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穴气血不通怎么办,气功如何治疗

常见病的气灸疗法-(气功与临床)《易筋经》:揉腹法是最简单的练气功
我的图书馆
《易筋经》:揉腹法是最简单的练气功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大家都听说过少林派的《易筋经》,是少林寺“镇寺之宝”,相传为达摩大师所创,可以让人变大或变小,很神奇。这是小说里杜撰的,那么真正的《易筋经》是什么意思呢?  “易”就是改变、变换、改良;“筋”指的是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包括部分神经;“经”的涵义则是方法、经验或学问。所谓“易筋”,就是改变 “筋”的方法。人体的骨骼之外,皮肉之内,四肢百骸之中,“筋”无处不在,没有筋就没有劲力。如果想人为地变弱为强,变柔为刚,变衰为康,就得借助于“易筋”之力。  可见,练习《易筋经》,让人变大变小虽然是虚的,但是可以让人的筋骨更柔软却是真的。《易筋经》分为两种:当前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十二式属偏于外壮的功夫,直接锻炼“筋”,然而“筋”与“膜”相连,所谓“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而另外一种就是内壮的功夫。在 《易筋经》“内壮神勇”十二功法中,第一步就是练气入膜的要法。所以练习要从内而外,先练气,再练膜,然后才是练筋骨。  而少林版的揉腹法则是最简单的练气功夫。明代天启四年版的《易筋经》开篇就是这个,说揉腹用于“守中积气”而达到“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的目的,最终达到筋膜腾起、内壮外勇的功效。  练功要由内而外,我们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如果能长期坚持内壮功法的练习,不仅能使习者脱胎换骨,转弱为壮,而且能敛气入骨,让身体日益强壮。  在内壮功法中,揉腹功是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这种功法,练一周左右就能感觉腹内的气随手在转运。练1~3个月,中气倍增,自觉气力足、有精神,说话声音洪亮,上腹部丰满,腹直肌腱划部分丰满,以及腹中线之凹消失,这是“筋膜腾起”之征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不足的人和有胃肠疾病、各种虚损性慢性病患者、中老年身体衰弱者、大病初愈需要康复者以及亚健康人士练习,对于目前压力大、胃肠功能不好,消化吸收不良、面色萎黄、气虚乏力的公司白领、上班族、年轻人尤为合适。揉腹法的操作要领:  1.仰卧,两腿微曲,这样可以放松腹部。或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  2.右手手掌按于上腹正中,心窝至肚脐的正中点,大约中脘穴部位,左手掌按于右手背,两手手心(劳宫穴)相对,以中脘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3.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神阙穴),继续以肚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20分钟。  4.之后,两手随着揉动,一边揉一边沿着腹部正中线往下推进,至肚脐下一寸三分(气海穴),继续以气海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10分钟。  5.收功:两手缓缓放慢,相扣于气海穴,静止大约5分钟。慢慢起身,散步10分钟。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补益中气、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而人的全身之气,最容易在此处凝滞不通,尤其生气之后,心窝处淤堵、烦闷之感尤为明显,即为“气结”,属于无形之气的阻塞,日久不通,内气的郁滞就会导致脏器的形变,演变为内在各种有形疾病。  中脘好比整个内在脏腑之气通路的“十字路口”,最开始以中脘穴为中心,用意在于开启整个脏腑之气的大门,所谓“开关通气”,揉大约10分钟。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揉的时候不是在皮肤上摩擦转动,而是手掌粘着皮肤转。掌力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转速要慢而匀,手要稳而沉,范围要由小而大。  神阙是先天之本,命蒂所系,是人体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神阙为先天长寿大穴,需要时间久一些,15~20分钟(当然越久越好)。  气海与道家养生所谓下丹田部位相合,为元气之海,全身六阴六阳十二经为气血循环之河流,奇经八脉为阴精阳气的江海,而最终气血的积蓄贮藏,所谓“百川东到海”,都要收归于气海。  气海就好比能量气血的总银行,因此任何功法最终结束都要气沉丹田。而全身所有力气的真正发出,都要依靠丹田气,自古武术发力讲究“叫一口丹田浑元气”,举重运动员每举一把都要发一声“嗨”,腰围立刻膨胀,气贯丹田,之后全身发力,这就是为什么举重运动员要扎着又宽又厚的腰带的原因,一方面护腰,一方面束腰便于发丹田之力,自古以来的将军穿戴,必然有束腰,就是这个原因。丹田为元气之海,而气海穴恰恰就是收归元气的地方。  记得在跟一个民间老中医学习推拿按摩时,所有的手法治疗按摩之后,最终都要在气海穴压三次。当时我非常不解,问老中医,他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气机不调、元气不足所致,进行完全身的按摩之后,内在气血理顺好了,最后需要“引火归元”,也就是把全身之气收归大海,贮备积蓄能量,而不是散在全身。  因此,在做完揉腹法之后,最后以气海穴作为结束,以达到“引火归元”的功效。气海为补气培元大穴,揉大约10分钟。揉腹的力度  揉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速度和缓、力度轻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慢速度,而自我感觉力度向腹内穿透,内气逐渐活跃,整个过程的体验就是“速度递减,透力渐穿”。  在揉腹时,最好一气呵成,中间不要停歇。具体一次揉多长时间,应量力而行,随着功夫的提高,揉的时间应该是一次比一次长。就一般人而言,最好一次不要低于30分钟,也就是说,在半小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练习时间,一次连续揉腹的时间越长,体会就越深,收获就越大。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练习的时候要“神随手转,缓慢柔和,意注腹中,随曲就伸。”就是说,两手按着肚皮的时候,精神要集中,匀缓地揉转;在中脘处按揉时,要想到脊骨;在神阙、气海处揉按时,要想到腰部脊骨。  揉的时候不要用蛮力和拙力,越轻柔越好,似水一样,随着流动而滋润万物,不争不抢,自自然然。总的来说,自己觉得舒适、自然就好。练多了,自己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规律了。揉腹的效益  任何人,只要精神集中,认真按照“神随手转,缓慢柔和”的原则来练,每天一个半小时,快则一个月,慢则一百天,就会有明显的腹内气流动的感觉,宿便就会排除,消化增强,大便通畅,食欲打开,面色红润。  每天坚持揉腹,5个月到半年左右,腹部肌肉会变得非常结实,富有弹性,稍一用力,立刻绷起,并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认真练习一年左右,就会感到内力充实,尤其是青年人,会感到全身力气充足,劲力和耐力较之以往会加倍增大,举重力量加倍,爆发力增强,说话底气十足,信心倍增,行动力、意志力加强,魄力和气度宏大,整个人的气质都会为之改换。  对于青少年来说,练习这种简单的揉腹法,能够让脑力增强,记忆力变好,思维能力清晰缜密,学习成绩提高(笔者按:该法在临床中教给好多伤精青少年练习,收效显著)。  所以家长与其费尽心力地想办法拉着孩子去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不如认真引导孩子好好练习揉腹法,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锻炼心智,真正地身心同补。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气功修炼全论
我的图书馆
气功修炼全论
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气功的流派很多,各流派又有许多不同的练功方法,其练法虽各有所异,但就功法的基本内容而言,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简称“三调”,也称作气功的三要素。每一种功法都是三者的具体结合和运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调身:调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放松身体,摆成一定的姿势,即调练体势。体势的锻炼主要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所谓“外练筋骨皮”主要是指这种锻炼说的。不同的体势对机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健身作用。同时,适当的体势也是顺利进行调息调心的必备条件。气功的体势也分为行式、站式、坐式、卧式四类。行式、站式使很多肌肉群,尤其是身体下半部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对强壮筋骨,增强体力有很大的好处。坐式、卧式可使全身放松,有利于入静养神,培育真气,多用于静功。2、调息:调息,也称吐呐,是指练功时对呼吸的调整和锻炼。一般认为调息不仅直接起着调畅气机,按摩内脏的特殊功效,而且有助于身体的放松和入静。正常成人的呼吸为12—18次/ 分钟。练功入静后,呼吸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明显减慢,有时甚至每分钟仅呼吸 1— 2次。各流派功法对呼吸锻炼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要求顺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等。实践证明,呼吸锻炼方法掌握不当,极易出现偏差,可以表现为胸闷、气短、腹胀,甚或不能自主呼吸等。故初学者对呼吸锻炼要特别小心。我们认为,没有特殊病情,还是以自然呼吸为好。3、调心:调心,也称调神,是对意识的锻炼和调整。它要求练功中精神放松,情绪安宁,杂念逐渐消除,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这是气功具有祛病强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作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调心在练功三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所说“全凭心意练功夫”就概括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练功三要素中,调身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同时,调心也有利于调息,即所谓“心静则息自调”。可见,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整体的调节作用。呼吸锻炼就是气功吗?翻开《汉英词典》寻找气功一词的英译时,我们会看到竟将BREATH EXERCISE(呼吸锻炼)等同于气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必须从气功一词的选定谈起。“气功”一词虽可在个别古书上见到,但并无当今的释义。到了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人将强调呼吸的养生锻炼方法称作“气功疗法”,但也未在全国广泛流行。至1955年,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的临床工作受到卫生部表彰,经各种传播方式推向全国,自然使“气功疗法”一词在全国广泛传开,并得以确定。刘贵珍在1957年 9月第一版《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到:“为什么要称它为气功疗法呢?‘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从这段话以及他在书中介绍的以强调特殊呼吸方法为特点的功法中可以看出,他当时是将呼吸之气调整看作是气功的本质特征的。从此,国内的《汉英词典》等工具书沿用了这种说法。气功中确有一类以强调特殊呼吸方法为特点的功法,在古代称作“吐呐”、“服气”、“食气”等等。人们一般的呼吸运动是在呼吸中枢支配下的自然活动,不需要意识的调节,而气功中要求的特殊呼吸方法,必须在特定意念的参与诱导下才能实现。这一点在古代气功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论述。如在最初记载六字诀功法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不仅说明了呼吸的方法(“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四,皆出气也。”)而且强调了特定的意念要求(“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在《诸病源候论》中也记载:“治四肢痛闷及不随,……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可见,在开始练功时,必须先放松肌体,安心定意,才注意呼吸。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使用不当,反而会感到呼吸紧迫,情绪紧张,还可能导致胸闷等不良反应。因此,气功中还有很多功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心静息自调 ”,同样也可达到练功的目的,而且有些功法中,呼吸方法只是让练功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被强调的呼吸形式上来帮助入静。从以上可知,将调整呼吸之气看作是气功的本质特征,并“顾名思义”地把气功解释为“呼吸锻炼”,是不对的。气功中的姿势动作有什么特殊要求?气功功法种类很多,各功法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可谓千姿百态。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势,因而被称为静功;也有的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被称为动功。这些姿势和动作仅从外表来看,有很多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甚至舞蹈差不多似乎很难区分。实际上,气功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等有很大的区别。对练功的姿势动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功的姿势动作要求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以意念为主导,从而使心身高度协调统一。虽然有些功法格外强调姿势动作,如导引按摩类功法。但是按气功的要求,不管什么姿势都要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而且这些姿势动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气等。因此,这些姿势动作除了具有一些体力锻炼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帮助调神练意。2、气功的姿势动作以轻松自然、舒适得力为原则,并不要求动作的绝对准确。气功锻炼时,只要按照规定姿势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轻松自然,舒适得力”就可以了。无需格外计较姿势动作是否绝对准确。切忌为姿势而姿势,造成精神紧张,影响放松入静。当然,随着练功的深入,可以不断调整姿势动作,使之更加体现练功的特定意念,并趋于艺术化。3、气功的姿势动作可以因人因病因练功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变换,不必强求一致。虽然各种气功功法对姿势动作都有特定的要求,对于不同的练功人来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变换。例如,年老体衰的病人,最好先采用卧式或靠坐式,待体力好转后再逐步转为坐式、站式,动作的幅度也应逐渐由小增大,以适宜为度;不同的病,要选用不同的姿势,有的人病情复杂多样,可以采用几种姿势交替调配的方法;不同的练功阶段,也可以调整练功姿势和动作,初学时选用简单、易于放松的姿势,当练功一个阶段后逐步根据练功要领和姿势的具体要求,重新选用或调整练功姿势,并增加动作的难度。在一次练功过程中,既要适当坚持保持特定姿势,也要及时调整和变换姿势。在选择练功姿势时,在不影响练功效果的前提下,还可参考练功人平时的习惯姿势,适当地考虑个人的习惯,以便迅速适应和掌握。此外,在具体练功时,还应根据时间、气候、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姿势动作。什么叫意守?意,指意识、意念或精神。守,指集中和保持住。意守通常是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意守,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练功效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意守是一个包括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暗示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意守要求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这种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心理学称之为注意。注意有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之分。外部注意是指向周围事物现象的注意,而意守方法中有意守外景法、意守某些事务法。内部注意是对本身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的注意,意守方法中则有意守身体部位法。注意还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意守时的意念有杂念(妄念)与正念之分。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目的、并经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由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而确定的。要使意识集中在这样的对象上,就必须有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意守中的正念则是诱导意识达到和维持在入静状态的目的性明确的主动意念。注意虽然在意守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注意在心理活动中毕竟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在意守中伴随和帮助完成其它各种过程的心理特征。当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意守对象上后,并不是意守的结束。练功人利用感觉、知觉进一步仔细地体察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时机体内部感觉、知觉处于敏锐状态。而练功人在意守中采用意守某些事务法时,利用的是想象手段。在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过程,如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等,又多有自我暗示手段的参与。总之,气功锻炼中断意守,即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意守在古代称为调心、凝神、存神等,并认为“养气在于存神”,直接影响练功的效果。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意守的过程不仅是与注意、感觉、知觉、想象、暗示等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而且意守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性的自我心理调整过程。这种认识既可指导练功,提高意守锻炼的效率,同时,气功实践中对意守的认识和运用,也将为心理学的研究提出新课题,增添新内容。气功锻炼有哪些主要的意守方法?意守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鲜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1、意守身体放松:有意识地使身体放松,是练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从练功一开始,就要注意身体姿势摆得安稳妥当,舒服自然,并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不断加深放松的程度。2、意守身体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杂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对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疗效。常见的具体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意守经络法,如小周天功法;意守病灶法等。3、意守呼吸: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为了使思想安静,呼吸缓慢下来,可采用下列三种呼吸方法:数息:一面呼吸,一面默数其次数,从一到十,如此周而复始。随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计呼吸次数。听息:仔细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4、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时默念字句,如吸气时念“静”,呼气时念“松”(或念类似的字句)。这是给自己一种良性暗示,起安静放松的诱导作用。5、意守某种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环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绿树、天空等。6、存想法: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患者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梦遗盗汗,可存想体内一轮明月,存贮丹田,周身发凉,虚火渐退,真阴来复等景象。意守的方法有很多种,应因人因病进行适当的选择。内守部位虽多,但大多以守丹田为主。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功法等而意守命门、足三里、涌泉等处。如肾虚命门火衰,可选守命门穴;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者,可选守足三里;高血压患者,可选守涌泉穴。外守景物,主要是在内守不适应或内守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采用。如果只是为了排除杂念,可以采用简单的“存神”法,使“摄心归一,专其一处,皆可止念”(见《保生秘要》)。此外,以意领气(指感觉)也是运用意念的一种方法,如用意念引导体内暖流在身体前后沿任督二脉周流,或用意领气直接攻疾患处等。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什么叫“入静”?“入静”,是一个气功术语。“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佛家把“入静”称为“入定”,指入于禅定或叫禅坐。儒家则将这种状况称为“坐忘”。除“入静”、“入定”、“坐忘”外,还有“虚静”、“凝神”、“心斋”等多种说法。虽然说法不同,出处不一,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状态。前人们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近人认为“入静是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态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入静是一种练功状态,这当然是对的。笔者认为,入静这个概念除包括是“一种练功状态”的内涵外,还应包括入静是一段练功过程的内涵,亦即是练功人采用自我调整的方法逐渐地排除思想杂念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练功人的意识从普通的清醒逐渐地过渡到特殊的清醒状态。所谓特殊的清醒,是指入静状态中,意识处在普通的清醒与睡眠之间,有人称之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时,大脑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这一点上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位都处于一种主动的睡眠抑制状态。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样,是“万念俱泯,一灵独存”,“一念代万念”。反之,如果从产生万念的大脑部分所处的功能状态来认识,也可将入静状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其实,除上述这种目的明确、行为自觉、主动性强的入静状态外,离开医学范围的限制,入静有更广泛的意义。例如,一个人被书中的情节内容深深地吸引时,往往感觉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再如当一个演奏家演奏时,可以使整个心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去,不仅意念专一,而且全身的动作也是那么协调。我们通常将这类状态称作“聚精汇神”。实际上这类“聚精汇神”也是一种入静状态。这是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入静状态并不是单纯地、绝对地、被动地静止、抑制与睡眠。相反,入静状态的静是相对的,并充满了主动性,就象看有兴趣的书一样,虽然大脑对外界的其它变化无感知,处于静的状态,但对书中的内容不仅能深刻地感知,而且能随时根据书中的情节调动出自己以往经历体验所留下的记忆并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总之,气功的入静是外静内动,是静中有动,是在大脑相对安静的状态下,主动地利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来调节自身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从而起到“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真气”的作用。怎样才能入静?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各种内外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都可经脑干网状结构等组成的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地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广泛的兴奋,起到维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种具有阻断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措施,都有促进入静的作用。从接受外部刺激产生外部感觉的环节来讲,这些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其中 80%以上的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和听觉。因此可以通过轻闭双眼以及选择安静的环境练功等措施来阻断视觉、听觉刺激,减弱神经冲动帮助入静。当然,对于那些有益于入静的良性视觉、听觉刺激,仍可保留和利用,如悦耳的轻音乐、悦目的君子兰花等。其次是采取阻断机体内部刺激的措施。这类措施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动地放松肌肉,这样可以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肌梭向中枢传导的神经冲动。一般来说,卧式静功最能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因此初学气功者可以先练卧式静功。但是初学者由于自控能力差,在躺着练静功时很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也需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意识保持在不同于清醒与睡眠的气功入静状态。另一方面是调整好练功时的精神状态:首先要避免情绪激动,当情绪激动时练功是无法入静的。其次是避免主观上急于求成,一味想放松入静,反致精神紧张,有碍入静。除上述两种应避免的精神状态外,还有三种良性精神状态调节手段可以被利用来帮助入静:其一是练功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其二是练功时要采用合适的意守方法。意守的方法很多,可以只选一种,也可以选用多种依次进行。不论是选用一种还是多种,都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勿忘勿助”、“勿贪勿求”。而急于求成,用意过强,在气功中称之为“着意”,则是入静的重要障碍。其三是主动地利用良性自我暗示手段。例如可想象宁静的夜晚,站在绿草丛中……以上方法运用时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随着方法的熟练,会形成一个有利于自我心身平衡的条件反射,到那时,入静就不再是难事了。入静与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入静即是由一般的觉醒状态进入气功态的过程,又是气功态的表现。入静是练功人在练功过程中,在意识清醒与意念集中的情况下,思维活动比较单一化,杂念减少,心平气和,对无关的内外刺激因素反应减弱的一种特殊功能状态。它即异于清醒,也与睡眠不同。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脑电图反映出来。脑电图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反映,脑电图波形可按其频率不同划分为:δ波(0.5—3次/秒);θ波(4—7次/秒);α波(8—13次/秒);β波(14—30次/秒)。通过观察发现,练功入静时脑电图呈现α波节律增强,表现为波幅增高,频率减慢,节律稳定,各区域趋向同步化以及由枕部向额叶转移等。部分练功人出现θ波,甚至出现更慢的δ波。常人在闭目静息状态下,就可出现α波节律,表明α波是反映大脑皮质处于安静状态的波形。静息状态下的α波与练功时的α相比较,其波幅较低,频率较快,且不稳定,说明静息与入静不是同一机能状态。θ波一般在困盹情况下出现,困盹是大脑皮质由清醒向睡眠状态发展的过程,。这时还表现为α波幅降低,进而消失。而入静时出现的θ波则是在α波节律增强的背景上显现。因此,练功入静和困盹也不是统一功能状态。非练功的成年人在觉醒状态下几乎不出现δ波,在睡眠时又总是出现δ波,所以δ波是反映睡眠的主要波形。睡眠开始时,脑电图上出现α波振幅降低,周期缩短,进而α波消失,代之以纺棰波,然后继以同步化的慢波,进入慢波睡眠时相和快波睡眠时相,并按一定时间交替若干次,最后移行为觉醒状态。显然,睡眠时的脑电图变化,也明显异于练功入静状态。对练功人脑电图变化的研究表明:气功入静状态既不是一般的清醒状态和安静休息状态,也不同于昏沉和睡眠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气功入静时的大脑功能状态不完全是抑制过程,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这种状态下,可使人体各层次的功能趋向一个新的水平。因此,练功人常在入静后自觉头脑清晰,杂念减少,对外刺激反应减弱;停功后,自觉全身舒畅,精神倍增。--------------------------------------------------------------------------------气功基础理论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新的时代,气功应对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应对与气功有关的一些问题作出明确界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对气功概念作出规范表述。在中国古代,由于许多学术流派都涉及到气功的内容,因此对气功的表述方式不一,气功有导引、吐纳等多种称呼,在具体做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1]这就势必导致在概念上无法达到统一。进入近代,特别是建国以来的50余年间,气功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围绕规范气功概念作过论述,各抒己见,相互间共同的观点不少,但相左的意见也很多,对气功概念难以形成共识。近年来,邪教、伪气功打着气功的旗号猖獗一时,与气功概念的不确切性是有一定关系的。气功概念的不规范给气功学术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探讨切磋,明确气功概念所应有的内涵,对气功概念作出规范的表述。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内核:内炼功夫的共同要领原上海市气功疗养所所长、气功专家陈涛曾这样给气功下定义:“气功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一套有系统的锻炼内部的方法。”[2]陈涛把气功概括为一种锻炼内部的方法,即内炼功夫。内炼功夫不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与中国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国家都有内炼功夫。不论世界哪个地方的内炼功夫,起源都很早。然而,假如将各国的内炼功夫比较来考察一下的话,则可以发现:不同国度的内炼功夫的基本要领、基本做法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笔者认为:锻炼内部,是锻炼人的身心的内部,是人的鲜活的生命体,而人的鲜活的生命体,其构造、功能并无人种的差别。锻炼目标或对象的一致性,造成了锻炼的基本要领、基本方法的趋同性。世界上的内炼功夫,除中国的气功以外,较为成熟系统的当属印度的瑜伽。气功与瑜伽,其基本要领、基本方法的相通之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在气功界基本得到认可的、作为气功重要内涵的“三调”、“炼气”等,在瑜伽的锻炼要领中有类似的表述。三调中的“调身”,在瑜伽中叫“阿萨纳”即体位法;“调息”在瑜伽中叫“普拉纳雅玛”即呼吸法;“调心”,在瑜伽中叫“迪雅纳”即瞑想。作为人体生命能量的概念,在气功中叫“气”,在瑜伽中叫“普拉纳”。凡内炼功夫,都要求培育催动生命能量,并使其沿着体内无形的能量通道(在气功中叫“经络”,在瑜伽中叫“纳迪”)运行,从而达到调和气血,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一过程,在气功中叫炼气,在瑜伽中叫培育催动普拉纳。作为中国传统气功的代表性功法之一内丹术的锻炼方法,要求在小腹丹田处培育元气,使其充盈,然后使其沿任、督两脉运行。印度瑜伽的锻炼方法,要求催醒位于脊椎底部(即小腹后部)的蛇力(夏克迪,生命能量之一种),使其循脊椎上的斯修姆纳管(无形的能量通道)上行,最终到达位于头顶部的萨哈斯拉拉伽克拉(伽克拉,无形能量通道在体表的开口,相当于气功中的经络穴位;萨哈斯拉拉伽克拉,大体相当于气功中的百会穴)。两相比较,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在锻炼生命能量方面确实有相通之处:蓄积生命能量的部位同在下腹部,同样是催动生命能量沿背部的无形能量通道上行。[3、4]以上的例证表明,世界上内炼功夫,其基本要领、基本方法是相似的。这些基本面,应当成为气功概念的内核,倘若舍弃了这些基本面,则气功就不成其为内炼功夫了,将失去其本来意义。这里特别须提一下“气”和“炼气”的问题。有人认为“气”虚无飘渺,难以捉摸,“炼气”之类似乎缺乏科学性。但笔者不这样认为。气是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的气概念衍生出来,是中医理论气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尽管气功中的气的实质尚不能用现代科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加以严格界定,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和客观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应当从唯象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承认它的存在。至于其实质的揭示,尚待科学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达和东西方科学的进一步交汇融合。我们不能因其实质未被揭示而否定其存在。气功是一种通过培育调动气即生命能量来达到身心健康的内炼方法。如果去除了“气”和“炼气”,气功概念也就失去了灵魂。内炼功夫锻炼到一定层次,炼功者会自感进入一种身心极为舒适的状态。通过科研检测可知,此时炼功者脑电、心电等客观的生理指标会出现优化的趋势。这种状态,在气功中叫气功态,在瑜伽中叫“萨玛迪”。那么,是否应把进入气功态作为评判气功锻炼的标志,并将这一点写进气功概念呢?笔者认为,气功锻炼有阶段层次之分,最佳的锻炼状态当然是在气功态下进行的锻炼,但不是气功锻炼的所有层次都是进入气功态的,特别是一些偏重于调身的动功,可以说是气功锻炼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炼功者不一定能进入气功态,但不能因此说那不是气功锻炼。进入气功态未涵盖所有的气功锻炼,因此似不宜将进入气功态作为进行气功锻炼的标志。特点: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前所述,气功具有内炼功夫的一般的共同的特性即共性,这是气功概念的内核。那么,气功的个性是什么呢?引述一下陈涛给气功所下定义的前半句:“气功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气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必有区别于其他各国内炼功夫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气功的个性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释家、道家、医家、武(术)家对于气功的形式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4]气功锻炼的核心内容三调的提法就采自于释家文献《童蒙止观》中的五调之说;气功锻炼的入静借鉴了儒家的静坐法及释家的止观法等;武术中的一些动作被气功的调身锻炼所采纳,用于外炼筋骨皮、打通经脉等。气功锻炼要炼气,传统气功的代表性功法内丹术就是炼气的功法,它是从道家的炼丹术中脱胎而出的。道家文献《周易参同契》借用炼外丹的术语隐晦曲折而又十分详尽地介绍了内丹术锻炼的全过程。医家对气功的影响在于追求目标和基础理论方面。气功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了道家的追求目标——“羽化而登仙”,而采纳了医家的追求目标——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医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整体观念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成为气功的基础理论,气功的实践活动就是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三调锻炼,要求调身时关注经络走向、阴阳平衡;调息时要求合理确定吸气、呼气之比,以正确实施补法或泻法;调心时倡导“用元神,不用识神”。又如,丹田等穴位及任、督等经络是炼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总之,作为内炼功夫的气功的个性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这五大家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这必须在气功概念中得到反映。综上所述,笔者尝试对气功概念作如下归纳性表述:气功是一种内炼(或者说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手段是调身、调息、调心以及炼气。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气功是中华传统养生方法的精华之一。练习气功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有如下几方面内容。-调息、调身、调心-练习气功的要领-练功注意事项1.调息、调身、调心练功之法,首先是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功夫。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所谓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效果有关,所以往往求静心切,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意守呼吸与意守丹田结合,就叫做“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气经肺吸入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好像气从小腹经肺而出。这种气贯丹田法是气功产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肾。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等运气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后再去学习。运气是通过深长呼吸和停闭呼吸,以意领气,打通经脉,意随气行,运行周天,这在古代也称“闭气”、“引气”、“行气”、“运气”等。若运气攻患处,给自己治病称“行气”;若运气外出,发气给他人治病,则称“布气”。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调身的总要求是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摇,注意道路,气贯丹田,呼气提肛,吸气放松。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躯干平直,含胸收腹,两臂向前半举,屈时屈腕如抱球状,两目半闭凝视鼻端,然后调息,意守丹田,此所谓“三圆式站桩”。坐,有自由式和盘膝式两种:自由式,选适当高度之椅。凳或床,双脚踏地而坐,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仰掌叠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睁,视鼻端,或双手合掌如佛,目半睁视指端。盘膝坐,有单盘膝、双盘膝和自然盘膝。单盘膝是将一侧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双盘膝是先将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两小腿交叉,两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盘膝是两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两足压在大腿下。上身姿势皆同自由式。行功应备软垫,两腿发麻时,可行自我按摩后收功。卧,适于病弱或失眠者,可于睡前行此功。以右侧卧位为佳,头稍向前。下面的一只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只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处,手心按腹。腿的姿势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做,有两个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劳作时,根据工作的性质,采取合理的不易疲劳姿势,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实质是时时处处都可意守丹田练丹功;其二是指导引、太极拳等各家各派的动功功法,其姿势动作五花八门,学者应选其一种,认真实行。总之,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2.练习气功的要领著名气功师认为,练习气功要掌握以下要领。(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练功过程中怎样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意守呼吸,以帮助呼吸尽快练好。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再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得很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以了。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锻炼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较熟练时,再加上停闭,在停闭呼吸熟练以后,再加默念字句,然后再加舌抵上腭,在这些动作都比较熟练了,再加上意守丹田,这样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较顺利。(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如练内养功或强壮功时,练上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放弃意守丹田,单纯全身放松,平卧床上,静养10~20分钟。养后还可以继续再练,如此练练养养,效果也很好。(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严重者可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则呼吸紊乱,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3.练功注意事项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练功,最好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练功,也应保持空气流通。练功场所的光线宜暗些,有利于较快入静。但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分。其次,功前要摆脱烦恼,心情愉快。在上功前20分钟即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作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若采用卧式,应脱掉外衣,安卧床上。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还要注意练功的次数和时间。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练习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练功时间,每次延长到20~30分钟。在疗养院或在家中休养者,也可以每天练功3~4次。在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去掉烟酒嗜好,同时,要注意避免七情干扰,保持情绪稳定。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但要注意的是在饥饿和饱食之后,都不宜练功;发热、腹泻、重感冒或身体过度疲劳时,均应暂停练功。气功效应的中医机制是什么?气功虽涉及许多学科,但与中医学关系最密切。古代医学家大多通晓养生之术,而气功家也深知医药之理。一方面中医基础理论是组成气功理论的重要部分,起着指导练功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功实践获得的实际感受,更可加深对机体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相互间的反复作用,气功效应的中医机制也逐渐被总结提炼出来:气功主要通过调神练意的过程或方法,起到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气化功能、发挥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的作用,达到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1、平秘阴阳,调整脏腑:气功对机体阴阳平衡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一定的功法,达到调节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使之呈现出“抑亢助虚”的双向调节效应。比如,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病人,气功锻炼可使两类患者的血压均趋向正常水平。同时,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协调脏腑的功能,使各脏腑各安其职,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从而使身体健康。如失眠多梦多属“心肾不交”,通过练功使“水火既济”,即导引心火下行,肾水上济,脏腑功能得到调整,相应的病症也得到改善。2、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气功锻炼时心静体松,元气充盛,使气血得到充养,并促使气血运行,疏通瘀阻的经络,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大多数练功人在锻炼时会出现手足或身体某些部位发胀温热的感觉,或者感觉到一股暖流沿着一定路线移动。练功时肢体容积增加,区域血流相应变化等实验结果也证实气功确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3、培养真气,增强气化功能:气功锻炼通过调心凝神,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了气化功能,培养了真气,从而使“精”足、“气”充、“神”旺、身体健康。人体的健康取决于元气的充盛,元气充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充盛,心身健康。气功锻炼的治病强身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补元气而实现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论述和概括。4、养生益智,祛病延年:气功锻炼时,通过宁心敛神、息息归根、气贯丹田的方法,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调整机体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使肾气充实,元气旺盛。气足神自旺,神旺则头脑清醒,步履稳健,体质增强。从而起到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作用。练气功会练出精神病吗?气功作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绝大多数人通过练功获益,但也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练功出偏,其中还有少数人引起特殊的精神障碍,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类精神症性精神障碍:精神症介于较轻微的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其主要特征是焦虑。当焦虑行为具有持续性,而且阻碍患者正常生活时,才称为神经症。在这里是指在练功中出现的一些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如焦虑、头晕、脑胀、心跳、心慌、失眠、抑郁、躯体感觉不适以及恐怖、强迫观念与行为,疑病性神经症等。这些症状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思维、言语和行为并无异常。2、类精神分裂症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是指明显把自我和现实分离开来,出现感知、思维和行为障碍。练气功出现的这类精神障碍,包括幻听、幻视、语言方式混乱、举止奇特、行为异常、思维和感觉模式混乱、练功动作不自主,以及鬼神附体感等。但这与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同,这类患者大都有自知力,认识到这是气功出偏,迫切要求纠正或治疗,疗效也较好。3、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是指严重的心境或情感方面的障碍,导致行为上的变化,出现躁狂症和抑郁症。气功引发的这类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学练气功后,出现持续的情绪激动或抑郁呆滞,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4、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指一个人确信自己与某些事物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妄想是有系统、有条理的。在练功中出现的这类障碍,最常见的是妄想自己成为气功大师,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确信能在意识中克服种种威胁人的现实,单纯通过其思想就能改变外在世界。大多数这样的患者是自信的、有能力的,常常难与一般人相区别,而且自认为比医生尊贵,拒绝合作,因而想通过说理改变他们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以上这些精神障碍,不同于一般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一种特殊的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有关的新类型的精神障碍,目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有些人据此认为练气功会练出精神病,这是不对的。练气功本身不会练出精神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患者往往在学练气功之前就具有精神障碍倾向,加上所学功法的功理有误或忽视了心理因素在练功时的影响而致。因此,传统气功要求练功人应以修德养性、调理情志为练功前提。练气功为什么能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我们知道,长期的精神不愉快或紧张会使人出现各种机体病变。这种以精神因素为诱因引起的躯体病变,被心身医学命名为心身疾病。例如,精神紧张对有的人可引起消化系统病变。初期可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吞酸等症状。如果精神紧张长期得不到缓解,病变则可能由功能紊乱发展到胃肠粘膜糜烂,转为器质性病变,成为消化系统溃疡。这是一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病变方向发展的结果。相反,保持精神愉快,会使机体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而有序化的状态,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增强,从而起到健身防病和治疗躯体病变的作用。这是机体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向着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过程。气功锻炼可使这种机制加强。我们知道,练气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练功人必须达到入静状态。所谓入静状态,是练功人发挥意识能动性,放松心身,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的过程。放松心身与排除杂念主要靠自我暗示的方法。例如,本来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你可想象是在月光如洗的宁静夜晚,站在河边小树林的绿草丛中,想象自己的身体象青松一样挺拔屹立……将自己带入到一种自我创造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再练功时,你就会很快使意识进入到入静状态。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乃是一种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入静较深时,练功人仅知道自己是在练气功,大脑除自知练功这一区域保持清醒兴奋外,其它部分则进入主动的类似睡眠样的高效率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叫做“一念代万念”。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从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全身非常舒适,心胸非常开阔,整个心身都处于一种有效的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从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起到健身与治病的作用。这种心理—生理—形态过程,以及配合呼吸与运动的锻炼,是气功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也是传统气功的真髓所在。所以我们说气功是人类向自身内部寻找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与科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气功气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现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一种自我保健的锻炼方法,它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气功的种类繁多,对于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初学者宜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动功来进行锻炼。气功除了保健作用外,也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如果病人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那么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气功。如胃溃汤胃病患者可练习内养功;肿瘤患者可选择行步功或郭林新气功、自控气功等;高血压、神经衰弱及疼痛病人可选择放松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强壮功,以培补元气;颈肩病患者可选**等以颈肩活动为主的功法,这样有利于颈肩功能的恢复。总而言之,进行气功锻炼,应掌握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后必能取得良好的健身祛病的效果。怎样躺着练功?的姿势有很多种,其中躺着练功也称卧式练功,简称卧功。包括仰卧、侧卧和靠卧等姿势。在实际练功时各种姿势都应符合松静自然的练功要领。各姿势的具体要求如下:1、仰卧式:全身平卧在床上,面朝天,头自然正直,枕头高低适宜,为了呼吸通畅,头及背部稍高一些,轻轻闭上口眼,面部放松,四肢自然伸直,两手可分放身旁,也可相叠于腹部。2、侧卧式:可分为左侧卧式和右侧卧式,侧身卧于床上,头稍微向前低,平稳着枕,口眼轻闭。下侧的胳膊自然弯曲,手放在枕头上,手指自然伸开,腿自然伸直。上侧的手自然地、轻轻地放在髋关节处,上侧的腿弯曲放在下侧腿上。3、靠卧式:在仰卧的基础上,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斜靠在床上。一般说来,卧功可适用于各类人和各种病情,而对于睡前练功及体弱病人,包括胃紧张力降低、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性溃疡及胃下垂等患者,更可以卧功为主。不习惯仰卧的人,可做侧卧式。饭后练功一般多采用右侧卧位,其它时间则左侧、右侧卧位均可。至于心脏病患者、哮喘患者及体力极差的患者,由于平躺会加重症状,可采用靠卧式,以利于呼吸通畅,避免胸闷、气短,有利于练功。以上是卧式中肢体不进行运动的功法,也称卧式静功。当然,为了治病,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锻炼“卧式动功”,还可以配合自我按摩、循经点穴,以疏通经络,调合气血,使气功锻炼和自我按摩结合起来,起到内外导引的双重作用,同时提高了气功锻炼和自我按摩的功效。对于仰卧时枕头的高低,在古书《王子乔导引法》中曾论述到:“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现代也有人认为对于胃下垂的患者,还可以采取去掉枕头、垫高下身的方法,可以参考。采用卧式练功,身体容易充分放松,有利于达到入静状态,但也容易入睡和昏沉,影响练功质量。为防止入睡,初学时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双臂支起,保持某种特定的姿势。这样一旦入睡时,姿势的变化也可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当然,对于失眠患者来说,每当失眠或半夜醒来睡不着时,如能通过练功自然入睡,也是好事。总之,躺着练功一般在室内进行,又易于放松入静,常用于睡前或醒后练功,对于起床都有困难的病人,只要掌握练功要领,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更易于坚持。回春养生功1、预备式取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当吸气时,两臂从身体侧前方(手心朝上)慢慢抬起至头前上方合掌,呼气时峡谷手从面前降落至胸前,拇指对准天突穴,这时默念思想静,头脑空,肌肉松,气血通,反复默念三次,得气后,两手转而手指尖朝下降至小腹,两手分开,恢复松静自然站立式。2、动作旋颈:松静站立后,两手重叠,扶下丹田,内外劳宫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女子右手在下,以大椎为轴,先将头脸向右转,目视右肩,吸气时低头向左旋转至左肩,小腹隆起;呼气时,仰头将头向右旋转,至右肩,同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一吸一呼旋转一卷为一次,可连续做八至六十四次,然后再按相反方向旋转八至六十四次。旋肩:松静站立后,当吸气时两肩向前扣,小腹隆起,呼气时,两肩向后旋转,扩胸、身体下蹲,收腹提肛缩肾,再吸气时,两肩向前扣,身体立起,呼气时,两肩向后旋转,身体下蹲,至少做八次,多则做六十四次。俯仰旋:取站立姿势,吸气时,两手从体前上举。手心朝下,一直举到头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气时,弯腰两手指朝地,如此连续做八至三十二次。摆旋:取站立姿势,两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中指按在肾俞穴上,吸气时,男子将胯由左向右摆动(女子相反),呼气时,由右向左摆支,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八至三十二次。扭旋:取站立姿势,两手上举至头两侧与肩同宽,拇指尖与眉同高,手心相对,吸气时,男子上体由左向右扭转(女子相反),头也随着向右后方扭动,呼气时,上体由左向右扭转,头也随即向左后方扭动,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八至三十二次。旋臂屈膝:吸气时,男子左肩臂向前向下再向上提起(女子相反),两膝弯屈,小腹隆起,左脚跟也随之提起,上体也随着提肩提足跟之动作立起,脚跟着地;呼气时男子右肩臂向前向下再向上提起,两膝弯屈,小腹内收,右脚跟提起,上体也随着提肩提足之动作立起,然后后脚跟着地,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六十四次。旋膝:两腿、脚并拢站立,两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中指按在肾俞穴上,吸气时,两膝先向右前方弯曲,再向左旋转半圈,呼气时,身体立起,少则八次,多则六十四次,然后再按相反方向旋转,次数反转正转相等。旋足:松静站立后,两手下垂或叉腰,男子先左抬起二十公分左右(女子先抬右脚),吸气时,脚趾脚背向外向上翻,足跟蹬,使足三阴经之脉气随之而上升;呼气时,脚趾脚背向里向下叩,脚背稍用力绷紧,使足三阳经之脉气随之而下降,左脚做八次,右脚也做八次,多则可做六十四次。本式可坐着练,坐式两脚同时旋转。振颤:站立后,二目轻闭,身体微微颤抖,随着身体的颤抖,上下牙齿也自然轻轻叩击。本式可练习五分钟。3、收功振颤慢慢停止后,吸气时两臂从身体侧前方(手心朝上)慢慢抬起至头前上方合掌,呼气时,两手从面前、胸、腹下落至下丹田,两手放下,恢复松静站立姿势,两手再扶丹田,反正各揉按九圈,恢复松静站立,眼睛慢慢睁开。本功法能使全身筋骨肌肉、脏腑经络都得到活动,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和平,阴平阳秘,神经得以调节,有强身健体之用。对于咽喉炎、甲亢、糖尿病、颈椎病、关节炎、遗精、早泄、阳痿、女子白带、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作用,对于白血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的疗效。治疗肾虚阳痿可与六字真言、抗衰功等配合练习,效果更佳。女子功揉乳房:两只手同时揉乳房反正方向各三十圈,再左右与下下各揉按三十次。抓拿乳房:两小臂交叉,右手扶左侧乳房,左手扶右侧乳房,然后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捏乳房:两只手手指尖同时捏乳头,以不痛为度,一捏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揉会阴:用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扶在阴部,手指按在会阴穴上,反正方向各揉按三十次。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三十次,然后换手再搓三十次。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再默数六十个数。揉小腹: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女子右手在下,反正方向揉按九圈。压放呼吸:接上式,吸气时,小腹隆起,两手稍用力下压,呼气时,小腹瘪,两手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三次。然后收功,收功时可意守下丹田,时间可长可短。本式可补肾培元,调节人体机能,防病治病,强壮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久练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操练。男子功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抓拿睾丸: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可连续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挤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挤捏睾丸,次数不限。拉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拉睾丸,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捏**: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次数不限。拉**: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拉**,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搓会阴: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轻轻搓会阴,可连续搓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摇**: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摇动**,左右与前后各摇动十五次。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用另一只手的中指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揉小腹: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反正方向各搓按九圈。压放呼吸:做完揉小腹后,吸气时,两手下压,小腹隆起,呼气时,小腹瘪,两手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三次。然后收功,收功时意守下丹田,时间可长可短。练气功时应注意的事项初练功时最好有医师指导。特别是个性素质有缺陷者、对练功朝三暮四者、个人有精神障碍倾向者、有潜在精神病发病因素者、长期心理过于压抑者、平时受迷信或邪教影响者,均不宜参加练功。练习气功不能三心二意。练习气功须去掉疑心和杂念,以尽快掌握功法。不可乱用未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功法和练功口诀。凡遇大喜、大怒、惊恐等较强的七情干扰时不可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练功期间不宜看惊险刺激较强的电影、电视、小说等,以免干扰练功。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练功。练功房内要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练功已入静者,要避免他人干扰。凡遇大雨、狂风、雷电交加的天气,无论室内外都不宜练功。有些动功,也不宜在早晨的树丛等处锻炼。什么是气功治疗?气功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传统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同时还具有不同于中医其他疗法的自身特色。这些特色可概括为四种,可称气功疗法的四大特点。1、整体疗法气功疗法在总体上对于具体病种或机体的某个局部的针对性并不强,它不是特异性疗法,而是以改善整体机能状态,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疗法,因此是整体疗法。气功疗法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操作内容的,这三调的操作活动均有整体作用。调心在三调中起主导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功疗法中调心活动可以安定心神,主明则下安,故通过调心即可对五脏六腑起到良性调节作用,使整体受益。从现代医学和生理学观点看,调心活动实际上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整。科学实验证明,练功时大脑皮层额叶、顶叶的细胞电活动的有序化以及皮层各区域电活动的同步化加强,这可以解释为练功可对于高级神经中枢产生良好的调整作用,并促进其对全身各功能系统的统领,从而可改善整体的功能状态。这个推论与中医理论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均指出了调心活动的整体作用。调息的整体作用也很明显,调息活动与内气密切相关,可以起到推动内气运行、培补元气的作用,使周身气血通达,整体生机旺盛。调身活动外动四肢百骸,内及五脏六腑,通过肢体运动促进脏腑机能,上通下达,里应外合,使整个机体协调统一,功能得到加强。由此可见,以三调操作为内容的气功疗法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调节整体、加强整体,以整体带动局部,从而使疾病康复。应用气功疗法治病,无论学练何种功法,经过一段时间,普遍反映饮食和睡眠改善,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这正是整体功能改善和健康程度提高的基本表现。气功疗法的整体性特点也体现在疗效的特点上,例如它的双向调节作用,同一种功法可能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对机体进行调节,血压高者可使降低,血压低者可使升高,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使之降低,甲状腺机能低下者使之升高。这也说明气功疗法的调节是在整体水平上的“以平为期”。如果仅是对局部症状的治疗,不会有双向调节的效果。2、主动疗法气功疗法是心身锻炼方法,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一种主动疗法。在强调主动性这一方面,气功疗法是对其他疗法的重要补充。在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手术、药物,患者都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只有气功疗法使患者在疾病面前处于主动地位,一旦学会了所需的功法,便把治疗措施掌握在自己手中,实行自我调整,自我治疗。患者面对疾病的主动或被动态度,对机体的心身活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结果。某些应用其他疗法效果欠佳的病例因练气功而得到效果,其原因就可能与患者心态的转变有关。既然是主动疗法,就需要勤学勤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练气功最忌信心不坚,一曝十寒。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三心二意地练功是难于坚持到底的。在这个意义上,“信则灵”有一定道理。为使患者树立信心,应尽可能让患者了解气功疗法治病的机理,对气功疗法有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这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3、自然疗法气功疗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顺乎自然”,要求依主客观的自然条件而灵活掌握练功进程。气功疗法的大多数功法都是简便易行的,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只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时随地练习。而且,只要顺其自然练功,锻炼起来就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享受,毫无强制约束之苦,故懂得气功疗法顺乎自然之精髓者,并不需要苦练,而是要求“乐”练。相反,如果一味追求人为的境界而不是顺其自然,则容易出现偏差,正如《张氏医通·入魔走火》篇所说:“修真练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4、综合疗法气功疗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不是一种单一的疗法,而是包含了多种疗法的综合疗法。例如,它包括心理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森林疗法、花香疗法、书画等作业疗法、自我按摩、信息疗法,以及利用日光、空气、水等各种自然条件帮助康复的一切方法,是多种自然疗法的综合运用。此外,古今的许多练功方法还包括食物、药物(包括丹药)相辅佐,也常配合针灸和推拿,现代又常配合各种理疗仪器,故它与其他疗法也可协同应用,共同发挥作用。气功锻炼有哪些特点?气功的特点主要有:1、发挥练功人的意识能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变被动为主动:历来的治疗方式基本上都是医生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患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气功疗法则是患者通过亲自练功,自己为自己治病,变被动为主动。(2)、变外部为内部,变他养为自养:传统的医学重视的多是向外界寻求保健治疗的方法。例如不断合成新药代替旧药;研制新的疫苗去预防传染病,生产含有微量元素的食品等。这种只注重外部疗法的医学模式,忽视了人体自身内部条件的重要性。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很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医疗服务,是气功锻炼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又一体现。(3)、变物质为精神:以往的医疗多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这些均属于物质治疗。而气功疗法要求练功人修心养性,强调自我精神调节,改善情绪,培养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呼吸、形体、心理锻炼的有机结合呼吸、体势、意念三类锻炼方法,也称作练功的三要素,其中意念锻炼是统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所说的“全凭心意练功夫”,就概括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意念的锻炼实质是一种心理锻炼,但不同于普通的心理疗法。体势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即所谓的“外练筋骨皮”。气功锻炼有多种呼吸方法,主要是用来吸引注意力帮助入静的一种手段。练功时将心理、姿势、呼吸的锻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3、心身同练整体观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亦即精神与形体同练。也可陶冶性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性格。心身同练的另一层含义是气功锻炼的整体性。气功锻炼时所产生的效应对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及心理同时都有调整作用,而不是只对一个内脏、一个系统起作用。4、调动和培育人体生理潜力潜力属心理学范畴,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潜力的调动。这种变化之剧烈,甚至可以引起人体的形态实质发生改变。这种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正是我国传统养生气功具有疗效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我国传统气功的作用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体现在对人体潜力的调动与培育上。研究掌握并利用这一规律,等于在中医宝库中挖掘和发展了一门更高一级层次的治疗理论与方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一个补充。练太极拳的“空松圆活”太极拳练到较高级的阶段时,身体会产生悬空般的高大之感,全身好似一个庞大的气球。有了这种感觉,便可达到行气自如、活似车轮的境界。欲达此境界,必须先研究揣摩“空松圆活”。“空松圆活”虽只有四个字,然而要真正理解个中含义并准确地体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四个字一字有着一字之法,一字有着一字之用,四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连贯起来就有妙趣。习者要按其道而行之,一字一问,悉心体验,施之于身。根据四字之间的关系,以下分为“空与松”和“圆与活”两个方面来展述。1、空与松太极拳运动不可只讲“松”,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没有“空”的存在,再松也无法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在太极拳运动中,“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空而没有松的有机配合,又必然导致空而无物,即只有主观上的幻觉,而没有客观上的变化,这样的运动也无所作为。习练太极拳必须求达于意识和物质运动的统一,而不能使意识成为物质运动以外的幻想。因此“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平日行工走架,必须认真细心地揣摩“空”与“松”的意境。欲使肌肉骨节松开,思想上则要有“空”意;欲空时,思想上则要有“松”意。这样练久之后,才能达到“空”与“松”的对立统一。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极拳高级阶段的阶梯。很多初习者练拳,未尝举手思想先紧张,随之肌肉骨节也紧张了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久而久之便能达“空”而意向上升,“松”而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接下来便可以求达“圆活”之趣了。2、圆与活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工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而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便是驾驭“空”、“松”的能力;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从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既然气势要求圆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围,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工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没有缺陷的饱满境地。气势的边缘离中心愈远,则气势愈大。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精神能支撑八面,气势才饱满而不萎屈;反过来,气势又须包围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达此要求,气势便臻圆满,神气始能鼓荡。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这八条线长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所以,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习者平日行工走架,必须重视气势和八面支撑的关系。起初未能领悟而不能由己,须悉心体认,日久便能施之于身。开,是气势的放大,必须以腰为中心向八面推动;合,是气势的缩小,必须以腰为中心收缩这八条线。无论是气势的放大还是缩小,气势的边缘永远是被动的。主动在腰,腰为主宰。掌握了上述要领,气势便无散漫之病,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周身气势圆满而不失气球之理。与此同时,两手在一举一动之际,与两胸之间也就有了圆动之势。有圆,必有活。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转动,而非形之动。周身成为一家,气自然能遍及身躯,于是能八面转换而旋转自如,我意欲往何处,气即能行往何处,意气自然能达到物来顺应的境界。至此,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开合,一举动气便能运行转换自如,而活就在其中了,所“气如车轮,活似车轮。”太极柔力球活动肩关节随着运动项目的不断丰富,老年人在锻炼时的选择也逐渐多了起来。北京市老年体协柔力球运动委员会的于新潞秘书长特别向老年人推荐了一种正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太极柔力球。据于秘书长介绍,柔力球运动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欲进故退”、“借力打力”等攻防转换的特点,集健身、竞技、娱乐、表演为一体。它有多种固定套路,多数比较缓慢柔和,很适合年老体弱者进行锻炼。太极柔力球运动所使用的器材很简单,就是一把带风孔的橡胶面球拍和与之相连的小球。在学习柔力球运动时,一般要按照柔力球的四个要素“迎、纳、引、抛”进行练习。于秘书长表示,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是“弧形引化”。即球来时,球拍主动迎球,球纳入球拍后,球拍带球进行圆弧运动,再沿弧的切线方向将球抛出。练习者以持球拍的肩为轴将球纳入球拍,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弧形引化。于秘书长介绍说,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一般经10分钟练习后身体发热有微汗,经15—20分钟后有大量的排汗过程。但这各种运动不属于剧烈运动,所以对老年人的心血管负担不重。此外,由于进行柔力球运动时全身各个部位都参与锻炼,并且是带有一定弧线的运动,所以它可以使颈、肩、腰、腿、眼、脑、内脏器官功能得到较全面的改善,比如说在玩球的过程中,弧线运动以肩为轴,所以对肩关节的锻炼尤其有效。其次,运动者在接球时眼力和脑力都集中在球上,故而练习者的灵活协调、反应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不过,于秘书长也提醒,柔力球运动虽然很适合老年人,但练习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特征、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骨质增生,关节病等,因此在运动时不宜进行大强度和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初练气功应掌握的要诀气功是我国传统的身心锻炼方法,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治疗自身多种慢性疾病。许多中老年人想练功健身,但又怕练不得法而走火入魔,那么初学练气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气功健身的特点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所以应因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等不同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功法。气功在编排上虽千变万化,但其核心古今都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息(调气)和调身。第一步调心,就是首先应做到调整、控制意识思维活动。其基本要求是排除私心杂念,做到“清心寡欲”,以达到入静状态。为了更好地练功,必须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时间和地点固定。同时要先排净二便,再宽衣解带,以防影响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的方法,变“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再进一步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这是动中求静的方法。所谓意守,就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种活动中,或者意守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意守呼吸就是调息,意守“丹田”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肚脐下1.5寸的“气海穴”,两者结合叫“气贯丹田”。方法是腹式呼吸,即吸气时使膈肌下降,小腹外鼓,后至“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此法可对胸腔、腹腔内脏器官产生柔和的按摩作用,改善内脏的血液循环,加强生理活动。如饭后有腹胀气闷情况,可先进行胸式呼吸,意守两乳之间的气海(膻中穴),以加强心肺功能,改善腹胀气闷。也有人喜欢意守命门穴(十四椎下正对肚脐),以补益肾气。开始练功时往往不能很快入静,这时不可急躁,慢慢地就会熟练。第二步调息,就是调整和控制呼吸,以帮助调心和意守入静。基本要求是呼吸要做到“细、静、匀、长”,以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锻炼时要顺其自然,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出现偏差。第三步调身,即调整控制身躯,保持一定的姿势,以帮助入静。长时间维持静态姿势,可以调整全身血液的分配。气功调身一般包括行、走、坐、卧、做5种情况,也就是5种练功姿势,任何一种姿势都要配合调心和调息。也就是说,既可以练“阵地功”也可以练“游走功”,根据所处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原则是“以自然为高,以舒适为法”。总之,练功的基本要求是“心要清,息要静,身要松(放松)”,并灵活调整动静、快慢、松紧等。三调之法,初练之人功夫浅,必然是“有意之调”,此时用意太过,反而耗神。练功纯熟之后,功到自然成,就会过渡到“无意之调”的阶段。概括起来就是“积极主动,持之以恒,舒适自然,循序渐进”。揭开“硬气功”的真相近些年,随着气功热潮的不断高涨,与气功联姻的内容也层出不穷。例如“电气功”、“轻功”、“减肥气功”、“气功书画”、“气功舞蹈”、“气功歌曲”……真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而“硬气功”当属这百花丛中的佼佼者。人们常见到所谓硬气功的表演,什么“腹上开石”、“银枪刺喉”、“刀砍不入”、“汽车过身”、“头撞石碑”、“手指钻砖”……等等真可谓花样繁多。表演者在表演前往往先由自己或别人吹嘘一番他如何练气功得了真功夫,既而花拳绣腿地活动一番,名之为“运气”。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些解放前隶属于江湖杂技,解放后被杂技界逐渐淘汰了的表演内容。随着气功热潮的兴起,这些内容又被一些经营者捡起来,并挂上气功的招牌,名之为“硬气功”。对此,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杂技与魔术》杂志副主编、中国杂技协会研究部傅启凤研究员曾向我介绍了不少内情。她说:“在杂技界、魔术界谈起气功表演中的某些超常现象,例如钉板开石、油锤灌顶、标枪刺喉、玻璃渣上跳舞、耳朵听字等等,常常明确地称之为‘腥活’或‘里大腥’(这是杂技界的一句春典——行话),意思是‘假的’、‘骗局’,认为这类节目既无高难技巧,亦无艺术可言,只要有力气,有胆子就能演出。只要得到‘门子’(行话,意为方法或窍门),几天内就能练出来。这些腥活与真正讲究技艺的杂技魔术没法相比。在旧社会许多杂技魔术艺人,迫于生活也曾上演过这些节目。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走上了舞台,长期处于下九流的杂技魔术艺人成为新文艺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教育,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杂技要给人类以享受,给人愉快的感受,不能用畸形与刺激来吸引观众。’早在50年代初,广大杂技工作者便自觉淘汰了那些‘里大腥’的东西,而致力于杂技魔术技艺的提高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硬气功不过是一些靠力气、靠胆量和窍门来迷惑不知内情的人们的一种杂耍表演。现在换了名称,并硬要与气功联在一起,实际上不仅和气功无关,而且也谈不上表演者有什么超人的能力。为了使人们不仅从理论上知道,而且也能通过实践了解“硬气功”的真相,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头撞石碑:表演者甩头向石碑撞去,石碑断为两截。这个表演除表演者的头部经长期锻炼(如常用木板敲头),确有较一般人强些的抗撞击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讲究一些方法。表演者必须在石碑的后面摆放一块硬物,如大石头、铁杠等,但石头、铁杠不能与石碑紧紧地贴在一起,要让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以保证头撞石碑后,石碑以很快的速度撞到石头、铁杠上,两“石”之间巨大的撞击力使石碑断为两截。此外,表演前在挑选石板时对石头的质地非常讲究,并非什么石头都可选用。表演前,常常用火烧等手段对石碑进行一番处理。反之,如随便找石碑,并将其与后面的石头紧紧地贴放在一起,中间不留距离,则再硬的头对其也无可奈何。银枪刺喉:两人相对,分别用喉部顶住木杆两头的枪尖,只见木杆虽被两人顶弯了,而喉部安然无恙。其实这个节目并不是两人喉部有超人的耐刺能力,窍门如:一是枪尖较钝,并不象针尖那样锐利。二是枪上的木杆质地很软,两人轻轻一顶就弯。三并不是枪尖顶在喉部,而是随着木杆的弯曲,枪头侧部的面贴在喉部下方的胸骨上,面积大压强小,有惊而无险。腹上开石:表演者仰卧在地(或钉板上),身上压上大石板。助手抡锤砸石板,石碎而人无损。这个表演的道理是,石板压在人身上,接触面积大而压强小。锤子砸在石板上时,由于铁锤的质量远远地小于石板的质量,所以通过石板传向人体的冲击力对人体产生的压强微小。此外,助手在抡锤时使用的是点锤(锤砸在石板即可),不向深处渗透。至于有人躺在钉板上面,也是面积大压强小的道理。就好象拿一根鬃毛扎皮肤会感觉疼,如果取一捆鬃毛扎皮肤则不疼。这类表演需要的只是胆量。头上开砖:也叫油锤贯顶。表演者将四五块砖放在头上,助手抡起大锤砸去,只见砖头四分五裂,而头却无伤。这个表演主要靠胆量。如果让我们左手拿砖,右手那锤子去砸,恐怕不用讲道理,每个人都敢做这个实验。然而如果将砖放到头上,再用锤子砸,敢试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这和拿砖在手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差的是心理状态的变化(胆子小了)。此外,表演头上开砖时,表演者用两手托着头上的砖,表面上看是为了不使砖掉下来,实际上当锤子将砸到砖头的一刹那,表演者双手将砖头轻轻托离头皮(观众注意力不集中在这),这就更加减轻了砖头对头部的冲击。当然助手在抡锤时,也是点到为止,并非一贯到底。手指钻砖:只见表演者的手指在砖面上钻来钻去,砖粉纷飞,几下子就将砖钻出一个窟窿,其速度比冲击钻还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血不通怎样打通经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