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五个坚持“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针灸手法练习
栏目关注:
岐黄中医论坛―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针灸手法练习次第 张国平张国平, 针灸, 手法, 练习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 ... - Discu
手法练习次第张国平张国平,针灸,手法,练习圣念慈悯,欲济群生,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先究病源,后攻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针经素难,立理玄微;历代志士,传技神机。夫针之要,易陈难入,至道渊深,得之者希。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九针之用,毫针最广。以之为例,本灵素,参歌赋,述古今之言,阐针刺手法练习次第,期达针道之幽深,得技之工巧。一曰治神。针有悬布天下者五,其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此其本也。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修真之道,修养和神,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练功之法,或静坐,或站桩,或习内家拳术,以养浩然正气,历家各有诀妙,学人应选当机者。吾以陈氏太极拳入道,学自济南铗简斋主人。更要知止定静,意诚心正,修身明德。行住坐卧,刻刻摄心,去骄躁浮华,嗜欲忧患。厚德载物,心气平和,心主既明,十二官安,神治身养,可以为针。或曰此步为功夫在心。由此方可持针调气,守机守神,得道之真。二曰捻指。气充身养,心神得治,此谓得本。再专捻指,始为运针之基。空手捻指,法有多端。可拇食中指,大指进退;亦可如赤凤迎源,展翅飞旋;又可如运头针之状,食指捻转。捻指之要,治神为先,运气到指,体悟捻指力度、幅度,频率、耐久,使指感遂心。既可专练,定出时候,端身治神,意气通指;又可散练,行住坐卧,不费功夫,公交车上,步行途中,闲聊之际,看电视时,练于不觉,其乐融融。或曰此步为功夫到指。此法不独助于针道,亦助于平脉辨证,,点穴闭脉,擒拿摔打诸术。然此步不离治神,为治神到指,左右手同。三曰捻针。治神到指,指遂于心。今再持针,治神到针,使针遂心,又分次第,左右手同。其一曰空捻针。持针捻转如捻指时,体悟手指对针柄之控制,捻针之力度、幅度,频率及持久。彭静山《针灸秘验》,捻转幅度小到5°,岂是粗工所能。吾同学好友洪某,福州人氏,传练捻针幅度一法:将一纸屑或棉条缠于针尾,捻针能显转动之角度。久久手指与针柄合一,或曰功到针柄,不离治神,亦可谓治神到针柄。其二曰捻针钻物。《承淡安针灸选集》载乃盈公针钻陈账本,神针黄石屏传针钻泥墙术。《针灸秘验》特制棉花练针枕。为习方便,可备废旧书本,或报纸折叠一摞。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拇食中三指正指持针于身体中线前,鼻尖正对,两目之间,上下进退,轻重速缓,力由针柄至针尖,体悟针体之弹性,力度、角度、速度、幅度,可控几何?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尽尽针体之性,或曰功到针体。不离治神,或曰治神到针体,要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如临深渊,神无营于众物。能尽针体之性,进针攻穴无碍矣,守机守神,催气补泻功成矣。若觉钻纸意未尽,不便找泥墙,捻针钻木又何妨?吾曾将针柄捻散,将锈柄捻新。其三曰捻物辅助。平时行住坐卧,持针不便,可捻指捻线,捻一切方便小物,以助功夫。四曰轻刺。此步再作提高,专练针尖之体悟,左右手同。《针灸秘验》载四步水面练功法,虽善却不便。借鉴其意,吾传一法,至简至便。取薄纸一张,略将边、角折叠后扣放桌面,自是与桌面有悬空处。或将薄纸一片,一端夹书中,一端探出悬空。端身治神,悬肘悬腕,正指直刺,针尖触纸片悬空处,不使针尖穿透纸片,使纸形变尽量小。体悟针尖与纸片间之相互作用,要如临深渊,心无外募,神无营于众物,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睁眼闭目,慎守勿失。先将针尖触纸体悟,再缓刺触纸体悟,再可速刺触纸体悟,先睁眼,再闭目,均了然于心。至此,可谓功夫到针尖,治神到针尖。毛刺半刺赖此,守机守神,运针催气补泻之功更上一乘矣。五曰速刺。此步专速刺练准,左右手同。或曰治神之功到针穴。练习之法,彭静山《眼针疗法》有论,今借鉴简易之。取字纸一片,蒙于瓶口、空盒口上,选一字笔划交叉处,或选一标点如豆句号。目标既定,端身治神,不存犹豫,出针速刺,即使不中,亦不太偏,久久功成,发必中的。先专刺一处练习,再随时选定刺处,立时出针速刺,如射击移动靶或飞碟类,力求中的。此法结合轻重深浅,自是妙用无穷,例如用于眼睑速刺浅点,耳鼻指端速刺或放血,又若火针攻穴绝技,皆可一针到位。五步功成,攻穴进针,法由心出,因人而异。总以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豪,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身体各部,深浅轻重,速缓直横,提插盘摇,弹刮震颤,皆能随心所欲。毫针功成,余针可通。返观五步练针之法,总以治神为要。然神治则身治,神治则气治。先贤如承淡安、彭静山诸公,练针先列练气之法,惜今人多忽视之。针道日衰,哀哉可伤。若按吾法,治神练针,纵无内功基础,亦可神治息调内气生,以期人针内外合一,能使内气透出针尖,能以不病调病人。《承淡安针灸选集》载广东黄某精剑术,暗室中可运气使剑尖放荧光,功深自非难能之事。若神气得治,运针疗疾,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慎守催气,补泻在意,针调阴阳,以平为期,不必咒言,已通鬼神。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神圣工巧,针道可传。岂是心不在焉,内无精神,外借电磁所能为?愿针灸同道深思之!名医针法――吴棹仙【小传】 吴棹仙(),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幼承庭训,攻四书五经兼习医学。青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重庆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精研医学经典,深得内江名医王恭甫器重。后从针灸大师许直乃(立衣旁)游,得“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为求学术之生存与发展,自奉克俭捐资,先后创办重庆“国馆”、“国医传习所”、“重庆中”、“巴县国医学校”、“苏生国医院”、“重庆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等,深受医界赞许。建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匡进修学校,出任过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匡学院医经教研组主任、针灸教研组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第二居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执医业六十余年,屡起沉屙,为 当代知名的经方学家。著有《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灵枢经浅注》等书。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献《子午流注环周围》于***主席,受到主席嘉勉。除精通医学外,又工书法,通音韵,精词章,著有《听秋声馆》、《性灵集》、《养石斋稿》等。补泻手法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一)男子午前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二)男子午后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寒热手法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候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热退。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针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输篇之首也。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子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亦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凉透天,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升降手法五运有太过与不及,五气倾移,有常有变,卒然而动者谓之变,顺应四时,阴阳往复,寒暑迎随谓之常,依时取穴,合乎运常,但不能应变,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云: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故刺法论中之升降手法欲发郁而升之者,均须待时,如当折其胜散其郁而降之者,勿须待时(一),试分析如后。五脏藏气上升之法肝木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时开。心火之气,郁而不升,当刺包络之荥(劳宫),丙辛日未时开。脾土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时开,己日酉时过。肺金之气,郁而不升,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丙辛日卯时开。肾水之气,郁而不升,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丙辛日巳时开。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上行,则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针柄,左手指依经导之,使气上行,续用补法,或多补少泻法。五脏藏气下降之法肝木之气,欲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手太阴肺之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之合穴(曲池)。心火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足太阳膀胱之合穴(委中)。脾土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阳赡之合穴(阳陵泉)。肺金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所胜,刺心包络之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之合穴(天井)。肾水之气,降而不下,当折其土,刺足太阴脾之井穴(隐白),足阳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须待时之正例,欲气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针柄,使气下行,纯用泻法,如病在六腑,邪实过胜者,当取手少阳合穴者,用足太阳络委阳穴代之,当取手阳明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上廉代之,当取手太阳合穴者,用足阳明巨虚下廉代之,此依据灵枢经本输篇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下俞,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阴有阳疾,实则泻之之正例。卧针迎随手法难经云: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张世贤注云: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经脉往来定规,凡欲泻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未盛,乃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向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乃顺针以济其气,是谓之随,迎随之施,将以调气,调气之术,必在知其病之在阴在阳,随其阴阳虚实,而施迎随补泻,以调其气焉,内里为阴,外表为阳,内有表里,外亦有表里也。古人有曰表之表,里之里,正此意也,阳虚阴实,则泻阴而补其阳,阳实阴虚,则泻阳而补其阴,随其阴阳而调之也。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后,照补泻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后,则当反其例而用之,盖男子应日,女子应月。阴阳升降不同,用针者不可不辨。例如男子午前,针左手阳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针左足阳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针左足阴经,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针左手阴经,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李南丰注云:手上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合六经起止故也,凡针起穴。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内,令气下行,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女子相反,盖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阳经午前呼为补,吸为泻,女子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午后亦反之,或者又曰,补泻必资呼吸,假令尸厥,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动其气可也。噫补泻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为奇经不拘十二经常度,故参互错综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阴阳可也。尝爱雪心歌云: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后全也。进针手法内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取穴的时,先以沸水洗净穴位。医者亦必用沸水温针,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后令病患咳嗽一声,医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针,食指压针顶,无名指辅针,随咳刺入。再令病患用口吸气,医者徐徐左右旋转进针,大约吸气三口,针透天部,吸气至六口。针至人部,吸气九口,针到地部,如肌肉轻松,进针容易,吸气未至九口而针已到地部者,少吸数口气亦可,如肌肉紧密,吸气九口而针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气数口,总以针至地部为止,再如针至肉膜,膜浓针受阻,则令病患口呼气将针轻提,再令病患吸气。将针重下,透肉膜后,进针至易,针到地部时,令病患呼气一口,微提针如小豆许,即停针候气,停针时,用大指甲括针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针穴在上者,则下括针柄,如病在阳经背部而所针开穴为手阴经者,右手括针时,以左手指随其经脉之道。按引气而导至肩,令病者用鼻大呼气一口,乘呼气时将针外转一次,用大指甲将针柄下括数次,乃停针候气,此即灵枢经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之义。如病在阴经腹部而所取开穴在手阳经者,用右手大指甲将针柄上括,左手指随其经脉之道,按引气而导至肘上,转折入腋,令病患用口大吸气一口,针向内转一次,再用大指将针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针候气。催气手法停针十分钟内,如针下有胀痛之感觉,见针四围有红晕,即知邪气已至针下,立用正手法泻之。如停针十分钟以上而针不胀不痛,见针四围亦无红晕,即知邪气未至针下,当用催气法催之。催气法,阳日用偶,阴日用奇数,内转令病患吸气,外转令病患呼气,阳日用至六数时,即令病患颠倒呼吸,呼气时针内转,吸气时针外转,颠倒重用六数,乃停针候气,如邪气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顷刻针下胀痛,即知邪气已至,勿须再催,即用补泻正法。调和营卫手法补泻寒热升降,正手法用毕时,针下轻松,病患痛苦轻减,将出针时,先用调和营卫手法,先和营气,后再调卫气,和营气针在地部,不分阴日阳日,和营皆用六数,调卫皆用九数,和营用口呼吸,调卫用鼻呼吸,先吸后呼,吸气针内转,呼气针外转,和营六数时,针在地部,不必轻提,和营六数用毕,顷刻即令病患用鼻呼吸,仍先吸气后呼气,吸气针内转,呼气针外转,外转时注意将针徐徐提至天部,调卫九数用毕,再停针顷刻即出针,出针时,再令病患用口轻轻吸气数口,不拘奇偶,将针左右轻轻旋转出针。出针后,如血分有瘀滞,针下微见黑血,令病者勿疑,说明病理,以手按挤左右。令黑血尽出,见红血即自止。出针时邪气有余,针之周遭红晕不尽,皮肤微觉高起,微觉胀痛,则将针摇大其孔,出针后,不必用闭门法。出针时如邪气已尽,正气不足,病患头部觉昏晕,针周遭皮肤色白,针下轻松者。右手出针,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气不致消耗。灵枢经云: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补曰如留而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勿留血,即取诛之,此出针当按不当按之理。
减肥两性偏方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chí zhēn fǎ 2 注解 持针法   针刺时术者操持针具的。《·》:“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意谓针刺时拿针的方法应坚定有力。以为例,一般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持,以抵住,这样针刺时便不致弯曲,而直至。亦即持针时要牢实,才能便于操作。 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持针法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5:56:20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栏目类: |
精读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日期: 08:15
  【原文】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翻译】
  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是属于虚证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满实证候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症状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以排除壅滞的病邪;对于病邪亢进,邪胜于正的,也应当采用泻法,以使邪气外泄,由实而虚。古经中的《大要》篇曾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这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而虚,这属于泻法。所谓实与虚,是在针下得气之后所感觉到的,针下有气为实,针下无气为虚,不过得气的时候,气的来去迅速飙疾,必须细心体察才能感觉到。根据针刺后得气的或后或先,也可以体会出正气的虚实、邪气的存在或消亡,而予以相应的治疗。运用补泻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正气虚的,要补之令其实,使他好像若有所得一样;对于邪气盛的,要泻之令其虚,使他好像若有所失一样。
  调和虚实的主要方法,以运用九种不同的针具和手法最为理想。虽然补泻各有它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利用针刺与其时气的开合来去相配合。所谓泻的手法,必须很快地持针刺人,而得气后要徐徐地出针,并摇大针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随针外泄。如果病证当用泻法,而反用按住针孔后出针的手法,就会使血气怫郁在内,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温。内温会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气不得外出的后果。所谓补的手法,主要是随着经气将去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随之行针,医者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意。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非常轻巧,如同蚊子用尖锐的嘴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那样的轻妙。出针时,又要同箭离开了弓弦那样干脆与迅疾。当右手施行出针手法时,左手应当随即按闭针孔,借以阻止中气外出,这就好像把在外面的门户关闭起来一样,如此,则中气自然就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应当防止留滞恶血之弊;假使在络脉上留有恶血,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
  持针的要领,以坚定有力最为可贵。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要直针而下,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聚精会神于针下的感觉,明察秋毫。同时还要凝神注意病者神态的变化,并细心观察病人血脉的虚实,惟有这样去进行针刺,才不致发生不良的后果。刚开始针刺的时候,必先刺到表阳所主的卫分,然后再刺到脾阴所主的肌肉;而由此体察病者的神气及其各脏腑的气是否有散失,则可知道病的存在或消失。至于血脉横结在经穴之间的病证,尤其容易看得清楚,而用手去按切时,由于外邪的结聚,有病的部位必然显得特别坚实。
有关【】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MP3版,请点击链接:
赞助商链接谈针刺补泻手法 - 中医针推外治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775|回复: 0
谈针刺补泻手法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yu1968 于
10:08 编辑
关于针刺手问题,其实关于针刺手法的操作在《灵枢》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两篇里面讲得很清楚了,在《针灸大成》里更是在这个操作原则的基础作了很大的发挥。在这里再复习一下灵枢里面的关于补泻手法的操作原则,我进行了一些节选使大家能更容易明白:“刺之微,在速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剌,无针左右”、“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认真的反复研究上述的文字,仔细地体会运针的力度轻重,按照要求去做就得了。这针刺的补泻手法操作其实真的一点不难啊!看看那些拉风箱是怎样的,自己体会一下就明白了。当然这是机械固定的操作,实际运用上还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要注意保持住针下得气,这在《灵枢》的那两篇里全讲到了。由于补泻手法各家不一,但总的来看他们的目标和要求还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虚得补,则实;实用泻,则虚。那应该怎样认识呢?看看《针灸大成》卷四之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针形至微何能补泻?答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超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恹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了针刺补泻所达到的临床上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补则出会现如气球一样气充足之胀气,一般针灸多会达到这要求,针足三里留针,病人就会觉得胀满,很多时针了足超针时病人穿鞋会觉得紧迫,足大了呗,这不就是补吗?就我自己而言,临床上用到泻法的情况比较少,但泻法所用出的效果较补法的明显,多是邪盛时用到!泻法一用病人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与补法的精神兴奋完全不一样!&&
Powered by[转载]九针十二原&第一&王洪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
九针十二原第一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对应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所以本篇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提要】本段讲撰写针经的目的。
【注释】[1]毒药古人将一般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石通称为毒药。
【白话解】黄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人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待出具体的形状。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
【原文】岐伯答日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提要】本段叙述诊察气机运行变化的重要性及相应的运用。
【注释】[1]小针亦称微针,即现代所用的毫针。[2]空即孔穴,也就是穴位。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现在让我首先来谈一谈关于用针治病的一般道理。
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高明的医生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
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在这方面,粗率的医生,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的若干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惟有高明的医生,才会根据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在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当邪势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而用补法;而当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知道气机变化之理的医工,谨守着气的往来之际,及时运用补泻之法,不能差之毫发;不懂得气机运行之理的人,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而不能及时地运用手法,就好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而不发射一样。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粗率的医生对这一点,阎然不能明了;惟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妙用。
至于气的逆顺,气已去的,脉气虚而小,为逆;气已来的,脉气平而和,为顺。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逆顺变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及时施行针法。根据经气的循行方向,朝着经气来的方向进针,和它的来势相逆,用泻法夺其有余,邪气怎么会不由实而虚呢?相应的,随着经气的去路进针,和它的去势相顺,用补法济其不足,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然而,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原文】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2]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日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提要】本段讲用针补泻的一般原则。
【注释】[1]宛陈宛,同"郁"。宛陈,即血郁积日久的意思。
【白话解】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是属于虚证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满实证候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症状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以排除壅滞的病邪;对于病邪亢进,邪胜于正的,也应当采用泻法,以使邪气外泄,由实而虚。古经中的《大要》篇曾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这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而虚,这属于泻法。所谓实与虚,是在针下得气之后所感觉到的,针下有气为实,针下无气为虚,不过得气的时候,气的来去迅速飙疾,必须细心体察才能感觉到。根据针刺后得气的或后或先,也可以体会出正气的虚实、邪气的存在或消亡,而予以相应的治疗。运用补泻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正气虚的,要补之令其实,使他好像若有所得一样;对于邪气盛的,要泻之令其虚,使他好像若有所失一样。
【原文】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日必持内之[1],放而出之,排阳得针[2],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盈[3],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日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4],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提要】本段叙述了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注释】[1]必持内之;内,作"纳"字解。
[2]排阳得针阳,指皮肤的浅表部。即摇大针孔,以利邪气泄出。
[3]内温指气血蕴蓄于内。
[4]令左属右即右手出针,左手随即按压针孔的意思。
【白话解】调和虚实的主要方法,以运用九种不同的针具和手法最为理想。虽然补泻各有它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利用针刺与其时气的开合来去相配合。所谓泻的手法,必须很快地持针刺人,而得气后要徐徐地出针,并摇大针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随针外泄。如果病证当用泻法,而反用按住针孔后出针的手法,就会使血气怫郁在内,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温。内温会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气不得外出的后果。所谓补的手法,主要是随着经气将去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随之行针,医者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意。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非常轻巧,如同蚊子用尖锐的嘴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那样的轻妙。出针时,又要同箭离开了弓弦那样干脆与迅疾。当右手施行出针手法时,左手应当随即按闭针孔,借以阻止中气外出,这就好像把在外面的门户关闭起来一样,如此,则中气自然就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应当防止留滞恶血之弊;假使在络脉上留有恶血,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
【原文】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1]及与两卫[2],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提要】本段讲进针时的注意事项。
【注释】[1]悬阳卫气居表而属阳,固护于外,如太阳之悬挂在天,故称悬阳。
[2]两卫脾所主之肌肉为脏腑的外卫,卫气循行皮肤之中,为表之外卫,二者合称两卫。
【白话解】持针的要领,以坚定有力最为可贵。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要直针而下,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聚精会神于针下的感觉,明察秋毫。同时还要凝神注意病者神态的变化,并细心观察病人血脉的虚实,惟有这样去进行针刺,才不致发生不良的后果。刚开始针刺的时候,必先刺到表阳所主的卫分,然后再刺到脾阴所主的肌肉;而由此体察病者的神气及其各脏腑的气是否有散失,则可知道病的存在或消失。至于血脉横结在经穴之间的病证,尤其容易看得清楚,而用手去按切时,由于外邪的结聚,有病的部位必然显得特别坚实。
【原文】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日镜针[1]长一寸六分员针,长一寸六分;锶针[2]引,长三寸半;四日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日铍针[3],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日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日长针,长七寸;九日大针,长四寸。镜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锭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肇[4],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5],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提要】本段描述了九针的名称、形态及功用。
【注释】[1]镌针缠,锐也。即针尖非常尖锐的针。
[2]锭针音敌,同"镝"。谓针尖如箭头。
[3]铍针音劈。即剑形针具。
[4]大如麓麓,音毛,指长毛,牦牛尾之毛。
[5]尖如梃梃,音艇,作杖解。
【白话解】九针的名称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第一种叫镜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锶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
九针的功用镌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用于浅刺,以泻除皮肤肌表的邪热。员针,针尖椭圆如卵形,可作按摩之用,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患,用时,不致损伤肌肉,而得以疏泄分肉之间的气血。锶针,针尖像黍粟一样圆而微尖,不致刺人皮肤,主要是用作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但用时不宜陷入肌肉,否则,反会损伤正气。锋针,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适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的顽固性疾患。铍针,针尖如剑锋,适用于痈疡等疾患,可作刺破排脓之用。员利针,针尖大如牦尾,圆且锐利,针身略粗,能用于治疗急性病。毫针,针尖纤细如蚊虻之喙,可用于静候气的徐缓到来;而其针身微细,适宜于持久留针,以扶养真气;同时还适宜于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可以治疗口久不愈的痹症。大针,针体如杖,粗而且巨,针尖略圆,可用来治疗水气停留于关节而致浮肿的疾患,作为泻水之用。九针的名称、形状与主治作用,都尽在于此了。
【原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1]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日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惬[2]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提要】本段讲不同邪气侵入人体的不同治法以及误用针刺补泻的害处。
【注释】[1]陷脉指孔穴在筋骨陷中而言。
[2]取三脉者惟惬,音筐,即形体衰败的意思。此言泻手足三阳脉,必致形气虚弱。
【白话解】说到邪气侵犯经脉引起疾病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贼风邪气,常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由饮食不节所致的浊气,往往滞留在肠胃,所以说浊气在中;清冷寒湿之邪,大多从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在下。在针刺的时候,上部取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则能使贼风邪气随针而出。针刺中土的经脉(指足阳明胃经),就可以排除滞留在肠胃中的浊气。凡是病在浅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刺得过深,邪气反而会随之深入,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一定的部位,而每种病也各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九针之形状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的病证,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实证不可以用补法,虚证不可以用泻法。如果正气不足的反用了泻法,或是邪气有余的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趋严重,这就是所谓的病上加病。在病重的时候,如果误泻了五脏阴经的经气,就会造成死亡;而如果误泻了六腑阳经的经气,就使病人形体衰败,难以恢复。误泻阴经,使脏气耗竭,就会导致死亡;误泻阳经,损耗阳气,就会使人发狂。这些都是误用补泻的害处。
【原文】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提要】本段讲"气至"的重要性。
【白话解】进针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不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总以达到"气至"为度。如进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即"气至"),就可以出针,不须再行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用,才能适合需要。
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原文】黄帝日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日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提要】本段讲五输穴的名称和作用,以及腧穴的本质。
【注释】[1]神气指真气。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讲五脏六腑的经气是从何处发出的。
岐伯说五脏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条经脉各五个穴,共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也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条经脉各有六个穴,共有三十六个腧穴。人体共有十二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合起来共有二十七条经络,从经络的脉气来讲,则总计共有二十七气。这二十七气在全身上下循行出入。
脉气所发出的地方,如同泉水的源头,称作井;脉气所流过的地方,像刚涌出泉眼的微小水流,称作荥;脉气所灌注的地方,像水流渐渐汇聚输注于深处一样,叫做输;脉气所行走的地方,像大的水流迅速流过一样,叫做经;脉气所进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会合人海,叫做合。十二经脉合十五络脉的二十七气所出入流注运行的地方,就是在这井、荥、输、经、合的五腧穴之中。
周身关节空隙的交通之处,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如果掌握了它的特点,懂得了其中的要领,那么一句话就可以将它说得明白;如果不懂得其中的要领,就会感到散漫而没有体系,而对这么多腧穴也就无法完全了解。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关节空隙之处,指的是神气运行活动、出入内外的处所,着重于内部功能的反映,而并非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提要】本段叙述进针前后需注意的事项。
【白话解】在进行针刺时,医者必须先观察病人的气色,注意病人的眼神,以了解病人的精神及正气是处于涣散状态还是有所恢复。然后要力求使所诊知的疾病内在变化与反映在形体上的病象相一致;同时还要通过诊脉,从脉象的动静辨明邪正的盛衰情况。在进针时,右手持针,主要任务是进针;左手以两指夹持住针身,防止其倾斜和弯曲。针刺入后,等到针下有了得气的感觉,即可考虑出针。
【原文】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1]。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框,致气则生为痈疡。
【提要】本段讲误治导致"重竭"和"逆厥"的原因以及针刺治疗时太过和不及的害处。
【注释】[1]四末指四肢的末梢部位。
【白话解】凡是将用针刺进行治疗之前,医者都必须首先诊察脉象,只有根据脉气所呈现出的病情轻重情况,才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在内的五脏之气已经虚绝,这本"是阴虚证,而医生反用针去补在外的阳经,补阳则愈虚其阴,虚上加虚,叫做"重竭"。脏气重竭的病人必死。因为是五脏之气虚竭而死,所以临死前的表现是安静的。形成"重竭"的主要原因,是医者误治,违反了脏气阴虚理应补脏的原则,而误泻了腋下和胸前的脏气所出之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至于五脏之气已虚于外的病人,乃属阳虚,而医者反去补在内的阴经,助阴则阳气愈竭,这就形成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变,叫做"逆厥"。厥证的病人也必死。因为是五脏之气有余,所以病者在临死前的表现是烦躁的。这也是由于医者的误治,违反了阳气已虚理应补阳的原则,反而误泻四肢末梢的穴位,促使阳气愈趋虚竭所致。
凡针刺用泻法的,已刺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仍然留针而不出的,就反而会使精气耗损;刺中了要害,但未经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就立即出针的,就会使邪气留滞,进而郁壅。如果出针太迟,损耗了精气,病情就会加重,甚至使形体衰败。如果出针太快,邪气留滞于气分,就会使肌肤上发生痈疡。
【原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腴[1],脖腴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2]取三阴。
【提要】本节叙述十二原穴的名称、所属及功用。
【注释】[1]脖腴,音勃殃,是任脉气海穴的别名,在脐下一寸五分处。
[2]飧泄飧,音孙,饭和水为飧。飧泄,即指泻下的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白话解】五脏有在外的六腑相应,互为表里,六腑与五脏之气表里相通。六腑与五脏之气相应的还有十二个原穴。十二个原穴的经气输注之源,多出自两肘两膝以下的四肢关节部位。这些在四肢关节以下部位的腧穴,都可以主用来治五脏的疾病。凡是五脏发生的病变,都应当取用十二个原穴来治疗。因为这十二个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五脏的气化与营养而精气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疾病时,其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的部位上。十二个原穴各有其相应的脏腑,由其各自穴位上所反映出的现象,就可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受病情况了。五脏中的心肺二脏,位于胸膈以上,上为阳,其中又有阴阳的分别阳中的少阴是肺脏,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共有两穴;阳中的太阳是心脏,它的原穴是大陵穴,左右共有两穴。五脏中的肝、脾、肾三脏,都位于胸膈以下,下为阴,其中再分出阴阳阴中的少阳是肝脏,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至阴是脾脏,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太阴是肾脏,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共有两穴。在胸腹部脏器附近,还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是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任脉,也只有一穴。
以上五脏共十穴,加上膏和肓的各一穴,合计共有十二穴。这十二个原穴,都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以用它们来主治五脏六腑的各种疾患。凡患腹胀病的,当取用足三阳经,即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凡患完谷不化的泄泻证的,当取用足三阴经,即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按语】本节所指的十二原名称,是属于五脏的十穴和膏肓的各一穴,而并无六腑所属的原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则分别指出了六腑的原穴。后世所通称的十二原,就是将本节所指出的五脏原穴,和《灵枢·本输》篇中所指出的六腑的原穴,再加上心经的神门穴所组成的。
【原文】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提要】本段强调久病也是可以治愈的。
【白话解】现在来说一说五脏有病的情况。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原文】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1]者,取之下陵三里[2],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提要】本段讲针刺寒热病的不同手法及针刺阴分有热、脏腑属性不同的上部疾病等的取穴方法。
【注释】[1]阴有阳疾指热在阴分。[2]下陵三里即足三里穴。
【白话解】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证,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