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医生有用吗吗?我需要

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谁有心理医生推荐?
,在南油大厦对面的新保辉大厦6B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您好,去温州人民医院心理科。
有心事可以到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帮忙
答: 您好,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舒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什么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
全网发布: 09:49
什么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启发和指导,以恢复心理原貌,进而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问题。一般分三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
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
● 有学习紧张、厌学、情绪困扰、考试焦虑的儿童青少年;
● 儿童多动症、抽动障碍、品行问题;
● 有恋爱、婚姻挫折,夫妻关系不和,离异后情绪问题的人;● 交通事故、意外事件、亲人病故、自然灾害引起的情绪问题的人;
● 由于工作调动、地位改变、迁居、移民引起的适应不良的人;● 因身体不适、工作压力过重引起的心情烦躁、睡眠问题的人;● 更年期出现各种情绪焦虑、的人;● 因下岗、退休产生情绪低落的人;● 焦虑、、强迫、恐怖、神经衰弱及躯体不适等各类神经症。
如果同时存在上述几个症状,最好立即去看专业医生,不要再拖。当面就诊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如在特殊情况下,不方便及时就诊请及时电话咨询相关医生,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获得帮助。
心理治疗的方法介绍:
1、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 治疗师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幼年的生活经历,从中觉察到心理发育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及所致的冲突,从而重新塑造和完善自己。&&&&&&适应症:各类神经症、某些人格障碍、遇到明显的烦恼并认为与自己的个性有关,愿意进行治疗者。
&2、认知心理治疗
&&&& &通过调整不正确的认知评价,从而引起情感和行为的改&变。&&&&&&适应症:情感障碍、、神经症、行为障碍、心身疾&病。
& 3、行为治疗
&&&&& 帮助来访者纠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适应症:各类神经症、神经性厌食、贪食、性心理障碍
4、系统式家庭治疗
&&&& &将家庭作为一个人际关系系统进行处理的心理治疗方法。
&&&&& 适应症:少儿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神经症、婚姻问题、心身疾病。
5、催眠治疗
&&&&&& 用科学的观点解释个体的行为表达方式并激发个体所具有的潜能,帮助调整其心理状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适应症:轻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神经症。
6、森田治疗
&&&& &强调“顺其自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体验打破由于躯体不适或情绪烦恼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为所当为”&地逐步改变自己,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适应症:紧张、焦虑、消极等情绪障碍、、恐怖症。
心理治疗是怎么进行的? 苏晓波
谈到心理治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做思想工作、谈心、劝导、指导、讲大道理、说教,甚至有人认为,心理治疗就是和心理医生坐在一起侃大山。其实,这都是大家对于心理治疗的误解,真正的心理治疗,与这些误解有很大不同。真正的心理治疗是不会进行指导和说教的,因为那样做,就意味着心理医生比来访者正确,就意味着来访者只是缺少一把解开疑团的钥匙,从心理医生那里要来钥匙,就万事大吉了。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大道理方面,还是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方面,来访者并不比心理医生逊色,他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不明白某一个道理或者没有能力,而是他内心中有种无形的情感力量,在阻止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这种无形的情感力量、发现它的来龙去脉、领悟它与自己问题之间的联系,最终消除这些问题。心理治疗在形式上,似乎与两个好朋友间的谈话没什么不同,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心理医生与来访者的交流,就由词语层面转向情感层面,这时,来访者平素与别人交往时埋藏于内心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问题和情感冲突,会通过移情作用,活生生地再现于两人之间,再现在心理医生和病人面前。所谓的脑子里面的心理问题,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了。此时,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激发鼓励患者的潜力,使他有勇气把自己的问题再现出来;心理医生的有关人性的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有助于启发患者理解和领悟自身的情结和问题。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病人的心理获得了成长、心理发育缺陷获得了矫正,阻止他正常生活的潜流逐渐得到消除,他的心理障碍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康复。心理治疗就是这样进行的。
[附]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怎样进行?
&&&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
&&&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疗,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 移情现象从患者与医生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医生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医生做出各种保证的患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医生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患者和精神分析共处一定的时间,患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患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医生,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医生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医生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医生身上,好象医生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患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医生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患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患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医生对于患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患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医生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患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患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患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患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患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通常1-2小时/每周,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治疗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
&&& 病人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精神分析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患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心理咨...”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2:00
李舒大夫的信息
李舒大夫电话咨询
李舒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李舒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舒大夫提问
李舒的咨询范围: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青少年厌学、婚姻情感问题等心理医生是否比常人更需要心理医生?
按投票排序
心理医生估计指的就是我们临床心理学家吧。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家并没有比其他人更需要心理医生。我认识的心理医生很多,都和普通人群一样,有正常的情绪起伏。至于从事心理工作会不会导致更多的心理问题,工作确实有一点风险,但也不会比医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更高。毕竟,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在学习临床心理学的过程中,培训的内容之一就是把工作上的问题和日常生活区分开。在国外,为了防止job burnout以及照顾家庭,很多心理学家都会选择part-time做临床工作,part-time教书或者督导学生。即使是做临床工作,也不是一天8小时一直都是在见来访者,每次见来访者前都要做各种准备工作,见过之后写病历,还有一些相关的admin work。心理学注册机构要求临床心理学家定期接受培训,定期接受平级或更senior的心理学家的督导。平时工作中,大家也会就遇到的困难互相debriefing。这样可以排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不知道国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补充下我自己的经历,在一个地方工作几个月以后就会de-sensitized,就好像电视里的暴力、血腥镜头看多了,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我实习的一个医院里,95%的病人都不工作,吃政府救济,几乎每个病人都有过童年被强奸或性骚扰的经历(不论男女),吸毒、自残、自杀很常见。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多,坚信不疑自己是耶稣的就有十几个,还有更多的认为自己是耶和华、大天使、女王、被恶魔绑架到另一个维度的,等等。我有一个同学,是个个子小小、圆头圆脑的女生。她在一个High secure的监狱(看过美剧都知道的哈)工作了几个月了,工作的对象是各种杀人犯等等对人类社会威胁很大的人群。她说现在看病人的档案就像看“幻想小说”一样,已经de-sensitized了。然后,我们的话题就转到了,修剪花园很麻烦之类的家庭琐事。从这一点上你也能看出来,一道分隔开工作中的奇形怪状和日常生活的“墙”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所以,像上面的一位知友说的,“ 心理医生在与患者接触的时候,面对的是人性中最阴郁的一面,甚至是最阴暗的一面,很可能会面对一些病态的、变态的想法,因此毫无疑问的,他需要自己有一颗强大的心从各种内向投射中坚定自己”。 其实没那么夸张,这个问题我在学习中、工作中从来都没考虑过,也从没听其他人有过类似的担忧。如果遇到让自己难以承受的问题(由于过去的经历之类的),把这个案例转给别人就行了。我处理不了的问题,也许对其他心理医生来说,根本就是他们最拿手的领域。------分割线---------@望月 不用有专门的心理医生,平时遇到不开心的找朋友和同事聊聊天就行了。如果心理医生自己也患上了心理疾病,心理学注册机构就不允许你继续行医了,因为这会影响你对来访者的照料。
首先纠正一点,大陆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职位,只有“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有一个方向是心理治疗,但是具体叫神马我不清楚)”。“心理咨询师”,会有上级的“督导”,“督导”一般由有经验的老咨询师担任,相当于医院中低年资医生有上级医生教导一样。此外还有 @顾辛未 说的,咨询师往往会有共同学习成长的团体,我们一般称为“小组”,“小组”有的时候有“督导”,有时候“小组”中的成员都是老咨询师,往往是相互督导。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咨询师不是更有问题会更容易出问题的人,咨询师其实是更能发现问题的人!!!
在国内提到心理医生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说的三种人,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和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前两种人是没有处方权的,而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在国外有个相对不大好听的别称---shrink(这个词有缩的意思,指医生让病人感觉自己很渺小)。我本人是第二种。咨询师一般在行为层面处理一个心理问题,治疗师则在情感和认知层面处理,精神科医生主要使用药物去除症状,所以前两者更多需要调动对方的内部资源,而医生主要是使用外部资源也就是药物,不负责处理导致症状的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咨询师是初阶的治疗师,治疗师是高阶的咨询师,他们和精神科医生是配合的关系,一个开药去症状,一个帮助解决导致症状的冲突。他们对服务对象的称呼也不同,精神科医生管对方叫病人,咨询师和治疗师过去也叫病人,现在一些人叫来访者,一些人叫客户,我所学习的积极心理治疗疗法,称他们为客户(client)。说完背景说一下这三类人遇到的压力。工作中,精神科医生往往压力比较大,一天要接很多个病人,也不会问很久,然后就开药了,我有些朋友是这样的医生,他们一方面觉得待遇比较低,另一方面病人和家属有时也不大能理解他们的工作。咨询师和治疗师往往被社会误解为是情感垃圾桶,即被客户倾倒情感垃圾的人,但实际上做治疗师第一课就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是每天每个人都来你这里倾倒垃圾,人早就疯了,我记得当时我培训的时候就被告知:无论对方多么痛苦,你多么想拯救他,这痛苦都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你可以悲伤,愤怒,但你要清醒的知道这不是你的负担,是他的,不要把他的问题变成你的问题,这不是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是帮助他们自助,就好像麦肯锡咨询公司建议联通和iPhone合作,但麦肯锡不会直接打给苹果公司去操作相关事宜,也好像健身房教练帮助客户瘦身,要耐心要给知识,但不可能替客户去做有氧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所谓压力大到需要找人倾诉的咨询师或治疗师是被培训的不够的原因导致的。遇到压力怎么办?在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世界里是有阶梯的,像围棋里的高段位和低段位之分,高段位的可以给低段位的提供榜样、支持、培训和督导,其中督导是非常重要的,当低段位的咨询师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可以向上求助,得到点拨,同时还存在朋辈督导,即相同段位的人在一起,帮其他治疗师找到自己的盲点,突破咨询水平的瓶颈。另外在国内,比较被忽略的一部分就是咨询师自己本身作为客户的经验太少,我有一个意大利的教授朋友,他说在意大利想成为咨询师至少要有三年被咨询的经验,我个人从大学开始接受长程的咨询,现在想起来感觉其实非常受益,因为过去我做过其他咨询师很久的客户,才能理解我现在的客户。另外说两种常见的导致咨询师压力大的原因。对于新手咨询师或发展的有点歪的治疗师,我见过两种常见的障碍,一个是上帝情结,一个是小白鼠战术。分别讲一下。有些人喜欢救人的感觉,喜欢被当作上帝一样看待能解决问题的人,安徒生童话里那些公主们总是被拯救,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后人应该是永远没有不快乐,然后咨询师应该像神一样的男子,各种帅气的解决问题,所谓问题都能知道对应的答案。这是一种误会,也是培训的不够的结果。首先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越过去,过一种永远快乐的日子,按照荣格的话来说,心理咨询不是让客户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培养一种面对苦难时哲学般的耐心和坚定。另外拯救别人也就说明咨询师把客户的问题扛在了肩上,他压力能不大吗?但其实这就是上一段说到的,咨询师的工作不是替客户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他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信息,领客户到水边,但还是要客户自己亲自去喝水,有了这种心态,压力自然会小很多。另外一个是小白鼠战术。我见过很多考了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的人,以为自己就真的是咨询师了,自己也没有被长程咨询过(超过一年),也没有累积足够多的咨询小时数,也没有一个可以提供督导的高手治疗师在身后,就敢接咨询了,然后关键是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心情卷进去,遇到离婚的人,就把自己对婚姻的个人看法当作心理咨询的建议给了客户,但其实这非常不科学,因为失去了客观性。我问过他们,他们大部分来学心理咨询就是因为自己有冲突和症状,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或没有足够的信任给咨询师,于是自己来学心理咨询,想通过给别人咨询来给自己疗伤,结果是心理咨询也没整明白,自己的伤也没搞定,还给人神经兮兮的感觉。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拿别人当小白鼠,试试心理咨询理论是否好用,如果客户用了很好,自己再去用,如果上帝情结的人是把对方的责任扛到自己肩上,小白鼠战术的人是把自己的责任放到了对方的肩上。而这两种都不okay,应该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扛,对方的责任对方扛。总结。这个行业确实自杀率算比较高的,原因主要是1 咨询师被咨询经验不够 2 咨询师咨询经验和自我成长经验不够 3 咨询师被督导经验不够 4 上帝情结和小白鼠战术。 但如果咨询师花时间去被咨询、自我成长和实践、被督导并去掉上帝情结和小白鼠战术,那么其实心理治疗是世界上最有激情的一个职业之一。因为这个职业并不是单单帮助客户去掉症状,更重要的是在 症状去除以后如何成为自己,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过的平衡而繁荣。我个人觉得,后者才是我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当我看到我的客户在去掉症状以后通过咨询的知识和支持把梦想实现后的快乐样子,我觉得自己也很幸福。
首先,严格的讲,英文里面是没有心理医生这种称呼的,国内的心理医生主要指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统合。其次,心理咨询师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会有自己的情绪起伏,会有自己生活中的困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的过程中,他会接受很多专业的培训和训练,这些训练一方面会帮助他去发现来访者的问题,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一方面也可以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绪变化,或者一些认知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心理咨询师并不是比常人更需要心理咨询,而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有着更敏锐的觉察,在常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并开始去寻找解决方法,因此看上去,好像是他们更需要咨询一样。打个比方,一些恋爱中男女朋友经常会因为小事情吵架,吵架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又和好的,但他们可能觉得这个不是问题,直到有天分手了,会想到该怎么挽回,但是有一些心理头脑的人可能在几次吵架之后意识到他们之间这样的一种行为模式,并及时去打破这个模式,这样或许是可以避免以后的分手的。再有,咨询师可能会更关注自我的成长,而自我的成长,一方面源自社会生活,一方面也源自一位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神分析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原初的压抑,创伤事件的回溯来建构意义和主体,所以没有健康与非健康之分,只有潜意识压抑的深浅和创伤体验的意义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症状,只不过看起来正常的人用了社会适应的方式来满足,看起来不正常的人用不适应的症状的形式来试图修复和满足幻想,症状是主体存在的最深刻的意义。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的作用,就是通过分析者的无意识话语呈现原初的压抑,重新建构创伤的意义,重新结构主体经验,发展出更有社会适应意义的“症状”。所以,说了这么多,心理医生和病人都是人,都有“症状”,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或者个人接受分析,也是给予自己重新建构主体经验的机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健康的人,有的只是“症状”的不同。
不一定。如果一个心理医生,认为其它的都人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就牛叉哄哄,那么这心理医生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心理医生也是医生,只是更加关注心理问题。所以我想他会想一般医生很注意身体一样注意自己的心理活动。所以心理医生一般不出问题,有也是大问题。
理论上每个人都需要。其实人的心理问题千奇百怪,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被归结为两个字:压抑。人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打交道就必然会建立起一个人际关系网络。而人的思维本身又是极其活跃的,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但矛盾也就产生了:很多想法一旦说出来,就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只能选择自我压抑,并因为这种压抑而产生了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唯程度有别。这里涉及到我们对人际关系理解上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有跟亲近的人才能说心里话。这种认知不能说全错,但绝对是不全面的。亲近的人固然会比陌生人对你有着更多的包容,但他们在你的人际关系结构中也占有了比其他人更为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你们的关系无疑要比你和其他人的关系更难以承受“心里话”所带来的冲击。而心理咨询师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处在患者的人际关系网络之外,至少在患者的人际关系结构中不占有核心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在说“心里话”时无需担心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冲击,从而获得释放。从这个方面看,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反而还是次要的,因为即便他的理论素养再丰富,谈话技巧再高超,假使他与患者之间太熟,反而很难产生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追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因之一,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把人际交往从血亲本位和熟人本位的桎栝中解放出来,同时使得非血亲关系和陌生人变得可靠,如此一来,“和陌生人说心里话”将变成人际交往常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疾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得到缓解。
久病成良医。
心理医生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一些专业知识。咨询的有督导,或者小组互相帮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哪里有心理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