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的共同特点和艺术手法的不同

 《越中览古》教案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越中览古》教案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一、导入新课: ...  越中览古 教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越中览古 教案 4 一.导入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 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  越中览古教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越中览古》教案一、导入 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二、解题: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  越中览古教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越中览古》教案【学习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感悟本诗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3、了解...  《越中览古》教案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越中览古》李白一、导语: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内课题: 容 备 注 越 中览古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  李白 越中览古 教案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越中览古 李白教学...四、拓展迁移:与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教学博苑 03-09 1542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越中览古》教案 1页 1下载券 越中览古 课件 21页 2下载券越...《越中览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越中览古赏析
越中览古赏析
范文一:《越中览古》赏析《越中览古》赏析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都身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李白在他22岁至46岁期间,曾以湖北安陆为中心漫游各地,吴、越一带山川形胜、历史悠久,自然也是他不可或缺的目的地。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的国都,就是现在浙江省的绍兴市。年富志昂的诗人即此,自然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二十年,最终消灭吴国,一雪前耻的历史:“隐忍以行铸伟业”的传奇,正是深具游侠气质的李白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一定早就在心中有了一幅异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越中图”。然而,眼前鹧鸪乱飞的景象却给了诗人一个巨大的意外。历史和当下的对照,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激活了蛰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宏图伟业转眼成空,再怎么折腾也没用——“想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凯旋而归;战士们锦袍加身,个个荣耀还家。曾经,站满了如花美女的宫殿;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只有几只鹧鸪在那里飞来飞去了,,,,”首句直接叙述史事:错综复杂的吴越之战,诗人只讲述越王胜利凯旋的结果,简洁明了,题意自现。“破”字体现出了越军斗志昂扬、摧枯拉朽的气势;“归”字隐含着得胜还朝、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喜悦。二三句具体描写诗人心中的想象:那些忠心追随越王艰苦奋战的将士,如今成了复国功臣,个个都受到了奖赏,他们脱下厚重的战甲,穿上华美富贵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越王的宫殿里,如花似玉的美女簇拥在越王身边,整个大殿一派春意融融。“战士”,有的版本作“义士”。余以为:用“战士”更能体现越王雪耻复国之时的狂喜,更能体现他挥霍豪奢的本性,犒赏三军,概莫能外,连普通小兵都重重有赏,这是何等喜极欲狂的帝王气势?而用“义士”的话,反而显得越王还有一些清醒、还知道要论功行赏了。“尽锦衣”表现将士们无尽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满春殿”描绘越王志满意得、开始沉溺声色的情景,“春殿”不是春天的宫殿,而是时时都富丽堂皇、美女成群、充满生机与色情的繁华宫殿。这两句将昔日的繁华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美好而欢乐的感觉。结句描写诗人眼前实景:昔日的宫殿故址上,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凄凉萧条的景象与前面繁盛欢乐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人事代谢、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虚实相照,情景交融。“鹧鸪”其实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意象,绝不是信手实录当时的所见。鹧鸪形似雌雉,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哀怨而凄切,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而且,常飞不止,雄性还非常好斗,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诗人应该是用鹧鸪的声音来烘托哀伤凄婉的气氛,用鹧鸪好斗但又无法高飞的特性来隐喻“劳而无用”的人生真相,契合了深远影响诗人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诗人“览古”并不是为了“伤今”,当时正值盛唐,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李白没理由为现实的局势担忧。他“览古”是为了“悟己”,从史事中悟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别人身上悟出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据。如果只是为了人云亦云地抒发一番历史变化的感慨,麻雀飞、燕子飞、鸥鸟飞、蝴蝶飞,,,,都可以,何必非要“鹧鸪飞”呢?诗人除了运用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外,还在艺术结构上做了创新:“七绝”一般是第一句叙述点题(起),第二句描写渲染(承),第三句承上启下过渡(转),第四句抒情议论(合)。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连贯直下,赋昔日之繁华,显得更充分、更有气势。末一句才骤然一转,咏今日之凄凉,更显哀伤,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沈德潜称它“其格独创”,李锳赞它“格法奇矫”,原因就在这里。
遗憾的是,同诗人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首诗似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它就像一颗遗落在“怀古沧海”里的明珠,等待着你的慧眼去发现——在沧桑怀古的情怀之外,还有诗人道家人格精神的闪光,,,,这是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只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首句点明题意,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战士锦衣凯旋;越王宫女如花,勾践的踌躇满志和荒淫逸乐跃然纸上。结句突然一转,当年不可一世的勾践而今何在呢?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含蓄地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秦始皇、汉高祖,,,,历代王侯将相莫不如此。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读出重音。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完足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李白《越中览古》的鉴赏就适合以强化重音的方法来,调动情绪,加深认识。“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A:想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仇终于得报。消灭了敌人,雪洗了耻辱,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将士们脱下了铁甲,穿起了锦衣。如花儿一般的宫女,站满了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这是何等的热闹、欢乐!然而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早已烟消云散!B: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终于大破吴国,而如今也“只今惟有鹧鸪飞”,正是“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啊。花开花谢,潮涨潮落,人生的舞台上,谁能成为永远的主角?月有盈有亏,云有卷有舒,谁能保证永远主宰沉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曹操抱着满腔热情,怀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发出如此的感慨。人生无常,谁说不是呢!可能今天你还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那明天呢?恐怕只能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吧?回首翻开历史,曾经灿若繁星的名人名将,还有几位能被人忆起?人生就是如此,它从来不特别眷顾某个人,浮浮沉沉,沉沉浮浮,不管你曾经多么的名躁一时,你的辉煌总会被时间湮没,要不怎么会有人发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呢?曾经歌舞升平的古都金陵,秦淮河边的纸醉金迷,不管它曾经多么的绚丽多姿,多么的为世人所称道,最终它都没有逃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命运。有人说人生像阶梯,有人上有人下,在上上下下中,我们体会着人生的百般滋味,我说人生像一场,戏中我们交替演绎着主角和配角。我们都应该知道喧嚣过后就必然回归平静,辉煌过后就必然回归平凡,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份淡然的心境,面对众星捧月的生活你要戒骄戒躁,你无须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你看王熙凤曾经多么的骄横,到头来不也是一张草席了结一生吗?也许今天你的事业如日中天,你能保证你的前程一定如霞似锦吗?没准明天你就一落千丈,成了一只无人理睬的丧家犬!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何必趾高气扬,瞧不起身边的通事呢?低头看看脚下的路吧,你会发现风景是美好的,但是你不能迷失了自己。也许,你现在很平凡,你的头顶没有瑰丽的光环笼罩,你何必垂头丧气?机会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了。只要你不放弃努力,成功总有一天会光顾你。
我们每个人都乘坐在人生的车上,途中有人上有人下,你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上下车时你不必紧张,要知道每个人都要让位给别人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坦然地迎接生活的鲜花,洒脱地面对生活的刀光剑雨!人生天地间,究竟应该留下点什么?历史上的许多达官贵人想名垂千古,纷纷将自己的名字刻于石碑上,结果呢?空留得“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千古感叹。原文地址:
范文二:越中览古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中,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起来,于是,花朵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伺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生理、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盛衰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的也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他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体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专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禁吸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阅读详情:
范文三:《越中览古》赏析狭隘的胜利,冷冷的历史——《越中览古》赏析471800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中
游洪钧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破吴归”,以勾践为主语,且前缀“越王”,而谓语为“破”,充分体现出了勾践作为一个胜利者的王者之气。而一个“归”字,又可以使人联想到他志得意满的姿态。胜利者的微笑最多的洋溢在归来的路上。“战士还家尽锦衣”。在家天下的时代,所有的战利品都是国王的。战士能够尽锦衣,一方面表明了勾践的得意,因得意而大肆悬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战利品之多。战士能够如此,可以想象将领将会如何,作为国君的勾践又获得了什么。这一句实际上从侧面表现了勾践的志得意满之状。“宫女如花满春殿”。历代帝王几乎无不通过广罗美女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帝王本质上是一个占有者,占有天下美女是其占有天下的一个重要象征。“宫女如花”表明勾践已开始搜罗天下美女,勾践已开始恢复为一个占有者,与战前的卧薪尝胆相比,其心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由此我们可以看清勾践仅只是一个复仇者,一个狭隘的复仇者而已。通过复仇获得了自己曾经失去的,剥夺了仇家夫差曾经拥有的。“春殿”之“春”实际上暗示了情欲。情欲是和权利一起成长的,也是和奢侈一块成长的。故这一句实际上指出了勾践卧薪尝胆之后骄奢的生活和重新膨胀的情欲。所以,勾践的胜利是封建王侯的胜利,是私有者的胜利,是狭隘的胜利。“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一下把历史推向远景,转入眼前的现实。“惟有”言外之意是除鹧鸪外其余的已不存矣。“鹧鸪飞”是一种形象的强化,悲凉尽现。但这不是“黍离之悲”,而是一种历史之悲,人生之悲。前面愈是荣华、欢乐,愈显今日之悲凉,愈显出此时悲凉之悲,又愈使前面的欢乐显得可笑。至此,历史的冷酷,人生的荒谬尽现矣。(正文675字)阅读详情:
范文四: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阅读详情:
范文五:越中览古阅读答案_越中览古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词全文如下: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越中览古阅读答案_越中览古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鉴赏]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越中览古阅读答案_越中览古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分页:
3阅读详情:
范文六:《越中览古》鉴赏田德义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千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登高》鉴赏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风、天,渚、沙,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领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也”。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阅读详情:
范文七:_越中览古_与_石头城_比较赏析第3期(总第40期)2004年6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o.3.2004《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比较赏析□郝海英(贺昌中学,山西 离石 033000)摘要:《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是两首咏史诗,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方法。关键词:咏史诗;比较;赏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94—02李白的《越中览古》和刘禹锡的《石头城》两首咏史诗,在教学中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一般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一、意境与手法的对比诗歌是凝练的艺术。鉴赏诗歌意境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越中览古》选取的意象有“古”有“今”。于“古”李白选取的是吴败越胜,越国班师回朝的两个画面。这两幅画面能让人对历史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慨。说到勾践破吴,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高中第一册所学的《勾践灭吴》一文,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守在会稽山上,派文种以种种屈辱条件向吴求和,才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终于报仇雪恨。勾践破吴的胜利来之不易,本应珍惜胜利果实,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事实怎么样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两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殿上满是如花宫女。“尽锦衣”三字,让我们看到的是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后的得意和骄傲的神情,“满春殿”一句让我们看到越王在胜利后不仅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耽于享受,“如花”的宫女簇拥着他,殿上一派繁荣、欢乐的情景。“春”在这里不是春天的意思,而是指美好的时光和景象。越王勾践把“卧薪尝胆”的苦难忘得干干净净,与“破吴”前判若两人。诚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勾践的耀武扬威,荒淫逸乐,必然使胜利果实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统治者虽然总是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可是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郝海英(1968—),女,山西临县人,贺昌中学,中教一级。结果呢?总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越王勾践不能免俗,注定他的富贵江山只能是过眼云烟,所以,当盛唐诗人李白来到这曾经繁盛的越国王城故址时,这里早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几只鹧鸪寂寞地飞来飞去。手法上“满”、“尽”与“惟有”对比,“锦衣”、“宫女”与“鹧鸪”对比,二、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富贵、威武,第四句突然峰回路转,以今日的凄凉将昔时的繁华一笔勾销,古今空间画面的对比中渗透时间内涵,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慨叹,发人深思。《越中览古》写景,明写昔日的繁华,而以今日的荒凉反衬。《石头城》写景,没有古今画面的对比,句句写眼前之景。着重写今日的荒凉,巧妙暗示昔日的繁华。诗人选取三个意象:山、潮、月。但是这三个意象已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山、潮、月,每一个意象都包含深邃的历史内涵,能唤起丰富的历史联想。首句说现在起伏绵亘在石头城周围的是那曾围绕过故都的群山。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围绕着故都的群山现在依然围绕着它,它虎踞龙盘的姿态没有改变,但是这故国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变成一座空城。次句说,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碰到冰冷的石壁,就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退回。那声音也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这两句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人并不明言石头城当日的繁华,而是用沉寂的群山,寂寞的潮水来暗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山川依然,而石头城的昔日繁华已空无所有,真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潮打空城寂莫日”,正反映了诗人面对这座曾经繁华的古城时寂寞凄凉的心情。诗人融情入景,用荒凉之景寄托自己故国萧条的深沉感伤。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后两句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而且回答的非常巧妙。诗中说: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残破的古城。这两句将时间和空间完全交融在一起。写“月”而用“旧”字来修2004年6月郝海英:《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比较赏析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现实的黑暗又使他纵情声色,姿意享乐,追求诗酒人生。他一方面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另一方面又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一方面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另一方面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越中览古》是李白天宝三年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南游吴越时写的。李白由布衣一跃而为皇帝近臣,一年后,又被赐金放还,成为一介布衣,巨大的生活落差,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功名富贵的虚幻,正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咏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越中览古》在咏叹历史变迁的同时,有对富贵繁华深深嘲讽。这一点可联系李白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为佐证。“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表现手法虽与《越中览古》不同,但表达的哲理是一致的:人事无常,荣华易逝。《石头城》的主旨与此不同。刘禹锡曾因参加五叔文革新活动,失败后多次被贬,先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做过连州刺史、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了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刘禹锡虽一贬再贬,但并不自我怜悯,消沉颓唐。他生性达观,襟怀豁达。虽然“巴山楚水凉地,二十三弃置身”,但仍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微,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宫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国家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促使刘禹锡这样严肃的知识分子进行痛苦、认真的思考,力图总结历史的某些规律,以指导对现实的认识,挽救唐代的衰颓。所以,刘禹锡写作包括《石头城》在内的《金陵五题》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参考文献:[1]梁斌.《石头城》的怀古意识[J].语文知识,—40.饰,读者也许会问,“月”难道还有新旧之别吗?有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诗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也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事易变,而江月永恒,永恒的月就是那易变的人事的历史见证。所以一个“旧”字,就赋予了“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暗示这一轮明月有悠久的时间跨度,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第一层意思。诗人又说这“旧月”是淮水东边的“旧月”,也就是说这一轮明月,是见证过六代豪华的“旧时月”。秦淮河曾是六朝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是六代繁华的象征,这轮明月曾经照临过金陵的过去,它曾目睹秦淮河的一切——当年的雕梁画栋,歌舞游宴,威威权势,赫赫有名。如今,这轮明月仍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但是笼罩在它朦胧的光辉之下的,已是一座已残破的空城。这两句不仅暗示了秦淮河两岸的繁华,又含蓄地点明了六朝逝去的原因:太奢华。正如诗人在《台城》一诗中所言:“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门千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两首诗所选意象不同,章法安排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意象凝练,所选意象能唤起丰富的历史联想,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感慨藏而不露,读来余味无余。手法上,《越中览古》是明比,《石头城》除了融情入景外,也运用了对比,只不过是暗比,比较隐蔽。二、情感与主旨的对比理解诗歌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主旨,除了抓住诗歌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经历、思想性格。《越中览古》通过生动的画面对比,总结了越国兴亡的历史教训,但是诗人的本意并不在此,联系诗人创作的背景,作者主要表达荣华易逝,盛事不常的感慨。李白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思想上有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它自比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希望实现自己“使寰区ComparisionandAppreciationof“VisitingHistoricSitesinYuezhong”and“TheStoneCity”HAOHaiying(HechangMiddleSchool,LIshi,Shanxi,033000,China)ABstract:“VisitingHistoricSitesinYuezhong”and“TheStoneCity”aretwoepics.Bycomparingthemoodofaliterarywork,skill,emotionandpurportetc,wecanhelpstudentstoknowthecharacteristicofepic,andlearnthemethodofanalysingandappreciatingepic.Keywords:appreciation本文责编 方 园阅读详情:
范文八:_越中览古_与_石头城_比较赏析第3期(总第40期)2004年6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ShanxiRadio&TVUniversityNo.3Jun.2004《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比较赏析□郝海英(贺昌中学,山西 离石 )摘要:、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关键词:咏史诗;比较;中图分类号:I06B:(94—02李白的两首咏史诗,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一般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一、意境与手法的对比诗歌是凝练的艺术。鉴赏诗歌意境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越中览古》选取的意象有“古”有“今”。于“古”李白选取的是吴败越胜,越国班师回朝的两个画面。这两幅画面能让人对历史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慨。说到勾践破吴,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高中第一册所学的《勾践灭吴》一文,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守在会稽山上,派文种以种种屈辱条件向吴求和,才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之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终于报仇雪恨。勾践破吴的胜利来之不易,本应珍惜胜利果实,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事实怎么样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两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殿上满是如花宫女。“尽锦衣”三字,让我们看到的是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后的得意和骄傲的神情,“满春殿”一句让我们看到越王在胜利后不仅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耽于享受,“如花”的宫女簇拥着他,殿上一派繁荣、欢乐的情景。“春”在这里不是春天的意思,而是指美好的时光和景象。越王勾践把“卧薪尝胆”的苦难忘得干干净净,与“破吴”前判若两人。诚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勾践的耀武扬威,荒淫逸乐,必然使胜利果实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统治者虽然总是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可是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郝海英(1968—),女,山西临县人,贺昌中学,中教一级。结果呢?总是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越王勾践不能免俗,注定他的富贵江山只能是过眼云烟,所以,当盛唐诗人李白来到这曾经繁盛的越国王城故址时,这里早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几只鹧鸪寂寞地飞来飞去。手法上“满”、“尽”与“惟有”对比,“锦衣”、“宫女”与“鹧鸪”对比,二、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富贵、威武,第四句突然峰回路转,以今日的凄凉将昔时的繁华一笔勾销,古今空间画面的对比中渗透时间内涵,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慨叹,发人深思。《越中览古》写景,明写昔日的繁华,而以今日的荒凉反衬。《石头城》写景,没有古今画面的对比,句句写眼前之景。着重写今日的荒凉,巧妙暗示昔日的繁华。诗人选取三个意象:山、潮、月。但是这三个意象已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山、潮、月,每一个意象都包含深邃的历史内涵,能唤起丰富的历史联想。首句说现在起伏绵亘在石头城周围的是那曾围绕过故都的群山。换句话说,就是曾经围绕着故都的群山现在依然围绕着它,它虎踞龙盘的姿态没有改变,但是这故国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变成一座空城。次句说,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碰到冰冷的石壁,就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退回。那声音也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这两句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人并不明言石头城当日的繁华,而是用沉寂的群山,寂寞的潮水来暗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山川依然,而石头城的昔日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繁华已空无所有,真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外”。“潮打空城寂莫日”,正反映了诗人面对这座曾经繁华的古城时寂寞凄凉的心情。诗人融情入景,用荒凉之景寄托自己故国萧条的深沉感伤。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后两句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而且回答的非常巧妙。诗中说: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残破的古城。这两句将时间和空间完全交融在一起。写“月”而用“旧”字来修?94?2004年6月郝海英:《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比较赏析饰,读者也许会问,“月”难道还有新旧之别吗?有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诗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也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事易变,而江月永恒,永恒的月就是那易变的人事的历史见证。所以一个“旧”字,就赋予了“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暗示这一轮明月有悠久的时间跨度,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第一层意思。诗人又说这“旧月”是淮水东边的“旧月”,也就是说这一轮明月,是见证过六代豪华的“旧时月”。秦淮河曾是六朝王公贵族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是六代繁华的象征,这轮明月曾经照临过金陵的过去,它曾目睹秦淮河的一切——当年的雕梁画栋,歌舞游宴,威威权势赫有名。如今,,罩在它朦胧的光辉之下的,原因:一诗中所言:“台城六代竞豪华,,万门千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两首诗所选意象不同,章法安排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意象凝练,所选意象能唤起丰富的历史联想,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感慨藏而不露,读来余味无余。手法上,《越中览古》是明比,《石头城》除了融情入景外,也运用了对比,只不过是暗比,比较隐蔽。二、情感与主旨的对比理解诗歌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主旨,除了抓住诗歌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经历、思想性格。《越中览古》通过生动的画面对比,总结了越国兴亡的历史教训,但是诗人的本意并不在此,联系诗人创作的背景,作者主要表达荣华易逝,盛事不常的感慨。李白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思想上有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它自比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希望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现实的黑暗又使他纵情声色,姿意享乐,追求诗酒人生。他一方面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另一方面又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一方面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另一方面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越中览古》是李白天宝三年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南游吴越时写的。李白由布衣一跃而为皇帝近臣,一年后,又被赐金放还,成为一介布衣,巨大的生活落差,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功名富贵的虚幻,里咏在咏叹历史变迁的,,菱歌清唱不胜春。,曾照吴王宫里人。”表现手法虽与《越中览,但表达的哲理是一致的:人事无常,荣华易逝。《石头城》的主旨与此不同。刘禹锡曾因参加五叔文革新活动,失败后多次被贬,先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做过连州刺史、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了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刘禹锡虽一贬再贬,但并不自我怜悯,消沉颓唐。他生性达观,襟怀豁达。虽然“巴山楚水凉地,二十三弃置身”,但仍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微,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宫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国家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促使刘禹锡这样严肃的知识分子进行痛苦、认真的思考,力图总结历史的某些规律,以指导对现实的认识,挽救唐代的衰颓。所以,刘禹锡写作包括《石头城》在内的《金陵五题》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参考文献:[1]梁斌1《石头城》的怀古意识[J]1语文知识,—401ComparisionandAppreciationof“VisitingHistoricSitesinYuezhong”and“TheStoneCity”HAOHaiying(HechangMiddleSchool,LIshi,Shanxi,033000,China)ABstract:“VisitingHistoricSitesinYuezhong”and“TheStoneCity”aretwoepics.Bycomparingthemoodofaliterarywork,skill,emotionandpurportetc,wecanhelpstudentstoknowthecharacteristicofepic,andlearnthemethodofanalysingandappreciatingepic.Keywords:appreciation本文责编 方 园?95?阅读详情:
范文九:诗词鉴赏之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
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 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 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里?3.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案1. 两者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 前者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局聚集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后者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3.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阅读详情:
范文十:越中览古1越中览古南海一中 林艳芳一. 导入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二. 解题: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三. 关于怀古咏史诗(一)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二)
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 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四. 研究鉴赏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五.比较阅读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请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明确: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新文章哦是彼岸还是此岸 (严丽仙)简论和谐教育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曹雨平)十大经典人生哲理故事 (高祯和)教学随笔(14) 什么是“有心”?——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 (十指成林)
书生说~ (乙姗姗)特级教师刘传生《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周彬推荐)感人!一位母亲写给早恋儿子的信(新华网) (西岳太华荐)My family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罗宝华)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台览古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