太不像话了,买凶杀人,鄙人义不杀人,我是义士,我主张正义,我怎么能够为了钱去杀人呢?墨子说一个都不杀?一个不杀。一个不杀,你们去打宋国杀多少?你打宋国干什么?鲁班说不是我要打,楚王要打。楚王要打我们见楚王,墨子要去见楚王。
墨子就问楚王,说有这么个人啊,家里有的是山珍海味,他去偷邻居家的酒糟米糠,家里有的是绫罗绸缎,他去偷邻居家的破衣服,家里有的是高级轿车,他去偷邻居家的破车子,这是什么人啊?楚王说这人有病,盗窃病,墨子说是啊,现在楚国和宋国就好比这两家人,你们楚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宋国又小又穷,要什么没什么,你打它干什么?你楚国现在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民,你地广人稀,宋国呢,多的是人民,少的是土地,你一仗打过去以后,你还要牺牲你的人民,得到那么一小块多余的土地,你干什么?你这不是有盗窃病吗?
楚王也没有话说了,但是楚王和公输班他都不愿意就此罢手啊,楚王说人家工具都发明出来了,不用不是白不用吗?墨子说那好,我们用一用。于是墨子和公输班解下腰带来,用腰带做成一个城的形状,然后让公输班拿一块板子,模拟这个攻城,墨子也拿一块板模拟守城,怎么样呢?
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墨子公输》,这个“九”什么意思?大家都说是多次,告诉大家,也有书翻译为就是九次,冯友兰先生的书就是九次,所以说九次也不是硬伤,九次、多次都对。九攻九守,最后公输班没招了,黔驴技穷,墨子绰绰有余,公输班就说了,我有办法对付你,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有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嘛。墨子说我知道公输先生的办法无非是把我杀了,我杀了就没人帮宋国守城了,你们就可以打宋国了,是不是?我告诉你,我的学生三百人带着我发明的机械,拿着我想出的办法,已经守在宋城之上,单等楚兵来送死了。楚王说那不打了。
墨子回去时候路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着大雨,墨子说能不能让我进去避避雨啊?宋国人说你别进来,不让进来。说明什么呢?说明墨子跟宋国没有厉害关系,他纯粹就是行侠,纯粹就是实践他的学术主张,反对侵略战争。然而他一听到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这固然是要实践他“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但那挺身而出、专打不平、救人苦难的气概,岂非“侠气”?也许,正因为是侠义,那公输盘据说也被感动。据《墨子·鲁问》,公输盘对墨子说:鄙人认识先生之前,一心一意只想得到宋国。现在,如果取之不义,给我也不要。墨子说,你这其实就是得到宋国了。只要先生继续行义,墨翟还要把天下都送给先生(翟又将予子天下)。
孟子也一样啊,孟子仗义啊。据《孟子·梁惠王下》,邹国有一次发生战争,邻国打过来,邹国的官员有三十多个人被邻国的军队杀了,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袖手旁观看着,邹穆公就气不过了,说我的人民怎么这样呢?这些见死不救的家伙是不是该整治整治呢?要整治吧,整治不完那么多,不整治吧,心里这口气咽不下去。把孟子请来问问,先生认为应该怎么样?孟子说活该啊,谁让他们平时对老百姓不好的啊。那一年我们邹国发生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没有饭吃,年轻人逃难要饭,年老的饿死在家里面,国君你的仓库里有的是粮食,有的是珠宝,有的是肥肉,你的官员就不向你报告灾情,看着老百姓饿死,这样的官员死到临头没人救不是活该吗?活该。曾子早就说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下子老百姓可逮住报复的机会了(民今而后得反之也)!这些话,孟子就这么当着“君”的面说,一点都不含糊,岂非仗义执言?仗义啊!所以墨子行侠,孟子仗义。
(画外音:其实从上面易中天先生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不必痛批墨子,他们两人不乏相通之处,很像两位侠士,一个行侠,一个仗义,这就是“行侠仗义”,实际上后世的“侠义”就一半来自孟子,一半来自墨子。而在易中天先生看来,孟子和墨子相似之处还远不止这些,那么他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第二个,墨子反战,孟子爱民。墨子是反对侵略战争的,有一篇文章叫《非攻》,反对进攻别人,这个《非攻》篇就是墨子的反战宣言,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主义者,而是是主张以战争反战争,以反侵略战争来反对侵略战争,保卫和平的。
在《非攻》篇里面墨子有一个说法,墨子说有一个人偷了邻居的桃子、李子,我们大家都说他是坏人;又有一个人偷了邻居家的鸡和狗,我们说这个人比那个偷桃李的人更坏一些;又有一个人偷了人家的牛和马,我们又说这个偷牛马的比偷鸡狗的又坏一些;又有一个人杀了人,是杀人犯,我们说这个更坏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你损害别人程度越大,或者说你让别人受到的损伤的这个程度越大,罪过就越大,是不是?所以偷猪狗的罪比偷桃李的大,偷牛马的罪比偷猪狗的罪大,杀了别人的人,杀人罪比盗窃罪大。可是现在有人带着军队成群结队地杀人,一杀杀那么多人,不但没有罪,大家都说他是英雄,这什么道理啊?这没有道理啊。
像这样打着各种旗号,率领着军队去大批、大规模屠杀别国人民的人,该判什么刑啊?大家说该判什么刑呢?孟子回答了,孟子说判最重的刑。孟子说啊“杀一无罪,就是不仁”《孟子尽心上》,你只要杀一个无罪的人,你就是犯罪,就是不仁,何况杀人盈野杀人盈城呢?
孟子时代比墨子时代还黑暗,墨子是春秋战国之交,孟子已经到了战国的中期。孟子形容当时的战争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为了争夺一块土地,把这个土地上的人全杀了,为了争夺一座城池,把这个城里的人全杀了,孟子认为这样一种战争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所以孟子提出一个观点“善战者服上刑”,越会打仗的,处分应该越重。当然,这指的是侵略战争。实际上中国的战争从春秋开始就已经没有正义战争了,叫做“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时期,完全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私欲,置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于不顾,所以在这个时候孟子和墨子都是反战的,墨子反战,孟子爱民。
孟子是为老百姓说话的,孟子和梁惠王有一段对话。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国的国君,因为他迁都到大梁,所以叫梁惠王。孟子和梁惠王有一次对话,孟子说,拿一根杀人和拿一把刀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那没有区别,都是杀人。孟子说好,那么用棍子刀子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梁惠王说那也没有区别,都是杀人嘛。孟子说好,没区别是不是,我们现在看看你的梁国,你的魏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你的魏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你的厨房里面堆满了肉,你的马厩里面全是膘肥体壮的好马,可是你的人民怎么样呢?“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你的老百姓是活着的人面黄肌瘦,没有饭吃,野地里到处躺着饿死的人,这就是你的政治,你这不是用政治杀人吗?你这叫什么?“此率兽而食人也”,你这叫做率领着野兽去吃人,野兽之间互相残杀,人都看着恶心,何况你一个做仁君的,你一个做民之父母的人,却带着野兽去吃人,你有什么资格被称为民之父母。这家伙,他就这么当着君王的面,就这么说。可以说他这个爱民的力度还要强于墨子。
孟子和墨子都行侠仗义,反战爱民,还都主张任用贤人和能人,只不过孟子的说法叫“尊贤使能”,墨子的说法叫“尚贤事能”,意思都一样。在《公孙丑上》,孟子说,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人才都有官位,则普天之下的士人便都欢欣鼓舞,也就都“愿立于其朝矣”。结果是什么呢?是“无敌于天下”,是可以为王。相同的话,墨子也说过,而且说得更详细。在《尚贤上》,墨子说,一个国家,贤良之士多,政治基础就牢靠;贤良之士少,政治基础就薄弱。所以,王公大人一旦发现人才,就一定得“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做,国家的贤良之士才会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富贵之人就会想:原来国家选拔人才,是只看德才,不论贫富贵贱的。那么,从今往后,我们不能不做好事、做好人(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那些亲近之人也会想:原来国家选拔人才,是只看德才,不论亲疏远近的。那么,从今往后,我们不能不做好事、做好人(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至于那些贫困、卑贱、疏远的人,则会在私下里商量:原来国家选拔人才,是只看德才,不论贫富贵贱、亲疏远近的。那么,从今往后,我们就更不能不做好事、做好人了(然则我不可不为义)。结果是什么呢?是所有的人“皆竞为义”,国家也就长治久安。这就是“尚贤”。也就是说,墨子尚贤,孟子尊贤。墨子把“尚贤”看作为政之本,孟子把“尊贤”看作王业之基。孟子和墨子,是不是很像?
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出来,从个性看,孟子和孔墨相比,他更接近墨子,而不是接近孔子。从立场来看,也接近墨子,也不是接近孔子。然而就是这个孟子,在儒家当中第一个站出来痛批墨家,还把话说得那么重,这到底是为什么?
而且我们甚至去比较墨子的观点和孟子的观点,我们也能发现他们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墨子的兼爱是怎么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就是看别人的国家就像看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像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像看自己的身体。孟子怎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我自己家里有老人,有父母,我像对待我自己的父母一样也去对待别人的父母,我自己家里有子女,有兄弟,我也像对待自己家里的子女兄弟一样对待别人的子女兄弟。这个和墨子的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不是很像吗?
这么相像的两种的观点为什么会水火不容,为什么会发生那么激烈的冲突呢?它们的根本分歧究竟在哪里?我们下一集来回答这个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4.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第五集三大分歧》一讲中,墨子和孟子的观点的区别,在于关_百度知道
4.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第五集三大分歧》一讲中,墨子和孟子的观点的区别,在于关
4.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第五集三大分歧》一讲中,墨子和孟子的观点的区别,在于关键词上。墨子的关键词是“若视”,孟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提问者采纳
是 “以及” 墨子的说法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也就是说看待别人的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国,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看待别人的人,就像看自己。孟子的观点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想到自己家里有老人,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的老人,想到自己家里有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这不是一样的吗?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就在关键词,墨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若视”孟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以及”。“若时”和“以及”有什么不同呢?“若视”就是一模一样,怎么看自己,就怎么看别人,自己和别人是完全一样的。“以及”是什么?“以及”是由此及彼,从我出发,再到别人。所以在孟子这里,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孟子说得很清楚,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孟子把爱分成三等,最低的一等是对万物的爱,就是非人的那些万物的爱,这个爱呢我们可以称之为怜爱,就是爱惜的意思,爱护的意思,呵护的意思。就是一个君子对待天地万物,对待自然界,我们要爱护它,不要去伤害它,但是用不着仁德,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人,它是物,不必用仁德去对待它们,这叫做“爱之而弗仁”。仁德给谁呢,给人民,人民他因为是人了,所以要对他们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二等级的爱,叫仁爱,但是不亲,不亲爱,这叫做“仁之而弗亲”,亲给谁呢?给亲人。亲爱是最高一等级的爱,亲爱是只给亲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由对亲人的亲爱出发,扩展为对人民的仁爱,再从对人民的仁爱出发,扩展到对万物的疼爱,这个不太准,疼爱这个说法,找不到更准确的表述方式,就是爱惜的意思。爱惜吧,从对亲人的亲爱,再到对人民的仁爱,再到对万物的爱惜,这就是爱的等差。这个问题也遭到墨家的反对,当然这个墨家的反对应该说是墨子的后学了,因为孟子已经比墨子晚了好几十年,孟子和墨子两个人不可能发生直接的辩论。在孟子的书里面有墨家之徒和孟子的一次没有见面的辩论。这个墨家之徒就说,你们儒家主张爱护民众要像对待婴儿一样,赤子,赤子就是婴儿,你们说爱护民众要像爱护婴儿一样,这不就是兼爱吗?因为婴儿是没有差别的,婴儿都一样。小孩子刚生下来,有什么差别呢?那不就是爱没有差别吗?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不管是谁都会去救,都要伸一只手去救他,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婴儿是谁家的孩子,不会问的,这是出于什么呢?出于人的天性,人的善良的天性,这个天性在孟子那里叫做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让别人受到伤害,尤其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的这样一份心,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人性,是人就这样,跟兼爱没有关系。在孟子那里,天性是高于仁爱的,也是高于礼仪的。比方说礼,当时的礼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除了你媳妇,别的女人的手,你是不能抓的,抓了就是非礼。但是孟子说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拉不拉一把?嫂子是不能碰的,但是她掉水里去了,你拉不拉?孟子说如果你的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都不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你得拉她一把,把她救上来,那你能不能因此就说我兼爱了,我爱我嫂子就像爱我老婆一样,能这样说吗?不能。所以孟子只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绝对不会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所以这个里面孟子认为它没有兼爱的问题,而且在孟子看来兼爱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孟子说你,就是指那个墨家之徒,你当真能够做到爱你邻居家的孩子超过爱你哥哥家的孩子吗?你能做到吗?根据常情推理,我们也是爱哥哥的孩子会超过爱邻居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超过爱哥哥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当然特殊情况也有,也有不爱自家孩子,爱人家孩子的,但那是特殊情况,谁都是自家孩子好。童话里面都讲,一群动物在那儿答题,说哪个宝宝最漂亮,猪妈妈说猪宝宝,兔妈妈说兔宝宝,狼妈妈说狼宝宝,河马妈妈说河马宝宝,肯定都是自己的最好。而且大家也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我凭什么要爱别人,爱别人的父母,爱别人家的孩子和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孩子一模一样,我凭什么,我怎么做得到?(画外音:上面这些问题,是从人之常情出发,对墨子的兼爱说,提出了质疑,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爱自家的父母胜过爱别人的父母,这符合常理,所以要在实际中做到兼爱是很困难的,墨子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因而他提出了三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这三个方案又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那么墨子提出的这三个方案是什么呢?这又引出了儒、墨两家哪三大分歧呢?)这三个方案是什么呢?就是:利害的算计;鬼神的吓唬;君主的专政。由此就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这三大分歧就是:功利还是仁义;鬼神还是天命;君权还是民权。 我们先讲第一大分歧,功利还是仁义。墨子也想到了兼爱的困难,知道大家想不通这个问题:我凭什么要兼爱?因此墨子首先告诉我们,兼爱有好处。他说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行兼爱,是因为不识其利,就是不知道兼爱的好处,兼爱的好处是什么呢?“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你爱别人,别人就跟着你爱你;“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你帮助别人,别人也像你一样帮助你;相反呢,“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你恨别人,别人也跟着恨你;“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你害别人,别人也跟着害你。那么你算算看,你是希望得到爱呢,还是希望得到恨呢?你是希望得到帮助呢,还是希望得到陷害呢?这个帐都算得出来吧!因此为了你自己得到爱,为了你自己得到帮助,为了你自己得到幸福,你必须给别人爱,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幸福。这就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把这个账算清楚了。那么墨子这个账算得对不对呢?对,这个帐肯定是对的。但是他同时有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按照墨子算的这个账,兼爱就成了一种投资,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保险,也就是说墨子这个办法是让我们每个人买一份保险,为了保证自己得到爱,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因此我先投资,去爱别人,帮助别人。那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投资就是投机,你不能投资。因此我想,孟子看到这个说法,肚子里在冷笑,你这是说利还是说义?因为在孟子这个地方,义和利是针锋相对的,利就不是义,义就不是利。我们打开《孟子》这本书第一章《梁惠王上》,写什么呢?写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对他说: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好处给寡人啊?老头,大老远地跑来见我,给寡人带点什么好处来了?孟子怎么回答的“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说仁义,说说道德,讲那么多好处干什么?所以在孟子那里义与利是针锋相对的。而且在我们的这个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义利也是针锋相对的,功利的就肯定不是道德的,道德的肯定不是功利的,见义勇为就是不计利害,你不能说见义勇为之前,我先算算我见义勇为一把合算不合算,那不叫见义勇为了。损人利己就是不讲道德,只算利益,我损他一下,对我有什么好处,道德不讲,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画外音: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在兼爱的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墨子推行兼爱,先给我们算帐,兼爱大家都有好处,这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讲道德。但孟子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讲道德的时候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是冲突的。那么墨子和孟子的看法,谁更加有道理呢?)各有各的道理,道理在什么地方呢?道理在于是行仁爱还是行兼爱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墨子和孟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孟子考虑的是可能性,墨子考虑的是超越性。孟子为什么反对兼爱,他认为不可能。那么道德要不要可能性?道德必须有可能性。一个道德,你把它提出来以后,如果它是不可行的,结果就是伪善,你逼着人家作假,因为它不可行。所以道德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必须符合人性。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一个道德是不是真道德,我就看它符不符合人性,它但凡不符合人性,我就认定它是伪道德,是伪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伪善,比方说前面说的男女授受不亲,比方说青年男女要结婚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这就是伪道德,它违背人性。所以道德不能不讲可能性,但问题在于道德它又不能只讲可能性。比方说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我这里有吃的,我说现在我这儿有很多馒头,你们要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把这馒头吃了行不行,行不行啊?有什么做不到?做得到吧,能做到吧,肯定能做到,那这是道德吗?没有道德问题,你不能说它不道德,它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这个时候道德要讲什么呢?道德不能只讲可能不可能,道德还得讲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馒头我应该不应该吃,如果是嗟来之食不吃,不义之财不吃,这就是道德的考虑。当然你怀疑里面有毒不吃,那就不是道德的考虑,那是另外一个考虑。所以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了,所以道德既要有可能性,它也要有超越性,超越的是什么?超越恰恰就应该超越功利。所谓道德就是我不考虑功利,尽管我见义勇为,我舍身救人,可能是对我不利的,我跳到水里我可能会淹死,我冲到火里去我可能会烧伤,我和歹徒搏斗,我可能被砍一刀,对我不利,我还是要去做,我超越这个功利,这才是道德,它必须讲超越性。奇怪的是墨子在这个时候和孟子的立场刚好反过来了,孟子这个时候讲超越功利,墨子反而讲可能性了,说兼爱有好处,谁对?我先投墨子一票,为什么呢?墨子谈到了道德的根本,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我们天天在讲,我们要重建道德,我们要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道德。说到底,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道德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功利。我们想一想,我们都说损人利己是不对的,没问题吧。那么请问,这个人为什么就损不得?我怎么就不能损人了?如果这个人是没有个人利益的,我损得损不得?他根本就没有利益,无利可损啊!不存在损不损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的个人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我损得损不得?所以你要批判损人利己,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你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力。这个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受道德保护的,是不容许你随便侵犯的,因此损人利己是错误的,而舍己为人是高尚的,因为他舍去了自己的利益。他舍去个人利益高尚,首先前提是他得有个人利益才行。承认这一点,恰恰是实现道德的途径。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什么叫诚信,他说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就是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谋取将来的大利益,就是利。他说比方说我们买东西,经常买到假东西,他说买什么人的东西容易买到假货呢?就是流动的那些商贩,那个摊子上的东西最不可靠的,因为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说自己的小区里面那个小卖部你是可以放心的,因为这个小卖部,社区里面的小卖部他想跟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做长远生意,他不会为了五块钱、三块钱他坑你一下。所以要有长远的利益保证,人才可能有诚信。诚信是道德,是义,它恰恰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先投墨子一票。但是同时也要投孟子一票,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还必须记住,道德毕竟是超功利的。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你是做利害的考虑,还是做道德的考虑,就考验一个人是道德的人,还是非道德的人。面临着具体问题的时候,那就应该放弃功利的考虑而追求道德的高尚。所以一个讲了根本,一个讲了现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正确的看法。这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这是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清楚兼爱是有好处的,大家兼爱吧。墨子也知道,光用这个好处来说服大家,说不服。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不要好处行不行,我就这么混,行吧。我就不兼爱,我也不想别人爱我,我干嘛要别人爱我,不爱算了。我也不要别人帮助,我万事不求人,我自力更生,行不?(画外音:墨子推行兼爱之说,但他知道,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让所有人都做到兼爱,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墨子从利害的角度出发,给我们讲述了兼爱的好处,兼爱是“双赢”,大家都有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有人还是不愿意兼爱,那么墨子还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墨子有第二招儿:鬼神的吓唬。墨子是有神论者,墨子相信鬼神是真实的存在。世界上就是有鬼,有神,而且墨子说鬼神为什么要存在呢?监督我们是否兼爱。一旦你是一个兼爱的人,你能够爱别人就像爱自己,爱别人家就像爱自己家,爱别人的国就像爱自己的国,鬼和神就奖励你。神主要是来行奖赏的,给你幸福啊,给你健康啊,让你富有啊。你要是做坏事,你损人利己,鬼就来惩罚你。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你要做了亏心事,鬼就要敲门了,吓唬吓唬你。所以我们要兼爱,要行善,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一做坏事,小心鬼就找你了。他讲了很多故事,鬼怎么存在怎么存在,这是他的第二个办法。也就是墨子这个观点呢,用我们中国人通常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所以大家记住了,做好事做坏事都是有报应的,做好事别做坏事。那么对于墨子的这个观点我们怎么看?首先肯定他一条,墨子提出这个观点来,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因为统治阶级权力在手上,他做好事容易,做坏事也容易。而当时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多半是做坏事,压迫、剥削、掠夺人民,所以警告他们,你们别太过分了,小心鬼来找你,这个我们要肯定。但是我们要同时指出呢,世界上没有鬼。所以鬼神的吓唬是靠不住的,它就不如儒家的天命。墨子是鬼神论,儒家是天命观。天命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听天由命。我做我该做的事情,我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得到回报,我听天由命。这个问题我们将在讲儒道之争的时候给大家详细地讲,这里就只讲这个墨子的鬼神论。世界上没有鬼,所以鬼神的吓唬是靠不住的。而且墨子自己就差点闹笑话。有一天墨子生病了,生病以后他的学生就来找他,说先生你怎么会生病呢?先生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兼爱、行善、仗义、做好事,鬼神就会保佑他身体健康,他不生病。那么先生生病了,就只有两者可能,一种是先生做了不好的事,这鬼来惩罚你了。还有一个,就是鬼神瞎眼了,没看到先生是个好人,怎么把病给你了,搞错了。鬼要是搞错的话,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我明明是个好人,鬼搞错了。墨子怎么说,墨子说我没有做坏事,首先这一条,第一,我没有做坏事。第二,鬼神也不会错。那学生就不懂了,你为什么生病?墨子说这个人生病原因有很多,工作太累,天气变化,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原因很多。就像一栋房子,有一百扇门,你就把一扇门堵住了,还有九十九扇门都开着的。那个病,它从哪儿不能进来啊!学生没话说了,墨子算是自圆其说。但是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了,原来鬼神的吓唬只是一扇门,还有九十九扇门呢。那么你这一扇门你能把我震住吗?震不住,又有问题了,兼爱又做不下去了吧!(画外音:墨子知道让人民做到兼爱很难,所以他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利害的算计;第二个是鬼神的吓唬。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能让人们做到兼爱,墨子还有第三个解决方案,这第三个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墨子也知道鬼神的吓唬也不顶用的,或者说不完全顶用,他于是又提出第三个办法来,就是君主的专政。也就是说你如果不兼爱,你如果做坏事,鬼神治不得你,还有领导来治你,人来治。谁来治呢?你的上级。上级如果不兼爱,不做好事,上级的上级来整治。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尚同,在墨子里面叫尚同。尚同的“尚”现在我们看到是高尚的“尚”,高尚的尚也是上下的“上”,这个在古文当中是通的。所以尚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上,就是每个人的思想、观点、意见、行为都要和上级相同。村民要和村长相同;村长要和乡长相同;乡长要和国君相同;国君要和天子相同;天子要和天相同,这个就叫做尚同。凡是听话的,上级就奖励你,给你好处。凡是不听话的,上级就惩罚你,给你坏处,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奖惩。那也就是说,在墨子看来,兼爱其实是很困难的,只好用什么呢?用专制的办法来施行兼爱,这个就叫做:以专制行兼爱,由最高领导统帅大家兼爱。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和墨子的立场相反。我们前面讲过儒墨两家的立场,儒墨两家有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立场不同。孔子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上,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墨子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提问者评价
强悍,懂得真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春立涉及鞍山那些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