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气象山东移动微信公众号号

【热点电话】市长电话:961890 电力热线:95598
价格举报:12358 工商在线:12315 食药监督:12331
集中供暖:2101111 政务大厅监察:51686
医保信息查询  医保医院查询
【 安平 】
【 安平 】
政务网站导航
市政府部门
县(市)区政府
中央部门网站
省内城市网站
各省政府网站第一娱乐城,王子娱乐城 - 天堂鸟娱乐城
王子娱乐城
第一娱乐城2016年7月招聘启事2016年第一娱乐城新专业申报工作正式展开2016年第一娱乐城新专业申报工作正式展开
第一娱乐城
昆明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袁斌一行到我院调研
日(周三)下午15:00,昆明医科大学…
第一娱乐城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简章第一娱乐城关于2016年度院内科研基金项目立项的通知关于第一娱乐城2016年度青年教师全英文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表彰决定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 && |& & | && |&&& | && | &
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浏览次数:字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1〕69 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气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合作协议》(以下简称《省部合作协议》)等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气象业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经费8.9亿元。建设完成了山东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工程等重点项目,使我省气象预测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服务保障、气象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成绩斐然,突发灾害和公共事件、重大工程和社会活动等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社会各界多样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建立了5.7万人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8%。
   2.气象预报水平稳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展了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以及台风、暴雨、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临近、短时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进一步加强了降水量、温度距平和天气过程中期和延伸期预报。各类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比&十五&末提高了5%。
   3.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明显增强。全省123个国家级气象站全部建成自动气象站,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149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增加到6部,数字化天气雷达增加到5部。新建风廓线雷达4部、地基GPS水汽监测站20个。在全国率先建设海上浮标站、船舶站等海洋气象观测站60个。在粮食主产县建设农田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08个,建设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测站20个。沿海风能资源观测网及全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初步建成。在沿海和高速公路沿线气象台站建设能见度观测站60个。在威海石岛空间天气基地建成太阳色球光球望远镜。初步建成省、市两级技术装备保障维修系统。
   4.科技支撑实力得到加强。强化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农业气象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共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级政府设立的科研课题84项,部门自立课题267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5项。多数研究成果应用于业务工作,气象科研对业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5.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形成通过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和重点业务项目建设促进人才成长及上挂下派、局校合作、继续教育等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年末,全省气象部门共有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3人,副研级高级工程师3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174人,大学本科学历1158人,分别较&十五&末增加11人、130人和530人。
   6.依法行政成效显著。建立了&省局监督、市局为主、县局配合&的执法体制。全省建成700多名专兼职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其中专职行政许可工作人员97人、专职执法人员28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设立行政许可窗口35个,进入地方政府审批服务中心的87个。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共开展执法检查10186次,查处违法案件346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86042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84119件。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防范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综合气象观测的站点总量、网络布局、观测项目等不能满足业务要求。五是气象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六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基层台站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
   1.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需要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以下简称&四个能力&),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以下简称&四个一流&)建设,实现气象事业更大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气象局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以下简称&三气象&)发展理念,提出了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科技支撑、业务保障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加快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6〕5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07〕4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7〕7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33号文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7号)等文件。2010年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气象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需求,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GDP总量的1%到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日益重视,对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个国家战略,以及加快水系生态建设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沂蒙山革命老区建设等全省重点发展战略,对加强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更为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大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气象&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事业发展方式,提升&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面向需求,服务引领。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山东&十二五&期间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以需求牵引服务、以服务引领事业发展。
   2.科学发展,争创一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转变事业发展方式,提升&四个能力&,使我省气象事业发展与山东经济文化大省的地位相适应。
   3.依靠科技,人才强业。加快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适应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4.统筹集约,协调发展。统筹全省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支持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全行业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进一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气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实现山东由气象大省向气象强省的跨越。
   2.主要指标。
  (1)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明显提高,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重点地区各级政府的信息覆盖率达到10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到90%以上。专业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和决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决策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2)气象预报预测。以灾害性天气为主要内容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不断完善,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其中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5%,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稳定在7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推进天气业务技术和支撑手段的现代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以及业务分工的专业化。
  (3)气象综合观测。海洋、农业、交通运输、气候资源等领域的气象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以上。观测质量和数据融合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网络安全和传输速度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浮点运算能力达到30万亿次,建成实时信息处理异地灾备系统。完善综合观测业务的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4)气象科技创新。在海洋、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生态气象及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形成2~3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势科研领域。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能力显著提高。
  (5)气象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提高10%,达到1500人左右;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提高32%,达到23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提高64%,达到18人左右。6人左右入选全国学科带头人,省级业务科研骨干和青年骨干分别达到100人左右,一线高级专门人才达到200名左右。领导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6)气象台站建设。气象台站业务水平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要求的台站达到80%以上。台站基础设施和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重点服务领域
  以满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重点气象服务领域发展,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海洋气象服务。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围绕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海洋气象观测、完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领导海洋经济发展、组织防灾减灾、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等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完善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实现海洋气象信息特别是海洋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在黄渤海区域的无盲点发布,满足公众生产生活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提高海洋气象服务信息的针对性,强化海上交通、旅游、水产养殖、盐业生产、海上工程建设等专业气象服务。开展沿海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观测和开发利用评估,为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气象服务。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农业洪涝、干旱、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为农业生产决策管理和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气象预报信息服务。针对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果品业以及特色农业,开展多元化、多时效的农用天气、农作物产量、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农业气象预报。开展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诊断与评价服务,为农民生产作业提供情报信息服务。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推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雷电等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服务,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三)生态气象服务。以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等手段,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胶东半岛水源涵养区和沂蒙山水土保持区等区域气候生态监测与评估。开展城市地表温度、热岛强度和效应以及城市发展时空变化等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开展全省植被指数、水体、旱涝、大雾、积雪及森林火点等动态监测与评估,为政府指挥生产、抗灾救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四)城市气象服务。针对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制作发布精细到不同城区、重要地点的城市气象预报。针对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向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并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社会广泛发布。开展城市建筑、关键行业的防雷工作,降低雷电灾害损失。为重大会议活动、体育赛事、庆典等提供准确气象服务,保障各项重大社会活动顺利举行。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的气象环境评价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五)交通运输气象服务。以满足交通管理、营运、维护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加强气象、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间合作,完善全省交通气象观测网,开展全省主要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的能见度、大风、暴雨(雪)、结冰、路面状况等的观测预报服务,实现交通主干线沿线气象灾害人工预警和自动预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交通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提高交通气象预报服务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率,增强服务效果。
  (六)水文气象服务。以服务于防汛抗旱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利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开展流域降水特别是湖泊、河流、水库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市、县级短时临近预报、定量估测降水和强降水精细化监测分析,发布流域面雨量预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加强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共享,开展区域降水集合预报和概率预报,为防汛抗旱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七)人工影响天气。优化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催化作业、技术保障、效益评估等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有效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轻旱灾、雹灾损失。以省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带动,提升重点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水平提高。
  四、主要工作任务
  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中心,以提升&四个能力&、强化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增强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全面落实《省部合作协议》确定的重点建设任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升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按照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的要求,加强数值天气预报释用业务,开展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乡镇和特殊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强中尺度天气分析、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联防、短时临近预报等业务。强化新资料、新技术在预报预测预警中的应用。深化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完善预报业务技术系统。加强气候规律研究,促进气候监测预测业务,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
  (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33号文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7号),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气象与公安、交通运输、水利、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环保等部门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发布系统,健全气象灾害防治的应急预案和法规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救助能力。
  (三)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设立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机构,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海岸带气候资源与海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适应对策研究,进一步做好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影响评估。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地方立法工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扩大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科研合作。
  (四)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等监测、预测和预估工作,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建立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发电量预报业务。开展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区划和承载能力评估,推进农业、林业、渔业等气候资源开发示范基地建设。
  (五)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完善气象灾情、应急管理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制度,加强气象计量检定工作。规范防雷和施放气球管理,严格资质审批工作。推行气象行业业务技术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强化对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刊播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中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和管理。
  五、重点工程
  按照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以及&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以下简称&两区一圈一带&)对气象服务的现实需求,积极落实省部合作协议确定的建设项目,实施建设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围绕服务水系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实施,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山东省一流气象台站建设工程&。三项工程总投资14.7亿元。建设资金按照《省部合作协议》要求,由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配套解决,其中地方资金由省市县筹集解决。
  (一)山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现有气象监测网络,采用先进的探测技术和通信技术,建成观测项目比较齐全、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综合观测站网和高速通信网,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海洋气象专业预报系统和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提高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能力。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城市运行、交通安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对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保障、&三农&发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交通能源安全的服务能力。完成气候变化对&两区一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评估,科学预测预报,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2.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时限。完善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长岛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环黄渤海海洋气象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中心、海洋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时限年。完善现代农业和生态气象专业观测,建设黄河三角洲气象保障中心,建立气象为农业优质丰产、生态保持和改善服务的试验、示范站点,加强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设时限年。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和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进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分析评估,完善灾害预警和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时限年。建设济南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完善大型城市城区气象环境与灾害监测系统,升级城市天气信息尤其是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发布系统,建设时限年。建设交通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基于GIS技术的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完善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观测网,建立重大工程和重大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和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发电量预报系统,建设时限年。建设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中心,提升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时限年。建设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全省气象计算资源与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建成实时信息应急处理异地灾备系统,建设时限年。
  (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全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和水系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和服务需求,建立空中云水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升级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立人工增雨立体化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
   2.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时限。装备机载云物理探测仪器,布设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仪、毫米波雷达等监测设备,建立空中云水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济南南部山区火箭增雨保泉、鲁西人工增雨防雹、黄河三角洲人工增雨防雹、山东半岛火箭人工增雨(雪)4个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和南四湖、泰沂山区2个重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加强新技术作业的研究开发、示范应用和成果转化,开展作业效果评估业务。更新现有通信装备,建立覆盖全省的作业监控、信息传输和共享系统。建立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业务系统。加强应急作业服务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建设时限年。
  (三)一流气象台站建设工程
   1.工程建设目标。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和基层台站综合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基层气象台站业务、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台站的职能作用。建成探测环境较好、运行稳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较高、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流气象台站。
   2.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时限。加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用房及水、电、路、暖等配套设施综合改善,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值班公寓、生活基地、文体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建设,为基层气象台站职工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设施,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强化气象社会管理,依法加强气象观测环境保护,不断改善观测环境。建设时限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理顺关系、分类管理、多制并存、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事业发展新格局,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社会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局面。健全气象行业协调机制,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完善气象行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社会气象活动,保障社会气象依法有序发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要求,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部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深化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落实《省部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强化气象科研和人才支撑。按照全面提升&四个能力&要求,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将气象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研究纳入地方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国家、地方科技支撑合力。抓好气象科研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气象专业人才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局校合作、部门合作力度,促进部门内外的科研协作和气象科研整体实力的增强。
  (四)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山东省关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等方面的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制定&十二五&山东省气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气象技术标准的推广和使用,提升气象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五)加大对气象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把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资金需求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进一步落实好各级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加强统筹集约,加大向艰苦气象台站和欠发达地区基层气象台站的资金投入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国家与地方对重点工程的配套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主题词:气象 规划 通知
鲁ICP备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海洋气象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