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承受多少高压高温应变片高应变

大应变、高应变率及高压强条件下混凝土的计算模型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应变、高应变率及高压强条件下混凝土的计算模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
20:29:58 发布人:admin 被阅览数: 1793
中 国 工 程 物 理 研 究 院
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通信地址:北京2101信箱研究生院招生办
&&& 邮政编码:100088
&&& 地&&& 址:北京海淀区花园路6号
&&& 咨询电话: ,010-0-
&&& 传&&& 真:
&&& 招生主页:
热烈欢迎报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为国家计划单列单位。科研基地主体坐落在四川绵阳涪江之畔,是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科学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影响的学术技术骨干和导师队伍,有大量国防科研和军民两用技术科研项目、先进的科研条件、广泛的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途径以及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在理学、工学学科门类的许多研究方向具有学科优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1984年开始研究生招生,目前已有1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院属研究所、中心),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院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并负责研究生基础课程的集中教学管理。
201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力学、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等能力,在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上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二、招生名额
2017年我院拟招收约111名博士研究生,另外,2017年我院还将继续与部分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招生计划为准。
三、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毕业硕士生(最迟在录取前取得硕士学位);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指具备下列条件的考生:(1)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2)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3)近几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前15名、8名、5名,省部级一、二、三等奖的前7名、5名、3名)。
3.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者及在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拿到硕士学位;&&&&&&&&&&&&&&&&&&&&&&&&&&&&&&&&&&&&&&&&&&&&&&&&&&&&&&&
4.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5.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岁;
6.有两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7.有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的证明。
1.报名时间:日00:00至12月31日24:00。2017年只进行一次招生。
2.报名方式:考生进入博士招生报名系统后,填写报名信息,下载报名材料。具体报名要求、流程请查阅报名系统相关说明。
3.网络报名成功后,报考者应在报名期间通过银行汇款缴费报名费260元/人(不接收现场缴纳)。通过银行汇款必须注明:博报名费-姓名-报名号。汇款地址:户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科学城支行,账号:4918110。
4.考生报名后于日前(以邮戳为准)报送下列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后自行打印,贴好照片);
(2)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全文,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
(3)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网报时下载,要求手写);
(4)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书(网报时下载);
(6)政治审查表(网报时下载);
(7)准考证(网报后自行打印,贴好照片,准考证正面除&编号&外均要手工填写,考试地点(北京、四川,上海三选一),准考证反面不要填写;(已免,由研究生院打印)
(8)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同等学力者不交第(2)项材料,但须提交: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证明;本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已学习过的硕士课程成绩单(由进修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以上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前15名、8名、5名,省部级一、二、三等奖的前7名、5名、3名)的证书。
招生单位对报考人员送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考生发给准考证。应试生请持有效证件于&13日工作日时间到我院招生就业处领取准考证(分京川沪三区)。
&&& 5、我院2017年继续试行&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有关报考条件和申请审核程序另文通知,一般在1月启动,请关注我院研究生信息网。
&&& 1.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① 外国语:英语笔试。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时进行。
② 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笔试。应届毕业硕士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免试。
③ 业务课:两门。两门业务课均笔试,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科目在各专业介绍中已注明,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加试2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具体科目待准考后通知)。
复试时间:笔试另行通知。
复试采取笔试、面试方式进行,具体方式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面试包括论文报告或科研报告,以及对知识的广度、深度、科研能力、分析能力、反应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场了解考场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2.初试时间:日至16日。
3.初试地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分别设在北京、四川和上海三地)。
体检安排在考生复试时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招生体检标准。
&&& 2017年6月上旬发给录取通知书。2017年9月入学。
八、学制及学习年限
&&& 学制3年,学习年限3--5年。基础课程学习主要在北京进行。
九、收费及待遇
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博士研究生收取:
每学年5000元学费;每学期500元住宿费。
博士研究生助学金及补贴(元/月):
基本助学金&课程学习期间补贴&科研期间助研补贴&合计
&&&前期&后期
2200 &&1000 &&1500 &&
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在校生总获奖比例70%,一等奖学金15000元/学年占比14%,二等奖10000元/学年占比21%,三等奖学金5000元/学年占比35%。
研究生毕业后按自主择业原则就业。
十一、其它说明
如在2017年招生年度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院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予以公布。
报考联合培养的考生可以查询相关高校的招生简章中与我院招生专业目录相同的专业介绍,并咨询相关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十二、招生专业目录
1、基础数学 &10、流体力学
2、计算数学 &11、工程力学
3、应用数学 &12、光学工程
4、理论物理 &13、核能科学与工程
5、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14、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6、等离子体物理 &15、核技术及应用
7、凝聚态物理&16、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8、光学&17、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
9、无线电物理&
招生专业目录及研究方向简介
专业代码说明:07表示理科,08表示工科。
单位代码说明: &09&、&14&在北京,&11&在上海,&13&在成都,&15&在北京、上海,其他研究所在四川绵阳。&21&只招收委托培养生。
1、基础数学(070101)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偏微分方程的调和分析方法 &苗长兴 研究员
&(2)现代调和分析理论 &谌稳固 研究员
&(3)非线性发展方程与无穷维动力系统&郭柏灵 中科院院士
方向1& 主要是借助于调和分析方法与集中紧致原理(例如:算子插值理论、奇异积分、Besov空间、振荡积分)来研究非线性波动方程、非线性色散方程(组)的Cauchy问题及散射性理论等现代数学的核心领域。采用的方法与技术是Paley-Littlewood 理论、Strichartz估计、Bony的仿积分解与二次微局部分析,特别是Bourgain的Fourier截断方法、Keel-Tao的I-方法、Profiles分解。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在数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物理等自然科学的认识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方向2& 主要研究调和分析理论和方法(例如:奇异积分算子有界性理论、函数空间理论、多线性算子理论、压缩感知、时频分析等)及其在非线性发展方程适定性、信息科学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该方向既具有基础数学理论研究,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方向3& 主要研究现代物理力学中一些非线性发展方程(组)的数学理论, 具体涉及的方程有GinzburgLandau& 方程、 Landau-Lifshitz 方程等, 研究内容涉及这些方程的定解问题的适定性、奇异解的存在性及其性质、以及无穷维动力系统奇异吸引子与惯性流形的拓扑结构例如时间周期解和拟周期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同宿轨道的存在性与不变性、同宿轨道与异宿轨道的横截相交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在数学上极富挑战性,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它们在物理力学中亦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专业课考试科目:
&&& (1)泛函分析或调和分析(2)偏微分方程
2、计算数学(070102)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 09&(1)偏微分方程数值解(1)&袁光伟 研究员&&& 邬吉明 研究员
成& 娟 研究员&&& 倪国喜 研究员
&(2)计算流体力学& &蔚喜军 研究员&&& 沈智军 研究员
&(3)并行计算 &莫则尧& 研究员
14&(4)偏微分方程数值解(2)&杜& 强 千人教授
&(5)微分方程数值解&张智民 千人教授
方向1研究内容包括:(1)粒子输运方程计算方法,针对高维输运计算问题,研究具有并行性、守恒性、非负性以及加速迭代收敛等特征的高精度高效健壮数值方法,研究Boltzmann方程的简化模型及相应的数值方法;(2) 辐射(磁)流体力学计算方法,针对高维多介质辐射(磁)流体力学问题,研究高效健壮的自适应计算方法,包括网格生成与优化方法、守恒型离散方法和并行区域分解方法等; (3) 各类守恒律方程的数值方法及自适应技术,针对扩散方程、对流占优偏微分方程和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等,研究高精度高效健壮的数值方法。
方向2主要研究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方法,特别是结构和非结构网格上高分辨率有限体积和有限元方法,包括数值网格生成与自适应方法,多介质流体力学界面处理及数值模拟等内容;主要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方法,包括:固定网格和移动网格框架下的可压缩Euler方程组,弹塑性流体力学和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方法。研究相关方程的Riemann问题和算法中的粘性机制,减少相关问题数值模拟中的非物理现象,实现高保真的数值计算。
方向3主要从事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在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并行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自适应计算、并行数值模拟支撑软件框架、数据管理与科学计算可视化等。
方向4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部分材料和物理科学中的多尺度问题研究高效健壮的自适应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2)研究适合于偏微分方程求解的网格生成与网格优化方法,包括对最佳非结构网格和移动网格法的研究,探讨和函数逼近及求解方法之间的关联以便集成几何、代数与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3)高维复杂偏微分方程组的离散方法和数学理论。模型简化与不确定性的量化方法。
方向5研究内容包括:(1)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以及奇异摄动问题的计算方法. 研究不同类型方程的离散和非线性迭代方法,探索保持物理特性的新型格式. (2)哈密顿系统的高精度算法。这个方向研究基于高阶正交多项式的谱方法以及谱配点法求解哈密顿动力系统,特别是系统长时间的表现。我们寻求一类高阶算法尽可能多的保持系统的物理性质,诸如辛结构,能量,动量等,至少是在高精度意义下的近似保持。(3)科学计算数值方法的超收敛现象。鉴于经典的Galerkin连续有限元方法的超收敛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主要讨论间断有限元方法,有限体积法,谱方法以及谱配点法的超收敛现象。同时研究基于超收敛理论的后处理重构技术和后验误差估计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中的应用。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3:(1)数学物理方程或并行计算基础(2)偏微分方程计算方法
方向4:(1)数学物理方程 (2)偏微分方程
方向5:(1)泛函分析 (2)偏微分方程
3、应用数学(070104)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数学理论&苗长兴 研 究 员
14&(2)微分积分方程与应用&杜& 强 千人教授
&(3)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与并行计算&王& 奇 千人教授
&方向1主要研究可压与不可压流体动力学方程解的整体适定性及光滑解的爆破机制。这些问题是现代数学物理研究中的重要的难题。我们拟从两个方面来着手研究:其一,通过研究Leray-Hopf-弱解的正则性,建立不可压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强解的整体存在;其二, 通过研究光滑解的爆破准则,达到将局部光滑解扩张成整体解的目的。主要方法是Fourier频率局部化技术、连续模方法、De Giorgi-Nash-Moser估计、Besov空间的Paley-Littlewood刻画、抛物型奇异积分算子,抽象插值方法、 调和扩张等现代分析工具。
方向2研究一些描述生物体系和社会现象的具有非局域特性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在数学上富有创新和挑战性, 同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背景。我们将建立相关的数学理论并注重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方向3数值模拟与大规模数值计算,包括GPU和CPU-GPU混合结构数值计算。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1)泛函分析或调和分析(2)偏微分方程
方向2:(1)泛函分析(2)偏微分方程
方向3:(1)泛函分析(2)偏微分方程或并行计算基础
4、理论物理(070201)&&&&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凝聚态理论& &赵宪庚 工程院院士
段素青 研究员&&&& 张& 平 研究员
张& 伟 研究员&&&& 陈& 军 研究员
&(2)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及量子信息理论&刘& 杰 研究员&&&& 傅立斌 研究员
&(3)强场物理&刘& 杰 研究员&&&& 陈& 京 研究员
傅立斌 研究员
&(4)理论原子物理及其应用&颜& 君 研究员&&&& 王建国 研究员
&(5)非平衡统计理论与非线性科学 &贺贤土 中科院院士 周沧涛 研究员
&(6)凝聚态中的核科学&张信威 工程院院士
&(7)非平衡统计物理与复杂流体&陈式刚 中科院院士
14&(8)复杂体系统计物理理论与计算&汤雷翰 千人教授
&(9)量子物理,量子信息与数学物理&孙昌璞 中科院院士
&方向1主要研究凝聚态理论的基本问题。低维凝聚态系统光、电性质研究,包括量子阱、量子点、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低维无序系统等的量子输运特性、纳米光学、等离激元光子学以及太赫兹波产生与探测等;超冷原子与光学势的相互作用、介观系统的量子输运;实用物态方程的理论研究;材料物性和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分子动力学研究。
方向2 BEC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其在原子激光、信息存储、精密测量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关于它的研究是国内外理论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本方向将研究BEC的动力学、不稳定性、超流性及Bogoliubov激发等重要的物理问题。
方向3研究强激光场中原子电离的非微扰理论,如多光子电离、阈上电离、原子稳定化及高次谐波产生。本研究在激光聚变、电子加速及短波光源方面有重要应用。
方向4主要研究原子分子物理基础问题及等离子体辐射性质。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辐射跃迁过程、电子与原子(离子)的碰撞过程;分子结构的第一原理计算、重粒子碰撞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离子体环境对原子分子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影响、非局域热动平衡等离子体动力学模拟、等离子体的辐射性质等。该研究在受控聚变、天体物理领域有重要应用。
方向5研究一类空间广延系统的斑图形成、动力学演化和导致时空混沌的机制和特性,以及探索时空混沌与湍流开始可能的联系。本研究不仅对于丰富非线性科学的认识,而且对于探索湍流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方向6研究凝聚态物质中的氢、氘参与的新型核(聚变)反应,它与传统的热核反应和高能碰撞核反应不同,具有全新的特点(例如,反应速率对温度和粒子能量很不敏感)。根据对众多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已经提出初步的唯象理论模型,对实验现象作出定性的合理解释,但要进一步的实验中得到检验、校正和发展,需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方向7研究:发展非平衡统计物理理论;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理论发展复杂流体的描述方法、模拟方法和分析方法;研究复杂流体演化过程中的特征、机制和规律。
方向8研究内容包括:复杂时空结构的有效刻画、形成机理、稳定性、噪声引起的涨落及相变等课题,更深层次还包括系统的演化及相互间的博弈等。本方向将通过对相关粒子系统、格点模型及生物分子网络的计算与分析,阐述此类系统的结构与动力学特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功能的关系。具体研究课题包括:1)非平衡态系统稳态涨落的一般理论与计算方法;2)多维非线性系统中的同步现象及相变;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模拟及与其生物功能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的探讨;4)细胞代谢调控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方向9研究内容包括:主要开展量子物理及其对未来信息和能量转换器件应用的理论研究,包括量子测量、量子开系统,量子热力学和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超导量子比特)等重要科学问题。立足量子物理基础,在量子信息物理实现和量子信息方案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工作,并力争对未来量子器件、量子态操纵和纳米机械等潜在高技术发展提出新概念和新思想,如低维纳米结构中单光子和集体激发的相干传输和探测,人工光合作用的的量子效应及其物理基础,以及生命过程和化学反应中可能存在的量子相干效应和有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强调理论研究同时,密切联系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实验进展,并涉低维量子结构和复杂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5、8、9:(1)高等量子力学(2)数学物理方法或固体理论或非线性混沌理论
方向6:(1)高等量子力学(2)固体理论
方向7:(1)高等量子力学(2)数学物理方法
5、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2)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核军备控制物理与技术&胡思得 工程院院士
宋家树 中科院院士&& 田东风 研究员
&(2)粒子输运理论及其应用 &彭先觉 工程院院士&& 应阳君 研究员
&(3)原子核理论&田东风 研究员&&&&&& 应阳君 研究员
&方向1在国际军备控制背景、现状与发展趋势基础上,探索与应用、发展军控物理分析的科学技术方法,包括核军备控制措施及武器的削减与销毁、核查技术与手段等,并探索军备控制对策问题。
方向2应用粒子输运理论及核物理专业知识,探讨中子、光子、带电粒子及其它中性粒子在静态(或运动)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和规律。结合实际应用,针对与粒子输运相关的正算和反演问题,改进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运用裂变、聚变及辐射涉及的多方面核效应与技术手段,进行核工程物理技术与核辐射技术的应用开发,包括核能源新技术探索等。
方向3以低能与中能核反应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应用、改进与发展传统的模型理论与微观理论,结合裂变、聚变及伽玛光子谱学等实际问题,研究核反应机制与次级产物动力学特征及其参数化描述,改进并应用于微观核数据的计算和评价。
专业课考试科目:
(1)数学物理方法(2)原子核物理或核反应堆理论
6、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1)&贺贤土 中科院院士
周沧涛 研究员&&&&&& 曹莉华 研究员
&(2)辐射流体力学 &张维岩 中科院院士
&(3)激光核聚变物理 &张维岩 中科院院士&& 朱少平 研究员
刘& 杰 研究员
&(4)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中非线性问题&贺贤土 中科院院士&& 朱少平 研究员
周沧涛 研究员&&&&&& 曹莉华 研究员
07&(5)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物理(1)&Aart& Willem& Kleyn 教授
&(6)温稠密等离子体物理(1)&Aart& Willem& Kleyn教授
08&(7)激光聚变物理实验研究&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8)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2)&谷渝秋 研究员&&&&&& 曹磊峰 研究员
&(9)辐射流体力学&& &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杨家敏 研究员
&(10)温稠密等离子体物理(2)&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11)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物理(2)&江少恩 研究员&&&&&& 杨家敏 研究员
&(12)等离子体中的冲击波物理&谷渝秋 研究员
11&(13)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 &王世绩 中科院院士
傅思祖 研究员&&&&&& 雷安乐 研究员
&&&& 方向1、方向8主要研究超短超强激光与相对论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重点开展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场电子加速、鞘电场离子加速等物理机理及应用研究;开展快点火相关基础物理研究。
&&& 方向2主要开展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理解物质的辐射烧蚀、辐射输运、流体力学运动及各种辐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等演化规律及物理机制,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及天体物理等应用研究奠定物理基础。
&&& 方向3研究激光靶耦合中的非局部热力学平衡物理,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在介质中的输运,激光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内爆物理及相关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等问题。
&&& 方向4研究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及激光靶耦合中的非线性问题。
&&& 方向5、方向11通过理论和实验手段,研究等离子体环境中的原子结构、以及离子、电子和光子之间的离化与复合、激发与退激发、吸收与发射等原子过程及其平衡动力学,研究等离子体的物性以及其中各种相关现象与过程的规律和物理机理。
&&& 方向6 、方向10利用强激光、高温辐射和高能粒子束等加载手段,产生温稠密态物质,研究其微观电子结构以及力学、光学、电学、以及辐射等宏观物理性质,揭示其宏观物性与微观结构和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 方向7开展激光聚变整体及分解实验,研究激光聚变中涉及的各种物理规律。研究内容包括:黑腔物理、内爆动力学、流体力学不稳定性、辐射输运、辐射烧蚀和辐射不透明度等。
&&& 方向9利用大能量、高功率激光装置通过激光靶相互作用产生的强辐射,开展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理解物质的辐射烧蚀、辐射输运、流体力学运动及各种辐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增长等演化规律及物理机制,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及天体物理等应用研究奠定物理基础。
&&&& 方向12开展激光加载产生GPa~TPa压力范围的精密物理实验和诊断方法研究,主要包括高功率ns激光驱动的准等熵压缩技术、高速飞片技术、材料表面微喷射,飞秒激光驱动超高应变率方法,超高时空分辨的冲击波诊断技术,测温技术,利用辐射流体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材料中的冲击波物理。
&&& 方向13主要开展激光直接驱动下的惯性约束聚变及其他新型点火技术的基础研究,X射线激光及其应用研究,高能X射线源和粒子源的产生技术及其先进探针诊断技术研究,强激光驱动下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研究等。
专业课考试科目:
&&& (1)电动力学(2)等离子体物理或数学物理方法
7、凝聚态物理(070205)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1&(1)高压物理与力学(1) &吴& 强 研究员&&& 贺红亮 研究员
蔡灵仓 研究员&&& 戴诚达 研究员
陈其峰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周显明 研究员
&(2)高压材料科学与化学(2)&吴& 强 研究员&&& 贺红亮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周显明 研究员
&(3)高压实验技术&戴诚达 研究员&&& 陈其峰 研究员
贺红亮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周显明 研究员
&(4)计算凝聚态物理& &陈其峰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08&(5)微纳制造&唐永建 研究员&&& 张& 林 研究员
李& 波 研究员&&& 吴卫东 研究员
邢丕峰 研究员
&(6)功能材料&唐永建 研究员&&& 张& 林 研究员
李& 波 研究员&&& 吴卫东 研究员
邢丕峰 研究员&&& 崔旭东 研究员
杜& 凯 研究员&&& 雷海乐 研究员
&(7)薄膜材料与低维凝聚态物理&唐永建 研究员&&& 张& 林 研究员
李& 波 研究员&&& 吴卫东 研究员
邢丕峰 研究员&&& 崔旭东 研究员
杜& 凯 研究员&&& 雷海乐 研究员
03&(8)新型含能材料& &龙新平 研究员&&& 李金山 研究员
聂福德 研究员
&(9)高效能源材料& &黄& 辉 研究员
07&(10)表面与界面动力学 &Aart Willem Kleyn教授
11&(11)强激光动荷载下的材料物态特性研究 &傅思祖 研究员
14&(12)新颖材料的物理研究&林海青 千人教授
&(13)计算模拟表面反应及表面物理&刘焕明 千人教授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刘焕明 千人教授
&(15)复杂体系统计物理理论与计算 &汤雷翰 千人教授
&(16)生物分子机器的物理机制研究&汤雷翰 千人教授
&(17)量子物理,量子信息与数学物理 &孙昌璞 中科院院士
&(18)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介观物理&游建强 讲座教授
&(19)激发态和动力学&高世武 千人教授
15&(20)高压物理与力学(2)&毛河光 院士&&&&& 马艳章 研究员
杨文革 研究员&&& 王& 霖 研究员
陈& 斌 研究员&&& 曾桥石 研究员
&(21)极端条件下超导电性与磁性 &陈晓嘉 研究员
&(22)高压纳米科学 &陈& 斌 千人教授& 王& 霖 研究员
&(23)高压非晶态材料& &曾桥石 研究员
&(24)高压材料科学与化学(2)&马艳章 研究员&&& 杨文革 研究员
王& 霖 研究员
&(25)高压地球化学及有机和无机超导体合成&毛河光 院士&&&&& 陈晓嘉 研究员
21&(26)环境友好材料 &罗学刚 教授&&&&& 董发勤 教授
谭克锋 教授
&(27)材料的结构、表(界)面与性能&卢忠远 教授&&&&& 彭同江 教授
谭克锋 教授&&&&& 彭汝芳 教授
&(28)天然高分子凝聚态结构及软物质特征&罗学刚 教授
&(29)低维材料结构与性能&彭同江 教授
&(30)特种功能金属材料&王恩泽 教授
&(31)功能复合材料 &卢忠远 教授&&&&& 王恩泽 教授
彭汝芳 教授
&(32)废物固化材料&董发勤 教授&&&&& 卢忠远 教授
&(33)环境物理学& &董发勤 教授
&(34)碳纳米材料& &彭汝芳 教授
&&& 方向1研究:吉帕到太帕压力范围内凝聚态物质的宽区(完全)物态方程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包括结构相变和固-液-气-等离子体系相变及其动力学过程等;高压下凝聚介质的热、电、声与光学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微观机制;高压、高应变率条件下材料的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含损伤演化的低压本构方程以及材料性质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
&&& 方向2研究:高温高压极端下的材料物理、结构变化、材料合成与化学反应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发展创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拓展材料科学在高新工程中的应用。
&&& 方向3研究:研究高压极端条件下和超快过程中凝聚态物质的物理、力学特性参量的实验诊断原理和新方法,发展先进的电子学、X光谱学、成像和光辐射诊断技术等。
&&& 方向4结合原子、微观、介观和宏观多尺度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凝聚态物质和稠密气体的理论物态方程;固体材料在动态加载过程中压缩和拉伸阶段的塑性形变、相变和缺陷演化规律及对损伤的影响;弹塑性损伤的尺度效应;含能材料动态特性、安全性能等的理论计算与预测等。
&&& 方向5微纳精密加工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离子束加工、光刻加工等;超精密压延技术;软流体制备技术;三维成型技术;微胶囊制备技术;微流体封装技术;微系统的装配技术(三维与多自由度空间装配技术、功能装配技术);微纳检测技术。
&&& 方向6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结构材料平衡与非平衡生长理论与设计;金属及金属复合团簇材料制备与检测;复合非晶金属材料;纳米储氢材料;纳米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极端条件下的微纳米结构光电子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低密度多孔材料微结构与性能控制;梯度掺杂/复合材料合成与界面特性;分子自组装材料成型技术与性能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特种玻璃与陶瓷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材料低温物理;生物功能材料。
&&& 方向7 主要研究内容为:先进功能薄膜的制备技术与性能;薄膜光电器件物理及生长机理;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物理;低维量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及性能;低维体系(量子点、量子线及超晶格等)的制备与物理特性,包括低维体系相变、量子输运特性、低维非线性和拓扑突变等。
&&& 方向8主要研究内容为:含能材料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性能测试与表征;研究炸药的钝感机理、降感技术,并研究其应用;研究炸药和相关材料的理化性能、相容性的表征及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炸药的安全性能测试技术及评估方法。
&&& 方向9新一代能源材料需具有更高的能量释放率、更高的能量转换率并具备与储能介质高度相容性等特点。本方向重点研究高效能量转化材料、储能材料及关键支撑材料的绿色合成技术、环境友好制备技术与性能表征技术。研究非平衡态下能源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能源材料与储能介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能源材料在极端条件(服役)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力学失效行为。&
&&& 方向10通过理论与实验手段,从原子、分子尺度研究粒子束与表面和界面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及机理,以理解吸附、脱附、催化、腐蚀等过程;研究等离子体与表面相互作用,以理解原子、分子在表面或界面的电子激发和电离机制,受等离子体激发的气体分子(如CO2)的表面或界面反应及其应用,以及指导聚变堆材料及部件的开发优化。
方向11主要开展强激光冲击和等熵加载技术研究,材料的高压状态方程研究,高应变率下的本构方程和动态失效研究,宏观及微细观状态特征量的新型诊断技术研究等。
&&& 方向12开展新颖材料的物理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多体系统中由轨道自由度引起的新颖现象;层状化合物的超导和磁性性质;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冷原子系统(例如光格子中的费米原子的动力学问题);量子蒙特卡洛模拟的有关问题;过渡金属的磁性性质;表面等离激元;强关联系统中的相分离。
&&& 方向13主要开展特种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结构控制、性能表征等相关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与应用特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分子设计及性能计算机模拟研究;低密度多孔材料微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掺杂/复合材料合成与界面特性研究;分子自组装材料成型技术与性能研究;电镀/化学镀技术与镀层性能研究;特种聚合物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功能微球/微胶囊成型与性能研究;特种陶瓷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激光作用下的材料结构与特性研究。
&&& 方向14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方向15研究内容包括:复杂时空结构的有效刻画、形成机理、稳定性、噪声引起的涨落及相变等课题,更深层次还包括系统的演化及相互间的博弈等。本方向将通过对相关粒子系统、格点模型及生物分子网络的计算与分析,阐述此类系统的结构与动力学特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功能的关系。具体研究课题包括:1)非平衡态系统稳态涨落的一般理论与计算方法;2)多维非线性系统中的同步现象及相变;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动力学模拟及与其生物功能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的探讨;4)细胞代谢调控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方向16对以生物分子机器为代表的非平衡态小系统进行动力学行为研究和相关涨落理论的应用。主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随机过程建模等方法,结合实验获得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对蛋白质核酸单分子进行多尺度的计算模拟和理论分析,探索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实现诸如基因表达调控等复杂功能的基本物理机制。
&&&& 方向17主要开展量子物理及其对未来信息和能量转换器件应用的理论研究,包括量子测量、量子开系统,量子热力学和宏观量子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超导量子比特)等重要科学问题。立足量子物理基础,在量子信息物理实现和量子信息方案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工作,并力争对未来量子器件、量子态操纵和纳米机械等潜在高技术发展提出新概念和新思想,如低维纳米结构中单光子和集体激发的相干传输和探测,人工光合作用的的量子效应及其物理基础,以及生命过程和化学反应中可能存在的量子相干效应和有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强调理论研究同时,密切联系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方面实验进展,并涉低维量子结构和复杂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数学物理问题。
方向18研究内容包括:1. 固态量子计算,包括基于超导量子器件和电子自旋的量子计算。2. 受限量子体系的量子相干与量子输运。3. 量子噪声与量子耗散体系动力学。
方向19研究内容包括:以固体表面和低维纳米材料为模型体系,结合第一原理计算和解析模型理论方法,研究凝聚态小量子体系的电子激发态和动力学, 特别是电子和光子诱导的量子跃迁和超快动力学过程,能量转换和耗散的机理和理论描述。 探索这些基本物理过程在新功能材料,新能源开发,光电子能量器件,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方面的应用前景。具体研究课题包括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离子激发态的性质,等离子激元的量子衰变,电子-分子耦合体系的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耗散量子体系的计算方法发展。
&&& 方向20主要研究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X-光与晶格及声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高压结构相变和固-液-气-等离子体系相变及其动力学过程;高压下凝聚介质的力、热、电、声与光学性质;材料的本构响应与损伤演化规律。
&&& 方向21借助电磁输运、光谱、同步辐射、中子等多种手段研究复杂电子体系在极端压力、温度、磁场条件下呈现出的有趣物理行为,特别超导电性和磁性。
&&& 方向22研究极端条件下纳米尺度材料的自组装以及结构变化,发展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
&&& 方向23主要利用压力作为独特的调制参量,研究非晶态材料在不同尺度的结构、性质,结构和性质的关联,以及利用压力合成新型合金材料。
&&& 方向24主要研究高压下的材料物性、结构相变、材料合成与化学反应等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研究极端压力条件下的新型材料、富勒烯纳米晶体、稀土氧化物的物性及结构相变高压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和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探索新的化学反应规律以及合成碳材料的新方法,发展创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
&&& 方向25研究高压、高(低)温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性质,下地幔深部矿物物性、地球深部融化、高压下多晶样品的单晶衍射以及高温高压下新型纳米金刚石的合成。
&&& 方向26主要研究生物质化学衍生物、有机与无机环境友好材料的前沿理论和高技术,进行生物质化学衍生物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二维、粉体材料的生态、环境属性、物理化学研究;材料界面的定向改造、性能复合、功能优化、生物活性与毒性研究、LCA评估和循环利用研究;生态功能基元材料及复合集成技术开发等。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 方向27主要研究材料的设计原理、材料性能优化(如极端条件下合成、改性、复合)技术及材料的表(界)面特征与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为设方向计开发新型高技术材料和器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 方向28主要研究天然高分子单链凝聚态、单链单晶、接触浓度、关联长度、链滴概念、串滴模型、缠结浓度、长程缠结、高分子的软物质特性和多尺度性,分子间相互作用与超分子组装以及天然高分子的几种特殊凝聚态等,形成天然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开发方法等。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 方向29主要研究低维材料,包括零维纳米粒子、二维纳米膜、一维纳米丝(管、棒)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改性、改型、组装及复合等制备技术和使役性能的关系,为设计和开发新型功能型低维材料及器件与产品的制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此研究方向定向西南科技大学。
方向30主要研究金属/陶瓷涂层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性能优化,以及材料的成分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发挥金属材料的高强度、高塑性、高韧性以及陶瓷材料的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等一系列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正针对耐磨、耐腐蚀、高导热、及温控涂层等应用背景开展研究工作。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方向31围绕国家对高性能复合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主要开展绿色复合建筑材料、新型复合建筑节能材料、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超微细粉体制备及应用成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业固体废物性能优化及其在复合建筑材料中的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方向32围绕环境安全和核工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的需要,主要开展废物固化、辐射防护材料(水泥、玻璃、陶瓷、微晶玻璃、混凝土)及回填材料(天然矿物材料)的设计、改性、制备、长期稳定性、元素及核素固化机理、迁移行为等方面的系统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研究,开发满足不同形态废物的固化处理材料和技术。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方向33主要研究物理环境同人类相互作用,如太阳-地球-大气环境系统中辐射的物理特征,环境污染大气扩散,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土壤环境物理,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环境物理过程,陆面生态系统环境物理过程预测方法,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环境物理污染对流,典型物理污染分析,环境材料介入对声、光、热、电等要素控制与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转化等。本方向是物理学与环境污染相结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方向34主要开展碳纳米材料(包括富勒烯及其功能衍生物、石墨烯、纳米金刚石膜、碳纳米管等)的分子设计、结构控制、性能表征、相互间转化等相关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与应用特性研究。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4:(1)固体物理(2)物态方程
方向5、6、7:(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8:(1)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9:(1)物理化学(2)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10:(1)物理化学(2)高等量子力学
方向11:(1)固体物理(2)高等量子力学或物态方程
方向12、13、17、18、19、20、21:(1)固体物理(2)高等量子力学
方向14:(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15:(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
方向16:(1)固体物理或物理化学或生物材料学(2)高等量子力学或高等有机化学
方向22、23:(1)固体物理;(2)高等量子力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24、25:(1)物理化学(2)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26--34:(1)物理化学或生物材料学(2)高等有机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生态环境材料
8、光学(070207)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激光物理与器件&束小建 研究员
&(2)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1) &束小建 研究员
01&(3)光子学理论与技术&李泽仁 研究员&& 李剑峰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齐静波 研究员
&(4)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2)&李泽仁 研究员
&(5)激光及其应用 &刘仓理 研究员&& 李剑峰 研究员
&(6)光电子学&李剑峰 研究员
15&(7)超快光谱学在研究电子关联材料中的应用&陈晓嘉 研究员
09&(8)激光传输&杜祥琬 工程院院士
方向1主要从事自由电子激光器、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探索研究新型强激光的产生方法。
方向2研究辐射照相用高能光子及其它高能粒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过程,发展透视成像技术,探索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
方向3研究光子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包括微纳光学材料研究、干涉与衍射测量、高速成像、无损检测、太赫兹光谱与成像、光谱记录、光电传感器等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方向4辐射照相用高能光子及其它高能粒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过程,发展透视成像技术,探索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
方向5新型激光泵浦技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辐照下材料的损伤机理;抗激光加固及对抗技术;激光驱动飞片技术及其应用。
方向6研究极强电磁波的产生方法、稠密体系的电磁结构、电磁兼容问题、瞬态光学现象以及强场中的光电效应;发展新型超快过程检测、强电磁脉冲检测技术;探索实现完全光电隔离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新方法;发展光电对抗技术;研究高速信息传输系统设计问题。
方向7利用超快光谱学研究电子关联材料在高压下的物理性质,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理解电子关联材料物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
方向8主要研究长程弱湍流和强湍流条件下的激光传输特性,湍流与热晕的相互作用,以及全场补偿理论探索;激光通道中光学器件,光学系统和大气等诸物理因素对探测器上激光特性的影响。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2、8:(1)数学物理方法(2)非线性光学
方向3-6:(1)物理光学(2)信息光学
方向7:(1)数学物理方法(2)非线性光学或物理光学
9、无线电物理(070208)&&&&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束小建 研究员&& 董志伟 研究员
&(2)信号处理与信息分析&陈& 虹 研究员
05&(3)现代无线电电子学与复杂电子系统研究&张& 健 研究员&& 周& ?? 研究员
&(4)新型光电器件与微机电技术&苏& 伟 研究员
&(5)探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程永生 研究员
&(6)复杂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杨战平 研究员&& 曾& 超 研究员
&(7)微系统与太赫兹科学技术&张& 健 研究员&& 熊永忠 研究员
10&(8)高功率微波技术&& &许 州 研究员&& 孟凡宝 研究员
范植开 研究员&& 黄& 华 研究员
&(9)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的互作用&金 晓 研究员&& 范植开 研究员
&(10)太赫兹技术&孟凡宝 研究员&& 金 晓 研究员
&(11)复杂电磁环境技术 &孟凡宝 研究员
21&(12)无线遥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知贵 教授&&&& 吴& 斌 教授
&(13)人工智能在无线电物理中的应用&吴& 斌 教授
&&& 方向1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以及太赫兹辐射的产生及其与物质互作用、电磁辐射及电磁环境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
&&& 方向2主要从事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数据挖掘与信息特征提取高效算法研究与技术实现。
&&& 方向3主要研究微波毫米波太赫兹波电子学、宽带复杂信号理论和技术及其在目标探测跟踪与控制、无线电测控通信等复杂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 方向4主要研究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工艺、射频微机电器件与部组件设计与制造、特种光电器件设计与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理论和方法。
&&& 方向5主要研究目标探测、环境识别与毁伤控制、传感器设计、微机电系统、惯性测量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 方向6主要研究高价值复杂系统分析、综合与仿真、系统优化、性能评价、试验测试、决策与决策支持、人-机综合系统集成等相关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
&&& 方向7主要基于半导体物理与微纳科学技术,研究微系统物理模型与架构技术、固态高压微系统技术、固态高频微系统技术、SOC技术、量子与光机电融合微系统技术、微系统异构集成技术等,研究太赫兹物理、器件、集成电路与应用系统技术等。
&&& 方向8研究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功率源技术,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产生与传输技术,高功率微波(毫米波)产生、传输、发射及其应用技术。
&&& 方向9研究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评估方法、仿真技术和实验技术。
&&& 方向10研究基于电真空器件的太赫兹产生、传输、发射和测量技术。
&&& 方向11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构建与测试、效应实验评估与对抗等技术研究。
&&& 方向12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环境(灾害、环保)远程检测和信息探测与控制技术、数据控制与执行处理技术的研究,包括机器视觉技术、视觉传感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无线近距离低功耗多点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非常规环境)特殊系统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和控制理论与技术、多网络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的研究 。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 方向13重点研究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的结合,即认知无线电。该方向先后提出了具有免疫能力的非支配分配遗传算法来求解认知无线电多目标问题,已获2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并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认知无线电智能学习推理关键技术研究。此研究方向只招收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委培生。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8--11:(1)数学物理方法(2)电动力学
方向2:(1)计算机网络(2)数据结构
方向3--7:(1)数学物理方法或随机过程(2)电动力学或数字信号处理
方向12、13:(1)计算机网络或电动力学或随机过程(2)数据结构或数学物理方法或数字信号处理。
10、流体力学(080103)&&&&&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9&(1)反应流体动力学& 洪& 滔 研究员&&& 胡晓棉 研究员
&(2)冲击动力学 &胡晓棉 研究员
& (3)计算细观力学&田& 荣 研究员
&(4)计算力学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田& 荣 研究员
&(5)复杂流体与流体物理&许爱国 研究员
01&(6)不定常流体力学&胡海波 研究员&&&&& 刘仓理 研究员
李& 平 研究员
&(7)爆轰物理 &孙承纬 工程院院士& 刘仓理 研究员
龙新平 研究员&&&&& 胡海波 研究员
&(8)磁流体力学&孙承纬 工程院院士& 李& 平 研究员
14&(9)非平衡流体 &罗礼诗 千人教授
&(10)复杂流体和软物质 &罗礼诗 千人教授&&& 王& 奇 千人教授
&&& 方向1研究反应流体力学过程及其数值模拟技术。主要包括:高能炸药的冲击点火和非冲击点火;燃烧转爆轰研究;爆轰波的传播与相互作用;爆轰波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两相爆轰;爆轰波的传播、爆轰与金属材料的相互作用;反应流体中的波以及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 方向2研究冲击波加载条件下材料的动态响应特性。主要包括:材料本构关系、爆轰波(冲击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材料复杂的力学(微喷、层裂、轻重介质界面的扰动增长及不稳定性发展等)响应过程,以及相应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
&&& 方向3研究材料细观尺度微结构(微孔洞、微裂纹)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关联关系的定量化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细观微结构的实验重构与数学表征,微结构分辨率水平,高分辨率数值模拟;RVE模型与本构模型校准,细结构演化与工程结构失效行为研究等。
&& 方向4研究新兴计算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高效并行实现和软件。主要包括:广义有限元、扩展有限元、无网格粒子方法、自由网格组合计算等面向亿亿次超级大规模计算力学软件技术
&&& 方向5发展复杂流动系统(非平衡流、多相流、化学反应流、颗粒流、流体弹塑性等)的描述方法、模拟方法和分析方法;研究复杂流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特征、机制和规律
&&& 方向6可压缩流体力学中波的产生、传播及相互作用规律与机理研究;强冲击载荷下固体介质的不定常流动现象与规律,界面不稳定性诱发湍流混合及规律;多介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动载下典型金属塑性及结构相变;基于微观物理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
&&& 方向7炸药非均匀性、冲击起爆、爆轰波传播和爆轰驱动研究;非理想爆轰物理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爆炸或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动态断裂机理研究;极端条件下材料动力学特性的位错动力学研究
&&& 方向8研究导电流体与脉冲强磁场相互作用机理;Z箍缩内爆动力学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磁驱动等熵压缩与高速飞片实验与数值分析;磁流体不稳定性产生与发展规律;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辐射特性;强场作用下材料特性。
&&& 方向9研究方向包括高马赫数、非零Knudsen数、以及热化学非平衡流体。
&&& 方向10研究方向包括多相和多介质流体、悬浮和胶状流体、非牛顿流、生物流体、以及界面动力学。
&&& 专业课考试科目:
&&& 方向1--4:(1)数学物理方法 (2)弹塑性力学
&&& 方向5:(1)数学物理方法(2)流体力学或非平衡统计力学
&&& 方向6:(1)数学物理方法 (2) 流体力学
&&& 方向7、8:(1)数学物理方法(2)连续介质力学或弹塑性力学
&&& 方向9:(1)数学物理方法(2)连续介质力学
&&& 方向10:(1)数学物理方法(2)连续介质力学或流体力学
11、工程力学(080104)&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1&(1)爆轰和爆炸动力学(1)&孙承纬 工程院院士&& 胡海波 研究员
龙新平 研究员&&&&&& 赵& 峰 研究员
& (2)冲击动力学(1)&刘仓理 研究员&&&&&& 赵剑衡 研究员
罗胜年 研究员
&(3)强辐射和电磁力作用下的连续介质力学&孙承纬 工程院院士&& 赵剑衡 研究员
&(4)激光的热和力学效应 &孙承纬 工程院院士&& 刘仓理 研究员
赵剑衡 研究员
04&(5)冲击动力学(2)&刘& 彤 研究员&&&&&& 罗景润 研究员
陈小伟 研究员
&(6)材料与结构力学&尹益辉 研究员&&&&&& 陈小伟 研究员
郝志明 研究员&&&&&& 李明海 研究员
&(7)结构优化及其应用&尹益辉 研究员&&&&&& 郝志明 研究员
21&(8)冲击动力学(3)&肖正学 教授
&(9)爆轰和爆炸动力学(2)&肖正学 教授
&&&&& 方向1研究爆轰波传播和驱动问题,相关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爆炸物质的起爆机理、起爆技术和安全性问题,研究炸药性能、爆轰行为和爆炸动力学原理在军用或民用爆轰装置设计技术中的应用等。
&&& 方向2研究材料与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变形、损伤与破坏、结构失效、侵彻过程等)机理与模型,爆炸与冲击的模拟技术,材料的动态压缩行为,爆炸效应的结构防护设计,以及爆炸产生的宏观动力学行为和规律。
&&& 方向3研究利用电能驱动高速弹丸的电磁发射技术;研究利用脉冲功率装置实现材料的等熵压缩及高速发射技术;研究脉冲功率加载下固体和等离子体柱壳的内聚运动及其力学和辐射效应。
&&& 方向4研究激光束对材料和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热和力学效应,涉及激光、物理、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前沿问题,包括激光驱动、激光加热的试验技术和计算方法研究。
&&& 方向5研究材料和结构在高速碰撞、爆炸、高能粒子束等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及失效。主要内容包括:高温、高压和高应变率下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损伤与断裂等;强冲击载荷作用下多物质多界面复杂结构中的应力波传播、冲击响应与结构失效;结构的耐撞性与安全防护;强动载作用下材料与结构行为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技术。
&&& 方向6多场耦合本构模型与失效;非均质材料、多孔材料的建模与本构;薄膜、表面与界面力学;多场耦合复杂结构建模与响应预测;多物理多尺度计算方法与高性能计算;流-固-热耦合效应。&&&&&&
&&& 方向7结构拓扑优化的理论与算法;材料(微结构)设计优化;材料与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结构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
&&& 方向8研究复杂载荷作用下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变形及其失效;结合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本构理论,研究工程结构在复杂载荷作用与高、低马赫数流体环境下的耦合效应;研究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变形与失效;研究接触状态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及动力学环境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
&&& 方向9研究爆炸发生、发展和对周围环境力学作用规律的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物理学、化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终点弹道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在军事上主要应用于武器弹药的研究、试验、发展及其防护;也可用于爆破作业和为航天工程等提供多种轻便可靠的控制装置;在工农业建设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爆炸加工(爆炸成型、爆炸切割、爆炸焊接等),爆破工程(矿山爆破、建筑物的爆破拆除、航道疏浚等),爆炸防护以及防止爆炸事故发生等。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4:初试:(1)数学物理方法(2)工程力学
方向5&7初试:(1)数学物理方法(2)弹塑性力学或工程力学;复试:力学综合(含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方法)。
方向8、9:初试(1)数学物理方法(2)弹塑性力学或工程力学或连续介质力学。
12、光学工程(080300)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8&(1)固体激光工程&张小民 研究员&&& 魏晓峰 研究员
郑万国 研究员&&& 景& 峰 研究员
戴亚平 研究员
&(2)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张小民 研究员&&& 景& 峰 研究员
戴亚平 研究员&&& 隋& 展 研究员
朱启华 研究员&&& 粟敬钦 研究员
王建军 研究员&&& 林傲祥 研究员
&(3)先进光学器件设计与制造&许& 乔 研究员&&& 杨李茗 研究员
王& 健 研究员&&& 马& 平 研究员
&(4)光学精密测量与检测 &许& 乔 研究员&&& 杨李茗 研究员
&(5)强激光与光学材料相互作用&魏晓峰 研究员&&& 郑万国 研究员
戴亚平 研究员&&& 崔旭东 研究员
隋& 展 研究员&&& 袁晓东 研究员
10&(6)高能激光系统技术与应用&杜祥琬 工程院院士
范国滨 研究员&&& 张 凯 研究员
&(7)光束控制与目标探测技术&张& 卫 研究员   叶一东 研究员
&(8)高能全固态激光及光纤激光技术 &张& 凯 研究员&&& 唐 淳 研究员
&(9)半导体激光技术&唐& 淳 研究员&&& 张& 凯 研究员
06&(10)微纳制造技术与光学器件&导师组
&(11)先进光学制造装备技术&徐& 敏& 教授&&&& 王& 洋 研究员
11&(12)高功率激光技术与应用&隋& 展 研究员
&(13)非线性光学&隋& 展 研究员
14&(14) 光伏器件和有关电子器件&刘焕明 千人教授
&&&& 方向1 高功率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大型固体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总体集成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脉冲产生、传输、放大、频率转换等过程物理规律及关键工程技术研究,高功率激光光束全域控制技术研究等。
&&& 方向2 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产生、放大、传输等基础物理和技术研究;光纤波导激光技术、LD泵浦的固体激光技术、超宽光谱激光产生及应用等前沿技术研究。
&&& 方向3 新型光学元件设计与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新型衍射光学、光子晶体、功能光学器件的设计与研制;强激光应用条件下激光薄膜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研究等。
&&& 方向4 高功率激光参数精密测量技术研究;超短超强激光参数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光学元件参数精密检测技术研究等。
&&& 方向5 强激光与光学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光学元件损伤动力学研究等。
&&& 方向6研究和发展高能激光系统先进概念、系统理论和基本物理规律;研究高能激光系统总体技术、先进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激光束时间、空间分布参数诊断技术以及光学系统参数超高精度诊断新技术,高能激光应用技术。
&&& 方向7包括对光束控制和目标探测两个方面的研究。针对光束发射、传输和对目标作用等应用的需求,研究光束传输、变换及质量控制新技术;研究主动和被动高分辩率目标成像、探测、定位、识别以及图像信息处理等多方向的目标探测前沿技术。
&&& 方向8研究高能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相关理论以及固体和光纤激光的产生、放大、光束质量控制、激光功率合成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中的非线性过程,包括强激光束非线性传输放大、频率转换、光束质量控制等关键物理过程和技术。
&&& 方向9主要研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设计、制造,精密光学整形与耦合,新型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功率合成技术及应用技术。
&&& 方向10围绕微纳米结构特征光学器件的基础制造问题,主要研究:加工基础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加工系统与机床及其相关检测技术,微细高速切削刀具制备与检测理论与方法,微纳结构特征质量检测,多能量场微能去除等。
&&& 方向11围绕重大光学工程及光电检测装备对超精密光学元件制造及其装备技术的迫切需求,主要研究:超精密光学制造装备关键功能部件设计与测试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与工艺的耦合机制与解耦方法,超精密光学加工装备性能评价理论与方法,金刚石刀具制备、检测及评价方法等。
&&& 方向12开展高功率激光装置总体技术和关键单元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掌握基本物理规律,发展先进技术。包括高功率激光的产生、传输、放大、频率转换以及光束质量控制等;波导光学、光纤激光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
&&& 方向13重点研究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中的非线性过程,包括强激光束非线性传输放大、频率转换、光束质量控制等关键物理过程和技术。
&&& 方向14主要研究光伏器件和有关电子器件。
&&& 专业课考试科目:
&&& 方向1&5、9、10、11、14:(1)物理光学(2)光电子学基础
&&& 方向6、7、8:(1)物理光学(2)激光光学
&&& 方向12、13:(1)物理光学(2)光电子学基础或激光光学
13、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2&(1)反应堆物理与实验& &张传飞 研究员&&& 李正宏 研究员
&(2)Z-Pinch等离子体物理及诊断技术&李正宏 研究员&&&& 彭太平 研究员
&(3)中子积分学 &刘& 荣 研究员
08&(4)惯性聚变能源技术&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5)激光聚变核物理实验研究&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6)极端瞬态新型诊断技术研究&谷渝秋 研究员&&&& 曹磊峰 研究员
&(7)热核聚变诊断技术&丁永坤 研究员&&&& 江少恩 研究员
02&(8)粒子输运理论及其应用&彭先觉 工程院院士
&&& 方向1以研究堆、快中子脉冲堆、临界装置等大型装置为基础,理论与实验结合,研究反应堆物理、热工、安全等分析技术和特征参数测量技术。开拓反应堆中子应用。研究聚变裂变混合堆理论。
&&& 方向2研究Z-Pinch等离子体内爆动力学、辐射规律、辐射输运和形成辐射黑腔的细致物理过程,探索丝阵等离子体-黑腔能量转化机制、辐射场匀化和辐射波形调制方法等。研究高时空分辨图像测量方法和技术、辐射能谱诊断技术和背光照相技术等。
&&& 方向3在基准实验和工程模拟中,研发新实验方法和探测技术。研究聚变及裂变中子作用于大块物质所产生核反应,实验研究中子和伴生&射线的时空、能量分布,提供高精度积分量,以满足不同构型核与非核系统精密化及核数据评价需求。研究中子积分学实验MC数值模拟。研究高压型加速器关键技术。
&&& 方向4 研究基于惯性约束聚变的新兴能源技术研究。包括聚变能源相关物理问题,未来聚变堆概念设计,聚变-裂变混合堆关键问题研究等。研究与惯性约束聚变能相关的物理问题,研究激光靶耦合中的非局部热力学平衡物理,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在介质中的输运,激光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内爆物理及相关的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等问题。
&&& 方向5 主要研究在超强激光场作用下产生的核物理新现象研究。包括包括辐射烧蚀、内爆物理和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等方面与核反应相关的物理问题、台面激光中子源研究、光核反应研究、核材料处理技术研究,等。
&&& 方向6 主要包括强脉冲辐射场下的高时空分辨(微米、皮秒)的诊断技术。研究在光学、紫外、X射线波段的能谱和高时空分辨测量技术,运用所研制的诊断手段观测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
方向7 主要研究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的核诊断技术,包括研究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产生的聚变产物如中子、质子、伽玛和&粒子等核诊断技术,及相应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研究等。
方向8以粒子输运的数学理论与相关物理知识为基础,研究中子、光子、带电粒子及其它中性粒子在静态(或运动)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与规律,深入开展实际应用相关的正演和反演输运问题的理论分析,探讨其有效求解、计算与物理分析方法,还研究相关物理参数对宏观积分量的影响敏感度。
&&&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3、8: (1)数学物理方法或电动力学(2)核反应堆理论或原子核物理
方向4--7:(1)数学物理方法或电动力学(2)原子核物理
14、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2)&&&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2&(1)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学&傅依备 工程院院士&& 彭述明 研究员
龙兴贵 研究员&&&&&& 王和义 研究员
&(2)核辐射环境下材料的相容性&傅依备 工程院院士&& 彭述明 研究员
汪小琳 研究员&&&&&& 龙兴贵 研究员
许云书 研究员
&(3)放射分析与分离化学&傅依备 工程院院士&& 汪小琳 研究员
杨通在 研究员&&&&&& 王和义 研究员
&(4)辐射防护与环境放射化学&傅依备 工程院院士&& 王和义 研究员
&(5)放射性核素与物质相互作用&傅依备 工程院院士&& 汪小琳研究员
07&(6)氚化学与氚工艺&蒙大桥 研究员&&&&&& 罗德礼 研究员
桑& 革 研究员
&(7)核材料性能和相容性研究&赖新春 研究员&&&&&& 汪小琳 研究员
罗& 超 研究员&&&&&& 蒙大桥 研究员
张鹏程 研究员&&&&&& 桑& 革 研究员
刘柯钊 研究员
&(8)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汪小琳 研究员&&&&&& 帅茂兵 研究员
张鹏程 研究员&&&&&& 罗& 超 研究员
桑& 革 研究员&&&&&& 刘焕明 千人教授
刘柯钊 研究员
&(9)锕系、镧系重费米离子体研究&赖新春 研究员
14&(10)绿色化学工序和产品的研发&刘焕明 千人教授
&&& 方向1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研究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氚增殖与提取技术、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技术、氚衡算技术;含氚废物处理及含氚废气净化技术。
&&& 方向2研究在核辐射条件下各种材料共存时的物理化学问题,不同因素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材料在辐射环境中的物性变化,核辐射导致材料损伤的机制;先进材料的辐射法合成技术,先进材料的辐射改性;材料老化及预测方法的建立;耐辐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
&&& 方向3研究铀和超铀元素分析化学;裂变产物与指示剂元素分析化学;现代分析技术在核材料分析和核测试中的应用;放射性气溶胶分析、沉降规律与去除技术;气体泄漏示踪分析技术;惰性气体超微量分析技术;核燃料循环中湿法和干法处理工艺;放射性核素分离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 方向4研究射线屏蔽与放射性防护技术;放射性测量与射线探测技术;环境中痕量放射性核素的测量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处置技术;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放射性源项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技术。
&&& 方向5研究有重要科学研究与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与不同类型物质的作用过程、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特殊金属核素与各种配体(含生物分子)的配位条件、配位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所形成配合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质分析;摸索上述配合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上述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同位素电池技术。
&&& 方向6 研究氚(氦)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氘、氚燃料循环的工程技术;氢同位素分离分析技术;氚的贮存、监控、分析和含氚废物的处置;氢能利用的科学技术等研究。
&&& 方向7研究金属及其合金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老化特性及相关测试技术;特种金属及其合金的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材料表面改性及优化等研究。
&&& 方向8准晶、非晶等亚稳材料的设计理论与合成;抗离子、中子辐照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型薄膜材料与器件;材料相图计算与相变基础;新型能源材料。
&&& 方向9 重费米离子体材料结构设计、制备与表征;重费米离子体电子特性与异常性能;近腾效应;锕系材料超导量子效应。
&&& 方向10主要开展特种功能材料的设计、结构控制、性能表征等相关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与应用特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分子设计及性能计算机模拟研究;低密度多孔材料微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掺杂/复合材料合成与界面特性研究;分子自组装材料成型技术与性能研究;电镀/化学镀技术与镀层性能研究;特种聚合物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功能微球/微胶囊成型与性能研究;特种陶瓷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光作用下的材料结构与特性研究。研究生物质化学衍生物、有机与无机环境友好材料的前沿理论和高技术,进行生物质化学衍生物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二维、粉体材料的生态、环境属性、物理化学研究;材料界面的定向改造、性能复合、功能优化、生态功能基元材料及复合集成技术开发等。
专业课考试科目:
方向1-5:(1)物理化学(2)分析化学或材料科学基础
方向6-9:(1)物理化学(2)材料科学基础或分析化学或固体物理
方向10:(1)物理化学(2)材料科学基础
15、核技术及应用(082703)&&&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1&(1)强流带电粒子束物理及技术&邓建军 研究员&&&& 章林文 研究员
石金水 研究员
&(2)加速器物理及技术& &邓建军 研究员&&&& 章林文 研究员
石金水 研究员
02&(3)核辐射测试技术&张传飞 研究员&&&& 李正宏 研究员
庹先国 研究员&&&& 彭太平 研究员
雷家荣 研究员
&(4)核技术在军控核查中的应用 &胡思得 工程院院士 田东风 研究员
郝樊华 研究员&&&& 龚& 建 研究员
&(5)中子散射与照相技术及应用&龚& 建 研究员
&(6)放化分离与同位素技术及应用&彭述明 研究员&&&& 汪小琳 研究员
&(7)辐射安全与防护&彭太平 研究员&&&& 郝樊华 研究员
雷家荣 研究员
&(8)材料辐射改性及应用&彭述明 研究员&&&& 汪小琳 研究员
龙兴贵 研究员&&&& 雷家荣 研究员
05&(9)抗辐射电子学&曾& 超 研究员
10&(10)自由电子激光技术&许 州 研究员
&(11)加速器物理与技术&许 州 研究员
&(12)射线辐射成像技术及应用&许& 州 研究员&&&& 金 晓 研究员
&(13)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孟凡宝 研究员
&&& 方向1探索研究强流带电粒子束产生技术、传输理论及技术、诊断技术、束靶相互作用技术及强流电子束物理数值模拟技术。
&& 方向2研究先进的新型强流电子束产生和加速技术,开展强流电子束二极管理物理、新型强流束加速腔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 方向3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物理参数,研究中子/伽马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和现场实验等方面的应用。
&&& 方向4研究核物理及相关理论分析与核辐射探测实验相结合应用于核军备控制核查及其相关检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活化分析、放射性核素与同位素测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核取证与防核扩散涉及的核与放射性材料相关的探测、分析、评价、溯源的方法和技术。
&&& 方向5基于反应堆或加速器中子源,发展先进的中子谱仪和中子照相装置、实验与分析及应用技术。中子散射应用着重开展物质结构和微观动力学的多学科前沿应用研究;中子照相应用着重开展高能、分辨率、高效率中子照相及定量分析技术。
&&& 方向6研究反应堆辐照制备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包括辐照靶件制备、辐照后靶件处理和放射性元素分离、提取技术;研制新型同位素示踪剂、标准物质,特种放射源;研究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放射源在工业、农业、环境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 方向7研究环境放射性污染物的测量、去污、处理、处置和评价技术;辐射生物效应测量与评价方法及技术,包括环境放射性对人体内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和评价技术,电离辐射对生物物种的损伤机理;辐射场剂量监测及防护方法及技术,包括&和中子、氚剂量监测、辐射屏蔽及防护。
&&& 方向8以反应堆、加速器和钴源为辐射源,研究材料在高能辐射作用下发生的理化反应及其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辐射改性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从原子分子角度出发进行理论模拟和计算,并结合实验研究材料的损伤机理以及材料的辐射效应;研究离子束注入改性;建立材料的核辐射无损检测技术和半导体材料的中子辐照掺杂技术等。
&&& 方向9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对真空、半导体材料以及其它介质材料的作用与其中的电子运动规律。
&&& 方向10研究自由电子激光(FEL)先进概念、系统理论和物理规律;研究高平均功率FEL系统总体技术、先进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高平均功率FEL光束时间、空间分布参数诊断新技术;研究高平均功率FEL应用技术。
&&& 方向11研究先进的加速器物理概念、系统理论和基本物理规律;研究高亮度电子源技术、超导加速器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能量回收加速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先进的带电粒子束流高精度诊断技术;探索先进的加速原理、研究加速器物理设计、研究加速结构的设计、研究带电粒子束与加速腔相互作用等相关物理问题等。
&&& 方向12研究高能工业CT系统理论和相关技术、系统设计与研制;研究高能工业CT应用技术;研究显微CT的原理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CT成像质量的原理和关键单元技术。
&&& 方向13研究重复频率高压大电流开关物理及工程技术,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形成和传输技术、高功率纳秒脉冲产生与测量技术等。&&&
&&& 专业课考试科目:
&&& 方向1-2、10-13:(1)加速器物理(2)电动力学
&&& 方向3--8:初试(1)数学物理方法或物理化学或电动力学(2)原子核物理;复试::综合考试(含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等)
&&& 方向9:(1)数学物理方法(2)电动力学
16、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082704)&&&&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7&(1)核素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分析技术&汪小琳 研究员
&(2)放射性废物治理技术&汪小琳 研究员
&(3)辐射监测与防护技术&韦孟伏 研究员
&&&& 方向1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和模拟技术,核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复杂样品制备技术和仪器设备,放射性气体介质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等。
&&&& 方向2研究放射性废水(液)的处理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减容、固定和包装技术;核设施退役去污及废物整备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
&&& 方向3研究剂量监测与评价,辐射监测与屏蔽技术,辐射损伤的生物效应研究;放射性污染监测、评价与辐射照射控制技术,放射性流出物在线监测及控制技术;无损监测技术,射线成像技术,军控核查技术等。
&&& 专业课考试科目:
&&& (1)物理化学(2)材料科学基础或固体物理或原子核物理
17、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0827Z5)&&&&
单位代码&研究方向&导师
01&(1)高功率脉冲形成与传输技术&邓建军 研究员&&& 谢卫平 研究员
章林文 研究员&&& 李洪涛 研究员
&(2)脉冲X射线源技术&邓建军 研究员&&& 谢卫平 研究员
章林文 研究员&&& 李洪涛 研究员
&&& 方向1研究高电压大电流开关技术及其相关物理问题;高功率脉冲形成和传输器件的结构设计技术和模拟分析技术;新型的脉冲形成和传输的技术途径;磁绝缘传输的物理机制以及脉冲参数、结构参数、材料参数对磁绝缘特性的影响;紧凑脉冲功率源技术;TW级电流脉冲的汇聚和耦合技术;脉冲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
&&& 方向2研究Z箍缩内爆物理和实验技术;X光及等离子体诊断技术。
专业课考试科目:
(1)脉冲功率技术(2)电动力学
参&& 考&& 书
1. 泛函分析&&张恭庆等编,《泛函分析讲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 数学物理方程&&姜礼尚编,《数学物理方程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版。
3. 偏微分方程计算方法&&陆金甫编,《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 计算方法&&易大义等编,《数值分析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偏微分方程&&F.John,《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pringer一Verlag,1971。
6. 调和分析&&苗长兴编,《调和分析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应用》(1-7章),科学出版社,2004年。
7. 量子统计物理学&&北京大学物理系编,《量子统计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8.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刘秉正编,《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高等量子力学&&喀兴林编,《高等量子力学》(第1~6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 流体力学&&叶敬棠编,《流体力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陈文义编,《流体力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11. 并行计算基础&&张林波等编,《并行计算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陈国良编,《并行计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2. 数学物理方法&&梁昆淼编,《数学物理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数学物理方法》,吴崇试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13. 固体理论&&李正中编,《固体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J&卡拉威著,《固体量子理论》(上、下),科学出版社,1984年。
14. 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徐克尊著,《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方泉玉、颜君著,《原子结构、碰撞与光谱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The Theory of Atomic Structure and Spectra》,Robert D. Cow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1981
15. 激光物理&&邹英华编,《激光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 原子核物理&&卢希庭编,《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
17. 核反应堆理论&&G&I&贝尔,格拉斯顿,《核反应堆理论》,原子能出版社,1979年(中译本)
18. 高等电磁理论&&朗道&栗费席兹著,《场论》(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
19. 等离子体物理&&李定等编,《等离子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 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D?DJ.Mathews and R.Walke:& &Mathematics Methods of& Physics&,Benibmin/Cumn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70
21. 自动控制原理&&吴麒等编,《自动控制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等编,《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3. 原子核理论&&胡济民编,《原子核理论》,原子能出版社,1987年
24. 物态方程&&经福谦编,《实验物态方程导引》,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25. 爆破工程&&郭学彬编,《爆破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26. 固体物理&&黄昆编,《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韦丹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 信息光学&&苏显渝编,《信息光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8. 生物材料学&&徐晓宙编,《生物材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
29. 生态环境材料&&王天民编,《生态环境材料》,天津大出版社,2000年。
30. 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张立德等编,《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科学出版社,2001年。
31.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陆佩文编,《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武汉工大出版社,1996年。
32. 连续介质力学&&冯元帧编,《连续介质力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
33. 加速器物理&&陈佳洱编,《加速器物理基础》,原子能出版社1993年;刘乃泉编,《加速器理论》,原子能出版社,1988年。
34. 生物高分子&&松村秀一[日]等编,朱春宝译,《生物高分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35. 非线性光学&&沈元壤编,《非线性光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 物理光学&&梁铨廷编,《物理光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37. 电动力学&&郭硕鸿编,《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38.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及其进展&&吴其晔编,《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及其进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 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等编,《材料科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周玉编,《材料分析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40. 无机化学&&甘蓝若编,《无机化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武汉等校编,曹锡章修订,《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1. 氢同位素化学&&(苏)连斯基著,马忠乾译,《氚的物理与化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
42. 工程力学&&梅凤翔主编,《工程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3.弹塑性力学&&王仁等编,《塑性力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 弹性力学&&徐芝纶编,《弹性力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5. 有限元方法&&龙驭球编,《有限元方法概论》(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46. 物理化学&&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英阿特金斯著,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译,《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1990年。
47. 结构化学&&李柄瑞编,《结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8. 现代通信技术&&纪越峰等编,《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
49.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汪尔康编,《分析化学新进展》,科学出版社,2002年。
50. 放射化学&&王祥云等编,《放射化学与核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 51. 结晶化学导论&&钱逸泰编,《结晶化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 统计物理&&王竹溪编,《统计物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年。
53.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复旦、清华、北京大学合编,原子能出版社,1997年。
54. 激光光学&&吕百达编,《激光光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徐荣浦编,《激光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
55. 脉冲功率技术&&刘锡三编,《脉冲功率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56. 随机过程&&陆大金编,《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7. 数字信号处理&&胡广书编,《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 电磁场理论&&谢处方编,《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张克潜等著,《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
59. 材料物理&&宗祥福等编,《材料物理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0.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马德柱等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1995年。
61. 光电子学基础&&李家泽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2. 计算机网络&&Andrew S.Tanenbaum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 数据结构&&殷人昆等编,《数据结构(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严蔚敏等编,《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 胶体化学&&江龙编,《胶体化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65. 高等有机化学&&邢其毅等编,《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6、非平衡统计力学?D?D陈式刚编著,《非平衡统计力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上两条同类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耐高温应变片传感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