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抗震设防框架结构构造柱构造柱上部连结图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框架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控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建筑名词解释全152页(可编辑),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大全,名词解释网,学制名词解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建筑名词解释全152页(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及旗下全部分类
村镇民居抗震设防(二)
  第二节
  村镇民居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一、抗震设防目标
  国家确定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目标是: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当遭受低于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有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发生倒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简单地说,就是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重点是不倒。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验表明,如果要使建筑物经强烈地震后仍安然无恙,不仅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势必大大增加建设投资。以上目标就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的。
  各类房屋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不同程度地抗御地震的危害。但是,从大量的宏观调查和对各类房屋震害的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有的破坏严重甚至倒塌,有的仅为损坏。可见,要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则必须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一般情况下,当地震烈度在Ⅴ度和Ⅴ度以下时,对房屋没有什么影响。Ⅵ度时,质量较差的土坯墙、碎砖砌墙和年久失修的一般民房可能会遭损坏,甚至有个别的会倒塌;而质量较好的房屋,一般只出现细小裂缝。Ⅶ度时,老旧房屋多数会被破坏,少数倒塌;而质量较好的新建房屋,也有少数会被破坏。Ⅷ度时,大部分房屋会遭破坏,并会出现局部倒塌。Ⅸ度时,大多数房屋会受到严重破坏和倒塌。Ⅹ度和Ⅹ度以上时,房屋严重破坏,普遍倒塌,造成巨大的灾害。
  所谓房屋的抗震设防,指的是通过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达到抗震的效果。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确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考虑到Ⅵ度和Ⅵ度以下地区,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影响很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设计烈度Ⅶ度作为设防起点,小于Ⅶ度时不设防。
  还应指出,所谓设防标准,除了应考虑房屋在经受一次设计烈度的地震影响外,还应考虑余震的影响和连续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些情况下,由于震害的累积所能造成的更大损害。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1.选择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1)地基和基础
  地基是指承受建筑物重量的全部地层。建筑物的地基分为持力层和下卧层两部分,其中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地层叫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地层叫下卧层。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在天然情况下,不必经过人工加固即可满足建筑物要求的地基;人工地基是指在天然情况下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必须事先经过人工处理才能在它上面修建建筑物的地基。人工地基又可分为人工土基和桩基两种。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结构类型和荷载大小的不同,可分别选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型基础、桩基础等不同的基础形式。
  基础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位于建筑物的下部,故又称之为下部结构。其作用是承受整个建筑物上的所有荷载,并将它们传递给地基。
  地基和基础与房屋震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建筑物都是由上部结构及基础这两部分组成的,而整个建筑物则又是建立在地基之上。房屋的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地基上,并在地基中扩散开来,改变了地基中原来的应力状态,地基土便产生相应的变形。地基土的竖向变形引起房屋的沉降。房屋沉降量的大小,除了决定于其荷载的大小和地基土压缩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外,还与一些外界条件的变化有关,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大范围的地面下沉;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可能使地基土产生附加压密变形,甚至可能引起松散饱和砂土液化,或使承载力较低的软土产生&震沉&;开挖基坑或基础施工时地基土被扰动,导致房屋产生附加下沉等。不均匀沉降将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扭曲或倾斜,影响其使用和安全。因此,对软土地基上的房屋及其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变形特征,以防止其对建筑物的危害。
  (2)建筑场地的选择
  要使建筑物建立在可靠地基上,就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也就是要了解场地土的分类和工程的性质。按照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场地土可以按以下标准分为四类:坚硬土和岩石(Ⅰ)、中硬土(Ⅱ)、中软土(Ⅲ)及软弱土(Ⅳ)。
  表7.1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岩土名称和性状
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
坚硬土或岩石
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粗砂,fak&200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500&&s&250
稍密的砾、粗、中粗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200的黏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可塑黄土
250&&s&140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
注:fak 为由载荷试验等方法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单位:kPa);&s为岩土剪切波速。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有特殊规定外,宜分别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和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结合场地土和地形条件,查明对建筑物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尽可能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区,并避免在危险地段内进行建筑。具体地说,应注意避开以下部位进行建筑。当确实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表7.2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松散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滨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在有活动断层、古河道及易于发生滑坡的地方,地震时往往会发生地裂缝及错动等现象,若房屋恰位于裂缝上,势必会遭到破坏。
  建筑在半挖半填或松软的人工填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很容易受外界的震动而产生不均匀的沉降,从而引起破坏。
  位于山尖或山嘴处的建筑,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导致应力集中,也常遭严重破坏。
  陡峻的高山、河岸等,地震时常发生滑坡和崩塌等现象,建在此处的建筑可能由此造成破坏。
  在山脚建房要勘察岩层走向,不宜在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的地方建房。
  在山坡上不宜顺坡建房,而应垂直山坡建房。也不宜将房建在主风口上。
  地震时,建在松散、淤泥等软土上建筑物,比建在基岩或硬土上的建筑物破坏更严重。
  建造在软硬不均地基上的房屋,往往也因为受到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而遭到破坏。
  在砂层较厚、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地震时常发生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现象,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出现倾斜或倒塌等现象。
  (3)地基加固
  地基对房屋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破坏。建房中,地基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素土要夯实。对淤泥、膨胀土地基要处理得当,可采用砂垫层和换土的处理方法。
  基础要尽可能埋在冰冻线以下、地下水位以上,以防止基础的融冻作用使房屋倾斜、开裂。
  基础要挖到老土层,并探明底下是否有空洞和墓穴等。
  基础顶面应高于地面5厘米以上。
  搞好基础排水措施,防止对基础的侵蚀。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柱承台),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它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基处理:
  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其它方面的客观原因,有些房屋不得不建在承载力较差的场地上,如淤泥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上。作为地基,它们缺乏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因此,应对这类土层进行人工加固,才能在上面建造房屋。
  常用的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和加桩基等。
  压实法:压实法加固地基的优点是不需要什么建筑材料,就能有效地保证地基的质量。主要有夯实法和压实法。夯实法的目的在于使基坑(基槽)土的表面平整,改善持力层表层松软状况。压实法常用来处理由建筑垃圾或工业废料等组成的杂填土地基,以及地下水位低于有效夯实深度的粘性土、砂类土及湿陷性黄土。此外,在压实法中,还有利用各型压路机的碾压法,以及利用各种振动压实机的振动法等。
  换土法:当地基持力层比较软弱,或部分地基有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时,如淤泥土、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这时可先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没有侵蚀性的材料,这种方法称之为换土垫层法,简称换土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砂土垫层和砂垫层两种。
  加桩法:当建筑物很高或荷载很大,而地基土层却软弱,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可用桩基。即用类似柱子的桩,穿过深达10多米,甚至几十米的软弱土层,直接支承在坚硬的岩层上,或通过土与桩的表面摩擦力来支承建筑荷载。要注意的是,当地基上部为坚实土层,下部为软弱土层时,不宜采用桩基。桩基可分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爆扩桩以及用地方材料制作的短桩等。当地基加固深度较小(2~8米)时,可利用成群的短桩将地基土挤实。
  其它加固法:如利用化学溶液或胶结剂,通过压力灌注或搅拌混合等措施,将土粘胶起来的化学加固法,以及热加固法、振冲法等。
  (4)砂土液化的预防措施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受到振动时会出现接近于液体特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受到振动的饱和的粉细砂及粉土中,是地基效应中最常见的,因此又称之为砂基液化,它是平原地区危害最大的地震地面效应。
  砂土、饱和与震动是发生液化的三大基本条件。而砂土的粒度成分、砂的密度、砂层的有效覆盖压力以及地震震动的持续时间与强度等则是影响砂土液化的四大因素。一般说,如粉砂、细砂及含少量黏性粒亲水胶体物质的砂等均匀级配的砂土,易于产生液化;疏散的砂易液化,密实的砂则抗液化;地下水位越高,砂层愈易于液化。
  砂基液化的预防措施大致可归纳如下:
  在场地选择时,应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液化的地段。
  易液化砂层的覆盖层应尽可能给予利用,这样,一方面可将它视为一般民房的基础持力层,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砂层的有效覆盖压力。
  当建筑物的基础必须砌置于易液化的砂层时,则尽量采用连续性好的、对不均匀沉降较为适应的片筏基础。
  利用回填土增加有效覆盖压力是提高砂层抗液化能力的有效措施。经验表明,对于Ⅶ度地震区,在可液化砂层上原有2米左右的黏性土上,如再覆盖1米左右回填土,即可防止砂基液化。
  当高层建筑物利用桩基时,桩应穿过可液化砂层,并在稳定土层内有一定的埋置长度。
  2.减轻房屋的重量
  在地震时,房屋愈重,所受的地震力就越大;若屋顶越重,房屋的晃动也就越强烈。所以,建造在地震危险区或高烈度区的建筑物,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应使基础以外的其余部分,尤其是屋顶尽可能做得轻一些。
  (1)屋顶要轻
  屋顶是由屋面和支承结构等部分组成的。由于支承结构的形式及建筑平面的不同,屋顶的外形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或折面屋顶等多种。在大量的民用建筑中,以平屋顶和坡屋顶居多。重房顶易于形成头重脚轻的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较差。
  常用的屋面材料有泥、草、瓦、石棉瓦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等多种。
  屋顶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防御自然界的风、雨、霜、雪以及日光等的侵蚀;另一方面也是承受屋顶的上部荷载,所以,屋顶设计时,除应满足坚固耐久、防火防水、保温隔热、抵抗侵蚀等要求外,还要考虑到防震的要求,力求做到自重轻、构造简单等。
  需要指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屋顶,都应尽可能不做或少做诸如女儿墙、高门脸、椽口装饰物以及局部升高的阁楼等类装饰附属物,因为它们不仅笨重,直接增加了建筑物本身的荷载,而且提高了建筑物的重心,增加了其不稳定性;同时,由于这些附属物的质量、刚度都和下部建筑相差悬殊,从而将导致地震力增大。据经验,这类附属物在6度左右的地震中就会大量脱落、破坏并伤人。所以,在地震危险区,此类附属物应尽量不做,若非建造不可时,应限制其高度,提高其建造质量,使之稳固、可靠。
  (2)围护墙要轻
  地震时,由于高大而笨重的围护墙,特别是高房子的围护墙的大量倒塌,会造成人、畜伤亡等重大灾害,特别是那些房屋密集、墙高巷窄的地方,很容易发生高墙砸塌矮房、高墙相互碰撞而倒塌的现象。所以,在民房建筑中,尤其是在多层民房建造时,应考虑以下2个问题:
  结构的合理性。要确定承重结构系统,区分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上下承重墙必须对齐,各层承重墙上的门窗洞口也应尽可能做到上下对齐,在多层建筑中,空间较大的房间一般应布置在顶层。
  墙体的坚固性。在土墙或砖石墙承重结构中,墙体除承受自重外,它主要是能支承整座房屋的荷载。可见,墙体的坚固性关系重大,而这种坚固性,是与它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所用材料的性能直接有关。此外,在施工中还要做到不偏斜,并具有抵抗风的侧压力的能力。
  (3)楼层要轻
  必须尽量选用轻质材料,并注意减少荷载。在多层建筑中,越是上部的楼层,就越要注意减轻其重量。
  楼层、地层与墙、柱构件的连接是否牢靠将直接影响到人身、财产的安全。因此,在房屋建筑中必须十分重视处理好楼层、地层与支撑物间的连接。
  多层砖房的建造中,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楼层。为了减轻地震荷载,在满足其强度、刚度等条件下,应尽量减轻楼层自重,并降低其重心位置;在平面上应尽量使建筑物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相接近,以减少扭转影响。
  只要选择良好的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抗震设防,并加强楼层的整体性与刚度,加强楼层与砖墙、砖柱间的连结,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比较好的抗震性能。
  3.结构布置合理
  房屋的平面、立面设计与结构布置,应满足各组成部分能均衡承受地震作用的要求,房屋的整体布局要合理、均匀、规则,尽量避免突变,即避免局部受力或变形过大而引起局部破坏,从而导致房屋倒塌。
  (1)房屋体形要整齐
  在地震中,平面上凹凸曲折,立面上高低错落的建筑物,震害往往比较严重。这是由于一方面房屋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地震时各部分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差异,使房屋各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房屋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使得地震时,地震力对刚度中心有较大的偏心距,因而不仅使房屋产些剪切和弯曲,而且使房屋扭转,从而大大加剧了地震力的破坏作用。立面上,对于突出屋面的细长部位,地震力也比较大,所以破坏也比较严重。因此,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宽度宜均匀。
  在平面布置上,应力求形状简单、整齐、墙体布置均匀,注意避免墙体的局部突出和凹进;在立面布置方面力求变化少一些,避免突变和突出部分太多;房间的布置要注意均衡,小房间尽量安排在底层,大房间尽量安排在上层,以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横墙的布置要合理
  横墙除了支承纵墙、限制纵墙的侧向变形外,同时还承受屋顶和纵墙传递的地震力。其布置和间距是否合适,对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影响很大,因而,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着重大影响。在满足使用的条件下,应将横墙布置的密一些,开间、进深不宜过大,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横墙的间距不仅直接影响到楼盖的刚度,也将影响到整座房屋的空间刚度。所以应重视横墙的布置,按有关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承重实心砖横墙,其布置要均匀对称。
  由于横墙的数量多,间距小,因而房屋的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所以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出表7.3的要求。
  表7.3 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米)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木楼、屋盖
底部框架抗震墙
同多层砌体房屋
地层或底部两层
多排柱内框架
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允许适当放宽;
  2.表中木楼、屋盖的规定,不适用于小砌块砌体房屋。
  即使对于纵墙承重结构的房屋,也必须按抗震要求配设一定数量的横墙。这时对横墙的最大间距应做出适当的限制。
  若必须设置大开间或大进深的房间,应加壁柱、圈梁或设置柱子等办法来提高纵墙和横墙的强度、稳定性以及整个建筑的整体性。
  (3)承重墙尽量少开洞
  墙上开洞会降低墙体的强度和整体性,如确实需要也应力求少、小和均匀,而且不要在靠近山墙的横墙上或靠近山墙的纵墙上开大洞,以免破坏墙体的支持作用。
  (4)房屋不要建得太高
  房屋建得太高,不仅会增加其下部结构所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还会增加其上部结构对房屋基础的位移。另外,考虑到砖砌体的强度对变形的抵抗能力比起其它结构要低,所以,为了保证地震时多层砖房的安全,它的总高度不应超出相关规定。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的规定,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应不超过表7.4的规定。
  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米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4降低3米,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遵循表7.4的规定。
  表7.4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米)
最小墙厚度(mm)
  多孔砖
  多孔砖
  小砌块
底部框架&抗震墙
  多排柱内框架
注: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米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米;
  3.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钢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上表规定限值,应按相关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米,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米。
  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符合表7.5的要求
  表7.5 房屋最大高宽比
最大高宽比
注:1.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应包括走廊宽度; 2.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宽度比应适当减小。
  (5)重视地下建筑的作用
  地震时,比起地面上部的结构来说,地下建筑的震害普遍要轻。地下室对于地面的上部结构来说,即相当于一个整体稳定性好、刚度大、埋置深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减少上部结构的震害,增强上部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因此使整个建筑物的重心下降,从而减轻了上部结构的振动,进而也减轻了地震力的破坏。因此,在新建工程中要尽量利用这一有利因素,特别是对那些表层地基土质较差,基础部分需要埋深时,更宜适当扩大地下建筑的建造规模,以利于抗震。
  对那些仅设置部分地下室的建筑,由于在振动情况下容易使有无地下室的交界处遭到破坏。所以有条件时,应建造全地下室。
  (6)加强楼梯间的抗震性能
  地震时,楼梯间的破坏主要来自于墙体的破坏,而位于这些部位的墙体往往由于受到嵌入墙内的楼梯段的削弱,所以其破坏程度一般比其它部位的墙体更严重。另外,由于楼梯间的开间小,因而其水平方向的刚度相对较大,这样,它分配到的地震力也就较大;而且,由于在这里的墙体沿高度方向缺乏强劲的支撑,所以空间的刚度较差。加上顶层休息平台以上的外纵墙常常达一层半高,其稳定性很差。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在地震力的作用下,楼梯间的震害比其它部位严重的原因,尤其是它的上部结构。
  为此,在建筑设计时,要求楼梯间不要布设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或其转角处,不宜突出,也不应开设过大的窗洞,以免将楼层圈梁切断。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Ф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米。
  装配式的楼梯段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也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Ⅷ度和Ⅸ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Ф6通长钢筋;Ⅸ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Ⅷ度和Ⅸ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毫米,并与圈梁连接。
  4.加强房屋的整体性
  有些建筑抗震性能之所以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房屋的整体性不好。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就必须加强房屋整体性,加强墙体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为此,要求各房间的尺寸不应过大;墙体上的开洞率要适当控制。开洞的位置亦不应影响纵横墙体的整体连结,并在门、窗洞上加过梁;还要注意墙体的砌筑质量等。另外,对于砖混结构的房屋来说,应选用标号不低于25号的砂浆;砌筑时,干砖要浇水湿润,以保证与砂浆有可靠的粘结。
  (1)加强墙体间的联结
  纵、横墙体交接处必须咬槎砌筑,否则,应留坡槎,而不应留有直槎或马牙槎。Ⅶ度时墙体长度大于7.2米的,以及Ⅷ度和Ⅸ度时,房屋的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500毫米配置2Ф6拉结钢筋,并使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米。
  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配置2Ф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500毫米;Ⅷ度和Ⅸ度时,长度大于5米的厚砌隔墙,墙顶上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在高烈度区,应在顶层内纵墙与尽端山墙的交接处砌筑踏步式墙垛,以加强山墙的拉结和稳定。
  (2)加强预制构件间的联结
  对于装配式预制板楼、屋盖,为了提高其整体性和空间刚度,预制板的端部宜留有锚固钢筋,使之便于和其他构件拉结。
  为了保证板缝的浇灌质量,板间空隙应不小于4厘米。若条件许可时,可在板上铺设钢筋网,做成现浇层,从而使之成为装配整体式的结构。
  位于房屋端部的大房间的楼盖,Ⅷ度时房屋的屋盖和Ⅸ度时的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
  (3)加强预制件与墙体的联结
  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制成楼、屋盖与砖墙间的紧密连结,是加强房屋空间强度的重要措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此要求搁置预制板时要座浆,而不要干摆,以增强粘结力;预制板端的预留锚固钢筋应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整浇锚固。
  预制板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应不小于120毫米;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毫米,伸进内墙上不应小于100毫米,在梁上不应小于80毫米。
  当预制板的跨度大于4.8米并与外墙平行时,在紧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用钢筋拉结。
  楼盖与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必须与墙、柱或圈梁可靠连接,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各层独立砖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多层内框架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梁,在外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少于37厘米,并应与圈梁连结。
  (4)设置抗震圈梁
  设置抗震圈梁,是增强房屋整体性,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圈梁可以加强纵横墙体的连结,提高楼盖的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以及墙体振动的幅度,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限制墙面裂缝的发展,还可能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圈梁的设置应根据设计烈度以及房屋的结构类型和结构布置等情况综合考虑。在一般地基条件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或木楼盖的房屋,应按有关的规定设置圈梁。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7.6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适当加密。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表7.6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外墙和内纵墙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米;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米;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米;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米;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各层所有横墙。
  当按表7.6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圈梁宜与预制板设置在同一标高处,也可在紧靠板底处设置。设置时应交圈封闭,并注意在建筑设计上不要被楼梯间的洞窗所折断,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对于软弱地基上的多层房屋,以及位于古河道或暗藏沟坑边缘地基、边坡地的半挖半填土上或地基土明显不均匀的多层房屋,还应在基础处增设基础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配筋不应少于4Ф12
  表7.7 砖房圈梁配筋要求
最大箍筋间距(毫米)
  圈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圈梁,也可采用配筋砖的圈梁。由于房屋顶层上部重量较轻,配筋砖圈梁无法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考虑到屋架在墙上的锚固,所以在屋盖处只能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混凝土圈梁可采用现浇的,也可采用装配式的。当采用装配式圈梁时,以装配整体式的现浇接头为好,尽量避免用焊接接头。
  (5)土(砖)木结构房屋的联结
  对于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以提高其抗震强度,除了必须注意以上各点外,还必须采用如下措施。
  檩条要固定,屋架之间要加设风撑。地震时,屋顶晃动最为剧烈,若檩条直接搁在屋架上(梁上)而不加以固定,屋架之间又无风撑,那么,这种不稳固的屋顶就会因振动而坍落。所以应该将屋架与檩条固定牢,屋架彼此间也应每相隔一间加设风撑。
  搁在墙上的檩条或屋架(梁)要与墙锚固。由于屋顶的地震力是通过搁在墙上的檩条端部而传递到墙上,或由搁在屋架(梁)上的檩条端部而传给屋架,再由屋架支座传递到墙上的,所以,除了檩条与屋架、屋架与屋架之间要连接牢固外,檩条或屋架与墙体的连接也要牢靠。如果屋顶的整体性很好,又与墙体连接可靠,那么,整座房屋就会稳固而不易于遭到破坏了。否则,由于地震时屋顶构件与墙体之间相对错动,就会造成檩条或屋架局部脱落,甚至推倒墙壁,使房屋倒毁。
  木骨架要稳定。地震时,由于受到来回剧烈晃动的影响,使得房屋的木骨架节点产生很大的扭转作用。梁、柱间一般是用榫头结合的,往往经受不住大的扭转力量的冲击,其结果是导致木骨架的歪斜,甚至倒塌。因此,在高烈度区建造木骨架承重房屋时,一般木骨架的屋顶,梁与柱间要用加设斜撑等办法来增强它的稳定性。
  (6)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无数震例表明,容易引起震害的施工质量主要问题是:
  砌墙时,内外墙之间没有拉结措施,接头处只留有直槎,以及砌筑的墙位不正或墙体歪斜;
  纵横墙体间及其它构件间的连接不牢;
  砂浆标号低,配合比不对,影响了砂浆的强度;
  砌筑方法不当,如只砌包心柱,或灰缝不饱满,甚至用带刀灰砌砖。
  在建筑施工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墙、柱要错缝咬砌。墙体之间咬砌不好是造成外墙外闪或倒塌的重要原因。所以,各种墙体都必须严格按照错缝咬砌的要求砌筑,这样才能保证其良好的整体性。要保证墙体咬砌良好,内外墙应同时施工,如果无法同时砌筑时,则接头处应留搓。
  灰浆要饱满。砌筑墙和柱都要确保灰浆饱满,同时灰缝也应砌饱满。此外,所用的砖石表面要干净,为了使砖石与灰浆粘结牢固,干砖必须浸湿或洒水后再砌。要保证灰浆的强度。
  构件结合要好。构件结合不好,会直接影响房屋的强度,因此各种构件的结合必须恰当,严密、紧固。
  (7)注意房屋的及时维修
  房屋是否能做到及时维修,不仅直接影响到它的使用寿命,也将影响到其能否有效地抵御破坏性地震的突然袭击,要尽量做到:
  当墙体出现裂缝或歪闪时,要尽快修复;
  对于易风化酥硷的土墙,要定期抹面;
  木梁和木柱等木质部分要预防腐朽虫蛀,若有发现,要及时检修以至于撤换;
  房子周围的下水道或引水管损坏以后要立即修复,以免由于大量的积水长期渗透在部分地基上,使其强度下降,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得房屋产生裂缝。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构造柱与框架柱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