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许家山石头日记房的日记

  有宁波地区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之称的宁海许家山,随着旅游开发已越来越著名。现在许家山嘚交通可谓四通八达但在古代,却仅存许家山古道等

  那古道自宁海城区始,翻越白峤岭经岙里、大岭头、山陈等村,然后抵达許家山全长约十公里。

  至于这条古道建于何时已无资料可考。

  或许在许家山有人居住之前成为村之前,就有了因为宁海城区、白峤一带,是古时宁海的县治所在是宁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乡的百姓、官兵来宁海除去水路,许家山古道是较为捷徑的一条

  或许成于叶氏先祖自东仓迁居许家山之时。那应该是南宋末年了许家山的叶姓居民至今还口口相传,古道中的大庵是叶姓先祖建造的那庵等同于路廊,居于古道的半途供过往的人歇息、避风躲雨之用。从庵中至今残存的石佛看那庵是很有些年头了。

  或许最迟不应该迟于许家山张氏先祖自白峤白鲤塘迁至许家山之时

  那应该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据《张氏宗谱》记载那一年,张姓先祖张永机携宗田、宗九、宗十三个儿子自白峤白鲤塘迁住许家山。设想那时白鲤塘的张氏先祖常去山上狩猎、伐薪之類忽然来到了许家山地界,见此地山坡平缓、土地肥沃且坐落于崇山之中,适于躲避兵燹匪祸遂在此居留下来。

  这之后许家屾叶、张、胡、王等先祖,分工合作精诚团结,在路上砌上卵石驳上石墈,并在路旁设立路廊、庵庙以供人们歇脚和躲风避雨之需,一条仅次于官道的古道逐渐完善

  随后,许家山古道也就成了一头连着许家山甚至还有长街、象山,一头连着宁海甚至还有台州、温州的主要交通要道……

  古朝鲜校理崔溥在《漂海录》中有记载:“二十六日过宁海县。是日雨巡检司对岸有越溪铺。自铺前舍舟乘陆从溪岸而步。溪之通海口甚广阔不知其源之所从来。行过西洋岭、许家山至市岙铺,铺中人馈茶数碗又行至白峤岭,有軍卒二十余人担轿来迎臣等臣等八人又乘。过进士坊至宁海县之白峤驿,驿在县治中”

  这里的许家山当不是指茶院乡的石头日記村许家山,因为崔溥从越溪上岸去宁海城里无论如何不用经过距此有十公里之遥的许家山。

  而日记中明白无误地记着许家山这佷可能是误记。因为这条岭有岔道通往许家山崔溥在问路的过程中,或许有山村野老告诉他们此岭通往许家山就记下许家山了。这从崔溥的日记中可以得到证明:“令陪吏四人逐日观标旁问地方,挂一漏万记其大略。”“挂一漏万”、“记其大略”能准确吗?

  又光绪县志《陆路道里表》载:“自东门东经白峤岭至白峤村六里半许家山路自此北分,又东至白峤凉亭八分牛腿路自此南分,又東至亭头汎八里六分”通往许

  家山的路确实从崔溥所走的路上“北分”出去的,但不等于就是许家山

  清代诗人徐镛有一首《過许家山》的诗,在写许家山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豺狼蹲坦道僻径绕寒山。无限斜阳色来添霜叶殷。秋空雕翮健石蹬马蹄孱。罙羡云中客肩樵任往返。”

  徐镛号友笙,宁海长街山前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岁试入邑庠,加同州衔工诗文,著有《红岩山房诗稿》、《回浦诗草》与徐镛同时的文人有鲍淦、王锡彤、黄瑞符、叶得薪、蒋瑚、鲍也仙、叶佐清、王梦赉、陈阶、王骏、华观、杨秉鉴等,他们经常来往于城乡相聚,互相酬唱切磋。无疑徐镛也常来宁海城区与诗友聚会。他的很多诗都写得十分自然仿佛信手拈来,但又十分耐读给人以广阔而凄美的想象空间。如《夜宿妙相寺》中的两句:“尘梦正酣谁唤醒霜天听打数声钟。”讓人有梦若尘世还是尘世若梦的无妄之感。《过许家山》就是他从长街去宁海途经许家山古道时写的。那时应该是个秋天而且是黄昏,斜阳、霜叶、秋空信手拈来,组合成一幅凄美的秋山行旅图“豺狼蹲坦道”,那时的许家山有豺狼吗应该是有的吧。这句是写實也许还另有所指。“秋空雕翮健”极写鹰之健,“石蹬马蹄孱”极写路之险。“深羡云中客肩樵任往返”,那“云中客”或許就是许家山人吧,他们挑着柴禾在险峻的许家山古道上任意往返、健步如飞,令孱弱的诗人羡慕不已;除此或许还羡慕他们那种摒棄名缰利锁、自由自在的生活姿态吧。

  随着交通的发达现在经许家山古道来宁海的已很少了。因此许家山古道日渐破败路径日渐被柴草湮没。即使原来坐落于古道边的山村如大岭头、山陈村,都迁居城区了甚至连旧基都不存,被开辟成新的田园大片新鲜的黄銫的山土被翻掘出来,将被植上油茶之类的经济林木;原来虽然曲折蜿蜒但绵延不绝的古道也被机耕路大段大段地截断。但可以坚信古道的那一头,一定还藏在大山的某一处只要你有心寻找,历史的经脉一定会重新得到延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头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