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口决牵动太极拳四两拨千斤斤后几句是什么

“三两拨千金”是什么意思,和“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三两拨千金”是什么意思,和“四两拨千斤”有什么关系?
提问者采纳
当然;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quot,不存在这个说法的,因为三和四这些数字很容易就记错,这完全是那个人把四两拨千斤忘记了,然后说错了;。而你说的三两拨千金不晓得是哪里看来或者听来的:&quot,开始在太极拳《打手歌》先说下四两拨千斤它是一武术技法术语
提问者评价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现在我知道了,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四两拨千斤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 姓名:李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指导教师:姜周存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 中文摘要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虽然对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总的来说,太极拳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 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 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而创编的。…这些理论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园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成为一项集健身.技击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一步步走向世界。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东方文化下创造的太极拳于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许多技击术有显著的不同。西方强调竞争和对抗,这一思想不但体现在诸多社会 领域,也体现于技击运动中。在技击中,他们极其重视实力,面对力量要求以更 大的力量来对抗,重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精细于许多问题的量化的比较。以 拳击为代表的西方技击术,动作直接麻利,注重速度和突然性。技击在他们眼里 首先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敌和我。而中国技击术(太极拳)更多地体现了统一和 协调的思想。“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的思想相对更加彰显,强调强与弱 的互相为用和互相转化,强调借势打势、借力打力,以柔克刚。它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太极拳中“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出自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打手歌。其中 这样写道:“任体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里的。四两”和“千斤”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数学概念,即:不是过去的十六两为一斤的“四两”和。千斤”,更不是现在的500克为~斤的“四两”和“千斤”。那么这样的话,125克怎么能 拨动500000克呢?所以说“四两”和“千斤”在技击中,即为“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实则各之…强则避之”“以柔克刚”的敌我双方的对立关系。王宗岳在《太极拳论》称:。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之自然之能,非观学力而有为也。”就是说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太极拳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依靠自然之能而取胜的传统技击 观念,创造了~种全新的适合相对于西方人矮小体弱的技击术.强调“四两拨千斤…借势打势”“借力打力”,追求以最少的消耗,最快的速度将对方击倒,表明 山东师范太学硬七学位论文太极拳是不同于凭蛮力与敌搏斗制胜的体育项目,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太极拳应 当好好珍惜并加以研究。太极拳是古代凭借在实践中的经验创编的,在实践中也充分证明了太极拳的 实用性和健身性,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凭借一种直觉体悟来研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很多武术学者已经意识到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 武术中的应用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总结武术运 动中的运动规律,但由于历史和条件的限制,对运动生物力学在太极拳运动中应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太极拳技击出发,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知识,从理论上迸~步研究太极拳为什么能够“四两拨千斤”,怎 样才能“四两拨千斤”以及形成“四两拨千斤”技艺的途径,借以充实太极拳理 论体系,并具体指导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使太极拳在技击上更具实用性。关键词:武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力;时机中图分类号:6852川Ⅱ 山东卿范大学碗±学位论文The minor force winning energeticaI lyAbstractintaijiquanTaijiquan is antioma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isoneof the quinlessence of ChineseIt combines with the ancient guidance,the grander scheme of the art of qigongasand meridian theory,∞wellancient and simple dialeelical theories of y缸and yang,Tnotsm.The theoriesof tradkmnal Chinese boxmgacontainrich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aphilosophy.It informedcombinat幻n offitness。altaekrest oftheand has becomeintegration of’traditional sports.It is advanchag toward theworld.Becauseofthedifferent culture,thewestcoantriesemphasizedoucompetitionandconfrontation.Intechnology hit,the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h'ength and theydetailed quantitativecomparisons inmany of the problems.Boxiog representative to theWesternattackfocuses on speedand surprise.In thekeyes,thefirst to altaek is the twoto the unity andInDTOopposite aspens:the enemy and I.Buttaijiquan atlaches importancecoordination.Thethinking of‘'small strength excels big power"is relativelyonobvious.It emphasizes the forcethe transform of strong and weak,‘'the artack bycapturing strong”. biggernleallsofofopposition'’and‘‘softWangzongynesays:”power isthanpowerless.slowmovementsⅢ1ttheskill what wecompare with fast mOvements,these belong to natural abili【y,it is notlearned in the book《ta面jquanlun》.‘'siliang'’and“qianjin”are not mathematics concept.Such words.125 gramscannot stk 500000 grams.TheOHappearance of taijiqnan brol【eadown the traditional notion which reliedmartial arl which was more suitable fornatural ability,and createdwhole Ikwollthe East.The newmartial art emphasizes“small strength exceling big power'’.‘'borrowing the opponent's strength to strike him”.It seeks to strike down yourenemy by the least consumption and with the fastest speed.onThe sport of taijiqnan is different fiom the others which dependsnaturalability.Weshould treasure and research the quintessence ofChinese nation seriously.Taijiquanis theexperience which reliedonpracticeintheancienttimes.Pragmatism and body-building alsohavebeen testified sufficiently iⅡpractice oft删iquan,butthe study of themartialart relied on one kind of body intuition.if we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ant to develop it going in further,we must solid scientific theory to be to Learned by 100king up the rcallzcguide.rckV卸ccdata,raany martial artscholars alreadythe developmentof martial artshould combine with motion biomechanjcsprinciple and sum up Ihc characteristics of motion in aod conditional restricting,WC biomechanios applied toaremartial arl.Becau%ofd。印imothe historynot enough to gothe research that motiontaijiqnan motion.Thearticle aims at show whythe minorforcewigs energetically and how The minor force winsenergetically.Meanwhile:enrichtaijiquanarttheory system,guidetaijiquan topra吮e and makc ta萄jquan having more theofattackanddefenceinwushu. minor force winning energetically;power;Key Word:martial arts;taijiqoan;theopportunityⅣ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台其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辩。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靴做储鹕苍埒新躲支凰奄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堂燕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掘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黼躲孝缘签字闩期:2001年仁月,7n别程爱用矗<≥‘、∥’、^一q签字闩期:2007年中月,7F1 山东师范大擘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以攻防技法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格斗 竞技和功法训练为运动形式,以健身、防身、修身为目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据90年代挖掘整理普 查统计,我国现有源流明晰,理法系统,风格独特的拳种达131种,太极拳是其 中主要拳种之一。它以松静柔软,绵绵不断的特色.在武术运动中独树一帜。 太极拳的产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在道教思想影响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技 击术,这种技击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习武者对武术的研究仅仅以直观体悟为主要手段,凭借自身经验对武术进行概括、 总结。虽然这些整理的笔录对武术豹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拳论、习武 经验的总结存在很大的感性成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对武术的发展起到更为合理的指导作用。 中国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已经推向世界。它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有了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实践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实践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武术理论的发展。武术理论、实践的相互影响、耦互促进,能够更好地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也是武术项目力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来分析武术有重要的意义。人体肢体的活动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那么武术套路的运动,武术技击的 动作也都符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要想深层次的研究武术动作劲力的产生,传递及作用效果就必须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太极拳讲究 的“小力胜大力” “四两拨千斤”才能有科学合理的解释和依据。2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悉,关于太极拳技击思想方面的成果如下:韩风芝,李德筠2005年1月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l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一文,文章分析了《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依据《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制人而不制于 人”,“奇正相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形像水”、“因敌制胜”等战 略思想:阻太极拳为案例,论述了武术临战状态、技击行动和技击战术思想,从而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作用。 任斌2005年4月在《武术科学》第4期《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文中 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文章从文化学角度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 从其哲学内涵、伦理、兵法、医学等方面作一尝试性研究。结论认为:推手所包 含的文化内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以及相契合的时间、载体和途径;“以柔克刚” 的特点反映了“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内涵;“后发制人”体现了儒家“仁义”伦 理思想,还包含有兵法思想等。李伟、沈红明2001年3月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了《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一文。文章以太极拳的历史和清代以来的论著以及阴阳五 行学、《孙子兵法》的有关理论为依据.探讨太极拳技击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出了 他们对太极拳技击思想的影响,为研究太极拳技术特征提供依据。揭示了太极拳 技击思想的形成。 高谊2000年9月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上发表了《论太极拳理的哲 学基础》一文,文中通过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及健身养生的特点进行哲学意义 上的剖析论述,探讨了太极拳整体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观、道观、气观以及太极图与太极哲理的内在联系。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行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辩证内涵。辨析了太极拳技 击中所蕴含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哲学思想. 上述文献资料主要是太极拳技击思想方面的资料,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太极拳的产生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巨大影响,也正是这些思想使的太极拳与其他的技击 术不相同,独树一帜。关于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的研究有: 北京体育大学胡雁宾在2003年硕士论文《优秀太极拳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 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中,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的实验仪器(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普及面最广,而且保留着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风格特点的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作以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从而 为太极拳的技术研究提出科学的实验依据。 韩雅婷2005年6月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运 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中借助先进的测试仪器和运动解析系统,以运动生物力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和相关运动生理学指标测试的方法,获取整体套路动作的时间、位移、速率、肌电、心率及能耗等指标,以此初步探析优秀太极拳选手演练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武冬、刘卉在2001年3月第1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杨式大架 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征,充分说明太极拳动作的技击特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但是这些研究偏重于竞赛套路动作的研究。由于竞赛规则的约束,运动员过于追求动作的美感和难度,动作虽然有技击的含义,但在真正的技击运用中作用不大。目前关于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姜周存教授1999年9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4卷第3期发 表了《论太极推手拳架与劲力的训练方法》一文。文章根据太极推手的运动特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和具体实践,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 强调太极推手训练要以拳架为基础,练劲是关键,从实战出发,以真求实,达到以此为我所用的目的。徐元君、姜周存在2000年第3期《体育学刊》上发表了《太极推手的力学分析 及其运用》一文,文章根据力学的三大要素,结合太极推手中的发动方法,较详 细论述了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及其在太极推手中的具体运用。 蒋林华2002年8月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上撰写的《试析太 极拳技击运动中的力学原理》一文中研究了太极拳的技击规律。采用太极拳技击 中的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惯性原理、合力原理、力偶原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太极拳具有极强的技击性。太极拳动作缓慢,用意不用力,以小力胜大力。 蒋林华在2002年8月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试析太极拳技击运动中的力学原理》一文,阐述了在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着重对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力学原理的运用予以剖析,并根据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把较 为基本的几个要点,作进一步地分析与研究,使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更趋规范化。 胡爱翠在《体育函授》1994年3、4期发表的《浅析太极拳的虚实规律》,揭示了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一些思想和规律。 他认为太极拳的用劲是与技击法密切相关的,圆中求点,曲中求直,引进落空, 合力共振。他是由道家四法则所决定的,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道家的立身之本,由于各招式的技击术存在差别,故而在掌握劲的力度上有轻重。同时强调了解太极拳的虚实,有助于太极拳的学习和掌握。杨红1996年译(美)柯尔比文《揪击术的“轴转点”应用一武术技巧中的关键性要素》,对揪击术的发明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关于人体转动轴的规律, 敌我双方贴身时候利用杠杆原理作出的一些动作的概括。 光侠在《武当》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浅谈“四两拨千斤,,》的文 章,文中就“四两拨千斤”的出处、含义作了论述,提出太极拳在实战中运用心理战术的重要性,同时列举了大量“四两拨千斤”的例子。 对刘仁辉、倪锐、肖震2004年12月在《武术科学》第6期上发表了《试论太极拳技击的训练与发展》一文,文章认为太极拳技击功效的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拳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 太极拳的习练特点、技击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目前武术运动的研究状况分析,对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技击原理的分析 还存在『-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太极拳技击原理分析的时候只是说明了一些力学 原理,没有迸一步分析在具体实践中怎样应用。仅仅了解太极拳的一点规律是远 远不够的,因为太极拳本身技击的魅力不是这个,而是一种进攻防守于一体的转 化技击术。本文将从阐述太极拳产生的时代背景开始,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进行 分析,详细论述了生物力学原理在太极拳技击中的应用。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查阅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和中国学 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及部分武术网站,广泛收集国内 关于武术中力学原理运用方面的书籍、资料,较全面的了解武术运动中运动生物 力学原理运用研究方面的状况和不足.3.2专家访谈法通过与多年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的高校教师、长期从事太极拳专业训练的高 级教练员以及长期以来坚持太极拳运动的太极拳爱好者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 见解。通过对太极拳名家及运动生物力学教授的访谈,总结他们多年来的经验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得为我所用,从而提高本人的研究水平。3.3归纳推理法根据广泛收集的有关太极拳力学。实用方面的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推 理论证,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3.4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通过对太极拳的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弄清楚太极拳“太极拳四 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总结出太极拳技击的一般规律。4关于“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论述 4.1“四两”、“拨气“千斤”的释义“四两”和。千斤”究竟是多么大的力量呢?过去和现在。两”不一样:过 去十六两为一斤,现在十两为一斤。“千斤”用现代计量的话为500千克。“四两 拨千斤”关键在个“拨”字上,这个字用的很恰当,为什么不说。抵”不说“顶” 等字呢?因为一般人都知道“四两”根本就不能与“千斤”对抗。一个、“拨”字 体现了一个“巧”字。对抗时,假如对方发出“千斤”,而己方。四两”掌握不好, 运用不当就会被“千斤”击倒,假如“四两”运用的恰到好处,那么一样能够把“千金”战胜。正是“四两”和“千金”的对立,显示了太极拳独特的魅力。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四两”和“千斤”是技击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取 胜对手,当然“四两”能否拨动“千斤”与双方功夫的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很 显然,要想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那就必须有更高深的功夫。4.1.1“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哲学基础拳种的产生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学说”、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以及各种养生理论等,共同孕育了太极拳,对太极拳的产生、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问的 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相应的阴阳不断转化的结 果。运用“阴阳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古典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影响巨大,不仅太极拳称谓反应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 规律、技术要求、攻守原则无不包含阴阳哲理。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易经。系辞》称:“一阴一阳谓之拳”。可见太极拳是由阴阳两大范畴构成的运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自明清之后阴阳哲学范畴在武术理论中更加显现出来,同时衍生出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如:阴:吸、蓄、屈、退、落、俯、来、入、收、化、引、柔、静、虚、合、降、下、右;阳:呼,发、伸、进、起、仰、往、出、放、打、击、刚、动、 实、开、升、上,左.这一对对矛盾之间互根,互用,互换,互为运动,被广泛的运 用于太极拳运动之中。 老子提出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在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的“道生万物,周行而不殆”的本原论和“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法,虽具有某种循环论的印记,却仍然以反复或曲折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在道家思想看来,“道”乃世界 的根本法则与普遍规律,太极拳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其理法相同,拳术贯穿的“理”,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即拳理或拳的指导思想。在老子所谓的“道”中,“反者道之动”理论是其核心,对太极拳技击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所谓 “反者道之动”是指当事物达于强盛的顶点之后,势必要迅速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表现在太极拳技法上,则是欲进先退、欲伸先届、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 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欲左先右、欲重先轻、欲紧先松、后发先至等,达到 “弱者道之用”。这~辩证思想在太极拳的战术思想中也能体现,例如太极拳的 明显特征是借势打势、借力打人,强调了后发制人,以柔克刚;杨澄甫说太极拳 “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如棉裹铁”;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等说法。所谓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思想,是老子通过不断进步的自然现象与生活实践,看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6]意为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 切坚强,以草为例:“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 弱者生之徒”,由此通过大量的生动事物变化现象,终于概括出一般的道理“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上升到哲学层次形成“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反者”的技击思想,成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征。[TJ 据陈鑫《太极拳论》日:“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运 行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此即太极拳之本然。”所谓“本然”二字可以理解为“根源”、“原 则”或“基础”。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至练成 钢拳、硬拳,也不至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在 这种指导思想指导下,太极拳的技击性也具备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太极拳技击的 目的是为了防身自卫,这就决定了其必然站在“弱者”的立场,研究的是“弱者” 制服强敌的技法,所以才有了在“引进落空”的基础上“牵动四两拨千斤”“借力 打人”的战术思想。这里讲的“弱者”当然不是真正的弱者,如果是真正的弱者. 根本就没有和强敌对抗的实力,之所以说是“弱者”只是从体形、神态、行为等 方面看似软弱,这是给人的一种假象。这种表面上的“柔弱”能够麻痹对方,促 使对方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容易草率行动而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破绽,给后发者击 败自己的机会。太极拳技击的特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以慢制快”、“以退为进”、“以小胜大”,这一切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具体应用。“四两拨千斤”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把。事物向其相反的的方向转化的规律’充分应用于技击实践,成就了一种全新 理念的技击术。4.1.2“牵动四两拨千斤”在技击中彼此对立关系“四两拨千斤”不能仅仅在字面上理解,如果单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是不 可能的,是不符合逻辑的。“四两拨千斤”它是相对来讲的,“四两”代表小力,“千 斤”代表大力,并不是说只用“四两”劲就可以取胜对方,它隐含的意思是在敌 我实战对抗中双方力量的一种悬殊,看似“弱者”的一方并能够“以小力胜大力” 取胜的对立关系。这里我们讲的“四两拨千斤”主要还是从技击技术角度来分析 的。姜周存教授经常说:“习拳者,应具‘千斤’,用以‘四两’。”即:练拳者在习练太极拳时,应进行力量训练,通过力最训练,使自身具备“千斤”之力,只有具备了“千斤”之力,在技击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灵活应对对手的各种功法。 如果本身没有一定的力量基础,浑身上下只有“四两”劲,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千斤”对抗。在这里谈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是技击中以小力取胜对手的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种比喻,是想展现太极拳技击的巧妙。4.2“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力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 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三要素直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 分解,可以改变合力或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也会使力产生不同的{乍用效果。 运动生物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把普通力学的原理应用于人体运动的--f] 科学。在太极拳运动中,“四两拨千斤”“顺手牵羊”“借势打势”“借力打力”均 是巧妙、合理的运用力以及力的合成分解原理,通过控制力的三要索,完成不同的技击效果。太极拳的技击在敌我对抗的过程中以推手为形式,通过推手可以体现太极拳 的“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的效果。下面我们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 来分析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4.2.1“拨”符合力距转动原理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多用F表示。力臂是在垂直转动轴的平面 内,从转动轴至g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多用L表示。力矩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多 用M表示。即;力矩(M)=力(F)¥力臂(L).力矩是描述物体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物体转动状态发生变化.肯定受力矩的作用.通过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力矩的大 小由两个因素决定,那就是力和力臂。如果用的力小,又想使物体发生转动,那 么力臂就得加长,才能达到一定的力矩.使物体发生转动。 在物理学领域,称之为力矩,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运用到太极拳上,可称 之为转劲,太极推手能用“小力胜大力。也是遵循了这个原理。人体由各个部分 组成,头、躯干、四肢。与对手对抗的时候尽量找到使对方发生转动的最大力臂, 这样才能花最小的力使对手发生转动,从而失去重心。以开门为例,当我们想打 开门时,我们不管是推还是拉,大家都知道,力点垂直作用在离折页越远的位置 即力臂越大越省力,越近就越费力。当然上述讲的力矩转动只是旌加了一个力, 使物体或人体发生旋转。在太极拳技法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力胜大力”往往 不只是在对方身上施加一个力,而是施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这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力同时作用在对方身上,力的方向相反,这样按照力矩转动原理就相当于增 加了几倍的力矩作用在对方身上,使对方更容易发生转动。转劲在太极推手有两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空种表现形式:一是两力同时作用在同一肢体上的A、B两点上,力的方向相反,使 肢体翻转或折断;二是两力同时作用在两个肢体上的A、B两点上(注:由于两肢 体的相互接触,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力的方向也相反.通过力的弧形化解与、转向,使对方翻倒或受控于另一方。嘲如图l:(图1)太极推手中,转劲的使用是较为普遍的,太极推手中的趔绊动作就是转劲中 第一种表现形式中很典型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我用右腿在对方右腿后绊住其右 腿后绷,同时我用右臂向后趔其胸部,形成一个两力方向相反的上下合劲,将对 方绊倒。属于这类的劲力的还有像:撅肘、抹脖、拦腰推胸、拦腰推膝、搬拦肘等。转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两力作用在两个肢体上,通过肢体的转化,将彼力与我力一起转移到对方的肢体上。如对手用右手推我左胸,我用左胸先以棚劲拥住其 右手的推力,随之上体左转、左胸化解对方来力,同时用右掌推其左胸,将其右手推 力与我右手推力,通过转艘的弧形运化,再施于对方左胸,从而使其受制于我。此时 对方左胸部所受的力也是一种合劲,我们称它为旋转合劲.太极推手中的双分靠、 转身打等都属于旋转合劲的运动。这些都是力矩转动原理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在 太极拳的运动中,要想使对手发生转动,失去重心,就必须在对手身上增加力矩 作用,要么加长力臂,要么运用旋转合劲增加力矩,做到“以小胜大”。4.2.2“拨”符合惯性定律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既不是只有运动物体才有惯性,也不是只有静止物体才具有惯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的大小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是物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即惯性越大。至于惯性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坐车正常行驶时,突然刹车,我们如果不是坐在座位 上,我们的重心就很难控制。从生物力学角度看,生物体以及人体当然也受惯性 定律的作用,太极拳每每出手都留有余势,也是怕惯性定律作用到自身,而失去 重心。将这一定律运用到太极拳技击中,也是非常实用的,比如:在太极拳的技 击中,我方通过假动作或不同的技法诱使对方发力后,然后减小或撤销对方作用于我方身上的力量(从有力变为无力,术语叫“空劲”),从而使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顺着对方发力方向位移而失去平衡,进而可以利用对手 调整控制重心之际,还击对方。所以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是因为它充分运 用了人体固有的属性,和它灵活运用惯性定律是分不开的。4.2.3“拔”符合合力原理太极拳运动从力学上讲也是很科学的拳术。下面根据力学的三要素结合太极 推手中的劲力方法,分析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4.2.3.1推助合力“拨一符合推助会力。~个力Fl作用在与它受力方向一致的另一个物体上 (F2),作用点在另一物体的后部,则产生一个与两力方向一致更大的合力F3。作 用点在物体后部,故称为推助合劲。…如图2:‘’●。’。。。。。。。。。。。’’。。‘。。。。。。’‘。’。。。’’-F1F2乃(图2)Fl为甲方力的大小和方向,F2为乙方施加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力的方向一 致,那么Fl、F2的合力F3方向与两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大小为两个分力的和, 即:F3=FI+F2。在这种情况下的台力F3称为F1、F2的推助合力。在太极推手中, 对手如果突然向我推来,我方向一侧闪身,避开对方的猛推,随之在其背后用力 一推,此时,我力加对方身上的力与其运动方向一致,和为两力之和,从而形成 更大的合劲,使对方向前跌倒。或者说当对方进攻不成,想耍往回撤力的时候, 我方马上给一个和对方撤方向相同的力,使对手由于回撤的力太大而失去重心, 山东师范大学硬+学位论文这也是属于推助合力的一种表现。在运用这种劲力技巧时.有前后方向的,有左右 方向的,也有斜方向的,但不管何种方向两力的方向必须一致,其推助力在后。太极 推手中称之为“顺水推舟”。4.2.3.2牵拉合力“拨”符合牵拉合力原理。一个力F1作用在与它受力一致的另一个物体上 (F2),作用点在另一物体的前部,则产生~个与两力方向一致更大的合力F3,作用 点在物体前部称为牵拉合劲。“。1如图3:F2F1F3(图3)牵拉合力的运用和助推合力的不同在于两者施加力的作用点不同:推助合力 的作用点在对方肢体运动趋势的后方,也即作用力的箭尾。牵拉合力的作用点在 对方肢体运动趋势的前面也即作用力的箭尖,用捋劲将其捋出或捋倒,太极推手中,称之为“顺手牵羊”,合力的大小为F3=FI+F2。如:对方想用双手推我腹部, 他用的力量为Fl,我腰部则在松化的同时,双手抓住对方肘部用对方相同方向的 力F2牵拉对方,产生于两个力相同方向,大小为两力之和的合力F3,从而使对手步法跟不上重心而摔倒在地。以上这两种劲力技巧在姜周存教授看来属于顺合劲, 它的运用称之为顺送,并强调其难度较大,必须是技术高超者方能用上。4.2.3.3斜合力“拨”符合斜合力原理。 斜合力为一物体同时受两个力Fl,F2的作用,作用点为A、B:或一个力(F2)作用在运动的物体上(F1),作用点为A,则产生斜 向合力F3,F3的方向决定于F1与F2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称它为斜合劲。…1如图(4)(5)所示;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所示的是两个力Fl、F2垂直,Fl与F2的合力为:F3=J卉+F;如果两个力F1,F2方向不垂直而成一定的夹角n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如图(5)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则F3为Fl、F2的合力,大小为F3=√霄+霞一2 F,F=eosa?斜合力在对抗中主要是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把对方的力打偏,通常所说的以横破竖、有 横不见横等就是运用了不同方向力的合成原理。这个原理用的很普遍,因为在实 际的技击中,在同~直线的力很少,更多的时候是两个力成一夹角。用一个小力 作用一个大力,使大力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减弱或消除大力作用的效果。例如; 对方用右拳打我左胸,我则可身体微右转,同时左手向右侧推其右臂,使对手出 拳的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再正对我左胸,而是沿着合力方向向其左外侧斜出, 再如:对手用力向我胸部推来,我随之用拥劲向左或右转动,由于我自身的转动,也 就改变了对手的用力方向,也形成了一种斜合劲,使对方之手向我一侧糈脱。太极 推手中这种利用肢体划圈的弧形运动来化解对方推力的运劲方法,称为化劲。在实 际运用斜合劲时,如上两种形式往往同时存在。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了“四两拨千 斤”的目的。4.2.3.4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比如子弹出膛时,步枪一定会向后撞。这就是反作用力造成的。运用到运动人体上 面,双方在对抗时也都会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在太极拳技击中,我们可以利用 这一原理,一般是借助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取胜对手。在太极拳中利用作用力 山东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与反作用力原理有两种情况,即:自身对反作用力的控制和利用反作用力对付对方。(一)根据这一定律我们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我们技击的实践中,不管是出拳,出隧,都要有蹬地的动作,蹬遗力量多大, 地面给我们的反作用力就多大。蹬地力量越大,地面给身体反作用力就越大,这 样使出的招法具有更大的威力。若找们蹬地力量太大,不留有余地,一旦击不到对方,我方很容易自己摔倒。所以太极拳发力不能不留余地的用大力去打击对方,其目的也是为了不引起很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二)我方可以把地面对人 体的反作用力这一原理运用到对方身上,当我方给对方背部一个向下的力量,对 方若想站立,肯定会通过蹬地动作。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顶。若我方此时突 然变换力的方向,对方则在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上跳起,而致使对方自己拔 根。此时,我施法击之,将对方击出或击倒.以达到制胜对手之目的。4.3时机在“拔”中的运用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抗,时机的把握都是重要的一环。常言道:“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战斗中,指战员要在敌我双方运动中捕捉战机,搏击中,也是要善于 准确地抓住时机,方会取得搏斗的胜利。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四两拨千斤”除了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之外,嘲机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什么时候出击最 合适,也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太极拳注重轻虚,即避重之意,若练至神妙时,对 手虽以巨力来打,略微牵动,确能以“四两”拨“千斤”。因彼力大而背,我力小 而顺,以顺黏背,对手即失其灵活,这当然必须掌握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等技巧 后方可拔动“千斤”。孙禄堂先生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必须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必须得机得势。可见时机在技击 中的重要性。4.3.1“拨”的准备状态太极拳历来主张“松静”、“安和”,“体松心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肢体的放松和思想上的冷静。“体松”并不是指身体静止, 停滞不动,而是一种松静,在与人交手时不主动的出手攻击,而是“粘连牯随,不丢不顶,不匾不抗”,身体时刻处在侦查对方、寻机待动的状态。“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松静”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只有身体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攀位论文分放松,才能避免肌肉消耗过多的能量,保证肌肉发力时收缩力量大,速度快, 作用到对方身上的效果明显。“心静”也是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它贯穿在练拳的整 个过程中。太极拳功法理论中有“虚心弱志”的说法,其中的虚心,就是心静神 凝、丝毫不乱,用沉着冷静的心态去观察对手;弱志就是舍己,消除私欲杂念, 物我合一,不给人以可乘之机。无论是“心静”还是“体静”,其最终目的是要 “以静制动”,达到太极拳的技击效果,这才是它的指导思想。陈鑫在《太极拳 权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 静制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不“以静制动”ⅢU表现出来 的必然是硬太极,硬太极则不能顺势借力,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拳论中也有:“人身处处皆阴阳,一动一静俱浑然气一动一静,一开一合, 出尽拳中之妙;“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也说明了太极拳除了 讲究虚实、刚柔,快慢以外,还讲究动静平衡,以静制动。太极招法的变化是无 穷尽的,只有保持“体松心静”的状态,才能在安战过程中,积蓄力量和寻找时 机。做到“体松心静”是习练太极拳起码的要求,是从自身角度来评价的一种状 态,但是要想在实战中真正做到以较少的消耗取胜大力,还必须深层次理解“静”, “动”的含义,做到“静”与“动”的台理结合。在操作上遵循“静尚势,动尚 法”的基本原则。下面我们就“动”“静”及其它们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谈谈动静的本质含义。太极拳讲究“以静之动”,讲究“静以含机,动 以变化”。李亦畲《五字诀》之酋即为“一日心静。,武禹襄《打手要言》也指出 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显然.在这里的“静”并不是死水一潭的静止,并 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应该认识到这种静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镇静,是保持高度 警惕,随时准备根据外来信号做出反应的一种冷静。所谓“以静无有不静”,应理 解为全身处处调整好了,达到浑然一气、周身一家、蓄势待发的状态,也只有这 种静,才能产生使对方不战自怯的威慑力。“”太极拳的“动”是意动、气动、劲 动三者的紧密结合。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肢体的运动才叫动, 还应理解为在意、气的统领下,内劲通过外形表示出来的全身协调、节节贯通。 取胜对手还需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拳论中有“静中触动,动尤静”, “静中能动”的提法。两者的关系是从动静相生、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动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静中触动”。在武术技击运动中,“动与静” 是“攻与防”这对矛盾的具体表现。二者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对立地统一。 具体地说.没有“动”就无从谈及到“静”:同样,没有“静”就无法准确地说明“动”在何处,从何而“动”。在技击功法上,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济,相得益彰…静”为“动”做准备,是蓄积能量的状态,也叫蓄势待发,“动”是“静”所要达到的结果,是“静”的目的。在传统的技击谚语中就有“静如处子.动如脱 兔”,技击的实施者在“静”中蓄积的能量在“动”的过程中得以爆发,从而实现 技击中真正的攻击与防守。传统的武术技击运动的技击理论讲究的是动静适度, “处子之静”和“脱兔之动”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形象化了的动静指标,拳论中也 有“静中触动,动尤静”,“静中能动”的提法。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拿箭在弦上 来加以说明。箭搭在弦上,弓被拉的满满的,这时尽管箭是静止的,可是谁都知 道它一触即发,这是富有动意的静态。“”所谓“虽动犹静,寓静于动的含义”,同 样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拳论中“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点出了“虽动 犹静”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当老鹰抓兔子的时候,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随时根 据兔子的奔跑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个运动的过程包含有始终把握住主动权的冷静。 从理论上弄清了太极拳“动静”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对太极拳在实践中采取“以静制动”的原则就好理解了。对方主动出击,我则做到“动急则急应,动 缓则缓随”:当对手不进攻,想与我对峙。我可主动出击,迫使对方作出反应,这 是引诱,是探知对手的反应,是一种保持冷静的动,并且探知后迅速做出反应, 先于对方。之所以能够“以静制动”,是因为静有非常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我方 头脑冷静,根基稳定,防守严密,不使对方有可乘之机,静是方法,动是目的, 静是为了更有效地动,静是根,神气是身,舍己从人是枝。“四两拨千斤”是果。 “体松心静”是做到“以静制动”的前提,由于肌肉的松弛,没有消耗太多的能 量,能够在瞬间根据需要收缩发力将对方击出,做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制人”。在练习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 个基本要领,只有这样在技击中才能做到“动静不失其时”,一切“见机而作”。不同阶段对“松”、“静”有不同的要求,“体松心静”也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提高的过程, 应贯注于太极拳运动的全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2。拨”的时机 4.3.2.1彼将发未发之际在太极拳的技击实践中我们得知,当发劲的时候,不管是用腿,还是用手, 在即将发力的一瞬间,我们肌肉要紧张.这样就会使我们身体的局部甚至全身变 硬,当肌肉紧张,身体变的僵硬时,如果有外力作用到我方身上,就如同大锤打 到钢板上的一样,力的效果全部作用到我方,使我方非常容易失去重心。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我们还知道,发力前身体要有一定幅度的摆动,使肌肉的初长度增加,这样才能发出比较大的力量,在摆动的过程中身体重心也随之有一定的变化,此时,如果有外力作用到身上,并且与重心移动的方向一致。则会使对方更容易倾倒。如:对方想用后手击我面部,我方则在看清对方将要出拳的一瞬间, 趁他重心稍向后移,准备发力时,我方给对方一个向后的力量,则对方由于重心 不稳而向其后方倾倒。在太极拳的技击中,我们一定耍抓住对方劲将发未发之际 这个时机,先于对方发力,使我们发出的力量作用到对方变硬的身体上,有利于 “四两拨千斤”。此外以上两种情况在技击中表现的明显程度,与功夫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功夫高者在发力的瞬间,是用整体劲,而不是局部某块肌肉,看不出身体那部分变僵,也就很难找到对方的破绽;功夫高者,发劲前也没有明显的重 心变化,让人也无法察觉到底重心是怎样变化的,也就不容易发现这个时机。所 以“彼将发未发”这个时机的把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掌握的,需要长期反复的练 习才能做到.4.3.2.2彼强弩之末之时强弩之末,失不能穿鲁缟也,出自《史记?韩安国列传》。意思是说即使迅强的 弓射出的利箭到了最后也不能射穿鲁地产的薄绸子。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 起不了什么作用。在技击中我们也应该把握这个时机,那就是在对方处于“强弩 之末”的时候。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通常说“静为势之本,动为势之末”一对方只 要一动,就会产生势的变化,就由无极变为太极,在对方发力完毕时,就像强弩 之末一样,也就正是我方发力的时机。如:对方用双手推我方胸部,我方则通过 “听劲”感知对方想要发力,当对方猛发力时.我方引化,微微向后方退让含胸, 避开对方的“强弓”,使其力量打空,对方打空之后的劲力好像“强弓之末”一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之无力,收之不成,此时,也就是我方发力的时机,即可“顺手牵羊”将对方发出。这个时机掌握的火候,同样也不是一日之功。4.4“四两拨千斤”在技击中的运用 4.4.1“拨”在对付顶牛的应用顶牛是指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点上,力的方向相反。对方如果发力推我,我若 不顺其来力运化,而向着来力方向顶,则双方就出现顶牛现象。顶牛在太极拳中 属于“双重”中的一种,要想对付顶牛就要了解“双重”。何谓“双重”?一指 推手时两力项抗,僵滞不动。陈微明注:“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 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二指练拳架时两是、两手不分虚实为“双重”。 《陈式太极拳》注:“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重;双手也不分虚实,亦成 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有人以为足的“双重”是病.但顾留馨认为:“虚实 比例转换时,必然会有双腿平均负担体重的一瞬间,客观情况需要双腿负担重量 时,就需要重心落在两足间,因此不应该把步法上平均负担体重都当作双重”, 要视情况而定。 双重,是太极拳之大忌.是病。从古代先贤到近代大师,以及当代拳家,都 十分重视避免太极拳训练中脚下出现的双重之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云:“偏 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 耳。”吴图南大师说拳,多次提醒学生:“两足切忌双重。”杨禹廷大师谈到放松双 脚时,谆谆告诫学子;“双脚要放松平落,不要双重,实脚要实足,虚脚要虚净。 由此看,“双重”是大忌,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现象,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四两拨千斤,克月K双重大忌是必需的。对方出现“项牛”现象,要么没有太极拳功夫,要么对手自认为自己的力量 大,功夫浅者是由于不会运化而产生双重;后者则自认为可以顶住对方的力量, 觉得来了力量也不害怕,可以项回去。如果这时我方也用力对抗,则敌我双方形成典型的“双重”,这不是太极拳所为,更起不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想用小力胜他就得把对方的劲打偏,破坏我被对方形成的双重。把对方的力量向身体 的两侧引,使他的力量不在我方重心上。如果在力学上分析,如(图6)所示: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_}--------一F1 F2叫。(图6)在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顶牛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己方用力的作用点改变, 使己作用的平面不与来力的方向垂真,这就需要我方在不用顶力的同时改变一下 对方来力与我方身体作用点的角度,顺势在身体接触点给对方一个小力,在斜合 力的作用下,使对方力偏出我方身体,傲到。四两拨千斤”。4.4.2“拨”在对付大力冲击的应用大力冲击是我们平常技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 虚实的关系说起。太极拳十分注重虚实,然而虚实是个笼统的概念,从不同的角 度去看,虚实有不同的意义。从身体重心的角度看,重心偏于左时,左为实右为 虚,反之亦然;从方位的角度讲,身体向前运动时,前为实后为虚,从劲力的角 度看,出劲之处为实,其余之处为虚。从意识上讲,注意力集中处为实,余处为 虚;从战术上讲,诱敌之动作为虚,击敌之动作为实:化勘为虚,发劲为实等等。 从传统的技击理论看,“虚与实”同样是一对矛盾。太极拳技击中讲究“虚则实之, 实则虚之”虚是手段,实才是真正的目的。“有虚无实”是真虚,“有实无虚”是假 实,真的虚和假的实都是技击实践中的大忌”。…。只有做到虚中有实,实中带虚, 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才能有效地完成由虚向实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攻击对手,当条 件不利于自己时,实中的虚可以迷惑对手帮助自己化险为夷;当条件有利于自己时 虚中之实可以有效地打击对手,进而完成有效的攻防战术。“”我国古拳谚讲:“实 中总带三分虚,虚中还有三分实。”意思是说:实中有虚,才会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 地。只有做到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才能有效地完成由虚向实 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攻击对手。“大力冲击”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理解太极拳的虚实, 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实”没有了“虚”。在推手技击中 山东师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种现象一般是对手自我感觉实力强,爆发力强,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形成饿虎扑食,一下使对手无招架之力。但是如果一旦扑不到对方的话,很容易出现由于自己步法跟不上身体重心移动速度而跌倒。如(图7)地面(图7)Fl为两腿蹬地反作用的方向,加之自身所受的重力G,两个力产生的合力使 人体向右的运动,如果步法能够跟上,则整体向右运动,如果蹬地力量太大,这 时步法就很难跟上身体重心向前的速度,造成重心无法控制而跌倒。形成饿虎扑 食现象时,就是步法没有跟上身体,一旦扑不到对手,根据惯性原理,身体继续 往前运动,以至步法跟不上而失去重心捧倒在地,所以说对于“四两拨千斤”来 说的话,使其落空是最好的方法。待对方调整重心之际我方发力.制对方于脚下, 这样既省力又有效果。4.4.3“拨”在对付生拉硬拽的应用生拉硬拽在技击中也是很常见的,有些功夫浅的人不会太多的招法,逮住对方生拉硬拽,意图是用这种方法晃动对方的重心,使其重心失去。从而使对方无 法发力,从而达到技击的目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对的方法是:第一,别让对方 抓住。要求尽量不要让对方抓住自己身体或者衣服。第二,在对方抓住前解脱。 要想办法在对方抓实之前摆脱开。第三,一旦被对方抓实,也要巧妙地化解做到以巧取胜,不用蛮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从影响重心稳定的因素入手。物体由稳定位置到不稳定位置所转动的角叫做稳度角。物体的底面积越大,物体的重心越低,这个角就 越大。若|司一物体以不同面为底面积,其稳定角会不同,并且随着底面积增大,稳定角也会变大。如(图8)所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8)这时,要使物体倾倒,需要转动更大的角度。这种情况在运动实践中常广泛 用来形成稳定的姿势。由此可见,人体要想稳定,就得降低重心并扩大底面积,人体直立时,塾D在脐部。没有外力的帮助,不可能增加很大的稳度。如果两脚分开,增大了底面积,这样就可以使重心的重垂线不容易超出底面积的边缘,有 利于更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重心,而不被别人控制。在实际运用时,可以通过稳 定重心或者降低身体重心来增加稳定程度,但人的两脚所占的底面积,有宽的一 面,也就有窄的一面,当两脚前后站立时,是前后宽而左右窄-在两脚左右站开 时,是左右宽丽前后窄,如向其窄处打击时。身体的重垂线很容易越出底面积之 外。可见,不管我们怎么站立,都有弱势,仅仅依靠降重心、增大底面积是很难 保持身体稳定的。所以在我们遇到的实战情况中,更多的时候是运用自我重心的 不断调节来保持自身的平衡。从平衡角度看,物体有三种平衡状态,即稳定平衡、 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三种。技击时,我们主要是使自己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即:锥 形体受到力的作用,在它不太倾斜,重心的垂线没有越出底面积的情况下,锥形 体很快就能回复原状,保持稳定状态。如图[9]:(图9)稳定平衡状态由此可见,人体被击时,一旦快要失去重心的时候就需要换势,即:当一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稳时,立即把全身的重量移置于另一只脚上,使身体由不平衡而复归于平衡, 也就是底面积时时随着重心的变动而变化的,这样就自然使重心垂线在将要超出 底面积的一瞬间又纳入另一个底面积之内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重心的垂线 始终在底面积的边缘。否则,重心一旦超出底面积的边缘,那么人体就会因重心无 法控制而倒地。 所以对付生拉硬拽的时候,我们首先得采取这种方法,那就是降低重心,两 腿开立增大身体的底面积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果对方生拉硬拽的力量太大,这 就要求我们不断换势。尽量不让自己重心的垂线超出底面积,还要单手或者双手 靠住对方,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平衡自己的重心。因为当对方抓住我方的时候, 同时我方可用双臂挂住他,用身体倚靠住对方,这时两个人可看成一个整体,使 对方发出的力量作用到两个人身上,这样就大大减小对方生拉硬拽的效果。在敌 我_)叹方不断平衡重心时,寻找战机,要么脱身,要么借对方力量还击对方。4.4.4“拨”在对付搬摔、抱摔的应用理解“四两拨千斤”在对付捧法的应用,我们可以从阴阳开始说起,《陈氏太 极拳图说》一书中有句话叫;“一阴一阳为之拳。”太极拳理论认为阴阳之道是拳 术运动的规律,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将阴与阳用于太极之中, 所以也将其称为一阴一阳谓之拳。就阴阳而言,《周易》概括了阴与阳的即矛盾又和谐统一的规律,精练的将其称做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 律。太极拳的整体理论体系既源于此,将道改为拳,在延续阴阳之道的理论基础上,融合了太援拳的具体实践,从丽形成一阴一阳之谓拳的太极名言。 阴阳学说还认为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这里讲阴阳是 单纯从敌我双方贴身对抗时候的阴阳转换关系来说的。不管是抱摔还是搬摔,敌 我双方都必须有身体的接触,在身体接触的时候,就两个人组成的闭合链来言, 存在阴阳之说,主动者即先发力者称之为阳,被动者即未发力者称之为阴,根据 阴阳转化的理论,在敌我双方之间,攻防都可以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 以转化为阴。所以有了这个理论,我们具体研究“四两拨千斤”在处理摔法的应用时就好理解了。不管是哪种摔法,都需要有个支点,没有支点就不能使对方发生旋转,就不能使对方发生旋转而倒地。摔法中包括搬摔、抱摔。搬摔是指通过四肢的协同动作,借助对方肢体,将对方搬摔倒地一种摔法。如:以手别子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手别子即为一手擒住对方上肢,一手按于对方跨部,通过插步旋转发力使对方倒 地的一种技击方法。技击时对方如果想用手别子,在敌我双方身体接触时,如果 对方发力早,而我方没有及时预计到,则对方处于主动,我方处于被动,很容易 被对方击倒,更谈不上“四两拨千斤”了。此时就敌我双方而言,可以把敌我双 方看成一个阴阳闭合链,对方发劲早,对方属阳面,我方属阴面,若我方发劲早- 我方属阳面,而对方属阴面。根据太极拳阴阳相互转化理论知道,对付咀手别子 为代表的贴身技击方法时,最好是抢在对方发劲之前发力,通过提前发劲使自己 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即由“阴”转化为“阳”。具体到对付手别子而言,可以在对 方发劲之前给对方一个往前靠的力量,并且作用在对方的重心线上,这时对方由 “阳一被动转化为“阴”,重心不稳,以至没有办法发出搬摔的力量,这样就破环 了对方搬摔的意图。这是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我方占有了主导地位,做到了以 巧力胜对手。 抱摔是指利用上肢将对方抱起,使其拔根后将其摔倒的一种摔法。若对方采 取抱摔的方法,我方则给对方一个横力即可。人体在重心降低后尽管可以借助两 脚间宽窄的距离增加来提高稳定程度,但是前后的距离没有办法增加,仍然存在 弱势,并且人体在下蹲后,本身的重心后移。所以这时只要在对方发力前给其向 后的横力,对方很容易就失去重心而后倒。这是给对方一个向后的力,同样还可 给对方个向前的力,那就是像我们前面说的,在对方发力准备抱我方双腿时,我 方用身体撑一下。待对方想发力时马上松开身体,在对方落空的同时,同时从对 方后面给个推助的力,使对方向前扑倒,即:先给个“拥”劲后周身放松,在对 方落空的同时,轻轻一拨,使对方失去抱摔的机会。这也是阴阳的相互转化,对 付抱摔时,我方先发的“拥”劲属于“阳”,对方属于“阴”。在对方将要由“阴”转化为“阳”而发劲时,我方则收会“拥”劲,突然由“阳”转化为“阴”,此时对方容易由于发力太猛,造成自身阴阳不平衡而失去重心。4.5形成。拨”技艺的几个阶段对太极拳练习的阶段,有的文献资料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分为三个阶段r怎么样分法,不是很固定。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本文借鉴了分三个阶段的分法:4.5.1。盘架”阶段太极拳的成套拳式,在习惯上,叫做“拳架”。盘架子就是打拳的意思。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的组合形式,各种姿势是整个套路的动作骨架。初学者学 习太极拳应先从拳架开始,此时主要学会动作,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初学时要 求从松静入手,静,即为心静,去除杂念,精神贯注,专心练拳。松,即为意松体 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初学者身上都或多或 少带有僵劲拙力,身上的肌肉、韧带、关节等很紧张,不容易放松,所以身体各 部位在运动中不能自然舒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套路己熟练,教师这时就 必须给正架,侧重于姿势的正确。《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体,以周身自然为 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势的练习,身形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端正”可理 解为身躯四肢与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也可理解成在自然状态下 的曲中取直,保持相对平衡之意。同时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 练习。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敛臀,圆裆扣膝、五趾抓地; 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要眼随手动、步 随身转;姿势要饱满大方,动作轻灵圆转。这些太极拳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要领, 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时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就要求我们一开始就要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 会练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练好。这好比小学生学写毛笔字,要 先学会正确握笔,先描红帖,从横竖撇捺,问架结构学起。否则,如果基础没打 好,那么以后就无法建造太极的大厦。这也要求太极拳教师要做到技术精湛、理 论精通、教学有方,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途径。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气,动作与“大圈”相结合,由着熟而 渐悟懂劲。这一阶段所做动作舒展大方,能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但这时的功夫在技击方面是很有限的,在推手技击实践中容易出现断劲、丢劲、顶劲的缺陷,不能一气贯通,尽管也能发劲。但发出的劲,不是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 腰,而是一节到另一节的零断劲,所以还不能适应技击的需要,与不会习武者较 量,尚有一定的灵活性,能用上太极拳的一些招法,但是这些招法运用的不够恰 当,时机的把握也欠妥当,以致技击效果不理想。而且技击时由于对对方劲路的 判断不是很清晰,发出的劲过于明显,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更谈不上“四两 拨千斤”。此时不要急于求成,随着天长日久的练习会有进步的,一切顺其自然。4.5.2“懂劲”阶段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形是拳架动作的外表,气是内气与外气的统称。《拳论》说:。一心行气,务 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这就要求招式都要注意 以心引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催外形。此阶段要求形、气结合.用气的方 式是通过鼻呼鼻入外气,加强意念,通过动作引动内气,但呼吸要绝对保持自然, 通过拳架动作的开合。使内气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谚语说:“手到 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薅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遂的重 要性。“” 懂劲阶段可分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懂自己的劲,陈鑫云:“练太极拳须明缠丝 劲,不明此即不明拳”。即逐步体会到什么是太极劲(即内劲或缠丝劲)以及劲的 蓄发相变,松活|斗弹。这一阶段发出的动较之上一阶段是有区别的。发劲幅度变 小,发劲向暗劲过度,与“中圈”结合,但威力增大。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 外相合,节节贯串,动作自然。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 其二是懂对方的劲,技击中要想敏感的察觉对方劲路除练习套路和辅助功之外, 要经常推手,锻炼听劲、灵劲。做到“打中有化,化中有打”,使周身组成的体系 比较巩固。在这个阶段,还有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那就是教师的“喂劲”。喂劲不 是太极拳劲法中的~个劲的名称,而是太极拳练习的一个过程。这个阶段对教师 的要求很高。教师有高深的功夫,才能“喂”出“好劲”。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 做到遇到对方加力时,不管来力大小,能够立刻采取相应的走化,不管如何走化, 都使自己处于顺的状态,始终占尽优势;反之,当我方想要进攻时能敏感的发现 对方的破绽,采取最合理、最省力的方法使对方处于劣势:要么使对方不能走化, 要么将对方发出。在格斗时具备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微动,己先 动,后发制人”的技艺。若没有到此阶段教师的“喂劲”,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 攻尚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就虚:而~遇到劲敌, 对方力量比较大,就感到搠劲不足,有可能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 地的状态,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 进入中圈阶段,以气催形,功夫可达得机得势、舍己从入的阶段,能随顺化 解,不项不抗。手不行,身行,身不行步行。如对方控制住我的手(梢节),我以 肘肩来化解它;控制住手和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手和肘肩;控制住手、肘肩及 胸腰,我以步伐来化解。此时练拳时以听劲、灵劲为主导思想.交手时以化劲为 山东师范大学颐士学位论文主,全以至柔。至刚内气为主,十三用法己成辅。练到这一层次,对方的进攻威 胁已不大,触着即自然变换身法,能易如反掌的将其来力化解。处处意在先,制 人如玩耍一般。逐渐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阶段过渡。基本上达到了“以四两之力,制服千斤”的技艺。’4.5。3“神明”阶段越向高级越简单,越往高级越自然。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 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 独我白明。”也就是由。小圈到无圈”的阶段。此时,动作浑圆,螺旋缠丝圈练至 极小,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至刚至柔,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跚峰论中说:“一气运来志不停,乾坤还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在技击方而表现为:浑身处处都是手, 挨着何处何处还击,身如火药,一触即发。所以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 为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此时人体象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 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强,将球拍的越重,它跳的就越高,“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Iml这一层次,功夫已由五阳并五阴的太极归于无极,进而成种化层次。与对手 交手,不见其形,只用神意控制对方。一切都在神意中,寂然不动可降千军万马。变化无穷,神鬼莫测,是对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境界的形容。嗍功夫至此,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从外表很难看出,难以臆测,玄奥渊博尽在此中,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81陈鑫有诗说:“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五蕴, 缩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犯过 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瞄1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绝。全凭一开一合,一意横扫干人军”。口J当然这个阶段只是一种向往的阶段。5.结论和建议 结论5.1本文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太极拳的技击性。其技击动作符 合力距转动原理、惯性定律、合力原理、反作用力原理,其中合力原理还包括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助合力、牵拉台力和斜和力。这些科学原理的存在,使得太极拳在技击实践中能 够“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 5.2时机是技击实战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太极拳技击实践的分析,得出太极拳 技击时的两个重要时机,即彼将发未发之际和彼强弩之末之时。同时论述了把握 好时机应该镀到。体松心静”, 5.3本文理论结合实践,具体分析了“四两拨千斤”在技击中的运用。论述了“四 两拨千斤”在对付顶牛,大力冲击、生拉硬拽以及搬摔、抱摔的应用。通过对太 极拳技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况的分析,得出太极拳在具体的实践中为什么 能够。四两拨千斤“以及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的具体的技击方法。 5.4“牵动四两拨千斤”是一种技艺,技艺的形成是分阶段完成的。本文最后论 述了形成“四两拨千斤”技艺的三个阶段:“盘架”阶段、“懂劲”阶段、“神明” 阶段。论述了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逐步提高,最终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艺。建议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并不像斗牛场上斗牛士对冲过来的蛮牛轻轻一引那么 简单,也不像与一个苯汉推手时,他往前--tF,你则向旁边一引那么容易,拳手 内气未通,要想在实战中能用上“四两拨千斤”,若非偶然碰巧,便是极难成功的, 凡有过实战经验的人都不轻言“四两拨千斤”的。因为在实战中能预知对方的发 力实属不易,而发力的的过程就是一瞬,需要在这一瞬间完成顺发拿发。总之, 尽管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技艺原理符合现代的科学规律,但是若没有高明 的老师,没有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练习,达不到周身内外高度的协调统一、灵敏协 同,进不了暗劬阶段,是难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能的。所以在我们实际的运 用中,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敲理论,不断促进理论、实践的共同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注释[1]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任继愈.老子新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2005.12:49.[3]人民教育出版社.武术(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05.[4][5][6][7]任斌.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19―21.武术科学,2005,04:[8][9][1 0]【1 1】徐元君,姜周存.太极推手的力学分析及其运用[J].2000.03:n1―113.体育学刊112][13】李俸,沈红明试论太极拳魄技击思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03:73―75.[14][15][16]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2005.12:124,124,12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7][18]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加.123,123,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09:[19][20】[21][22]【23][24]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岫.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5,12:242,242,243,244.7参考文献[1]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徐元君,姜周存。太极推手的力学分析及其运用[J].体育学刊,2000.03.[3]姜周存.从两汉时期武侠的豪强化看武术的发展[J]. (自然科学版),1999.0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姜周存.论太极推手拳架与劲力的训练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9.[5]姜周存。太极拳剑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1999.03.[6]姜周存.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1996.04. [7]姜周存.长拳套路的演练节奏与训练[.T].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周永祥,姜周存.中国形意拳[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998.05.[9]王桂荣.从中医理论轮太极健身[J].太极世界,[10]胡爱翠.浅析太极拳的虚实转化规律[J].体育科学,1996.05. [1I]孙刚,李成银.太极拳起源辨[J].体育文化导刊,2003.04. [12]李成银.论太极推手的战术及发力[J].山东体育科技,1995.02. [13]周伟良.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14]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5]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16]徐燕候,郭长铭,周凯元.理论力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2000.08. [17]罗红元,彭仕青.太极拳的慢练快用[J].武林,2001.08. [埽]漆安慎,杜婵英.力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9]杜振高,康恩君.徒手制暴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06. [20]沈寿.太极拳法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21]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01. [22]刘光鼎.太极拳术一理论与实践[加. 科学出版社,1992.03.[23]沈寿.太极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4]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骆春燕.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与《孙子兵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26]李莹嫒.论太极拳的现在养生之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3.04. [27]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8]廖田契.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J].山西: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03.[29] 刘彩平.太极拳对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 技,2005.02. [30]田林.太极拳中圆弧形动作的特点及意义[J].阴山学刊,2091.05.[31] 任斌.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武术科学,2005.04. [32] 刘仁辉,倪锐,肖震.试论太极拳技击的训练与发展[J].武术科学2004.12. 山东师范,=学硕士学位论文[33]李德印,李春莲.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M].1998.10.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34]蔡金明.对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5.’[35]罗红元,古岱娟,太极拳技理与训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06.2004.10[36]周黏丰.太极拳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7]邱丕相.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儿.[38]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39]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09. 2005.07.[40]马广禄.陈式心意混元技击32式[加.四川I: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01.[41]顾留馨.杨氏太极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2]李伟,沈红明.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03.[43]李成银.中华武术咨询大全[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4]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1991. [45]李成银,试论太极推手的战术与发力[J].山东体育科技,1995.0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本文是在导师姜周存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其中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 血。谨此向尊敬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f 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我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 都是导师辛勤培育的结果。本文的撰写,从选题、开题,搜集资料到论文初稿后 的批阅、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导师的心血。大到论文结构框架的调整,小 到用词、标点符号,导师椰一一审阅、一丝不苟。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宽以待 人的处事原则,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导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三年来,导师对找严格要求,关怀备至,在我人格和学业上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促使我不断进取。 李成银教授对我本人的写作也给予了不少的帮助,在此向李老师表示深深的 感谢。体育学院的刘涛老师、于涛老师、壬海欧老师,壬森老师、张清风老师及 武术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对本文的撰写极为关心,也给了很大帮助,在此,表示感 谢。我还要感谢我的己毕业的师哥、师姐们,他们在我求学期间充当了我的领路 人。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在我上学期间从各方面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 此一并表示感谢l 最后,借此机会,借此一角,向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浅谈中华武术的教学过程》.教育科研[J].2005.03:81―83 2.《论习武的八字要决》.当代学术月刊[J].2006.12:34―36. 论太极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李辉 山东师范大学本文链接:http://d..cn/Thesis_Y1058761.asp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两拨千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