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抢抓县县通高速机遇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高效农业

贵州将迎“大交通”时代 县县通高速助力黔南经济腾飞
黔南州高速公路。(资料图)
  金羊网讯 记者李婷婷报道:12月28日,聚焦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黔南州,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媒体记者从雷山县城出发,经凯雷二级公路、凯麻高速公路、贵新高速公路到达都匀,参观了都匀经济开发区茶文化博览园,并与黔南州委、州政府领导、州相关部门以及企业负责人等开展了黔南州县县通高速座谈会。
  据介绍,贵州省高速公路3年大会战期间,黔南州抓住地处大西南,面向华南、岭南交通咽喉要地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高速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位居全省第一,上级支持资金增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通车密度位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黔南州副州长张全毅表示,交通是制约黔南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今年年底贵州省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后,黔南州的现代特色山地高效农业、新型磷煤化工、山地旅游、物流业等在黔南也将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真切体现交通为黔南人民带来的红利。
  据介绍,2014年年底,贵广高铁的正式开通,极大地拉近了高铁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使贵州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张全毅说,贵州今年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后,黔南连接大西南,直达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和成渝经济带等经济格局已经形成,黔南也将依托交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进一步促进面向粤港澳和东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据贵州中交贵都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介绍,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是贵州省“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公路网布局的组成部分,是连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它的建设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是纵贯南北、横联东西的交汇路段,是贵州省会贵阳辐射全省的经济走廊带,也是贵州省与周边省会中心城市联接的重要纽带,对于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融入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来源:
贵州探索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唱好&山&歌&& 农业有&戏&
  雨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半坡之上,皆是桃树,粉红色的桃花被雨水冲散一地,绿叶却格外精神。
  &山还在那里,但山已不是那座山&正成为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最好的注脚。贵州是典型山区,土地零碎,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却让贵州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
  正如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所说:&我们要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贵州农产品做成贵州符号,把贵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菜园子、果篮子。&
   换个思路&看山&
   立足资源禀赋,培养现代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种出来的金刺梨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谈起在普定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厂的原因,来自四川的老板冯飞如是说。
  在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看来,&我们的农业希望在山,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唱响结构调整的&好声音&,是安顺农业发展最大的诉求。&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曾经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如今换个思路&看山&,山地正成为贵州农业最大的发展特色。&贵州不少地区的土壤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森林覆盖率达到45%&&这些,都是贵州省打造全国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今年两会,就职于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苏维词代表说,对贵州而言,山地农业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潜力巨大,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贵州交通发展滞后,优质农产品产得出卖不掉,&养在深闺人未识&。
  去年底,贵广高铁通车;今年,贵州将实现88个县&县县通高速&。出黔通道增多加密,省内路网日渐优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让贫困地区农产品运得出去、卖得上价。&交通引领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拉近了贵州与全国大市场的距离,为贵州优质山珍农产品&卖西部、卖全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接受度和适应程度都是影响因素。&调结构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深刻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变&要我调&为&我要调&、&我会调&,让调结构成为自觉行动,才能使结构调整具有生命力。&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在外省务工的农民达400多万人,过去被阻隔在山沟沟里的农民,走出山门,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这种历练与闯荡,给贵州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讲效益的&现代农民&。
   做好&接二连三&
   以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平台
  &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一度是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传统农业的写照。
  &过去4亩田种粮可收6000斤谷子,效益不大。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600元,4亩就是2400元,再到园区里做工,月收入可达2000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太多。&紫云县坝羊乡新山村村民吴锋在外打工10多年,听说家乡建起农业园区种植生态茶叶后,就关掉自己的小作坊,重新回到家乡。
  全村729户,615户自愿参与新成立的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以前搞农业都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战,现在有了园区,我们准备大干一场。&吴锋所在的紫云县生态茶叶种植示范园区,是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重点示范园区之一。2012年底,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之一,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内&破壳&而出。
  &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园区从调整结构发力,促进农业由单一产品向丰富多元转变,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不断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说。
  开阳县十里画廊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园区里,贵州硒味园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米整齐摆放在产品陈列室里,总经理曹飞介绍,到十里画廊游玩的客人欣赏田园风光之余,还可以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买回家。&把农业和园区、旅游结合在一起,无论对企业还是农户,一举多得。&曹飞介绍,公司目前准备在园区修建度假中心,真正把一二三产业有机连接起来。
  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观景驿站老板刘兴全对&接二连三&也深有体会,&同样是桃子,从其他乡镇运到本村来卖只能2元一斤,而在这里农户家的桃园,游客自己采摘,能卖到5元一斤,翻了一倍。&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同样需要科技驱动。贵州柳江畜禽有限公司镇宁生态牧养基地,漫山遍野的&鸡别墅&十分惹眼,与笼养鸡的&蜗居&生活不同,&鸡别墅&每座鸡舍的笼底面积6平方米,离地1尺,鸡舍采用钢架结构,舍顶采用彩钢瓦加隔热层,舍内四季恒温,空气通畅。而每栋别墅住着1只公鸡和35只母鸡。里面有栖架、沙浴、乳头式自动饮水系统、食槽,还有鸡产蛋用的&产房&,从投料、产蛋到包装都是自动化。&依靠科技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品质。&柳江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安说。
  通过农业园区创建,贵州初步形成资源要素聚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平台,目前全省建成213个农业园区,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40%以上。
   让&贵州绿&出山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互联网技术推广优质产品
  夜郎蜂蜜是贵州知名品牌,如今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达忠说:&我们的产品完全按照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农业部无公害蜂产品的管理方法来生产,所以才能打入欧盟市场。&
  质量安全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一场倒春寒,又把气温拉低到十几度,不过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满坡的苹果还是如期吐蕊,树旁种葡萄,才抽出的小叶嫩绿可爱。57岁的陈光秀起个大早,给葡萄施有机肥,期待着有个好收成。就在此时,20多公里外的县城,长顺县农村工作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班泽云正轻点鼠标,通过电子屏幕监控着全县紫王葡萄、高钙苹果、绿壳蛋鸡的种植和养殖情况。&2012年县里投资400多万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服务体系,不仅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农产品生产现场,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产品的二维码得知产品详情。&
  窥斑见豹,贵州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通过抓好农业标准化创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目前,贵州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4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13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856万亩,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98.8%。以&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为统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等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安全&的整体形象逐步深入人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快速便捷的购买渠道,为贵州农产品走出山门插上了翅膀。如今,全国的消费者只需在&特色中国&贵州馆&下单,就可以便捷购买农业园区生产的茶叶、中药材、辣椒等优质农产品。
  思路一变天地宽。山还是那座山,但认识变了,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羁绊,而是一种资源和优势。从发展滞后到后发赶超,贵州4000万儿女,正用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绘就一幅现代高效山地农业的美丽画卷。(万秀斌、汪志球、黄娴、郝迎灿)您所在的位置:
抢抓粤东西北振兴机遇真抓实干实现跨越发展
――在中共河源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抢抓粤东西北振兴机遇真抓实干实现跨越发展――在中共河源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日)何忠友
同志们: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上半年工作,深入贯彻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谋划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省委书记胡春华视察河源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认真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打造“广东绿谷”,制定落实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6.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6%,国、地税税收收入增长17.3%,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区六园”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9.9%、18.6%和63.8%;水产业园和稀土产业园规划建设顺利推进。“四个一批”项目、“三个50工程”成效明显,在谈项目意向投资额219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74个;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13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0个;开工项目合同投资额108亿元,其中超5000万元项目46个;投产项目完成投资26亿元,其中超5000万元项目12个。省、市重点项目动工率70%,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44.4%。汕湛、大广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汕昆、粤湘高速公路前期加快推进,赣龙紫、河惠莞高速公路顺利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东江?巴登养生庄园等旅游项目加快建设。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竞得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资金1亿元。江东新区规划全面启动。三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十件实事”进展顺利;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教育“创强”工作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四馆两中心”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成功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有力抗击“5?16”暴雨洪涝灾害;市区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启动由社会组织实施的社会创新观察项目15个;到省、市信访总量同比分别下降12.7%和31%,群体性事件下降46.4%。四是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客家文化公园二期建设顺利推进,一批市政道路加快建设改造。生态景观林带和“一灭三改”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治绿治采”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铺开,东江水环境得到有力整治,新丰江库区6镇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竣工和在建住房1.2万户。五是发展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开展“三赛”活动、实行领导挂钩联系企业项目、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广大干部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有了转变、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上下初步形成心齐劲足、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干事创业氛围;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经济指标增速落后于年度预期目标;一些重点项目推进不力,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偏慢;工业投资不足,动工、投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不强;社会矛盾纠纷仍需加大力度化解,一些干部作风有待转变,政务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等。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快粤东西北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专题召开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确定了到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内统筹安排672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扶持政策。这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号角,必将为我市打造“广东绿谷”、实现“三大崛起”注入强大的动力。发展蓝图宏伟,振兴机遇难得。我们要深刻领会省会议特别是《决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省“一个目标”、“两条底线”、“三个抓手”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实干兴业,铸造振兴发展的新辉煌,夺取跨越发展的新胜利。&& 一、紧紧围绕目标,增强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省实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为粤东西北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围绕目标、凝心聚力,坚定信心、奋起创业,努力实现跨越发展。(一)明确目标要求,加快跨越发展。《决定》提出,粤东西北地区要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明确河源到2016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建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实现2016年目标,全市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要达到12.2%和13%;实现2020年目标,全市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要达到15.7%、13.5%和10.1%。目标催人奋进,任务艰巨繁重。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勇于开拓,推动经济发展提速跨越、提质增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认清有利因素,提振发展信心。完成目标任务,我们有必胜信心;实现振兴发展,我们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二是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新出台的《决定》以及即将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政策、资金支持前所未有。三是有初具规模的工业发展载体。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一区六园”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多个园区在全省产业转移园中排名靠前,目前正呈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我市处于环珠三角的内环,受到广州、深圳等直接辐射带动。随着多条高速公路及高快速铁路加快规划建设,我市正全面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交通区位将更加凸显。五是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增长点。我们依托丰富独特的水、矿产等资源优势,正加快推进水产业、稀土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六是有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加快推进江东新区规划建设,引领市区未来20年发展的新引擎正加速打造。总之,我们要勇于解放思想,增强前瞻意识,运用战略思维,善借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谋划未来发展思路,我们就一定能赶超跨越、后发崛起。(三)用足用好政策,抢抓发展机遇。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描绘了粤东西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为粤东西北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刚刚出台的《决定》,内涵丰富、针对性强、措施有力、含金量高,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好、充分利用好,全方位争取省的最大支持,真正把《决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一是要尽快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尽快组织力量,围绕项目、资金、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对《决定》及其配套政策逐条梳理、逐项研究,主动向上级对口部门请教,真正吃深、吃透、吃准政策;研究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在全市形成跑项目、争资金、要政策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增强争取支持的针对性。根据省公共性普惠性、竞争性激励性等不同的财政资金类别,以及竞争性分配、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不同的资金安排方式,有的放矢,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认真细致做好相应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要主动做好项目对接。根据《决定》及其配套文件相关政策取向,调整优化现有项目规划和设计,精心谋划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勤跑快跑、主动对接,加强沟通、竭力争取,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重点项目规划,真正把一项项政策支持变为一个个具体项目,抢得上级政策支持的先机,争取扶持资金的最大份额。&& 二、突出“三个抓手”,迅速掀起加快发展的热潮贯彻落实《决定》,加快我市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突破。当前,要牢牢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个抓手”,在全市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潮,加快打造“发展之谷”。(一)立足提升经济区位优势,力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作为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市覆盖全市、连通周边、融入珠三角的快速交通体系还未形成,难以全面接受珠三角辐射带动和有效吸引发展要素聚集,交通落后仍是我市加快发展最大的硬制约。要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强后劲,全力加快以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把我市建成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全面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抓住省推进“县县通高速”工程、2017年前基本建成规划的跨省界高速公路的机遇,加快汕湛、大广、东环高速公路建设,确保2015年建成通车,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加快推进汕昆、粤湘、河惠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计划2017年建成通车;计划赣龙紫、河汕(河源至汕尾)高速公路“十二五”期末全面启动建设,到“十三五”中期建成通车,全市形成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打通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的快速通道。争取开通高快速铁路。加快实施《河源市铁路网规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同多方共同争取,大力推动途经我市的高快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纳入国家、省规划,争取赣深高铁(赣州至深圳)和惠河城际轨道项目尽早启动,杭广高铁(广梅汕铁路扩能)、龙川至汕尾铁路等项目尽快启动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河源有高快速铁路建成通车。完善优化交通网络。修编全市交通网络规划,推进现有国、省干线及国防公路上等级改造,加快重要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提升全市路网等级标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科学规划各类交通站场,实现高速公路、铁路站场与城乡道路的有效连接。加快我市新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的4条国道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新增国道改造建设,形成“三纵三横”的国道网络,实现“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开展通用机场建设规划论证,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加强东江航道整治,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优化全市交通网络结构。增强发展交通主动性。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用地和资金。在用地方面,一方面,省明确“优先保障和安排重大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我们要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和省的交通设施项目用地指标,密切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土地报批工作;另一方面,省要求“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由所在市包干负责,确保按工程进度供应建设用地”,各县区要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拟建项目沿线土地管控,集中力量搞好征地拆迁,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征用、按时交付。在资金方面,省政府对确定的2013年―2017年计划建设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项目,资本金原则按省(部)、市7∶3的比例出资;项目征地拆迁费用由所在市包干负责。我们要主动作为、创新思路,通过向上级争取支持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社会资金筹集一点、规范招投标节省一点等“几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二)立足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力促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河源要实现振兴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当前,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结构以资源采掘和产品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普遍不足。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工业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河源的面貌。要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力争3年―5年内重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本地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力争3年―5年实现工业产值倍增的目标,集中抓好一批重点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好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力争今后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达20%以上,加快做大做强我市工业经济。着力增强园区接纳能力。抓住省支持各地以县城为依托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园区的政策机遇,推动紫金、连平县创建成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每个县区都有省级产业转移园;大力推进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紧推进“一区六园”扩园工程;结合各地产业基础、特色资源等,规划建设若干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对接珠三角主导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谋划建设相关配套基地。今后5年,市高新区要在省级示范产业园考核中保持前列,县区产业园区要在省级产业转移园考核中保持前列,打造效益园区。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河源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健康休闲旅游、绿色有机农业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一是着力培育稀土产业。力争稀土资源探、采矿权尽快落地,加紧开展稀土矿产品回收利用,争取成为国土资源部矿产地储备试点区;推进与五矿集团、广晟集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稀土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到2016年产值达1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1000亿元,建成我国稀土高新材料研发、制造、检测的重要基地。二是着力培育水产业。完善和落实水产业发展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良性循环的原则,有序推进水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发展食品饮料、酒类产品、优质饮用水、医疗用水、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努力引进国内外相关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落户。市区水源工程今年10月要动工建设,水产业园起步区在今年底前要完成征地拆迁和开展“三通一平”,并促成一批企业签约落户和开工建设,力争2016年产值达1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50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太阳能光伏两大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效应,加快做大做强手机等新电子、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硬质合金等新材料产业。支持龙川县做大空气能产业,争取省空气能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尽快落户,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空气能产业制造基地。依托我市丰富优质的钨、超白石英砂、铷、高岭土等,与省直有关部门、相关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广泛合作,加强优质资源加工应用的前沿性研究,培育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引进有理想、有经验、有实力、有责任的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致力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好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整合旅游文化资源,集中实施开发建设;严格管理和科学用好3亿元的省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放大资金的使用效应,打造若干在国内外有标杆性的航母级旅游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依托优良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致力建成广东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要加快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下半年要启动核心区规划建设,力争2014年初见成效,2016年初具规模效益,提升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探索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着力促进项目落实。园区开发建设,项目是关键。现阶段要建设好产业园区,首要任务是招商引资,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做旺园区经济。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动员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招商,强化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责任,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抓住省“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机遇,积极谋划和推出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吸引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到河源投资。支持和推动本地民营企业投资实业、进园发展、做大做强。深入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广泛发动河源籍海外华侨、外出乡贤和外地河源商会、社团组织回乡投资兴业。对照《决定》“按规定落实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在粤东西北地区投资的项目,原则上所设项目公司要作为独立法人,产生的税收归地方部分留在当地”等政策,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我市的税费优惠政策,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项目,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洼地;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在河源设立总部,积极推动原有企业和新落户企业设立独立子公司,促进企业在河源落地生根、发展壮大。严格“三赛”督查和考核,高质量抓好“四个一批”和“三个50工程”项目,完善和落实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制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着力创新园区发展。破解园区开发资金、土地等制约,关键在于创新思路。要创新资金筹措方式,研究用好省为解决粤东西北产业园区资金、土地等难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争取省更多的奖励;加紧完善各园区投资开发公司投融资和经营机制,争取省及各方主体积极参股我市产业园区共建开发工作;发挥政府投入、银行融资的放大效应,争取省加大对我市产业园区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相关园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主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做好融资工作,争取对重点项目、重点园区更大的资金支持。创新用地保障方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开展国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推进“三旧”改造和集约节约用地,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确保园区开发建设用地需求。创新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工作,探索与共建方建立资金共投、园区共管、项目共招、利益共享机制。(三)立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省委、省政府把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作为事关全省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40万,产业集聚度不高,经济总量不大。中心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市加快发展的重大障碍。要按照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科学谋划市区人口、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各类要素集聚的规模,推进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市区集聚度和首位度,增强市区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带动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加快江东新区建设。要以长远的眼光、全球的视野,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规,致力把江东新区打造为现代产业基地、科教文化中心、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我市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滚动发展”原则,选准选好起步区,加快起步区的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新区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强统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集聚发展,力争3年―5年起步区初现规模、初见成效。加紧建立完善江东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明确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制订扶持新区开发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快速向新区集聚;探索创新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积极争取省里的金融信贷支持,确保新区良性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园区与城区相配套、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促进的思路,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中心城区集中,加快产业、人口集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信息网络、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研发设计等第三产业,做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增强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尽快打通市区连接市高新区的滨江大道、市区连接东源县城的东江西路以及东源县城连接蝴蝶岭工业园的沿江道路,加快迎客大桥、东江大桥等连接江东新区与旧城区的跨江通道建设和改造,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实现产城互动、产业旺城、融合发展。改造提升旧城区。加大旧城提质力度,一是环境提升。分类分期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紧改造提升公共交通、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园林绿化、防洪排涝、环境保护、应急避难、网络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规划建设,不断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二是服务提升。完善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提升旧城区功能和品质。三是产业提升。加快旧城区“退二进三”,大力推动商住娱乐、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等都市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旧城区发展竞争力。四是内涵提升。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遗迹保护及科学开发,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增强旧城区文化影响力。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各县城和中心镇规划修编、扩容提质,建设若干人口规模20万、30万、4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及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促进县城和中心镇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形成中心城区集聚发展与县城、中心镇组团式发展协调推进的格局,城镇化率力争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稳步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本地农村人口入户城镇的限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当地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继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 三、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振兴发展的良好开局今年是落实《决定》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第一年。下半年,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加快各项建设,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我市振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四个一批”项目转化。上半年工业园区“四个一批”的投产项目离“三赛”目标要求差距较大。下半年,要乘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东风,借助对口帮扶市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力量,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储备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要重点抓项目投产,完善和落实领导、部门联系企业项目制度,全面对接、跟踪服务签约和开工项目,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时间进度和节点要求,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工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切实提高“四个一批”项目的转化率,尽快扭转工业投资负增长的局面。二是要抓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固定资产投资事关当前增长和长远后劲。上半年,全市列入“亮灯”管理而尚未动工项目有55个,省、市重点项目有29个没动工,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3。下半年要完成22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我们既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也要重视非重点项目投资。对列入年度计划但尚未开工的项目,以及被亮“黄灯”、“红灯”的项目,责任单位要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围绕目标任务深入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措施,市、县区分管领导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好项目融资、用地、环保、电力、规划、地材等难题,抓住下半年的施工黄金季节,促进项目尽快动工建设或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努力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
三是要抓企业稳产和上规模。上半年,全市仍有102家规上企业减产,新增规上企业仅8家,出口额下降企业达90家,亏损工业企业达95家。下半年,要强力推进“三个50工程”和“三个100工程”,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实施好“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完善和落实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和重点企业扶持政策,积极协助企业解决用工缺、融资难、订单少等问题,促进企业稳产达产;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形势较好的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和创建品牌,加快优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四是要抓社会民生实事进展。上半年,一些民生实事受多种因素影响,推进不够理想,进度偏慢。下半年,我们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重点要加快“十件实事”进度,大力推进教育“创强”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提升东江教育城,积极推动大学本科院校规划建设;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贫困户脱贫、农房改造为重点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和落实以技能培训、自主创业为主的就业扶持政策,以产业扶贫、转移就业为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级医院创三级甲等医院、县区医院创二级甲等医院工作,推进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综合楼、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和市“120”指挥中心建设;积极实施优生惠民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市“四馆两中心”和各县“四馆”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五是要抓政务环境改善。当前,政务服务不优已成为影响我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年有关部门开展的“万众评作风”、投资软环境等调查中,企业和群众普遍反映,我市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水平、办事效率亟待提高,有的甚至“吃拿卡要”、变相乱收费等等。下半年,要结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加大机关作风暗访力度,曝光和处理机关作风问题突出的典型,重点整治“庸懒散奢浮”、“四风”等问题及“吃拿卡要”等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进并联审批,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办事大厅建设,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亲商、安商、扶商的浓厚氛围,为加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四、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为河源跨越发展拼搏奋斗贯彻落实好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事关河源能否抓住机遇、振兴发展,事关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攸关河源的前途命运和全市人民的福祉。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振奋精神、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为实现跨越发展奋力拼搏。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一)要形成奋发图强促振兴的氛围。河源要振兴发展,关键靠我们自己。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如果自身不努力,再好的政策也用不好,再大的机遇也抓不住。我们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奋力推动河源崛起。各级领导班子要担负起推动本地振兴发展的历史责任,提振信心、昂扬斗志,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下决心在本届班子任期内使落后面貌有较大改变;要广泛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市上下心齐实干谋发展、众志成城促振兴的浓厚氛围。(二)要狠抓目标任务的落实。市、县(区)两级要成立贯彻落实《决定》领导小组和“三个抓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紧制定出台我市贯彻落实《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我市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均GDP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等具体方案或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各项重大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协调推进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将落实《决定》及其配套政策工作纳入“三赛”考核范围,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排出时间表,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三)要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当前全省各地都在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全市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一项一项工作抓落实,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要树立敢于担当、勇于克难的精神,克服裹足不前、怕苦畏难的思想,保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魄力,以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作风,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勇创大业,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占得优势、赢得发展。(四)要强化用结果说话的导向。要大胆使用对党的事业负责任敢担当、有本事胜任工作、务实肯干、在第一线工作过等“四种干部”,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坚持以“三赛”结果用干部的导向,对照《决定》及其配套政策措施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干部奖惩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加强干部理论政策学习和素质能力培训,坚持在项目水平上见高低、在责任落实上定输赢、在科学发展上论英雄,让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人得到重用,让混日子、庸懒散浮的干部没有市场,对没本事、没实绩的干部要调整,对影响发展、贻误事业的干部要问责,对追求奢靡享受、违反“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突出的干部要严查,对弄虚作假、贪污腐化的干部要严惩,真正让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有劲头、有奔头。(五)要牢牢守住“两条底线”。一是要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随着开发建设的加快推进,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可能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对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有清醒认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全面推进平安河源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落实一把手责任,落实县、镇的主体责任,落实分管领导、职能部门的维稳责任,切实把维稳的第一责任落到实处。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主动治理社会突出问题,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劳动保障、特殊人群、基层干部作风等引发不稳定的新动向,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善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的作用,协调和平衡好涉及群众的利益关系,维护好群众合理合法权益,提高社会依法自治能力。推行信访事项首办责任制,压实首办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办结期限和目标要求,真正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切实提高信访案件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二是要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发展。要用好省“实行奖补资金与生态功能区所承担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改善环境的成效挂钩”等政策,始终牢记生态保护的责任,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强化环境分区控制;落实《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力度保护万绿湖、东江等重要水源地,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县城、乡镇、产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广农村面源污染处理新技术;深入推进“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加快生态景观林带和“一灭三改”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育、管、护,严厉打击乱采滥伐行为,继续抓好“治绿治采”行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打造“生态之谷”,确保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同志们,加快河源振兴发展,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全市人民热切期盼。机遇千载难逢,发展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埋头苦干,奋力推动跨越发展,加快打造“广东绿谷”,努力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拼搏奋斗!
编辑:kwklover
&&分享到&&&&&&
河源日报社全媒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河源日报微信群(河源日报微信、河源日报槎城社区微信、河源日报微生活微信)的所有文字、图片 和视频,版权均属河源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社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 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河源日报、河源网,或本社微信号全称,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以及河源日报微信群的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河源网”, 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河源网联系。
  联系人:吴先生(电话:)
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