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宝恩集团建厂多少年?现在有多少员工?听说还是院士工作站,谁知道是哪个院士?

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来源:&&&&
每年10月底至11月,是两院院士增选的关键时期。今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因此备受关注。
院士制度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制度设计。总的来说,院士们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舆论对于院士制度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停歇过。主要包括院士是否应该退休、院士的评选方法是否公正、是否存在腐败等。此番院士制度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除了人数较以往增多,按照新的规则,院士推荐渠道也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同时,院士增选增加了“终选全院投票”的环节。
是否可以扩大院士规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合计两院增选大约120人。而今年略有变化,据媒体报道,今年两院增选院士合计不超1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不超过65人,中国工程院不超过75人。
在我国,能达到院士这个学术水平的人还有不少,但受限于名额的束缚,一些不错的候选人长期努力仍然无法入围,只有扼腕长叹。于是,该不该扩大院士规模就成为一个争议话题。
反对者说,你看国外的院士就很少,没有必要搞那么多。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国外的院士名额设计及历史。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外许多国家没有院士,而是将此类人士称为fellow,我们翻译为会员(港台称会士),这里都通称为“院士”,以便比较。
首先是稀缺型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
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在法兰西学院过去3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仅产生过709名院士。也就是说,法国平均每年才会产生两名法兰西院士。法兰西学院始终保持了40名院士这一“神奇”的编制规模。名额如此稀贵,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在连续申请4次后才被选中,而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则连续24次被法兰西学院拒之门外。法国是稀缺的典型,但是,法国实际上把院士当成了“圣人”,而不仅仅是学术权威。只有40名院士当中有人去世时,才会遴选新院士来弥补这一空位。而且,新院士的选举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后几个月进行。法兰西把这几个月称为“悼念期”,以表示对去世院士的尊重。
与法国类似的还有英国与日本。据近年的媒体报道,英国皇家学会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也有一种说法是40~60位)。日本学士院的“院士”一直采取的是相对较低的定额制。1879年最早的定员是40人,1956年调整为150人,保持至今。现在只有134位在任院士,空缺16人。
美国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三大研究院每年都会增选新院士。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最多可产生84名院士,这些院士须为美国公民。另外,还会选出最多21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个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每年增选院士人数不超过上年度院士总数的3%。目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编制为1289名,包括513名院士和776名通讯院士。一般至少是3年进行一次院士补选。德国的科学院包括8个地方科学院、一个工程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2008年,德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院。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等都是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院士名额也有一定限制。据媒体介绍,德国的科学院每年新接收大约50名院士,目前院士总人数约1500人。
但是,院士名额的多少,不能简单从数字看,而需要结合人口的数量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来判断。比如,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4,院士竟然有四五千人,是中国院士数量的3倍。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而不是简单照搬。
到底应该有多少个院士?在院士制度设计上,这是一个大问题,无非有两种思路:缩小名额与扩大名额。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即扩大院士规模:
第一,我们更重视和在意院士这个头衔,竞争激烈,往往扭曲了很多东西。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适当扩大规模,客观上起到降低含金量与竞争激烈程度的作用,缓解扭曲与异化的力量。
第二,我们人口基数庞大,科研人员也非常庞大,有这个基础与需要。
斩断扭曲院士制度的利益关联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对院士的定义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但是,对于院士的追逐,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范畴。首先是经济上的。国家层面对院士的经济支持并不多。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1000元(免税)。国务院还规定资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院士所在单位也发放地方院士津贴,发放的津贴金额少则每月千元,多则每月上万元。一些科研单位与高校引进院士时,动辄发放上百万元的补贴、房子,以及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都是直接的经济诱惑。
但更大的扭曲因素,是那些隐性的超越学术荣誉与金钱的东西。有了院士头衔,就会有更多的人邀请你参加各种成果鉴定、项目验收、学术报告,处处受尊崇。而且,院士更可以主导国家在某领域的科研项目,甚至参政议政。前些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潜规则:非院士不能当著名大学校长。在一些科研薄弱的省份,院士享有“副省级”待遇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等等。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超越了学术荣誉的东西,一些人趋之若鹜,甚至不择手段。有媒体报道,某落马“老虎”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院士,并且坦言向企业老板收受贿赂达千万元以上用于参评,后只差一票落选。
为什么会如此?国外的院士制度为什么没有这么复杂?
除了俄罗斯以外,在美、英、日、德、法等国家的科学学会的会员,只是一种对于他们科研工作认可的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许多国家的学会成员不但无收入、无津贴,反而要交会员费。即便有补贴,也是象征性的补贴。比如美国的院士只是三大研究院的“会员”,不仅领不到工资,还要每年缴纳会费;英国和德国的学会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德国的院士,工作完全是名誉性的,没有任何报酬。当选院士除了荣誉,不会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利益。英国的三个主要学会都是在英国注册的侧重于资助研究的行善性组织。日本的科研实体也主要依靠民间企业,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以颁奖为主,其职能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利益的挂钩。
显然,这其中的根本是斩断或者弱化与利益相关的权益,尤其是与之不相关的权益,让学术荣誉回归荣誉。扩大规模名额,斩断利益关联,破解了这两个“紧箍咒”,以上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责编:温静、马丽)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 网易济南
十天内免登录
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每年10月底至11月,是两院院士增选的关键时期。今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因此备受关注。
每年10月底至11月,是两院院士增选的关键时期。今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因此备受关注。院士制度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制度设计。总的来说,院士们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舆论对于院士制度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停歇过。主
要包括院士是否应该退休、院士的评选方法是否公正、是否存在腐败等。此番院士制度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除了人数较以往增多,按照新的规则,院士推
荐渠道也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同时,院士增选增加了“终选全院投票”的环节。是否可以扩大院士规模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合计两院增选大约120人。而今年略有变化,据媒体报道,今年两院增选院士合计不超1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不超过65人,中国工程院不超过75人。在我国,能达到院士这个学术水平的人还有不少,但受限于名额的束缚,一些不错的候选人长期努力仍然无法入围,只有扼腕长叹。于是,该不该扩大院士规模就成为一个争议话题。反对者说,你看国外的院士就很少,没有必要搞那么多。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国外的院士名额设计及历史。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外许多国家没有院士,而是将此类人士称为fellow,我们翻译为会员(港台称会士),这里都通称为“院士”,以便比较。首先是稀缺型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在法兰西学
院过去3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仅产生过709名院士。也就是说,法国平均每年才会产生两名法兰西院士。法兰西学院始终保持了40名院士这一“神奇”的编
制规模。名额如此稀贵,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在连续申请4次后才被选中,而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则连续24次被法兰西学院拒之门外。法国是稀缺的典型,但是,
法国实际上把院士当成了“圣人”,而不仅仅是学术权威。只有40名院士当中有人去世时,才会遴选新院士来弥补这一空位。而且,新院士的选举往往要在老院士
去世后几个月进行。法兰西把这几个月称为“悼念期”,以表示对去世院士的尊重。与法国类似的还有英国与日本。据近年的媒体报道,英国皇家学会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也有一种说法是40~60位)。日
本学士院的“院士”一直采取的是相对较低的定额制。1879年最早的定员是40人,1956年调整为150人,保持至今。现在只有134位在任院士,空缺
16人。美国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三大研究院每年都会增选新院士。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最多可产生84名院士,这些院士须为美国公民。另外,还会选出最多21名
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个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每年增选院士人数不超过上年度院士总数的3%。目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编制为
1289名,包括513名院士和776名通讯院士。一般至少是3年进行一次院士补选。德国的科学院包括8个地方科学院、一个工程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
2008年,德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院。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等都是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院士名额也有一定限制。据媒体介绍,
德国的科学院每年新接收大约50名院士,目前院士总人数约1500人。但是,院士名额的多少,不能简单从数字看,而需要结合人口的数量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来判断。比如,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4,院士竟然有四五千人,是中国院士数量的3倍。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而不是简单照搬。到底应该有多少个院士?在院士制度设计上,这是一个大问题,无非有两种思路:缩小名额与扩大名额。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即扩大院士规模:第一,我们更重视和在意院士这个头衔,竞争激烈,往往扭曲了很多东西。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适当扩大规模,客观上起到降低含金量与竞争激烈程度的作用,缓解扭曲与异化的力量。第二,我们人口基数庞大,科研人员也非常庞大,有这个基础与需要。斩断扭曲院士制度的利益关联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对院士的定义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但是,对于院士的追
逐,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范畴。首先是经济上的。国家层面对院士的经济支持并不多。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院士津贴,为每月1000元(免税)。国务院
还规定资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院士所在单位也发放地方院士津贴,发放的津贴金额少则每月千元,多则每月上
万元。一些科研单位与高校引进院士时,动辄发放上百万元的补贴、房子,以及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都是直接的经济诱惑。但更大的扭曲因素,是那些隐性的超越学术荣誉与金钱的东西。有了院士头衔,就会有更多的人邀请你参加各种成果鉴定、项目验收、学术报告,处处受尊崇。而
且,院士更可以主导国家在某领域的科研项目,甚至参政议政。前些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潜规则:非院士不能当著名大学校长。在一些科研薄弱的省份,院士享有
“副省级”待遇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等等。正因为有许许多多超越了学术荣誉的东西,一些人趋之若鹜,甚至不择手段。有媒体报道,某落马“老虎”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院士,并且坦言向企业老板收受贿赂达千万元以上用于参评,后只差一票落选。为什么会如此?国外的院士制度为什么没有这么复杂?除了俄罗斯以外,在美、英、日、德、法等国家的科学学会的会员,只是一种对于他们科研工作认可的荣誉称号,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许多国家的学会成员不但
无收入、无津贴,反而要交会员费。即便有补贴,也是象征性的补贴。比如美国的院士只是三大研究院的“会员”,不仅领不到工资,还要每年缴纳会费;英国和德
国的学会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德国的院士,工作完全是名誉性的,没有任何报酬。当选院士除了荣誉,不会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利益。英国的三个主
要学会都是在英国注册的侧重于资助研究的行善性组织。日本的科研实体也主要依靠民间企业,日本学术会议主要向政府提供咨询,日本学士院以颁奖为主,其职能
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利益的挂钩。显然,这其中的根本是斩断或者弱化与利益相关的权益,尤其是与之不相关的权益,让学术荣誉回归荣誉。扩大规模名额,斩断利益关联,破解了这两个“紧箍咒”,以上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jn-litiantian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对员工有什么好处?员工是否有机会在此机构深造学习?谢谢_百度知道
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对员工有什么好处?员工是否有机会在此机构深造学习?谢谢
百度百科的我看过了 不过没有涉及到此内容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然后当地的政府部门给予博士后科研经费或津贴。院士工作站好像只给院士补贴,应该来说很不错的。院士工作站,参与的研发项目中去,具备申请博士后的条件,进行博士后研究,如果你加入了院士的研发团队。对普通员工意义不大先说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吧。你得是博士毕业生,大概1年20万吧
对员工的好处是间接的,即工作站可以为企业研发,促进企业发展。员工一般没有机会在此机构深造学习,因为工作站需要的人员一般是高学历或专业搞研发的,普通员工不具有这方面的条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院士工作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日08:27&&&来源:
原标题:中国院士多了还是少了
  每年10月底至11月,是两院院士增选的关键时期。今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因此备受关注。
  院士制度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制度设计。总的来说,院士们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舆论对于院士制度的质疑和争议,也从未停歇过。主要包括院士是否应该退休、院士的评选方法是否公正、是否存在腐败等。此番院士制度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除了人数较以往增多,按照新的规则,院士推荐渠道也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同时,院士增选增加了“终选全院投票”的环节。  
  是否可以扩大院士规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合计两院增选大约120人。而今年略有变化,据媒体报道,今年两院增选院士合计不超1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不超过65人,中国工程院不超过75人。
  在我国,能达到院士这个学术水平的人还有不少,但受限于名额的束缚,一些不错的候选人长期努力仍然无法入围,只有扼腕长叹。于是,该不该扩大院士规模就成为一个争议话题。
  反对者说,你看国外的院士就很少,没有必要搞那么多。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国外的院士名额设计及历史。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外许多国家没有院士,而是将此类人士称为fellow,我们翻译为会员(港台称会士),这里都通称为“院士”,以便比较。
  首先是稀缺型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
  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于17世纪中叶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后该制度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各国相继成立(国家级性质)科学院,聘选院士。在法兰西学院过去3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仅产生过709名院士。也就是说,法国平均每年才会产生两名法兰西院士。法兰西学院始终保持了40名院士这一“神奇”的编制规模。名额如此稀贵,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在连续申请4次后才被选中,而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则连续24次被法兰西学院拒之门外。法国是稀缺的典型,但是,法国实际上把院士当成了“圣人”,而不仅仅是学术权威。只有40名院士当中有人去世时,才会遴选新院士来弥补这一空位。而且,新院士的选举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后几个月进行。法兰西把这几个月称为“悼念期”,以表示对去世院士的尊重。
  与法国类似的还有英国与日本。据近年的媒体报道,英国皇家学会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选出最多44名新院士(也有一种说法是40~60位)。日本学士院的“院士”一直采取的是相对较低的定额制。1879年最早的定员是40人,1956年调整为150人,保持至今。现在只有134位在任院士,空缺16人。
  美国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三大研究院每年都会增选新院士。目前,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最多可产生84名院士,这些院士须为美国公民。另外,还会选出最多21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个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每年增选院士人数不超过上年度院士总数的3%。目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编制为1289名,包括513名院士和776名通讯院士。一般至少是3年进行一次院士补选。德国的科学院包括8个地方科学院、一个工程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2008年,德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院。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等都是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院士名额也有一定限制。据媒体介绍,德国的科学院每年新接收大约50名院士,目前院士总人数约1500人。
  但是,院士名额的多少,不能简单从数字看,而需要结合人口的数量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来判断。比如,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4,院士竟然有四五千人,是中国院士数量的3倍。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而不是简单照搬。
  到底应该有多少个院士?在院士制度设计上,这是一个大问题,无非有两种思路:缩小名额与扩大名额。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即扩大院士规模:
  第一,我们更重视和在意院士这个头衔,竞争激烈,往往扭曲了很多东西。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适当扩大规模,客观上起到降低含金量与竞争激烈程度的作用,缓解扭曲与异化的力量。
  第二,我们人口基数庞大,科研人员也非常庞大,有这个基础与需要。
精彩推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您(@)目前可用积分:194534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是真是假?一名院士有19家院士工作站
1622 次点击
10:00:08 发布在
&&&&◇◇新语丝(www.xys.org)()()(xys2.dropin.org)◇◇&&&&彭苏萍院士的院士工作站全国遍地开花&&&&作者:德行宽裕者&&&&最近彭苏萍院士因学术不端行为在新语丝网站上火了。例如,“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院士工作站与其他”一文揭露了彭苏萍的院士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建立院士工作站,但却不劳而获,凭借院士的身份骗取内蒙古的科&&&&研经费。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彭苏萍在全国建立了很多的院士工作站,可谓是&&&&遍地开花啊!根据不完全统计结果,彭苏萍在全国共建了19家院士工作站,名单&&&&如下:&&&&内蒙古科技大学彭苏萍院士工作站&&&&河北博路天宝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彭苏萍院士工作站&&&&河南煤化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安徽理工大学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兖矿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河南小樱桃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彭苏萍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彭苏萍院士工作站&&&&神华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峰峰集团彭苏萍院士企业工作站&&&&中钢马矿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唐山市特邀彭苏萍院士工作站&&&&龙煤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彭苏萍院士工作站&&&&邯郸市彭苏萍院士企业工作站&&&&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开滦集团公司彭苏萍特邀院士工作站&&&&彭苏萍啊,你是鬼还是人啊?这么厉害!你一年能在一个工作站工作几&&&&天???如果每个工作站每年给你20万(保守估计),仅此一项,您一年就380&&&&万元的收入啊。凭借院士的身份骗钱真容易,而且被骗的人愿意被骗!哈哈,中&&&&国的工程院院士啊。。。。。。&&&&(XYS)&&&&◇◇新语丝(www.xys.org)()()(xys2.dropin.org)◇◇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2:47 &&
你一年能在一个工作站工作几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5:26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6:20 &&
主要还得在本单位,估计一些工作站一天也没待过。不信,用刑侦手段检查一下。
本版块主题总数:2918972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5788 / 昨日发帖:29425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是真是假?一名院士有19家院士工作站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达宝恩商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