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应该…怎么会…可能…因为"仙女弹琴写一段话话

问题已关闭
包含主观个人判断
请保持提问的客观立场,对观点给出充分的依据和说明,先求证再进行推演提问。个人观点可以在回答中发布。
为什么有时聪明的人让人感觉有攻击性和戾气?
按投票排序
1016 个回答
因为平等的滥用。现在的人们过于强调平等,他们处处需求平等。然而,民粹主义的最大劣根性之一,也是乌合之众的最大劣根性之一,他们误以为:平等=平均我们从知乎平台看起。重灾区在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领域是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我不需要一一指出。电影、现代诗、文学理论、文学批判、电影史、电影理论、古典诗歌、音韵、语言……我就不一一例举那些大V了。要知道,大V是很少的,他们和小白们之间的差距,用最简单的一个标准来衡量——阅读量。大V门的阅读量到底有恐怖?我们来做一个粗略的估计。电影界的大V的阅片量可以用千来计数。小说界大V的阅读量,也是成百上千。诗歌界大V的阅读量,可以用万来计数。……且这些大V们的阅读量不仅仅包含在他们所擅长领域本该阅读的文本。还包括各种相关理论、史料、论文……可以想想,这得花多少精力与时间,光是电影一天看一部,看上千得两年以上;你诗歌一天读十首,看上万也得两年以上。一万和一千还只是最最保守的估计。那么小白们,有多少人有如此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小白和这样一个大V在一起,他们之间真的能够平起平坐的交流吗?好,我们假设,这个时候,一个聪明的大V和一个小白在一起谈话。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确是平等的,他们俩之所以平等,是他们都可以发言,他们享有平等的发言权。注意,仅仅是发言权!发言之后,他们俩就不在一个层次了。也就是说,他们都可以张嘴说话,但他们能说的东西,以及说出口东西所代表的意义,根本不一样!他们俩绝不平均。他们都发言,但所发之言所代表的意义并不一致,并不平均。这是什么意思?比如大V所发之言的正确性、指导意义、深度与广度、知识含量等等,这个时候几乎一定要比小白所发之言要强。他们都能发言,但他们之间所能发之言并不平均。这是什么意思?比如一个电影界的大V,阅片甚广,理论基础扎实。他能探讨香港电影的发展,也能探讨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但一个只看过不超过100部影片的小白,绝对不能去随意探讨很多事情,他所能探讨的,仅仅是他所看的那些东西之中的冰山一角。如果随意发言,很容易就变成臆想与妄言。总结起来,就是大V能说很多,且很多都是正确的;小白很多都不能说,说了很容易是错误的。而这个时候,小白不服了,他们把平等当成了平均,他们认为自己能发言的广度,以及所发之言所代表的意义,和大V们是一致的。若大V们不让他们发言,或者说他们是在胡说,或者指责他们没有能力在某个问题上发言,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对他们的不尊重,同时也会认为大V们充满戾气,没有肚量。除此之外,诉诸人生谬误的存在,以及逆向歧视的存在,更有小白们易碎的自卑心,也会使大V看起来有戾气。简单说说,如果一个电影界的大V站出来说,我看过的电影超过3000部。那么许多这样的言论就会出现:3000部,了不起啊。自大,自负。自卖自夸。骄傲,不谦虚。其实,大V很多时候,真不是在自卖自夸,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看了3000部影片就是看了3000部,他们绝对没有自夸的意思;看了一万首诗就是看了一万首,也没有自卖自夸的心思。更没有以此来攻击小白阅读量少的意思。但在小白看来,这就是在炫耀。因为他们很不服气,而且以井蛙的眼睛看来,这天,也太大了。井底之蛙看见天,也许不会觉得天只有一个圆那么大,但是他们的所以为的天的大小也是有限的。这时,一个人告诉井蛙,我所见过的天有这么”大“,且这个”大“,已经超出了井蛙的想象范围,井蛙自然觉得不可思议,也绝不会服气。殊不知,在大V的圈子里,上千部电影的阅片量稀松平常,上万首诗的阅读量也是一抓一大把。他们根本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们也定然见过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交流的困难。并非每一个聪明人和大V,都是一名好导师,都善于科普;他们也绝对没有义务花费大量时间去为小白们科普与解释。他们在与小白们谈论自己擅长的知识时,由于习惯,常常很难把自己拉低到和小白一样的境界。他们使用最精确,最准确的话语来描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的问题。面对这些术语与知识,小白们脑袋一片迷茫。很多人便会认为大V不说人话,拽文,装逼。其实大V们平时所看的东西,所写的东西,在行业或者小圈子之内的交流都是这样,并非是看不起小白。这仅仅是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小白看来,就是格格不入的恶习。仇富、仇精英,民粹媚俗的思想,在各个社区都普遍存在。这类人在各个社区都人数众多,知乎也不例外。他们会让大V们很伤脑筋,有时也会让大V们心情不愉。但说到底,大V们依旧是大V,并不是他们关注数多,点赞数多,他们是大V;相反,正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大V,是比众多小白们更为优秀的人,所以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数,更多的点赞数。各个领域的大V,在任何社交社区,都能比小白们更容易地积累关注和赞。他们人数虽少,但的确是各个社交社区的中流砥柱。而小白们还是小白,原因和上面一段话同理。大V们的粉,依然在涨,赞依然在升高;小白们依然步履阑珊,保护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话语权,不!不是话语权,而是那点可怜的、在自我催眠中滋生出的自尊心!这是本质的区别。最后我想说,对牛弹琴,往往问题都不是出在弹琴的人,而是出在听曲的牛。是故,圣愈圣;愚益愚。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某日柯南、灰原和佐藤下车有事让侦探团的其他几个小鬼在车上等着因为外面很危险柯南他们在追捕杀人犯结果等到他们回来结果等到他们回来那三个小鬼都不见了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自作主张去追犯人了这时候这时候柯南接到了他们的无线电消息然后开启暴怒状态狂骂一顿这大概就是题主口中的越厉害的人越有攻击性吧之前柯南、灰原、佐藤明明和颜悦色地跟他们说过好好呆在车上别动但是有用么?那么就只能用吼的了这是因为双方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本不能好好交流相互理解是需要相近的level的——我是帅气的分割线——这道题竟然一夜之间成了我的最高赞真是让我诚惶诚恐在这里引用一段我在豆瓣看到的话吧智商高的人认为和傻X交流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于是大家都认为他们冷漠或者更有攻击性其实不是他们不合群而是他们合群的人里面没有你(比如,柯南就很少吼灰原)O(∩_∩)O等你level和他们接近可以理解他们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也可以和你侃侃而谈的但是这时你已经成为了别人口中更有攻击性的人了ORZ——我是帅气的分割线2.0——大家反应比较热烈我就又找了一些图过来首先还是柯南吼元太的因为这家伙又自作主张跑到熊出没的林子去摘蘑菇了并且不思悔改而且还有老好人阿笠博士接下来是level相近的接下来是level相近的灰原和柯南英雄惜英雄背景是这样的柯南遇到了一点状况结果步美直接泪奔了倒是灰原比较冷静我哀威武,妥妥的女王范儿~我哀威武,妥妥的女王范儿~接下来是光彦小嫉妒的图片因为灰原和柯南两个人谈话他根本插不进去从而觉得,他俩太过冷漠大概就是这样大概就是这样以后想起来再更吧~
因为讨论权利的平等掩盖了讨论能力的不平等,没法认识到这种不平等的水平低下的人无形中带给了与之诚心讨论的人痛苦。我们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只要抱着一颗平等的心,来跟人交流,这就是一种平等。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你们往往是不平等的——当你们的水平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时,你妄加跟别人讨论,其实你是打着“讨论”的幌子,在跟人学习,属于占了便宜还卖乖。这时,水平高的人要在你身上浇筑非常多的心血,花非常多的时间向你解释一些基本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与其说你们是在交流,不如说你在打着平等交流的幌子在利用他,而你却丝毫没有感激的心态。这还不是最恶劣的。一个我们所说的“不聪明”的人,通常伴随的是情商也比较低——互联网时代,可以供你学习的渠道实在太多了,只要你够低姿态、够勤奋、够谦虚,你几乎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一个“聪明”的人,哪怕是跟人聊一聊天,都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是情商低的人往往不是这样,他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事物是否客观。因此,“聪明”的人跟"不聪明“的人对话之时,不仅仅要解释他的错误,更要照顾他的情绪,和那一点点可笑的微不足道的自尊——这通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时间和精力又是那么的重要,他们本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现在,他们全用在了照顾你那点玻璃心上。我们讨论的目的,为的是讨论出真理。讨论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说服对方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在跟别人的讨论过程中,你能比相对于看书来说,更快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习和改进——书籍可不会主动地指出你的缺点。因此,即便是对方无意中有所冒犯,那也不重要,因为你知道,你的目的是为了在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面子”、“尊严”尚在其次。即使别人反对我,如果他是对的,那么我也应该支持他,而没必要因为那些观点是我提出来的,而拼了命地去维护,这才是一个“聪明人”所应有的表现。而情商低的人不是这样,他之所以跑过来讨论,是因为想说服你,获得征服的快感——你水平低,你还需要别人支持你,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乔布斯说:“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不用太考虑他们的自尊。”一个优秀的人,既不会太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也不会感到受挫,他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讨论中能受到多少教训,学习些什么。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我有个亲戚,非常喜欢看心灵鸡汤和成功学,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些鸡汤成功学之类的,我相信这些东西,在你们的朋友圈里经常见到,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长辈。事实上我本身对这些东西是非常讨厌的,虽然我本身很讨厌,但是我并不会因为别人喜欢一样我讨厌的东西,进而讨厌他的人——毕竟人是复杂的,以一样东西来判断他有失公允,所以我平时只会屏蔽掉他们的朋友圈就好了。但是,我的这位亲戚非常担心我没看见他的这些好文章,生怕我错过了他的那些先进思想。于是,光发朋友圈还不过瘾,还私底下发给我。开始的时候他发给我,我并没有理会,权当作没看见,只是对他设置了静音。但是这样还不够,他继续问我:“有没有看到?”我告诉他收到了,于是他又接着发,不胜其烦……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烦扰,不得不告诉他:“麻烦你不要发给我这些东西了。”为了照顾他的情绪,我又开始大段大段地向他解释,以及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些东西不好?他们不好在哪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真心地希望他知道,第一,我只评论这件事,只对事不对人。第二,我希望我的亲戚朋友能学习和接受更好的东西,提高自己,而不是整天沉浸在鸡汤和成功学里面。然而,他给我的是这样的回答:你们可以看得到,他根本就不跟我讨论问题本身对与错,而是直接来教我怎样做人。尔后我通过我的家人口中,听到这位亲戚这样评价我:“万方中太过于自信了,做人要懂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事实上,我不仅仅“听”得很明,而且我仔细分析了这些东西的优与劣。而对方压根就不看我的观点,也不分析我的对错,直接评价我本人。对于他来说,他一片好心,想让我得到提高,而我却拒绝了他,还说他的观点不对。他觉得,从情感上受到了伤害。而对我来说,他的行为不仅仅对我造成了骚扰,对他本身而言,也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对双方都不利,我认为自己很有必要将他讲出来。况且,你去教别人,至少应该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在再三斟酌的情况下再去教。你教给别人的应该是一些好的、良善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差劲的、落后的思想。关于为什么我不推荐阅读很多公众号上面所流行的心灵鸡汤、成功学这些东西,我已经在
回答得很清楚了,在此不赘述。否则,你则是在误导别人。我们很多的家长可能都没意识到,他所谓的教育,其实是在误导,这种误导,轻则误导一时,重则误导一生。尤其当别人提出你的思想有错误的时候,你更应该先去反省自己的思想,然后,根据别人的质疑,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别人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我下面再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玩微信的人会发现,在公众号里面,当你看完一篇文章以后,会看到底端有个二维码,长按以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你就可以关注这个公众号了。当然,你拉到顶端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但是通常读者更习惯于看完文章后直接在下方点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公众号喜欢在底部放个二维码。作为一个原创者,不仅仅希望有人关注,还希望有人来打赏,这样,他的底端就要同时放两个二维码。但是这里会产生出一个问题:当你放两个二维码,叠加在一起展示的时候,会很难看,像这样:二维码本来就是个很难看的东西,两个叠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难看。与此同时,还会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当你按着下面的那个二维码时,手机识别的是上面的二维码。所以我做了一个非常精巧的设计:二维码本来就是个很难看的东西,两个叠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难看。与此同时,还会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当你按着下面的那个二维码时,手机识别的是上面的二维码。所以我做了一个非常精巧的设计:见上图这个紫色的小箭头。见上图这个紫色的小箭头。当你想打赏的时候,你可以按那一行字,下面便会展开一个打赏的二维码,然后进行打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精巧的设计,既照顾了美观,又照顾了实用性。这一天,有个UI设计师在我的公众号后台提意见了,如下:她拿着我设计的二维码,和微信官方内嵌的赞赏功能,长篇大论一番——说真的,她说了这么多,然而没什么卵用。我也知道微信官方的比我自己设计的好,我的这个设计,正是在官方功能没给我“赞赏”功能之前,所做的临时应对之策。我想在这里说明一下,经常有读者问我:“你的公众号为什么不能评论?而别人的公众号,看完都可以在文章下面进行评论的?”“赞赏”、“评论”以及“原创标”这三个功能,都是微信给原创公众号的功能。而这三个功能,并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得的,而是官方给你你才有的。具体时间不知道,具体要求也不知道(大致要求是开通公众号一年时间,并且原创文达到95%以上)。因此,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直原创下去,官方才会有天不经意地,掉一个“打赏”功能给你。一问,她居然还不知道赞赏是腾讯官方的功能,所以才来评价我和官方“赞赏”功能的差别。一问,她居然还不知道赞赏是腾讯官方的功能,所以才来评价我和官方“赞赏”功能的差别。这还不算完,接下来是她理解的二维码:二维码之所以放在底部,通常是当读者进行二次传播(推荐到朋友圈)的时候,朋友圈的朋友阅读后,觉得写得好,然后长按关注的,并不是给已有的粉丝去点。二维码之所以放在底部,通常是当读者进行二次传播(推荐到朋友圈)的时候,朋友圈的朋友阅读后,觉得写得好,然后长按关注的,并不是给已有的粉丝去点。当然,一般人不知道微信可以通过长按二维码对公众号进行关注我很理解,然而你是个UI设计师,你今天跑过来,针对我的微信公众号帮我重新设计UI界面,在你帮助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做好功课?再来谈帮助别人?一是对别人时间的尊重,二是对别人的负责。然后她又建议我取消底部的二维码,巴拉巴拉。然后我又向她大段地解释为什么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话到这里,她开始生气了。刚开始是她主动要求帮我设计UI,现在变成“另请高明了”,这其中我确确实实说过一句“有点不太礼貌”的话,这句话是我的一个疑问句:“你有没有玩过微信公众号?”话到这里,她开始生气了。刚开始是她主动要求帮我设计UI,现在变成“另请高明了”,这其中我确确实实说过一句“有点不太礼貌”的话,这句话是我的一个疑问句:“你有没有玩过微信公众号?”我原本以为一个专业的UI设计人士,过来指导我,会给我更好的建议。没想到她连最基础的都不知道,就过来对别人进行指点。这其中我要花很多的时间,大段大段地向她解释:“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什么?”变成了反过来教她,所以为了不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不礼貌”地打断了她,我希望她了解了微信的规则以后,再来指导我,这样对我们会更好。而对她来说,她的建议没被采纳,我拿着一些话来问她,她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事实上,就专业方面而言,你的尊严是自己给的——你是因为你的专业能力强大,而获得了别人的尊重,而不是别人给你的。我总结一下上面两位的特点,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况: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了善心,就应该有善报。只要有了好心,就应该有好报。一旦不顺心、不遂愿,善心得不到善报,就“指责对方戾气太重”、“性格不好”、“待人不友好”——事实上,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跑过来,满腔热情地教别人。然而,你并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你不仅帮不到别人,别人还要花大把的时间来倒过来教你,为你弥补一些最基本、最常识性的问题。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不说,为了照顾你那点脆弱的自尊,别人还要花时间来解释和安慰你。如果对方能指出来,那还好,如果对方也和你一样稀里糊涂,啥都不懂,采纳了你的建议,一个小孩因为你的建议而沉迷于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耽误的是他的一生。一个公众号因为你而越做越差,耽误的是他今后的事业。我请问,他们因此而遭受的损失,谁来负责?而你,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善事,因此而沾沾自喜。所以我经常说:“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明显,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明辨是非。而一个无知的人,耽误了别人,不会有任何的愧疚感,因为一切都都包装在伪善的外衣之下。相反,他们还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起来。前者并不常见,因为法尺有度,敢犯法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后者到处都是,因为界限模糊不清,并且难以用言语表达。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警惕的是后一种行为。另外,这两位都存在一个问题:一旦讨论的问题不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便开始讨论对方的人:“你自信固然可贵,但是谦虚谨慎也很重要”、“我觉得你的性格和你的文章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讨论一件问题,就讨论问题就是了,完全没有必要对别人的人品头论足,无论是对自己也好,对别人也罢,都是一种尊重。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无数次这样的例子,经常讨论着讨论着,就来一句“像你这种人,也好意思谈xx”、“你上次还不是一样?”,不能够做到就事论事,最后两个人无可避免地吵起架来。最后发表一点我的感慨:我活了30年,在这30年中,我人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跟人不断地解释上面:有时候是为了避免亲密的人在情感受到伤害,有时候是迫于无奈,生活要求你跪着走完。你不跪着,你就没有饭吃。我以前天真地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老好人,至少不得罪任何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得不得罪别人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很多时候,在于别人怎样去想——尤其在我们这个对厚黑学奉若至宝的国度里面。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要轻易谈理解,别人能不误会你就已经很不错了。我知道我今后还将这样得罪人,并且继续得罪下去。“枪打出头鸟”,这意味着在这个国度里面,你只要敢说一点点实话,就会活得很艰难。我希望你们面对枪子时,活得坚强一点点,不要随随便便被这些弱不禁风的人际关系打击到。因为有一些鸟,来到这世间,不是为了躲枪子的,而是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尤其当面对一些伪善和愚昧的时候,敢于说真话,对你自己对他人,往往都是最优的选择。就这样。
很简单啊。试想一下,如果全世界在世的诺贝尔奖理工类获得者都聚在一起举办舞会,同个领域或不同领域内的三三两两举着酒杯围在一起谈话,发表他们各自领域内的一些想法。如果我在现场,就算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我,就算现场轻音乐环绕,环境幽雅,我也会如坐针毡甚感压迫,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冒出一身冷汗的。说白了就是我自己自卑+紧张,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无知暴露的一览无余,然而对方其实并没有做任何冒犯我的事。如果换个环境,是一些电视记者编导和其他媒体从业人员的聚会,我也是如鱼得水淡定无比的。等你和他一样聪明的时候,你就不觉得他具有攻击性了。
聪明的人更关注事情的本身。平庸的人内心又足够脆弱,于是总觉得自己受伤害。
某位启蒙老师,曾经在我们高中毕业时,说出他最感慨的一句话:“放眼中国未来,将会是舆论的世界。而中国网民决定了它的走向。”将言论打个比方,知乎言论氛围像一个介于「流水马路」与「自家房子」之间的那片院子。来往的人隐约能看到院子里的你在做什么,而你也不会在来往的路人眼球下躺在泳池皮圈子里晒着太阳朝天撸管儿。学究点讲,它是一片具有公共性质的自留地。知乎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无论舆论多么自由,都会维持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线下,开放你说话的权利。假若你讲一个哪怕丁点有或疑似敏感话题(比如政治)的词儿,你的这篇言论就会被和谐掉。很多时候,看到一些想说又不敢说的事情,有的人要么选择闭口不谈,要么选择拐好大一个弯儿隐喻着什么,希望让人能看懂。有的人看懂了,哈哈一笑,有的人没看懂,就会发出疑问。而这个发出疑问的不同人之间,选择,会很花式。A:LZSB。B:答主能解释下吗?(笑脸)C:呃……不晓得啥子意思喔。D:装你吗哔-1000个网民里面,就会有1个比梁编他表弟还猥琐。这是他自己说的。而1000个像梁编他表弟这样猥琐的人里面,就会有1个比我表弟还会喷人。 ——程归我曾经在前两个答案里写过这么一段话:中国一部分网民的思维方式耿直得令人恐惧:当你跟他深入讨论某个话题时,他发现你的论点论据以及举一反三的事例让他无话可说难以辩驳,他会回你两个字:呵呵这时你问他,呵呵是什么意思?他再敲上两个字:装逼你愤怒了,回复:这也算装逼?你哪只眼睛看到我装逼了?对面也简单粗暴,直接敲上三个字:日你妈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我们新闻行业,尤其是网媒,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两件事,能极大地调动受众的情绪。而这种调动情绪的结果,会让被调动者丧失几乎所有思考的能力,并且他们根本不给你公平诉求观点的机会。1.让他们攥紧拳头。2.让他们弯起拳头。哈,有人看到这不懂。没关系,我解释给你听。第一种,叫愤情,第二种,叫色情。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网络世界的舆论板块里,会如此旗帜鲜明地被总结出规律,而这种规律,我管它叫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氛围。随手打开一个新闻门户网站,随手一番就是如下:1、这是排名前几的言论:(注,顶相当于知乎的赞,顶数越高越靠前)2、为什么知乎几乎不存在这种脏话满篇,充满种族主义色彩与色情的言论?这得益于前面我提到的那个描述——知乎会依靠规则来过滤掉那些信息垃圾。外面的流水马路上,三轮车震天响,渣土车撒一路垃圾,甚至小孩在街上撒尿都很正常。因为在国人的印象里,WC里的免费厕纸抽他个天荒地老都不心疼,因为是「公用的」;开车在公路上,发现前面的车超载,超载就超载呗,压坏了路面也无所谓,反正我开过这段路了,后面的人倒霉爱谁谁。这就是外面吵杂的、信噪比奇低的世界,来往的人很少会管路过的小区里跳街舞的大妈,因为在他们想当然的脑海里,这种事自然会有受不了的住户跳出来泼粪。公用的地方,无视逻辑,撒个野什么的,最不需要动脑子了,动动手点个赞嘛,很easy的~而有的人不一样,比如那些题主所称之为的聪明人(我更愿意理解为认真的人)。因为本就已经知道这个舆论乱脏差的网络世界有多low,本身就不愿与那些学识、见识、资历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谈论,他们早就已经见识过了这些狭隘的种族主义者与对某某事件在评论区敲打上一行又一行色情露骨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们,是多么的不可救药。他们想找个地方严肃活泼地痛快发声,于是他们满怀希望地来到了知乎。(笑「自家房子」,就是你私人的地盘,风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你可以在房间里边吃泡面吃到满头大汗边看兽交片,没人管你。但是,所有你在你自己房子里喊出来的口号,标语,言论,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只能让你一个人知道。也就是说,你哪怕再美国梦,再可以在白宫前骂奥巴马傻逼,也不能在天安门前,,,而知乎,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知乎与外面的马路不同,说不上很好,但也不会乱序无序地让人反感,也与家里不同,比如在家里你可以抠着脚丫舔冰淇淋,你在公共场合能吗?知乎会给你一个平台,可以让你表达自己的言论,比如一些只能在家里说的话,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因为知乎依靠规则来过滤信息,所以在知乎,你必须遵守它的规则。比如,它认为你要「在天安门前骂奥巴马」的行为触动了某一机制,就会判定你政治敏感。哪怕你振臂高呼:“老子可是地道的五毛党啊,组织冤枉啊!~”但它认定,「天安门」与「奥巴马」两词在一起就会敏感,所以禁止。知乎很巧妙地保持着,既能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的你,隐隐约约的做些什么(比如你在知乎写的言论),但又不会让所有苍蝇老鼠一窝蜂地跑进你家像是开了丰田霸道辣样霸道。它给了你删评论的权力。而在知乎,独有的舆论氛围,影响着几乎所有在知乎发表言论的人。对于外面的低俗言论,你可以选择不看,可以对那些lowB们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这些人不配是你的对手,或者逼急了你可以骂人。但在知乎上你又不可以骂人,因为骂人是要被扣小红花哦。是不是聪明人的各位,在满心憧憬具有良好舆论氛围的知乎,或多或少都挨过无脑喷,这岂能没有戾气?所以你如果想把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既要忍住了别人合理不合理的质疑,还要遵循知乎自己的规则机制不能骂人,再去耐心地讲点东西……看,宝贝,生活多么不易~你本受初来知乎的良好氛围感染,立誓要友善有趣而又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论,却发现,在知乎这些规则下,你所要表达的观点,并非要证明自己有多么聪明,仅仅是想使那些偏执的、遭受蒙蔽的人明白,事情并非是他想象那样,却发现由于对方早已抢占了制高点以及挖好了坑等你跳,就等你气急败坏的一刻。你才被迫地接受那个你不想认清的现实:即便在知乎,也有那么一群无知的人。在被情绪左右,在为煽动欢呼共鸣。“哦,原来自家院子里也会飘进来吸粪车的臭味啊。”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戾气?“来来,你告诉我blabla,认真点。”“不,不可能,反正我觉得blablabla”“呵呵,说那么一大堆听不懂的有用?”“哎你这个人怎么急了,瞅你那较真的劲儿,装给谁看呢”“哎你这个人怎么打人啊?救命啊”
因为写一个长答案的动力常常是「你们可以不懂,但是不能扯淡」...而不写的原因是「你们扯淡吧,我懒得写了」
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就事论事。
因为说一个聪明人聪明不是不友善的,但是说一个傻逼傻逼就是不友善的。而且换词没有用。弱智、低能、见识短浅、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欠佳、思维有问题、逻辑有问题、语文水平不行……哪个字眼友善了?你换一个不是贬义的词出来?你怎么可能不用贬义词去刻画一个负面属性呢?就算对事不对人也没有用,你犯错必定是因为你此刻或者当时犯了错,你犯的错就是你犯的,不是我犯的,不是说我不指出你犯错你就没犯错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如此——我犯错没问题,但是你指出来了是你的责任——逗我呢?当然了,人的能力水平并不能通过单次表现稳定地体现。单纯凭借一次犯错来断言无能也的确不恰当。但是人们的自我预期一般都是乐观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自认为是因为运气问题遭遇了什么,那么未必是运气问题,有可能是能力问题,但是如果连一个人自己都认为自己这个地方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实力问题了,那么自然就是实力问题了。当我的负面陈述被你读作运气问题的时候,你根本就不会 care 这个东西,你不会将其读作指责,而会把它读作一种同情或者遗憾。但是如果你自己都认为不是运气问题,将我的陈述读成指责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而重点在于什么地方呢?重点在于,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使用温和的语气的意义就被削弱了。即便我用最贴近纯粹描述的,不带情感的陈述都可以被你读作批评,那不如干脆我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和实际想法,而放弃没有什么卯月的假惺惺的措辞。
绝大部分答案对“为什么有时聪明的人让人感觉有攻击性和戾气?”解释为这是一种错觉和诽谤,这点我是认同的,但这个问题不应该就到此为止,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觉和诽谤的解释,才是把这个问题说开的关键,如果一些人说聪明人骄傲,聪明人回应,你们这是诽谤,那么这个问题只会恶化。1.聪明人是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本身对其是有敌意的小明了解到知乎是因为正在追求的女孩子小芳正在玩,他还了解到小芳最近很迷恋一个叫做极乐
的小v(之所以这里用我自己,是因为之后小明对其有很多辱骂,用其他的用户怕有误会),小芳还曾扬言说要给他生猴子。小明不服,注册了知乎账号,关注了极乐,发现他也只有2w关注,而且他回答问题的深度一般,总是好为人师的装逼,自己秒秒钟可以超越他。小明搜索了几类自己擅长的问题,还找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他似乎已经能看到自己一夜成名,粉丝十万的场景,当小芳关注他的时候,他会很谦逊的给小芳所有的答案都点赞,然后温柔的告诉他,我喜欢你很久了。小明含笑书写完自己的回答,自信的关上了知乎,睡前忍不住看了一眼,已经有两个赞了,哈哈。为了不让知乎频繁的关注提醒打扰自己睡觉,小明特地将手机调成睡眠模式。那晚小明梦到和小芳在一起了,知乎上很多胸大的妹子都私信自己出来吃麻辣烫。起床时,小明迫不及待的打开知乎,接受惊喜......似乎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为什么消息提醒栏只有一个消息?点开一看,一口老血,居然是自己关注的那个问题又有一个人回答了,好巧不巧,这个回答的人居然是极乐!!!看了看他的回答,居然已经有90个赞了这你妈的还有天理吗?这你妈的还有天理吗?自己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结合性学三元、金氏报告,恢弘3w字,坐等3w赞的答案,居然只有2个赞,这种12个字,狗屁不通的答案居然有97个赞?小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在极乐下面将自己一些回答的观点简单表述了,想要和他讨论讨论,让他自惭形秽于自己的博学。等了三天,极乐没有回复,他翻了一下极乐的TL,发现他3分钟前还有一个回答,他肯定看到自己的评论了,看到了都不回复自己,真的太骄傲了,他肯定是故意的!这种人还会有人关注?知乎真的是一个糟糕的地方。------------------------------------------------------------------------------------------------------------------------------------如果知乎是一个小型社会,那么关注与赞就是他的资源,同样两个用户,他们寻求在知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而很多大v,他们占据了大量的知乎资源,他们可能随意抖机灵就比一般的用户多出很多赞,这会造成一种短暂的不公平(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公平的),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就会对优势一方产生攻击性。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很经典的语句:你感受别人攻击你,其实是你对其的攻击投射。直白的说,你觉得别人攻击你,不是别人真的攻击你,而是你对他有攻击性。这点在生活中很常见,恋人进入感情的磨合期,会经常吵架,吵架时,双方都因为对方攻击自己而愤怒,而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对对方的攻击。感受到大v的攻击性,不是大v在攻击你,而是你在攻击大v,你就应该攻击大v,因为他占据了更多的资源。在生活中,聪明的人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占据更多资源,就必然遭受更多敌意。这些人对聪明人的敌意,会在交流中投射,而形成聪明人更有攻击性的现象。2.聪明本身就是对平均的超越,攻击是超越的表现形式在门萨,很多在平常生活中的天才,也只能说是平庸。而在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区,一些脑子比较灵活的也算是聪明,聪明这个词是比较词汇。小时候,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加主动,考试成绩更加优异,他们是聪明的这个结论,是通过竞争产生的,这种竞争就是一个相互的攻击。在洛伦兹的《攻击与人性》第一章,洛伦兹通过徜徉大海的想象,得出一个结论(其实这个结论是观察水族馆得出的)我们更可能产生对同类的攻击,有了这个观点的支持,我们很容易能够将下面一个现象解释:我们更可能产生对同类的攻击,有了这个观点的支持,我们很容易能够将下面一个现象解释:很多人认为聪明的人有攻击性,而聪明的人自己不这样的认为。解释:A最初是一个普通人,他智商比较高,很有创造性,但没有其他人知道。参加了一个竞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第一,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聪明人,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人知道,他开始四处攻击,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证明自己的聪明。他很成功,绝大部分人认同了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当他知道很多人认同了他的聪明,他就不会再攻击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不是自己的同类了。他曾经的攻击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当这些人质疑A的攻击性时,A很无辜,我没有攻击你们啊......A无辜,是因为他现在确实没有攻击,因为他自己都觉得没必要。别人的指责也是正确的,A确实是通过攻击上位的,人们记得他最初的攻击性,即使现在A说很多话并没有主动攻击,但是人们会将现在与过去连接,更加倾向于现在也是有攻击性的。
老实讲,其实聪明人并不比笨蛋更爱发脾气或具有攻击性,大家都是人,都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只不过,聪明人因为自己的聪明而得到更多的包容和崇拜,于是人们接受了他们的负面情绪,称其为攻击性,而且想出了各种理由去为他们解释和开脱。而笨蛋的怒火呢,很抱歉,你们这叫做情商低。我看到很多人读到大师的传记,不去研究人家做学问的态度,为人处事的原则,反而去津津乐道那些所谓的脾气和攻击性,而事实上,那些脾气,只是因为人家标准高而已。笨蛋也有标准,被惹到也会具有攻击性,大家都一样,你跺你也麻。而当回到这个问题本身,看到这么多人刻意拔高和美化聪明人的攻击性,我觉得,这只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可以模仿聪明人的举动了。尖酸刻薄,故作高深,总是最容易学习的。
I don't respect people unless I think they deserve the respect. There are people who think that respect i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given, and I happen to be one of the people who is perfe respect should be earned. And without being earned, you don't get it. It's really that simple.—— Linus Torvaldsvia
谢岳母大人邀。的答案写的真好, 那我说说题干里的另一面吧。有没有想过?被聪明人戾气攻击的自己,其实是个无价值的人。聪明人不介意戾气攻击后,你的任何反应。因为你没有价值构成聪明人对你的尊重,聪明人也不介意攻击后你的任何反应(反击?)。哪怕任何反应,也不构成对聪明人的伤害,因为你没能力,没价值。聪明,我说的真正的聪明,是考量过双方利益,觉得适度的攻击是最快摆脱对方的一种方式,不再让对方纠缠下去,节省自己时间,节省对方时间。这就和恋人分手,直接说我不喜欢你了一样————虽然最伤人,但也是长远来看最善意的做法。为什么懒得解释?为了告诉你A,要解释BCD,要让你清楚B,要解释EFG,要让你清楚C,要解释HIJ....于是为了告诉你A,聪明人大概要花很多时间从Z说起。考虑对方的感受,婉转的告诉对方我说了你也不会懂?对方会觉得被鄙视,于是知乎会有一个问题出来:“为什么有时聪明的人非常不耐烦我的一些善意发问。”不回答对方?说你高冷,说你故弄玄虚。还真不如单纯的使用一种攻击的态度让对方远离自己。碍于面子婆婆妈妈下去,可能才是最麻烦的,浪费彼此时间。智者如海,即可安逸宁静,亦可汹涌吞没潮汐啊。(Rise II art print by Jacqueline Maldonado )(Rise II art print by Jacqueline Maldonado )
愚蠢的人容易有多余的幻想,然而幻想被别人破灭了总是会不高兴的。
如同图片所示,聪明人对愚蠢的大脑实在是很难有耐心……好吧我开玩笑的
- -认真的来讲,除非是故意的,如果一个聪明人让别人感受到了“戾气”,说明还不够聪明,或者说,仅仅是会抖机灵、耍小聪明而已。诚如楼上有人回答的那样,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令人如沐春风。但是——(我们都知道但是之前说的话并不作数)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戾气,真实来源并非所谓“聪明人”,而是来自对自己愚笨的愤怒。
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你觉得聪明人的戾气和攻击性,其实是因为你无法跟上对方的思维或者高度,而对自己产生的愤怒而已。说穿了,自卑作祟。我们从小到大,每个阶段,身边都会有一个扮演老师的”聪明人"。你上小学的时候,上中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其实被潜移默化了一个思维定式:我身边最聪明的人是老师,老师拥有很多学识都是我不懂得,然后老师这个聪明人,会把他的学识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好好的教我让我去听明白为止。是的,很多人已经在十多年的求学阶段习惯了这种定式:聪明人扮演老师的角色教导自己。可问题是,当你渐渐长大,你会发现,身边的其他的聪明人,那些比你更聪明的同学,比你跟聪明的同事,朋友,同行,亲戚……等等等等。当你们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方根本就没有教育你,掰开了揉碎了喂你吃的意思。对方只顾自己发表他的看法,然后丝毫不估计你在一旁根本没听懂,没听明白,又插不上话的尴尬。这个时候,你愤怒了。你觉得,这个聪明人为什么态度这么不好!为什么不想老师那样掰开了揉碎了很有耐心的教我?我是不会,但是你可以教我啊!那么拽干什么?请你明白……他们,不是你的老师!他们,没有义务教导你!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绝对公平了。而且,即便是公平,也不等于平均,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真的。当你的同学告诉你,那道折磨了你一个小时都没解出来的题目,他只用了几分钟就做出来了。当你用了一个星期都没画出来的美术图,你的同事熬了一个通宵就搞定了……你自尊心受伤了,你觉得他是在鄙视你,你自卑了。仅此而已
看了那么多回答,都说得那么好,但估计超过一半的读者在看这个话题的时候已经非常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归为聪明人了。我想我接触过的真正的那些聪明的人,大多很谦卑,即使我问了很多愚蠢的问题,听他们的解释一次两次也觉得云山雾罩,但他们基本还是会耐心地和你解释。所谓的攻击性和戾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对方智商或知识量碾压你,而是因为你是否表现出一副“我虽然不懂但你拽个P啊”的态度。不信大家可以自己检讨一下,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剑拔弩张,和聪明与否无关,和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有关。陌生人之间的冲突,我相信大多数场景下,都是由于一方的优越感刺到了另一方的自卑,于是双方都耿耿于怀。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就是:1. 避免优越感溢出2. 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或者我就是不在乎。但你发现没有,出现这两种情况,和聪不聪明压根没没有半点关系。
不是每个聪明人都愿意和蠢人慢慢说尤其是蠢人还不自知的时候
换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攻击性和戾气绝非聪明人所独有,在庸人之中也非常常见,甚至更常见。人是多种多样的,难免会有矛盾。当不同的人之间有矛盾时,一部分人会尽量回避矛盾,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他们是“鸽派”的,这里暂且不表。另一部分人,会对着矛盾迎面而上,他们是“鹰派”的,凡事就要争个对错。“鸽派”和“鹰派”并无优劣之分,但攻击性和戾气,大约就在“鹰派”的人中产生。请允许我粗暴地把“鹰派”的人分成三类:聪明人,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没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攻击性,就像力一样,作用是相互的。一个人剑拔弩张地区攻击另一个人,如果另一个人不领情,不回应,自然就打不起来。只有另一个人回应了,大家才能打起来。聪明人和聪明人在意见相左需要交流时,其实很少带有攻击性和戾气。因为他们互相都清楚,大家都是讲道理、遵守规则的人,攻击对手并不会让你在道理上占上风,还容易失去风度;他们的交流,是辩论式的和平交流,场面激烈,但并不带戾气。但对庸人来说,可能就不太一样了。他们未必具备以理服人的能力,所以要靠一点“盘外招”,而盘外招的使用,几乎无法完全避免戾气的产生。对于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来说,他们知道自己和聪明人的差距,所以在和聪明人交流时,还会谦卑一点。尽量不去攻击他们。但是对于和自己差不多的庸人,他们遵从的是庸人世界的规则:既然道理说不清,那么,谁的声音大、拳头硬,就能取胜。这就是戾气的来源。而对于没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来说呢,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需要尊重的,反正人人都平等嘛!于是,无论遇到谁,他们都光着膀子,战之为快!你看,如果“平和交流”是蓝线,“剑拔弩张”是红线,那么对于聪明人来说,是 2 条蓝线,1 条红线;对于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来说,是 1 条蓝线,2 条红线;对于没有自知之明的庸人来说,则是 3 条红线;所以,为什么有时聪明的人让人感觉有攻击性和戾气?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是“鹰派”作风的聪明人,并且,长期处在了一个由大量没有自知之明的庸人组成的圈子中,因此,不得不保持自己的棱角。【完】
很多年前,在学《论语》时,我曾经奇怪孔子为什么这么安排句子的逻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讲学习,一个讲朋友来访,一个讲交流的态度,似乎三件事并不相关。但我现在才明白,孔子的境界实在是很高,这三个词:说乎,乐乎,君子乎,全是正面且积极的,说明其实孔子很细心地体察到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件事可能是正好相反的:学而时习之,不亦烦躁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烦躁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非常烦躁乎?是的,这三句的隐藏逻辑联系,其实就是题目中描述的聪明人的戾气。试想,一个人背了半天书,烦躁,朋友又来访,打扰功课,更加烦躁,和朋友交流了半天朋友听不懂你说的高谈阔论,烦躁 max,哪怕没有破口大骂,也会冷嘲热讽,自然而然就充满了攻击性,而这些现象只会发生在“聪明”的读书人身上。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本身就是枯燥的,朋友来访本身也并不都是愉快的,而人不知的交流更可能会让人充满吐槽的欲望。这三点,基本上概括了所有读书人的烦躁和戾气根源。孔子一个说乎,一个乐乎,一个君子乎,将三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化为一种境界:为有机会学习而快乐,为朋友来访而感动,做一个能够真诚交流的君子。我今天充分怀疑,孔子这些话是说给当年自己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学生(尤其是子贡)的远古鸡汤。这些天才学生们想必经常和老师抱怨:啊啊啊!老师我受不了啦!学习太累啦!社交太烦啦!为什么世界充满傻逼啊!孔子则笑呵呵地回应他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聪明,的确应该是一种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