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温特征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有何特征表现

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
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
范文一:[摘要]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市数量显著偏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是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中等城市数量增加较快;研究期内城市规模演变表现出弱收敛态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逐渐缩小,城市体系的均衡性增强。[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5原文地址:[摘要]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市数量显著偏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是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中等城市数量增加较快;研究期内城市规模演变表现出弱收敛态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逐渐缩小,城市体系的均衡性增强。[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5
范文二:摘要:论文应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年逐时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春、夏、秋、冬,济南的城市热岛在空间分布上均以泉城广场、市政府为中心呈环状放射发展。热岛强度以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对城市热岛进行小波分析发现,济南冬季和夏季城市热岛的主要振荡周期是以准24h为代表的日变化和准270h所代表的旬变化为主。夏季日变化不如冬季明显,夏季旬变化略强于冬季。济南城市热岛以日为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城市热岛强度表现为夜间强,白天弱。关键词:热岛效应 区域自动气象站 小波分析 时空分布特征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Jinan CityRan Guiping Li Rui Ren Dan Zhang Ning Sun ChangzhengJi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Jinan 250002Abstract: Based on the hourly temperature observed by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during ,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 Jinan ci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four seasons ,the UHI intensity centered on the Spring square and city council and decreased around. The UHI intensity in winter was the strongest all the year round. Then, it was autumn and spring. The UHI intensity in summer was the weakest. The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 revealed that the UHI intensity had a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urnal (24h) and ten-day (270h) periods whether in summer or winter. The diurnal (Ten-day) periodic oscillation was weaker (stronger) in summer than winter. The UHI intensity was stronger in nighttime than daytime.Key words: urban heat isl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wavelet transform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引言城市热岛效应(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UHI)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自然环境气温的现象[1],温度较高的城市地区被温度较低的郊区所包围或部分包围,它是热量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聚集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最典型的表现[2] 。在我国,周淑贞[3]、束炯[4]、张景哲[5]等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过去50多年来济南城市经历了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功能、综合实力、以及城市形态与环境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下垫面状况发生极大改变,同时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市小气候[6-7]。济南是山东的省会,通过对济南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和分析,对了解气候演变特征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指导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研究资料和方法济南市自动气象站网通过多年建设,到2006年11月,已完成51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该论文通过区域自动站资料研究济南市区及郊区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即应用市区及近郊区区域自动气象站与郊区乡村站气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即:QUHI=T市区-T郊区,温差越大热岛强度越强,反之则越弱[8]市区站选取城市建筑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市中心区域,共16个站点,分别是:济南大学、泉城公园、泉城广场、市政府、百花公园、交通学院、热电公司、供销公司、山师北院、农科院、龟山、历城二中、外国语中学、高新区、河务局和天桥收费站。这些站点既包括人口较密的市中心点,也包括离市中心稍远的市区,还包括刚进入城市化进程的近郊,能够综合反映整个城市的热岛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到城市区域的不规则性,城市的边缘地区有可能具有与城市相似的地表结构,又根据地区温度分布的自然特点,郊区参考站点选取市区北边的孙耿、崔寨、白云湖,市区东边的圣井、曹范,市区西南边的潘村、长清工会干部学院、张夏苗圃,取八个站点的平均温度作为背景温度,可以避免订正热岛效应时出现偶然因素,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城市热岛强度。在采样时间上,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从年的数据比较完整,为了能充分反映一年中热岛情况,按季节取年2年的数据。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1~2月。从中选择代表性的月份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份的数据来计算各个季节的热岛强度。小波分析是继傅里叶变换之后兴起的中还可以看出,其波峰 (正中心)主要出现在变换对带有奇异性的信号不是很有效的弱点,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的特点;在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高频部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频率分辨率[9]。小波分析已成功地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机械故障诊断等各领域,在气候研究中也应用广泛。小波分析不仅可以给出某一时间序列变化的尺度,还可以显示出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频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标准Morlet小波来分析济南城市热岛效应的周期性特征,并利用小波方差来诊断各周期振荡的强度。Morlet小波[10]是复数形式的小波,其实部和虚部位相相差π/2,可以消除实数形式小波变换系数模的振荡,因而比实数形式的小波在应用上有更多的优点。2. 济南市区热岛水平空间分布特征该论文选取16个市区及近市区站点,选取八个郊区站点的平均温度作为背景温度,即T郊区=(T圣井+T曹范+T潘村+T长清工会干部学院+T张夏+T崔寨+T孙耿+T白云湖)/8,逐个计算16个市区站的QUHI值,得出济南市水平空间热岛强度的分布特征(图1-图2)。从热岛强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济南城市热岛与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基本一致的,以泉城广场、市政府为中心呈环状放射发展。由于济南市区东部平坦开阔,发展很快,城市热岛逐步向东部发展,热岛中心有呈东西条状发展的趋势。到达天桥收费站、河务局等济南近郊区,城市热岛迅速降低,但因为在城乡交界带上,已有城市热岛特征体现。早期Oke[11]根据北美加拿大多次观测城市热岛的实例概括的城市热岛气温剖面图:从郊区到城郊结合部,气温陡升,被称为“陡崖”(cliff);到了市区气温保持平缓一致,因下垫面不同有所起伏,该段称为“高原”(plateau);在市中心人口密集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气温达到最高点,称之为“高峰”(Peak)。济南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泉城广场、市政府是济南的“高峰”,天桥收费站、河务局是“陡崖”区,而市区热岛分布并不平缓,由于城市发展不是很均衡,下垫面差异较大,热岛强度有所差别。3. 济南市区热岛效应的时间分布特征3.1 济南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在时间域上的分布为了分析济南市区热岛效应的时间分布特征,取2008年1月、7月每天24个热岛强度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取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画出相应的小波变换等值线图和曲线图(见图3和图4)。等值线图表示的是不同尺度下的小波变换;曲线图表示的是小波方差。从小波波幅变化情况来看,小波中心形成正负振荡的形式,与城市热岛形成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热岛越强,热岛变化越剧烈,则对应的波幅等值线越密集,波幅的绝对值越大;反之,波幅等值线越稀疏,表示热岛变化不明显,对应的热岛越弱, 即正的波幅对应强热岛,且热岛变化剧烈;反之则与弱热岛对应,热岛变化缓慢。由图3a可见,济南冬季热岛变化存在准24 h和准270 h的主振荡周期,以及准90 h、准110 h 准170 h的次周期。分析它们存在的阶段可知,准24 h和准270 h的主振荡周期在整个时间序列中一直明显存在;准90 h的次周期在整个时间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准110 h的次周期主要存在于上旬和中旬;准170 h的次周期主要存在于下旬。从小波方差(图3b)所反映的各周期对应的振荡强度来看,在整个周期域上,准24h所对应的日变化周期最显著,其反映的小波方差最大。其次是准270 h所代表的旬变化,其他尺度周期所反映的小波方差都相对较小,表明日变化和旬变化是济南冬季城市热岛的主要振荡周期。对于准270 h周期所代表的热岛强度的旬变化。从图3a中还可以看出,其波峰 (正中心)主要出现在1月4日、14日及25日前后。波谷(负中心)主要出现在1月9日、19日及30日前后。在夏季(图4a) ,济南热岛变化存在准24h、220~300 h的主振荡周期,以及60~90h的次周期。准24h、220~300h的主振荡周期在整个时间序列内一直明显存在。准60~90h的次周期在整个时间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对于220~300h周期所代表的旬变化,从图3a7月5日、15日及25日前后。波谷(负中心)主要出现在7月10日、20日及30日前后。各周期对应的小波方差(图4b)表明,准24h所对应的日变化最显著,其次是220~300h所代表的旬变化。其他尺度周期所反映的小波方差都相对较小,表明济南夏季城市热岛的主要振荡周期仍然是日变化和旬变化。比较夏季和冬季日变化和旬变化,小波方差可以发现,夏季日变化不如冬季明显,但旬变化略强于冬季。3.2 济南城市热岛的日变化特征分析小波正负振荡明显,小波波幅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城市热岛强度的振荡变化情况。我们从24h尺度上来看,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城市热岛以日为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城市热岛强度表现为夜间强,白天弱,这是由于白天和夜间的能量平衡的差异、市区与郊区的下垫面性质、大气污染和人为热等不同。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层结一般处于不稳定状况,风速较大,使得城郊近地层湍流加强,热量的垂直和水平交换比夜间强,城市、郊区温差迅速缩小,城市热岛较弱。夜晚的大气层结较为稳定,甚至出现低层逆温,不利于大气湍流的发展;而且城市下垫面多为水泥、柏油、混凝土等构成,颜色较深,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这些在白天吸收和贮存的热量,夜晚又会散发到大气之中,通过长波辐射提供给空气的热量比郊区多,再加上市区空气中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及颗粒污染物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使空气中的热量不易很快散失,导致城市大气温度进一步上升,相对于快速降温的郊区来说,容易形成夜间城市热岛,因此夜间城市、郊区温差迅速增大,城市热岛较强。4. 结论(1) 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春、夏、秋、冬,济南城市热岛均以泉城广场、市政府为中心呈环状放射发展。(2) 热岛强度以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3) 济南冬季和夏季城市热岛的主要振荡周期是以准24h为代表的日变化和准270h所代表的旬变化为主。夏季日变化不如冬季明显,夏季旬变化略强于冬季。(4)城市热岛以日为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城市热岛强度表现为夜间强,白天弱。参考文献:[1] 周淑贞.束炯.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2] 白虎志.任国玉.方锋.兰州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气象科技,):492-495.[3] 周淑贞.张超.上海城市热岛效应[J].地理学报,):244-345.[4] 束炯.江田汉.杨晓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532-534.[5] 张景哲.刘启明.北京城市气温与下垫面结构关系的时相变化[J].地理学报,):159-168.[6] 林苗青.黄锦速.杜勤博.汕头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14-15217.[7] 赵小艳.杨沈斌.申双和.等.基于遥感的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8] 何萍.李宏波.云贵高原中小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气象科技,),288-291.[9] 彭玉华.小波变换与工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0] 江田汉.束炯,邓莲堂.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515-522.[11] 宋海鸥.王睿.耿建武.淮阴市冷热指数预报及应用[J].气象科学,):369-372.
范文三:作者:潘义勇海南开发报 1995年06期按:城市是现代文明载体,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城市化。1989年冬,我刚到海南,在实地了解省情基础上,就当时海南的海口——通什——三亚三点一线的静态城市布局现状,撰写了我到海南的第一篇论文:《海南要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要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提出把沿海十个县城(镇)设置为中心城市,内陆圈的县城(镇)发展为十个小城市,由此构成海南的城市网络体系。在《海南大学学报》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作为政府研究人员,我利用各县书记县长来海口开会期间走访他们推销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沿海布局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六年过去了,已有琼海、儋州撤县设市。我期待沿海其余8个县城(镇)在2000年前走到建市这步,在2008年的建省20年周年之际,内陆十个县(镇)也建立为城市,初步建成城市网络体系。届时现代化之光将率先普照海南!最近,《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我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道路重构——县改市》一文后,受到内地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有的来函要求编入专集。为了进一步推进海南城市化进程,我把六年前撰写的另一篇文稿刊载如下:一、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的客观依据海南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臆造的,而是由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从自然规律来说,沿海交通世界,方便进出口商贸和取得海内外原料,发展外向型经济。从经济规律来看,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比在内陆和山地布局工业城市投资效益高,资金周转快,资金积累多,产业涌进快,参加国际分工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1、从交通运输来看,海南岛四面环海,天然良港众多,稍加开发即可利用的港口就有68个,随着工业发展需要还可以开拓更多的港口,发达的港口是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门户和交通要道,海上可以沟通世界各地,直抵任何沿海国家,海上运输运量大,且一般不受时空间的限制,也不受交通工具来往数量的限制,轮船越多越好。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利用沿海港口的海上运输一次性到达世界各地,不需要转运。世界各地通过海上运输也可以一次性到达海南的沿海城市,沿海分布的工业城市都是主要的大中城市,产品和原料的进出口吞吐量是很大的。沿海布局工业城市从交通运输上确保了出口创汇的最低运输费用和最快的速度,既降低生产成本,又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喻态性的变化趋势。此外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可以使陆地的交通投资的效用化、效益化。减少和避免无谓的投资浪费。如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就可以在环岛的沿海城市旁边修一条铁路,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连结起来,成为环状城市体系。这种环状形的铁路比网状形的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的铁路线,要投资少,其复盖面又很大,把所有的环岛沿海大中城市都串联起来,同时把铁路的运输也和海上运输连接起来,实现海与陆运输沟通配套。给环岛大中城市都建立投资少,见效大的发达的交通体系。这是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先行事业。因此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有利于建立投资少,见效快的科学而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海南经济特区在近期和中期的十多年时间内应当办到的。远期还可以把外围的大城市与内环围的中等城市及环核的小城镇沟通铁路,如果环线的铁路是经,连接大中小城市的公路是纬,那么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就连接起来了,把内陆的中小城市和沿海的大城市连成一线,使所有的中小城市都能有自己的出海口,从而成为参加国际经济循环的角色,为特区出口创汇做出应有的贡献。2、从生态环境来看,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可以确保内陆的生态平衡。海南版图呈椭圆形,中部高,四周低平,地势海拔由中部五指山向四沿周围低斜递减。从生态环境来看,中部森林茂盛,景象清新是全岛吸热和更换新鲜空气的理想生态环境,这些环境适合发展旅游业。却不适宜开辟为工业区。如果在中间布局工业城市,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工厂用地和交通开辟等,不仅投资大,而且还损害生态环境,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气候调节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就会丧失。再说中部山地布局城市,可容纳的城市数量有限,那么沿海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就可以避免中部布局城市所造成的许多不利因素。既经济合理地利用自然空间,又保持全岛工业社会所必不可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风景。培养沿海环岛的大城市作为全岛城市网络体系的骨干,这些骨干就是城市体系的核心。城市核心,在海南工业文明的初期和中期具有外吸内散的作用。即对外吸引外资、技术,对岛内则由沿海大城市再向内陆的中小城市和小镇辐射递进。到工业文明的后期则由内散向外散转换。当海南全岛都工业城市化,形成了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物质基础之后,势必要向世界各国去找出路,把资金、技术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投资发展,跃上世界发达的工业文明地区的行列。这种布局无论从目前或长远来看都是科学而合理的。3、从资源条件来看,从小农社区文明转向现代化的都市工业文明,需要恒久的工业原料来源。海南的工业文明,原料从哪里来?传统的观点认为,资源主要是陆地上来,尤其山区最多,最丰富,因此许多人包括经济学者一致强调向山区进军。其实这是一种因长期自我封闭而造成的资源观念。严格地说内陆的资源与海洋资源相比简直是沧海中的一滴。尤其海南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岛陆资源,是不足以建立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的。从短期来看合理开采一些岛陆的矿物资源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开采下去,势必导致生态失衡,产生温室效应、海水上涨、岛陆下沉等极不良的后果。因此海南的工业文明主要依靠海洋资源和海外资源。在这种条件下,沿海环岛布局工业城市,无论是目前利用岛内的资源,还是将来利用海外和海洋的资源都是非常有利的。假如就岛内资源而利用岛内资源,把工业城市布局在内陆山地,就会造成运输上的巨大困难,资金引不来,技术带不进,产品运不出,原料运不进,因交通阻碍而造成大多数工业城市的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那时再把内陆的工业企业大批地往沿海搬迁就劳民伤财,浪费惨重。在贫穷落后土地上建设工业文明的海南切不可走这样的弯路。4、从非平衡规律来看,海南工业城市须由沿海聚集再向内陆推移。非平衡规律是与平衡规律是相对而言的,平衡规律是一种静态、排斥和抵制外部作用的稳定的封闭系统。在经济发展中,平衡经济是靠高度集中权力控制下的计划经济。这种平衡经济既表现在各类产业产品的生产数量上的比例平衡,又强调作为工业载体的经济增长核拟城市在空间上分布的均衡和分散(不论这种分布是否有益,那怕是巨大浪费)。非平衡规律是经常在外部作用下,内部处于动态流动变化的开放系统。它内部的经济发展——生产和流通、消费和积累不是在内部完成,而是在外部作用下完成。打破了内部的平衡,使内部充满着活力,永远处于动态的运行之中。把非平衡规律引入经济领域,就是一条商品经济国际化的永生之路。海南工业城市在空间配置上之所以布局在沿海环岛,而不布局在山地内陆,也是非平衡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工业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与外部联系的最佳连接枢纽,使沿海城市工业经济受到外部动力作用而处于变化发展的非平衡状态,实现开放性的良性循环发展,其结果是创造空前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对沿海国家和地区来说,海上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最理想的枢纽,从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往往是沿海布局工业城市为主的。这种布局在空间上似乎是不平衡的,但它的最终效果是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社会目标。先有不平衡才会有相对的平衡。沿海布局城市找到了连接外部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系统,避免了封闭静态的浪费、贫穷和愚昧的社会后果,走上国富民强的成功之路。二、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的构想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是工业生产力在海南空间上的科学配置。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布局海南工业城市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要先由沿海大城市到内环中小城市再到中心的小城镇,分三步推进。1、点的培养、线的绕开,形成链扣环市。海南是一个呈椭圆形的宝岛。四面环海交通便利,工业城市就是要围绕这个椭圆的周围沿海布局,发展工业城市就要围绕这个椭圆环海来做文章。首先在沿海确立若干中心城市作为骨干,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环岛沿海中心城市上,宏观预测到2000年海南城乡人口构成要由目前的2:8,提高到5.5:4.5。届时全岛人口约750万,那么城市人口约400万,以平均每个城市人口40万计,需要在沿海发展十个中心城市。除现有城市人口160万外,十年达到400万城市人口,那么每年就要增加24万城市人口,这样就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以保证特区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加快工业文明的进程。这十个中心城市原则上以港口的城镇为基础升格发展,具体地点可经过实地考察,综合权衡利弊后具体确定。这十个沿海城市通过海上运输可以互相交通,陆上可以修一条环岛铁路把环岛的十个城市都串联起来,这样就把十个环岛沿海城市从海上交通和陆上交通都连接起来。环岛铁路不但投资少,而且受益面广,是理想的交通布局。为将来内陆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便捷的通道和出海口。内环和中心的中小城市或者是城镇的出海通道,只需修理短的一条纵向的高速公路便可以出海和沟通沿海骨干的中心城市了。大中城市布局在环岛沿海,环岛铁路把所有的沿海大中城市连接起来,其间还可以带活铁路沿线的一批小城镇。这样的城市和交通布局,与海南环岛的地理是非常协调的。沿海的大中城市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必然对内陆产生辐射作用。使内陆聚集成新的经济成长点——小城市。这些小城市可以通过二级公路沟通沿海大中城市获得出海口。小城市之间修一条二级公路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环状城市环链。作为次于沿海外环城市链环的二级城市链环。在交通布局上先上环岛高速公路,解决工业化初期的物质小宗运输的要求,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则就要上环岛铁路了,因为那时环岛高速公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宗物资的运输要求。需要铁路来承担大批量的物资运输,高速公路的运输功能转向主要服务于旅游业。因为随着大中小城市化,都市化人口增多,再者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的劳动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节假时间就要用于旅游。2、大中小城市配套,形成双环城市链网,根据海南的地理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海南的工业城市体系宜建立双环城市链网体系。环岛沿海城市为第一环城市链。这一环城市链,北以海口,南以三亚,西以洋浦,东以万城为大工业中心城市的据点,率先突破后,每一个大城市向两端扩散再发展中等城市。沿海环岛除布局大城市外,还要因地制宜设立中等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同处在一条环海线上,构成外环的沿海城环。这个外环沿海城市环面向世界背靠岛陆,工业化的初期将起到聚集外资技术向岛内陆辐射的作用。工业化的后期则转而起到凝聚资金技术向外辐射扩散的作用。聚外射内是海南工业文明的起步和成长阶段的功能表现,聚内射外的功能表现则标志着海南工业文明已进入了成熟型的阶段。在聚外射内阶段中,工业城市由沿海外环城市向岛陆的内环推进,发展以小城市为主体的内环城市环。由于这些小城市地处内陆环带,需要依托和通过某一沿海大中城市才能出海,相对外环沿海城市而言,内陆的小城市环,又称为二线城市环,或内陆城市环。内陆城市环作为沿海一线城市聚外射内的产物,参加工业城市的产业分工,作为沿海大中城市产业的换级换代的转换地带。比如根据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到2010年后,沿海大中城市都要转入资金密集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沿海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内环小城市就可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承接过来,同时岛内陆的农矿原料就可以在小城市环内经初级加工之后,再向外环的大中城市输送。由大中城市进行深加工增值后出口,从更长期的远景来看,将来海南全岛的工业化必然由劳动密集产业升级到资金密集产业再向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转变。从成长型工业到成熟型工业之后,就标志着海南从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此时,不仅外环沿海的大中城市可以生产高技术产业,而且内环的小城市也可以生产高技术产业。这样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基础工业材料,即资金密集产业又将由内环的小城市环返往外环沿海城市环上,当然并不是回到沿海的大中城市里,而是转回到沿海大中城市环线的已是城市或者外环线上的小城市中去,或者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大陆,或者通过对外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的途径,把这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国家或地区去。此时无论在那里发展资金密集产业,其原料都主要从海外或者海洋中去寻找,这才是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3、中部建立小城镇和旅游林区。中部指岛的中心为轴东西长150公里以内,南北宽100公里以内的椭圆范围内。这里包括全岛的全部山地主峰和一串的丘陵地带。山地是森林发展的基地,丘陵是热带水果的基地,这两块不同类型的农业社区,需要改造和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把分散的小农吸引迁徙到交通比较便利的圩集形成小城镇。这些传统农业社区的小生产者在改变环境后,同时也改变了职业,由原来从事小生产时的乱砍乱伐森林和搞土特产品及种小块土地为生,到小城镇从事工业商业和旅游服务业。有一种论调认为小生产者放开小块土地不种,进入城镇从事工商旅游服务业,是荒芜了农村,增加了城镇的负担。这是一种误解。应当看到农民放开小块土地聚集到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不仅没有荒芜了农业,而恰恰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成长。因为大量小农离开土地,那么就便于种田能手兼并集中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实现由小农自给经济向规模商品经济转变。聚集进城镇的小农成为非农劳动人口,既改变了职业又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多生多育的封建观念得到根本的改造。有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城镇化,既保护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平衡,又改造了传统的小农生产者成为现代工业、商业和旅游服务的重要力量。可见,随着海南岛外环沿海城市的日益发展,工业文明的人口比例不断扩大,就迫切需要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和旅游区的相应发展。为外环大中城市的人们提供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轻工产品和商业旅游服务,当外环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由前工业文明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电子技术普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人们便又想回到静谧和风景优美的山林草地的在自然怀抱中去旅游、度假,呼吸新鲜空气,回到大自然去欣赏自然风光,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这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才会产生的环境反差和环境转换。在没有工业文明的实现之前,遍地是小农经济和被小农造成的满目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创伤,人们是没有这种需要的,也没有这种情趣。小农文明社区的小生产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温饱而困扰,旅游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谭。工业文明实现后,大量的小农转化为工业城镇的劳动人口,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回归大自然旅游度假便成为现实了。这里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告别小农文明,走上现代工业文明的富裕生活之后的回归。这种回归是工业社会所固有的,是对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放松、休息的调节,而决不是又回到农村去领耕小块土地和砍伐森林及搞土特产品,重过小农文明的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是以小农文明的消除和工业文明的实现为前提,它是人类走上现代工业文明道路之后,所喜欢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责难的那样,是什么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后果。以此为理由来阻止和抵制小农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是不足取的。海南要从传统的小农文明社区转化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体系,任务相当艰巨,阻力还相当大,必须作长期的紧韧不拔的努力,决不能因为城镇人口向往和回归大自然度假休息而反对工业文明对小农劳动力的吸纳和转化。这一点必须是明确和不能含糊的。
范文四:[提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分属环渤海经济区的两端,二者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并利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场强模型对两大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强于辽中南城市群,但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程度较为密切,辽中南城市群的中心性特征明显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场强模型;比较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日城市群是以一个或几个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且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和规模结构合理的城市"综合体"。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群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加突出。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中,明确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的也比较完善。1929年,赖利就提出了“零售引力定理”;随后,断裂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也被P.D.Converse提出;同时,也有很多国外的学者对城市的外向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相对于国外学者对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而言,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海江和刘建朝等在利用城市流模型的基础上对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而贾卓和赵雪雁等则利用引力模型或者是修正的引力模型对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此外,马燕坤利用了中心职能指数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分属环渤海经济圈的两端,二者均是国内发育较早的城市群,均属国家二级城市群。相对于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育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鉴于二者的发展状况有研究者认为辽中南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也有研究者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一、研究区域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山东省中东部,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东营、日照辖区和邹平县,共计8市1县;面积约为7.4万km2,2014年常住总人口为4,555.37万人,2014年GDP为37,894.04亿元,面积、人口和GDP在山东省的占比分别是47.1%、46.5%和63.8%。辽中南城市群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包括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辽阳、盘锦、丹东、营口和铁岭,共计10个地级市;面积为9.71万km2,2014年常住总人口为3,331.31万人,2014年GDP为25,343.46,面积、人口和GDP在辽宁省的占比分别为65.6%、75.9%和88.5%。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1、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是借助不同城市的人口、GDP和经济距离等数据来研究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的模型。其模型公式为:其中,Yxy表示城市X与城市Y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x、Py分别表示X、Y两城市的非农业人口,Gx、Gy分别表示X、Y两城市市区的GDP,Exy2表示X、Y两城市的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是以运费、时间、便利程度(或舒适程度)来表示的两地之间的距离,主要受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和设施改善的影响而变化。本文运用高汝熹等研究者的方法对经济距离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以济南、青岛和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研究其他城市与所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距离。经济距离的计算公式为:E=?姿??酌?D,其中,?酌为第一次修正的系数,?姿为第二次修正的系数,D为公路距离。由于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其他城市间的交通方式均以火车或汽车为主,因此第一次修正的系数?酌取值为0.7;第二次的修正系数?姿的确定要考虑核心城市与被考察城市的人均GDP的比值。当比值小于0.45时,?姿取值为1.2,当比值大于或等于0.7时,?姿取值为0.8,当比值介于0.45和0.7之间时,?姿取值为1.0。2、场强模型。本文将以场强模型来表示四个中心性城市分别对其所在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强度。场强模型的计算公式为:Cxy=。其中,Cxy表示X城市对Y城市的场强,Yxy表示为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Exy表示两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二)数据来源。本文所用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地市的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析(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经济距离的计算1、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经济距离的计算。利用经济距离计算公式E=?姿??酌?D求得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所在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距离,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威海、烟台、青岛是与济南经济距离最大的三个城市,其中与济南经济距离最大的为威海,经济距离为289.78公里;日照、潍坊、东营与济南的经济距离均在100~200公里之间;淄博与济南的经济距离最小,经济距离仅为48.48公里。从表2中可以看到,济南与青岛的经济距离最大;其余城市与青岛的经济距离均在100~200公里之间,其中与青岛经济距离最小的为日照,经济距离仅为102.01公里。(表1、表2)
  2、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经济距离的计算。从表3中可以看到,大连与沈阳的经济距离最大;丹东和营口与沈阳的经济距离均在100~200公里之间;其余城市与沈阳的经济距离均在100公里以下,其中与沈阳经济距离最小的是抚顺,经济距离仅为38.6公里。从表4中可以看到,铁岭和抚顺与大连的经济距离较大,铁岭也是与大连经济距离最大的城市;沈阳、辽阳、本溪、丹东、鞍山与大连的经济距离均在200~300公里之间;盘锦和营口与大连的经济距离最小,其中营口与大连的经济距离最小,仅为157.94公里。(表3、表4)(二)经济联系强度和场强的计算。依据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公式和场强计算公式求得济南、青岛和沈阳、大连与所在城市群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场强,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到,与济南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为淄博,经济联系强度为458.21,远远大于其他城市与济南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济南经济联系强度最小的是威海,仅为2.99;其余城市与济南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在二者之间。同时,济南对淄博的场强最大,为9.45;对威海的场强最小,为0.01;对其他城市的场强均在二者之间。(表5)从表6中可以看到,与青岛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是烟台,强度值为59.55;与青岛经济联系强度最小的是威海,强度值仅为4.39;其余城市与青岛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在烟台和威海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值大致在10~40之间。同时,青岛对烟台的场强最大,为0.47;对威海的场强最小,仅为0.02;对其他城市的场强均在烟台和威海之间。(表6)从表7中可以看到,抚顺与沈阳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强度值为439.73;丹东与沈阳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小,强度值为7.17;其他城市与沈阳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在二者之间,强度值大致在40~300之间。同时,沈阳对抚顺的场强最大,场强值达到了11.39;而对丹东的场强最小,场强值仅为0.04;对其他城市的场强则均在二者之间。(表7)从表8中可以看到,沈阳与大连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强度值为28.72;铁岭与大连的经济联系强度最小,强度值仅为0.87;其他城市与大连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在二者之间。同时,大连对沈阳的场强最大,场强值为0.11;对铁岭的场强最小,场强值仅为0.002;对其他城市的场强均在二者之间。(表8)四、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整体比较分析(一)从城市群经济总量的比较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更胜一筹。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山东半岛城市群每1万平方公里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GDP为51,208,162.2万元;同期,辽中南城市群每1万平方公里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GDP为27,637,361万元。经测算,在每1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面积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创造的GDP约为辽中南城市群创造GDP的1.85倍。所以说,在城市群经济总量上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是略高于辽中南城市群的。(二)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均衡性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更显均衡。依据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这一统计数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内8座城市中有6座城市的市区人均生产总值在10万元以上,只有日照和潍坊的市区人均生产总值在10万元以下,但二者在该项数据中也分别接近达到了9万元和7万元,总体来说,城市间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不大;同期,辽中南城市群的10座城市中仅有3座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0万元以上,其余7座城市的该项统计值均在10万元以下,且最少的丹东该项数值仅为43,381元。总体来说,城市间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较大。(三)从经济联系强度与场强看,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本文根据城市群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对两城市群中的双核心城市与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进行了经济联系强度和场强的测算,依据经济联系强度和场强的测算结果,发现相对于大连和青岛两个城市群中心性城市,沈阳和济南两省会城市与城市群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此只对比沈阳、济南与城市群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依据测算结果,沈阳与抚顺、本溪、鞍山以及辽阳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在10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也多在40~100之间;同期,仅有淄博与济南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大在100以上,达到458.21,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与济南的经济联系强度仅仅多在10~40的范围之内。因此,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要比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五、结论第一,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较高。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的GDP为辽中南城市群GDP的1.5倍,比辽中南城市群多出了12,550.58亿元;而且在每1万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约为辽中南城市群的1.85倍;第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发展的均衡性较好于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梯度较为合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发展较为均衡;而辽中南城市群除了沈阳和大连外,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是很高;第三,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联系比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比较高,说明该城市群的对外服务功能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中,其值并不是太高,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的服务功能还是有待加强的;第四,辽中南城市群中心性城市的地位十分突出,中心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城市建设的梯度不尽合理,除沈阳、大连外,应培养新的城市作为带动城市群增长的增长极,并增强群域内其余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主要参考文献:[1]黄征学.城市群的概念及特征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4.[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R]..[3]熊剑平,刘承良,袁俊.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4]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1.
范文五:明清时期济南的城市布局特点1.明清济南城略呈正方形,由于城市地形复杂,受湖泊、泉池和沟渠等制约,布设建筑物必须因地制宜,因此城区没有围绕中轴线作对称布局的特点。2.城内交通干道构成城区骨架。受城北大明湖水的制约,城市缺失纵贯全城的街道。同时由于东西二门不对称,也没有横贯全城的主干道,这种街道格局决定了济南既具备中国古代城市棋盘方格状的典型特点,同时又有独特之处。3.由于济南地形南高北低,多泉水,雨季又多山水,为顺应地势,易于泉水和山水宣泄,济南古城多南北向街道,东西向街道较短。4.已经初步形成职能分区。如城北部为大明湖风景游览区,中南部以官署和围绕官署分布的商业区,南郊为驻军区,西部为商业、手工业和水运码头区。5.城市布局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在南门外规划建立了驻军区,在东西二门外自发形成了市场和居民区。布局演变的途径明清济南城区布局的演变是在过去传统布局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途径是空间移位。传统布局的特点是官署居民交错,官衙并不在全城的中部。济南成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后,又对传统布局进行了改造。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城区空隙地布设建筑,使传统布局的居住密度,人口分布等发生变化。同时,拓展城市空间,增大市区范围。明清济南城市布局的演变途径,可以为今天改造老城区提供借鉴。明以前济南城区的拓展特点:1.明以前济南城区的拓展有建新城和扩建城垣两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历城县以东另筑“东城”,两城隔历水相望,在城市形态学上取名为双子城,为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形式之一。唐元和十五年则是在双子城外扩建城垣以广城区规模。2.地理环境决定城区的拓展方向。秦汉历城县城充分利用了多水的自然条件和周围地形的特点,筑城于泺水和历水的中间地带。历城西面为泺水和古大明湖,水面宽阔,又南面阻于山,北为历水坡,从而决定了城区只能向东部拓展。3.地形特点决定了城区的拓展规模。泺水、古大明湖、历水和历水坡决定了介于其间的秦汉历城县的规模。今历山顶街,按察司街一线以东的崎岖地势和山水冲沟的走向决定了东城和后来齐州州城的东界。近代济南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着城市的布局和规模也产生的变化。同治年间,修筑石玗,确定了济南城区的新边界,城区轮廓大致成菱形。老城成为内城。内城沿袭传统布局,变化不大。外城的布局未经过统一规划,显得零乱,斜街曲巷很多。三条关外大街构成外城的骨架,城区沿关外大街布设,城门的位置和关外大街的走向基本上决定了外城的轮廓和布局大势。街道的走向受关外大街和护城河走向的制约,以水源和城门为中心呈辐射状。从城市总体职能结构看,老城是城市的核心,以政治职能为主,外城以经济职能为主,市场活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街巷。商业区的分布呈多层次,其中心在老城区,围绕官署分布。外城区以农贸市场为主。手工业重心在外城区,西门外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范文六: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13:59:15|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一、相同点1.成因: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一月份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月份亚欧大陆内部气温很低,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高压区,蒙古高压与此时位于赤道以南的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产生很大的气压差,形成了冬季风———东北季风。7月份季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在7月份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夏季风———西南季风。7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在印度北部形成低气压中心,西南季风受该低气压中心的强烈吸引,势力更为强大。2.气候特征: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没有四季变化,西南季风控制时降水较多,东北季风控制时干燥少雨。二、不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某些气候特征方面。印度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凉、热、雨三季。中南半岛上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两季。印度半岛:由于南亚的陆地面积较为广阔,北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地形比较闭塞,每年3~5月,冬季风已逐渐消失,西南季风尚未来临,这时太阳照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气压迅速下降,降水稀少,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季。6~9月,印度半岛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带来大量水汽,给该处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10月至次年2月,印度半岛由于受到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天气晴朗、干燥、凉爽,形成凉季。中南半岛:11月至次年4月,受温暖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中南半岛天气干旱,形成旱季。5~10月中南半岛上盛行由热带海洋吹来的湿润的西南季风,造成暖湿多雨的天气,形成雨季。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13:59:15|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一、相同点1.成因: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一月份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月份亚欧大陆内部气温很低,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高压区,蒙古高压与此时位于赤道以南的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产生很大的气压差,形成了冬季风———东北季风。7月份季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在7月份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夏季风———西南季风。7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在印度北部形成低气压中心,西南季风受该低气压中心的强烈吸引,势力更为强大。2.气候特征: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没有四季变化,西南季风控制时降水较多,东北季风控制时干燥少雨。二、不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某些气候特征方面。印度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凉、热、雨三季。中南半岛上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两季。印度半岛:由于南亚的陆地面积较为广阔,北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地形比较闭塞,每年3~5月,冬季风已逐渐消失,西南季风尚未来临,这时太阳照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气压迅速下降,降水稀少,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季。6~9月,印度半岛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带来大量水汽,给该处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10月至次年2月,印度半岛由于受到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天气晴朗、干燥、凉爽,形成凉季。中南半岛:11月至次年4月,受温暖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中南半岛天气干旱,形成旱季。5~10月中南半岛上盛行由热带海洋吹来的湿润的西南季风,造成暖湿多雨的天气,形成雨季。
范文七: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一、相同点1.成因: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一月份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月份亚欧大陆内部气温很低,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势力强大的高压区,蒙古高压与此时位于赤道以南的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产生很大的气压差,形成了冬季风———东北季风。7月份季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在7月份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为夏季风———西南季风。7月份,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在印度北部形成低气压中心,西南季风受该低气压中心的强烈吸引,势力更为强大。2.气候特征: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没有四季变化,西南季风控制时降水较多,东北季风控制时干燥少雨。二、不同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某些气候特征方面。印度半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凉、热、雨三季。中南半岛上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两季。印度半岛:由于南亚的陆地面积较为广阔,北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地形比较闭塞,每年3~5月,冬季风已逐渐消失,西南季风尚未来临,这时太阳照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气压迅速下降,降水稀少,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季。6~9月,印度半岛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带来大量水汽,给该处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10月至次年2月,印度半岛由于受到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天气晴朗、干燥、凉爽,形成凉季。中南半岛:11月至次年4月,受温暖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中南半岛天气干旱,形成旱季。5~10月中南半岛上盛行由热带海洋吹来的湿润的西南季风,造成暖湿多雨的天气,形成雨季。七年级地理期中试卷分析.试卷特点1.注重基础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初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部分难点。但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地图,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2.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看出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分析、应用能力,这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方法目标。3. 缺乏联系实际生活地理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的学习始终离不开生活得事物,学习地理是为了使我们懂得如何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本次考试的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题目不够灵活。大多数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三. 学生考试得分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得分主要依靠选择题,这部分题很多是考察学生平时对地理事物的记忆,以及很多同学随便选择考运气得分。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1、学生学习:从成绩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 不够,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不知从何答,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2、教师教学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对学生个体分析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四. 学生考试失分情况分析1.由于本次考试的范围涵盖整个初中地理知识,范围广,难度大,题目多,很多知识学生没有复习。2.大部分学生失分都在读图题上,说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太低。3.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刻,考虑问题不全面,没有学会从地理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五. 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3.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4.加强对知识巩固的练习加强复习初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训练。
范文八:乳山是中国胶东半岛东南端一座新兴的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城市虽小但建设大气,处处都彰显着大手笔雕刻下的个性,整座城市有着滨海城市的风情、园林城市的风韵、生态城市的风貌和现代城市的风格,宛如镶嵌在胶东半岛城市、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面对乳山的崭新风貌,记者专题采访了中共乳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洪义。《走向世界》:凡是到过乳山的人,都被这座滨海城市的魅力所打动,无不称赞城市建设之美。请问李市长,乳山城市美在何处?魅力何在?李洪义:乳山市的城市建筑依山就势,傍水而生,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势,既有欧式古典建筑群,又有传统的中式建筑,既有中西文化交合而成的古窟门建筑,又有美式风格的高楼建筑,散落在郁郁葱葱的花草林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海城浑为一体的城市架构。《走向世界》:乳山市的城市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但在短短几年间,城市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7.8万,发生了巨大变化。请问乳山在城市建设方面都有什么独特的理念?李洪义:城市建设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整体实力的象征,更是带动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山东省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战略确立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城市建设既是乳山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挥城市带动作用、拉动城乡经济增长的客观选择。基于此,我们牢固树立“规划先行、追求卓越、管理立城、经营城市”理念,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连续2届名列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城市,跻身中国综合发展百强县行列,并先后荣获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首届安全诚信50佳城市和山东省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走向世界》:乳山在坚持自己城建理念的前提下,具体有哪些创新做法?李洪义:实践中,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条龙,经营一体化,管理一盘棋。坚持规划一张图,突出龙头指导地位。按照“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定位,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全面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一是突出规划全面性。依据城市总体发展格局,将城市规划控制区、镇驻地、风景旅游区及主干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全部纳入统一规划管理,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在此基础上,主动引入了市场机制,推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公示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突出规划前瞻性。发挥银滩丰富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经济开发区资源整合作用,将经济开发区与银滩旅游度假区两个省级开发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初步构筑起组团式、松散状的滨海旅游新城大框架。目前,银滩旅游度假区已获得了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拉动旅游产业快速成长壮大的“龙头”,“美城强市”的双重作用得以明显增强。三是突出规划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定50年不变,切实做到大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小规划实施不走样,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建设一条龙,增强城市载体功能。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努力做到建城为民,以人为本。重点实施了4大工程:一是三区对接工程。加快经济开发区、银滩旅游度假区与城区的对接,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拓展步伐。特别是2004年以来,开工了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长近10公里的环城路,总投资过亿元、双向6车道的银金大道等高标准道路,不仅加快了三区间的对接,也拓展了城市规模,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大框架。二是旧城改貌工程。2005年,筛选确定了总投资2.7亿元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暖设施配套改造等15件便民利民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生态绿化工程。规划实施了以环城主干道路为主体的环城绿化精品圈,以城市河道改造为主体的城市绿化景观带,以公共绿化、庭院绿化为主体的多散点城市绿化网络,全年可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2.15平方米。四是设施配套工程。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载体功能,重点对水、电、暖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有效保障了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坚持经营一体化,活化城建投入渠道。针对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积极探索经营城市、以城养城的新路子,重点是做活“增、省、活”3篇文章,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就是经营土地增收一块。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经营性土地全部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因拆迁、破产等原因停止使用的划拨土地,由市政府统一收回,公开招标拍卖,为城市建设融集资金。2005年以来,先后拍卖了13宗、460多亩土地,政府纯收益预计全年将超过1亿元。“省”,就是合并拍卖节省一块。通过把城建项目的土地使用权、设施开发权、经营管理权“三权”合并拍卖,减轻了财政投资负担,节省财政直接投入3000万元以上。“活”,就是拓展领域搞活一块。积极拓展经营城市的领域,努力实现由有形到无形、地上到地下的转变。对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交汇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等大型广告牌设置权进行了公开拍卖,逐步实现了公有财产向可经营资产转变,无形资产向有形财源转变,为城市建设、管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坚持管理一盘棋,提高城市管理档次。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具体工作中,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坚持重建更重管,使城市档次不断提升。一是专业治理与群管群治相结合。为保证治理效果,我们坚持专业治理与群管群治相结合,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规划区域内城市管理职能全部归口,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形成了以专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联手互促、普通群众共同参与的群管群治城市管理体系。二是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以城市管理不断档、无盲点为目标,突出抓好城市管理的日常化、持续化,城市管理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是巩固成效与稳步拓展相结合。着眼于城市管理的“长治久安”,我们坚持治理规范经常化,城市管理持续化,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巩固治理工作成效。实践证明,城市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可缺少的带动力量。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成效,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直接效应、带动效应和传导效应。济南、青岛、淄博等地客商纷纷来乳投资置业,购房定居。通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乳山城市环境不断改善,环境品牌效应日渐显现,一座“小而特、富而美”的生态型花园式滨海旅游城市正崛起于黄海之畔。
范文九:生 态 与 环 境 工 程浅析雷州半 岛海域夏季溶解氧 的分布特点张智瀛( 国家海 洋局 湛江海 洋环境监 测站 , 广东湛江5 2 4 0 0 0)   摘 要:2 0 1 2 年 7月对雷州半岛海域海水 中溶解氧进行详 细的调查和研 究,同时测试其温度、盐度等水质指标 ,通过统  计 分析 ,得 出流 沙 湾 D O 的分 布特 征 ,并 与其 它 海 区夏 季的 DO 含 量进 行 比较 。结 果显 示 :表层 海 水溶 解氧 均 高于底层  海水。雷州半岛海域的夏季 D O含量相对其它海域较 高,与长江口的夏季溶解氧含量最为接近 ,这说明海水受工业、养殖 的污 染程度 较低 。关键 词 :溶 解氧 ;分 布特 点 ;雷 州半 岛中 图分类 号 :× 1 3 2   文 献标 识码 :A溶解氧 ( D O) 作 为海 水 水 质分 析 中   1 材料 与方 法  的 重 要 参 数 之 一 ,它受 海 气 交 换 、海 水  本研 究 于 2 0 1 2 年 7月对 雷 州半 岛 海  动 力 、温 度 、盐 度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生  域 进 行 了 大 规 模 的巡 测 ,结 合 断 面 和 功  物 生 长 等 因素 的 影 响 。 与 此 同 时 ,溶 解  能 区的方 式 进行 布点 ,站 位分 布 如图 1 。氧 进 行 测 定 和分 析 ,得 出结 果 :1 9个 断  面5 7个站 位 中 ,表层 海 水溶 解 氧含 量 变氧 的大小又反过来影 响着海水 中各种物质 的转 化 。   雷 州 半 岛属 热 带 季 风 性 气 候 ,是 适  宜 的养 殖 生 产 基 地 。 此 外 ,在 流 沙 湾 等海 域 拥 有 大 规 模 的海 草 床 ,生 物 多 样 性  丰富。 雷 州半 岛海 域受 工业 的污 染较 少 ,   从 总体 上 来 说 环 境 资 源 较 好 ,但 其 受 养  殖 和捕 捞 的影 响 较 大 。本 研 究 分 析 雷 州  半 岛海 域 溶 解 氧 的分 布 特 点 ,为雷 州 半岛的生 态 环境保 护 提供 科学 依据 。化范围6 . 1 5 — 1 1 . 4 7 m g / L , 平均 值 7 . 3 8 m g / L . ,   底 层溶解 氧含 量变化 范 围 2 . 8 7 — 9 . 3 5 m g / L ,   平 均值 6 . 4 2 m g / L ,各 站 位 表 底 层 平 均溶   共布 设 了 l 9个断 面 ,5 7 个站点。   . 8 0 — 9 . 6 2 m g / L 。 表层   样 品 采 集 和分 析按 照海 洋 监 测 规 范  解 氧含 量 变 化 范 围 4 ( G B 1 7 3 7 8 — 2 0 0 7 )进 行 。 采 样 按 水 深 分  海 水溶 解 氧 均 高 于底 层 海 水 ,且 1 站 位  为 表底 两 层 ,表 层 为 水深 0 . 5 m处 ,底 层  至 l 5 站位 海 水 溶解 氧变 化 幅度 较 大 ,表  8 站 位 至为 水 深距 海 底 0 . 5 m处 。盐度 、温 度用 奥  底 层海 水 溶 解 氧 差值 也 较 大 。2 立龙 3   S T A R进 行 现 场测 试 ,D O采 用 现  4 8 站 位 海水 溶 解 氧含 量普 遍 较高 。4 9站  位至 5 7 站 位海 水溶 解氧 又有所 下 降 。   场 固定 、碘 量法 测得 。   垂 直 于领海基 线设 置的 l 9 个 断 面  2 结 果 与讨论   中, 每个 断 面由沿 岸 向外海分 布 3 个站 位。   2 . 1 D O的分布 特征对 雷 州 半 岛 海 域 表 底层 的海 水 溶 解  由此 通过 采样 断面 进行 分析 , 由图 2 ( a )① 、大 骨 节 病 的 发 生 与病 区浅 表 层  且在地下水调查和钻探施工的基础上 ,   地 下水径 流通 过 的裂 隙发育 、 地 层岩 性 、   结 合 收集 的相 关 资 料 ,基本 查 明 了工 作  地 层 风 化情 况 和地 下 水 循 环 条件 等 有 密  区 的地 质 背景 ,水 文 地 质 背 景 ,村 民居  住 地 浅 表 层 地 下 水 化 学 特 征 ,初 步分 析  切 的联 系 。   ②、 病 区浅 表层 地下水 径 流途径 短 ,   村 民饮 此 未 受 污 染 的 泉水 ,不 得 病 。 又  了大 骨节 病 患 病 情 况 与 地 质 环 境 、饮 水  如病 区姚 渡镇 柳 田村 5 社 、7 社 两处 饮 用  水 质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的关 系 ,同 时对 示  就 近 补 给 就 近 排 泄 。水 体 呈 偏 酸 性 ,相  泉水 的村 民 ,患病 轻或 不 得病 。   范打井工程质量 、取水水质和使 用效果  比于非病 区,其对基岩地层溶 滤程度相  易 溶离 子流失 ,矿化度 含量 低 。   因 此 ,大 骨 节 病 的轻 重 ,与 饮 水 受  进行 了统 计 、说 明 ,并 作 出 地 下 水利 用  对 较大 , ③ 、病 区环 境 中腐 殖 酸 含 量 高 者 ,   污染情 况 有非 常显著 的正 相关关 系 , 并 与  区划 ,为 日后 地 方 政 府 开 发 利 用 地 下水  浅 表 层 地 下 水 易 呈 弱 酸性 ,加 速水 中离    饮用水 源 有密切 关 系 ,饮 溪沟水 、河水 患  提供 了科 学依 据 。 病 ,吃 泉水 、深 井水 不得 病 。因为 泉水 、   深 井 水 未受 到 污染 ,安 全 卫 生 。 如病 区  的乔 庄 镇 石 元 村 、元 窝 社 位 于 公路 边有  以 泉水 ,终 年 不 干 ,在 泉 水 附 近 的 几个病率 高 , 饮井 水 、 深 井水 、 泉水 患病率 低 。结论子 流失 ,造 成矿 化度偏 低 。④ 、病区经济条件落后 ,村民居住  5 病 情与 饮水 的相 关性 分析   ( 1 )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  水 是 各 自然 因 素综 合 作 用 与 人 体 发  孔 隙 水 是 青 川 县 主 要 的地 下 水 类 型 ,也条 件 、生 活 条 件 差 ,加 大 了大 骨 节 病 患    病 几 率 ;大 骨 节 病 患者 的增 多 进 一 步 影  生联 系 的纽带 之一 。一直 以来 ,地方 病 的  是青 川 县村 民 日常生 活 用水 的 取水 类 型 。 响 了病 区 的经 济 条 件 和 村 民 的 居住 、生  发 生 往 往 与 饮 水 中某 些元 素 的 富集 或 缺  根 据青 川 县 内 的 3 6 组 简 分 析数 据 分析 ,     乏有 关 ,因此 ,本次 工作 将重 点调查 区村  县 域 内 的浅 层 地 下 水 以为 H C O 。一 C a 型  活条件 。 ( 4 ) 青 川 县 内 实 施 的 5口探 采 结  C O   ? S O   民 日常 饮 用 的 浅 表层 地下 水 作 为重 点 研  水 为 主 ,局 部 呈 点 状 分 布 有 H合示 范井 完 全 满 足 了病 区 和缺 水 地 区的  9 0 0人 的安 全饮 水 问  ( 2) 青 川 县 境 内浅 表 层 地 下 水 呈  饮水 需 求 。解 决 了 1   题和 三所 学校 饮水 紧缺 的问题 。   面 考 虑 :一 、 区 内病 区和 非 病 区饮 用 水  弱 碱 性 ,水 中 阴 阳 离 子 主 要 为 钙 离 子 、 参 考 文献  源 水 质 的水 化 学 对 比 ;二 、病 区饮 水 饮  镁 离 子 和 重 碳 酸 根 离 子 ,且 矿 化 度 和 总  1 周 晓 菲 ,冯 晓声 ,张乃 生 ,周 昌芳 ,   用 过 程 中水 质 的变 化 情 况 ;三 、病 区 和  硬 度 低 ,以 极 软 水 为 主 。病 区水 样 和 绝  Ⅲ T 一 2毒素 及 其对 关 节软 骨和 心肌  大 多 少 非 病 区水 样 所 含 的碱 土金 属多 于  冯 晓群 . 非 病 区饮用 水 卫生 指标 的对 比。   究对 象对 大骨 节病 的致 病 因素 进行 探讨 。   在 重 点 调 查 区的 采 样 主要 从 两 个 方一C a型水 。毒性研究进展 U 1 . 动物医学进展 ,2 0 0 6 .   现 阶段完成 了青川县大骨节病 区的  碱金属 ,弱酸多于强酸。   野 外 调 查 工 作 和 5口探采 结合 示 范井 工   ( 3 ) 经过统 计分 析 ,青川 县 内的 大    程 的钻 探 及 其 配 套 工 程 的施 工 工 作 ,并   骨 节病 患病 与村 民的饮水 情 况密 切相 关 。Ch i n a   Ne w  Te c h n o l o z i e s   a n d   Pr o d uc t s垒: Q !!   2生 态 与 环 境 工 程可 知 ,断 面 1 3 、1 4 、l 7由沿 岸 向外 海 布l 2。 。置 的 三 个 站位 表 层 海 水 溶 解 氧 含量 逐 渐  升 高 。断 面 3 、4 、1 1 、1 8由沿 岸 向外 海  瞢 l 0   布置的三个站位表层溶解氧含量逐渐降  ㈨ 0  低。 断 面 1 、2 、5 、6 、9 、1 5 、1 6 、1 9扣。H 0 o则 中间 站 位 表层 海 水 溶 解 氧 较 低 ,靠 近  沿 岸或 外海 的海水 表层 溶 解 氧含 量较 高 。   断面 7 、8 、1 0 、1 2中间 站位 表 层 海水 溶  解 氧 含 量 较 高 ,靠 近 沿岸 外 海 的海 水 表  层 溶解 氧含量 较低 。   由 图 2( b )可 知 , 断 面 8 、1 4 、   1 6 、1 7 、1 9由沿 岸 向外 还 布 置 的三 个 站位底 层溶 解氧 含量 逐渐 升高 。断面 3 、 4 、   5 、6 、7 、1 1由沿 岸 向外海 布置 的三 个站? 。。6   o05   0 0蔷 l 譬 璺 l   譬 鼍 i断 而i §  l( a ) 表 层  图 2雷 州半 岛各 断 面不 同站位表 底 海水溶 解氧含 量分 布 图负相 关关 系 ,盐 度 和溶 解 氧 一 般 也 成 呈  工 业 、 养 殖 的污染程 度较 低 , 虽然雷 州湾 、   负 相 关 关 系 ,盐 度 越 高 ,溶 解 氧 越 低 ,   流 沙 湾 等具 有 一 定 规 模 的 养殖 区 ,但 其  位底 层海 水溶 解 氧含量 逐渐 降低 。 断面 1 、   O和 C O D存在着 一  主 要 为 不投 饵 料 的贝 类 养 殖 ,且 湾 内 外  9 、1 5 则 中 间站位 底层 海水 溶解 氧较 低 ,   反之则溶解氧 高。D 定 的关 系 ,C O D的 变化 一 般 和 水 体有 机   水 流 交 换通 畅 ,除个 别 区域 溶 解 氧 含 量  靠 近 沿 岸 或靠 近 外 海 的海 水底 层 溶 解 氧  质含 量相 关 ,水体 温 度 升高 ,水 中有 机   低 于 二类 海 水 水 质 标 准 外 ,其 他 均 在 二  含 量较 高 。断面 2 、1 0 、1 2 、1 3 、1 8中  间 站 位 底 层 海水 溶 解 氧 含 量 较 高 ,靠 近  物 分解 也 加 快 。海 水 中溶 解 氧 的 含 量 主  类 海 水 以 上 。此 外 ,雷 州 半 岛 海 域 水 质  要来 源 于大 气 中氧 的溶 解 和 海 洋 植 物 的  较 好 的 另外 一 个 原 因 可能 是 在 流 沙 湾 等  沿 岸 或 靠 近外 海 的海 水 底 层溶 解 氧 含 量  光合 作用 放 氧 。叶 绿 素 a 含 量是 单 位 体   海 域 具 有大 面积 的天 然 海 草场 ,从 而 对  较低 。   积或 单 位 面 积 浮 游 植 物 数量 的指 标 ,其   水质起到一个调节净化的作用。由此可  注 :表 内 、底 内 —— 靠 近 沿 岸 站 位  分 布 特征 反 映 水 体 中浮游 植 物 丰 度及 变  见 ,各 海 区的 溶 解 氧含 量 及 其 分 布 特 征  表层 、底 层海 水溶 解氧  化规 律。 产 氧 和耗 氧具 有 一 定 的 动态 平  除 了与其 生 境 条 件 有 关外 ,还 与 人 类 活  表外 、 底 外—— 靠 近外 海站 位表 层 、   衡 ,在 冬 季 和 春 季,主 要 以 浮 游植 物 的  动 密 切 相关 。控 制人 海 污 染 物 排 放 量 显  底 层 海水 溶解 氧  光合 作 用 产 氧 为 主 ,夏 季 和 秋季 生物 量  得尤其 重 要 。   表 中 、底 中—— 介 于 沿 岸 与外 海 中   多 ,水生 生物进 行 呼吸作 用 ,打乱 平衡 ,   参 考文献  间 的站位 表层 一; 、底 等盯   层海水 瓷  溶解 氧  可能使得夏季秋季 的叶绿素 a 与溶解 氧  … 1魏 鹏 , 等 . 珠 江 口广州海域 C OD 与   对 断 面上 的三 个 站 位 表底 海 水 溶 解  不能形 成一 定 的 比例关 系 。   D O 的分 布特征 及 影 响 因素 Ⅱ ] _ 生 态环 境  氧含量 综合 平 均计算 , 所示 结果 , 断面 1 、   对 于 海 水 中溶 解 氧 的研 究 ,国 内 已  学报 . 2 0 0 9 , 1 8( 4 ): 1 6 3 1 — 1 6 3 7 .   3 、7、1 0 、l 1 、1 2 、1 3 、1 4 、l 5溶 解 氧  有 多个 海 域 的报 道 ,雷 州 半 岛 海 域 与长  『 2 J 国 家质 量技 术 监 督局 编 . 海 洋监 测 规  含 量均 超 过 7 . 0 0 m g / L ,其 中 断面 1 1 的海  。 %  (   M】 . 北京 : 中 国标 准 出版社 , 2 0 0 7 .   墨客   水 溶 解 氧 含 量高 达 7 . 9 1 m g / L 。断 面,D1 0至  江 口的夏 季 溶 解 氧 含 量 最为 接 近 ,表 层  范 I D O含量变化范围都很大,平均值在 7 a r g /   [ 3 】 金 兴 良 , 等 . DO、B OD 与 C OD 的  1 5 这 以 区域 的海 水溶 解 氧含量 较高 。   L以上 , 而底层 D O的变化 范 围也很 接近 ,   监 测 方 法与 相 互 关 系探 讨 及 其 在 海 洋 监  2 . 2 讨论   但平 均 值 差 异 较 大 。东 海 长 江 口海域 溶  测 中 的应 用 Ⅱ 】 . 海洋湖沼通报 , 2 0 0 5 , 1 :   影 响溶解氧 的因素很多,其 中温度  4 3 -4 8 .   解 氧 变 化 范 围 广 ,在 受 人 类 活 动 的深 刻  和盐 度 的关 系最 为 密 切 。相 关 分 析 表 明  影 响下 ,具有 富 营养 化 的趋 势 ,赤 潮 发  【 4 】 张恒 ,等 .夏 季珠 江 口溶解氧 垂 向输  海 水 中溶 解 氧 的 含 量 与海 水 的温 度 多 呈  生 的规 模 和频 率 不  运数值 模 拟研 究 Ⅱ 1 . 海 洋学报 ( 中文版 ) .! _ ● ;     ¨  ¨   O   0   0   0 "   ¨断增 加 ,春 夏季 受  2 0 1 0 , 3 2( O 1 ): 3 4 - 4 6 .   长 江 口冲 淡水 区域  【 5 】 韦 蔓,等 . 北 海湾 无机 磷 和 溶 解 氧 的  浮游植物的影响,   空 间分 布 及 其 相 互 关 系研 究 Ⅱ 】 . 海 洋 通  且此海域水深大,   报, 2 0 0 0 , 1 9( 4 ): 2 9 — 3 4 .   垂 直 涌 动 小 ,表 层  『 6 1 林 小平 , 等. 红 海湾 水域溶 解氧 、 p H值 、   水 域 的 溶解 氧远 远  盐度和营养 盐分布特征及相互关 系研 究  大 于 底 层水 域 的溶  U 】 . 海 洋通报 . 1 9 9 9 , 1 8( 5 ) : 3 5 — 4 0 .   解 氧 。 而珠 江 口、   红 海 湾 、深 沪湾 和北 部 湾 的 夏季 表 层  D O含 量 则 较 为 相  近 ,可 能与 四地 的  环 境 、气候 、 生态、   海 域 使 用发 展 较 一  致 有 关 。雷 州 半 岛  海域 的夏 季 D O含  量 相 对 其 它海 域 较  高 ,这 说 明海 水 受图 1雷州半 岛海域 站住 分布 图一1 5 8 一   中国新 技术 新产 品
范文十:摘 要:2012年7月对雷州半岛海域海水中溶解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同时测试其温度、盐度等水质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流沙湾DO的分布特征,并与其它海区夏季的DO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表层海水溶解氧均高于底层海水。雷州半岛海域的夏季DO含量相对其它海域较高,与长江口的夏季溶解氧含量最为接近,这说明海水受工业、养殖的污染程度较低。关键词:溶解氧;分布特点;雷州半岛中图分类号:X132 文献标识码:A溶解氧(DO)作为海水水质分析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受海气交换、海水动力、温度、盐度、氧化还原反应、生物生长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溶解氧的大小又反过来影响着海水中各种物质的转化。雷州半岛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是适宜的养殖生产基地。此外,在流沙湾等海域拥有大规模的海草床,生物多样性丰富。雷州半岛海域受工业的污染较少,从总体上来说环境资源较好,但其受养殖和捕捞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分析雷州半岛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点,为雷州半岛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7月对雷州半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巡测,结合断面和功能区的方式进行布点,站位分布如图1。共布设了19个断面,57个站点。样品采集和分析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进行。采样按水深分为表底两层,表层为水深0.5m处,底层为水深距海底0.5m处。盐度、温度用奥立龙3 STAR进行现场测试,DO采用现场固定、碘量法测得。2 结果与讨论2.1 DO的分布特征对雷州半岛海域表底层的海水溶解氧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结果:19个断面57个站位中,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6.15-11.47mg/L,平均值7.38mg/L.,底层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2.87-9.35mg/L,平均值6.42mg/L,各站位表底层平均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4.80-9.62mg/L。表层海水溶解氧均高于底层海水,且1站位至15站位海水溶解氧变化幅度较大,表底层海水溶解氧差值也较大。28站位至48站位海水溶解氧含量普遍较高。49站位至57站位海水溶解氧又有所下降。垂直于领海基线设置的19个断面中,每个断面由沿岸向外海分布3个站位。由此通过采样断面进行分析,由图2(a)可知,断面13、14、17由沿岸向外海布置的三个站位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逐渐升高。断面3、4、11、18由沿岸向外海布置的三个站位表层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断面1、2、5、6、9、15、16、19则中间站位表层海水溶解氧较低,靠近沿岸或外海的海水表层溶解氧含量较高。断面7、8、10、12中间站位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较高,靠近沿岸外海的海水表层溶解氧含量较低。由图2(b)可知,断面8、14、16、17、19由沿岸向外还布置的三个站位底层溶解氧含量逐渐升高。断面3、4、5、6、7、11由沿岸向外海布置的三个站位底层海水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断面1、9、15则中间站位底层海水溶解氧较低,靠近沿岸或靠近外海的海水底层溶解氧含量较高。断面2、10、12、13、18中间站位底层海水溶解氧含量较高,靠近沿岸或靠近外海的海水底层溶解氧含量较低。注:表内、底内――靠近沿岸站位表层、底层海水溶解氧表外、底外――靠近外海站位表层、底层海水溶解氧表中、底中――介于沿岸与外海中间的站位表层、底层海水溶解氧对断面上的三个站位表底海水溶解氧含量综合平均计算,所示结果,断面1、3、7、10、11、12、13、14、15溶解氧含量均超过7.00mg/L,其中断面11的海水溶解氧含量高达7.91mg/L。断面10至15这以区域的海水溶解氧含量较高。2.2 讨论影响溶解氧的因素很多,其中温度和盐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分析表明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海水的温度多呈负相关关系,盐度和溶解氧一般也成呈负相关关系,盐度越高,溶解氧越低,反之则溶解氧高。DO和COD存在着一定的关系,COD的变化一般和水体有机质含量相关,水体温度升高,水中有机物分解也加快。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主要来源于大气中氧的溶解和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放氧。叶绿素a含量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浮游植物数量的指标,其分布特征反映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及变化规律。产氧和耗氧具有一定的动态平衡,在冬季和春季,主要以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为主,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多,水生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打乱平衡,可能使得夏季秋季的叶绿素a与溶解氧不能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海水中溶解氧的研究,国内已有多个海域的报道,雷州半岛海域与长江口的夏季溶解氧含量最为接近,表层DO含量变化范围都很大,平均值在7mg/L以上,而底层DO的变化范围也很接近,但平均值差异较大。东海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变化范围广,在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下,具有富营养化的趋势,赤潮发生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春夏季受长江口冲淡水区域浮游植物的影响,且此海域水深大,垂直涌动小,表层水域的溶解氧远远大于底层水域的溶解氧。而珠江口、红海湾、深沪湾和北部湾的夏季表层DO含量则较为相近,可能与四地的环境、气候、生态、海域使用发展较一致有关。雷州半岛海域的夏季DO含量相对其它海域较高,这说明海水受工业、养殖的污染程度较低,虽然雷州湾、流沙湾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区,但其主要为不投饵料的贝类养殖,且湾内外水流交换通畅,除个别区域溶解氧含量低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他均在二类海水以上。此外,雷州半岛海域水质较好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在流沙湾等海域具有大面积的天然海草场,从而对水质起到一个调节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各海区的溶解氧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除了与其生境条件有关外,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量显得尤其重要。参考文献[1]魏鹏,等.珠江口广州海域COD与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编. 海洋监测规范[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3]金兴良,等. DO、BOD与COD的监测方法与相互关系探讨及其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J]. 海洋湖沼通报, 2005, 1: 43-48.[4]张恒,等. 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数值模拟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34-46.[5]韦蔓,等.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 海洋通报, 2000, 19(4): 29-34.[6]林小平,等.红海湾水域溶解氧、pH值、盐度和营养盐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J]. 海洋通报. ): 35-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温垂直递减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