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生跨专业2016考研工科分数线有什么好建议吗?

研究生跨考哲学是放弃自己的前途吗?
【oldgoat的回答(131票)】:
从后开始往前批驳:
“是在以后的中慢慢感悟的,不需要专门学习。 ”
——哲学现在已经成为相当精深而专业性强的学术,不专门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光靠感悟得来的是鸡汤,就像知乎哲学话题下的一大批鸡汤一样,平时聊天可以一聊,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十分粗浅而且漏洞百出。
“兴趣要养着……不能当作事业。”
——我很怀疑题主家里人这么跟题主说的动机,要么就是家里人见识不足。社会是相当能消磨人的意志的,职业、妻儿家庭等等都是压在社会人头上的大山,在这些大山的压迫之下大多数人要么就慢慢把原来的兴趣忘记了,要么就只有等到白发苍苍一把年纪、自己退休孩子成人独立之后才能够摆脱这些压力重新捡回兴趣。要想保持兴趣地做事业,几乎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做那些与你兴趣一致的事业,比如学术兴趣(不仅仅是哲学方面的)基本上就只能拿到博士学位然后进高校或研究所当教师、研究员才可能真正保持下去。
“人是要赚钱的,等有钱了想怎么搞怎么搞”
——首先,同第二条,很多人都是等到真有钱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他有钱是为了搞什么了,要么就是年纪太大搞不动了。其次,综合起来看哲学其实是消耗资源相当小的一项事业:经商要有各项成本,从政有巨大的时间和心理压力,工程需要有项目投资,自然科学家要找钱建实验室,就算是数学家现在也可能需要钱买高性能计算机;哲学则只要有脑子、笔和专业文献就够了。第三,如果真的成为专业性的哲学研究者,这也是一项堂堂正正有收入的工作,不是不能赚钱(只不过赚得少一点而已)。甚至酸葡萄一点地说,大家看到社会上可能有不少月入无数光鲜亮丽的大富翁、励志偶像,但其实他们身子底下都不知道躺着多少在他们那条路上半路牺牲者的尸体呢。想赚钱可以,但你就敢保证你就一定是那个温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我不是说学哲学就一定好或者高大上什么的,我只是说明哲学跟其他工作(比如机械类的)其实没什么两样:同样有门槛、有风险也有回报;哲学相对于其他工作有它自己的优势,其他工作也有它自己的优势,但社会的现状就是你不可能两者兼得。因此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着面面俱到或者”赚钱之后就可以搞兴趣“这类想法都是自欺欺人的,不管是对哲学还是对其他工作都是如此。
【SimonLuo的回答(85票)】:
我已经离开哲学系来到了政治系念硕士,未来有一定可能还会继续去到社会学系或者历史系,但还是希望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我对「要不要学哲学」这一问题的态度一直是:
1. 不鼓励所有未进入哲学领域的人选择哲学。
2. 鼓励进入了哲学领域的人不要轻易舍弃这个学科。
原因是其一,未进入哲学领域的人,囿于我国哲学教育的种种问题,对这个领域抱有太多幻想。在非中文世界里,有不少指引性的文章介绍哲学学界,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例如这几篇著名的文章:Should I go to Graduate School in Philosophy?();Advice for undergrads?()。但是中文世界里,这种文章少之又少。正如 所言,「哲学现在已经成为相当精深而专业性强的学术,不专门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然而不少爱好者并未进入哲学的门槛,并不了解学界研究的热点,他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保安主义三大问上,这和哲学领域内研究的问题,差别不小。这边有一个PhilPaper的survey(),可以看一下对这些问题,是否有起码的基本认识,从而判断一下自己对这个行当的了解有多深。
其二,如果选择了哲学,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你将来的工作,需要按照择业的标准来衡量它,例如收入。我本科的导师,一所优秀大学的哲学系博导,也曾经跟我们抱怨过他税后的工资只有RMB7,000+。一旦需要靠这个学科为生,就需要权衡自己对收入的态度,自己的家庭承受能力和期望。本科毕业前不只有一个教授向我们系的八名毕业生强调,想留在这一行里,最好家境尚可,不需要你迅速挣出大钱来。如果选择了哲学,将来不打算留在这个行业里任教职,那就需要清楚这个行业有哪些比较可能的从业方向。我的目标只是教职而已,接触的其他样本太小,不敢误导。但这个学科的就业选择,显然并不是非常宽广。
其三其四我可能还写得出来一点,但我觉得首先得先详尽地考虑完其一和其二。问题补充中的内容,我认为 反驳得十分到位。但即便这些反对意见都不成立,选择这个行当还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它确实不像一些行业,就算日后你不那么喜欢,还是能给你带来不少的物质收益。这个行当一旦做不下去,也不太能在物质上获得什么回报。
说完了,继续读Paper去了。。。
【马旭冉的回答(14票)】:
剑走偏锋的回答一下整个问题。
两位兄弟的回答大致技术上解答了你的问题。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整个问题吧。
正如很多朋友在这个问题中回答的,你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坦白讲这是很多“哲学家”穷极一生来追求的答案。要明白“现实和理想永远都有差距“这个道理。首先你要认识到的话,你在国内跨考,你要理解国内研究生的教育和整个哲学圈子的水准,东方哲学这个领域我不太懂,关于西哲由于我是在英国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又在中国读过历史学的研究生,大致可以给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西哲大体还在重复别人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完成的工作,我甚至可以坦白的讲我们就是在做”哲学史“这一类的工作,而并不是”哲学“,就我的感觉,现在国内能称得上哲学家的西哲学者没有,国内著作的引进程度且不谈政治的影响,一本二十世纪中叶的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的起源》大致到2010年左右才被翻译成简体中文,你可以想一下你书本里看到的当代哲学都是大致什么的水平。且不谈关键词的翻译的问题,一个critical thingking的”批判性思维"的翻译就根本是词不达意的翻译(应该是辨识性思维相对比较准确)。我们处理很多经典的手段都是“拿来主义”,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本《资本论》已经被编辑的很糟糕了。我不知道题主现在是个什么水准,有没有具体的兴趣领域,我只知道一个哈贝马斯的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对我来说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处理文本和理解的问题,查阅相关的很多人的资料和论述来理解,更不用说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学生来说了(当然我也是半路出家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有一个兴趣领域你需要的阅读量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工程,而且是以放弃很多其他领域的认知来实现的(我做法兰克福学派的公共范围到公共领域的形成这一个维度,很多其他的关于法兰克福类似文化论,启蒙论的东西我也只是粗略的读一遍罢了),最后你穷尽相当长时间的来做的毕竟是知识去完善一个很小的理论空间。毕竟这个世界上哈贝马斯这样的大牛太少了,一个斯科拉什做到快六十岁还把文化研究作死了。
接上述的讨论,对于文本的熟悉和宽广的文本储备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研究生的要求(当然你要混日子哲学系还是很好混的),你为了了解很多你想知道知识就需要去读很多外文的文献,你做古典哲学你就要懂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你做法兰克福学派怎么也得会点德语吧。我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这样的储备,总之我是没有,所以我现在很痛苦的在读英文版的材料(笔者在英国一个哲学前八的学校,很多做理论的学者都是语言系出身,做实践理论的那就出身更多了)。你必须在你的领域不断地更新你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你所发现的问题。此处,作为给题主的第一个建议,请务必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有明确的兴趣领域以及,如果你有钱且耐操,请出国读哲学(你在这里每天听到的讲座都是以前你在书本封面上看到的那个作者)。
我知道国内有个很经典的理念叫做”考研是通往中产阶级的捷径“,我想说对于哲学系来说这不算是,生存压力在我在历史系读第一个硕士的时候就已经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体现出来,(笔者属于那种不差钱的主儿),如果你在国内读书一路读到博士你根本没啥竞争力,这绝对是个浪费时间和青春的选项。我知道的在英国读本科硕士或者博士系的中国学生怎么说也有三四十号人头,认识的里面没有水平很差的也没有很拔尖的,但是就知识储备来说比国内的真的好很多(为什么下面有解释),而且越往上的人头越多,你可以看一下现在哲学系(除了马列老师)之外的各个学校的人才需求是什么个光景,英国现在没有pws签证意味着这群人如果要走学术都是回国要和你抢饭碗的。但好像这群人都不会和你去抢饭碗,除了拿着CSC出来读书的(没有瞧不起的意思)。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真的是人文的再也不能人文的学科,这不仅要求你对学科本身的知识有细致的了解,还要求你对整个社会有着正直且敏锐的认识。(回答上面的为什么),这玩意儿在国外真的都是有钱人的玩具,你问问班上那个同学不是gramma school的出身(文法学校,类似贵族中学,从入校开始就读经典开seminar),那个家里问问都是中产阶级向上的背景,整个系里面除了我没有一个有色人种(绝无种族歧视的意思),包括在其他学校认识的中国哲学系学生都是家境优越父母受过良好教育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吗的主儿,大家很容易的可以形成对社会和现象形成反应和共鸣。我不得不说背景在这个领域是为给你提供一个研究下去的支持(钱从哪里来?即便是国内你读完全部也要七八年)和对你本身能力很大的一个影响。当然国外对这个学科没有国内那么功利主义(关键是读这个的人从来就不需要功利主义),大家毕业后的发展都还是很好的。这就是建议二,你要知道你读了大多数可能都是做一些和你读的书没关系的工作,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长久且需要耐下性子去做的工作,你要知道自己的背景有无可能去做一个系统的冷静以及正直的观察。
泼了一大盆冷水,笔者还是感情上支持题主的。国内的哲学系太多混日子的同学了,我真的怕题主到时候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点大“。因为笔者不知道题主的兴趣何在有没有和背着有重叠或者相似的地方,作为一个只懂法兰克福学派其他都去死的研究生,笔者不会再给出什么技术性的解答。笔者本科也是金融专业的出身且在一个不错的高校毕业,第一个研究生也是211项目的成员之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挡笔者来英国受虐(最近真心虐,你让我500词讨论can secular society be moral or not?这个问题我真心觉得太虐了),为什么?我承认自己没有就业的压力是一部分,可是我想即便是让我去申请志奋奖学金我也愿意来,因为你要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能做到大致什么样,而且,现实是是现实是不错,可是这不是你世界的全部,如果你有梦想,请不要辜负自己的想法。诚然哲学真心是个专业性非常强,门槛也不低的专业,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也请你坚持。
P.S. 挨千刀的火警啊,每次我写知乎答案的时候都会响,还尼玛响了两次。乱糟糟,轻轻喷。
【野渡的回答(22票)】:
如今豆瓣儿上影评动辄成百上千,可靠谱的专业影评有几端?还不都是托片儿言志、比物相思。Po主真想学习哲学的思考,还真得进校园、找老师。并且这老师也要用心找,名师确实好,但招生也很挑;不名的、中青年的,恐怕自己一边也在成长期、一边所谓科研压力大,不暇手把手带你,于是你还是在自学。好在现在还有满一年,你先瞅瞅,有哪些课题、哪些板块,是你所倾心,找来靠谱可行的书目,专心发力,读到通、能发问、能读完之后自己还能讲点儿什么,那么就可以去挑挑专攻这领域的老师了。
至于前途,凡所付出的都是沉没成本,即便即刻变现。我学的算是建筑设计,不知机械设计在本科毕业就好变现上,可比性高不高,如果可比的话,建议你不妨也像我这圈里的异类一样:读研时主业偏离了纯粹设计,但不妨力所能及时,参与项目或者接一点私活,免得丢掉这根鸡肋/打狗棒。
从感情上讲,我很想给
点个赞,此刻如果是我来问Po主这个问题,看到他的回答,我就会一往直前,把这个提问取关,别的回答再不必看。就说就我所知,苏州的张应鹏,建筑的本科加硕士,博士却是念的哲学,能对话,有一年的「建筑学与现象学的对话」研讨会,就是他的建筑集团赞助的。这会谈文章后来结集,序言里提到更多人,都是张应鹏这样人。
但是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给他点赞。因为我还不够哲学:你看我更想讨论的,还是具体的Po主,而不是哲学:从Po主的交代来看,你所咨询(或者更有可能是招惹)的意见,都是来自哲学圈外的家人和同学。都是哲学路上的路人啊。我推断,或许你是个挺内秀的小学妹,对哲学的心水只跟先圣往哲有过沟通,现实生活里你没有学友;或许你是个挺小的小学妹,对哲学的心水只如朝露,还没想过找学友切磋互诘,比如读过同一本书、想过同一个辩题、概念之后。
能把我的经历换算成Po主你的话,我想说,两种状态我都经历过。去年在北京,住的小窝离首师大只有一街之隔,还设想过会不会碰到陈嘉映讲课、抑或考他的研究生呢?彼时我还认识过另一个厦大中文系的同龄,想考秦晖的历史的硕。我见过一次秦晖,去年5月,赶去听他在民族大学的讲座,谈南斯拉夫民族政策与印度民族政策的区别与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他老果然像陈嘉映有次课上闲说起过的那般:他是自顾说自己的,跟自己思想中的反方、思路中的反方对话,他通常是不细听别人说些什么的。那次讲座非常之好,我在敬服之中,像好电影结束后一定坚持把片尾曲听完再离座,没好意思率尔挤上前去,请他签名,俄而就后悔了,一干同行的中青年教授喊说秦老师签累了!就簇拥着秦教授走了,那时我才刚挤到讲台的最外圈。走出报告厅,夜已mellow,然而不远处热闹如昼:微醺的夜气里,歌声如醉,是起舞的歌声,像此起彼伏浪头,像月光下海浪的亮光,—— 黑压压又暖洋洋的无数人满绕在一个小广场,围得围观的多少人,都像随时会给吸进来,随时情不自禁贴上去,我慢慢差不多是挤进圈儿近前,才看见是他们围成好几圈,中间是欢快的音响,放着藏语的锅庄, 大概 上千人就这样从容的踏着步点儿边跳边转, 像一只温柔自处的巨兽,忘我的千百只须脚齐步起跳,在路灯光下投下温柔的影子。原来这就是每周五晚上,整个民大多少民族一起跳的锅庄舞,就在刚刚讲过了秦晖谈民族政策讲座的报告厅大门东南的小广场。时常就看见亭亭如林的美腿,看见糙糙的胡子,看见舒袖曼舞,欢唱如在自家:哦,那就是我们的藏胞了。听见唱到某处,他们就晓得猛然一拍手,或者喊一声,霹雳得欢快得鞭炮一般;看见跳到某处,他们就晓得忽然一转身,霹雳得欢快得像表演了川剧的变脸儿一般,间或碰到身边的人,就都微微笑。我一直站紧旁花坛边上呆看,始终不敢跳进去跟着跳。后来去买了两易拉罐啤酒,还是不敢。因为太奇妙了,太完美了,—— 我真的很孤陋,在北京住了那么久,若说对那身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的那一个北京,有过一点惊喜的发现,有过一点留恋的体验,唯有那个夜晚。那篝火一般的欢歌,部落一般的群舞,大船一般的地面,江风一般的回旋,山峡一般的苍穹,—— 即便北京没有星空。
是的,如果那一晚我是那位同龄,我也会把其他疑虑都取关,就专心考一个秦晖的研。这决心并非我多么配读他的研,我比那一行的同龄强多少,而是动了情,就这么简单。当然要付出的代价,或者隐含的困难,就包括了,你是跨行,并且比及本行出身的同龄,就已差了不少。中国之大,无论什么事,认真想做并且很早就在积累的,都是有的。恐怕届时狭路一相逢,你就只有退出了。所以我就问Po主,有没有学友,有没有找到学着哲学、准备考哲学的学友,切磋一下。如果只是动情而慕名,很难一下击中,比如秦晖、陈嘉映。那个朋友就没有考上,怅然回南去了。
至于我,也是来了南京以后,得以见过了「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的作者本尊,尝试读那书,然而更多是刷豆瓣,刷他的吐槽,就益加觉得,若为拓深人类的认知而论,这纯然是属于他们的事了。我这中人之资,又年华老大,就退回台下,搬个小板凳,做个识货的观众就足够了。台上的胡闹装叉也有的是,比如汪晖之流,我可以看破,可以笑骂,跟臭味相投的看客一起笑骂,唱和,就很欢乐,体验值也不差,哈哈。
因为人牲究竟很短,Po主你也本科毕业,接下来要怎样呢?且抛开我这借鸡下蛋,回到你的另一个困惑:「兴趣」。蹉跎到今,我还是执迷的认定:将「兴趣」与饭碗/主业重合,固然要同时忍受做得完美/及时做好卖得出去活得下去的巨大张力,甚或会割掉一只耳朵、吞一杆猎枪自杀什么的;但不重合时,还是请能「靠近兴趣」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因为与其两边分裂,不如互相扶持;与其矫情镇物,不如顺其自然。这里且先说为何「靠近」比「重合」保险。我对「中人之资」的定义,包括这样一条:不能像天才、痴人们一样「即时忘我」,总在与自我,而非哲学或者艺术纠缠,于是一旦把「兴趣」当作主业,难免冲突就更剧,格局就更小:把个人的境遇和情绪,代入到思考之中,能际会一时风云,却难成一代乔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写小册子的 Thomas Paine, 可能就是这种。槛内人的纠结,是槛外人的闲适,可以避开的。但若承认,对我兴趣所在的领域,我的天分与积累,都已经不够上场一搏,那么我就退而做观众:但是观众也可以很有追求:你尽可以坐前排,第一排,看个仔细,看个精彩,看个痛快。
我不知道Po主你心水的「哲学」,是怎样一种哲学,是一些先哲、一些概念,抑或一些问题,一些说法?我素散漫,这种都是碰到一下,那快感就立时教我收回触角,再三回味,却不再精进。回想来这已经是七年前,——曾在一封邮件里,认真问过一个大朋友,「爱」,究竟应该是「for her own good,以她的好为好」更多,还是「make up for her good,以帮她好、完善她为好」更多?他的回答是,你可以去读柏拉图的《会饮篇》。惭愧我至今都还没读,尽管不耽误我在南大 旁「学人旧书店」 见了英文版的柏拉图全集还是惊喜大笑,不耽误这套书现在就陪在我床头柜上。虽然一直没看但也不羞。
不害臊的说,如果Po主喜欢哲学,虽然不曾专门学,但有这种体验,也蔚为大观,——虽然这四个字用得相当不害臊。如果Po主对哲学的感想,已经不再是家人和同学那些路人理解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于是人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类脱水的、干巴的、土包子格言一般的东西,那么不妨就进入到你的下一个问题:「哲学是否不用学,在生活中就可以悟出来」。
——那是放屁。我国素来的土包子马哲,一向善于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马后炮,说一些真正不害臊的蠢话,自以为脸上贴金,其实把脸皮贴到屁股一般厚。我还记得初中时政治老师介绍我国的万世不易之宝马恩列斯毛时说道:「那些西方的科学家取得的各种发明创造,其实也是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不承认罢了。」我操。哲学思考,向来不希求、完全无视大众的颔首、微笑、热泪和拥抱的,他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悟出来」的,不是「哲学」,至多是治家格言、处事方略、修身大法,养心妙门之类的糖球、油渣。正着说,反着说都行,听者会意,他才成立。只能用于处世,不能用于立法。连个概念都不肯规定好,连个变量都梳理不好,没有方程,没有模型,做不了实验,模拟不了未来,有个毛用啊。是马后炮,不是望远镜。靠不住。混社会的装一下高深也就罢了,真正有志青年是应该专心做自己的兴趣事,这类中老年的玩意就不去看。看了也白看。
举个例吧,王阳明说「你不来看花,此花与汝俱寂;你来看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从早便是政治课本里的靶子,好似阳明先生多傻似的。其实政治课本的嘲笑不值一哂,三岁小儿不如。三岁小儿尚且有好奇心,爱未知。话说你嘲笑阳明先生「你不来看花,此花与汝俱寂」是自欺,论据不就是「你不来看花,此花一样开」 ,——但这一样开,是怎样证来的?不还是你看到的?别管一个人看到的,还是一万个人看到的。如果没有人,狗看到的,就是灰色的花。如果是蝙蝠,它看到的花,就和花所在的山石没有区别,在它那里呈现的是一样质地。如果是离着很远的狗,它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朵「浓花」 或者「淡花」。如果是鱼,若花枝垂进水面,它看到的,就是头顶的「镜面」出现的一道鲜艳的「裂痕」…… 试问怎样才是「花」的真相?怎样才是 「世界的本原」?
对一般的爱好者而言,我猜「哲学」的好处,更多在于「解放心智」,而非「规范心智」,后者是酷爱裹脚的马列老太婆才做的事。「斐多篇」引我入迷的,不在于苏格拉底怎样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而在于他之爱智慧,在毒酒就在唇边的几个小时之内,还能从容生长,结出果实,成一篇而历千年,回响不绝。想起去年秋天读「嵇康集」,引我叹服再三的,也绝不是一般印象里,他的恃才使气,而是他的文章析理绵密,绝无任何故作平衡的乡愿气、故作浩然的孟子气:他的「明胆论」,绝不附和他的朋友,说「明」(观察力)和「胆」(决策力)是一体两面,有「明」必有「胆」,有「胆」必有「明」:要是这么对称,这么玲珑,必定不配来说理。他的朋友,还像初中政治课本、初中作文一般,引用令人壮志满怀的前人故事,然后就「不言自明」的推出「明胆相生」;嵇康却不管他,先纯然说理,确立几条标准,然后把这些事例往这标准里轻轻拂去,就如田忌赛马一般,优劣分格,胜负立现。那些言之凿凿的事例,全都体无完肤,乖乖的听命于嵇康的梳理。依我愚见,路人们心目中的「哲学」,打死它也超不出嵇康的这位朋友。
如果Po主对「哲学」的观感,像我这道行一般浅的话,哈,至少也是超出路人们了。太祖固然一副「哲人王」的样子,其实不过是熟读了「水浒」,终于成功的「杀进东京,夺了鸟位」。他的「哲学」造诣,打死也就是「造反有理」,哄红卫兵玩的。你以为他当真啊。他向全国人民连同民主人士的发愿,「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就是上面我嘲笑过的「故作平衡的乡愿气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呵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呵呵中。到底懂不懂「哲学」是什么,肯不肯思考点「哲学」,就问他太祖爷那套是不是哲学。一测一个准,妥妥的。
再回到「兴趣要养着」这个问题:回答上面留下来的一个选择:为何「兴趣」不能与主业重合时,尽量靠近,而非接受分裂、接受远离。很简单,要看你的兴趣是什么。汉皇有龙阳之癖,不耽误他治国;明帝爱锯木头,理论上也不耽误他治国。这都是非常具体、非常好操作的兴趣。就像唱歌,像跳舞。我的同班,就有一位专业女高音,元旦迎新晚会上安排她在一个小歌剧里来一曲,台下立时欢声如雷:我都惊诧与感动齐飞,差点落泪,这样一个「业余女高音」,人气都会这么高,群众的记忆会这样不褪。这成就感,回味悠长,又至少每年一度,满够了。即便不是这般亮相喝彩的爱好,哪怕下棋、外语,都可以楚河汉界间拼杀,鸡鸡鸭鸭间神聊,也是即时的享受,并且在享受中精进。
可是,回看「哲学」……
于是我依然审慎的不主张Po主你直接念哲学。仍然以我虽然还不够了解、但已经是最了解的自己为例,我避开了设计做主业,因为设计这玩意,可能和你的机械有一点像:终究是靠技术,走一套流程,才算。无论我多么有眼界,会品咂,但我的本分,还是要从头到尾把一套房子设计出来:所有的工序都要走一遍,所有的时间都得投进去。这就是个本本分分的服务业。那么,我哪有时间看我想看的书,想我爱想的问题,对我渴望对上的话呢?蛋疼是必须的。为了止疼,我告诉自己,可以去读建筑史,建筑史论。因为至少我有凭依,因为纯然的哲学,我已经知道,属于「一个90后的思想笔记」,已经不是我的杯中酒、盘中餐了。清水下挂面,他吃我看见,——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即便踏进建筑史论这个板块或者圈儿,我还是不无遗憾的看到,烟幕太多,扯淡太多,——抑或我耐性太差,眼力太短?总之,我还是要像诗人说过你的那样,「你要聚精会神,忍性动心,学看,学认!」待我啃过若干本初读不解其味的大书,洋装书、线装书、层出不穷的花花绿绿的新书,再实地看过、参与过某些建筑,才敢伸伸脚,找见一个属于我的、适合我的空地儿,从容发论。
这也是我在一开头,就建议Po主你,「你先瞅瞅,有哪些课题、哪些板块,是你所倾心,找来靠谱可行的书目,专心发力,读到通、能发问」,—— 的用心所在。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之间,距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近:就像你能跟着男神的歌声哼哼着唱,好像一瞬之间,就进入了他的「心灵」,可是要把你的歌声录下来,必定惨不忍听。而要登台、献唱、当饭吃,达到他的「歌喉」,恐怕还要更多苦练。而苦练 = 时间 + 精力,这必定就要计算Po 主你的条件。包括自身天分、其他打算,还有其它现实处境和配套条件。我没敢去考陈嘉映的研究生,是想起那个念头自娱了一下火花就灭掉了的:我哪能养活自己啊,自家的现实处境和配套条件不行。我虽然不是李鬼,可也有老母要养啊。
说到这,好像我病猫舐创,自比老虎,在这卖纠结、现沧桑,完完全全的借鸡下蛋,耽误Po主的功夫来看。可是其实不是的,作为一个曾想过写小说、又只看得起经典的名著、狗血的侦探,其余一概不看、不谈,于是干脆不练的小说爱好者;一个曾想过学N门外语,却终究懒得像商务外语人士一般正发音、练口语,只愿阁楼斜卧读小说的外语爱好者;一个学了建筑多年,改不了的还是INFP的「哲学家型人格」、还是觉得太多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就是扯淡家的酸辣的卢瑟,我想对Po主说:
请轻装上阵,发奋尝试一下,尽量离「兴趣」近一点;但一定要记得,「兴趣」≠ 「爱好」。「兴趣」 要重得多,「兴趣」 是你加入到同道之中,不断切磋也不断反诘,是充满了蜕皮的迫切和痛苦的。是你「你献身于兴趣」;而「爱好」,是你的一技之长,像唱歌,像跳舞,萝卜白菜,怎样爱都有爱,怎样长都算长,不必面对志业的无穷和迷茫,不必面对同道的竞争和压力,—— 是「爱好滋润你」。Po主既然是女生,女生也有女生的优势,也有女生的乔木:我一直想认真读懂一点的 Hannah Arendt,就是一个鲜明的女哲学家。她的一生,不是康德那种,毫无生平可言的人生。闷骚而毒舌的康德,曾经说过,婚姻么,呵呵,他说:「本质是俩人免费无偿然而也是义务的,使用对方的性器官。」这么一座老笨钟,怎样能让他动情?怎样能让他激动? 但阿伦特就能。前段时间,年假的一夜在家里,看完了新出的那部电影,;Po主如果现在有时间了解一下女哲学家的人生,了解一下女生的锋芒和敏锐,可以感知到和求解出的哲学问题,尽可以看这部电影。虽然阿伦特的一生,「心事浩茫连广宇」,短短两个小时,远不足以曲尽其情;可其中的唇枪舌剑,一人之谔谔而当万夫之哓哓,面对同胞、面对生死之交对她的观点和立场的至死也不接纳,面对这种生死之憾、也不肯违心退让一下的阿伦特,已经从屏幕烙刻到心版,在在心头发烫。
当然,Po主考上哲学的研,能遇上启蒙她的Heidegger 的概率,我不敢妄猜。但阿伦特她同样是,——虽然少年英发,但也是大器晚成吧。—— 「哲学」的路很长,无论是作为主业,还是「兴趣」 。事实上,吸引你,提升你向前进的,首先还是自己的关怀:阿伦特她就不会像叔本华那样,一边论证着世界的悲观,一边醇酒美食到死。——当然这是一种戏谑乃至低俗的理解了,但至少可以验证费希特的一句感想:「你是什么人,你便成为什么样的哲学家。」
Po主你是怎样的人呢?从你的发问我清楚的看到,你是一个特别的女生。学机械的女生多么少啊,我大学里的英语老师本是机械生,告诉我们讲:当时两个机械班,才有一个女生!—— 你万花丛中一点红,居然没有享受这地利人和,却爱上了哲学,可见你内秀。并且之前也咨询家人的意见,可见懂事,不是大大咧咧人来疯。余下的我就只能脑补了。作为一个自己其实未尝登堂入室的「哲学爱好者」,我只能把最后的,—— 小心翼翼留到最后才奉上来的建设性的意见啊,—— 尽量笼统的、不造成误导的,表达给你:
试一下「心理学」或者「伦理学」吧,这二者曾是哲学的姊妹,或者表姊妹吧,总是历史的血缘在,方法的亲缘也在,尝试下这两个较具体、较接地气、较接近女生长处的专业,不算委屈。绝对,绝对不算委屈。试问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是可以相互换算、有一定比例,然而能够认同;还是最终总有这样那样的隔阂,只能相互理解,无法真正的通约、认同?—— 是不是可以纳入伦理学?我是时常会想这种问题,当然自己也知道,我的认知多么糙,我的词句多么笼统,我的表达多么文艺,—— 这根本不是归我思考的事儿;—— 我先学会查找相关学说、书籍,学会「文献综述」,学会挤上观众席的前排,学会看清曾经多少人思考过这类问题,现在这场精彩的大戏,「说不完的故事」,演到了哪里。
—— 于是Po主,这就是读研的意义。你可以有人领着、指着,甚而举起来抱着,看前人怎样思考过什么,自己截取一段来思考,然后比照。自己读一本柏拉图或者什么的原典,然后复述。这都是哲学专业的很基本的事。假如你享受这过程,那么恭喜,你可以迈入广义的哲学。「哲学」不是「技术」,那么吃定一块,就可以咬来一块,吃个半辈子,那么立竿见影,那么凿凿有味。但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哲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凭思考这种至大至纯的活动,认知这个世界之所以然,然后找不足、补不足吧,完善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思路接续世界的路。
那么其实「哲学」就可以破开万千条川流,哪一条你都可以轻舟流连,历历万千。「心理学」或者「伦理学」,都是我曾想过「读哲学」的研不过只是傻傲娇之后,还盘算过的。二者至少可以排除掉,或者至少软化掉你的家人对「读哲学没前途」的担忧;你也不必像一般的哲学生一样,碌碌的只好去就文职,你可以做心理咨询,,方兴未艾;就算将来提供不了专业咨询,也可以顺势做销售之类,虽然我很不懂,—— 但至少总比写写报告、做做公务员的文职有滋味、有嚼头得多吧。心理咨询,或者广义的这种,像中医养生一样,这圈儿里的烂鱼臭蟹也特多,可这也恰恰这也说明了,这里是有饭吃的。
关于这两个选择,可以看这两本小书:
那部《汉娜 · 阿伦特》,在线观看在这里:
如果视频特卡,用这个软件下载:
我只是一介爱好者,错过了哲学的过来人。如有自以为是处,诸位学长、乡亲请轻拍。
【君泽的回答(6票)】:
简单来说,除非你确实非常非常喜欢哲学,不然别去。
非常非常喜欢,是说你认为自己能做到很好,你认为自己能接受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meizisun的回答(11票)】:
“感觉学哪门课也都能学得好。”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可以從興趣的角度去學習哲學,學好了,它會讓你不快樂,學偏了,它會讓你更自信
如果你想在碩士階段,以學術的角度做哲學研究,如果你同時具備如下幾點,你可以考慮:1.你足夠有錢。2.你足夠有閑。3.你足夠痛苦。
如果你對自己的淺薄、無知有清晰的認識,並且具備對抗這種認識的勇敢,歡迎你來做一個渺小的哲學研究生
【邱瑄的回答(7票)】:
看得出来题主很疑虑很困惑很纠结,我来问题主两个问题,看能不能帮你解决这个困惑。
研究生读哲学专业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文凭,那我可以告诉你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如果你没有背景想找个理想的工作相当难。事实上我认得的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除去家里有背景进了院校当老师的和挤破头皮进了机关或者大国企的,多数工作都不理想。而反观工科专业,供不应求,我不喜欢谈优渥的待遇之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相对哲学专业,工科专业更需要你。
如果是为知识。我同意oldgoat说的,这门学科精深而专业性强。如果是十年前,想要学习哲学,去院校是唯一的办法。但是现在是2014年!这是什么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美国少年可以通过维基百科,EBAY还有其他互联网资源在自己家车库制造出核反应堆的时代!当然还要感谢被MIT逼死的互联网罗宾汉 亚伦斯瓦茨。我说这些是想告诉你,如果你英文够好,你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你想了解的一切知识。在线公开课,维基百科,还有收费的论文等等等等,如果觉得线上的内容仍然不能满足你的话,你可以去各大图书馆(某宝上你可以找到一类人,只要你花钱你可以通过他找到几乎一切的图书馆库存的电子版)。除此之外只要你愿意,不拘束,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那些哲学专业的学生啊,知道他们在读什么书,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问题,和他们交流,甚至你可以找个哲学专业的男朋友(PS:我认识好几个大龄单身的W大哲学博士)。另外国内的学术环境并不好,易中天的形容是”只有派系,没有是非“。看得出来题主是个理想主义者,待久了必然心生厌恶。而想了解甚至精深一门知识,去学校不是唯一的办法。
2.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哲学是为了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但我更认同马克思的那句话,就是刻在他墓碑上的那句,”哲学家总是在寻求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它。“我尊重康德或者斯宾诺莎这样的学者,但更崇敬的是那些一直在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试图让世界一点点好起来的哲学家,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有时候不被认为是哲学家,甚至有些人被世人看做是笑话,但我觉得这才是更好的人生选择: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制“困于陈蔡险些饿死,柏拉图游历西西里岛说服国王接受理想国不幸恰逢政变被卖入奴隶市场,王阳明出将入相立功立德立言被后人膜拜,马克思积极组织工人活动参与创建共产国际,曾国藩力挽狂澜拯救清朝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维特根斯坦去小学教书传播他的哲学,哈围尔在某东欧国家领导德先生化斗争,索罗斯(波普尔的弟子)用金融手段获取利益同时不断逼迫政府进行金融改革……
学术是公器,而对学术的兴趣是促进自己研究下去的辅助手段,不应该是目的。占有社会资源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为了能改变这个世界,如果只把学术看成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这是极其不合适的。
但通过学习哲学,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以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一点一点的改变世界,不一定需要你在哲学这个岗位上。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的某些研究成果将赋予哲学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学科新的意义,如果你是法律工作人员,你能将对正义的思考写进法律里,如果你是作家,你能将你的理念包装成精彩的故事,激发普通人对哲学的热情从而影响大众,如果你是医务工作者,也许你能将你对死亡的理念传递给绝症患者,让他们离去的时候至少不那么遗憾不那么痛苦,如果你是工程师,比如题主这样学机械的,你也能通过你对世界的理解,一点点改变世界。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在写以上文字的时候,我也对某种信念坚定了下来。希望能解决题主的困惑,希望能帮到你。
PS:我看到有哲学专业的知友对哲学这个词的滥用、鸡汤化愤愤不平,我觉得没有必要,哲学这个词在成为大众语汇里的一部分之时,就已经和他学术上的意义分道扬镳了,大众脑子里的哲学和哲学专业的哲学在词典里应该是两个条目,运用如投资哲学,爱情哲学等等等等,所以不必纠结。
【钱曦的回答(2票)】:
一般来说,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研究生的情况可能会稍微好一点。
如果你对哲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想象中时,不妨把相关教材找来看一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哲学本科的专业课包括中哲、西哲、马哲、科哲、宗教学、美学、伦理学等。
【知乎用户的回答(2票)】:
我是女的。感觉学哪门课也都能学得好。
这个自信真强大,真的
爸爸的意思是,机械入行以后,上了研究生去设计院,技术性很强,可以远离社会远离政府环境远离勾心斗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唯一的方法是让自己强大。
如果学哲学以后很有可能是文职,但不希望我接触人际关系纷争太多的如政府机关等。
说不出来什么。
机械,能保研。但想去学习哲学,但被家里人和同学说自己太理想太幼稚。
反对观点有:人是要工作赚钱的,等有钱了想怎么搞怎么搞。
其实这个反对观点太弱智了,真的,人不是等了有钱之后才有思想,思想比钱更加重要,人活着不是为了钱什么之类的,因为你总有一天会厌烦,文化,才让人成为人。
兴趣要养着……不能当作事业。
好敷衍的一句话,谁说一定兴趣要养着!得看具体的个人的命、运等等。
哲学是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感悟的,不需要专门学习。
这句话最扯淡了!哲学是一项专业学术,没有进过专业训练和天分,一辈子和哲学都没有缘分!
你可以保研去一个好的综合性大学,一边学机械,一边旁听哲学~两全其美~~
【刘舆帅的回答(3票)】:
一,不要在本科三年级就说每个都能学好,作为学机械的,我虽然不能肯定,但是你八成距离学得好还差得远呢。
二,从你的父亲的意见看,目测你不会读博士,并且你考虑的是哪个专业有更好的“现实出路”,很可能你家里并不是很富有的家庭。那么你选择道路的依据应该是哪一个能过上更好的世俗生活。
三,即便是学哲学,目测你也不会去欧美一流学校读博然后去作哲学研究,仅仅硕士教育你八成连门也进不去。
四,即便硕士学哲学,你不以哲学研究为工作,那你以后的人生距离哲学依然很遥远。
五,你不是哲学系的你凭什么说你学得好。
六,你首先强调了性别,也验证的我的第三点推论。同时,你在内心深处可能是一个男权主义者。
综上,我建议你以机械为主要专业和以后工作的职业,哲学作为你的日常爱好,参加辩论队,关注和讨论公共议题都是学习哲学的途径。
以后切记不要上来就说自己能学好,我到今天连机械下一个很小的area都不敢说学得好,本科的知识其实少得很。
【程善敬的回答(2票)】:
搞哲学的有三类人。
一种人是把生命与哲学思考融合到一起,他们不需要专门进学院学习,这类人有尼采、庄子等等。
一种人把哲学当做一种学术研究,一点一点读书,研习各类流派的观点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最后把知识传播出去。他们以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职业,这需要对哲学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
最后一种人职业是其他任何种类,只是业余进行一些哲学的思考和研究,毕竟哲学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许多生活上的感悟经过升华就能变成哲学。
哲学上的革命性突破一般由第一种人完成,他们大多都是大家眼里的天才,并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喜欢人生中最深的思考,他们爱智慧胜过爱生命。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看待哲学,那么无需去学院学习也可以成为一位哲学家。
我相信,真正的哲学素养是没办法从学院里死板的知识与研究中学到的,只能通过对生命进行真切的感悟而获得。
但是,这并不代表你不必学习哲学,相反,你需要阅读大量著名哲学家的作品,否则你的思想一定会很肤浅,因为上千年来,诸多先哲们已经在生命的重大问题上做出了深刻思考,读他们的著作,你才知道哪些问题才是重要的,哪些问题又是不足挂齿的。
所以我的意见就是,如果真正喜欢哲学,喜欢以此思考自己的生命,那就在工作之中思考哲学,在业余时间读哲学著作。如果你喜欢哲学这个职业,那么就去学校读哲学专业吧,不过不要沉溺于繁杂的研究,要始终把哲学与人生联系在一起。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哲学也就是搞搞脑子,在生死存亡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事实上哲学对这个社会的推进几乎没有半点作用。还有普天之下哪里没有人际关系纷争,你不喜欢这些你以为人人都喜欢啊!
你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是真正喜欢哲学这个专业还是说因为它日后的工作你比较喜欢,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前者你也许会用一生去做那件事,但后者你只会陷入很长时间的痛苦中。
前途是靠自己打拼出来不是靠选专业选出来。
当你自己提到前途的时候,其实你就不再选择哲学了。之所以你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你自己想在这里找到你希望看到的回答。
通过你的问题和你问题的补充说明,我不认为你真的适合学哲学。在人生的选择面前,你不会思考。你首先就没有考虑自己怎样处理这件事,而是把问题带到了这里。
你也不要强调你是女生来说明你自认为自己就是学哲学的料。
【刘丹晨的回答(0票)】:
我有学长也是跟你完全一样的情况,他的解决方式是自学,研究哲学是一条长路,作为爱好的确很好,但是要想好愿不愿意把它当成职业。
【温刚的回答(0票)】:
如果你对机械和创造还有点兴趣,机械不错的,把哲学当个爱好。年轻人年轻时都年少轻狂无知
【LizzzzieXu的回答(0票)】:
选择你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吧。哲学可以充分训练你的思辨能力,这点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无比重要。
【GunGun的回答(0票)】:
我跟楼主甚为相似 爸妈的话更为相似 如果真的很想去 也没有其他更大的抱负的话 为什么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我支持楼主!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作为一个考研过来的人,我觉得虽然那一年很值得回味,但是如果可以保研还是很好的。一则节约时间,干一些想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研究哲学,或是为研究生的机械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毕竟研究生还是希望自己能在专业课有所成长。二则也降低风险,考研也不一定能考得上,有时候就差一分两分别卡了也有可能,尤其是考研英语,谁也说不准。没必要费这么宝贵的时间在准备考试上。
对于哲学的兴趣,我觉得挺好的。不管是什么,只要自己想学,就好好学,不那么功利的想,反而有利于在该学科长期发展。
【曲怡泓的回答(0票)】:
我是女的!机械系的!我爱哲学!我真正的去哲学系听了一年课之后!这些困惑根本不需要向外界求索什么答案了!相信我,学哲学吧,谁说这个时代不需要哲学家呢!
【贾歌的回答(0票)】:
如果我有哪门课都能学好的天赋,我就选择听你爸的,如果你自己也不喜欢接触人际关系纷争太多的政府机关,可能做哲学研究、教学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做哲学家,我可能更喜欢王阳明那种类型。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科生跨专业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