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五四是青年人的节日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写一下你对这的看法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西方节日有哪些在中国比较盛行?
发布时间: 23:03:38
西方的节日对中国的冲击影响越来越来大。马上就是母亲节了,以前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注重这个节日,都准备好了礼物准备向母亲“示爱”。从这个现象我们就能看出,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了。为什么西方节日在中国会盛行,我们要怎么对待这种现象呢?一起往下看看吧。西方节日  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1、 媒体和商业的炒作  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 &更有甚者,某报在愚人节当天发布了一则雷人消息,引起公众的议论与猜测,而在傍晚时又宣布其为愚人节玩笑,这更是以牺牲报刊的严肃性来强化公众对愚人节的关注。西方节日不断升温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热衷国外的节日,玩得开心就行,而商家正是发现并利用了这个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力宣传包装。  2、西方节日的优势  我国传统节日,运作形式单一,主要以走亲戚、聚餐为主,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走亲戚花费又很大,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过节反倒是一种负担,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带有狂欢色彩,比较轻松浪漫,又注重情调,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容易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接受。  3、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融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正如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的那样,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如何对待西方节日: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阅读完本文还推荐您阅读: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ml/137.html
免责声明:文章由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您可能还喜欢
 《进击的巨人》第二季的播出不出意料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不少喜欢这部动漫的人对于进击的巨人2很是期待,但是却不知道进击的巨人第二季在哪看?下面十万个为什么网小编将为你解答进击的巨人第二季在哪看(b站)?进击的巨人2有哪些疑点? ...
 朴槿惠崔顺实什么关系 朴槿惠和崔顺实是多年的闺蜜。 60岁的崔顺实被韩国媒体称为与64岁的朴槿惠亲如姐妹。朴槿惠在20岁出头失去母亲之后认识比自己小四岁的崔顺实,迄今已逾40年。 对于父母早逝、与亲兄妹关系疏远且始终没有结婚的朴槿...
 综合外媒报道,泰国国王普密蓬10月13日因病逝世,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将继位为国王。这位王储实在是差强人意。因为他的行事作风无法代表一个国家。下面为什么网带你看看泰国王储资料简介 泰国王储丑闻有哪些? 泰国王储资料简介 玛哈哇集拉...
 年纪轻轻,坐拥千万,管理一个巨大的公司。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是17岁神奇百货总裁王凯歆做到了。但是很显然,这名95后的创业并不是太好走,最近17岁少女总裁王凯歆最近的日子不好过。神奇百货被外界传越来越不靠谱。下面为什么网带你...
 韩国总统任期多久? 以前,韩国的总统是可以无限连任的,但是一个人长时间执政,会出现很多错误的决策,所以1960年修宪:李承晚下台后,过渡政府对宪法进行广泛修改,无条件规定公民权利;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总统由国会议员选举,任...
大家都在看【吐槽】为什如今中国人更热衷于外国节日_河北师范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5,436贴子:
【吐槽】为什如今中国人更热衷于外国节日收藏
中华历史悠久,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已经慢慢淡化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说根本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已被摧残殆尽;二是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上的西风东渐,并逐渐占据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心灵。这两点合在一处,就有了出现中国人现在热衷于过外国节日现象的可能。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一是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即崇洋媚外)    ✎﹏๓₯㎕﹍   你想要的就是我想给的,我想要的只有你给的。          PC.先森✍
二是商家的炒作,比如:一斤苹果原来几块封顶,包上几层白色垃圾之后,一个就几块起价。价值量提高了多少倍?    ✎﹏๓₯㎕﹍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你,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PC.先森✍
三就是西方势力渗透的结果,想把中国变成第二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其实中国传统节日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 都被那些商家都给搞丑了 变成以吃为主的节日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你又来水了              ————爱是一万公顷的森林 迷了路的却是我和你~~~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是不是洋节过多了没钱给女朋友买礼物了呀
中国学生基督教信徒不足15%,却有51%的过圣诞节,圣诞节隆重的比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还要气派的多,就拿师大来说,端午中秋没看到过什么商家搞多么大的活动,而圣诞节,在十二月初就已经在地下商城装扮上了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地下商城霓虹灯,各种圣诞节墙贴壁画,圣诞老人和圣诞树都已经准备,既然不是国人的节日,为何却如此受重视,以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是放假的一个理由    ✎﹏๓₯㎕﹍   幸福有多久,心跳多久就多久!          PC.先森✍
中国政府崇洋媚外
看看留学生公寓就知道了
元旦,中国节日,在圣诞节五六天之后的节日,可是有几个人过?又是怎么过的?    ✎﹏๓₯㎕﹍   这条路的尽头是我和你!          PC.先森✍
同样是节日,中国人把外国的‘年’拿来,折腾的比外国都热闹,作为中国人,有几个人能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那些传统节日的意思又是什么?    ✎﹏๓₯㎕﹍   这条路的尽头是我和你!          PC.先森✍
这不是水    ✎﹏๓₯㎕﹍   ♥听说去民政局领证很便宜!   ♡还好不算太贵!    ♥好吧,咱俩去吧,我请!          PC.先森✍
因为中国人爱装逼
决定过外国节日很洋气,你觉得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我为何说让传统节日热起来并不难?--艾君--凤凰网博客
新旧思想文化碰撞中的探索者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我为何说让传统节日热起来并不难?
当今社会,有人为何总想复制过去越来越不会过节了? 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难道真的日渐成为“洋节”“奴隶”了吗?我国传统节日失宠于年轻人的根原在哪?艾君观点:文化融合时代需要守护节日内涵,传承民俗节日不是回归传统形式;年轻一代热衷于崇尚“洋节”,其实在追求一种“娱乐文化”……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非一味地去复制追求其传统性!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就不会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气息;永葆节日的文化内涵不变,用自己的方式过传统的节日就是对节日的时代继承和发展……&我为何说让传统节日热起来并不难?找回过节的快乐,莫把过节当“吃节”年轻人果真日渐成为“洋节”的“奴隶”了吗?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为何热衷于过“洋节”呢?艾君/文公历元旦一过,转眼就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了。面对着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春节该如何过?中国传统节日都该如何过?一直是困扰一些民俗学家以及搞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艾君2005年出版的《中国年》一书以及一些相关博文中作过解释和探讨,在此不去重复。近些日子,接受了几家媒体关于“节日话题”的专访。有相关“龙”的民俗话题,有相关传统文化与草根文化的话题,也有“贺岁文化”以及年轻人热衷过“洋节” 等话题。实际这些话题都与节日文化相关,而对于节日文化的一些个人看法,艾君以往接受采访及一些博文都曾经阐述过。今日,艾君静下心来,对几个问题思考后,再做一些探讨,仅供参考讨论。&文化融合时代需要守护节日内涵传承民俗节日不是回归传统形式关于传统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艾君这些年在一些文章做过探讨,其观点在《谈民间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刊发在台湾《文化研究月报》),其中心观点就是“继承后去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追求,往往会带来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改变、往往会带来人们对事物的价值认可程度的改变,往往会带来人们对生活、休闲、饮食等各方面的变化”。“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排除橘与枳味道上的优劣之分,同样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决定,保护民间文化传人的环境,培育观众才是长久之计”。“如果我们仅仅为了保护继承而不去随着时代脉搏创新发展,那把其作为历史记载、整理、存放就足够了”。节日文化本身就是民间文化中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节日这种民俗文化,单一的传承不是目的,被民间认可,并发展壮大才是目的。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文化也随着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更新在变化。因此,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大潮中,一些脑子转不过弯,思维一是停滞不前的“传统文化守护者”,实际是一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守护者。这些年,他们越来越不会过节了,对待传统节日文化,不去批判吸收和借鉴发展,总在想回归过去的,复古过去的,留恋过去的,总认为“过去的或者传统的一切文化”都是珍贵的,都是要发扬的,都是值得留恋的。可文化这种东西永远是动态发展的,总会随着时代的脉搏发生着变化,无论内涵和表现形式总会与时代相同步发展,过去的事情在新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的变迁下是找不回来的。节日其本身是一种文化形式,而演绎和传承一种传统文化,永远不是复古、不是回归过去,而是在永葆节日的文化基本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其表现形式会会随着时代的脉搏在更新、在变化,其外延也会逐渐扩大化。在新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年轻人,也正是这种变化的主宰者和发展者。所以,唯一的手段就是在永葆某种节日的文化基本内涵不变的前提下,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培育生长土壤和环境,进行形式的创新以及内涵的外延,尤其要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形式的优点,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就不会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气息。&&年轻一代热衷于崇尚“洋节”其实在追求一种“娱乐文化”不久前的平安之夜,劳动午报社记者汤瑜在采访艾君时提了个问题:“您作为民俗学家,怎么看待现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呢?” 尽管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和能够改变的措施。其实,何止是“热衷于圣诞节”的问题,年轻人热衷于“洋节”使其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我国固有的传统节日却越过越没有味道了,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媒体一直在关注和呼吁,一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一直在探讨关注的社会话题。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原因多方面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看似是商业运作带来的“魔力”以及舆论配合操作带来的结果,但艾君认为,实际里面隐含着许多深层的社会问题,有文化的时代性问题,有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有百姓的兴趣爱好问题,也有中国人的个性问题。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忽视了年轻人对节日的心理和个性的崇尚需求,忽视了节日的娱乐性”。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大多数“洋节”之所以能在中国有市场最根本原因顺应了当今年轻人对娱乐文化的心理需求,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复制过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就是请客送礼走亲戚,更多地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或一种人情世故文化,这背离了现代年轻一代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所以需要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艾君过去讲过,文化永远属于年轻人的,节日这种颇具年轻人兴趣和追求特点的文化,一旦失去年轻人,就会成为被冷漠的角落。没有年轻人的崇尚和喜好就永远也不存在对事物热的本质。所以,我们在谈传统节日能否热起来,必须将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跟上时代的节拍,使其与更多的年轻人的生活和追求兴趣相吻合,也就是说,传统节日的过节形式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传统节日需要变革,在变革中去发展。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年长者往往怀旧,怀念过去过节的热闹,怀念过去节日的多姿多彩,实际这也是对年轻时喜好的一种怀念。现代的年轻人,属于80后的一代人,是改革开放后,在蜜罐子里长大的独生子的一代,教育上接受的是几乎与西方接轨的时代教育方式和模式;文化上,从小享受的是港台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量融入并受到熏陶成长起来的;生活上,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和生活的艰难,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不知苦尽甘来的道理;踏上社会,天天经历着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折磨,精神比较空虚。这就练就了众多年轻人具有个性张扬独立、对事物善轻描淡写、对问题喜我行我素、对生活洒脱轻浮、对文化不思进取、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等独立特点,也就是说年轻的一代对节日的需求更倾向于形式上的活泼和快感,而这些特点也正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注重内涵轻视形式,具有凝重深厚、节奏缓慢、重于历史等特点背道而驰。传统节日受到年轻人的冷漠也属于自然。也就是说传统节日的内涵决定让当今年轻人很容易融入我国传统节日的旧模式之中。“中国节日文化”没有跟上年轻一代的思维节奏和文化心理需求而发生变化,这是我国传统节日失宠于年轻人的一个因素。其二呢?传统节日“吃”字当家,背离了当今年轻人对“玩”的需求。我国文化有个最大的特点“吃喝当家”“人情世故”为伍,这在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所体现。在几大我国重要的民间节日里,都有“吃”的内容。例如,春节“吃水饺”、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鸡蛋”、端午节“吃粽子”、七月七“吃葡萄”等等,几乎所有的节日在过节内容和形式上都注重了一个字-“吃”。一个“吃”字当头,就忽略了在节日文化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年复一年,失去了纪念形式或娱乐的节日文化特点,过节成了吃喝文化,也成了处世文化。过去老百姓生活不好,年轻人喜欢过节大多图的是一口吃的、喝的和能穿上新衣服。而今呢?生活好了,年轻人又大都是独生子,几乎每天都在吃好穿好像过大年,再注重吃喝文化就会让年轻人觉得乏味了。而西方节日却恰恰相反,更注重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性和娱乐性,也就是说相对注重了一个纪念娱乐为特点的“玩”字,这正适应了当今年轻人生活和追求的兴趣和喜好。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其三,“崇西思想”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五四”运动后,受过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对西方的科技文化表现出无比的敬慕和兴趣,许多受其影响的知识分子,骨子里便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很强“叛逆性”,形成了“远来和尚会念经、月亮也是别人亮”等学西崇洋、喜新厌旧思想及“叛逆心态”,造成中国近代民族思想和观念很难有统一性。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统一国民思想意识后,文革十年又让中国陷入闭关自守的文化封闭中,在单一文化一统天下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中国人重新开始陷入了一切都在向西方学习,尤其是科教、济领域的理论和体系几乎完全是搬来西方的,再加上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我国逐渐走向了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适应现代生活工作的特点很快就被年轻人所接受。所以出现了“远来和尚会念经、月亮也是别人亮”等崇西倾向。而正在这种改革开放,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近几年一些崇尚国学、崇尚传统文化的学者却开始了呼吁“保护传统”(实际所提出的观点,大都属于回归传统,复古传统),这自然会受到已经处在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畅游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抵触心理,在我国传统节日这种民俗文化的表现也不例外。因为文化的动态可变性决定的。文化这种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受到时代变革而发生着变化,当西方文化涌入时,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所以崇尚、追随新鲜的东西也是其特点决定。最后一点,就是阴历过节也是传统节日失宠的原因。世界文化取向一体化之时,我们的文化没有走出去,人家外来的自然会涌进来。可是我们的节日文化为何难以走出去得到认可呢?除了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不可复制性因素外,阳历纪年也与阴历过节产生了矛盾。因为世界各国的节日,包括近邻日本、韩国大都采取了阳历纪年过民族节日,而我们的节日却是阳历生活工作而固守阴历过节的方法。每年都需要阴阳历换算,也就是说如果以阳历去衡量,我们的几乎所有传统节日过节日期每年是在变化中,每年都没有固定的过节时间。甭说外国人不知道我们何时过节,就是我们接受阳历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媒体的宣传,也不记得何时是春节?何时是七夕节?何时是中秋节?何时是端午节……自从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而建立中华民国后。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纪年后,为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承认,给我国传统节日的阴历过节带来了麻烦,可以说纪年的改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大打击。随着一些世纪老人的离去,我们生活、工作,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公历,实际上阴历概念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要说年轻一代,就是60岁左右的人都基本都不会阴阳历换算了,更不去用阴历生活和工作了。这些年,甚至一些媒体、日历卡、挂历都已停止标注阴历。我国传统的阴历已经成为了古董,进入了历史的仓库。那么,在对待传统节日的问题上,再采用阴历过节已经不合时宜,采取阳历过节是发展趋势,也是让中国节日走向世界必须做的工作。在采取阳历过节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转换,元旦就是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过节,每年的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好记、好想、不需再去翻阅皇历再去转换阴阳历,年年那个时间过,你不想过都不行。便捷、易记这是让一个节日复苏和热起来的最基本的因素。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二战后,日本的民俗节日,除了中秋节外,其它民间节日全改为阳历过节。就说端午节也是在阳历5月5日过。所以,保护传统节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要做的也要把阴历计算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节之外其他的节日统统采用阳历过节。用阴历过传统节日已经不合时宜,会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人人都在说保护传统节日,都在喊要重视传统节日,都在埋怨洋节味道越来越浓家节味道越来越淡,都在埋怨现代年轻人在崇尚的西方节日,一切从节日文化的时代性、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个性心理追求多研究一下对策吧!因为世界永远属于年轻人的,节日文化也永远归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的存在,节日就会失去活力和魅力,年轻人永远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文化发展的希望。(艾君/文日草于北京天为堂) <FONT color=# 作者:汤瑜.盛丽.张江艳文章通过对国人过节方式的深层采访,揭示出“国人过圣诞处处中国味-用自己方式过洋节”这一观点。文章最后在探讨年轻人为何崇尚圣诞节话题时,引用采访艾君的4个观点。民俗学家艾君认为成因有四:一是改革开放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存在一种一切向西看的思想,虽不是以前认为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就是图新鲜也愿意欣赏西方... 中国网 价值中国专访 中国广播网
中国青年报 新浪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艾君:居京齐鲁人。学者、作家、民俗学家,自诩善“解牛”。研究探讨社会现象问题。出版过文学、经济、民俗、时政等专著十几部。【『解牛』感言】知無涯,意有涯。以無涯隨有涯,興矣;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惑出自意,果來于知,有意無知者惑也,有知無意者可解也,有知有意者乃“庖丁解牛”也!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月是青年人的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