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属于哪个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派

追星心理学 -
追星心理学据世界各地对崇拜的研究表明,幻想性和浪漫性是青春偶像崇拜的两个突出特征,它们可使崇拜者对神化对其偶像的认识。具体地说,幻想性和浪漫性可使少男少女们对其偶像情思切切,为他们编织出一个个美好的梦幻;幻想性和浪漫性还可使少男少女们对其偶像浮想联翩,为他们谱写出最动人的故事。
追星心理学 -
1、人性本身的诉求,满足追求快乐的欲望和英雄崇拜的心理。这种追星族心理或称“青春偶像热”心理,是少男少女进入英雄崇拜期的领衔标志。当人进入之后,开始塑造自己。他们总想把自己认为可以作为楷模的人物,视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当今的少男少女在人格走向成熟的时期,却淡化了英雄的意识,扩大了英雄的内涵,将一些、、、节目等公众人物作为崇拜的偶像。2.本我的实现和满足&&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满足了他们根据本我追求内心快乐和满足的愿望。3、心理学的“场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粉丝之间构成了场,可以互相影响。
追星心理学 -
1、当这种崇拜和喜欢停留在欣赏一个人的品质、不过度崇拜,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偶像而自己只为他活时,追星心理其实是健康的。&这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有利于将人引向更为高的境界,有利于人的进步和提高自我修养。&&2、可是当喜欢这些歌星影星让他们觉得骄傲、内心满足、认为人生不在需要其他、没有这个偶像就不能活时,其实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不能判断自己的情感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这个人的心智已经脱离了轨道不能自已。尤其是当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因为他好看、或者根本不了解他的为人而自认为自己最懂他的时候。这种情况是有造成的。
追星心理学 -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受电视、音像制品、周围大人的影响,心理发育早熟,对成人世界的感性认识普遍提前,但这些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认识却没有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在极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引导,导致其心理健康产生问题。青少年追星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在对明星的崇拜盲目狭隘,将明星等同于自己的私有物,不允许别人对其表示不满,且心理承受力极差,在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极端的言辞和行动。对于有此种行为表现的孩子,家长要及时关注并进行干涉,必要时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寻求专业救助。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5:2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人为什么会追星?
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赵薇等影视明星,大学时喜欢sky等电子竞技明星,现在喜欢互联网、创业明星,很奇怪,人是为什么会产生追星的心理和行为的呢?心理学上是如何解释的呢
按投票排序
我觉得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我就是个追星族。我喜欢魏晨,七年了。追星可以因为他好看,长得帅,或者唱歌好听,可是对于我来讲不是这样的。魏晨对我来讲是一种信仰。你要问我喜欢他什么,我真说不出来,我什么都喜欢。喜欢他的时间越久,就会把他当作你的亲人可以说我不那么疯狂,或者称职。七年,从六年级开始到现在高中毕业,我没去过他的签售会,没去过演唱会,没有在他参加比赛的时候给他投票,没有进歌迷会,没有接机,没有参加过他的微访谈,没有干很多事。但是,毫无疑问,他住在我心里。我很久没他的消息会着急,看到他的照片会开心的笑,他哭我一定哭。保存好每一张专辑。他的书我买了两本,一本收藏一本看,看得那本已经看了几十次了。我无助的时候会想他,希望他拍拍我的头。我伤心的时候,听他唱歌就好了,我高三一年,每次受打击就拿他的照片看一看,又会充满力量。我会写信給他,但不寄出去。我会努力学习,为了梦想,也为了我要成为他最优秀的粉丝。见到他是我人生十大目标之一。===================================我觉得我这也叫追星,我从心里希望他好。我觉得其实这不需要追求什么心理学原理,就是一种寄托。他带给你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想过他能认识我,也从来不会幻想自己是他媳妇,他只是一如既往的给我力量,做我的榜样,我持之以恒的默默的关注他。这种不求回报,没有伤害的爱,我觉得对我来说,这就是追星的原因和意义
生活中越缺什么就越疯狂的追求什么
一般来说追星这种行为都是一群人,一个群体分享一种价值观。我最近在看LeBon的乌合之众,这本书第一卷里面分析了群体的理性和想象力。LeBon认为群体的同质性在于其平庸,而异质性在于其智慧。在群体中,同质性会逐渐的吞噬异质性,因此群体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正是因为这样,群体并不能有效的进行逻辑思维,反而重于感性思维。比如说,群体对于一个事件里面奇特的部分印象很深,其想象力也更加发散。以上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明星粉丝(不同的群体)之间更容易发生幼稚切莫名其妙的争执,当然追星群体年龄也是互掐的重要原因。那么来说人为什么会追星,LeBon在其书中写到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站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的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明星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宗教或政治,并且对明星的狂热只是一种短暂的群体观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当一个人处在群体中,他的想象力极其容易被激发,导致一种狂热的错觉。
每个人喜欢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由。有一些人喜欢明星帅气或漂亮的外表,以及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出的非凡能力。还有一些人单纯是从喜欢作品的角度出发,觉得对方表达出了更牛逼的东西,自己欣赏。我个人从少年到青年都没有过狂热的追星经历。但我最近要奔三的时候,忽然喜欢上一个女演员,在这里就不提名字了,实力派的,但她的演技也说不上怎么好。一段时间看了她所有的作品,常常去INS上看她的照片更新,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我对她是存在性幻想的,我在生活中也接触许多女性,也有不错的姑娘对我表示有好感,但我似乎并没有兴趣,这说明至少不是因为感情没有出口,需要发泄才喜欢她。我尝试回想自己喜欢她的一个瞬间,是在武打戏中的表情,眼神,让我对她非常迷。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崭新的经验。我知道,她的本人一定和我脑补中的样子有出入,但在我心中,她就像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世界里,完美的女人,我也乐于看到她的样子,每次看到她,心情都会很好。但目前没有实际去追星的举动,只是手机里存了几张照片,会偶尔给她发个私信,表达对她作品的喜爱,这就是最大程度了。我想,如果单纯迷恋作品的话,应该不会有这么奇葩的感受。所以,我粗略的想,不少人追星,其实是一种性冲动,在周围得不到这种发泄的对象,找不到合适的人,就会很自然的对这个人产生感觉,你看到她的样子,她的声音,就会控制不出的有感觉。
不知道...不追星的路过~~对追星的人表示非常不理解, 那么崇拜别人干什么呢?..追星,说白了,跟单恋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你一直都是爱着一个对你自己不怎么了解的人...你爱的明星不喜欢你,你却拼了命的爱着那个人~付出的永远是自己, 而得到利润的永远是明星...
追星就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你想有联系的那个人,你认为你们有相同点的那个人,或者是你成为不了的那个人。正好他出现了,满足了你的部分或全部梦想,成为了你最理想的状态,所以就会追星。或支持,或默默喜爱。
1.人是群居动物,在一起有团队的安全感,尤其是别人和我一样傻的时候,幸福感满满的。2.追星是一种虚拟生活,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宗教信仰也是在逃避现实中衰老,贫穷,疾苦,展现弱势群体的一面,让人心理平衡。3.我不追星,我无信仰,我知道群居比独居有益,可以拉帮结派捕食,所以别人礼佛我不反对,别人追星我也接纳。4.其实人更应该参加高端聚会,G20没资格参加,就在平庸中追个星。5.围观是一种力量。
当你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年龄,叛逆并且渴望被接受,渴望爱和被爱,你认为整个世界都不理解你,这时候你听到一些歌,如我们当年的《简单爱》、《星晴》、《爱在西元前》。玩到一些游戏,如我们当年的《仙剑》《红警》《半条命》。看到一个榜样,比如我们当年的“乔布斯”。你会觉得“我艹,这唱的不就是我吗,这不就是我想成为的大侠吗,这不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CEO吗?这个世界原来是有人懂我的”。然后你就会觉得和这个人有着某种联系,像老朋友一样,你开始了解他,关注他,模仿他,去寻找他,甚至想成为他或拥有他。慢慢的可能就变成了我们这些人眼中的追星族。无论是电竞还是音乐应该都一样吧。
一种心里寄托吧,追求自己认为的美好食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我们家鹿晗“反映了现代追星的怎样一种心理?
我们班的有个妹子是EXO的粉丝(关于这个取向,我希望大家不予评论与吐槽),某日我同桌(一男的)问她借那本她经常看的杂志看(貌似是一本关于EXO的娱乐杂志),她不借,并且就其眉毛和嘴型来看看(题主有学过一点微表情),有很明显的厌恶展现出来,当她的同桌问她,为什么不借一下,一本杂志而以,她回道:“我们家鹿晗,要你你愿意啊?”我希望各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心理,并结合网络上关于EXO粉丝的行为,讨论现代追星族的心理。。。利益相关:题主不是EXO的粉丝,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黑过这个群体。。。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个群体的爆红,必然迎合了其消费群体的某种心理与需求。。。只是单纯的想知道这个心理和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
按投票排序
明星偶像带给粉丝的更多是“正能量”。现在的粉丝可不傻,明星如果单凭相貌而没有实力,是不可能镇得住粉丝的(当然有小部分是纯颜饭)。而题主提及的“需求”是存在的,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偶像“正能量”啦。追星的孩纸都有一个共同心理特征:处于青春期过渡期,这是一个想独立而又不具有完全独立能力的时期,这时候,就会转移希望投注点,选择“追星”以偶像的成功作为榜样融入到生活。别小看“追星”,每天视野内过滤着自己偶像舞台上拼搏的画面,多多少少会从心理上得到向前的动力,那是一种向往。这是一种需求。题主说的女同学出口“我家XX”,这倒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一种由喜欢而出的腻称,还有就是鹿晗粉丝团的一些影响。EXO虽然是一个团体,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部分粉丝是“唯饭”,不是“团饭”,所以形成了“各家粉丝”的概念。比如,鹿晗的个人粉丝就会称和自己有共同追求的这个团体为“鹿家”。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家鹿晗”的口头称呼。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在生活的周围很少有人与自己形成共鸣,看到的是只有自己在追这个明星,这时候对与自己不是“同路人”的人,大脑主使着用“我家XX”这样的称呼来与之隔离开。最后说一个,要相信自己身边的“追星”同学不是漫无目的式的脑残追星。她看到的偶像不止一面,因为她喜欢,所以会刨根挖底去试图了解偶像的一切,相信她了解到了偶像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并以之为追求。偶像会发光,而且照亮了她。
纯粹叫得顺口&亲切,没那么高深。。不愿意借杂志更可能是你同桌脸丑 不要觉得奇怪 不信你换个帅点的借借看 不借也不会不友好的EXO比起他们本人更让人想黑的是某些粉丝,他们本人是没问题的,就是个正常偶像所以有人喜欢
说实话你那个男同学应该是不是黑几句吧,什么死娘炮臭棒子之类的,估计妹子就觉着就算借你了,你也不是真心想来同我分享我的这份喜欢,与其被你边看边嫌弃,倒不如不借,爱怎么说怎么说。追星族的心理阿...嗯等等阿这个你得问当事人,让我琢磨琢磨自己是个什么心理。有的人就是那么一腔热血,三天两头不嗷两句浑身不对劲,我妈说我小学就追阿当是被隔壁姐姐安利了台湾几个小鲜肉,啧啧那年轻的肉体们阿一股傻气阿,就一直喜欢到他们解散。哦对我现在在追exo,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就不想看接下来的了?官人且慢。关于“我们家”这个纯粹是护犊心理,我妈我爸我姐我哥我弟我妹我家谁谁谁这不挺顺溜的吗,你想啊,你天天护着的人阿哪怕见不着面儿也天天舔屏阿,这感情深呐。就许你看NBA整啥欧冠不允许人女孩子追星阿奇怪。
因为对明星的喜欢 是一种对自己选择的肯定 我为什么喜欢的是这个明星而不是那个明星 因为喜欢这个明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一种骄傲 所以 鹿晗就成了他们家的
拉近距离(心理距离)表达我想占为己有的执念-.-
今天搜索突然看到这个问题,对于和那个女生有过相同经历的我来说,可能更适合吧。我高中的时候特喜欢韩流明星,所以那时候经常杂志报纸的一大堆买,我是属于那种对喜欢的东西很珍惜的那种人,我的书如果有一点褶皱我都受不了,基本上都是看过就用包装袋包起来。有些人找你借,他并不是喜欢,只是打发时间,甚至他不会理解你的那种珍惜。那我为什么还要借?
首先,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只是在目前这种社会制度不太健全、教育愚民化的情况下,成年人的价值取向都大有问题,何况是涉事未深的孩子呢?他们(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大多虚荣拜金,黑白不分,自私愚昧……偶像可以有,但也必须要有选择的。民智开化,必须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显然他们没有,甚至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媒体、水军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易于操控,容易控制,容易被人引导舆论导向,这也是社会未来的定时炸弹之一。
只是一种保护心理罢了,“我们家……”就像“我们家小弟弟,小妹妹”是一样的道理,自己所希望保护的是绝对不准许被别人说的,所以这并不是所谓的“脑残”,如果因此做了很不好的事,那也只是个人性格太极端造成的。
当儿子或者老公养啊,亲妈饭,女友饭啊,哈哈哈
很简单啊,知道你平时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为什么要分享给你啊。谁愿意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人被别人糟践啊。我是追星族,对于自己喜欢的明星大多都是跟死党刷屏,对他本来抱有负面态度的人一个字我都不会提起,没必要。说实话我觉得莫名其妙跟风黑简直神经病一样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昨天是曾经的天王巨星谭咏麟“谭校长”的61岁生日,一位女粉丝在腾讯微博上祝谭校长生日快乐,还和一千三百多万的听众分享了自己15岁时巴巴地“粉”谭咏麟的追星经历――这位女粉丝就是明星徐静蕾,她和谭校长当年的合影中,老徐的笑容相当青涩。这一条微博引发了网友的一片沸腾,老徐的粉丝纷纷留言感叹“原来明星也追星啊。”没错,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他们面对偶像时的激动与无措和他们的粉丝一般无二。
追!明星也羞涩
谭校长生日,徐静蕾Hold不住了!
“大概15岁那年,朋友给了我一个电话,是我喜欢的歌手在北京暂住的酒店房间号,自己不敢打,给了几个同学,她们打过去都被酒店接线员拦截,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打了一个,居然被转进去了!吓得我……也是俺这辈子唯一‘追’过的星儿――给少年时自己的记忆:谭咏麟生日快乐哈!”这是一段再寻常不过的追星经历,可是当追星的人是徐静蕾时,就立刻有了话题。老徐还贴出了一张和谭咏麟的合影,照片是黑白的,谭校长很年轻,徐静蕾腼腆地微笑。一并附上一首谭校长的老歌《情义两心知》。
“他是谁呀?还有你那时好青涩!”一位粉丝不明就里地问老徐,看来是太年轻了,以至于都不认识谭校长这样曾经如日中天的明星。更多的粉丝则是赞老徐:“有胆量,有勇气!”搞笑的是,谭校长也在腾讯微博上转了徐静蕾,说:“多谢你的祝贺!亦希望当年的你没有给我责骂,若然有我在这里说声抱歉!因为我通常演出之前都会不吃只睡,休息对一个即将演出的歌手来说非常重要,望能体谅!”俨然对小粉丝的口吻。
追!明星也疯狂
林志颖哈“车神”,HEBE见王菲落泪
很多人认为,明星追星比咱们一般人追星要省力,因为都是一个圈子的,而且就算“追上了”也不会那么激动。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明星追星的心态,和普通的小粉丝几乎没两样。不信?看看下面这些明星。
结婚不久的黑人陈建州在微博上向他的老婆范玮琪公开道歉并甜蜜示爱,原因竟是这位众所周知的篮球迷陈建州先生在酒店大厅见到了自己的偶像韦德,一时兴奋而忘记要去送自己老婆的事情而感到十分内疚。
再说S.H.E,乐坛最红的女子组合,她们仍然以小粉丝的姿态来看待自己的偶像。成员HEBE在2004年的中国歌曲排行榜活动上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王菲,激动地当场落泪。还有Selina,小时候的偶像是李玟和张惠妹,看她们的演唱前一晚打地铺排队买前座的票,张惠妹唱歌时近到几乎可以碰到她的脚。“第一次遇到阿妹和李玟时哭了,没想到这辈子有机会亲眼见到偶像。”而后Selina拍戏不幸被灼伤,阿妹也亲自为她鼓气,这不仅只是朋友间的鼓励,更是偶像对粉丝的激励。
而今年F1上海大奖赛时,著名赛车手舒马赫亮相赛场,明星车手林志颖则一路紧追自己的“车神”偶像,点头哈腰地要签名。俨然像一个见到偶像不知所措的小孩子一样,舒马赫也许不知道这位帅小伙可是个万人迷,不过小志还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签名。
追!明星也受益
王宝强人缘好,范冰冰不惧老
明星追星,通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王宝强是圈内出了名的“粉丝”,他刚走红那会,见到很多明星同行都会大大地惊异一番,还到处跟人要签名。他最疯狂的追星举动莫过于2008金鹰奖颁奖台上的那番深情又搞笑的告白,上台领奖时他激动地说最高兴的不是拿了奖,而是遇见了他最崇拜的导演程小东。虽然王宝强的追星行为让圈内人觉得有点过,但他因此在圈内建立了好人缘。那次告白之后不久,程小东就跟王宝强吃了饭,答应有机会就合作。
范冰冰的偶像是“不老传奇”潘迎紫,后者曾在四十岁时出演一代皇后“大玉儿”,把这个角色演得艳丽逼人,让观众十分惊艳。这部剧让童年时的范冰冰一下子喜欢上了潘迎紫,还有了一个梦想:“我要做潘迎紫那样的演员,到了四五十岁还可以一样很美丽。”如今范冰冰也一点都不怕老,因为“老”不代表结束,而是另一阶段梦想的开始,“岁月这个东西你对它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任它滚滚前进,那又何苦与它纠结?我希望自己四五十岁还能演得很棒。”
追星应学其优秀品质
■心理学家解读
追星应学其优秀品质
对于“明星追星”现象,心理学家张峻铭教授认为,“追星是一种心理崇拜。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通过选择某种价值取向使自己成长起来。明星追星的心理跟普通人一样,因为这些偶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良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崇拜心理很容易延续到成名之后。”
对于追星族而言,怎样追星才是健康正确的呢?张教授觉得大家不妨向明星学追星。“追星无可厚非。正确的追星应该做到这几点:首先,应该理清自己和明星的关系,避免出现‘为星而死,为星而亡’的心理。其次,全面了解明星。当我们经过一种全面了解后自然理性地得出喜厌的感情,这一过程会使得人从中得到好的引导。最后,最重要的是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秀品质。你崇拜的明星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学习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绣花枕头。”
相关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