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和印刷机相差几世纪

印刷机 - 概述
认领机构:
丝网印刷机印刷机是用来印刷 和图像的机器。印刷术最早发明于中国。公元6世纪初,中国出现雕版印刷品。年,中国的毕昇创造了活字 术。后来印刷术传到世界各国。1439年,德国的J.谷登堡制造出木制凸版印刷机。1812年,德国的F.柯尼希制成第一台 。1847年, 的R.M.霍伊发明轮转印刷机。1900年,制成六色轮转印刷机。1904年, 的I.W.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凸版印刷工艺在印刷业中占统治地位,印刷 机的发展也以凸版印刷机为主。铅合金凸版印刷 存在劳动强度高、生产周期长和污染环境等缺点。60年代以后,具有周期短、生产率高等特点的平版胶印工艺开始兴起和发展,并逐渐取代了铅合金凸版印刷。另外,软凸版印刷( )、 、静电印刷和喷墨印刷等也得到了发展。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印刷机 - 机械种类
认领机构:
柔性版印刷机印刷机按印版形式分为凸版、平版、凹版和 ;安装版和压印结构分为平压平式、圆压平式和 。按印版种类分1、凸版印刷机:使用凸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名片机(树脂版)、铅字印刷、 、套号码字等。2、平版印刷机:使用平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多色机、四色机、双色机、 、快速印刷机等。3、凹版印刷机:使用凹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如方便面之玻璃袋印刷、饼干之 包装等。4、丝网印刷机:使用丝网版完成印刷过程的机器。 :如网印、电路板印刷、 、罐头印刷、铭版印刷、局部上光等。按使用纸张形式分类1、单张纸印刷机:使用单张纸的印刷机。2、 :使用卷筒纸的印刷机。按压印结构形式分类1、平压平印刷机: 和压印体都是平的印刷机`2、圆压平印刷机(平台印刷机):印版支承体是平的,而压印体是圆筒状的印刷机。3、停回转印刷机:印版合作往复运动,前进时, 旋转一周,返回时,压印滚筒停止旋转,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4、 : 台每往复运动一次,压印滚筒转一周,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5、二回转印刷机:印版台每往复运动一次,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6、 :压印滚筒每往复旋转一次,完成一个印刷过程的印刷机。7、 :印版支承体、转印体都是圆筒状的,完成印刷过程时全作旋转运动的印刷机。按印刷色数和面数分类1、单色印刷机:一个印刷过程中,在 的一面印刷两种墨色的印刷机。2、双色印刷机: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一面印刷两种以上墨色的印刷机。3、多色印刷机: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一面印刷两种以上 的印刷机。4、双面单色印刷机:一个印刷过程中,在纸张的两面都进行印刷的印刷机。5、 :一个印刷过程中,纸张至少有一面印刷两种以上墨色的双面印刷机。
印刷机 - 机械构造
认领机构:
双台面印刷机印刷机滚筒(辊筒)是 的核心部件,其表面光洁度、几何精度的高低会对印刷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印制精美印刷品时,丝毫的误差都会降低印刷品的整体效果,使对开印刷产品两边发虚或失真。由于印刷过程中使用的酸性油墨、 、水等化工原料会腐蚀印刷机滚筒(辊筒)的两边,常常导致墨辊筒、版滚筒( )的局部塌陷和斑点;对于镀铬滚筒(辊筒),经常由于异物的带入而产生压坑。此外,长期、超负荷的使用也会导致印刷设备发生磨损失效。收放卷装置收放卷自动交接料装置,实现不停机接换料,大大节省了更换新纸卷的时间,提高了 的生产效率。张力系统采用伺机电动控制,收卷采用变频电机控制。传动部分主电机调速采用变频调速器并配备精密齿轮,其传动精度高,噪音低,整机运行平稳。采用气动离合压机构精确调节印刷 ,印刷压锟气动离合,并有保护锁定功能,压力任意可调。刮刀角度三维可调,刮墨刀设有轴向往复移动机构,以改变 在印版上的轨迹,达到更好的印刷效果,同时使刮墨刀磨损均匀,并延长刮墨刀的使用寿命。供墨系统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气动膈膜泵着墨油墨箱装置。实现 凹陷部分吸墨充分,确保图象效果更佳。该装置形成了供墨循环系统,由于油墨被连续不断地搅动, 内的油墨可以充分利用,效果更好。 干燥系统为适应塑料薄膜凹版印刷的特点和使油墨在塑料薄膜上迅速干燥的要求,本机在每印刷单元机组上均配有加热烘干箱和冷却干燥箱,采用密封式高效热风循环干燥系统,干燥温度由控温仪自动控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增减,实行节能、安全及环保工作,为操作者提高较好工作环境。
印刷机 - 工作原理
认领机构:
印刷机工作原理印刷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给件→定位→落版→降到 、升回墨板→ 行程→升到墨板→降回墨板→抬版→回墨行程→解除定位→收件。在连续循环动作中,只要能实现功能,每个动作占用的时间应尽量短,以缩短每个工作循环同期,提高工作效率。在印刷行程中,到墨板挤压油墨和 ,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形成一条接触线,称为 。这条线在刮墨板刃口处,无数条压印线构成印刷面。实现理想的压印线是很困难的,因为印刷行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经传动机构传递动力,让刮 在运动中挤压油墨和丝网印版,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形成一条压印线,由于丝网具有张力,对刮墨板产生力,回弹力使丝网印版除压印线外都不与承印物相接触, 在刮墨板的挤压力F1作用下,通过网孔,从运动着的压印线漏印到承印物上。在印刷过程中,丝网印版与刮墨板进行相对运动,挤压力F1和回弹力F2也随之同步移动,丝网在回弹力作用下,及时回位与承印物脱离接触,以免把印迹蹭脏。即 在印刷行程中,不断处于变形和回弹之中。 印刷机刮墨板在完成单向印刷后与丝网印版一起脱离承印物,同时进行返程回墨,即完成一个印刷循环。回墨后承印物的上面与反面的距离称为同版距或网距,一般应为2~5mm。手工印刷时,操作工人的手法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压印线的形成。在实践中丝印工作者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具体可归纳为六点,即保证刮墨板运动中的直线性、匀速性、等角性、均压件、居中性和垂边性。时刮墨板应直线前进,不能左右晃动;不能前慢后快,前快后慢或忽慢忽快;到墨板的倾斜角应保持不变,特别要注意克服倾斜角逐渐增大的通病;印刷压力要保持均匀一致;保持刮墨板与网框内侧两边的距离相等;到墨板与边框保持垂直。印刷机平面丝网印版夹持在网框上由带动作匀速平移,由于网版的摩擦便放置在支承装置上的承印物随之转动。在压印线处曲面承印物的线速度与平面丝网印版移动速度一致,实现刮墨印刷。理论上压印线应在曲面承印物最高一条母线处,以利于加大离网角,保证印刷质量。为调整方便,刮墨板一般采用60°±15°顶角,要求能作垂直程度与上下尺寸的调整。印刷机圆筒形容器或的曲面印刷可采用两对滚轮支座,长度与直径之比小于1.5的盖类和杯类用轴套支座,软性中空容器可用充气装置支撑。椭圆面近似为圆柱面的一部分,可以用圆柱体镶嵌办法支承。在圆锥体的表面进行印刷的原理,与在圆柱体表面进行印刷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丝网印版的图形形状和丝网印版的运动形式。在制作用于圆锥体表面印刷的丝网印版时,要先画出表面的展开图,并根据展开图求出扇形的中心,再选取适当网框制作丝网印版。 印刷机在版的下方用4个支撑承印物,刮板呈固定状,按扇形移动版框,刮板加压就可进行圆锥版的表面印刷了。印刷时,圆锥形承印刷在一定的刮板压力下与丝网印版呈线接触;当丝网印版绕扇形展开图的轴心作水平扇形移动时,承印物在支撑装置上作同步旋转运动;在刮板的压挤下,漏印到承印物的表面,完成印刷。
印刷机 - 普通印刷机应该如何改用UV油墨
认领机构:
第一:印刷器材的准备1、润版液UV油墨没有专用的润版液,UV油墨印刷时应避免在润版液中加过量的阿拉伯树胶,因为阿拉伯树胶会和UV油墨反应,造成油墨堆版、堆橡皮布的故障。 2、承印物UV油墨在有些基材上的附着性较差,印刷时要注意使用的基材适不适合用UV油墨印刷3、更换胶辊需将胶辊换成UV油墨专用胶辊。即使是UV油墨专用的胶辊,由于材质不同,在机上的增黏情况也有差别,因此橡胶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选择增黏性较小的树脂型胶辊。4、更换叼纸牙单张纸胶印机安装UV照射装置后,叼纸牙在UV照射时会产生阴影,使印品的局部不能充分照射UV光。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印刷时应更换适合UV印刷的叼纸牙。5、PS版除UV油墨专用阳图PS版外,其他阳图型PS版如果没有经过烤版处理,耐印力较低,因此,需要进行烤版处理,烤版条件是250℃,6~8分钟。阴图型PS版,要尽量选用高耐印力型版材。第二:干燥设备不同类型的油墨具有不同的干燥特性,要使UV油墨充分干燥,需要选用与油墨匹配的UV光源。常用UV光源有高压水银灯、无臭氧灯、金属卤素灯3种,输出功率为80W/cm、120W/cm和160W/cm。灯管冷却方式有通风冷却和水冷却。干燥装置的安装分编入式(印刷机改造型、无改造型)及输送带式安装。但是这些光源都具有辐射高、热量大、能耗大、寿命短、固化时间慢、固化时间长、设备体积庞大等缺点,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UV印刷技术的发展。所以,目前印刷行业采用另外一种光源——UVLED光源。选择UV光源时,要根据UV油墨和UV光油的干燥条件而定,还要比较UV灯的辐照效率。各种UV灯的辐照效率不同。UV油墨印刷:UVLED光源&金属卤素灯&高压水银灯&无臭氧灯;UV上光:UVLED光源&高压水银灯&金属卤素灯&无臭氧灯。选择UV灯管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采用高压水银灯时,因为电压高,不能把灯管换成金属卤素灯。而金属却可以换成高压水银灯或无臭氧灯。从这点考虑,建议采用UVLED光源。从冷却效果看,通风冷却方式比水冷好,水冷的固化效率因夹套的影响,比通风冷却低20%~25%。特别是印刷UV光油时,短波的紫外线被夹套阻挡,导致印品干燥慢。另外水冷却方式费用高,而且灯管寿命只是通风冷却的50%~70%,作业时产生的气味也较大,所以不宜使用。但是UVLED光源最为作为一种冷光源,所以选择UVLED光源就是选择了良好的冷却方式。干燥时油墨吸收的UV光,30%来自光源直射,70%来自反射板发射。现在使用较多的是铝反射板,因加工技术各异,反射板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因此在检测UV光能量时,不仅要检测灯管,还必须测量包括反射光在内的全部紫外光量。如印刷特殊材料(PET薄膜、PP薄膜、合成纸等)时,需采用冷反射板,只反射紫外线而使红外线透射,使得印刷品表面温度下降10℃。
印刷机 - 机器保养
认领机构:
印刷机保养印刷机墨辊(水辊)的清洗与保养辊子上的污垢分为三类: ;结晶化合物;釉化物。每种污垢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具体成分不同。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1.油墨。(1)新鲜油墨,新鲜油墨由于停留在辊子表面时间不长,用洗车水可有效清洗。(2)半干油墨,半干油墨停留在 表面有一定时间,已经由固着状态向干燥状态过渡,并且有一部分已经进入到辊子内部的毛细孔,可用起积水(分墨辊用起积水和 用起积水两种加以清洗。(3)完全干燥的油墨,比半干油墨在辊子上的附着力更强,且随着辊子的不断运转,进入到辊子毛细孔内部的部分更多,需用换色膏加以处理。(4)干燥很久的油墨被称为“死墨”,需用死墨去 进行处理。2. 。结晶化合物主要是由于印刷用水硬度大以及一些纸张涂层中钙质沉积在墨辊及水辊表面形成的。使用水辊起积水可有效去处水辊上的 物,使用除钙水可有效去处墨辊上的结晶物。3.釉化物长期运转的墨辊,表面会变得非常光滑,传墨性能随之严重下降( ,不下水),导致印刷机无法正常运转。这时需要使用起积膏对其进行处理,以解除釉化表面。二.现在流行的方式以及未来的趋势木纹印刷机干冰喷射清洗印刷机1.首先, 清洗原理为干冰喷射介质干冰颗粒在高压气流中加速,冲击待清洗表面。干冰清洗的独特之处在于干冰颗粒在冲击瞬间气化。干冰的动量在冲击瞬间消失。干冰颗粒与清洗表面间迅速发生热交换。致使固体CO2迅速升华变为气体。 颗粒在千分之几秒内体积膨胀近800倍,这样在冲击点造成“微型爆炸”。由于CO2挥发掉了,干冰清洗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二次废物,留下需要清理的只是清除下来的 。其主要特点就是没有污染而且不会对清洗工人产生任何伤害。2.其次,清洗时间的问题,干冰清洗可去除各种油基、水基 和清漆,清理齿轮、导轨及喷嘴上的油污、积墨和染料,避免危险废物和溶液的排放,以及危险溶剂造成的人员伤害。橡皮布的保养每次印刷完毕,可用 水清洗橡皮布;水辊起积水则可回复橡皮布凹陷部分、去处鬼影,还含有去处酒精残留物的成分;而墨辊起积水可用于清除橡皮上的 及其干燥剂;对于橡皮上已经干燥很久的“死墨”,可用死墨去处剂处理;无痕水则适用于清除橡皮上堆积的纸毛,还可回复橡皮弹性。水循环系统的清洗水墨平衡是印刷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水”—即 的使用过程中,“水的大小”即润版液浓度及用量方面受到更多的重视,而整个润湿循环系统的清洁却经常被忽略。由于润版液的循环使用,油墨、纸张以及其它一些化学用品中的成分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循环系统,长期下来会造成这些混合污垢的堆积(尤其是在管道内部),导致 浑浊及管道细菌滋生并散发异味,从而严重影响印刷质量。使用 对循环系统加以清洗不能清洗彻底,建议使用专门的润湿循环清洗剂,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印刷机 - 使用注意事项
认领机构:
1.保证领机负责监督机器设备和机组操作人员安全。2.作业前,作业人员必须将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穿戴整齐,扣紧衣襟和袖口,衣袋内不装容易掉出杂物,不戴手表及各种饰物。3.开机前,应向机器的各注油点、润滑点与油箱内加入所需润滑油(润滑脂)。4.未经批准,非本机组人员不得擅自启动、操作机器,助手和学徒应在领机的指导下工作。5.机器启动前,应检查机身各部位是否有杂物,必须先给信号(按安全铃),前后呼应,确定机器周围安全方可开机。6.机器运转前,先反点数周,再正点数周,以免滚筒之间有杂物破坏橡皮布、印版等。7.机器运转中,严禁用手接触运动工作面,不准维修和擦拭机器,不准跨越转动部位,要保持机器防护装置完备。8.机组人员应按分工严守岗位,时刻注意机器各部位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机处理。9.工作场地应保持整洁畅通,地面.工作台、机器周围无杂物,维修工具、零配件要放在规定位置。10.工作时,任何人不准在机台周围嬉笑、打闹、大声喧哗、请匆让儿童靠近机器。11.工作结束时,清洗机器,保护好印版,擦洗干净橡皮布、压印滚筒和滚枕,关闭电源,填写工作日志。12.定期保养和维修机器,并填写保养维修记录数据能够延长机器使用年限,提高生产质量以及安全生产。13.非工作人员禁止操作。
印刷机 - 发展前景
认领机构:
据欧洲印刷及纸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联合会(EUMAPRINT)统计数字表明,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德、法、美、意、瑞士等七国印刷机械设备2002年的销售比2001年下降了13.08%。从经济景气指数分析,欧美及中国、俄罗斯、日本等11个国家中,只有中国、俄罗斯是上升的趋势,其余均是下降的,其中,德国2002年的销售额约为68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了12%;美国的销售额约为22.7亿美元,比2001年下降了16%;英国2002年的销售额比2001年下降了24%,约为10.64亿美元;意大利则下降了8%,约为7.63亿美元。而2001年印刷机械设备年产值排在前5位的国家则分别为:德国77.3亿美元、日本39.18亿美元、美国27.02亿美元、英国14亿美元、意大利8.29亿美元。2001年印刷机械设备出口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德国63.25亿美元、日本15.78亿美元、美国12.46亿美元、意大利10.6亿美元、英国9.4亿美元。2001年印刷机械设备进口前6位分别为:美国22亿美元、中国13亿美元、德国12.28亿美元、意大利9.22亿美元、英国9.2亿美元、日本7.98亿美元。2002年中国印刷机械市场一花独放,印刷机械设备的销售额增长了13.8%,成为世界印刷及设备器材制造商的必争之地。
词条认领机构- 印刷之家
印刷之家成立于2013年,计划首期投资人民币三千万,希望在1-3年的时间,努力打造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印刷基础服务平台,建立一个日均100万(年度约15亿)网络零售额的智能印刷服务网络平台。
本词条全部内容由词条认领机构及智愿者共同编辑,互动百科权威评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控制理论与应用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认领机构: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0:42:1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印刷术_百度百科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之一。印刷术源自道家的,它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1]
,经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并由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反文,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2]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汉文化的诞生萌芽,随汉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汉族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印章在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
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刷术。
2、晋代著名炼丹家(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3、佛教徒亦受启发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的石刻。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四年(公元175年)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
《》、《》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就出现了。
6、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7、唐朝(7世纪左右)发明,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曾用回锋纸印像,施给僧尼信众。
8、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没有普遍使用,而是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没有一人亲自著书,原因就在这里。
秦朝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先河。秦朝的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书法家,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汉字结构复杂,每个人写的字都会不同,有的秀丽美观,有的粗鄙丑陋,促使人们追求书法艺术。提高书法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模仿好的书法作品,但是写字好的人,一般都是书吏之类,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难见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写字好的人写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们练习写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带回家中继续模仿。
西汉晚期已出现纸张,但那时的纸张纤维粗糙,着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衬垫之物,也有偶尔在包装纸上写字记事的现象,如悬泉(或者是居延)遗址发现写有药名的纸张。造纸技术先是借鉴中国早已成熟的缫丝技术,把纤维物质浸于水捣碎以分散纤维,将碎纤维捞出摊凉而成,纤维粗、纸质厚,书写性能差,未能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东汉和帝时的改革造纸法,制出薄而均匀、纤维细密的新型纸,大大提高了纸的书写性能,纸的主要用途才被转向书写。
纸张薄而软,使得书法练习者们想出仿照印章盖印拓印碑文方法,带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纸的发明,使拓印成为可能,使每个书吏都能练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国及晋代大批书法家的出现。西文字母文字结构简单、字母数量少而且用书写,可以写得很花哨,但无艺术可言。人们写好几十个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写字,没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迹的需求,纸能写字就行了,没有对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没有发明造纸术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开始于唐朝,[3-4]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传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会上出现,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大量复印,后又结合印章阳文反书法,创制雕版印刷术。其出现的年代大约在盛唐至中唐之间,盛行于北宋,最后由布衣毕昇发明而成熟。
至今在政府公务员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写的一手好字,写的一手好文章”是公务员(即古代的书吏)的两大基本技能。写出好字,写出好文章,是中国汉字的特点,中国历史上某些政治制度决定的,与完善实用的书写体系一脉相承,所有这些都是西方历史上所没有的,因而决定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只能产生在中国!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图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凹进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当版与纸压紧时,油墨就会印在纸上。主要有:、铅版、锌版、铜板,感光树脂版等。有些书刊、票据,信封、名片等还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烫金、银,压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这是目前最常见,最广泛应用的。图像与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与油墨现相互排斥原理,图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图文部分相反。印刷过程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上,图文由反,再将橡皮滚筒上的图文转印到纸上。画册、画刊广告样本,年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与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与图像凹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携带油墨。印刷的浓淡与凹进去的深浅有关,深则浓,浅则淡。因凹版印刷的油墨不同,因而印刷的线条有凸出感。钱币、邮票、有价证券等均采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也适于塑料膜、丝绸的印刷。由于凹版印刷的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
孔版印刷:
又称丝网印,如果在小学时见过老师刻蜡版印卷子,那么就更好理解此种印刷方式了。利用绢布、金属及合成材料的丝网、蜡纸等为印版,将图文部分镂空成细孔,非图文部位以印刷材料保护,印版紧贴承印物,用刮板或者墨辊使油墨渗透到承印物上。丝网印刷不仅可以印于平面承印物而且可印于弧面承印物,颜色鲜艳,经久不变。适用于标签,提包,T恤衫,塑料制品,玻璃,金属器皿等物体的印刷。
软版印刷:
柔版版印刷也常简称为柔性印刷,是包装常用的一种印刷方式。根据中国印刷技术标准术语GB的定义,柔版版印刷是使用柔性版,通过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柔版版印刷是在或聚酯材料上制作出凸出的所需图像镜像的印版——就像是小孩玩耍的土豆印。油墨转到印版(或印版滚筒)上的用量通过网纹辊进行控制。印刷表面在旋转过程中与印刷材料接触,从而转印上图文。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1]
1900年,在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并存的的时期。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1]
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1]
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版画至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今湖北)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公元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蜡、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
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内发现的刊本《》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
元代的()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的《》和《》,以及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9世纪安徽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的翟氏泥活字模。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年间,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印刷术,大约是公元年间的事,比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就发明了和油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四年(公元175年),政府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唐代大诗人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根据节度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的弊端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在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有书五千卷;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汉族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中国的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朝,并且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
根据明朝时候《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诗人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的时候,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历书的事了。因此,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唐朝刻印的书籍,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已经一千多年了。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诊视。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中国有个发明家叫毕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中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称为泥活字,毕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昇发明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中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铁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
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来印在胶质布卷筒上,再转印在纸面上的。此即为胶版印刷。在照相的铜上有经腐蚀而产生的可制作画线,由凹洞的容积来决定画线的浓淡。先将滚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过,只留下凹洞的油墨,当压过时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纸上了。
凸版印刷术──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图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印到纸面上。
正式的隐形文件在国际上还没有发现,但是,特殊的隐形文件发现过,美、原苏联等国家在重要证件和票证上用了这种隐形印刷技术。隐形文字可以用特种油墨印刷,用肉眼看不见文字,阅读时要专门进行显示。国外这方面也有报导,称之为文字隐秘、无影印刷术,或密写。小量的文字可以用特殊化学药品的笔进行写入。文字的数量大,就采用印刷的方法。国外已报导了隐像传真纸、隐形印刷(文件)可以制成不同的技术等级。由简单易行到复杂难解。复印和一般照相对它毫无办法,可以很好地达到“两防”要求。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中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中国的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中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年,虽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产。谷登堡还首创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是后世印刷机的。以上这些都是毕升发明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升活字版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创的活字印刷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477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了。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中国。谷登堡的、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创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机,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余年。这一时期,印刷工业的规模都不大,多为手工业性质。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这以后才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而汉字信息处理睡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90年代,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总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的改变着面貌。
印刷术的发明,是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汉民族。
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产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印刷使版本统一,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产生的讹误,有明显的差异。印刷术本身不能保证文字无误,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对及印刷后的勘误表,使得后出的印本更趋完善。通过印刷工作者进行的先期编辑,使得书籍的形式日渐统一,而不是像从前手抄者的各随所好。凡此种种,使读者养成一种有系统的思想方法,并促进各种不同学科组织的结构方式得以形成。
印刷术的传人使欧洲的主张广为传播。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议之前,人们已经用一些本国的民族语言印刷圣经,使宗教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数人所专有,而为普通百姓所能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使宗教信仰因国家不同而有变通,再不能保持国际性的划一形式。新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纠正教会的弊端,特别是赎罪券的出售,自从印刷术应用到大量的印刷赎罪券以后,出售赎罪券成为一种谋利手段。与此同时,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册子、传单和布告等方式,广泛传播其观念和主张,如果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可能仅限于某些地区,而不会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运动,永远结束教士们对学术的垄断、克服愚昧和迷信,进而促成西欧社会早日脱离“”。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虽然已有民族文学,但印刷术对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问世纪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一度成为国际语言的拉丁文也日渐式微,终于成为死的语言。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的产生。
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
┏━━━━━━┓ ┏━━━━━━━┓
┃以细纹理木材┃ ┃依照版式规格将┃
┃制成手整木板┃ ┃文字写于薄纸 ┃
┗━━━┳━━┛ ┗━━━┳━━━┛
┏━━━┻━━┓ ┏━━━┻━━━┓
┃将写好文字的┣←┫ 校正写样 ┃
┃纸反贴于木板┃ ┗━━━━━━━┛
┗━━━┳━━┛
┏━━━┻━━┓
┃雕刻文字或 ┃
┃ 图像 ┃
┗━━━┳━━┛
┏━━━┻━━┓ ┏━━━━━━━┓
┃ 印 刷 ┣←┫ 准备纸张 ┃
┗━━━┳━━┛ ┗━━━━━━━┛
┏━━━┻━━┓
┃将印页装帧 ┃
┃成册(卷) ┃
┗━━━┳━━┛
┏━━━┻━━┓
┃ 成 品 ┃ 雕版印刷工艺流程
┗━━━━━━┛
露 白:漏白,印刷用纸多为白色,印刷或制版时,该连接的色不密合,露出白纸底色。
打 白:挂网时代的照相制版工艺。为补救上网图片深色位感光不足,可移开原稿闪光一次或放一张纸补点曝光,或直接使用flash灯,闪动白光,以增加原稿的深位网,使影像柔化。
爆 肥:暴食当然会肥,菲林银粒感多了光也会扩大地盘。手工套版更在感光片加隔透明厚胶片中曝光加肥。
补漏白:Colortrapping,分色制版时有意使颜色交接位扩张爆肥,减少套印不准的影响。
实 地:指没有网点的色块面积,通常指满版。
反 白:文字或线条用阴纹印刷,露出的是纸白。
撞 网:调幅网分色工艺,网点角度分配出错,或每一网角距离小于25°,龟纹就开始明显。
飞 网:镜头制版的挂网工艺,正常曝光後取下挂网,补充短暂曝光增加反差。
狗 牙:狗的牙齿是凹凸交错的。图片像素不足,放大後边沿就出现狗牙状。
玫花点:像花鹿般的网纹。差的叫席纹,更差的是龟纹。
齐 头:版面排位的指令,以字首作基准线。延伸到拼版、装订,指以版头位为基准。
散 尾:文字排版的一种。只求字距统一,不求行末文字齐整。
蒙 片:是手工分色时的遮掩片,可用菲林晒制或红胶片割制,可作退地或修色之用。
蓝 版:是指CMYK的C(青)版。
鬼 影:来历不明的印纹或暗影。多因旧型印刷机供墨不均引起。
瓜 打:「黑手党」执字粒使用的排版比字面较低的定位铅粒。
打 斗:学的拿手好戏。底面印刷车有自动翻纸装置,咬纸口印面,反咬纸尾印底,一气呵成。
自 反:指一种节约印版的印刷方法。让纸张先印完一面,乾後把纸左右反转及底面反转,称为底面自反版,而纸尾当牙口底面反转,称为牙口反版尾。是印版不变,再印纸张背面的工艺。
飞 墨:印刷机转速快而墨身稠度不够,离心力使墨液飞溅。
墨 线:在印版上画一条规线,使刚好印在纸张规位,可一目了然监控针位。
浮 污:印版亲水不力,变成亲油,当然起薄薄的油污,问题多在水斗水的酸度不对。
起 炮:炮,滚筒俗称。橡皮滚筒离开压印滚筒的动作。
夹 炮:太多纸张夹在压印滚筒和橡皮滚筒间,安全感应使印刷机停止转动。
哪 渣:不应印到纸张上的墨污,问题也出在水墨平衡。
打 掣:印刷机停止转动,原因多为进纸不顺或双张进纸触发安全装置。
针 位:印张的挡规边位。纸张有长短,印刷套色及裁切需有针位来对齐。
连 晒:节约菲林的连续晒版工艺。用套准十字移动曝光。
过 底:印刷事故的术语。指墨层太厚实不及干燥,污染了压在上面的纸张背面。
车 头:上声,菲律宾称司机为车头。印刷的车头不是机长,而是指印刷转速数。
石 数:石印时代对印刷数量的称谓。纸张压印一次色称一石。
二 手:指印刷机的副手,或称睇掣。
打 稿:是通过打样机预先印刷一个正式印刷时的样稿。
飞 达:是印刷机送纸的传送装置。
出 血:被刀了当然出血。印刷装订工艺要求页面的地色或图片,须跨出裁切线3mm,称为出血。
飞 边:飞,裁切、去掉之意。飞边指切除出血边位,乃装订术语。
切 斜:变形,裁切歪了,直角变菱角书,多由纸闸压力不均或纸栅不正引致。
磨 光:以砑光滚筒处理印张,表面会光滑,此为加工表面处理工艺。
反手摺:日本摺书机的摺纸。32版摺法第4摺须反摺。
正 版:书版首码所在版面叫正版,次码所在版面称反版,正反版称一组、一帖或一框。
纸 闸:切纸的机器。
骑马钉:书本装订的一种方法,动作如跨上马背。薄本书(6帖以下)套好後,跨放在铁架上,以穿压铁线钉。
猪肠卷:摺书贴的一种方法,动作如卷肠粉,用3个上梭2个下梭可摺32版。
风琴摺:摺书贴的一种方法。书摺摺完拉开如屏风。
反封面:手工装订上封面的一种方法,先上封底边胶定好位,後上书脊封面边胶,再做一个「反」封面的动作。
毛 书:指锁好线而未上封面裁切的坯书。
笃头布:精装书脊上下各一段连结皮壳的布条。起牢固美观的作用。
火 印:精装封面的一种加工动作如烫金,湿度较高。
高调:受光多的图片位当然光亮雪白,日本分色风格喜欢位无网点,以拉长图片层次。
低调:指图片阴暗,或称暗调。
爆机:内存或磁盘空间不够都会使电脑死火。
磅:字体排版之量度单位,英文字母最小单位是Point,1英寸分72单位磅。
级:光学照排时代是指文字大小,4级为1个mm。
号:指铅印时代字粒大小,最大特号字72磅,最小8号字5磅。
平体:指把方块型以镜头变形,使字扁平,平1为1成(10%),平2为2成,平3为3成,平4为4成。
长体:指窄身字,长1窄1成,长2窄2成,长3窄3成,长4窄4成。
喷笔:利用气刷喷画。DTP时代之前之手工制作渐变色方法。
字节:是的单位Byte,8个bit等于一字节。
任何超过裁切线或进入书槽的图象。出血必须确实超过所预高的线,以使在修整裁切或装订时允许有微量 的。
(full bleed)印刷图象超出纸张四边的部分。由于几乎没有印刷机可以在纸张过边缘进行印刷,帮所有 四边必须裁切掉。
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通常以三个变量(L,A,B)来描述颜色。
青、品红、黄、黑四种印刷颜色。YMCK、KCMY均是CMYK的同义词,YMCK可能是由于人们习惯而形成的拼法,而KCMY可能是Nebrasks的某个无线电台。在印刷中,字母的须序也可能暗示着四色印刷的印刷顺序。因此,KCMY往往表明油墨印刷为黑、青、品红、黄。
密度:(density)
反射密度指一种表面的遮光能力;透射密度指一种过滤器的遮光能力。
直接制版:(directtoplate)
将已排版的数字页面文件由主计算机直接输出到激光制版机,免除了底片的制作 ,也称作CTP (computertoplate)。
下载:(download)
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或诸如打印机这样的设备进行传输。
照相排字机:(filmsetter)
激光照排机的另一外名称,主要用于制作图象分色片。
CTP(Computer To Plate):
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由原稿直接制版,而且实现了计算机出版系统与印刷机直接接口,从原稿到印刷一步完成。
间接印刷 indirect printing:
印版上图文部分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
computerized phototypesetting system:
由字符及排版指令输入装置、校改装置、校样输出装置、控制装置及等组成的成套排版设备。
文字排版 text composition:
将文字原稿依照设计要求组成规定版式的工艺。
拼版 makeup:
将文字、图表等依照设计要求拼组成版。
晒版 printing down:
用接触曝光的方法把阴图或阳图底片的信息转移到印版或其他感光材料上的过程。
打样 proofing:
从拼组的图文信息复制出校样。
presensitized plate:
预先涂覆感光层的,可随时进行晒版的平印版,简称“PS”版。
印后加工 postpress finishing:
使印刷品获得所要求的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生产工序,例如装订。
双面印 perfect printing:
用两块不同的印版,在同一承印物上同时完成正面和反面的印刷。
晒版原版 block copy:
用于晒版的图文底片。
谷腾堡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在比其早约400年的中国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所创制的,但因其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 ,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而功勋卓著。西方各国以此为先导,在文艺复兴和的推动下 ,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各类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广告排版单位及各类传媒机构的技术编辑、版面设计、校对、出版编辑业务管理、出版印制业务管理等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出版概论、编辑理论与实务、印刷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编辑技术、版面设计实务、校对实务、复制质量管理、出版经营管理、版权理论与实务、出版法规、报刊策划与经营、图像处理、排版技术、出版信息管理系统等。
专业方向与特色
本专业注重编辑出版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出版技术和电脑编辑技术的各环节,尤其是对出版物内容的技术编排和版面设计、图文编排、计算机编辑技术、出版成本核算和印制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
面向新闻出版单位的出版社、期刊社、报社以及中外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部门、图书和出版工作室、网站、排版公司、广告公司以及其他传播行业单位从事文字技术编辑、图文编排、版面设计、出版物质量监控、出版物成本核算、印制业务管理、网络编辑、校对、出版物生产组织管理的工作;也可在各类企事业和行政机关单位从事文稿编辑出版、宣传策划等工作。
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78-180
.中国网[引用日期]
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中国社会科学院,19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世纪印刷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