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白话论

瑜伽师地论提要-济群法师-大经大论
首页 - 佛学文集 -  - 正文    │
  瑜伽师地论提要
济群法师讲述
  一、本论的制造和传译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界成佛,现居兜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说:昔者如来在王舍城告诸比丘:当来之世,此瞻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徒座而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弥勒、梵言梅咀利耶的讹译。梵言梅咀利耶,此翻慈氏。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此后无著决心宏扬大乘。为了取信于人,又请弥勒下降于印度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由于弥勒的亲自演说,瑜伽思想在印度很快地流传开了。
  关于弥勒的著作,汉地传说有五部,除了《瑜伽师地论》外,还有《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其中以瑜伽师地论最为重要。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间,在东都弘福寺翻译的。在玄奘以前翻译此论的共有三家:1、北京昙无忏,于公无四一四年到四二一年间,译出《菩萨地持经》十卷,《菩萨戒本》一卷。
  2、刘宗求那跋摩,于公元四三一年,译有《菩萨善戒经》九卷。
  这二种译本,都没有出乎唐译菩萨地的范围。
  3、梁真谛、于公元五五七年至五六九年间,译有《决定藏论》三卷,是唐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的异译。
  与奘译相比,这几种译本,不但内容不完整,且文字也晦涩难读。
  二、内容提要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
  1、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
  2、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
  3、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
  4、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
  5、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
  五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摄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摄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这是说:《瑜伽师地论》的五分,以本地分为一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下面根据内容排列顺序,依次提要如下。
  (一)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欧阳竟无认为: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曰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曰境相,上下粗细别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曰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曰通行,三慧修行被一切故;声闻、缘觉、菩萨曰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
  果摄二地,有余,无余是曰通果,自性、无住别惟被大,此不诠别,惟普被放。
  (见《瑜伽师地论叙》)
  欧阳氏以境概括九地是什得商榷的。因为在九地中:五识身相应地、竟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可以说是境体和境相;然而,三摩四多地及非三摩四多地,是辨别和修学禅定的差别,怎么能说是境呢?因此,我觉得摄在行中较妥。
  境摄七地: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有心地、无心地。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各从自性(各自体性)、所依(生起的依赖条件)、所缘的境界)、助伴(各各相应的心所)、作业(业用)五个方面。来辨别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未那识(恒行意)、阿赖耶识。其中意地包括了意识、末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它们都以意根为生起的所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反应了初期的唯识思想。其理论持点地:一、诸识及心所各有自体,论中建立了八识五十三所。二、以第七识为恒行意,尚未提到末那一词。三、种子本有。四、一切色境虽由种子所生,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自体,还没有达到唯识为体的程度。此外,是之二地还详说有情生死,世界成坏,以及法相差别等问题。
  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为五门叙说:
  1、界施设建立:由数(三界)、处(三界处在)、有情量(有情身量低)、有情寿(寿命长短)、有情受用(苦乐、饮食、淫欲之受用)、生(三种欲生及三种乐生),自体(四种不同的所得自体),因缘果,八相组成。
  2、相施设建立:由寻伺体性、行相、等起、差别、抉择、流转、七相组成。
  3、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由如理作意相应寻伺依处、事、求、受用、正行、声闻乘资粮方便、独觉乘资粮方便、波罗密多引发方便,八相组成。
  4、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广辩十六种外道的思想差别,是研究古代印度哲学的重要资料。
  5、杂施设建立:此明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
  有心地和无心地:从五个方面辨别有心与无心的不同。
  从三摩四多地到菩萨地,这八地的内容是说明行法。
  三摩四多地:三摩四多,汉译等引。是指行者静坐时远离昏沈和掉举所引发的胜定,并说明静虑的种种差别、安心、作意、以及修习静虑的注意事项及方法等。
  非三摩四多地:本论列举十二种相说明了它的特征。
  闻所成地:广辩五明:一、内明处,二、医方明处,三、因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五明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知识,作为菩萨必须学习和精通,才能广济群生。
  思所成地:如何如理思惟,观察诸法。
  修所成地:叙述修行的条件及所得的果实。由四处七支说明:
  一、修处所:为投生的处所及根身没有缺陷。二、修因缘:包括说法、闻法及正确的发心动机。三、修瑜伽:指出修习瑜伽种种能治所治法。四、修果:由修习瑜伽得世出世间定慧果实。
  声闻地:广明声闻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一切。
  独觉地:由五相
  说明:一、独觉种姓,二、独觉道(修行的法),三、独觉习(证果的方法),四、独觉住(身心安住处),五、独觉行(自利利他的行为)。
  菩萨地:广明菩萨种姓发心、修行、得果的种种。论中用持、相、分、增上意乐、注生、摄受、地、行等十法予以概括说明。十法又归纳为四处:初持瑜伽处:有《种姓》等十八品;第二随法瑜伽处:有《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有《生品》、《摄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正发菩提心品》。
  初持瑜伽处:说明菩萨的种姓(为成就佛果的依因,在五种姓中最为殊胜),菩萨的发心(发心的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菩萨应该具备的七种知识(自利、利他的途径、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请佛菩萨的威力,成就有情的方法,自我圆成佛果的道路,无上佛果的妙境),菩萨的修学法门(六度、四摄、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四无量、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等种种利乐有情功德事)。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处分品》:速证佛果的四种法门:一、善修事业(六度行门),二、方便善巧(于十二处具足方便善巧,能作自他义利),三、饶益于他(依四摄法门),四、无倒回向(所修法门都能回向无上菩提)。
  《增上意乐品》:菩萨对有情应有的态度:七相怜愍,十五种增上意乐,十事应知。
  《住品》:菩萨发心行菩萨道的十二种住,及其特徵、修习的时间和所断的惑障等。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辨别菩萨受生的形式及动机有五种不同:一、为除众生灾患而生,二、随着有情种类受生,三、所感殊胜正报生,四、所感殊胜依报生,五、最后生。
  《摄受品》:摄受有情的六种方法。
  《地品》:随前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种姓地(种姓住),二、胜解行地(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极欢喜住),四、行正行地(增上戒注增上心注三种增上慧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五、决定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六、决定行地(无碍解住),七、究竟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上述七地反应了菩萨修行的七个过程。
  《行品》:总括一切菩萨地的行门为四种:一、十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建立品》:叙述诸佛具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念注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等。同时说明诸佛感得一百四十不共法的因缘。
  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有《发正等菩提心品》,阐述菩萨修学次第。
  果摄二地,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论中各以三相施设建立。
  本地分十七地内容,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十七地内容丰富,为了便于读者检阅,现将本论目录及卷数列表如下:(略)二、摄抉择分;抉择本地分的深隐要义。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十六地的名称同本地分。下面依次提要: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在八识中,著重谈了阿赖耶识,从八个方面证实阿赖耶识的实有:谓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别、身受差别、处无心定、命终时识。这八个方面,假如离开阿赖耶识,都无法成立。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
  在法相方面:广辩种种不相应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种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卷一十八至六十一):在本地分的五门施设建立中,提出杂染施设建立作进一步的说明。杂染有三:一、烦恼杂染:即烦恼的自体,烦恼的种类,烦恼的修断,烦恼的对治。二、业杂染:广明十不善业。三、生杂染:叙述三界有情及出世圣者种种受生差别,招感生死的原因,有情界中的种种痛苦,并指出作国王的道理,和上中下士的不同。
  三摩四多地(卷六十二至六十三上):指出众生不能证得心一境性的原因。
  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心解脱、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犯戒、无无间加行、无殷重加行、有沉没、他所扰恼),修定人有三种远离(住处远离、见远离、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忿、慢、欲贪、萨迦耶见、不能堪忍)等。
  非三摩四多地(卷六十三中):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
  有心地(卷六十三中):用五相说明诸心差别:一、依世俗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如前意地所说:二、胜义道理建立诸心差别:概括诸识为二种:①阿赖耶识,②转识。三、胜义道理建立能依差别: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末那识为能依。又说明阿赖耶识、末耶识、意识的含义和作用。四、胜义道理俱有差别:八识的俱不俱起。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耶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防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无心地(卷六十三下):阐明在缘阙、作意阙(心不在焉),未得(下界人未得上界定心)、相违(苦乐受不同时),断故(修道者已断的贪心),灭故(无想定、灭尽定),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闻所成地(卷六十四):内容有三:①广辩皈依:考察所归的对象,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肯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②由六种理门略释圣都: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三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③造论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三、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特别说明如何如理思议诸法的假实有无。
  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见、有漏、有染、世间、有为、所缘诸法差别。
  修所成池(卷六十七上):十六种修行方式。
  声闻地(卷六十七至七十一):以五难来成立无种姓。辩十种声间。引用《月喻经》论证声闻人四种净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里要先断除三种烦恼(结亲友家随烦恼、家悭随烦恼、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解释《伐地迦经》所说的声闻人要对染净诸法善巧:应遍了知染净所依、杂染、清净三处。略说四谛法门,用摄等十三门抉择本地分律议相应相,又以六十四门杂说境行果相。
  菩萨地(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者了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愍,五种无堪任性有情。《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五法: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论中以释名,辩体,差别,三性兴五示关系,三性兴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姓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阈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来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真佛说。
  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卷八十下):有离系等十四门,四答住有余依及无余依涅声闻人的境界。
  三、摄释分(卷八十一至八十二):解说诸经的仪则。分为十三门;一、契经体有二(文、义),二、释经方法有五(法要、等起、义、释难、次第),三、契经文有六(名身、句身、字身、语、行相、机请),四、契经义有十(地义、相义、作意等义、依处义、过患义、用利义、所治义、能治义、略义、广义),五、经都的形式有十二(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觉、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等起有三(事、时、补特伽罗依处),七、义有二(总义、别义),八、释难有二(自设难、他设难),九、次第有三(圆满次第、解释次第、能成次第),十、法师十相(善于法义、能广宣说、具足无畏、言语善巧、善方便说、具足成就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无有厌倦、具足忍力),十一、说者与听众(处五众中宣说八种言),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十三、略广赞佛;谓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以上为说法者条件、说法时要注意事项,以及经都知识作为法师如果能具足通达这些道理,则能成就种种胜利。
  四、摄异门分(卷八十三至八十四):解释经内中名义差别。分为白品与黑品。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五、摄事分(卷八十五至一百下):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柰耶事,三、摩怛理迦事。
  契经事者:谓四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世尊观待彼彼所佛宜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注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出入息念、学、论净等相应。此中蕴等及其排列次序,正是这一部分所要阐述的内容,下面依次说明:
  1、行:行即是蕴。用十一偈说明:第一偈有界等十一门,第二偈有略都等十一门,第三偈有想行等四门,第四偈有速通等四门,第五偈有因等六门,第六偈有断支等七门,第七偈有二品等九门,第八偈有智等四门,第九偈有净等八门,第十偈有无厌等九门,第十一偈有少欲等十一门。
  2、处(十处):用八偈说明:第一偈有安立等九门,第二偈有无智等十门,第三偈有道等八门,第四偈有离欲未离欲等九门,第五偈有因同分等十门,第六偈有作缘等十二门,第七偈有上贪等十二门,第八偈有一住等十三门。
  3、缘起: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立等八门,第二偈有谛等七门,第三偈有触缘等八门,第四偈有有灭等七门。
  4、食(四食):有一偈,用如理等十二门说明。
  5、谛(四谛):有一偈,用如理等十二门说明。
  6、界(十八界):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总义等四门,第二偈有三七界等七门,第三偈有诸受自性等九门,第四偈有受生起等七门。
  7、四念住: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沙门等八门,第二偈有安立等六门,第三偈有先诸相等六门,第四偈有邪师等八门。
  8、四正断。
  9、四神足:共有半偈,用勇等五门说明。
  10、五相:有一偈,用安立等五门说明。
  11、五力:有一偈,用思择等六门说明。
  12、七觉支:有一偈,用立等七门说明。
  13、八正道:有一偈,用初内处、外力等五门说明。
  14、出入息念:有一偈,用障随惑等等八门说明。
  15、三增上学:有一偈,用尊重罗等五门说明。
  16、证净等:有一偈,用证净等五门说明。毗柰耶(律)事要义择摄(卷九十九至一百上):有一偈,用利聚等十门说明。
  摩怛理迦(论)事要义择摄(卷一百下):用二偈说明:第一偈指出迁论释名的方法。先略序事:叙述流转杂染二十二事,还灭清净十九事;后广辩:以异门等四门广辩其相。第二偈有聚等六门,又十八门。略述摩怛理迦所有宗要。以上诸门摄尽了三藏众要事义,故称摄事分。
  今人吕先生的《杂染含刊定记》,认为抉择契经的摩怛理迦(本母),是依《杂染阿含经》的次第而造。印顺法师有《杂阿含经论合编》,将摄事分与《杂阿含经》作了对照合刊,可知,摄事分与《杂阿含经》是渊源有自。
  《瑜伽师地论》的五分内容,从以上提要,可以发现它的组织关系。本地分通说十七地;摄抉择分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此二分是所说的内容,使人明了诸法事理。摄释分:辩明讲经的方法和诸经的仪则,是能说的方式。
  连同前二分共为所说的内容及能说的方法,只是一般的通说。摄异门分:解释诸法名义,会通各种异说。上来四分阐明所诠的教法,摄事分特明能诠的三藏,显示了能诠与所诠的不同。为了便于理解,列表如下:三、本论的地位和流传《瑜伽师地论》问世后,许多论师纷纷造论弘扬。如《唯识了义灯》第一卷说的:瑜伽有十支末论,都是依据本论撰写的。后人称为一本十支。客观存在的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指出:《百法明门论》略录本地分中名数,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五蕴论》略摄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还需为宗;《摄大乘议》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摩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八大为宗;《杂集论》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分别瑜伽论》弘文未译,然无分别一心为止,有分别多心为观《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说止观义,《摄论》第六教授二颂,引论所说,皆止观事,是为《分别瑜伽论》以止观为宗义,《辩中边论》叙七品以成瑜伽砂相,而以中道为宗;《二十唯识论》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无为宗;《成唯识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庄严论》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显扬论》错综瑜伽地要,而以显教为宗。由此可知,十支末论并非本论的全部注释,而是部分的阐述。此外,在当时印度也有一些人对本论作了全面的注释,如最胜子的《瑜伽释论》便是,其中列举众多异说,暗示了有不少注释。
  《瑜伽师地论》自奘公译出,门人窥基就作《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遁伦集撰《瑜伽伦记》四十八卷。此外,令因、圆测、玄范、无晓、兴并作有《解深密经疏》,其中圆测疏现存,其他都佚失不传了。《解深密经》,是从《瑜伽师地论》第七十五卷至第七十八卷所摘出。所以,对此经的注释,也可以说是对本论的研究及宏扬。又在唯识家的注疏中,像《成唯识论述记》等书,处处引用《瑜伽师地信纸》的文句,来为唯识理论寻找相据,足见本论在唯识宗地位之高,是无以复加。
  近代,随着对唯识学研究的兴起,《瑜伽师地论》的研习也得到重视。欧阳竟无撰有《瑜伽师地论叙》,对本论作了概略的叙述。韩清净对本论详加校订,撰成《瑜伽论科句》四十万言,又融会本论前后文义,综考所有有关论著疏释,用数十年功夫,撰成《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七十万言,以阐发《瑜伽师地论》的微言大义。至于本论的部分注释,有太虚大师撰的《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这些著作都为我们现在研习本论,提供了重要资料。
  今之学唯识者,往往对瑜伽大论,望洋兴叹,不敢染指知味,如此要想在唯识学上得至很深的造诣,那是不可能的,不才有鉴于此,在研习斯论之余,撰此提要,供初学者按图索骥,希有志于是学者进一步抵达唯识之奥堂,为我不胜馨香祷祝也。
  有关其他文章
地藏孝亲网Yogācārabhūmi Database
(Yogācārabhūmi database):簡介
,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唯識宗根本大論,亦是玄奘菩薩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原因。約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現在古印度,相傳乃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返回人間後,再為大眾演說,並成紀錄。
瑜伽一詞,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至於瑜伽師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
漢傳譯本中最完善完整的是唐朝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至二十二年(六四八)間,在東都弘福寺翻譯者,共一百卷。在此之前,另有部分譯本,如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十捲、劉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所譯《菩薩善戒經》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之卷三五至卷五十之《本地分 菩薩地》。此外,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卷四十、四十一之《本地分菩薩地》戒品。《瑜伽師地論》記載著瑜伽師(修行者,禪師)的修行階位與境界,也是一部精緻精神生活的追求者之百科全書。
……本資料庫已陸續整理出《瑜伽論》本論、其綱要書及異譯本(三經二論)、諸注釋本、梵藏本等共二十六本,……
:等 Huimin Bhik?u etc.(法鼓佛教學院)
最佳瀏覽環境 FF2.0 or 以上,解析度( 1024 x 768), ADSL 256/64(kbs)
last updated: 2016 - 繼續維護中
Project team: Huimin Bhik?u etc. (DDBC)
best viewed with FF 2.0 (or above),resolution( 1024 x 768), ADSL 256/64(kbs)以上
last updated: 2016 - ongoing《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目录:
       
       
       
       
       
       
       
       
       
       《瑜伽师地论(共4册)》扫描版[PDF]_eD2k地址_人文社科_图书下载_ED2000资源共享
您的位置: >>
《瑜伽师地论(共4册)》扫描版[PDF]查看: 2912|回复: 45
请问各位师兄,《瑜伽师地论》有没有白话文版本的
在线时间129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请问各位师兄,《瑜伽师地论》有没有白话文版本的
电子版的也可以呀
翻译的要准确一些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可惜nini79不来了。否则问她就好了,至少在地藏论坛,她是这方面权威。
在线时间53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53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网上有TXT电子书
大概有15MB的样子
不过我的心太乱,下了好时间也只看了一小半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说实话,学瑜伽大论,不适合看白话本。网上有瑜伽师地论资料库。备齐资料,自己一点一点钻,三五年争取看一遍。
在线时间53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本书很好
也是唯识学的第一本经
读懂了这个
你对佛法就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能提升你的正见
传说是无著菩萨上兜率天请弥勒菩萨下凡开讲的
在线时间53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妙境长老说得很专业
会逐字逐句给你说
比你自己努力要好很多倍
少走很弯路
相传玄装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时候
戒贤法师跟他讲解了三次
加起来差不多都有二三年时间
在线时间53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记得nini79好像也是跟妙境长老学习的
楼主师兄想学习瑜伽师地论
在线时间557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其实这跟白话不白话没有关系,法相宗的名相本身就比较复杂和繁琐,迄今为止,又没有一本专业的工具书,《法相辞典》只是将《瑜伽师地论》中出现这些词语的段落列出,其功能有点像word文档的:查找&&功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这也是法相宗鲜有人学习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网上有南怀瑾讲的,《瑜伽师地论》MP3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网上有南怀瑾讲的,《瑜伽师地论》MP3
南先生的言论,其中有不少知见错误,不建议您看。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补充内容 ( 11:45):
妙境法师讲的倒是真心很好!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先生的言论,其中有不少知见错误,不建议您看。
妙老的我看了,南老也看了,可能南老讲的适合我的性格。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妙老的我看了,南老也看了,可能南老讲的适合我的性格。
佛法本来就是一讲就错,不讲更错。没有错与不错这回事,只有信与不信,用与不用的道理。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妙老的我看了,南老也看了,可能南老讲的适合我的性格。
嗯。南先生的著作,后学其实看过很多的。手头还有一部《南怀瑾全集》呢。
要说南先生在儒、道方面的造诣,的确是很高的,这是客观事实。
同时,他在佛教方面,有大量的知见错误,乃至邪知邪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后学认为应当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人,不能因为他在某一方面颇有建树就认为他所有观点都是对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南怀瑾是支持喇嘛教、赞叹“四皈依”的。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佛法本来就是一讲就错,不讲更错。没有错与不错这回事,只有信与不信,用与不用的道理。
请问师兄——
1. 不知您此话可有什么依据?有何经典出处?
2. 不知您(如果有)的经典依据中,此话所说的是佛菩萨的境界呢,还是咱们凡夫的境界?
就像“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有些师兄却偏要“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嗯。南先生的著作,后学其实看过很多的。手头还有一部《南怀瑾全集》呢。
要说南先生在儒、道方面的造诣 ...
我可没有认为南老的全部观点正确,都要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对待,妙老讲经也讲的很好,他会逐字逐句给你说,适合很多人,然而这种方式不适合我,我也不太喜欢。两人的观点理论,相比较,我还是要选古文言文根基深厚的南老。妙老的解深密经讲的很好这个我就选他的了。密教也好,显教也罢,都是佛的弟子,密教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同样显教中也有好人也有坏人。我觉得不用相互攻击,显宗说密宗是外道,密宗说显宗又是旁门,其实显宗你否定不了密宗的存在,密宗也打击不了显宗,整个佛教好像是乱相从生,释迦本师他老人家要是在世看到他的弟子们乱成一团,非大哭一场不可。
在线时间2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歸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我可没有认为南老的全部观点正确,都要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对待,妙老讲经也讲的很好,他会逐字逐句给你说 ...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法本来就是一讲就错,不讲更错。没有错与不错这回事,只有信与不信,用与不用的道理。
不能这么说,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如“佛”字,有人讲是觉者,有人讲是糊涂人。两者没有对错吗?
南怀瑾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看过一点,错误太多,几乎到了无处不错的境界。参考南书,想学好瑜伽大论就没戏了。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其实这跟白话不白话没有关系,法相宗的名相本身就比较复杂和繁琐,迄今为止,又没有一本专业的工具书,《法 ...
不能这么说。
严格来说,《法相辞典》才是最好的辞典。这本辞典对学习唯识帮助很多。
另外,学唯识要自己肯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白话本上,那样学不好。
在线时间129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几位师兄,nini79 是谁呀,你们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奉爱瑜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