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又称六艺,五经 六经后增加?

热门杯赛:
奥数练习题:
奥数知识点: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积累总结
来源:&&&& 13:16:57&&&&&&&&标签:
  石家庄奥数网: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和孩子一起学一下吧,也许还是有很多您不知道的哦!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
  (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
  各阶段文学的主要特点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D、先秦诗歌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4、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欢迎访问石家庄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升初最新动态、竞赛辅导、重点中学信息等,2016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六艺是指那些六经又是指什么
礼:礼节(即今德育)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 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计数)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何谓“礼”?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 Concierge)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有首席礼宾司职位(Chief Concierge),负责酒店礼宾事务.正式的首席礼宾司职业资格由国际金钥匙组织认证.(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乐”?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征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射”?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如今的“射”艺,其实应该综容古今,包含现代的手枪、步枪、等实弹射击运动,也应该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弹弓,射弩.(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御”?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书”?  书,“书”顾名思义,书画艺术,把书画算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很多官僚寄情于书画,不仅仅是锻炼技艺,醉翁之意不在酒,留给读者三思吧.(引用自南柯舟博客)   何谓“数”?  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文中的“六艺”亦指“六经”,是在儒家经曲“五经”之外另加&&&&&&&&&&&&&&&&&&&(&&&)A.《论语》B.《春秋》C.《乐经》D.《礼经》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主要考查你对&&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宋明理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宋明理学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和融汇: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隋末,道教徒积极参与了灭隋建唐的政治活动,到唐朝初年,李渊和李世民尊道抑佛,先道后佛,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武则天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道教势力受打击。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优势又逐渐得以恢复。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了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出现道胜于佛的优势。道教宣传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的要求有相同相通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适应了唐初社会在大乱之后,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政治需要。同时,道教也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还鼓吹儒学的“忠”(忠于君主)和“孝”(孝敬父母),此外,还搞巫师的一套“长生术”,不仅适应了统治者麻痹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隋文帝广建佛寺,度僧尼出家,命人译经写经。李世民尊道抑佛,但他也敏锐地感到,宣传“因果报应”,鼓吹“与世无争”的佛教,也不失为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在过去的战场建造佛寺,以后又亲自为玄奘的译经写序文,采取二教并重政策。唐朝有三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利用佛教篡位,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肃宗、代宗时期。第三次出现在唐懿宗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儒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说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性化了。 2、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所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可以说正式实现。 唐代儒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首先,儒学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儒学同佛学的结合。儒佛结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以韩愈为代表。韩愈一方面极力排佛,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受到佛学的影响。韩愈的观点就是“治心论”和“道统论”。前者诉诸于自我意识,后者则主张信仰主义。明确地说就是,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遵循它,你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种信仰的力量就会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一个没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产生力量的新宗教,或称之为儒教。但儒学并没有形成为宗教,在韩愈的思想中无此迹象。另一种类型以柳宗元为代表。他一方面公开赞扬佛教,另一方面却又利用和改造佛学的若干理论命题,建立起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他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佛教的教义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无害于封建伦理。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次,就是儒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②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④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提倡孝道。(4)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民族矛盾的尖锐;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层统治者极度荒淫,“三冗”问题严重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文治,学术上主张儒、释、道合流,思想禁锢等。2、理解宋明理学:“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程颢“自家体贴出”了“‘天理’二字”,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产生,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①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名儒孙复等人有感于五代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在治经过程中,不重章句训诂,而以阐释义理为主,这些都对后来理学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最高范畴加以阐述。周敦颐以极其简洁、抽象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②宋神宗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③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与朱熹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发现相似题
与“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2034249712237204246399234446208498作者王国轩 【本书体例】 【大中小】
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诗》、《书》、《周易》、《礼》、《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话虽不尽可信,但说明孔子之前六经已存在,至少到战国时,人们已公认儒家有六经了。《庄子·天下篇》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是对六经内容的最早概括,也说明六经不为儒家所专有,而是后来诸子百家的学术源泉。到汉代陆贾在《新语·道基》中有:“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贾谊在《新书·六术篇》中说:“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这是六经又称六艺的由来。因《乐》失传,故又称《乐》以外五者为“五经”,《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据《汉书》载文、景二帝时,已立《诗》、《书》、《春秋》博士,武帝时又新置《易》与《礼》博上。
《庄子》的《天运》、《天下》和《徐无鬼》篇,《荀子》的《儒效》篇,《商君书》的《农战》篇,《淮南子》的《泰族训》,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的《玉振》篇,《礼记》的《经解》,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都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序(仅《荀子》和《商君书》没谈到《易》),但《汉书·艺文志》却把《易》放在首位,此后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以至现行的《十三经》都以《易》居群经之首,这可能反映了汉代人对六经产生时代的看法。归结起来,大概认为《易经》年代久远,开始于伏羲画卦,自然应列于第一;《尚书》中有《尧典》,比伏羲晚,列在第二;《诗》有《商颂》,大概为商代作品,列在第三;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排在第四、第五;至于《春秋》,旧称孔子所作,列在第六。这样一些说法未必符合实际,但可以看出六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它确实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
对于六经的编定及作者,汉代今、古文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后的今文学家都持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六经是孔子手定,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删定六经是开辟了经学时代,孔子作六经或用以教人,或寄托其改制主张,或借以谈论哲理,因而认为孔子是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他不过是把前代的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古代文化而已,因而认为孔子是继往开来的史学家。以六经而论:《易》自周公作爻辞,方成为经,孔子所作只是《易传》;《礼》、《乐》皆周公所定,尤其是《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春秋》是孔子据周公旧例修成;《书》、《诗》皆成于孔子之前。古文家认为六经皆周公旧典,所以他们尊奉周公。现代学者大都不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或周公所定,但一般认为孔子和六经有密切关系:一是孔子整理过六经,孔子著作中谈及过六经并引用过六经文句;二是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是六经的传播者,并对六经之中的每种书都一一做过具体研究,对每种书甚至书中某篇的著作时代均提出新的看法。一般认为《易经》为古代占筮书,后成为哲学书。卦象出现很早,而卦爻辞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因其所记内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初的史实,却没夹杂入后代任何事实。《易传》出于孔子所作,恐不可信,一般认为《象》可能出于战国初或以前,《象》可能为战国中晚期作品。《文言》曾抄录《左传·襄公九年》鲁穆姜解释《随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自然作于《左传》流行之后,因此最早也不过是战国晚期作品。《系辞》至迟作于战国晚期。《说卦》、《序卦》、《杂卦》则更晚了。《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成书时间很长。《诗》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总集,涉及时代从西周到存秋中叶。《礼》,最早大概指《仪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到了晋代才称《仪礼》。《仪礼》形诸文字,当在东周末期,书中所记各种礼仪在成书前就有了。但《礼》又有《礼记》,大概形成于汉代。另外还有《周礼》,过去说法很多,有说周公作,有说形成于战国,也有说刘歆伪作,也有说形成于东周早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起于隐公,到哀公十四年止,是经过鲁国史官编辑而成的。
《庄子·天下篇》认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儒效》篇也说:圣人“道之管也”,“《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微旨)也。”这里所说的虽是圣人的事,但也说明了六经的内容,《礼记·经解》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里虽讲六经教化的成效,但也涉及到六经的内容。司马迁在评论六经意义时说:“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汉书·司马迁传》)这也涉及到了六经的内容。现将六经内容概述如下:①《易》既是卜筮之书,又是一部哲学书。它是中国哲学宇宙论和辩证论的源头之一。《易》分经、传两部分,经有卦、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易》有六十四卦,每卦6爻,计384爻。《易传》共有10个部分,又称十翼,其中《彖》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和卦辞的,分上、下两篇。《象》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和爻辞的,也分上、下两篇。《文言》只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系辞》为《易》之通论,分上、下两篇。《说卦》是解释八卦(也叫八经卦)所象事物的。《序卦》是解说六十四卦顺序的,《杂卦》解释六十四卦卦义,却不依其顺序,而是错杂诠释。②《书》为夏、商、周几个王朝历史文献汇编。《书》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今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为伏生所传。其篇目为:《虞书》含《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商书》含《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含《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上述共计28篇,武帝时民间又献《泰誓》一篇,共29篇。西汉伏生后有欧阳和大、小夏侯之学。《古文尚书》是鲁恭王毁孔壁时发现的,以篆体书写,较今文尚书多16篇,魏晋时便佚失了。于是又有梅赜的伪《古文尚书》出现。该书有经文58篇,其中包括西汉今文28篇,但把它析为33篇,又从百篇《书序》中采18个篇题,从当时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22篇,另新撰《泰誓》3篇,以此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58篇之数。全书有孔安国所作的注。唐代孔颖达为之作疏,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明清将其汇刻于《十三经注疏》中。以后,清阎若璩考证,判定其是伪书。③《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计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邺、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豳、陈、曹等15个国家和地区。《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诗》有庙堂之诗,有卿大夫之诗,也有民歌。西汉通行的今文《诗》,分齐、鲁、韩三家,后来俱亡。只有占文《毛诗》留传下来。④《仪礼》现存郑玄注17篇,记载了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生活礼节,保存了一些远古礼俗。《仪礼》在西汉有高堂生传今文17篇,又相传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古文经56篇,其中17篇与今文经同,但文字略有出入,17篇外者称《逸礼》。《礼记》有大戴编定本、小戴编定本。前者85篇,后者49篇。郑玄为49篇作注,从此此本流传下来。其内容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说明某些礼节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记载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有记载孔子言论的,有结构完整的儒家论文(如《大学》、《中庸》、《礼运》、《学记》、《经解》),有授时颁政的,还有为王子示范的,非常庞杂,反映了宗法时代的理想、制度、人生、人际关系,以及巩固宗族、繁衍宗族的方法等,有些篇章还探讨了《仪礼》中各种礼节仪式的深义。《周礼》全书用六官区分为6部分,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每官下各有若干职官,职官各有所掌。因冬官缺,又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保留了古代特别是周代的制度,但从每官开头语看,大体是个设想的政治方案,未必付诸实施。⑤《乐》:有说亡佚了;有说是配礼而行的,因此有礼乐连称;有说是配诗的,因古人唱诗需有乐配合。《乐》大概就是古乐谱。因此,前人评价只说它能起和谐作用。⑥《春秋》为鲁国的编年史,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12代君主,计244年(《公羊》、《榖梁》传为242年,《左传》经多2年)。所记基本是当时的大事,如日蚀、星变、战争、会盟、婚嫁、立弑等。但言之不详,需要靠三传来补充。
六经是中国文化源头,先秦诸子都从六经中汲取营养。汉人对六经评价极高,为之立博士官。《汉书·匡衡传》说:“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后汉书·桓荣传》说:“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汉书·儒林传》说:“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在纬书中六经又被神化,认为是天意的体现或天授,具有至上性、神秘性,被看做包括一切真理的典籍。从此皇帝讲习它,士子苦读它,学者研究它,经注、经说、经考、经辨,各种著作浩如烟海,直至清代,钱大昕还说:“夫六经定于至圣,舍经则无以为学;学道要于好古,蔑古则无以见道。”(《经籍纂诂序》)皮锡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著《经学历史》也说:“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准则。后之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所谓‘循之则治,违之则乱’;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万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论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近代人们反对尊孔读经,抹去了套在六经之上的神圣光环,用历史的眼光,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法,分别探讨六经的历史、政治、哲学、伦理、文学等的价值所在,使经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五经贯六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