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8)按照乘法运算定律ppt列出综合算式出来

必修作业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静宁县小学数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学数学四年级)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 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例如乘法运算定律,安排3课时,其中乘法分配律就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见的就有分配混乱或不完全分配等现象,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应有所意识,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 3.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难点: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四、单元评价要点&
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律的运用
1.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初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初步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
1. 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初步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连减的简便运算
1. 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2.通过简便算法的教学,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加减计算的灵活运用
1. 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
2. 在探索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连除的简便运算
1. 初步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 初步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乘除计算的灵活应用
1. 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乘加计算的灵活应用
1. 能正确进行乘、加混合的简便计算。
2. 在探索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第1节&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48+36=&&&&&& & 75-29= & &&& 21×3= &&&&&& & 52÷6=&&&&&& &&&&& 88÷4=
60+70=&&&&&& 150-90=&&& && 4000÷5=& &&&&& =&&&& &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课本28页做一做。
2. 课本31页第2题。
3. 课本31页第4题。
4. 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1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1+147)
(23+47)+56=23+(& &1+& &1)
&654+(97+a)=( 654 +& &1)+& &1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   &&&     &&&&&&& &&&   &&&&&&&
83+315&& &&&&&&&&&&&&&&&&&&&&&& &&&&&&64+(73+37)
87+42+58&&&&&& &&&&&&&&&&&&&&&&&&&&&&&&& 315+83
(64+73)+37&&&&&& &&&&&&&&&&&&&&&&&&& 87+(42+58)
56+78+44&&&&&& &&&&&&&&&&&&&&&&&&&&&&&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活 动地 点&&&&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在& &&1里填上合适的数。
27+19=19+&& &1 &&&183+23=&&& 1+183& &a+& &&1=10+& &&1&& 230+43=& &&1+& &&1
287+129+118=287+(& &&1+118)&&&& (32+47)+65=32+(& &&1+& &&1)
(75+36)+64=75+(& &&1+& &&1)&&& 230+(170+82)=(230+& &&1)+& &&1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第2节&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初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预计教学时间:2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12×5+40=&& &&&&&&& 100÷4×8=&&&& &&&&&&& (10+10)÷4=
15×4-56=&&&&&&&& & 48-24÷6=&&&&&&&&&& 55×(72÷9)=
10-10÷1=&&&&& &&&&&& 72÷6×2=&&&&&& &&&&&&&& 120÷(17-9)=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商店有一批毛巾,一月份卖出187条,二月份卖出169条,还剩213条。商店原来一共有毛巾多少条? 
(二) 新知学习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出示例3
【典型例题】
第四天 城市A→B;第五天 城市B→C;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3、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4、讨论交流:计算这道题时,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下面等式符合哪些运算定律。
18+a=a+18
a+(20+9)=(a+20)+9
( 10+20 )+30+40= 10+ ( 20 +30 ) +40
2.在下面的& &1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8+144)+56= 258 +(& &&1+& &&1)&&&&&&&&& &&&355+236+145= (& &&1+& &&1)+& &&1
& 【提高练习】
3.巧算下面各题。
(1)42+39+58;
(2)274+135+326+265。
4. 请用2种以上的方法巧算986+238。
5.课本30页做一做。
6. 课本32页第7题。
【拓展练习】
7.巧算71+73+69+74+68+70+69。
8.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3+……+50的和?
9.明光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72厘米、165厘米、153厘米、158厘米、167厘米。请问:
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巧算加法, 通常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方法。如果两个数的和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补数巧算加法, 如:42+39+58;如果两个加数没有互补关系,可以间接利用补数进行加法巧算, 如986+238;:如果相接近的若干数求和。也可以用“基准数”巧妙的进行计算, 如71+73+69+74+68+70+69。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168+250+32&&&&&&&&&&&& 97+89+11&&&&&&&&&&&&& 26+47+174
85+47+15+53&&&&&&&&&&& 815+49+65+14+11&&&&&&&&&&&& 18+77+40+23+48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乘​法​运​算​定​律​练​习​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15-16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_嘉和苑小学数学组_新浪博客
【15-16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
备 课 人:黄程
备课时间:
教学时间:
备课类型:详备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 1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第 2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
29+46+54& &
&&&29+46+54
&=75+54& &
& =29+(46+54)
&&&&&=46+54+29
&&&&&=129(人)&
& &=29+100&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练习九 &第 3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加法运算律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1)第5题:
①课件出示两组题目。
②让学生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③组织思考并交流。
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2)第6题:
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②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
探究减法的性质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3)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把自己的发现和简便计算的经验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 1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59+54)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
(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
=690(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
=690(人)
(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
&&&&&&&18&(5&2)
&&&&&&13&(25&4)
③24&(125&8)
&24&125&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c=a&(b&c)(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指名板演。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第 2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
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 3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
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2
&&&&&&&&&3
&&&&&&&&&3
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0+2)
=32&100+32&2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几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让学生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第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第二小题是逆向的改写。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顺向应用,有的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先对各个算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8、13题。
第8题,巩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
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练习十 &第 4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巩固乘法结合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5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组织观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观察等式让学生对各种各种乘法运算律进行回忆。
练习时,可以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运算律的。
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
这道题是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在组织计算时,只要学生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予肯定。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
这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从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
第16题,先让学生算一算每组的两道算式是否相等;然后组织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最后总结得出: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第17题,这道题是利用第16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35&98这道题要先把“98”转化成“100-2”,然后再利用上面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更简便。
3.自主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其余的练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相遇问题 &第 5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70米
小芳从家到学校
每分走60米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 (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整理与练习 &第 1 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
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
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
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嘉和苑小学数学组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6,569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