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州中学神童中饶州中学当地让小儿读书风气主要受哪几件事情的影响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古文阅读《饶州神童》中直接指明造成饶州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的两句话是?原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加菲41日18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
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
然儿非其质
俚俗争慕之.
(1)俚俗争慕之(2)昼夜苦之
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UID 218561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张利民老师整理
南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见到介绍当时培养教育“神童”的事迹,即今以大量读经替代教育的方式:
元丰七年四月初五日,礼部举行考试,应试者是饶州(今江西鄱阳)保送来的神童朱天锡,只有十一岁,竟能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背诵如流,不错一字。于是皇上立刻召见,宣布赐予“五经”(进士)出身。别人皓首穷经一辈子还不一定能得到的功名利禄,这个十一岁小孩立马便得到了。于是神童就多了起来,十月四日,朱天锡十二岁的堂兄朱天申,将上述七经加上《孝经》、《扬子》、《老子》连读一百遍。十月二十七日,抚州(今江西临川)十二岁的黄居仁,将九经连读七十五遍,二人也算“神童科”考试及格,得到了和朱天锡一样的奖赏。
北宋亡于朱天锡“神童及第”后四十二年。这四十多年中,发现神童奖励神童曾成为朝野上下的一种风气。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有一则也谈到这件事情,叶梦得说“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上)
饶州朱天锡因为能背诵经书,成了神童,当了官。人们十分羡慕,都希望自家子弟也能成为神童。于是不管小孩的资质如何,到五六岁能念书时,都要他背诵五经,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和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请人备一个大竹筐,将小孩放在里面,再将竹筐连人吊到一株大树的高枝上,给小孩一本书坐在里头读,使之看不到别的东西,接触不到别的人,在视和听两方面排除一切干扰。小孩每读熟一本经书,便给那个人一笔钱。这样,教的人为了早些得到钱,不分白天黑夜逼着孩子苦读苦背。这种“神童科”办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间确实“培养”出来了几个像朱天锡那样能够背诵如流的,“饶州出神童”的消息也越传越广。“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于死者,盖多于中也”,被苦读苦背折磨至死的幼儿,比起能够考上“神童”的来多得多。一直到金兵打来,这种“传统方式”才暂告结束。
历代童子科事例,与大家分享如下:
经学、科举、童子科
经,亦即儒家的几部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由于《乐经》早佚,通常所说的
“经学”,便实际上只余下五经。
《五经》的具体成书年代,研究者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为多数人肯定的,就是它们均成于先秦时代。这几部儒家经典,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几遭灭顶。所以在西汉初年,《五经》的传授主要依靠当时还健在的一些年老儒生的口授笔录。正是这种传授方式,导致了所谓“今文经学”派的产生。由于汉初统治者对百家之学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策略,所以《五经》虽在焚书运动中几遭灭顶,但在汉初还是逐渐传授开来。到汉武帝时期,《春秋》公羊派(今文经学)大家董仲舒向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在此同时,一些以先秦古籀写成的经书也陆续被发现。由于汉时通行的文字是隶书,故这些籀文经籍被称为“古文”,由此而导致了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古文经学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了经学的传授。经学进入了一个昌盛发达的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经学教育开始成为学校和非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论语》、《孝经》等儒家著作受到的重视,在汉平帝元始三年,就令在乡和聚设立庠和序,并设《孝经》师一人。
正是经学地位的提高,使通经致仕(所谓“明经拾青紫”)成为当时士人的主要理想,这一点也使经学教育逐渐渗透到小学教育中。原因就是欲通经,首先得明文字及训诂,所以“小学”实乃通经的第一环节。识字本身是为通经打基础的,故小学教育具有识字、写字和传授经学知识诸职能。
汉代的这一传统,在魏晋六朝得到了继承。虽然后代的经学家们视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视六朝为经学分立时代,但通经是当时教育的主体。一个人通经的数量往往是选拔官吏的重要依据。六朝诸代,亦立有《五经》博士。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当时的经学教育的兴盛。
如晋代王育少时孤贫,为人牧羊,“每过小学”,总是伤心落泪,后同郡许子章使与自己儿子同学,“遂博通经史”。南齐顾欢,偷听乡中学舍教学,八岁诵《孝经》、《诗》、《论语》。再如北魏的刘兰、北齐的李铉等例子,都可说明这一点。又如“顾野王,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杜)之伟七岁受《尚书》,稍习《诗》、《礼》。十五遍观文史”“(裴)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王)《五经》”。徐孝克,“少为《周易》生”。孙惠蔚,“年十三,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徐之才,“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从这些人的年龄来推断,在魏晋六朝时期,儒经应是小学教育的必须。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也曾说:
(近世)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自荒乱以来)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汉代经学兴起以来,中国文化的主体逐渐以经学为主干,教育的重点放在经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经学的教育显然有两种作用,一则为己之学,修养自己;一则经帮济世,利济他人,通过经学完全可以达到人生学问的目标。
明经、进士两科,通常认为是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立的。这两科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开始进入科举时代。直到1905年被废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一千四百年。
科举考试有一定的科目,学校和非学校教育,也就有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如唐代进士科试诗赋,所以诗赋教学在唐代就颇受重视。当时各类“大学”教育如此,儿童教育同样如此。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唐代科举即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子宫;通七,予出身”。在宋代,国子监中设小学,其选拔儿童的方式,亦与科举相差无几。而从一些学者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评,也能够看出科举的影响。如陆九韶云:“世之教子者,惟教之以取科举之业。”陆子寿云:“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洒扫应对之类,皆有所习,故长大则易语。”
元明清时代,服务于科举仍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元代许衡“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明代王阳明《训蒙大义示教读刘伯颂等》、吕坤的《社学要略》中均对科举目标有所批评。清代费丙章题杭城义塾联云:“莫谓孤寒,多是读书真种子;欲求富贵,须从伏案下工夫。”表明有些小学甚至直接把将来参加科举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当今的小学升学竞赛考试,更是过之不及。
隋唐以后的小学教育,因为在目标设计、课程编排和具体教学法上,都没有脱离服务科举的轨道,在整体上没有大的发展。科举制度尤其明显是造就了“童子科”弊端。
唐代在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设置了童子科。以后历代皇朝虽时断时续,但还是基本上保持了童子科,形成了一整套选拔神童的制度和方法,确定了一些基本内容。这种对才能超常幼儿的选拔措施,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
汉朝建国以后,以秦朝亡国为鉴,欲招贤纳良,共同治国。为选纳贤良,汉代实行察举制,汉代的察举制中选举科除了有贤良方正、孝廉和秀才、明经科外,为了选拔才能优异的幼儿还专门设置了童子科。汉代的童子科,是选年龄在十二到十六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入科。这科最早可追溯到汉初,当时萧何在他起草的吏律中曾提议,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能得为史”,成绩优异的竟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文献通考·选举考·童科》) 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倡议将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确定为40以上,其实左雄也赞成梯队式的干部培养办法,左雄积极改革察举制,坚持考试,严格选举。他奏请皇帝: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当时有“汝南谢康、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就是经他本人奏拜为童子郎的。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当时在太学中有不少风云一时的“神童”、“奇童”、“圣童”。“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司马郎十二岁试经后得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受到隐瞒年龄的怀疑,他理直气壮地说:“郎之内外,累世长大,郎虽稚弱无仰高之求,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之人十分惊异。幼儿背诵一部儒家经典,并非特别难的事,可是因为一旦通过,就是入仕捷径,因此考场上以大小伙子冒充童子军的,大有人在,即司马朗所讲的“损年以求早成”。
唐代科举制中的童子科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到唐代科举制发展、完备了起来。唐朝取士途径有三条:由学校出身的叫做“生徒”,由州县考送的叫“乡贡”;由天子亲自诏的叫做“制举”。生徒等要礼部参加省试,参加礼部省试的科目,常设的有秀才等六科,非常设科目有童子科等。唐代的童子科和科举制度中的其它科一样,有严格的规定。考试内容、方法,应试者的年龄和入选者的使用等都有条文限制。唐刚开始设置童子科时,条件比前代更严,年龄多限制在10岁以下,而且必须由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推荐。武则天时,裴耀卿8岁,试《毛诗》、《尚书》、《论语》及第。还有一个王丘,11岁通过童子举及第,别人诵经,惟独他自己要求作文,于是声名大扬。 “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到后来又规定“实年十一、十二以下”。考试内容,要求能一经以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并且要“自能书写者”。“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代宗广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杨绾发现童子科有使幼儿凭其小聪明而获官的可能,“恐成侥倖之路”。他奏请罢废了童子科。到代宗大历三年又重新开设童子科。下诏要每年都要考选年龄在十岁以下,通一经兼《论语》、《孝经》者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等一同考试。到文宗开成二年,皇帝下诏各道,禁止滥荐童子,“冀绝倖门”,但“虽是有命,而以童为荐者,比比有之”。可见当时推荐神童以应特科,已成为社会风气,虽天子有令也难禁绝。到宣宗大中十年,对荐送童子又做了详尽的规定,为了保证童子科的质量,申饬诸道“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以下,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写者”。如果选送那些年龄已过,并且才学平平之辈入京参加省试,那么“本道长吏亦议惩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的童子科经历了设置到诏禁再到复置的这样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开始时,发现童子科的弊病后,采取取缔的办法,但“虽是有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后来发现光是罢停不是办法,还是要用具体详尽的规定来堵童子科中纰漏才是正道。
童子获得做官资格后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授官呢,我们仍以裴耀卿、王丘为例:裴耀卿8岁及第,“弱冠拜秘书正字”,就是20多岁才授职。王丘则是“弱冠,又应制举”后,才授职奉礼郎的。但相比30岁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到40岁才能登堂上任的平均水平,举童子的上岗时间应该说大为提前了,于是“望子成官”的家长都想钻营这条捷径,所以杨绾上奏请求废除这一“侥幸之路”。往后停复无定,可见其争议之多,大概和今天的“奥数”是否应该举办不相上下。
五代时期的童子科
五代时期为时不过五十年,在动乱的条件下,科举考试衰微,童子科也弊端丛生。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曾勅令各道,斥责了解送童子不负责任的现象:或年龄渐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针对这种现象,明宗明令:“自此后,应诸道州府如公然滥文解,略不考选艺能,其逐处判官及试官,并加责罚。”
对于当时童子科所存在的弊病,后晋的礼部侍郎张允也看到了,他在给高祖的奏折中说:“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院,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蠲徭役,虚台官名。”对童子科的认识比较深刻的是后周的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议。他认为,人们都把推举参加童子科省试的幼儿称为神童,“既幼稚之年,禀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才英奇”。这样的特殊幼儿不一定是每一年,每一州县都有。所以,应该“出于自然,有则可举”。没有,则也不要为凑童子科数,而强举。他认为,童子科的主要弊病在于:使世人为了中童子科使子孙为官,而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到省试时,有的虽念诵分明,但年龄稍过,有的虽年龄适中,但念诵未精,这样,裁定中否,家长不服,引出许多纠纷来。为此他提议使童子“任改别科赴举”。
五代时的辽设立了“经童科”。规定:凡士族或庶族地主的子弟,年龄在十三岁以下者,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题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题以上,为中选。(《辽史·世宗本纪》)辽的经童科,是在世宗继位二年以后设立的,基本上是按唐代童子科制而行。
宋代的童子科
宋代,神童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为了选拔和奖励神童,专门设“念书童子科”。整个宋代的童子科也似唐代,几复几罢,在复罢过程中,童子科也逐步完善起来。宋代童子科有其特点:其一是对奇异童子皇帝往往亲试之;其二是到宋代后期,将童子科分为上、中、下三等,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的待遇。文学家杨忆、宰相晏殊都是“念书童子科”出身。仅宋真宗在位期间,选为“念书童子”的神童就有15人。蔡伯希被选中时年仅三岁,是宋代一百多名神童中年纪最小的,宋真宗特别喜欢他,曾有诗云“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封他“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让他在东宫伴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读书。南宗、高宗、孝宗时选“念书童子”达到高峰,有些地方训练儿童读书风气很盛,宋高宗时录取的27名神童中,除8名籍贯不明外,竟有14人是从饶州来的,其中兄弟就有4对。
宋代关于皇帝亲自考试童子的事例很多。据《宋史·太宗本纪》所云:杨忆,能言时母教以小经,七岁能属文。太宗闻其名,特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试词艺,后送京城,天子亲自试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赞赏,后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另据《晏殊传》所记,晏殊七岁时能属文。景德年初,以神童被推荐。宋真宗召晏殊与进士千余人一起进行廷试,而晏殊不胆怯,下笔立成。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时,当晏殊看其赋题后,对真宗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真宗爱其不欺,多次称赞。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使其在秘客读书。据《宋史·神宗本纪》云:神宗元丰七年,神宗于睿思殿亲试饶州童子朱天申,赐五经出身。宋高宗在建炎二年,亲试童子朱虎臣,赐金带以宠之。因为宋代皇帝对神童选拔比较重视,所以所选神童大都名实相符,童子科举中者,许多都成为国家重臣。象杨忆、宋授、晏殊、李淑都成为宋代著名的贤宰相。
宋孝宗淳熙八年,开始将童子试分为三等:凡全诵《六经》、《孝经》、《语》、《孟》及能文,如《六经》义三道。《语》、《孟》各一道、或赋一道、诗一首为上等;诵书外能通一经者,为中等;只能诵《六经》、《语》、《孟》者为下等。
金、元、明时期的童子科
金代的童子科和五代时辽的童子科很相似,设经童科,考试方法和内容也大同小异:“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贵在幼而诵经多者,若年龄相同,则以诵大经多者为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代有人曾提议:童子科中选者,先不使其登仕途、为官,而叫其修习进士举业,若考试中进士第,自同进士任用,如不中,本科出身。这就根绝了中童子科而登仕途,但力不胜任的现象。
元代承前制,设童子科,无常员,历年多有举荐。成宗大德三年,始举童子杨山童。大德五年,大都等路举童子张泰山等。武宗至大德元年,举武福安。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举俞傅孙、冯怙哥。延佑六年,河南路举张答罕。延佑七年,河间县举杜山童,大兴县举陈聃。英宗至治元年,举陈元麟。至治三年,河南省举张英。泰定帝泰定四年,福州举神童叶留耕。文宗天历二年,举神童杜风灵。至顺二年举答不歹子买来的为神童。
明代对所举幼童,实行“课业廪给之制”,即“凡各处举到幼童,奉旨送院读书,习字者,月给食米,内阁稽考课业。俟有成效,奉请擢用。其愿科举出身者,听”。(《续文献通考?选举考·童科》)先使所举童子养读,然后考核,合格者录用,或让其参加科举考试。明在科举考试制中专设童子科,间或有以神童荐者,天子都召至亲试,或留中月给食米,送院读书,或遣归就举。以神童荐者,“卓然为当世名臣者,盖不乏人”。
童子科的弊端
历代童子科的神童,最终却大多无所作为。宋代的一百多名神童,除杨忆、晏殊外,史传中都找不到踪迹,那位名噪一时的蔡伯希长大后也碌碌无为,只是借着昔日之名,向皇帝讨赏。宋高宗曾为此疑惑,为什么赏赐过的神童没有一个“登科显名”呢?臣僚们的回答是,这些童子仅仅能诵读,但不懂义理、作文……
宋代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人的学问皆可以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他把人的记忆力的先天因素比作一个人下围棋,认为一个人下棋水平,尽其全力终有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虽只是一子,到老也不可能增加。他以吴元献、杨文公为例,元献十四岁,文公十一岁,真宗亲自试以九经,他们不漏一字,“此岂人力可至哉。”他认为先天素质是造就神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顾先天素质的好坏,一味想把禀赋一般的幼儿都培养成神童,那是十分愚蠢的。叶梦得说“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上)这种极端的读经方式,“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神童的先天因素固可考虑,但是量才而教,才能成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描写儿童被关到楼阁上背经书,背不会不准下楼的记载,反应出童子科在清代的影响,亦如叶梦得记载的作法一样。清代晚期,童子科被清政府废止。
童子科的教育,如同今日儿童读经运动所说的,大量背诵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的提法一样,一味强调孩子的记忆力,忽略发展儿童的理解力,是纯粹的记诵之学,并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也不符合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故“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童子科以及今日读经教育的必然结果。不重视小学功夫的次第,一味的灌输,就是古今一直为人诟病的填鸭,这笔帐不能算到经典上,应该算到利益和盲从的愚昧者头上。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谢谢参与!
谢谢参与!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精品文章!
UID 145177
积分 41954
威望 41954
金钱 24035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浅显的道理,有些人就听不进去
UID 249622
积分 10624
威望 10624
金钱 1325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张利民先生就是写【读经十年】的那位海印子吗?
UID 218561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是的呢,鸟兄知道的还真多
UID 563111
积分 12823
威望 12823
金钱 30676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一味强调孩子的记忆力,忽略发展儿童的理解力,是纯粹的记诵之学,并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也不符合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是啊,我常想,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因为他在懂得生活,学会生存之后,才能深入理解书上的道理吧?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学习经文是排在最后面的事。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解读。
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教育。在自然中感受天地万物,在实践中成长,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实践古代智者的道理,才能让孩子更加理解和热爱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谢谢版主提醒!人品和生活能力比什么都 ...
谢谢版主提醒!人品和生活能力比什么都 ...
UID 828146
阅读权限 3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1 伯昏无人 的帖子
要活学活用不能读死书
UID 29575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浑身冒汗,血淋淋的教训。可怜的孩子……
UID 29575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司马郎十二岁试经后得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受到隐瞒年龄的怀疑,他理直气壮地说:“郎之内外,累世长大,郎虽稚弱无仰高之求,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之人十分惊异。幼儿背诵一部儒家经典,并非特别难的事,可是因为一旦通过,就是入仕捷径,因此考场上以大小伙子冒充童子军的,大有人在,即司马朗所讲的“损年以求早成”。”
这段,笑死了。太有戏剧效果了。
UID 408176
阅读权限 4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现在许多追求朱天赐的人,一样的不解,为何要让孩子背那么多自己不理解的东西,总以为记忆力其实也是一种宝藏,用来记忆理解与有用的东西,国学经典,更重要的其实是理解与运用,会背与否,何必如此纠结
我很赞同。
我很赞同。
UID 262546
阅读权限 9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这笔帐不能算到经典上,应该算到利益和盲从的愚昧者头上。
这句话写的真好!都是大人的功利心太强导致的结果!
孩子的悲哀......
孩子的悲哀......
UID 499595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其实什么东西用一些例子还不能就说明什么事情的真谛,一切就看自己的观点,自己去多品。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体的教育方法,还因为孩子的不同,起得效果也不一样。
UID 499595
阅读权限 7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死读经的历史教训——饶州神童
其实我也同意是大人的功利心导致这样。但身处这个漩涡,又有几个能做到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呢?有时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饶州神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