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蒙德里安作品格子画的画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1.欣赏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品,观察其中的线条和色块,感受格子画的特点和含义.
2.能借鉴格子画并变化横线、竖线的距离、格子的密度,用不规则的色块进行装饰.
3.体验创作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1.蒙德里安画像及作品PPT,背景音乐爵士乐,百老汇演出视频.
2.制作材料:橡皮泥、丙烯颜料、毛笔、各色即时贴、剪刀.
3.示材料:扇子、瓶子、盘子、自制桌子、服装和透明雨伞等.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经委幼儿园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蒙德里安绘画作品中的视觉形式运用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蒙德里安绘画作品中的视觉形式运用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班美术欣赏:蒙德里安和他的画_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
& 中班美术欣赏:蒙德里安和他的画
中班美术欣赏:蒙德里安和他的画
活动目标:1、欣赏蒙特里安的作品,感受画作中线、形、色组合变化所构成的各种格子的韵味。2、能根据画作大胆地进行想象和表达。3、欣赏作品的内容美,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活动过程:一、通过提问,引入活动。请幼儿讲述生活经验:自己找到的格子二、出示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让幼儿自由观看和谈论。提问:1、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和表达。) 2、让你想到了什么?3、你的感觉怎样?三、分析“格子画”的形式美,介绍作者及其绘画风格。1、引导幼儿从形、色、线三方面进行观察,从中感受画家的绘画风格。2、提问:你喜欢这些画吗?看完了这些画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一样吗?哪里不一样?3、介绍画家,小结画家的绘画风格。四、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作品。&1、师:蒙德里安爷爷也用这些风格画了许多的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其中的一幅吧!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五、用格子画《红、黄、蓝构成》与《百老汇的爵士乐》相比较,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画家的绘画风格。1、师:我们用这两幅画来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他们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吗?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他想表现什么东西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2、请为这幅画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六、介绍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引导幼儿通过感官和肢体动作感受画家绘画风格及意图。1、介绍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中表达的意思。2、听一段爵士乐,引导幼儿用感官和肢体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3、根据画家的绘画风格对《百老汇的爵士乐》进行小结。七、交代要求,幼儿绘画。师:小朋友,蒙德里安爷爷用了这些线、形、色来表现自己对百老汇和爵士乐的感觉,你又可以用这些东西表现什么呢?请你先想一想,然后用水粉颜料把它画下来,等一会把你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吧!八、评价幼儿绘画作品。师:你画了什么?用了什么表现出来的?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小结:其实我们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线条、图形、色块来表现自己不同的感受,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蒙德里安爷爷的绘画风格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活动评析1、从确定以“几何风格抽象派”为重要代表人物的蒙德里安和他的格子画,作为活动内容。再从网上查找所要欣赏的作品及音乐,最后将许多生活中格子实物(制成课件)。我们认真的准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也积累了相关知识和经验。2、通过开放式的提问、画作的对比等方法,给了幼儿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画家的绘画风格。活动中能体现师幼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老师像朋友般聊天式的引导给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引发了他们大胆、富有个性的表达,不存在人云亦云或不敢说、怕说错的现象。3、课件中的实物无论从造型、颜色等方面去欣赏都让人感到新颖别致,真是太美了,幼儿的情感被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激动与兴奋。这些都是幼儿审美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幼儿审美理解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在中班冼老师的活动中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共2页,当前第1页1
中班美术欣赏:蒙德里安和他的画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如何正确欣赏一幅画?|界面新闻oJMedia作者:胖头鱼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所有的细节、颜色都那么的鲜艳多彩、栩栩如生,仿佛都能看到树枝的摇摆,听到山谷的回响,作为一副风景画的确可以称之为完美!
很多人可能已经在赞叹这是怎么画的,能像照片一样。
没错这就是照片!
你丫到底看到的是什么?
来看看这幅创作,马的形体改变有着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范儿,波涛翻滚的不知道是牛奶还是浪花的白色液体也可能是精子,吞噬着一切,长脚马却这么从容的站在当中,还有跳出水面的金鱼,屹立的石头,若隐若现的码头,哪一点不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什么故事,就好像在说快来猜猜我表达的是什么?
你又开始分析了是吧?在赞叹画工精妙之于又开始了你的推理、猜测、揣摩,觉得自己很帅!
好吧,这是一幅ps修图!
你丫到底看到的是什么?
那这张呢?卧槽!!!这是什么鬼拼图么?
这是蒙德里安的油画 《构图第三号》,佳士得纽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落槌,皮特&蒙德里安创作于1929年的布面油画《构图第三号》,最终以50,565,000美元(约3.137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这可能是最贵的方块了吧,这张孩子都能画出来的作品,在如今电子绘画这么发达的今天做这样一张图太容易不过了吧。你想说什么?因为他以前的作品画的很好有了名气所以胡逼都能卖高价?别用这么幼稚的想法来揣测。
蒙德里安早期作品
并没有你设想的那么好吧?再来看看成名的其他作品
是不是开始能感受到他在表达?在暗示、讽刺着什么?
你看,这些个小格子是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这黑线是否又是一条条的勒令禁锢?这红色的小格子是不是代表着人的内心愤怒?这蓝色的小格子是不是代表着人的内心抑郁?黄色的是活泼呢?还是情色呢?整体合在一起是不是暗喻着一个人整体的内心?是平静空白,是愤怒激情?是忧伤抑郁?还是本真的情色告白?
呵呵,别自以为是了!丫画的就是方格子,玩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新的构图方式,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所以称之为大师。就这么简单您想多了!
别试图从一张作品来猜测推理艺术家的创作原因,别去揣测艺术家的思想。你也不是柯南,你不觉得通过画揣测艺术家内心这事很变态么?绘画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今进化到单纯的取悦视觉这个地步。有故事的画你能看出来别人也行,现在的艺术不是历史,没那么多的故事与内容。
你到底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更多精彩新闻,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大App应用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
0東禾是一个让艺术生活化的平台,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相关问题:
。。。。。。好吧我想说的是,每一个领域都有它自己的领域语言和审美方式。有人说,我理解不了这些东西去,不就是一些线条和色块么,这有什么难的,给我纸笔,我也会画。可是,亲,给你纸笔,你真的不一定会画。很多修养的东西是隐含在内的,可是外行总觉得显现在外的才是技巧。有时候,觉得这个东西我看不懂,但是会觉得很吸引我,说不上哪里感觉就是很舒服,这就是它隐含的语言打动了你,但是你的知识架构里没有系统的训练,所以你说不清楚。那就不要说了。蒙德里安的画其实就是一种构成,没什么深刻含义,可是他的神奇就神奇在他对构成,分割和画面的组织,有着神奇的直觉和天赋,其实试一下就很清楚了,在座各位拿纸笔画一画,能把线条和色块划出和谐美感的,估计很少。你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画面里已经包含了他对造型,色彩搭配的功力。原先听一个美术评论家的讲座,关于现代艺术如何审美。回去给一个朋友的爸爸讲来着,这位叔叔是个画家,他听完叹了口气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员和画家的脱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研究画的,不会画画,很多东西他就理解不了,他永远只会用逻辑理论试图理解你。我深以为然。我一直都觉得,需要实践的东西,总要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精髓,如果各位有做手工的,就会明白做东西有做东西特有的乐趣。我其实不喜欢埋首书堆和理论的人,认为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所以,那些长篇大论教你审美和欣赏的人,到底怎么个情况?!
曾经读过大量关于他的资料,想来补充一些被忽视的细节。&br&因为时间略久,且许多著作是从图书馆借得,无法记起每个事实的出处,很抱歉。&br&&br&第一,蒙德里安成熟时期的那些著名的“色块”画确实很接近黄金分割。&br&但是需要注意的是,&b&他作画时虽然使用直尺来画线,却并不用尺子测量&/b&。&br&他的作品的比例分割,包括少数较为对称的构图,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视觉平衡感。&br&退后,观看,改变,不断左移或者右移线条的位置。&br&见过原作的人大概会发现,在他“最终采用”的线条边缘一厘米或几毫米处,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未及擦去的细细的铅笔线。&br&&br&第二,对于20世纪早期的抽象画家来说,他们绝非在完成“装饰画”。&br&确实,很多作品在现代主义时期得到极大流行之后,家喻户晓——尤其康定斯基是典型的例子。虽然他在理论著作里对点线面和色彩等绘画元素作了颇具深度的阐述,但是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实在并不能直接唤起某些“精神性”的回应。&br&但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确实前卫而勇敢、对于绘画的可能性进行过大量严肃的思考。&br&对蒙德里安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他自从摒弃写实画之后,就异常厌弃自然。在绘画中表现出的内省、纯粹的特质,也同样以极端的方式体现在他的整个生活中(不仅仅是终身未婚而且毫无绯闻而已)。&br&他的社交生活极为简单,极少数去过他早期工作室之一的某位女记者曾经提及,他的整个室内空间都如同画作一般简洁严峻,唯一的生命物是一株百合,但是也被彻头彻尾地用颜料涂成了白色。&br&另一则八卦来自于某位同他交往过的友人。蒙德里安每次去他家做客,用午餐时都会坐在餐厅背对窗户的座位上。某次安排座位时,不慎让他坐在了正对窗户的位置。蒙对窗外那棵绿树的存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br&&br&第三,蒙德里安受到了强烈的神智学(theosophy)影响。这一点在他早期的部分宗教神秘主义的绘画中有明确体现,常常是关于沉睡与觉醒、生与死、不可见的灵性之类的主题。根据他本人的文字来看,对他后来的绘画思想也有强烈影响。基本上,他同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希望自己的绘画超越时代,通向未来人类的处境,通往永恒。&br&&br&最后再来一个非常细微的细节。大约在早年同Theo van Doesburg合办杂志&i&De Stijl&/i&的时期(1917年前后),蒙德里安的作品还没有后期那么“黑白分明”,而是铺满了色块。某次他将自己的展览作品印成明信片,却发现自己所用的几种颜色(也是红黄蓝为主)灰度过于相近,在黑白印刷的明信片上看起来不甚美观,便迅速修改了自己的作品,拉开差异……此事可以体现印刷技术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此后他的几种主色一直保持着灰度的区别。&br&&br&注:&br&1.关于“铅笔细线”,我读到过,也在原作亲眼见过。但是没有搜索到图片可以说明这一点呢,抱歉。&br&&br&2.或许有些同学并不熟悉早期他在Theosophy协会时期的作品(大约1909年起),下面贴两张图以供参看。&br&&br&&img src=&/fedc3b278f3eefdeb0171fe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img src=&/093a912a6c98c29ff32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93a912a6c98c29ff32c_r.jpg&&
曾经读过大量关于他的资料,想来补充一些被忽视的细节。 因为时间略久,且许多著作是从图书馆借得,无法记起每个事实的出处,很抱歉。 第一,蒙德里安成熟时期的那些著名的“色块”画确实很接近黄金分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他作画时虽然使用直尺来画线,…
&p&&strong&蒙德里安是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但同时也是被人误解最多的一个。其实,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从真实的蒙德里安那受益一二,去“精神抖擞地迎接每个即将到来的日子”。&/strong&&/p&&img data-rawheight=&750& data-rawwidth=&600& src=&/ba10baf20ae6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a10baf20ae6a_r.jpg&&&p&蒙德里安1926年于巴黎。
&/p&&p&蒙德里安在别人眼中总是挺有距离感的,甚至有些缺乏人情味。他的画看起来并不那么具有表现力——人们总说它们“没有情感”或者是“机械计算出来的”。然而,对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研究,我觉得真相不是这样的。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的这个“蒙德里安与他的工作室”大展是第一个近距离聚焦艺术家工作环境的展览。通过策展让我确信,如果我们仔细去看蒙德里安的艺术实践,我们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p&&img data-rawheight=&351& data-rawwidth=&468& src=&/fc127e8dc51b883e416e7c4a6fa6f2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fc127e8dc51b883e416e7c4a6fa6f2ce_r.jpg&&&p&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蒙德里安大展上重建的蒙德里安工作室。&/p&&p&&strong&听从内心的声音&/strong&&/p&&p&之前关于蒙德里安的几乎所有展览都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示;当你看着他的画作按着年份一字排开,不由觉得他一路走向抽象是那么稳妥。而将每一幅画作简单视作是理所当然地下一个阶段,便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仿佛蒙德里安的最终成就在一开始就已胸有成竹。可实际上,他标志性的风格是他的发现,而不是他按部就班计划出来的。&/p&&p&有一些重要时刻往往遭到忽略:当年蒙德里安豪赌一把,决心离开荷兰而去巴黎当艺术家。没有什么比这更冒险的了。当他1911年圣诞前夕踏上南下的火车时,他丢下的是他的未婚妻以及业已成熟的事业,那一年他39岁。&/p&&p&走下火车的时候,那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蒙德里安了。他深吸一口巴黎烟雾缭绕的空气,甚至硬生生地从自己的名字——“Mondriaan”——中减去一个“a”以誓转型。&/p&&p&他一改以往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转而蜗居进了一个由艺术家工作室组成的简陋街区,在这座城市中鲜有人际交往,然而他的个人成就感却与日俱增。他在艺术上进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高产期。到巴黎不久后,他就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这样一座大都市里,你可以那样完美地做你自己。”&/p&&p&&strong&营造对的空间&/strong&&/p&&p&作为一名艺术家,蒙德里安的成就与他的另一种努力密不可分,那就是为自己富有创意的作品营造一个对的氛围。&/p&&p&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蒙德里安曾经花了一年时间,抽身离开他繁忙的阿姆斯特丹生活,搬去荷兰南部布拉邦省的乡村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学着去适应更简单的物质条件,去发现朴素生活的价值。回到阿姆斯特丹后,他开始精简自己的工作室,使其成为一个更适合冥想的空间。&/p&&p&之后在1920年代,蒙德里安的巴黎工作室便成了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他逐渐将其改造成一个纯粹的审美之地。蒙德里安根据自己的绘画风格在墙上装饰彩色的镶板,甚至和各种家具交叉重叠。客人们往往看得入迷。艺术家本·尼科尔森(Ben Nicholson)曾回忆起初访蒙德里安工作室后的感受,那是一种“惊人的安宁”。&/p&&p&1938年,蒙德里安考虑到战争的威胁,特别是自己已经被纳粹贴上了“堕落”艺术家的标签,而被迫离开巴黎。他飞往伦敦又辗转来到纽约,一路上又落下了比之前更多的财产,但面对这些损失,他心平气和。&/p&&p&在蒙德里安最后的那些工作室里,他在进行任何创作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营造一个对的环境。&/p&&p&&strong&不急,慢慢来&/strong&&/p&&p&蒙德里安的一些画作只不过寥寥两三条线,比如他的《红、黄、蓝构图C(No.III)》。你可能认为他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画出这几条线了。但经过我反复研究蒙德里安的画面,不断发现他构图和上色时所留下的微妙痕迹,这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这是他耗费大量时间作画的证据。他并没有用尺作画,也没有套用任何格式来测度出这些图案;他所凭借的只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所积累下来的判断力。你可以根据画作表面漂亮的肌理——上面的笔触清晰可见——看出它们是手工绘制的。色彩也从来不是现成颜料直接挤出来了事,而是各种颜料混合后细腻层叠出来的效果。&/p&&p&当然,蒙德里安的创作方法有时也会带来麻烦。1932年,美国著名艺术经纪人西德尼·詹尼斯(Sidney Janis)去他的工作室买画,艺术家告诉他,他喜欢的那张画还没完全画好。一小块蓝色还需要再上一遍色——“可我等了一整年都没能得到这张画!”詹尼斯后来回忆。&/p&&p&&strong&保持正确的平衡&/strong&&/p&&p&蒙德里安的绘画是关于平衡的艺术。是的,他在画面上一个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关系处理上花了很多心思,但这只是其一。值得注意的是,蒙德里安总是避免对称。他经常在画布的一边呈上大块的色彩,在画面中央则不费太多笔墨。&/p&&p&1920年,蒙德里安和另一个艺术家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起因是他的一幅画(我们不敢肯定是哪一张,不过可能和《No VI/构图No II》很接近):“他说(那幅画)画面不平衡,黄色和红色有点冲,不和谐……我随即告诉他我们追求的是不一样的和谐;他说只有一种和谐。”&/p&&p&是的,注重比例来处理画面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活力和创造力为代价。蒙德里安想要避免的正是不断重复一个相同的结构。相反,他总是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如果以一物抵消一物的方式去达到画面平衡,那是很容易的。但蒙德里安的思路更加开阔,他让所有元素都参与进来,这也促使他不停地作画并不断琢磨出新的处理方法。&/p&&p&&strong&对其他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strong&&/p&&p&蒙德里安是一个舞蹈迷。他瞧不上多愁善感的探戈,而钟情于爵士,特别崇尚查尔斯登舞——其以奔放热情而著称。“所有的现代舞蹈在如此有力快速的舞步面前都显得软绵无力。”蒙德里安如是说。1920年,一名记者造访蒙德里安的工作室,蒙德里安拿给他看一幅画,想给它取名为“狐步舞”。这位记者十分认可:“它有着同样的现代感和节奏感,有规律地来回往复。”&/p&&p&1920年代中期,蒙德里安得到了一架留声机,便开始购入唱片,于是他的工作室不仅是个作画的地方,还变成了一个舞厅——人们有必要多思考一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固定规范与自由表达完美结合。尽管人们常常觉得,蒙德里安似乎是有意要将艺术精简到它最本质的状态,但其实,他对艺术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关联非常敏感,也很乐意向它们借鉴。&/p&&p&&strong&过好每一个崭新的日子&/strong&&/p&&p&蒙德里安坚定地相信,人类将会进化到一个更高阶段的存在状态。他将他的画看作灯塔,照亮着那条路,在那之后艺术本身也可能会消失。如此前瞻的视角赋予了蒙德里安一种使命感,这也意味着他从不只是为了取悦观众。如果他当年继续做一个风景画家的话,他可能会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甚至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的花卉画依然很有市场。但与此同时,尽管蒙德里安对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有着如此高屋建瓴的感知,他却仍然没有放弃画画的乐趣,也没有放弃艺术创作;他在生命最后几年里于纽约创作的画作受到外界广泛的认可,它们还是那么热情而充满活力。蒙德里安自己将这些特质描述为“boogie woogie”【20世纪60年代节奏摇滚(Blues Rock)的一个重要的支流】。&/p&&p&从蒙德里安的艺术生涯中,人们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不要放弃,又比如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充满创造力。不过,蒙德里安教给观众最重要的一点却是“精神抖擞地迎接每个即将到来的日子”。我把这句话解读为,不要仅仅满足于当下一时的舒适,却也不要把你所有的享乐都寄托给遥遥无期的未来。这一点当然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来理解蒙德里安。我们大可以思索他对他画作之于未来的远大抱负,但我们也必须能够欣赏其作为一件漂亮艺术品的当下之美。&/p&
蒙德里安是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但同时也是被人误解最多的一个。其实,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从真实的蒙德里安那受益一二,去“精神抖擞地迎接每个即将到来的日子”。蒙德里安1926年于巴黎。 蒙德里安在别人眼中总是挺有距离感的,甚至有些缺乏人情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德里安红黄蓝原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