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初等职业教育教育好不好

提示:学校好不好,看下就一目了然了。
正在搜索评价内容…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隶属于省教育厅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两校分别诞生于1952年和1981年。目前,学校在沈阳校区和阜新校区办学。学校设有18个高等专科专业,还与相关高校合作举办成人本科教育,承担全省少数民族双语学校管理 ...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隶属于省教育厅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实施高职高专教育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两校分别诞生于1952年和1981年。目前,学校在沈阳校区和阜新校区办学。学校设有18个高等专科专业,还与相关高校合作举办成人本科教育,承担全省少数民族双语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培训职能,是我省民族教育双语师资和兼通“三语”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你们这个学校简直不能再小!学校环境也差!就这样也能叫做大学!!!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育红路40号 ...
& 2017 院校大全
您的ip地址已被永久记录,请撰写客观、真实的评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二章(初等教育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第二章(初等教育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2:37: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二章(初等教育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官方公共微信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我的图书馆
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触目惊心的教育弊端&
&&&&教育广受诟病。近年来,学生出国留学越来越低龄化,似乎也是在对中国教育“用脚投票”。本文作者饱含情绪,痛斥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言辞有些激烈,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但兼听兼明,有利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看之前请先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足够震撼!
一、机械呆板,教了很多没用的东西
&&&&试问我们学的数理化生、政治地理历史,你有用过吗?你还记得吗?既然现在没用,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学?就是为了能标准化统一考试?好择优选择“人才”,然后竞争出一个第一名?——那也太亏了吧,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炮灰。
&&&&诚然,各科的设置自然都有它的道理。
&&&&数学培养人的罗辑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没错,但是用得着学什么微积分三角函数?只要能买东西的时候算对帐,500块钱的衣服打8折你能立马算出是400块,这就够了。
&&&&语文反而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科目,它是未来决定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的东西,这在生活中都用的着,而且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又是思想的载体,语文好不好,就决定了这个人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深度。但现实情况是什么?现实是我们学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所谓经典,毫无营养只会洗脑的假大空,我们没学现代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学互联网精神,我们不学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易经道德经。对于作文,我们写议论文,如《论诚信》、《梦想的力量》,严重脱离生活,试想一个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学生如何写得出这样宏大的话题?就只能名言警句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假大空。——有些时候我觉得学习语文,不如看几部电视剧,看几场电影来的更贴近生活。
&&&&外语就不多说了,哑巴英语拿来应付考试,根本没学到英语的精髓:思维方式及外国文化,看几部美剧都比枯燥地背单词读李雷韩梅梅那些弱智的对话来的有趣,效果更好。
理化生的学习,完全就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学一些基本常识就够了,知道地球是圆的,东西抛上去会掉下来是因为重力,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人是猿变的,就够了。整天没事去计算一个球从10米高空落下来要多少时间,有病啊,亲?
&&&&地理有用,但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七大洲五大洋,地球是有自转和公转的,而不是成天背诵一些莫名其妙的地名,计算各地的气候变化。
&&&&历史有用,但我们需要真相,而不是统治者笔下的历史。
&&&&政治有用,但请不要给我们洗脑。
&&&&说多了都是泪,我们背诵了多少,又记住了多少,我们会计算多少道题,但遇到生活的难题一样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学习那么多,到底真正为了什么?——中国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你只是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零件。
&&&&如果真要学习,首先要为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整、性格乐观、热爱生活的人,那么,我觉得开设以下的科目,或许更加有用。
&&&&人际关系:讲授与人相处的道理,怎样爱家人,怎样与同学相处,交几个好朋友,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心理学:讲授如何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追求的东西,认识真实的自己。
&&&&生活:讲授生活中的诸多技能,譬如烹饪方法、生活常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健康:讲授怎么吃才健康,怎样锻炼身体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阅读:广泛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心灵,绝不局限于那枯燥的教材。
&&&&和数理化相比,你喜欢哪种教育?
二、教材枯燥,摧残人对学习的兴趣
&&&&人天生是有好奇心的,但是一进入课堂,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被动地听老师照本宣科,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和方法,都是固定的模式。说教式的课文,没有一点趣味性,没有一点实用性,试问,有多少学生是喜欢学习本身的?如果不是老师安排和家庭作业,谁去主动看教材?
&&&&一个毫无吸引力,却要人天天读的东西,摧残的是人的兴趣,人天生是有好奇心的,当好奇心被扼杀,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损失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求学习,进步的民族,是多么可怕,只有山寨,没有创新,而这一切,教育难辞其咎!
三、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培养奴性
&&&&中国传统讲尊师重道,这没错,但这只是因为职业关系,你是老师,我是学生,但人人生而平等,从人格上讲,你没有权利打骂我,羞辱我。
&&&&更普遍的是,许多老师都是命令式地教育学生,你们都必须听话,喊你们明天交就明天交,交不出来就请家长。学生怕老师,要么沉默,要么爆发,都是懦弱与悲哀的行径。封建社会培养的中国人几千年的奴性,好不容易封建社会瓦解了,教育又开始接棒了!
四、以成绩为唯一标准,严重误导人的是非观
&&&&我们的社会,以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人人夸,老师喜欢,家长喜欢;成绩差的学生人人骂,“你不努力学习,这辈子就完了”。——成绩好只能说明这个学生,他会背书,会考试,会模仿,其他什么都不能说明。
&&&&相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品格、性格和情商。
&&&&一个人的品格好,即使不造福社会,也能不破坏社会。一个人性格好,就不会破坏家庭氛围,与人相处就会很融洽。一个人情商高,在人际交往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善解人意,受人欢迎。
一味追求成绩,就像国家追求GDP,而不是追求公民幸福感,GDP关我鸟事,幸不幸福才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就像个人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物质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够了,过于追求不就成了金钱的奴隶。我需要快乐和自我实现,这与金钱没太大关系,起码不是线性相关。
五、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育,压制了人的创造力
&&&&“老师照着课本、参考书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底下无精打采地听讲,天气的炎热让教室气氛显得更加沉闷,马上就要高考了,学生们想的是,高考完后一定要把书撕得粉碎,粉碎!”
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你必须要按统一方法来做,你的目标就是解题,你只要记住公式和方法就是的,就这样循环反复。——人的创造力是主动思考,融会贯通的结果,没有主动性的中国教育,片面的学习内容,怎能有创造力呢?
六、应试教育,只会解题,不会发现问题
&&&&应试教育环境,我们成了解题的机器。叫你出一道题,你可能一时还想不起来,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看到问题,然后像机器收到命令一样,刷刷刷快速解答。
但是生活不一样,生活没有告诉你问题,生活要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发现自己,自己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自己去发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这些都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是你自己去问,自己去寻找答案。——生活就是这样残酷,等待没有用,要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答,而这些都是教育不能给与你的。
七、沉重的课业负担,限制了人的视野
&&&&我们不仅有课堂作业,还有家庭作业,教育不仅限制我们在学校的自由,还限制我们在课外的自由。
&&&&如果把背单词的时间、解枯燥数学题的时间,拿来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现在就会多一些兴趣爱好,多出去走走就会多一些视野,哪怕就是多看几部电视剧,也是让我对社会多一些了解。
八、对体育锻炼极度不重视,造就了整体一代人的身体
&&&&“通知,由于你们这次半期考试没考好,今天两节体育课不上,改上数学课。”我们的老师从来不把体育课当成主课,你们就是学习的机器,就在这里乖乖听我上数学课,哪能让你们跑去瞎晃荡,做些没用的事情。
&&&&体育锻炼身体都变成了没用的事情?任何时候,身体第一,没有健康的身体,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看看现在有多少学生近视,有多少学生驼背,我们这一代的身体素质已经普遍不如上一代,大家知道吗?难道教育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九、以答案正确为唯一标准,只知道对错,不懂得通融
&&&&中国的教育,一切以答对为核心,问题是当我们出了校园,我们依然会与家人,会与伴侣争对错,谁对谁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争个对错伤了和气值得吗?正如韩寒《后会无期》里的经典台词,“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君子和而不同,追求统一答案的我们不善于接纳不同意见。中国教育的伤害面波及你的生活,思维僵化,不解风情,是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十、建立了单一的择才标准,真正的人才被埋没
&&&&我们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更多的是智育,没有培养动手能力,没有培养实用的技能,没有培养生活的情趣。因材施教从来都是空谈,大家都以语数外分数为统一标准,整齐划一,按规格切割。每个人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造就迷茫的一代,不管你是喜欢画画,唱歌还是摄影,你都不能大力发展,因为做这些在家长和老师看来都是不务正业。学生是一张白纸,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我们需要的引导,引导,引导!发现自己的兴趣,兴趣,兴趣!而不是灌输,灌输,灌输!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一个理想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全方位地培养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热爱生活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精神,为了自身及所关心的人的快乐幸福而奋斗,而不是其他。
&&&&而我们的教育,是缺乏人性,充满功力,更像是在培养机器!
我们期待它的改变,我们也为过去感到悲哀。
&&&&过去无法改变,我们愿重新学习,先破而后立,告别过去的所学。在信息时代,重新学习完善,扩展视野,丰富生活,做更好的自己!(网摘)作者:佚名
校长推荐文章录入:tanghuaikun&&&&责任编辑:tanghuaikun&
泯灭创造性——教育的最大败笔
作者:佚名&&&&校长推荐文章来源:&&&&更新时间:&&&&
中国教育的弊病,早为世人所痛恨,但又束手无策。中国教育究竟失败在哪里呢?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败笔是毁灭、泯灭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换言之,中国教育不能够使受教育者达成“精神青春期”。
望子成龙——中国教育功利性的社会基础
中国当下教育本质上是功利性的,它直接反映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上的望子成龙。事实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心理的背后,就隐藏着深深的功利意识,它是中国教育走偏的社会基础。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即价值导向,对孩子的创造性必然是不屑一顾的。
童年时期,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自发性形态精神结构,自发性精神可以顺利地、自由地自我实现。个体在童年时期将经历一段天真烂漫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儿童自由地、通过无拘无束的活动——游戏、玩耍、轻松自如地模仿和学习——表现着、实现着自发性的精神,温习着人类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内容丰富、信息密度极高的“功课”,为自身创造出强大的自觉性、理性需求来——请注意,是创造出巨大的需求,而非是掌握大量的具体科学文化知识。
可是,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却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本应在游戏、玩耍中度过的童年,却在普遍激烈竞争的社会整体氛围中中断了“生活”,即他过早地处在为明天做准备的生活状态。今天的生活只是明天生活的手段和中介,他过早地进入了“为生活而生活”的成人状态。因此,现实中的儿童,不仅在肉体的生理上,而且在精神上,普遍是早熟的。
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悲、令人痛心的,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危害程度,无论怎么高估都是不过分的。人类离开“自然”已越来越远!可怜和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和成人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干着大量的标榜为“为了儿童的未来”,实际是戕害儿童的勾当!早熟的个体是以牺牲自己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他抑制了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仅仅在现实所许可的理性的、功利的层面上过度地发展了。早熟的另一种含义就是透支生命能量,而透支生命能量的结果就是造成未来生命的枯竭。看一下现实中的绝大多数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就会知道此言不虚。
当下的中国教育不仅不成就人的创造性,相反,它正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抑和毁灭人的创造性。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都被这种教育毁了。对这样害人的教育,如果我们再不炮轰,那就是在助纣为虐!那就是在自取其辱!
精神病患者——中国教育的最大受害者
功利性的中国当下教育,由于泯灭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故,它延缓以至阻断了人的精神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其结果是大量的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涌现。这种现象随着近30年社会转型的深化和加剧而愈演愈烈。无他,很多人滞后的精神发展现状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了。
<span style="COLOR: #11年有报道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真实数据可能比这个要严重得多得多。
我观察发现,那些患有精神病的人,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比较聪明;比较内向和善良单纯,不怎么会耍心眼和欺骗;比较敏感,自尊心强;比较有正义感,有抱负和理想,不怎么会妥协,嫉恶如仇,等等。从他们所具有的上述特征来看,总体上属于人群中的佼佼者,但正是这些人,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病的深渊之中。
这是为什么?!
失败!——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学业、就业、婚姻、事业等)过于强大,使他们的挫败感和失败感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抱负和理想,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精神病患者是对现实绝望的人。于是,在他们身上,压抑、焦虑、抑郁、多疑、躁狂、歇斯底里,甚至自杀或杀他,就会具体表现出来。
而他们失败的根源,除了社会不公等外在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创造力被泯灭和摧毁,即精神发展的中断。一句话,他们没有在精神上成长到拥有现实的创造力的“精神青春期”的高度。
可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没有成长到达成“精神青春期”的高度,那为什么这些人没有“精神病”呢?
其实,现实社会中的所谓精神健康者,也都多多少少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问题,或可谓之为“亚精神病患者”。只不过,较之那些真正的患者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精神病患者那样的精神心理特征,善于保护自己(自欺或欺人),或某种机会接受了某种宗教或类宗教信仰的救赎,故,他们可以免于严重的“精神病”。
而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精神发展的中断,加之他们自身具有上述我所说的那些易受伤害的个体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他们不是邪恶奸诈、老谋深算的人们的对手),他们不“精神病”,谁“精神病”呢?!
造化就是这样弄人!而根源,就是我们荒谬的教育。精神病患者,既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个报复和控诉。它凸显的是现实社会逆淘汰的现状。
试想,如果能把这个人群的精神生命接续起来,那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贡献啊!
价值观颠倒的《教育法》——中国教育灾难的始作俑者
惨不忍睹的中国教育,其罪魁祸首、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偶然地发现:中国教育的灾难,原来就隐藏在指导我们教育的《教育法》中!
让我们睁大眼睛——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六条)。
可是,各种教育法规中对教育目标的规定却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很清楚,以上教育法规中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无不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什么意思?
有实用和使用价值的“工具”罢了!
可见,当下各类教育法规对教育目标的规定,不仅与《宪法》中的规定相互冲突,而且与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标——“育人”背道而驰。
“人是目的”,这是康德早就告诉我们的。把作为“目的”的人作为“工具”来培养,是地地道道的本末倒置,而把它明确地写进各类《教育法》中,是彻头彻尾的价值观层面即指导思想上的颠倒。
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教育的始作俑者!
而现实中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不外是这种功利性教育目标的一个必然结果罢了。
价值观颠倒的中国教育,必然扼杀人的创造性,它非但不能“育人”,反而大批量地“愚人”,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腐败和无能。
将被颠倒了的价值观彻底地颠倒过来,是中国教育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的一切措施,都将是徒劳的。而这,首先必须修正我们的《教育法》。
德国教育暗合“精神青春期教育”思想
无独有偶,德国教育与我们的“精神青春期教育”思想暗合。
很多人注意到,网上有个吸引人们眼球的自问自答的问句——“8200万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分享全球一半诺贝尔奖?”答案就在《令人震惊的德国教育: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文中。此文提出的问题令人震撼,答案发人深省。我们不妨抄录下来认真读读。
这篇文章写道:
<span style="COLOR: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
<span style="COLOR: #.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span style="COLOR: #.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span style="COLOR: #.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span style="COLOR: #.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span style="COLOR: #.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为什么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一、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
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span style="COLOR: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span style="COLOR: #.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span style="COLOR: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二、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鉴借。朋友们,我们要对“起跑线”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重新的认识了。“硬盘”的后果是毁了一切的未来。
不难看出,德国的教育正暗合我们的“精神青春期教育”思想:幼儿的精神处于低级的自发性境界或阶段,如“冰”,故幼儿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融冰”。幼儿们在一起,天性决定了他们会玩耍和游戏的,因他们的精神境界相同,没有隔阂,能够最大限度地沟通和理解,非常有利于他们“自发性精神之冰”的融解而转化为自觉性的“精神之水”。只有在游戏和玩耍中,而不是在“早期教育”中,幼儿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只有个体的“精神之冰”得到很好的融解,才会有充足的自觉性“精神之水”。而过度的早期教育,恰恰破坏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自觉性能量不足,从而无法完成整个人生精神境界的第一次质变或飞跃——从自发性境界到达自觉性境界。换言之,这样的个体就没有“精神青春期”——他们达不到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临界点,从而缺乏创造力。为了工作、挣钱等功利目的,我们的受教育者来不及完成精神的正常生长发育而草草地收场了……
伟大的德国民族(还有上帝特选的犹太民族),在现实中歪打正着地实践着“精神青春期教育”科学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我们中国人呢?!
当然,妄自菲薄是不可取的,中国当代教育也自有我们自己的优胜处,不能一概否定。但我们必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网摘,原文万余字)
毕节教训:那些市场经济光环下的留守儿童
&&& 引言:农村教育新问题
2013年《法治周末》曾报道,北大清华等重点高等学校农村生源比例仅占一两成,而在毛泽东时代,北大清华的农村生源占到全部学生的70%,与农民占人口的比例基本吻合。高校不断扩招,而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却在不断减少,这就折射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不公。媒体偶尔关注两三千万流动儿童和六千多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暴露出农村教育蜕化、辍学普遍、心理问题严重等现实状况。最近,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更是令人心碎。
政策背景:农村教育投入减少与撤点并校的政策实施
1、国家财政支出对初中等及农村教育投入的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政策指导下政府财政对教育部门降低了投入力度,“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又使得教育部门的重心偏向于更加有利可图的高等教育和城市教育,这样一来就造成了高等教育偏高、初中等教育偏低、城市教育偏高、农村教育偏低的教育投入不均的问题出现。
有研究曾根据50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教育投入结构,测算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三层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比例。在人均GDP为5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对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依次应为37.7%、37.7%、17.1%。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37美元,但当年中国实际三层教育投入比例依次为31.6%、37.1%、20.2%。这说明我国初等教育投入比例比合理水平低6个百分点,缺口880亿元,而高等教育投入比例则高出3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投入450多亿元。因此,目前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教育层次结构问题是:初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投入偏高,三级教育投资结构失衡,投资结构不符合教育投入规律。
1986年,我国改革了教育事业的财政出资结构,由中央政府(包括教育部和其他一线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省级以下财政支持初级和中等教育。在农村地区,一般是乡村负责提供小学教育,乡镇提供初中教育,县级政府负责高中教育。当时的乡镇政府凭借各自财力勉强能够负担初中等教育责任。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本就收入有限的乡镇一级在投入需求与财政能力上的矛盾开始突显:分税制虽然使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及中央财政占全国比重都有所提升,但同时各级财政中存在的差距并没有随着财政转移支付的出现而改善,尤其是乡镇一级出现了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2001年,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这一惠民政策实际上使乡镇政府失去了农村教育附加、农村教育集资两大重要教育经费来源。
2、农村和农村教育的衰败
“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起来的农村共同体,广大农民重新沦为分散的个人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在尝到农村改革前几年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猛增的甜头之后,农业收入二十多年不见增长,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出现了普遍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大批外资、私营工厂建立,乡镇企业在80-90年代也迅速私有化成一个个私营工厂,逐渐开始吸纳农民进厂打工,青壮年农民出走,这一过程造就了今天3亿农民工群体,而广大农村却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凋敝。
资本向东南沿海集中,农村衰败、空心化,大量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农村子女成为打工经济牺牲品,出现了跟随爷辈或亲属的留守子女和跟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
农村地区的衰败,使得地方到中央对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的实际重视程度远不及80年代以前。农民工的流动、城镇化的推荐加之计划生育导致的学龄儿童的减少,使得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农村学校数量不断减少。加之国家财政投入有限,地方政府亦有减少农村教育财政支出的政策冲动,2000年以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撤点并校”的政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
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留守难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学校撤并使得新学校往往离家普遍比较远,即便老人在家,留守老人接送留守儿童上学也变得不可能,很多留守儿童被迫进入全日制寄宿学校。
1、寄宿制增加了农民负担和留守儿童上学风险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指出,学校撤并的确提高了校舍单位面积、办学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当地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但学校撤并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他的调研显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这方面,所谓的“免费”义务教育根本无法解决,最终还需要农民自己承担。2011年11月,甘肃农村一辆只有9个座位却塞了62个学生的校车与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车上19名学生和两名成人死亡。同年12月又一起校车事故导致至少15名儿童死亡。由于农村地区的学校长期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问题尤为严重,很多农村儿童经常要乘坐老化、得不到良好维护的面包车和卡车往返学校。
2、留守儿童生活难自理
许多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得在学校寄宿,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些小孩要学会独立洗澡、刷牙、换衣服、折叠衣服、收拾床铺……部分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共同特点:孩子们都睡在特别简陋的床上——要么是铁架子高低床,1~1.2米宽的床上通常睡两个孩子,或者干脆就是大通铺;房间里没什么随孩子性格的摆设,好些宿舍甚至连窗帘和储物柜都没有;食堂的饭菜谈不上有营养,比起蛋、奶,孩子们更爱吃辣条、方便面这些富含添加剂的零食;许多宿舍的厕所用不了,也没有热水。还有大同小异的时间安排: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左右熄灯,中间的所有时间,除了吃饭,就是乖乖坐在教室里。“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作业早就写完了,还得待在教室里,怎么办呢?”只能把测试的试卷再抄两遍,学校的阅览室也难得开一会。这样的生活能让孩子们不想家吗?然而,在农村地区,这样的生活,不仅孩子们不能拒绝,甚至家长们也无从选择。
3、留守儿童问题重重、心理状况堪忧
由于很多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常期两地分隔,有的一年只能见一两次、有的几年才能见一次,情况稍好的回家见到的也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
而学校方面,因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很多农村教师早已不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仅仅是一份糊口的职业,加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保障本来就偏低,使得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也普遍不足;为了节省教育资源,有些地方学校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对其他课程并不重视,更不会注重心理辅导,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小学生心理正快速发展的阶段缺少正确的指导、寄宿生的单调枯燥的生活、远离家乡缺少足够的关爱、失去了对家乡感情的寄托等,很容易使寄宿儿童产生孤独感等情感问题,最终可能会导致儿童性格上变得孤独、内向、封闭和叛逆等。
调查显示,因为缺少父母、社会和学校的关心,留守儿童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比例明显偏高;缺乏监督、鼓励和学习指导,学习兴趣不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差,男童很多痴迷于电视、游戏、网络,甚至受不良社会团伙诱导误入歧途,问题更加严重。
诸多问题带来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辍学问题。留守儿童辍学比例有多高,这个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清华大学教授在四川某县考察时发现,有个村庄的辍学率很高,校长说:“确实是有1/3的孩子辍学。”教授不信,他和同行的老师们询问了4个村庄后,结果证实有70%的孩子辍学。
进城教育:打工子女入学难
既然留守儿童问题重重,当前的社会条件是否允许农村打工子弟都随父母进城呢?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近2000万,他们之中失学率达9.3%,近100万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入学。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
最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民工问题而呼吁,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旨在改善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状况的政策,比如要求让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与其他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要求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但是,城市只把他们当作经济活动者,仅仅将他们限制在边缘的经济领域中,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在社会认同上对他们进行有意无意的贬损甚至妖魔化。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权和发展权,比如受培训和受教育的权力等。尽管近几年政府试图改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权力的状态,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比如各地政府不再允许公立学校向外来人口子女收取赞助费,但各种变相的收费仍然层出不穷;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太高,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承受;还有不少学校拒绝接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立学校对农村来的孩子存在严重的歧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能持续而稳定地在城市上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受升学的学籍限制,父母不得不把他们送回农村上学,断断续续的教育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地损害了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和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表现出非常歧视的态度。
一些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已经因为忍受不了歧视而离开,比如北京一家媒体记录了这样一个女孩8岁时离开公立学校的故事:“课间操的时候,我头晕,就回到教室,他们(本地孩子)回来就说丢了一支笔。非说是我偷的。我特别难受。跟谁都没说,压在心里。我就让爸爸把我调到这个打工子弟学校来了。”显然,在城市,农村流动人口本身就是弱势人群,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没有享受平等的待遇,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并没有因为教育而改变其父母带给他们的弱势地位,相反,父母的弱势地位反而通过各种机制传递给他们,使他们不能增强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现象堪忧》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更主要的问题则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子女随迁进城,意味着更多的生活支出(住房、吃饭等等);农民工普遍的超长工作时间,也使得他们无法用业余时间照顾孩子,甚至还需要接老人进城,农民工群体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这一系列的开支增加。再加上很多农民工职业收入不稳定,造成居住地不稳定,将孩子带在身边也更加不可能。
不仅仅是“留守儿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遍地都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就连仅存的占经济比重百分之二十多的国有企业也复辟了雇佣劳动制,中国绝大部分劳动者都沦为“打工仔”。在这个打工经济体中,农民工所处的社会地位最低,收入也最低。某些人拿少数行业农民工高工资说事,胡扯农民工工资已经很高,完全不顾这少数行业都是以严重牺牲农民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事实。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工资都是围绕各地出台的所谓“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无良资本家往往通过所谓“综合工时”的手段,将农民工工资压低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残酷地剥削农民工群体。
马克思在分析欧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时,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一个普遍现象:“要维持工人使他能勉强养活自己并在某种程度上延续自己的子嗣,就需要一些物品,生产这些工人生活必需品时的最低限度的支出恰好就是最低工资。”今天中国农民工受剥削的程度相对于马克思时代的欧洲工人阶级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毛泽东时代用于社会主义积累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体系的制度安排,今天却成了进一步压低农民工工资的手段——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之低甚至没法在劳动的城市养活子嗣、赡养老人,而只能把他们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而政府早已被绑架在新自由主义的战车上,教育产业化、养老社会化,政府本应承担社会责任却丢给了“唯利是图”的资本。
今年5月25日晚7时55分,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家名为康乐园的老年公寓发生火灾,目前已造成38人死亡。据康乐园老年公寓法人代表范花枝的同乡介绍“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做生意、打工了,无法照顾老人,于是她就想起了要办养老院。”五千万留守老人问题同样是压在三亿农民工身上的重担,自杀等极端现象更是屡屡发生。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只是今日中国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毕节四名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虽然极端却非个例,它或许能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然而荒唐的是,毕节事件的新闻舆论在这两天发生了大反转,一波波舆论竟然在悲剧面前指责起受害者父母。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贫穷成了罪过——变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个体的悲剧都不知道该去恨谁。
不打破造成绝大部分劳动者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的资本剥削制度,留守儿童的问题永远都是无解的。虽然笔者很讨厌公知们将一切问题推给制度的做法,但笔者讨厌的只是他们的虚伪,因为他们所鼓吹的制度正是造成今天一切悲剧的根源。
&防艾专家朱琪:&“安全套”性教育祸国殃民
&&&&&&2015年6月26日家庭百科报&
记者&李玉龙
&&&&&朱琪教授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泰斗级专家、原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性病艾滋病研究室主任。今年80岁的他精神矍铄,谈话思路异常清晰,近日,本报记者就青少年性教育,防艾滋病等相关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下面为专访实录。
&&&&&&&&&&&&&&&&&&&&&&&&&&&过早品尝青苹果会让人生苦涩
记者:朱教授您好!现在很多中学,甚至小学都在尝试搞性教育,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朱琪:全社会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好事,但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朱琪:首先是很多老师对这方面比较困惑,不知道如何讲。去年,我在石家庄参加了一次会议,很多老师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学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个9岁小男孩的家长,他反映,有一次课间,他从一年级门口过,发现一个小男孩楼着一个小女孩不撒手,小女孩使劲挣脱,小男孩亲了一下小女孩。还有,五六年级的孩子来月经了,很多女孩子不敢放卫生巾,因为怕被男孩子把卫生巾挑出来。他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还有一次,这个老师的孩子坐车去旅游,跟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坐在一排,“女同学晕车不舒服,孩子很自然地说你躺到我这儿来。这件事就被同学们拿过来谣传,有一个男孩说,那有什么呀,他还在女孩家睡过呢?另一个小男孩则说得更难听……&
记者:这些问题好像很多家长也碰到过。
朱琪:是的。从儿童到成年人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像春天来了,万物生长,一直到开花结果。青春期一是要学习各种知识,另一个就是生理上的发育,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青苹果,所以必须遵守青苹果的规律。
记者:青苹果?
朱琪:对。这是在性教育中惯用的一种比喻。在西方把苹果作为爱的象征,青的时候,正是成长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吃,大家去买苹果总要挑红的,可能有人多少都尝过没有成熟的苹果的味道,又酸又涩,就是说苹果象征着爱,性和爱总之是常常连在一起,就是没有成熟的时候你不要去啃它。&
记者:这算是规律?
朱琪:对。圣经上有亚当夏娃吃的禁果,实际上就是青苹果,在不该吃它时候吃了它,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自然规律不能不信,否则就会受受到自然的惩罚,社会的惩罚。自然的惩罚就是没有发育成熟,会得种种疾病。比方说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特别是女性,阴道的上皮在未成年的时候是一个很娇嫩的一个单层的上皮细胞,是经不住摩擦的,特别容易传染疾病,如果发生性关系年龄早,也就是尝了青苹果的女性,将来子宫疾病的机率或者是其它感染疾病比等到完全成熟以后开始有了性关系要多得多。
记者:社会的惩罚是什么?
朱琪:对将来的婚姻会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丹佛大学的斯科特·斯坦利教授发起了关于婚前同居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已经结婚10年或者时间更短的夫妻进行了电话调查,问及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和是否考虑过离婚。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有19%婚前同居的夫妻在琢磨着离婚,相比较而言,订婚后才住到一起的夫妻有离婚想法的占12%,而结婚后才共同生活的夫妻只占10%。此外,那些婚前同居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水平较低。&
记者: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朱琪:在60年代的时候,当时我在骨科实习的时候,我一进病房就看见一个女孩子,因为当时没有看病历,后来知道这个女孩子才14岁,她和人家谈恋爱,后来失恋了,是不是尝过青苹果的味道我们还不知道,至少她在心理上受到很大的伤害,后来她就不想活了,因为她年龄太小了,经不住这个挫折和打击,而年龄大一些就经得住了,因为卧轨,受到了这么重的伤,好歹还是活下来了,这个从心灵和肉体都受到了伤害。&有的人不光是贞节的问题,心灵上受了挫伤,有的人失去了贞节以后老在心灵上有压抑,有的人现在所谓的开放,这个开放说法是不对的,这个时候心理上都没有什么压力,好像无所谓的,但是受到的更深一个层次的挫折,她自己恐怕还不知道,以后长大了在生活里面才碰到,这时候他要对付这些问题就碰到更多的困难。
&&&&&&&&&&&&&&&&&&&&&&&&&&学校性教育绝不能等同于安全套教育
记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动避孕套机到处都是,每到艾滋病宣传日避孕套宣传铺天盖地,而未成年人堕胎人数却仍在增多。甚至出现了很多中学生背着书包去堕胎的情况。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朱琪(表情严肃):这是现在中小学性教育的误区所在!关于性教育,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但我认为首先一个大原则必须明白:性教育,绝对不是只讲性知识、生理卫生知识,而是性道德教育、爱的教育、人格教育,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安全套”教育。
记者:安全套教育?
朱琪:对。现在一些教育机构也在进行性教育,但是,许多教育机构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甚至出现幼儿园为孩子们办集体婚礼的怪现象。有关性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如何使用避孕套的教育。我们正在犯美国人犯过的同样错误——过高估计避孕套的安全作用,而没有告诉青少年们:人格教育和健康家庭教育是惟一的选择。避孕套教育危害多多,由于‘安全套’教育是在学校进行的,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学校并不反对他们发生性行为,消除了对学校处分的顾虑;也因为学校推行‘安全套’教育,学生就有了理直气壮地拒绝父母反对性行为的理由;再由于只讲‘安全套’安全可靠,不讲或很少讲失败风险,这就从心理上解除了对怀孕和性病艾滋病的畏惧。三个引起惧怕的因素一旦同时消失,学生们便获得了性的行动自由。
记者:安全套真的不安全吗?
朱琪:Condom是古代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之名,原文并无安全含义。西方人不会从字义上产生condom便是安全的误解,而中国人却会从字义上误认为“安全套”是十分安全可靠的。这就从心理上误导大众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以为只要用了“安全套”就能万无一失,性乱也成了“安全性行为”
记者:会有那些风险?
朱琪:以熟知的艾滋病防治来说,根据2001年7月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向国会提交的避孕套预防性传播疾病专题研究报告,失败风险为15%。15%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呢?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要是保持15%的年增长率,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就会飞速发展;一个生物物种假使有15%的年增殖率,这个物种便能够迅速增殖繁衍成为一个大种群。同样道理,高危性行为人群在100%使用避孕套的的情况下,如果每年仍然有15%会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就将继续加剧。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当绝大多数群众还看不到艾滋病人,感受不到艾滋病直接威胁的时候,由于宣传“安全套”和“安全性行为”造成的误导,已经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因而高危性行为人群还在不断扩大。可见把避孕套称作“安全套”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应属违法的虚假商业广告和不真实、不科学的防病宣传。
记者: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
朱琪:对。以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为基础的性教育,在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时,着重避孕防病知识。虽然也提及要对性行为负责,但是对于是否发生婚前性行为采取中立态度,由青少年自行决定。这种性教育只看到人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对于婚前性行为危害的认识仅仅限于怀孕和性病艾滋病,看不到婚前性行为产生的不良心理社会效应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产生长远和深刻的消极影响。避孕套教育不能代替性教育,它只能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人们更麻痹、更丧失警惕性,促使性病、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洁身自爱”,才是惟一保护自己、家庭、社会,健康向上的唯一的办法。&
记者:您认为哪种教育效果更好?
朱琪:以人格(道德)为基础的性健康教育(有导向的性教育,也称婚前禁欲或性纯洁教育),在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同时,着重性道德教育,以科学道理阐明婚前性行为的多重危害;婚前禁欲对身心健康和发展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价值,更不会影响健康;相信青少年对性冲动有自我克制能力,明确教育和指导青少年拒绝婚前性行为。这种性教育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也有性教育
&&&&&&&性,对中华民族而言,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的话题。然而,“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的本能,是谁也不能避开的问题。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已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由此引发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解决,于是听之任之随着感觉走,不直面问题却幻想着问题可以因此而消失。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十分有必要对此加以教育和引导。中国的古语说“温故而知新”,在我们致力于中国当代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问题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斟酌一下我们的父辈们是怎样做的,也许你能从中深有感悟。&&&&&&&&&&&&&&&&&&
记者:中国历史上,被确认的有据可查的性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朱琪:没有得到过确认,很难讲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虽然没有确切的时间,但是中国的性教育应该是很早就存在了。
记者:具体有哪些内容和形式呢?
朱琪:性教育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实际上它包括性生理教育和性伦理道德教育。性生理教育是讲授生殖系统生理卫生知识,古代中国人对此是“不许说、不能听不敢问”的。一般来讲,在女儿出嫁前,母亲会给她看春宫图或“压箱底儿”(两性性交的模拟造型)等。对于男孩子的遗精,古人有的称为“出火”或“出虎”,但是性伦理道德教育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有很多说法都体现了当时的观点:如“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同席”等等。这个“席”字可以解释为“吃饭”或是“睡觉”,我个人认为“睡觉”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这已很难考证了。任何道德教育都会同时俱有倡导的和禁止的东西,性教育也不例外,刚才提到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性道德教育禁止的方面。中国古代性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的最主要的就是女性贞操观,“立贞节牌坊”、“从一而终”以及处女情节十分明显,绝对不允许婚前性行为。
记者:古人采用这样的性教育方式的原因何在呢?
朱琪:人类能健康的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古代缺医少药,人类的生存面临的威胁比现在多得多,有些甚至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女性的子宫是新生命孕育的土壤,保护女性健康就是保护新生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首要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封建礼教倡导的贞操观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一种保护。从历史来看,汉唐时代,人们的性观念是相对开放的,而到了明朝出现了梅毒以后,清朝的性伦理道德教育是相当严格的。这种现象也说明,人们意识到性别的危害后,对性行为的约束也加强了。因此,在古代这种比平等可能也是一种和谐。
记者:了解中国古代性的教育对于我们现代的性教育有何指导意义吗?
朱琪:中国古代的性教育把性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我认为性道德教育在今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得到广泛重视。无论何时何地,人类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病原体的变异速度太快,与之相比人类的适应能力很差。各种性病至今还有发病、致残甚至致死的报道。艾滋病20多年来也没有攻克,生物医学的办法有限,必须依靠社会医学的力量才能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发展。“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就是指只有性道德才能彻底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人类生殖发展的根本是保护女性健康,强调女孩子自尊自爱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在当前如何进行有效的性道德教育?
朱琪:性道德教育决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必须用科学道理向学生讲清楚作为社会规范主体之一的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如何在历史传承中发展的。道德的起源有着广泛和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选择的结果,其根源在于人类生理选择的结果。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不可能完全依靠现有的自然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生存危机,于是只能求助于依靠社会规范来约束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性自由造成的性乱行为,容易引起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显而易见,这种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可见性道德是一种对人类生死攸关的重要道德。
&&&&&&&&&&&&&&&&&&&&&&&&&&&乌干达性防艾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据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累计发现活着的感染者和病人是49.7万人,感染者占60%左右,病人占40%左右。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国外在在防治艾滋病性教育这方面有哪些探索?
朱琪:基本上有两种模式。泰国模式——100%使用“安全套”和乌干达模式——“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运动。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模式吗?
朱琪:好的,首先说说泰国模式,这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发展中国家广为推行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模式。他们认为,使泰国严重的艾滋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推行了100%使用“安全套”。然而对于泰国艾滋病疫情的全面分析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在泰国因嫖妓或卖淫而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中国人数量不能算少,他们之中多数没有使用“安全套”,余下的就是使用“安全套”的失败者。这一事实不但表明100%使用“安全套”是虚假的,而且也表明“安全套”的预防效果并不可靠。使用避孕套对于预防艾滋病能起一定作用是肯定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推行100%使用“安全套”造成的负面影响。前几年泰国一直宣称保持着70—8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水平。这一反映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死亡人数持平的动态平衡数字表明,当前虽然因为有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而降低了艾滋病的年死亡率,可是泰国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依旧居高不下。而且每年以2.9万人的速度递增(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朱琪:主要是“安全套”本身并不百分百安全,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百分百愿意使用和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鼓吹了性自由,加剧了性疾病的传播。
记者:那乌干达模式有什么成果吗?
朱琪:达瓦契教授于1989年向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建议开展全国性的道德教育以预防艾滋病,重点是从小学生开始的中小学生性道德教育,建议得到采纳。其时,乌干达是南部非洲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开始在全国开展“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运动时,乌干达全国感染者超过150万,首都坎伯拉17%(有说25%)的成年人受感染,孕妇感染率超过30%。在推行“贞洁、忠诚,预防艾滋病”运动后,到1998年时下降为7.3%;成年人的感染率1999年已降至8.3%,2001年更下降至5%。与此同时,其他大力推行了十几年“安全套”的南部非洲国家,感染率却继续在上升。20世纪90年代初感染率与乌干达相近的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2001年成年人的感染率已分别上升到33%和39%。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向乌干达颁发了“为促进非洲健康作出突出贡献奖”。2002年穆塞韦尼总统还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对世界防治艾滋病作出杰出贡献的领导人勋章”。
记者:您觉得这两种模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性教育有什么启发?
朱琪:(叹气)现在,受我国卫生部门重用并为西方接受的几位中国预防艾滋病主流专家一直声称:“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只有大力推行避孕套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当前的紧急需要;性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远水救不了近火。”甚至说:“性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是中宣部的事,不是卫生部门的事。”乌干达大力推行道德教育,立竿见影地使艾滋病疫情获得好转,而我国大力提倡使用避孕套造成艾滋病疫情继续恶化。然而这种认识至今仍左右着我国的预防艾滋病工作方向。对于如此藐视道德教育和如此轻视精神文明因素的预防艾滋病作用,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认真进行反思吗?
&&&&&&&&&&&&&&&&&&&&&&&&&&&&&&媒体在性教育中的责任
记者:作为一个媒体人,特别想听听您对我们的指导意见。
朱琪:(轻松地笑),这样的媒体人要是主流就好了。现代传媒除了传统的书刊报纸等文字出版物外,还有着音像出版物和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而后者有着最迅速的传递速度和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传媒控制舆论,舆论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性行为作为一个敏感问题,最容易吸引人,大众传媒宣传什么样的性道德,社会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性观念。
记者:具体怎么讲?
朱琪:许多小报,许多杂志,以所谓“打擦边球”的手段,变换手法用“性观念开放”这样的词汇取代性自由这个贬义词,公开宣扬色情,而不少影视内容中的性自由倾向已经在肯定性的多元化;各种解忧消愁的收费声讯电话,很少不夹杂色情内容,有的完全成了色情电话;电脑网络,即使是国内知名的几个大网站,也可以轻易地从中找到色情网页。
北京某家专供青年人阅读的报纸,每年要多次刊登美国臭名昭著的淫星麦当娜的照片和信息,免费为她作广告,致使无数不知真相的中国青少年因为读了这张报纸而盲目地成为她的追星族。
记者:媒体宣传可能助长性自由?
朱琪:对的,媒体无形中会左右人们的观念。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吗?
朱琪:新版冰海沉船《坦泰尼克号》。编剧者把20世纪后期的性自由塞进了1912年的悲剧事件,所虚构的一对所谓忠诚不二的男女完全是一个为了增加票房价值的欺世骗局。1912年,维多利亚时代刚结束时的英国淑女,作为贵族小姐决不可能与一个刚相识的美国流浪汉苟合。这种一见钟情又有什么社会基础?&然而编剧者“以性取胜”的卑劣手段却蒙蔽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少年,让他们深信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性行为就已如此浪漫,因而群起效仿。可是美国的家长们却不受这个骗。当《坦泰尼克号》首轮公演后,音像公司在短期内售出的120万盘录像带中80%都剪去了这些色情镜头,原因是家长们拒绝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这些不该让他们看的画面。剧作者和制片商以破坏艺术的完整性状告音像公司,官司一直打到联邦宪法法院,但原告最后败诉。法院的判决是观众有权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遗憾的是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却充分地享受了这种“艺术的完整性”。
仍然是好莱坞名噪一时的大片《天地大冲撞》,剧情中,当小行星将撞击地球的两名发现者之一,那个充满稚气的中学生受到表彰时,在场者中的一个同龄人竟站起来大喊:“这一下他可以玩儿更多女孩子了!”对于这种露骨的教唆,中国有关部门也竟然不加剪辑。
记者:那么,媒体应该怎么做?
朱琪:有史以来,没有一个文明民族是不严禁色情淫秽出版物的。这表明人类早就认识到传媒对性道德的作用。在出现现代传媒技术和形式以前,只有色情淫秽书画,当时尽管书籍印刷数量很少,识字的人不多,能看到淫书淫画的人更少,然而政府还是严厉禁止和惩罚编著、印刷和传阅的不法者。重视和严禁的程度,反映出色情淫秽书画的危害烈度。现在,媒体应该好好读读老祖宗的经典,把握好”思无邪”这个大原则,去传播正能量消息,那样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
馆藏&245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