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校园和谐共生为何共生,如何共生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再创与自然共生的环境
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47.60&&&
立刻节省:¥22.40
所属分类:
&&& 湿地是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一大主题。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良好环境的渴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
利用完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同时使得该地区的生态资源达到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例
如,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为城市中逐渐消失的生物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息环
境,同时与传统的绿地建设相比,湿地公园可以大大地提高生态效益。我国建设部自
2003年12月批准首个&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来,又分别于2005
年5月、2007年2月、2007年6月批准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计26个国家级城
市湿地公园(详见下表),并制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对湿地的研究、政策制定、保护管理以及利用规划等技术层面的要求正在全面提
升及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为此,各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起相应制定出不同的
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人类对湿地的认识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对湿地价值理解的同
时,逐渐开始增加湿地保护的投资。除欧、美、曰等发达国家外,近年发展中国家也将其
列入议事日程。例如:乌干达为保护其西南部逐渐消失的湿地,正在制定国家湿地政
策;斯里兰卡为了保护海岸地区湿地资源,成立了自然资源能源科技厅(NARESA),与林
业厅及其他相关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NGO)共同保护管理湿地资源。除此之外,国
与国或多国联合保护机构也相继成立,其中有保护非洲南部湿地资源的&南部非洲开
发协调会议(SADCC)&组织、保护&湄公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东南亚&湄公河管理组
织&。从全球规模来看,IUCN、WWF、IWRB等多个国际组织正在为湿地保护努力工
作。&湿地公约&是为保护水鸟生息地而制定的非常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至2007年
4月,已有154个国家缔结了本公约。
&&&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现在中国100公顷以上的湿地为3848.55公顷(不包括城市
周边咸水、淡水、人工湿地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国土面积的3.77%。国务院批准
的全国湿地保护事业实施计划()确定,5年间投资90亿元人民币对湿地
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此同时,如何保护,如何更合理科学地利用也就成为国家城市
湿地公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建设部风景园林协会信息委员会的组织下,从2004年
开始了这方面的基础筹备工作。
&&& 《再创与自然共生的环境&&城市湿地保护、管理与恢复的实践》经过近3年的
时间,终于就要面世了,它的出版不仅仅为本行业提供了一本综合、客观、系统的专业
&书籍,为行业中从事规划设计、科研教学的同行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国家城
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基础概念知识阐述明确。
&&& 本书第一章从城市湿地的概念、类型和价值三个方面明确阐述了有关湿地的基础
概念知识,特别是阐述了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区别,为人们正确理解、认识城市湿地
及保护利用城市湿地提供了最有效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为城市湿地公园在中国的良
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 2.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 第二章内容主要从中国城市湿地概况、中国城市湿地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及城市湿
地持续利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全民对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
重要性的认识,其中列举了国内外对追求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所谓&繁荣&引发或导
致地区发展长期陷入恶性循环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需要达成共识的发展方
向和目标。
&&& 3.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立。
&&& 第三章至第六章从城市湿地的保护计划、恢复措施讲到城市湿地的利用及管理规
划。其中包括:城市湿地保护计划总论,保护事业的主要内容,恢复计划及技术方法,
利用管理计划的构筑等。这一部分全面具体地阐述了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体系,其
中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保护管理与利用管理规划的理念。
&&& 4.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实践。
&&& 第七章主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进行定义,确定了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规划
内容。第八章以建设部批准的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分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
略地进行了介绍,突出反映不同类型湿地的不同保护管理利用方法和步骤。
&&& 本书是中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批准以来的第一部湿地专著,是对中国国家城市湿
地公园规划设计发展起源的真实记录,对于广大业内读者,可以提供较大的帮助。
&&& 章俊华
&&& 二00六年盛夏于日本户定丘
城市湿地的利用规划
& 5.1& 城市湿地利用的必要性
&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世界
保护战略》把湿地确定为地球上与农业土地和森林同等重要的最主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之一。城市湿地以其丰富而独特的资源,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5.1。1城市湿地利用的社会意义
&&& 湿地利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方面。
&&& (1)湿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多种多样动植
物群落,大量宝贵的濒危物种。因而湿地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湿地成为科学
研究的对象、材料与试验基地。另外,湿地中含有大量的化石,这对于研究古生物、
古地理环境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湿地的研究为科学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
力,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利用湿地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
出了高产的新品种水稻。湿地的演化和湿地资源的利用已成为地质、地理、环境、
生态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 (2)湿地不仅是开展环境监测、实验、珍稀动植物研究等科学研究的场所,而
且是对公众进行环境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基地。如占地面积380公顷的香港米浦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有名的水禽越冬栖息地,有东方白鹤、弟鸟鹏、黑脸琵鹭等水禽,
每年有数万人前来访问和学习。
&&& (3)湿地的景观独特而秀丽,可融观光、休闲于一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英
国的纳弗勃洛茨沼泽密布、灌木丛生,是欧洲著名的蝴蝶、猫头鹰王国,已成为旅
&游热点。我国现有的一些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青
海的鸟岛、湖南的东洞庭已成为旅游胜地。山东的微山湖、华北的白洋淀、江苏的
沙家浜也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色、区位优势和历史背景,正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 5.1.2城市湿地利用的经济意义
&&& 人们对城市湿地的认识,是从它给人们带来的经济价值开始的。
&&& 首先,农业方面具有经济价值。湿地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7.9%,却提供了
60%以上的商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其次,工业方面具有经济价值。湿地有不同于陆地旱生植物的挺水型、浮叶型、
漂浮型和沉水型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它们可以作为各种工业的原料和初级产品,用
于工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如芦苇可用于造纸;莲藕、茭白和莼菜等可用于食
品加工;忍冬、悬勾子可用于酿造;谷精草、芡实、菖蒲等可用于制药;水葫芦、
金鱼藻等可用于饲料加工等。湿地的水草资源可以用来灌溉和放牧,湿地上的泥炭
还可以用来发电。
&&& 再次,湿地还是鱼类繁殖的场所。全世界有2/3的淡水鱼类集中在湖滩。我国
湿地有500多种淡水鱼,约占世界淡水鱼种的8%,而且,我国淡水鱼产量的80%
以上是由湿地提供的。在广阔的湿地上,分布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水道和星罗棋布的
湖塘沼泽。这些地方水体清澈,水草茂盛,饵料丰富,是鱼类生长栖息繁殖的良好
场所,渔产丰富,品种众多。养鱼条件优越,但开发利用很不够,水产养殖业落后;
有的地区涸泽而渔的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发挥湿地水面的作用,大搞群众性的水产
养殖业,是发展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图5一1)。
&&& 最后,作为第三产业的湿地旅游业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湿地内空气清
新,蒲草丛生,碧水连天,芦苇浩荡,莲花婀娜,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湿地生
态旅游大有可为。
&&& 5.1.3城市湿地利用的示范意义
&&& 城市湿地的示范意义重大,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小范围的湿地实验
示范区,通过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可以指导城市湿地的保护、合理利用工作。
湿地示范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通常有:依附湿地生态系统生存的动植物、迁徙鸟类、
礁、石、地貌、植被等野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
&&& 5.1.4城市湿地利用的景观意义
&&& 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
能,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分
&布在湿地区域。我国古代《诗经》中许多诗句,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
差荇菜,左右流之&,描述的是只有沼泽与河流交织的湿地才可能呈现的美境。城
市的湿地是景观的核心内容,它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成为视野的焦点。广阔、静
谧,山水掩映,风清气爽,具有的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特点,减轻了单调混凝土环
境对居民的压抑性。湿地湖面宽阔,水体清澈,鱼翔浅底,水鸟飞鸣,芦苇丛生,
野趣盎然,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图5&2)。
&&& 5.1.5城市湿地利用的文化意义
&&& 除了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城市湿地还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许多湿地与
宗教和信仰有关,构成了审美学灵感的源泉,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也与湿地有着
密切的关系。
&&& 城市中的湿地多数伴随着历史文化和古老的传说,这些都赋予了城市湿地深厚
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它们成为古今游览的圣地。例如:无锡的蠡湖、太湖,杭州的
西湖、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扬州的瘦西湖等。这些城市的湿地长久以来都受到
历史的变迁和人文气息的感染,某种意义上,它们的文化吸引力超过了它们在生态
和景观上所起的作用。
城市湿地的概念&&&&&&
城市湿地的概念&&&&&&
城市湿地的类型&&&&&&
湿地公园的分类&&&&&&
湿地的分类&&&&&&&&
城市湿地的价值&&&&&&
城市湿地的要素&&&&&&
城市湿地的功能&&&&&&
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城市湿地概况&&&&&
中国城市湿地面临的威胁&&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
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背景&
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
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城市湿地的保护计划&&&&
城市湿地保护计划总论&&&
城市湿地保护事业的主要内容
城市湿地保护的原则&&&&
城市湿地保护的内容与措施&
城市绿地中的湿地保护&&&
城市河道水岸湿地保护&&&
&市郊乡村的湿地保护&&&&&&&&
道路与湿地的保护.&&&&&&&&&
城市湿地保护等级的划定&&&&&&
城市湿地保护等级划分的原则&&&&
城市各个等级湿地的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保护的科技手段&&&&&&
城市湿地保护的广域性国际合作&&&
城市湿地保护计划的成功与限制因素&
影响恢复湿地的限制因素&&&&&&
对湿地复原项目的成功与否的讨论&&
制定城市湿地情报意识与保护政策&&
城市湿地的恢复措施&&&&&&&&
城市湿地的恢复&&&&&&&&&&
城市湿地消失的原因&&&&&&&&
城市湿地的消失与改变&&&&&&&
城市湿地消失的原因&&&&&&&&
城市湿地恢复的必要性&&&&&&&
城市湿地恢复的方法&&&&&&&&
城市湿地恢复的原则&&&&&&&&
城市湿地恢复的目标&&&&&&&&
城市湿地恢复的技术&&&&&&&
城市湿地恢复的措施&&&&&&&&
城市湿地的复原计划&&&&&&&&
制定复原战略&&&&&&&&&&&
复原工程的方案筹划&&&&&&&&
确定城市湿地恢复政策&&&&&&&
城市湿地的利用规划&&&&&&&
城市湿地利用的必要性&&&&&&
城市湿地利用的社会意义&&&&&
城市湿地利用的经济意义&&&&&
城市湿地利用的示范意义&&&&&
&城市湿地利用的景观意义&&&&&&&&&&&&&&(93)
城市湿地利用的文化意义&&&&&&&&&&&&&&(94)
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95)
城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构筑&&&&&章俊华张安(96)
综合河川管理&&&&&&&&&&&&&&&&&&&(96)
海岸区域规划&&&&&&&&&&&&&&&&&&&(97)
城市湿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朱建宁(98)
城市湿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朱建宁(99)
确定城市湿地利用的政策&&&&&&&&&&&王浩(100)
制定城市湿地的利用措施&&&&&&&&&&&王浩(101)
城市湿地的管理措施&&&&&&&&&&&&&&&(103)
城市湿地保护管理规划的构筑&&&&&章俊华张安(103)
,跨越部门的管理强化&&&&&&&&&&&&&&&&(103)
湿地保护&&&&&&&&&&&&&&&&&&&&&(104)
改善人类对于湿地管理的能力&&&&&&&&&&&&(105)
法律的改善&&&&&&&&&&&&&&&&&&&&(106)
资金资助的改善&&&&&&&&&&&&&&&&&&(106)
城市湿地的管理手段&&&&&&&&&&&&&贾建中(107)
行政手段&&&&&&&&&&&&&&&&&&&&&(107)
法律手段&&&&&&&&&&&&&&&&&&&&&(108)
宣传教育手段&&&&&&&&&&&&&&&&&&&(108)
科学技术手段&&&&&&&&&&&&&&&&&&&(108)
经济手段&&&&&&&&&&&&&&&&&&&&&(108)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的组织机构&&&&&&&&&贾建中(109)
制定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政策&&&&&&&&&&贾建中(110)
管理政策的制定&&&&&&&&&&&&&&&&&&(110)
我国湿地公园的相关政策&&&&&&&&&&&&&&(112)
制定城市湿地公园管理规划&&&&&&&&&&贾建中(113)
湿地公园的资源管理&&&&&&&&&&&&&&&&(113)
湿地公园的规划管理&&&&&&&&&&&&&&&&(113)
提出组织体系、建设步骤和政策措施整套经营管理方案&&(114)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115)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朱建宁(115)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115)
&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
城市湿地保护及恢复目标&&&&&&&&&&
城市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内容&&&&&&&&&&
资源调查&&&&&&&&&&&&&&&&&
资源评估&&&&&&&&&&&&&&&&&
环境容量&&&&&&&&&&&&&&&&&
景观特色&&&&&&&&&&&&&&&&&
游览方式&&&&&&&&&&&&&&&&&
养护管理&&&&&&&&&&&&&&&&&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实践&&&&&&&&&&&
山东荣成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滨海型)&&
规划的课题、方针与构思&&&&&&&&&&&
保护管理规划&&&&&&&&&&&&&&&
保护利用规划&&&&&&&&&&&&&&&
管理运营规划&&&&&&&&&&&&&&&
分期规划&&&&&&&&&&&&&&&&&
河北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塌陷区型)&&
基本规划&&&&&&&&&&&&&&&&&
自然的保护及再生规划&&&&&&&&&&&
唐山的自然与产业遗产的活用规划&&&&&&
管理运营规划&&&&&&&&&&&&&&&
分期规划&&&&&&&&&&&&&&&&&
山东泰安东平县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库型)
保护利用规划方针与构思&&&&&&&&&&
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
历史遗产的保护利用&&&&&&&&&&&&
管理运营规划&&&&&&&&&&&&&&&
分期规划&&&&&&&&&&&&&&&&&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本质上复杂生物甚至单细胞生物都是多重生命的共生系统,人类过于强调所谓细胞核内那部分遗传物质的信息,忘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系,细菌病毒和蠕虫都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失去这些微小但数量庞大的兄弟,带来的就是不健康但似乎干净的身体,身体干净了,也就失去了健康。因为你洗去的不只是灰尘和泥土,也包括你生命的一部分。按照马古利斯的观点,原核-原核生物的共生出现了真核生物,原核-真核生物的共生出现了更具竞争力的真核生物,而真核-真核生物的共生则出现了多细胞生命。经典的进化图――生命树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分散的分支图;但是,既有分支也有会聚的榕树图才是最好的。到今天为止,许多科学家和大多数外行仍然忽视了这种想像进化的方式,从而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们想像自己的方式。大多数我们的DNA物质是“我们的”,是因为构成我们机体的细胞,比生存在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来说,要多很多。而且,大多数我们体内和体表的遗传多样性并不是我们的。相反地,它被发现于与我们的机体相互作用以保持最佳健康状况的微观生物体。眼睫毛小虫、皮肤真菌、胃细菌、还有很多很多,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和谐相处、共同工作。马古利斯解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大规模的微生物群体所组成的,以前的原生生物现在进化成为了和谐强大的动物,拥有奇特的组织和器官。”本文转自科学网博客进化的另类故事:共生起源李升伟/编译[题记]为什么科学可以从物种形成的共生驱动历史中受益?提起进化论,人们往往会想到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很少人会想到伊凡·瓦林(Ivan Wallin)或琳·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他们是两位开创性的近代进化理论家。在过去几十年间,他们和其他科学家一起揭示了,生物体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对进化的贡献超过了竞争。共生起源(达尔文主义和个人主义在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Onthe Origin of Species)》之前,欧美人长期倾向于将对象减少到个体来解释复杂性。在其83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Wealth of Nations)》认为:大型社会组织如经济体应该“依据自身利益或个人幸福的最大化来理解”,为理解复杂系统定好了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调子。这种哲学的感召力是双重的:道德上,人们被解放为利己的;智力上,人们开始从简单的个人立场来解释复杂的问题。达尔文受到斯密的影响,一点也不比其他受众弱。1859年,当达尔文提出他的进化理论时,他坚决地站在了斯密的个人主义哲学立场上。据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猜测,“达尔文理论所倡导的原理,没有高出个人对他们自己的自身利益的追求……达尔文将亚当·斯密的理论移植到自然问题上,建立了他自己的自然选择理论。”看不见的进化机制是达尔文的提法,方便地借用了斯密的经济学概念“看不见的手”。自身利益的逻辑延伸引发了无休止的论战。从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利维坦(Leviathan)》以来,欧美人已经为调和自治理想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着斗争,且经常是暴力形式的。最成功地流传下来、描述达尔文巨著精华的英语短语所描画的是暴力、不是和谐。赫胥黎(T.H.Huxley)把生命的历史描绘为“一场持续的混战……每个人对所有人的霍布斯式战争,也就是生存斗争。”英国政治理论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这样定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与盘踞一时的个人主义及其政治理想融合后,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理论完全统治着西方人的进化观长达一个多世纪。但即使在19世纪末,一些西方博物学家就开始对进化原理进行不同的解释,超越竞争、审视合作的作用。这些研究者们研究了许多“单独的”物种如地衣、巨绿海葵和白蚁,发现这些自治物种却是联合工作的。1882年,苏格兰生物学家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藻类和动物的共生现象”,将巨绿海葵体内的海藻和动物细胞之间的生物学关系解释为物种形成的特殊形式,这种关系的进化是非常有趣的。绿藻细胞很合作地流进巨绿海葵体内成为它的动物性食物,这种海葵在数量上超过了没有海藻细胞(与之共生)的其它海葵,其进化适应方式不在达尔文主义的概念框架之内。如果共生驱动的物种形成理论要出现,很可能会是在欧美以外的地方。俄罗斯生物学家在共生驱动物种形成理论方面就走在了前面。1910年,俄罗斯科学界积累了足够的证据,植物学家康斯坦丁·梅利兹柯斯基(ConstantinMerezhkowsky)更是创造了新的进化术语: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即“通过两种或多种共生生物的组合或关联而形成的生物体起源”。俄罗斯人明确地对欧美人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怀有敌意。俄罗斯博物学者、进化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彼得·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对其持高度的批评态度,尤其是赫胥黎的“每个人对所有人的霍布斯式战争”。穿越西伯利亚的旅行在人与动物间的合作方面,给克鲁泡特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偏见,克鲁泡特金极其感兴趣地观察到了人、驯鹿、鸟类、鱼类、蚂蚁和大量其它生物之间的物种内和物种间关系是如何使他们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寒冬中存活下来的。他认为,除了它们的生态学关联,个体生物不值得从进化视角来进行研究,因为个体在无情的西伯利亚环境中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在《互助论(Mutual Aid)》(1902年)中,克鲁泡特金写道“互助是与彼此斗争一样的一条动物生命法则,但是……作为进化的一个因子,它最可能有远大于此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居住习惯和生活特性的发展,也能确保物种的保持和进一步发展。”按照科学史学家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卡克希娜(Liya Nikolaevna Khakhina)所指出的,俄罗斯进化理论家们并不忽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考虑它。到20世纪20年代为止,许多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变得相信“共生是进化新事物的来源,但是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共生关联出现和加强。”换言之,按照卡克希娜的物种形成观念,如果“共生是作者、自然选择就是编辑。”共生起源的故事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即使科学家们将他们对进化的研究缩小到了显微镜水平的细胞研究,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学派仍然一直是主流的。研究人员假设细胞核内的基因包含了决定个体的功能、性状和健康乃至个人进化前景的所有信息。遗传学竞赛新的成见和追求只是延伸了对“适者生存”进化的解释。然而,少数科学家仍然对生物学适应的共生解释保持着兴趣,认为细胞核遗传学只诉说了进化故事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共生思想家是科罗拉多大学的伊凡·瓦林。在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激进的假说:线粒体并不是内源地从漫长的随机细胞核遗传突变历史中进化而来,而是出身于与我们的细胞形成了合作关联的细菌。这种观点否认了适者生存理论。1927年,瓦林发表了《共生主义与物种起源》,指出线料体拥有它们自己与众不同的基因,有它们独立的细菌血统。这是呈现给欧美科学界、支持共生起源进化论的第一种直接的遗传学证据。瓦林本来会引起一场轰动的,但是西方科学家并没有引起注意,共生起源观点仍然在细胞核理论的阴影笼罩下。尤其是在孟德尔(Gregor Mendel)工作复兴之后,大多数科学家相信任何在细胞核外发现的遗传材料都对进化是次要的。同时,公众并不感兴趣于专家们提出的进化理论中难以弄懂的变异,他们感兴趣的是神造论与进化论之间的争论,比如1925年的田纳西州诉斯科普斯审判案。人们关心的是,进化是否真实,而不是它如何进行。20世纪50年代,当人们淡忘了斯科普斯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共生起源被归入了全新一代热情谈论的细胞核遗传学。当进化生物学家琳马古利斯成功地使瓦林和更早的俄罗斯共生起源论者们的观点复活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另外一代人。琳·马古利斯的遗产按照马古利斯的学说,微观生物体和其它微观/宏观生物体之间的进化关系是生命史的本质。尽管科学家们在20世纪中叶关注的是真核生命,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体类型细菌却是原核生物。实质上,所有真核生命已经适应了与原核细菌的共生关联。马古利斯是试图普及这一事实的第一批西方科学家之一。她将她的几乎全部学术生涯都花在了将这种微观进化形式带给她的关心宏观世界的读者们。马古利斯的微生物学研究使她能够验证和扩展了瓦林的共生中心理论。1966年,她试图发表她对复杂生命的进化问题的观点性论文《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起源》,遭到了15种科学杂志的拒绝刊登。当她的文章最后在《理论生物学杂志(Journalof Theoretical Biology)》上发表时,批评接踵而来。尽管如此,马古利斯将她的共生进化理论越是推进,她的如下观点就变得越加令人信服:作为生命史上一次重大的进化过渡,真核生物细胞15亿年前的出现是共生起源的结果。按照马古利斯的观点,原核-原核生物的共生出现了真核生物,原核-真核生物的共生出现了更具竞争力的真核生物,而真核-真核生物的共生则出现了多细胞生命。经典的进化图――生命树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分散的分支图;但是,既有分支也有会聚的榕树图才是最好的。到今天为止,许多科学家和大多数外行仍然忽视了这种想像进化的方式,从而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们想像自己的方式。大多数我们的DNA物质是“我们的”,是因为构成我们机体的细胞,比生存在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来说,要多很多。而且,大多数我们体内和体表的遗传多样性并不是我们的。相反地,它被发现于与我们的机体相互作用以保持最佳健康状况的微观生物体。眼睫毛小虫、皮肤真菌、胃细菌、还有很多很多,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和谐相处、共同工作。马古利斯解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大规模的微生物群体所组成的,以前的原生生物现在进化成为了和谐强大的动物,拥有奇特的组织和器官。”马古利斯有许多阐述生动的论著,丰富了我们对进化的认识,她的名著有《共生的行星:进化新观察(SymbioticPlanet: A New Look at Evolution)》(1999年)和《获得基因组:一种物种起源理论(Acquiring Genomes: A Theory of theOrigins of Species)》(2002年)。在《获得基因组》一书中,马古利斯描述了一种事实:遗传上各自不同的细菌进化集成在一种称为拟游仆虫属的纤毛盐水微生物表面。所有六种拟游仆虫体表都有细菌,其作用就像弓箭手保卫着拟游仆虫皇家城堡一样。当拟游仆虫感觉到有捕食动物接近时,它们体表的细菌会给以颜色,射出丝状蛋白质,形如微米大小的小弩。拟游仆纤毛虫离开这些保护性细菌就无法生存,同样,这些胞外细菌性细胞器除了生存在六种已知的拟游仆虫物种表面外,别无存身之所。实验室中从拟游仆虫取出细菌进行培养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这两种实体,离开了它们之间的联合,谁也存活不了。拟游仆虫和它表面细菌的原种之间进化的联合,催化了这个(物种)属的起源。这种共生起源类型的物种形成成为了原核生物在真核生命进化史中所起作用的典范。不论是生物学家们在大自然中哪里寻找到的,他们都能发现一些单细胞和多细胞真核生物的例子,它们存在本例中拥有不同基因组的细菌和海藻之间的关联关系。尽管有了马古利斯的遗产,20世纪早期的“适者生存”(“survivalof the fittest”)概念仍然持续决定着人们是如何讲授进化的、进化是如何被理解的,即使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除了流行的论述外,那些完全致力于研究进化的相对尖端的教科书都遗漏了对共生起源概念的阐述。第四版研究生进化学教科书《进化分析(Evolutionary Analysis)》 (2008年)仍然用全部章节论述了“(生存)斗争”、“竞争”和“冲突”,而忽略了共生。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学到过术语“共生”,但是它常规地只是代表着互相有利的合作、没有更多的含意。学生们学到了共生对个体如何有益,但是并没有学到共生关系本身经常组成了自然发生的生物体,从而显示了它们自己的进化史。只有进化专家们普遍接受和欣赏共生起源。再现进化的故事,离开如何认识生物完整性,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论共生理论传播到哪里,它们都有新的、重要的现实认识意义。一些最有治疗应用潜能的共生起源科学在今天正在用来考虑慢性疾病问题。许多医学科学家正在从马古利斯和其他人的共生起源研究中获得灵感和鼓舞,改变对人类健康方法的思考,开始认识到:与人类共生起源进化的微生物是我们健康幸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敏、湿疹、溃疡性结肠炎和其它慢性健康问题的出现率戏剧性上升,与日俱增地涉及到人与微生物关系的紊乱,从而导致了2008年启动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探索科学家们试图理解进化的历史揭示出了被人忽视的对个体之间关联的审视,这种关联至少与个体它们自己一样有意义。现在,感谢马古利斯的工作,这些深刻见解最终开始从孤独的专家的世界里渗透到了更加广阔的学术界、教室乃至餐桌上。顺应和支持这种趋势将有益于我们对人类和全球生态学的管理。随着我们从我们自己的科学传统中打破一些我们政治的无序传统(的桎梏),进化的故事可以自身就在进化着。注:作者布拉德福·哈里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技术史学博士生(写作此文时)。资料来源(原文):Bradford Harris.Evolution's OtherNarrative.American Scientist,November-December ):410.链接:http://www.americanscientist.org/issues/pub/evolutions-other-narrative&氢思语(hydrogen_thinker)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hydrogen_thinker氢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学军教授,氢气医学公众号,打造中国氢气医学科普宣传第一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ydrogen_thinker氢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学军教授,氢气医学公众号,打造中国氢气医学科普宣传第一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科学实验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