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做关于欢欢喜喜过大年 歌曲的儿童画明信片

?共有文章:549个
?总点击数:120365次
?文章阅读:150169人次
“以绘画日记为载体,指导低段儿童‘自讲自画’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 10:25
【字体: 】
& & & & & “以绘画日记为载体,指导低段儿童‘自讲自画’的实践探索 & & & & & & & & & & & & & &结 &题 &报 &告 & & & & & & & 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小学 & &袁冬萍写在前面:我的学科教改项目的由来 & &什么是“绘画日记”?就是用绘画的方法记录自己心灵成长足迹的一种形式。“以绘画日记为载体,指导低段儿童‘自讲自画’的实践探索”作为一个学科教改项目能立项,并成为重点关注项目实在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在这之前,我没有绘画日记的概念,更没有研究课题的想法,我仅有的一点想法是激起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形成相对系统的绘画日记活动之前,我发现许多低年级儿童在自己的本子甚至在语文、数学书的边边角角上画画,他们那专注的表情,让人感动。然而真正到了美术课堂,很多孩子却对教材提供的内容不感兴趣,经常会有这样的诉求:“老师,可不可以不画这个!”“可不可以画别的?”出于“投其所好”的想法,我告诉他们有自己想画的图画时,可以画到专门的“随心画”本子上。所以一开始,我们的活动带着浓郁的“玩”的色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画画的另类快乐,也为了使我自己更贴近学生,更了解学生的感受。一段时间以后翻看孩子们的“随心画”,我惊奇地发现,学生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出乎我的想象。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但不知道该怎么深入挖掘提升引导。这个活动就断断续续、自生自灭地放在那里。在聆听了省教研室冷莹老师关于儿童绘画和心理这个讲座之后,我似乎有了理论层面的支撑,遂萌生了绘画日记这一想法,得到了市美术教研员陆一黎老师的认可。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我发现在河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岭南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安排有绘画日记一课,另外有部分语文老师曾经做过以文字为主的画日记活动,然而由美术教师指导的系统的活动还鲜有人做。于是我慢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并思考活动对学生的意义,恰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教改项目”的申报,我将已经进行的一些活动进行整理,终于有了这个项目。申报成功以后,我的思考逐渐自觉,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和发现符合低年级儿童身心规律的点子,反思原有的活动,扩大和补充一些活动,在引导孩子“自讲自画”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得到快乐。现在,这个教项项目要结题了。虽然从申报到结题,仅仅是一年的时间,但是从无意识地开展活动到今天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它的时间跨度已经超过四年,以后我还将对活动进行改进和提升。对孩子们来说,我希望这些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丰富记忆,长大以后翻看绘画日记本时会惊喜地说:“哦,我原来是这样长大的!”以下是我边实践边思考后的一些想法。一、研究的背景(为什么要改变?)(一)问题的描述观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有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是喜欢画画,他们在本子甚至语文、数学书的边角涂涂画画,随心所欲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和人格,他们往往一边作画一边念念有词,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会根据自己的作品绘声绘色、手舞足蹈地讲出一大段的故事;二是讨厌画画,到了美术课堂,却对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内容不感兴趣,埋头画自己想画的图画,有的在落笔时困难纠结,找不到表现的内容:“老师,到底画些什么?我不会画!”这种真诚的喜欢与真实的抗拒出现在许多孩子身上,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和思考。甚至有些刚入学的孩子就讨厌美术课,在课堂上他们无精打采、无所事事,把自己掩藏起来,只是做个看客和听众,从不参与课堂互动。作业完全是应付了事,内容空虚单一,更不要说体现童真和童趣了。对这些孩子来 说,课堂40分钟简直就是负担和煎熬:他们害怕遵守课堂纪律,害怕学习美术技能技巧,害怕自己的美术作业得不到认同反而引来打击和嘲笑……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筑起了一道心灵上的围墙,掩藏起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感受。(二)原因的分析来自学生的原因:1.低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而且十分喜欢表达。他们有很强的倾诉欲,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告诉别人,而绘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他们喜欢用绘画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自控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区分表达的时间和场合。另外,心理学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最多能维持15分钟,这也是美术课堂上经常出现闹哄哄的“无序”状态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作为美术教师,不该打击和压制,应充分给予学生尊重和引导。2.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脱节,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孩子对生活的观察比较少,缺乏积累,从而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而要有效地进行儿童画教学就必须先让孩子有内容可画,这个“内容”不是凭空造的,不是别人给的,不是与自己无关的,而是真真实实地来自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记忆和想象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绘画创作更是无从谈起。3.有的家长不理解儿童心理,认为孩子在瞎画,往往以像或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而忽略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孩子对自己的画心满意足时却被大人泼了冷水,渐渐丧失了画画的热情。4.受以往他人消极评价的影响,对自己学习美术没有信心。来自教师的原因:(一)教师不能顺应该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不苟言笑,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这是学生在美术课上显得谨小慎微的原因之一。(二)教师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画面效果比较多,对画面背后的内容关注比较少。(三)美术教师往往课节较多,在各个班级之间奔忙,造成职业倦怠,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三) 绘画应该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活动许多低年级儿童他们一方面拒绝美术,一方面却努力创造作品;一方面敷衍作业,一方面却热衷在自己的纸上涂涂画画。我想,如果能够把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结合起来,将学生心底里喜爱美术的火苗点燃起来,那将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新课标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说,美术教材是正餐,因为孩子需要营养不得不吃,那么在正餐以外,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寻找点心,添点甜品。因而,给小学低年级孩子创作的机会和舞台,就成为我探索的一个方向。绘画日记作为低段美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笔者为孩子们寻找的小点心,我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美的点滴,通过绘画日记的呈现、交流、评价,充分展现个性与自我,给孩子们的“自讲自画”带来全新的感受,让孩子在自主的创作中体会快乐。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怎样改变?)(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美国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发展理论认为:7-9岁的儿童正处于图式期,是孩子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孩子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天性一:孩子喜欢画画。许多刚识字的小朋友经常会这么说:“这个字是怎么画出来的?”事实上,汉字中有许多文字是象形字,如“水”“火”“鸟”,等等。可见,用带有画意的文字表现生活,是我们祖先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文字跟图画一样,是用 “画”这种方法,而不是写出来的,这跟古人是何其相似!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画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童话般神秘而美丽。孩子们喜欢画画,不要说专门的绘画工具了,就连石子、树枝都能成为他们的画笔,在地面上、墙壁上、沙滩上画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梦想、快乐和忧伤。他们一边画一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而满足。许多大画家都在追求儿童画般的纯真和美丽,作为教师,更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的这份天性!天性二:孩子乐于表达。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片自己的天地,都有表达、倾诉的愿望,都有被人认同、赞扬的渴望。然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口头表达有即时性、零碎性、无序性的弱点,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而绘画恰恰能弥补孩子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能够创造出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意境。在儿童文字语言还不完善时,就通过形象进行交流,绘画就成了儿童的另一种交流语言,成年人在儿童的稚拙、天真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二)活动内容及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以课标理念为支撑,根据学生实际,将绘画与日记相结合就产生了“绘画日记”,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用“自讲自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富有童趣、容易掌握,符合低年级学生爱画画、爱想象、爱倾诉的年龄特点。“绘画日记”不同于语文课里的看图写“画”,也不同于插图,它是一种以记录自己每一天生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绘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文字在“绘画日记”中只占极少的比例,甚至不出现文字。情境――“出自己的图画书”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很多孩子本来就害怕写日记,让他们画日记,似乎有些为难他们。因此,一开始,我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求孩子画出什么,而是要激发他们画日记的兴趣。我就问孩子们:“小朋友喜欢看绘本吧!绘本就是画出来的书。”我出示哈利?布里斯的一系列绘本:“不仅大人可以当画家,还有许多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画画,还出了自己的绘本呢。”我又拿出以前学生“自由画”的作品让他们翻看,讲里边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孩子们既开心又羡慕。之后,我又告诉他们,大家那么喜欢画画,只要多多去看、多多去想,多多去画,也能够画出好多好多的作品,将来也一定能出自己的作品集。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挑选了喜爱的小本本,有的还自己动手将白纸裁开装订成册。我首先教他们在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上班级姓名,然后请他们画上个性化的装饰图案。大家都十分庄重、认真――这可是自己的作品,将来要出版的哦,可不能丢脸!有的表达了美好的愿望――“我要当个画家”,有的写上名人格言――“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有的不忘调侃一下自己――“我是一个丑小孩”,有的还霸气十足――“我的地盘我作主!”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模样,老师也更加轻松愉快,正如《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一文中讲到的:儿童生活的本质是“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的生活”。我让学生“出自己的图画书”,这本来是一种游戏性质的活动,而这种游戏性质,满足了学生好奇、模仿、游戏的心理,他们怎么能够不喜欢呢?内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儿童却陷入了茫然的境地:“老师,画些什么?”事实上,虽然每天都有事情发生,孩子们却往往视而不见,正因为这样,常常与真实、感动擦肩而过。其实,绘画日记的内容就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就在他们的身边,只要稍加留心,就会有所发现,随手捡来的就是很好的材料。我告诉孩子们:“绘画日记很简单,只要写上日期,记录好天气,你就可以画自己想画的内容了。”为了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我又说:“就好像做菜,如果有客人来了,我们就得给客人准备好吃的,要想着照顾到客人的口味,而绘画日记就等于是在给自己做饭,是画给自己看的,所以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致来。”接着教师举例并示范:“新学期开始了,认识了新老师,我们把他画下来,就是一幅很好的绘画日记。同桌长得怎么样?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间,我们玩了什么游戏?双休日到哪儿去游玩了?有什么好主意了,交到好朋友了,跟谁呕气了,受老师表扬了,挨爸妈批评了……都可以画下来,就是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绘画日记。”“哦,原来是这样啊,简单!”学生们快乐地回答。为孩子们提供“下锅的米”后,慢慢引导他们从以下几方面自己去“找米下锅”。交上来的作业看,画面虽然简单,内容却五花八门:“我们班来了新同学”“下课时我在学踢毽子”“我的好朋友”“今天和同学比赛爬杆,我输了,下次一定要赢他”“我们的晚餐好丰盛”……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而生动。处于图式期的孩子们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这种表现开始贴近生活,但同时又伴随着浓厚的主观意愿。在图画中,即使孩子一开始的作画目的很明确,但随着画面的生成,许多内容会随着孩子的主观意识发生变化。如关于“人物”的描绘,他们掌握了头(五官)、身体,四肢等主要构成,并且能在恰当的位置上描绘出来,至于服饰和细节则是人的“外来”之物,是可变化的。对外观,他们按自己的主观意象堂而皇之地大画特画并以此而自豪,丝毫没有&此画不符其实&的感觉。这就是图式期儿童画特点的基本写照,教师要首先接纳他们的作品,再引导孩子自已丰富画面,自己发现“新大陆”。这样既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提高表现水平。 & &形式――“画画、剪剪、贴贴、说说”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兴趣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让你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辛苦,不知疲倦。绘画日记跟做其它事情一样,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但是经过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了兴趣的支撑、缺乏了后续的动力是坚持不下来的。因此,我注意绘画日记形式的创新和变化,使学生保持对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为学生设计了“绘画日记”的基本模式,先写※月※日,星期※,天气※,天气可以画相应的图案,晴天画个太阳,阴天画朵云,如果下雨就在云朵下面画上雨丝。学生觉得很有意思,给太阳戴个大墨镜,给云朵添个笑脸,有趣极了。接下来是“自讲自画”时间,可以先讲后画,边讲边画,先画后讲。“我的画”,建议孩子用不可擦的彩色笔、签字笔,可以用线描画,也可以用色彩画。之所以用不可擦的画笔,是因为它造型大胆肯定,形象概括简练,画面效果醒目,且不易涂擦修改,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在篇幅上不作限制,可以是单幅画,也可以是连环画。除了绘画,鼓励孩子们尝试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用现成的材料如旅游景点的门票、出去游玩的照片、明信片等拼贴成绘画日记,此法简便易行,学生觉得新奇,乐于尝试。然后是“我的话”,画完后可以选择合适的地方写上简单的话,句子长短不论,写成流水账亦未尝不可,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号来代替。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接着我根据小学生与人分享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讲讲画中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想法,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喜欢画画、喜欢通过创作来表现的行为就与小学生的言语表达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联系。不少孩子为了使绘画日记更美观,往往会精益求精,认认真真画图,一笔一画写字,课余时间也乐此不疲。在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绘画日记中,学生用五彩的笔、简短的话,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留下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和可贵的真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绘画日记的意义与其说在画画、写话方面,不如说是在情感、个性方面。通过绘画日记,孩子开始细心地观察生活,认真地思考问题,真诚地表达自我。或许,这是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评价――“生-生、师-生、亲子”这里关系到绘画日记的“量”和“质”的问题,我认为绘画日记是现有教材的适当拓展和补充,而并非全部,所以必须考虑“量”。我不希望我的活动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负担,毕竟他们不是只学美术,将来也不是真的去从事美术创作这项工作。因此,我基本利用美术课上的前五分钟让孩子们“自讲自画”,每周两幅,以后碰到认为值得记录的就马上画下来,如果不感兴趣可以不画。教师对学生绘画日记的评价尽量不以“量”为出发点,而更多侧重于“质”,即是否真实反映了内心感受,是否有独到的观察视角。在评价目标上,我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要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对有创意的表达给予鼓励。对绘画日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价:1.是否用心去画;2.有没有独到的视角与创意;3.是否真实反映内心感受;4.跟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首先,生-生互动。在绘画日记中,儿童表现的并不单单是画,还融入了他们的心情、思想,想要表达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使得看似涂鸦的一幅儿童画,超越了静态而同时拥有了形、色、声、意的效果,这样的画,儿童不但喜欢画,也喜欢看。学生之间除了私下里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之外,我专门用每月的最后一节美术课来交流评价绘画日记,请同学上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朋友之间也可以互相讲述画中的故事。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建议,相互鼓励。对画得好、有进步的小朋友赠送“用心卡”“创意卡”“真诚卡”“进步卡”,孩子们在这种隆重的仪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其次,师-生互动。我将批阅绘画日记作为师生间的一种交流。孩子们真诚地告诉我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记录天气、记录心情、描绘见闻、表达愿望、展开想象,因此我在批阅时,针对内容作出真挚的回复:“真不错,就这么干”“孩子,你委屈了”“今天的画真棒,很用心哦” ……在交流评述中,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心理、情绪、愿望,从而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真正地亲近孩子、尊重孩子。借助“绘画日记”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关怀,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许多画你乍一看看不出什么,但让孩子一解释,就显得生动而富有内涵。我非常注重孩子“自讲自画”活动的过程评价,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谈话引导启发学生将心中所想展现出来。学生能力的差异在所难免,教师应以接纳的、宽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给予信心,提供帮助。如二(1)班有个男孩子,每次画日记他一律画粗细不一纵横交错的线条,当初我还看不懂,后来经过他的解析才明白,原来他画的是最喜欢的立交桥,仔细一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只不过线条有些乱,画面有些脏。我找了个时间让他看各种立交桥的图片,指出他作业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来他画的立交桥不但造型各异,画面清晰大方,设计感强。我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他的劲头更足了。另外有个孩子,他特别喜欢设计各种各样的迷宫,有一回快成功了,迷宫却被一个笔误变成了死胡同,他十分沮丧,想把作业撕了。我启发他:“你看,这里稍微改变一下就能变成通道呢。”稍加指点,他就茅塞顿开,将这条线改成了一扇门,“天堑”变“通途”,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往往带有随意性,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使作品更真实生动。如学校里正举办“图书进校园”活动,许多孩子在绘画日记中表现了这一内容,然而刚开始,大家画得比较简单。教师及时评价指导:“有哪些图书?是怎么摆放的?书店的叔叔阿姨在干什么?同学们表情怎么?”孩子们再去看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在随后的作品中呈现出许多细节,画面也更生动有趣了。 & &再次,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尊重、理解和赞赏会让孩子备感幸福。然而许多时候,爸爸妈妈忙完工作就忙于家务,很少倾听孩子的想法,绘画日记就搭建了一个亲子交流的平台。家长抽时间有意识地看看、听听孩子在一天生活中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绘画日记,许多家长反思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如何思桥小朋友的父母要求她每次考试都在95分以上,孩子十分焦虑和紧张。有一回她画了一幅《考砸了》,妈妈叉着腰指着她鼻子,火冒三丈地骂着:“你要是期末考不好,给我每天跪在地上!”孩子抱着椅子腿,吓得缩成一团。妈妈的高大、暴怒,孩子弱小、恐惧,形成巨大的反差,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她的妈妈在看了这幅作品后,大为惊讶,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她是这样一种形象,她开始检讨对孩子的教育,“唯分数论”的观念有所改善,亲子关系趋向和谐。 & &作品――“找地方给学生发表”绘画日记源于表达的欲望。对呈现出的好作品,我将它们拍成照片,传到班级网上,还汇编成《二1班绘画日记作品集》在“班内出书”;指导学生在绘画日记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如《纪念5?12》、《未来星世界》、《观潮》、《爆竹声声》等作品在《少儿书画》等杂志上发表,这对孩子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三)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2年2月(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2.请每个孩子准备“绘画日记”本,用个性化装饰美化封面。3.画什么? (内容指导)“绘画日记”是孩子们的心灵小天地,可以记录天气、心情、见闻、经历、愿望、想象……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一定要真实。4.怎么画?(方法指导)线描、水彩笔、油画棒、剪贴……形式不限,可单幅表现,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第二阶段: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实施阶段)1.2012年3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美术课前5分钟的时间“自讲自画”,每周两幅,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画。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选材、自定时间表现。2.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学生继续绘画日记。每月定期组织交流,学生根据意愿叙说、推介自己的作品,教师跟进引领,对学生出现的心理、情感问题予以关注、疏导。形成学生案例、教师案例。3.2012年7月8月,学生完成暑期绘画日记,教师利用网络远程指导。4.2012年9月,收集、整理、保存学生暑期作品。将前阶段活动作小结,并作出相应调整。5.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继续绘画日记活动,将优秀作品上传。形成随笔、案例。第三阶段:2013年3月(总结阶段)1.全面收集整理学生绘画日记作品,整体评价,总结效果。2.形成学生作品集。3.进行实践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 &三、研究的结果与反思(改变了什么?)(一)学生的改变教孩子画绘画日记,绝对不是一对一手把手的练手,而是锻炼眼睛看、大脑记,然后指挥手尽情表现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一部分原来在美术课上只做观众的孩子变得活跃、主动、积极,美术活动的参与度在增加,从作业情况看,内容也有所丰富;那些原来对美术就充满兴趣的孩子精神更饱满了,观察更仔细,内容更广泛,情感更真挚。1.抒发内心感受别看一二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他们小小的童心里却有一个大世界。他们有快乐、有担忧、有委屈、有恐惧……他们比成年人更敏感,更情绪化。绘画日记成了孩子们倾诉感受、宣泄情绪的好地方:“终于做完了作业,想痛痛快快玩回电脑,却停电,真失望”、“考砸了,担心中”、“讨厌落叶,害得我怎么都扫不干净”、“又下雨,秋游活动取消,好烦人的天气啊”、“作业好多哦”、“同步练习找不到了”、“感冒了,又要吃药”、“面临第一场语文考试,累”……许多平时不敢说、不能说的话,都在绘画日记中表达出来。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浅,有些想法还十分幼稚,甚至有些荒唐,但他们有书写心灵的权利,绘画日记帮孩子维护了这份权利。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合理的情绪宣泄会使人减速轻内心压力、回复平静;第二,教师、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感受,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引导教育孩子,做到“教学相长”。在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内心感受跟想象联系在一起,有的想象是因为某些感受引发开来的,如:“我也要当宇航员,驾驶天宫五号游太空”、“祖国妈妈64岁生日快乐,尝尝我做的大蛋糕吧”、“我想在晴空飞关翔”、“拼音、古诗真难记啊,要是有颗好记性的糖就好了” ……2.拓展观察视野“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通过绘画日记活动,孩子们的视角更敏锐,视野更广阔,他们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结合自己的感受,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摄取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同学,各种比赛、活动,甚至花草树木都成了孩子们观察记录的对象。“今天和同学比爬杆,我输了。下次我一定要赢他!”“我们班同学在学踢毽子。”“我学会了跳长绳!” “老鹰捉小鸡真好玩。”“大扫除,我们干得多带劲!”“天晴了,终于可以上体育课啦。”“讨厌坐我前面的同学。”“我的好朋友。”“美术课上,何思桥闹了个大笑话。”还有个孩子画了一幅《要开运动会了》,她用两个场景来表现,第一幅画的是老师在班上做动员工作,第二幅展现的是同学们在操场上刻苦训练的情景,画面简洁明了,生动有趣,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留意丰富细腻的家庭生活:家是生活的港湾,是孩子享受亲情、也最能让儿童心灵震撼的地方。引导孩子观察家庭生活,记录琐碎小事,使绘画日记更富生活气息。《我们的晚餐》:小主人公画了一大桌的好菜,有鱼,有肉,有虾,真丰盛啊,他还把一家人画在餐桌旁,表现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起床啦》:“上学要迟到了,可是我还躺在床上,妈妈很生气。” 《妈妈生病了》:妈妈生病在医院里打吊针,小女孩十分担心,妈妈在宽慰她,画面非常真实自然,传递着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做苦工》、《钥匙弄丢了》、《厉害的姨娘》、《懒爸爸》、《妈妈的新发型》、《拔牙》、《弟弟来我家了》……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孩子许多的担忧来自家长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关注,以及过重的课业负担,如《考砸了》、《担心中》……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尽情地记录着、宣泄着,话语如流水般平白自然,不加修饰,却真实生动、流畅感人。记录生动有趣的野外生活:对小朋友来说,神奇美妙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小树发芽》:春天到了,光秃秃的树枝上为什么会鼓起一个个的小苞呢?哦,原来那里正孕育着新芽呢!《蚂蚁搬家》:一群小蚂蚁在准备过冬的食物。《桂花开了》:儿童想表现桂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但是桂花太小了,而且花香也无法在纸上表达出来,在点画了桂花后,孩子觉得意犹未尽,就在树的旁边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花香四下弥漫;《下雪了》:下雪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还在雪地上用一个个的脚印拼成图案,可有意思了。《凤仙花》中小作者亲手种植凤仙花,一天天观察它的变化,用画笔忠实地记录下来,从中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变化和喜悦,还有《去爬山》、《绿豆宝宝成长记》、《鸽子妈妈的小宝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尽情地欣赏,仔细地观察,自由地表达。关注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十分敏感和关注,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儿童把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描绘下来,不但反映生活,还促使学生关心社会、思考社会。如《我也要当宇航员》:“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许多小朋友在绘画日记中设计了自己喜欢的航天器,表达了对航天人的敬意和成为一名航天人的美好愿望;《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国庆节到了,孩子们画了甜蜜的蛋糕、燃烧的蜡烛,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赶交流》:国庆期间,三江城举办了物资交流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交通事故》描绘的是放学路上看到的情景,两辆车子相撞,孩子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孩子们的视野十分广阔,乔布斯去世、F1汽车拉力赛,都成了孩子们记录和描绘的对象……小小童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 &3.积累大量素材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面对真实和回忆真实都应该属于写生。鼓励孩子面对世界万物去“写生”――其实就是认真地观察、有兴趣地观察,然后努力地表现。虽然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大多数是些非常不像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写生会让孩子们的画中充满自己对世界的感受、认识与理解。通过长时间的“写生”,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根据孩子表现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类 《妈妈的新发型》、《懒爸爸》、《弟弟来我家了》、《好厉害的姨娘》、《我的好朋友》……记事类 《去拔牙》、《做苦工》、《下雪啦》、《三江城交流》、《交通事故》、《管家琪阿姨来我们学校了》、《秋游活动》、《考砸了》、《蚂蚁搬家》……状物类 《桂花开了》、《小树发芽》、《鸽子妈妈的小宝贝》、《绿豆宝宝成长记》、《秋日里的落叶》……想象类 &《我也要当宇航员》、《乔布斯与苹果》、《好记性糖果》、《不一样的果树》、《三条腿的小老鼠》、《未来战机》、《我的公主裙》……可以说孩子们积累的素材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有些似乎在我们成人看来不大有意义,但在孩子心中认为那是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的,不管什么内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积累。素材的积累除了为美术创作提供基础,许多孩子还表现出语文方面“说话写话”的进步。语文老师说,这个绘画日记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无论是语言表述能力还是表达的深度广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可能是这个教改项目意外的收获了。4.张扬独立个性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培养出人的独立个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绘画日记就是一条培养孩子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因为它是没有限制的,画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关系,可以淡淡素描,也可以浓妆艳抹,可以大笔勾勒,也可以细细刻画,一句话,就是“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你的心灵”。除了老师引导的一些方法,许多孩子另辟蹊径,创造出了自己的画日记方法,有的将彩色纸剪成正负图形状,今天画在正形上,明天画在负形内,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有的孩子喜欢卡通人物,不但模仿得惟妙惟肖,还会创作属于自己的卡通明星!他们在绘画日记中释放出的能量让人惊叹! 5.锻炼意志品质每次画日记时孩子必然会思考“画什么”“怎么画”“怎样画更好”等问题,这种不断“想”和“试”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毅力、耐心等意志品质形成和考验的过程。“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儿童往往意志力薄弱,只有在一个方向上不断坚持,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师的改变不得不承认,与学生的交往越深入,跟孩子的感情就越浓厚。作为学校中所谓的“术课老师”,一周十几节课,奔走于各个班之间,以前能记住一个班十个孩子的姓名就不错了,现在,我能叫出任教班上绝大多数孩子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他们的绰号;我们开始亲密起来,我对他们的关心不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更像是一个母亲的自觉;我的眼里,他们调皮捣蛋的样子变得可爱起来;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更亲近更信任;因为这个教改活动,我给了他们记忆,他们也给了我难忘的回忆。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小学低段美术教育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1.小学美术是一个为生活点缀色彩,让人感受生活丰富性、体味创造乐趣的营养学科。孩子的天性是烂漫的,但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无谓的竞争使他们陷入枯燥的繁忙中去,美术教育更应为这份单调飘溢出独特的色彩,让孩子们通过这个轻松的课程掌握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是从中学会欣赏和创造美。2.绘画对每个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教师采用“绘画日记”这种活动也好,采取其它方法也罢,任何活动都应该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去激发孩子心底里的那点渴望,否则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 &四、我的困惑1.参与度虽然我在活动前十分强调“人人参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做得不是让人完全满意。一开始大家都很活跃,但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学生的参与度有所下降,一部分学生又回到了活动以前的状态。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活动不能完全吸引学生,兴趣不大,参与热情自然下降;②现实的能力的差异,使一些学生相形见绌;③在管理上可能过于宽松,即使不参加,老师也没有过多的干涉。我认为一个活动的成功,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制度去推进,促进每个学生的参与,在活动编排上,可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2.点评率我自认为对评价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有几种情况让我内疚:首先,除了参与“绘画日记”活动的几个班级,我还有其它班级要上,即使我有时间,孩子们也正在忙着其它学科的学习;其次,一个班有近60个学生,有限的时间内逐一点评显然不可能,从孩子们渴望被认同、被赞扬的目光中,我真的十分歉疚;再次,那些有问题的作品也是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和我认为的那些优秀的作品一样,在努力的天平上,它们应该没有高低。3.认同感虽然说绘画日记是孩子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但教师有责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然而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并不领情,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这是我最迷茫也最力不从心的地方。 & &
参考文献:【1】罗恩菲德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 &2002【2】龚虹辉 《纸上的风筝:儿童日记画》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3】刘春梅《为儿童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 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社 &2011【4】沈如芳《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与指导》 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 &2012
无链接信息!
作者:王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场舞欢欢喜喜过大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