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双分子层能不能体现细胞膜磷脂分子量的选择透过性?为什么?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776套总数:5603686套专访:3146部会员:302765位
当前位置:
&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7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62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1.5分)下列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耐旱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 组成淀粉、乳糖、脱氧核糖的元素种类相同
C.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D. 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2.(1.5分)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都不断更新
③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3.(1.5分)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 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较之糖原为更好的储能物质
C. 若③为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分子,则③为磷脂
D. 若④在低血糖时分解补充血糖,则④可能是肌糖原和肝糖原
4.(1.5分)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生命本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证明了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 用14C标记CO2中的C,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5→糖类
C. 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D. 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中的O,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5.(1.5分)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B.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C. 磷脂双分子层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6.(1.5分)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
A.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B. 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C.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 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7.(1.5分)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B.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中心体广泛分布于动物及低等植物细胞内,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倍增并移至细胞两极
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所以可以相互转化,原因是具有共同的物质组成和相似的空间结构
8.(1.5分)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不可能存在的是()
A.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 转录的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核糖体
C.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D. 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9.(1.5分)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有①
B. 高尔基体膜结构有②
C. 叶绿体内膜有③
D. 线粒体内膜有④
10.(1.5分)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
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蛙的红细胞
③人体浆细胞
④乳酸菌细胞
⑤酵母菌细胞.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② D. ⑤④
11.(1.5分)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与水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B. 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②④⑥
C. 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 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
12.(1.5分)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
B. 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 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13.(1.5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 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14.(1.5分)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过程③消耗
15.(1.5分)如图所示酵母菌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点为酵母菌无氧呼吸最弱点
B. 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速率相等
C. AC段表示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D.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16.(1.5分)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 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 a点下降,b点右移,m值下降 D. a点下降,b点不移,m值上升
17.(1.5分)以测定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18.(1.5分)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 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 FG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D.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19.(1.5分)如图是某高等动物(基因型Aa)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的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 卵巢会出现这四种细胞,乙图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C. 如果甲图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一般情况下,染色体4和8上有a基因
D. 乙、丙、丁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20.(1.5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的如下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基因A、a、B、b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蓝、绿色. ①、②、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①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B. ②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 ③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D. 一个②产生的④按荧光点颜色分类,可分为4类
21.(1.5分)如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CD段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B. 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肯定进行减数分裂
C. 乙图中A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
D. 乙图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22.(1.5分)下列关于人和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人体内将产生抗原物质 ②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是衰老细胞的特征 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⑤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是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联络用的语言或文字 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⑥
23.(1.5分)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1.5分)金鱼草正常花冠是不整齐花冠的显性,高株是短株的显性,红花是白花的不完全显性,杂合状态是粉红花.如果纯合的红花、高株、正常花冠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珠、不整齐花冠植株杂交,在F2中具有与F1表型相同的植株的比例是()
25.(1.5分)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等过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①过程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 ①②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C.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26.(1.5分)如图为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B. 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所用原料是氨基酸
C. 最终合成的①~④四条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各不相同
D. 该过程表明细胞中少量的mRNA分子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27.(1.5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有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不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C.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不能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28.(1.5分)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9.(1.5分)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如果图示为脑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B.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C. 如果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CO2较多
D.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30.(1.5分)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B.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C.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D.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
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5分)
31.如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
(2)如果以缺镁的植物培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方向移动(“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或“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如图丙所示中与c点相符合的是.
(4)e点与d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5)当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的有机物合成速率N1、N2的大小,结果应为N1N2.
32.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名称是,含有条染色单体;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2)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
(3)图2细胞分裂时期对应图3的段;基因的自由结合定律发生在图3的段.
(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填字母).
(5)已知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若右图所示该种动物产生的卵细胞.请依据此图,绘出该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象,并注明染色体上的基因.
33.如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从而使其分泌,经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表明机体还可通过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3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
(2)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
(3)生物A为第营养级,下一营养级生物为.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5题和36题为选修,从中任选一道题做.
35.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为碳源、并加入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分解后产生的量进行检测.
(3)据测定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酶.该酶至少包括、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④过程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
(5)该技术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存在酶的成本高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所以要对其进行改进.首先要通过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36.请回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问题:
(1)科学家将外源基因导入绵羊的受精卵中,常用的方法是.由于外源基因可能随机插入到受精卵的DNA中,因而有时会导致早期胚胎死亡,最可能原因是.
(2)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体积小、核大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的细胞是.
(3)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期或囊胚期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处理,经过“最后一道工序“,植入到受体母绵羊体内.
(4)我国在“863“计划资助下开展Bt抗虫棉、抗虫水稻等研究,可以减少农药、杀虫剂的使用,这将对起到重要作用.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1.5分)下列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耐旱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 组成淀粉、乳糖、脱氧核糖的元素种类相同
C.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D. 构成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糖类的组成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组成元素是C、H、O,糖被在细胞间的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组成是蛋白质和多糖;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多样性决定了核酸结构的多样性.
解答: 解:A、耐旱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淀粉是多糖,乳糖是二糖,脱氧核糖是单糖,元素组成都是C、H、O,B正确;
C、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C错误;
D、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在排列顺序上不具有多样性,D错误.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作用和组成元素,细胞中不同化合物的含量不同,核酸和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1.5分)以下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都不断更新
③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和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细胞核中可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核糖体中完成翻译的过程,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以完成蛋白质的表达.
解答: 解:①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DNA或RNA,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核糖体是进行翻译的场所,mRNA和tRNA在核糖体上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精细胞、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都没有细胞周期,但都是活细胞,都在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细胞化学成分都不断更新,②正确;
③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③错误;
④原核生物没有核仁,但是也能合成核糖体,④错误.
③④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并能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
3.(1.5分)如图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 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则②较之糖原为更好的储能物质
C. 若③为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分子,则③为磷脂
D. 若④在低血糖时分解补充血糖,则④可能是肌糖原和肝糖原
考点: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细胞膜的成分;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本题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元素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比较,先分析题图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判断化合物的种类,然后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对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的元素组成是C、H、O、N,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就是蛋白质类的酶,被初步水解产物为多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②的元素组成是C、H、O,②可能是糖类或脂肪,若②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②就是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③的元素组成是C、H、O、N、P,若③为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分子,则③为磷脂,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④的元素组成是C、H、O,④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④在低血糖时分解补充血糖,④就是肝糖原,不是肌糖原,D错误.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脂质、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结构和作用,细胞膜的成分,血糖平衡调节,正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参与的生理过程的全面掌握是解题的关键,D选项往往因对选项审查不细而分析错误.
4.(1.5分)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生命本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证明了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B. 用14C标记CO2中的C,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5→糖类
C. 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D. 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中的O,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即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解答: 解: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了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用14C标记CO2中的C,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糖类,B错误;
C、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C正确;
D、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O,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法的示踪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5.(1.5分)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B.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C. 磷脂双分子层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数目不同,其功能存在着差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部分、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解答: 解:A、有些载体蛋白质是跨膜蛋白质,A错误;
B、细胞膜内侧和外侧的功能不同,因此膜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数量有差异,B正确;
C、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磷脂双分子层,因此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
D、有的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有的信息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成分,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细胞膜的功能和功能特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准确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1.5分)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
A.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B. 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C.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 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解答: 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故A错误;
B、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故B错误;
C、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故C错误;
D、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不存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故D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注意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7.(1.5分)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B.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中心体广泛分布于动物及低等植物细胞内,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倍增并移至细胞两极
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所以可以相互转化,原因是具有共同的物质组成和相似的空间结构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细胞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大小、质量都不相同,所以可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溶酶体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含多种水解酶.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系统的膜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
解答: 解:A、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通常用差速离心法,故A正确;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故B正确;
C、中心体广泛分布动物及低等植物细胞内,但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在分裂前期移至细胞两极,故C错误;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说明二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相似,故D正确.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1.5分)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不可能存在的是()
A.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 转录的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核糖体
C.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D. 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1、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
2、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mRNA从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
3、细胞胞内蛋白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细胞分泌的蛋白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所谓分泌蛋白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就是指不是细胞自己用的蛋白,二是细胞膜蛋白,这也是分泌蛋白,但它是细胞自己用的蛋白.
4、DNA聚合酶在核糖体合成后,进入细胞核中,催化DNA的复制过程.
解答: 解:A、在核糖体中合成的膜蛋白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经加工后运向细胞膜,A正确;
B、细胞核中生成的mRNA进入细胞质基质后会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B正确;
C、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NA聚合酶会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DNA分子的复制,C正确;
D、线粒体中只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葡萄糖是不能进入线粒体的,D错误.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中,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将肽链加工成比较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将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经过深加工,变成成熟的蛋白质,最后分泌出细胞,成为分泌蛋白.
9.(1.5分)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有①
B. 高尔基体膜结构有②
C. 叶绿体内膜有③
D. 线粒体内膜有④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由图可知,①图是ATP的水解,②图是高尔基体膜,③图发上的水的光解反应,④图发生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 解:A、①图是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为细胞利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此过程,A正确;
B、②图是高尔基体膜,复制纤维素多糖的合成.被破坏后,细胞板无法形成,细胞不能分裂,B正确;
C、③图发生的是水的光解反应,场所是在叶绿体的基粒内囊体膜上,C错误;
D、④图发上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上,D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中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答题时要结合图解含义,联系各种生物膜的功能进行解答.
10.(1.5分)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和最小的细胞分别是()
①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蛙的红细胞
③人体浆细胞
④乳酸菌细胞
⑤酵母菌细胞.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② D. ⑤④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 1、④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①②③⑤都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此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因此原核细胞所含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
2、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因此其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多,膜面积大.
解答: 解:细胞中生物膜越多,则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越大,反之越少.
(1)④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其所含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所以比值最小;
(2)①②③⑤都是真核细胞,具有各种细胞器膜和核膜,但由于③浆细胞分泌能力强,细胞中相关细胞器膜面积大,所以比值最大.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浆细胞具有较强的分泌功能,细胞中的膜结构多,膜面积大.
11.(1.5分)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与水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
B. 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②④⑥
C. 与K+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
D. 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 据图分析,①图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②表示影响因素为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③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④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内吞外排;⑤表示载体蛋白不影响该物质运输,其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⑥说明该物质运输需要载体,方式可能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可以用①、③、⑤表示,协助扩散用②、③、⑥表示,主动运输用④、⑥.
解答: 解:氧气进出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符合的有①、③、⑤,故A正确;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符合的有②、③、⑥,故B错误;
C、K+进入丽藻细胞的为主动运输,符合的有④、⑥,故C错误;
D、蛋白质进出细胞方式为内吞外排,需要消耗能量,符合的是④,故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2.(1.5分)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
B. 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C. 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解答: 解:A、温度的改变直接就能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以过氧化氢为底物,A错误;
B、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若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B正确;
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所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C错误;
D、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D错误.
点评: 本题设计较为巧妙,通过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1.5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 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考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TP的合成可发生在光反应过程;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产生ATP.
解答: 解: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错误;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B正确;
C、ATP的合成不一定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ATP,C错误;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除线粒体外,还可以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1.5分)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 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 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过程③消耗
考点: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本题应从题图入手,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和区别是本题解题的关键.图中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无氧呼吸中的乳酸发酵,①④表示无氧呼吸中的酒精发酵.
解答: 解:A、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少数植物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A正确;
B、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两个阶段,细胞质基质中只能发生过程①,过程②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
C、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二、三两个阶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能量最多,C正确;
D、乳酸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第二阶段又将丙酮酸和生成了乳酸,D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和呼吸作用具体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5.(1.5分)如图所示酵母菌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点为酵母菌无氧呼吸最弱点
B. 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速率相等
C. AC段表示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D.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
考点: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 分析曲线图:A点时,氧气浓度为0,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AB段,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受到抑制,细胞呼吸速率降低;B点时,总呼吸速率最低;BC段,随着氧气浓度进一步升高,有氧呼吸速率逐渐加快,细胞呼吸速率加快;C点时,无氧呼吸消失,只有有氧呼吸.
解答: 解:A、B点时,酵母菌的总呼吸速率最低,但无氧呼吸速率不是最低的,无氧呼吸速率最低的点是C点,此时无氧呼吸消失,即无氧呼吸速率为0,故A错误;
B、C点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失,只进行有氧呼吸,故B错误;
C、AC段表示酵母菌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故C错误;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故D正确.
点评: 本题以氧气浓度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1.5分)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30℃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 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 a点下降,b点右移,m值下降 D. a点下降,b点不移,m值上升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1、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因此由25℃升到30℃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均改变,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而呼吸作用强度增大,再由此判断四点移动方向.
2、分析图形:a点代表呼吸作用速率,b点代表光补偿点,m代表最大净光合作用强度.
解答: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温度从25℃提高到30℃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下移;
2、b点代表光补偿点,即b点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由于呼吸速率加快,光合作用减慢,需要增大光合作用强度,才能够b点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故b点右移;
3、m代表最大净光合作用强度,由于升高温度后,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故m值下降.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能通过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再来考虑图中的对应点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7.(1.5分)以测定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解此题首先要明确下列几个等式:①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合成的有机物=积累有机物+消耗的有机物(呼吸作用),③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据图所示,虚线表示光合作用净积累有机物的量,实线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虚线量+实线量.图中纵坐标的生物学意义是二氧化碳吸收量(植物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植物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在光合作用的变化量,根据公式: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量=植物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量+植物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可逐一计算出20℃、25℃、30℃、35℃条件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并可得到推论: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与植物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成正比.
解答: 解: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相等,都是6.5,A正确;
B、光照相同时间,25℃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错误;
C、25℃、30℃、35℃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分别为6、6.5、6.5,C错误;
D、两曲线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相等,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18.(1.5分)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C段较AB段CO2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 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 FG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D.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准确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题干中提出“密闭的玻璃罩”,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解答: 解:A、BC段没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凌晨时温度较低,因此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故A正确;
B、D、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D点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故B错误;
C、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故C错误;
D、H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故D错误.
点评: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往往是考生的弱项,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要从题目所给的曲线的变化趋势来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并找出一些关键点,如: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以及光合作用最强点等等.
19.(1.5分)如图是某高等动物(基因型Aa)体内四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的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 卵巢会出现这四种细胞,乙图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C. 如果甲图1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一般情况下,染色体4和8上有a基因
D. 乙、丙、丁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图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是判断分裂方式的关键,甲图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乙图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丙图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裂;丁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解答: 解:A、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如1和2、3和4、5和6、7和8,故A错误;
B、卵巢中卵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殖,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会发生细胞质的分裂不均等,故B错误;
C、4号和8号是同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基因应该相同,而1号与它们属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具有等位基因,故C正确;
D、丙图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乙和丁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区分能力.
20.(1.5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的如下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基因A、a、B、b被分别标记为红、黄、蓝、绿色. ①、②、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①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B. ②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C. ③中向每一极移动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D. 一个②产生的④按荧光点颜色分类,可分为4类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题图:①、②、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 解:A、①是有丝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中均含有被标记基因的一条DNA链,因此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A正确;
B、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均有一种颜色的标记,因此每一极有红、蓝或黄、绿或红、绿或黄、蓝荧光点各两个,B错误;
C、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有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并且两个荧光点可能移向细胞的一极,也可能移向细胞的两极,C错误;
D、在减数第二分裂后期时,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具有荧光标记的基因均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则产生的精细胞有三类,否则是四类,D错误.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①、②、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期”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1.(1.5分)如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CD段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B. 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肯定进行减数分裂
C. 乙图中A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
D. 乙图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的AB段完成DNA的复制,可有丝分裂间期或者减数分裂间期;CD段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图中A时期已完成染色体的复制,则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乙图中的CD段代表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
解答: 解:A、甲图既可表示有丝分裂,也可表示减数分裂,CD段发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时间是有丝分裂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A错误;
B、图甲中的AB段表示DNA复制,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也可能是产生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故B错误;
C、在图乙A时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的比例为1:2:2,故C正确;
D、在图乙中,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离,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相同,故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22.(1.5分)下列关于人和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人体内将产生抗原物质 ②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是衰老细胞的特征 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⑤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是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联络用的语言或文字 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A. ①③⑤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⑥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解答: 解:①正常细胞癌变后在人体内将产生抗原物质,①正确;
②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因此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②错误;
③细胞内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③正确;
④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④错误;
⑤动物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是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联络用的语言或文字,⑤正确;
⑥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⑥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23.(1.5分)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答: 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即产生配子的步骤.
点评: 本题结合有性生殖过程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要求考生掌握有性生殖的概念,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它们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24.(1.5分)金鱼草正常花冠是不整齐花冠的显性,高株是短株的显性,红花是白花的不完全显性,杂合状态是粉红花.如果纯合的红花、高株、正常花冠植株与纯合的白花、矮珠、不整齐花冠植株杂交,在F2中具有与F1表型相同的植株的比例是()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解答本题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是不完全显性增加了本题的难度.据题意可知,显性纯合子表现为红色,隐性纯合子表现为白色,杂合子表现为粉红色.在计算时,先确定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然后再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定律计算即可.
解答: 解:用三对等位基因分别表示这三对性状,A、a表示红花和白花,B、b表示高株和短株,C、c表示正常花冠和不整齐花冠.
由此可得,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CC×aabbcc,则F1全为AaBbCc,表现型均为粉红花、高株、正常花冠;F1自交得到F2,在F2中具有与F1表型相同的植株(AaB_C_)占=1/2×3/4×3/4=9/3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基因控制性状中的不完全显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25.(1.5分)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等过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①过程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 ①②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C.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解答: 解:A、碱基对的改变属于点突变,不能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A错误;
B、①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B正确;
C、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正确.
点评: 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发展、基因突变、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明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26.(1.5分)如图为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需要tRN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B. 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所用原料是氨基酸
C. 最终合成的①~④四条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各不相同
D. 该过程表明细胞中少量的mRNA分子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肽链,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mRNA核糖体在向右移动.
解答: 解:A、图示过程为翻译,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
B、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所用原料是氨基酸,B正确;
C、由于是同一条mRNA为模板,所以最终合成的四条肽链上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相同的,C错误;
D、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过程,可见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D正确.
点评: 本题结合翻译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要求考生熟记相关知识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7.(1.5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有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不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C.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不能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两种,一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补引起的基因重组,另一种是非同眼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或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答: 解: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时都可能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B错误;
C、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都有可能发生染色体不能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1.5分)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植物无专门内分泌腺,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
B、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B正确;
C、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
D、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都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抑制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高浓度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1.5分)如图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 如果图示为脑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
B. 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C. 如果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时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CO2较多
D. 如果图示为肺部组织,则Ⅱ端比Ⅰ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 解:A、图中的血流方向为Ⅰ→Ⅱ,血液经过脑组织时,脑组织要摄取葡萄糖和O2,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少,A正确;
B、饱饭后,血液经过胰岛组织时,胰岛组织要摄入葡萄糖,同时感受到高血糖的信号后,胰岛组织会向血液中释放胰岛素,所以饱饭后Ⅱ端比I端血浆中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B正确;
C、饥饿时,肝脏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比I端高,C错误;
D、肺为呼吸器官,血液经过肺时,肺摄入的O2进入血液中,同时肺部组织要摄入葡萄糖,所以Ⅱ端比I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低、O2较多,D正确.
点评: 本题结合人体内某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分、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液体名称;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能根据图中血流方向准确判断各种物质含量的变化,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1.5分)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B.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C.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D.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解答: 解:A、促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产生的,A正确;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那么甲状腺为靶器官,B正确;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下丘脑,C错误;
D、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D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并确定图中相关腺体和激素名称;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
二、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5分)
31.如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A.
(2)如果以缺镁的植物培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右.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方向移动(“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或“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如图丙所示中与c点相符合的是D.
(4)e点与d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低;(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5)当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的有机物合成速率N1、N2的大小,结果应为N1>N2.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是不同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曲线,纵轴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因此该图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数值是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b是植物A的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是植物A的光的饱和点,与B相比,植物A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高,因此A可能是阳生植物,B是阴生植物;
图乙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应A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
图丙中A图代表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B表示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表示光合作用大于活性作用.
解答: 解:(1)A植物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比B植物大,A植物为阳生植物,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会受到显著影响.
(2)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A植物叶绿素的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呼吸作用不变,光的补偿点升高,即b点右移.
(3)c点是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ATP水解产生ADP,ADP移向类囊体膜进行光反应合成ATP;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细胞呼吸和外界环境,与D图相符.
(4)e点与d点相比较,二氧化碳浓度相同,e点光照强度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多,三碳化合物还原速率快,二氧化碳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不变,因此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低.
(5)分析题图可知,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相交与一点,说明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由于A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B,因此实际光合作用强度N1>N2.
故答案为:
(3)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要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及用数学方法描述生物学内容、处理数据的能力.
32.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含有8条染色单体;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2细胞分裂时期对应图3的DE段;基因的自由结合定律发生在图3的BC段.
(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b、c(填字母).
(5)已知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若右图所示该种动物产生的卵细胞.请依据此图,绘出该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象,并注明染色体上的基因.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题图:
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经一次分裂后期;
图2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经二次分裂后期;
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a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与体细胞中相等,所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中DNA与染色体比为2:1,且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 解:(1)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应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染色单体,对应于DE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于BC段.
(4)由于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有丝分裂时不可能减半,因而不会出现图4中的b、c.
(5)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1)初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以及细胞分裂图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33.如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从而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经体液(血液)传送至胰腺,促使其分泌胰液.表明机体通过体液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2)图示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表明机体还可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胰液的分泌.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作用后被分解了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1、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2、分析图解:表示胰腺分泌液调节的2个途径:①神经调节: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神经→胰腺;②激素调节:盐酸→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
解答: 解:(1)根据图甲分析可知,盐酸刺激小肠,使其分泌促胰液素,然后经体液运输至胰腺,这属于体液调节.
(2)根据图甲及效应器的概念可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表明机体通过神经调节调节胰液的分泌,这体现了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3)由于激素作用后被分解了,故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故答案为:
(1)小肠黏膜
体液(血液)
(2)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及胰腺
(3)激素作用后被分解了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的识记与理解,试题难度一般.
3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有机物、二氧化碳.
(2)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C灭绝,而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又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物A为第营养级,下一营养级生物为B、C.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遗体和残枝败叶等有机物,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是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B、C属于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D是最高营养级的动物.
解答: 解:(1)据图分析,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②为生产者的遗体和残枝败叶等有机物,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中碳的传递形式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2)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图中乙是生产者,A是以生产者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表示各级消费者,各级丙中所占能量的多少可以确定A的下一营养级为B、C.
(4)应用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2)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点评: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5题和36题为选修,从中任选一道题做.
35.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每年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资源﹣﹣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纤维素为碳源、并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三种等量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不一定相同(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一定不同),可以通过对纤维素分解后产生的量进行检测.
(3)据测定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该酶至少包括、Cl酶、Cx酶、葡萄糖苷酶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④过程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
(5)该技术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存在酶的成本高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所以要对其进行改进.首先要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的利用.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②表示纤维素酶的活性鉴定,③表示纤维素发酵,④表示酒精发酵,⑤表示无氧发酵.X表示酵母菌.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解答: 解:(1)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三种酶液的活性不一定相同的原因是纤维素酶的活性不一定相同,需要对其活性进行鉴定.
(3)②中获得的酶是纤维素酶,该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l酶、Cx酶、葡萄糖苷酶.
(4)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酵母菌,⑤环节表示无氧发酵,即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④过程要注意避免杂菌污染.
(5)为了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该过程.首先要通过基因工程(基因突变)等技术手段对产酶微生物改造,提高酶的产量.
故答案为:
(1)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刚果红透明圈
(2)不一定相同
(3)纤维素Cl酶、Cx酶、葡萄糖苷酶
(4)酵母菌发酵装置密闭(或保证无氧条件等)杂菌污染
(5)基因工程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与分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操作的理解与运用.
36.请回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问题:
(1)科学家将外源基因导入绵羊的受精卵中,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由于外源基因可能随机插入到受精卵的DNA中,因而有时会导致早期胚胎死亡,最可能原因是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2)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体积小、核大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3)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期或囊胚期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处理,经过“最后一道工序“胚胎移植,植入到受体母绵羊体内.
(4)我国在“863“计划资助下开展Bt抗虫棉、抗虫水稻等研究,可以减少农药、杀虫剂的使用,这将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3、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特点: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4、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5、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其遵循的原理包括: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解答: 解:(1)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由于外源基因可能随机插入到受精卵的DNA中,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因而有时会导致早期胚胎死亡.
(2)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体积小、核大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3)若要获得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新个体,可对发育到桑椹期或囊胚期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处理,经过“最后一道工序”胚胎移植,植入到受体母绵羊体内.
(4)我国在“863”计划资助下开展Bt抗虫棉、抗虫水稻等研究,可以减少农药、杀虫剂的使用,这将对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协调与平衡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原理.
故答案为:
(1)显微注射
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2)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3)胚胎分割
(4)环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
协调与平衡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题目2015届中考查的要点较多,设计到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基因工程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与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都有一定联系.复习时可以建立知识框架,帮助记忆和理解.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