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在编测是非题时应注意力 心理学什么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来源: 中国公务员考试中心网&
  一、选择题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  A.操作技能B.技巧C.操作能力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 [D]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B.非语言符号系统C.文字符号系统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B.心理距离C.友谊关系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B.对立统一关系C.心理互动过程D.人与人的矛盾[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B.辅助条件C.重要表现D.主要过程& [A]  87.&&&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D.促进团结协作[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B.创造性功能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D.真正目的[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B.准则与控制C.限制性影响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B.课堂结构C.课堂形势D.课堂教学[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B.课堂行为准则C.课堂纪律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B.教师的行为表现C.学生的学习方式D.学生座位的分配[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B.也是违法的C.也是不必要的D.是必要的[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B.没有问题行为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C.多动型问题行为D.自律障碍行为[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  A.作出分析B.作出判断C.进行评估D.作出决策[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B.一种题型C.某种题型D.多种题型[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B.全部过程C.主要过程D.系统程序[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 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 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 、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题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①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②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①行为检查单填写。②轶事记录。③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题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①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②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学习策略的分类(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7.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爱学生的内涵  教师的师德――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核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对学生的爱有了新的内涵。  一、信任,让学生自己做主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优越。当前,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家长都可以包办。由此,孩子的生活是舒适了,但随之而来的孩子们责任心的严重缺失。因为孩子们好像并不需要对任何一件事情负责。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大后显然是经不起社会的考验的。学校里班务工作中的每日清洁卫生工作和纪律评比等这些常规工作是便成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责任心的主要渠道。因而每一位班主任对这些工作都十分重视。往往是在开学之初,老师就先做好了安排,开学时还进行一番充满激情的动员,并且还在班务栏里贴出评比表,每周班会课时由老师进行小结,及时地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对不负责任的学生从不轻易放过教育的机会。可谓是费尽心机。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处于“被管”的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容易产生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行为,责任心得不到培养。这种教育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因而对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爱。&&&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把班上的纪律评比、清洁等常规工作交给学生操作。由学生自己来出谋划策。结果,学生们高兴地自己做主,热烈地商量讨论,很快制定出本班的班规,由我审核;在清洁、班务方面,他们商量采用岗位制,每人负责一个岗位,开展评选岗位小能手比赛。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我完全放“权”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进行评选。评选时指导学生不仅关注每一位同学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关注哪些同学能统筹安排好学习与劳动的时间,做到互不冲突;哪些同学会想办法,找到最省时高效的好方法;哪些同学与同学合作愉快;哪些同学在失败后能够毫不气馁,一直坚持做好……等等。在小结时也先由同学们讨论共同评比,要求不但要选出做得好的同学,还要说出评选这位同学的原因,他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同学们通过参与评价,明白了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由学生自主操作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班上纪律评比、清洁卫生、班务等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更主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植了责任心和自信心。可见,爱学生应该是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让学生自己做主。  二、引领,让学生获得成功  上面谈到老师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做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不需要老师的引领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时时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确立近期的奋斗目标,让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理想奋进,走向成功。  记得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两度夺冠,从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议论、猜测,山田本一听之任之,不做任何解释。直到十年后,他才在自传中揭开取胜的谜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被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而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到了。”  同样的,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有一个梦想。因为有了这个梦,童年的日子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快乐。可进入小学高年级他们就会觉得小时候的想法太天真了,因为梦想和现实毕竟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因此学生不时会出现气馁、失望、颓废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孩子在梦想和现实这段距离间制定出一个个阶段目标,努力达到阶段目标,把一个个小小的阶段目标加起来便达到了终极目标。因而每个学期开学前指导学生制订本学期的奋斗目标,为达到学期目标需要制订一月奋斗目标、一周奋斗目标等。这些目标的制订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宜太大。制订好之后贴在最醒目的地方。学生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后,老师都真诚地祝贺他,为他鼓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自己实现一个个阶段目标的成功所激励,在激励中迈向终极目标,让梦想成真。  我的从教生涯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举这么一个例子: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个同学非常喜欢学数学,在刚转来我们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长大后要当数学家。这位同学每节数学课都非常认真,单元考试成绩也很不错。有一天,我拿了一份奥数题给他做,他一看,傻眼了,只有十来分左右的题目会做。一时间,他感到非常苦恼,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当数学家的料,一段时间他陷入了一种失望无助之中。后来,我跟他谈话,告诉他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不会做一张试卷跟能不能当数学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还告诉他要当数学家得有计划,在学好各门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可以攻攻奥数,两年后考中学也要考华师附中的奥数班。然后,我带着他一起找到数学老师,一起跟他制订目标。其中有一个小目标就是从那天起到学校奥数竞赛前每天做老师布置的选做题中的两道奥数题。这个学生坚持这么做了,老师也肯定他的努力。在学校的奥数比赛中他取得了好成绩并被选送到区参加比赛。这样,这个学生不再盲目了,他有了奋斗目标,并在一次次实际目标中一天天地增强着自信。  让学生成功,让学生每天生活在充满希望的日子里,这才是真正地爱学生。  三、欣赏,让学生积极进取  原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谈自信》中说:“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美的,他真就会变美;如果他心里总是嘀咕自己一定是丑八怪,他果真就会变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脸猴相”。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而,作为老师,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大学生的优点上。一次次地、不厌其烦地当众表扬学生的优点。还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肯定彼此的优点,引导家长也来肯定孩子的优点。成长是需要肯定的,让自己的学生在一次次被欣赏中培养良性情绪,自觉地产生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们班有个年龄很小的孩子,白里透红的脸,好可爱。脾气却很大。每每做作业时,哦,不,应该是每每记当天的作业时他都要哭。开始同学都很奇怪,可开学来他天天如此,过了一两个星期大家都习惯了。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请了发了一次言,没有如他所愿再接二连三地请他,他当堂就摔东西,大哭起来,弄得全班同学都吃惊地看着他。一次测验,因为老师一句无意的话让他听了不舒服,那一堂测验他闹情绪,没把试卷做完。这也让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  我暗暗思忖,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性格要通过几次谈话就改过来是不可能的。如果每次发脾气都教育一次,说不定会使他失去信心,也许他会想:“我又发脾气了,我是改不掉的。”因而我采用了“忽略”法,我对他的发脾气忽略不提;而是找出他的优点,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小文同学上课很爱举手发言。”“小文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积极地问老师。”“小文同学的作文比上一篇写得更长了。”一次次的被肯定使他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哦,我有这么多优点,原来我还是挺不错的!”课间,我常请他帮我拿拿教具和我一起回办公室,饭后常跟他一起散步(我们是住宿制学校),有时,我会很随意地提起,你比上一周少发了三次脾气,照这样,再过几个星期,我想你根本就不会乱发脾气了。不乱脾气的你会更加受大家欢迎的。  一个学期过去,虽然这个孩子并没有彻底把他爱发脾气的性格改过来,但显然,他发脾气的次数比原来少了很多很多,几乎不见他发脾气了。至于做作业,他早不哭鼻子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做数学题时,积极向难题进攻,一遇到不懂的问题总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参加全国作文比赛还获奖了呢。我想他长大了许多。相信不用多久,他能把爱发脾气的性格改过来,同学们都这么认为。  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人见人爱,但有的学生的确让人伤心伤神。作为教师的我们,不管对怎样的学生,始终都不能放弃,而是以一颗爱心走近他们,欣赏他们,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阴影,走向积极进取。会欣赏学生的老师才是会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交流,让教学相长  新课标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我们很欣喜地发现,教育的脸悄悄地在改变。比如在读书活动中,不再是过去的老师要求学生每天读多少书,记多少读书笔记的形式,学生也反过来会问老师会读多少书,会记多少读书笔记,于是有了师生的许多约定。约定一学期师生同读一本著作,交流读书心得;约定在班级管理时,学生犯错误后请老师先做律师后做法官;约定本学期每位同学都认真完成每一次习作,老师在学期末把学生的作业制作成一本精美的文集……这些约定,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师道尊严”渐渐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地位的真正平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平等对话,互相交流。  在这些互相交流中,我们实现了“双赢”。比如,读书活动的约定,不仅使学生看了大量的课外书,摘录了许多优美词句,在这么一种与老师的“较劲”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老师也读了不少书,充实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约定,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没有了枯燥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不足,自发地改正不足之处。而老师也可以从不同教育方法的不同效果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在制作文集的活动中,学生收藏的不只是那一两本文集,随文集一起珍藏在师生记忆中的,是一份浓浓的爱……  在这些互相交流中,更多学生向老师主动敞开心扉,老师也饱含真情走向自己的学生,像这样以心灵碰撞心灵,以真情呼唤真情,将“美好”留在彼此的心中。像这样双向互动,全情参与,师生共同建设自己,提升自己,达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师生的平等交流是教师爱学生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新时期,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准确地思考爱的内涵,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会到爱的真谛,教育的真谛!让我们用爱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取成功!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 对这篇文章的评论
请在下面框中写入您对这篇文章的评论内容
评论人姓名
卓越备考学习中心,为实现您的理想尽职尽责,助您一臂之力!
 建议使用分辩率IE5.0以上版本浏览 &  版权所有:卓越备考学习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注意力转移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