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吉林省塑胶场地大学体育课教学,群体活动,体育协会,运动竞赛,体育场地设备等有何建议

论文分类导航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寒旭1,史 衍2,徐 锋1
(1.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训练学院,北京 10019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3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寒旭。研究方向:体育。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概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既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也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2)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旧的教学模式中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新的教学模式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3)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体育教学评价,教学的场地设施等方面都得以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体育教学改革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低,教学方式“训练化”。我国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动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学内容的练习,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2)过分强调提高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制度不健全尽管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也已经在很多高校开展,但现实中,多数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依然存在偏见,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阻碍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体育教学经费不足,场地设施难以满足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较差,场地设施不健全,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很难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经费与场地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场馆设施,体育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在场地问题成为大众体育开展的主要问题的同时,基金与场地问题也同样成为大学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障碍。
2.3 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较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理论层面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中却将改革的理论抛之脑后,很多体育教学实践还是延续原来的模式,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都是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需求。
而教师在理论方面的储备也有所欠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都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的标准,但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理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与升级,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教学能力。
2.4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体现着高校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传统的评价体系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严重打击了部分同学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5 体育教学师资较弱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且其中多数是集中在“三大球”等传统项目,专业主要是运动训练方向。其次,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然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忽略体育的教育功能。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3.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层次,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锻炼方法的教授,以及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2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喜爱,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有利的趋势下,高校体育应围绕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和内容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娱乐休闲项目,不断地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使课程组合形式多样化,以此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开展起来了很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比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适当地选择了一些滑冰、滑雪项目,而在南方温暖的地方开展了划船、水球等,另外一些高校正在逐渐将拉丁舞、瑜伽、跆拳道、气排球、软式网球等纳入体育选修课程。
3.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应逐步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单元、不同类型的教学。引导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内容与新兴内容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式。
3.4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不仅教授学生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主导,偏重讲授的形式,倡导快乐体育,积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5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应该对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高校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评定,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考虑学生体育教学的参与程度和进步程度,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从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参与、运动素质、身心健康、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评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此外,评价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自省、自评、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3.6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不仅是为了配合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能在适当地面向学生开放中,给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施。此外,为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支持全民健身,学校也应选择合适的途径将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成员开放。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体育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以此支持场馆的运营和维护。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及体育社团的建设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一部分,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表演、培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
为体育教学配备必要的科技产品也是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技术动作学习起来很困难,学生的感知较差,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在电脑上安装一些软件,学生就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动作的模拟,去感知动作,进而掌握动作要领,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指导,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和资源,也是的课堂教学更加新颖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高尔夫、射击这样的项目来说,既省去了学校配备相应场地和设备的投入,也使学生通过模拟掌握了动作。
3.7 高校体育教学师资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高学历、熟练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运动技能,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引进新人才时提高标准,同时也应该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业务学习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教法研究、公开课、业务技能竞赛等,对于承担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的教师还应进行运动技术技能和训练方法等相关[本文来自于]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如教学情况、科研成果等的考核和评价。
教师本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师德,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 1 ] 甄子会. 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索及对策分析[ J ]. 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 2 ] 唐春芳.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方向[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2-124.
[ 3 ] 吴忠义,高彩云.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30 年回顾与思考[ 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87-90.
[ 4 ] 杨栋.
年十年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28-129.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18:00:04
网友评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类论文总排行版
本类论文本月排行
本类论文本周排行吉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吉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生产力迅猛发展的21世纪,体育教学要求实现科学化、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现实的,又是未来的事业。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也是体魄上的竞争,高校体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体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成功衔接,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技能和掌握一定的体育原理之外,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有决定性的意义,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体育和自身关系,坚持不懈地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把体育融入自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得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形成体育意识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吉林大学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初步得出结论:
1、通过R型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吉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七大主因子。按重要程度依次是强身健体、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审美情趣、社会环境、兴趣习惯、物理条件。
2、大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及影响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在不同的七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对其它六个方面的认识也有认识,但程度不是很深刻。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总体认识程度一般,参与意识不是很高,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3、当前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处于一种认识上的不足,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4、大学生参加体育的整体观念不强,很少考虑如何广泛地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运动机能来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好于女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G807.4【目录】:
ABSTRACT5-8
1 前言8-12
1.1 问题的提出8-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
1.3 概念界定11-1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4
2.1 研究对象12
2.1.1 抽样方法12
2.1.2 样本分布12
2.2 研究方法12-14
2.2.1 文献资料法12
2.2.2 问卷调查法12-13
2.2.3 数理统计法13-1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4-26
3.1 吉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状况14-18
3.1.1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14-15
3.1.2 被调查对象参加体育活动状况15-18
3.2 影响吉林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18-24
3.2.1 公共因素个数的确定18-19
3.2.2 公共因子的命名19-21
3.2.3 因素分析21-24
3.3 性别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24-26
3.3.1 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较24
3.3.2 差异的分析24-26
4 结论与建议26-28
4.1 结论26
4.2 建议26-28
参考文献28-3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振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常允涛;[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吴子艳;[D];苏州大学;2010年
朱玲;[D];苏州大学;2010年
周融;[D];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佳萍,林永辉;[J];福建体育科技;1999年01期
梁均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覃阳,季景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陈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杜忠杰,张美娟,杨明远,刘卫星,王玉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5期
刘艳霞;[J];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李小英;[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S1期
郑海娟,张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郭昇平,林芹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张永;[J];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东;陈兴亮;罗清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潘凌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陈光玖,张超慧,冯建强,唐书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纪进;徐雄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曾孔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马春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张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陆邦慧;黄家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余其刚,夏冬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赵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巍;;[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常海林;李雪凌;路正荣;;[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张智;;[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梁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张春武;王文丽;;[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秦春波;;[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颜非非;蔡嘉陵;;[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夏尧远;;[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利荣;沈月明;;[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王立平;;[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熙茹;[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赵学森;[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传友;[D];苏州大学;2010年
蒋莹;[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江广和;[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曲新艺;[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郭海霞;[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邵天诺;[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薛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孙金菊;[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房绍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柯海燕;[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陈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唐宝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张洪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赵立秋;[D];苏州大学;2010年
高洪;[D];苏州大学;2010年
代志星;[D];苏州大学;2010年
程一军;[D];苏州大学;2010年
朱存各;[D];苏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慧春;[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尹章豹,李可可,任敏,黄江林,严五四;[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陈冬梅;;[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胡爱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王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孙天明,许彩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朱卫东,叶巍,李文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潘志贤;孙明兴;李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安平;徐峻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姜志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祥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建翠;[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谭毅;[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赖锦松;[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李谦;[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黑新宏;[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翁兴和;[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袁音;[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江波;[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马云;[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纵艳芳;[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曙华;董斌;彭志辉;;[J];考试周刊;2011年05期
吴歌;;[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明达;[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琦;[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张艳利;[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曹峰;[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刘小锋;[D];西南大学;2010年
李鑫;[D];河南大学;2012年
王亮;[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建生;[J];福建体育科技;1994年Z1期
梁均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J];人民教育;1994年09期
陈安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史民德;;[J];体育科学;1990年04期
于秀;[J];体育科学;1997年02期
曲宗湖,郑厚成,张燕;[J];体育科学;1998年04期
赵立;[J];体育科学;1998年05期
王宗平,庄惠华;[J];体育科学;2001年01期
陈光明,王铁生;[J];体育学刊;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学文;;[J];体育科技;1983年01期
赵华铭;;[J];体育博览;1985年05期
孙宝庚;;[J];体育科研;1986年01期
潘莉;[J];早期教育;1999年05期
周建伟;[J];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张苓;;[J];体育教学;2000年05期
王相飞,宣金传,李磊;[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王维群,戴俭慧;[J];体育与科学;2002年04期
李冬;;[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2期
胡光霞;;[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丽君;;[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祝学明;;[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秦春波;;[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唐冬菊;徐英姿;卢琳;;[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王春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宣桃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王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郭莲英;黄希发;;[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刘忠恒;;[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王春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汪大昭;[N];人民日报;2005年
易达黎;[N];证券时报;2006年
田园;[N];昌吉日报;2007年
曹泓;[N];长白山日报;2008年
记者 赵晓清;[N];河北日报;2006年
李宥儒?黄莉;[N];宁夏日报;2007年
李玫;[N];深圳特区报;2007年
殷珂 通讯员
李景坤;[N];黄石日报;2008年
古丽玛娜提;[N];酒泉日报;2010年
张新恒;[N];昌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淑康;[D];山东大学;2012年
杨剑;[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曾晓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宋秀丽;[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罗湘林;[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朱伟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必琪;[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向勇;[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张捷峰;[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吕东旭;[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瑞琴;[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邵蒙蒙;[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张建宁;[D];苏州大学;2010年
李翠兰;[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王敏;[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祝鑫;[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梁兵;[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欧阳梅;[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周虹;[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胡卫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做人生的“竞赛者”--《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1998年11期
做人生的“竞赛者”
【摘要】:正无论在真正的运动会上,还是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当一个角色。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4【正文快照】: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人生比喻为运动会,把抱有不同生活目的、不同追求的人形象地比喻为四种人:“竞赛者”、“喝彩者”、“经商者”和“看会者”。“竞赛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参与竞争,敢于拼搏,实现自我,可敬!“喝彩者”总是为别人的成功欢呼喝彩,从没想到自己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启秀;[J];安徽教育;1980年03期
陈佐平;[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约翰·赫西
,徐锡龄;[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罗竹风;[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聪孙;[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杨沫;[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C.德拉康帕涅
,江小平;[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9期
张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庄铭咸;[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段合珊;[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燕;刘安丽;刘家恒;;[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王廷杰;;[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武小悦;王维平;高麟;李安国;;[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杨鑫辉;;[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符明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殷小川;;[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傅唤民;;[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简·马克林托克;游琪;;[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穆青;;[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陈建华;;[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韩翠荣;[N];安徽经济报;2000年
伏男;[N];天津工商报;2000年
;[N];北京日报;2000年
;[N];北京日报;2000年
平子;[N];北京日报;2000年
北京教育学院
关鸿羽;[N];北京日报;2000年
贾薇;[N];北京日报;2000年
徐冰;[N];中国保险报;2000年
陈勇光;[N];中国测绘报;2000年
刘金波;[N];中国测绘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喜林;[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刘海元;[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池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叶庆晖;[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赵晶;[D];苏州大学;2005年
胡绪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陈克军;[D];苏州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晓;[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梁添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洪浩;[D];河南大学;2001年
李波;[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王智;[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魏丕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陆泉芳;[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马俊霞;[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邵泽玲;[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许燕;[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完善体育活动管理
(&甘肃省初中体育与健康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全面发展与实现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目标的任务,就是要认识到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 课外活动拥有的时间大大多于课的时间。从灵活性上看,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锻炼中去,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学校近些年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对如何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网络,以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效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成立一个由主抓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主管,教导处负责检查督促,体育教研组组织实施,校医室、班主任、学生会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二、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内容广,在选择活动项目时,应综合考虑和注意以下几点: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即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田径和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等运动项目,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突出群体性和调节性。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活动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如趣味游戏、协调一致跑等。
3、兴趣性。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毽子、乒乓球、跳绳等。
4、季节性。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天,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将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保健气功等。
三、定期开展体育竞赛,提高课外活动质量
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才能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因此,为了有效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组织体育竞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障竞赛活动制度化、多样化。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合理分配在全年的各个时期,定期举行竞赛活动,并要求学生每年每人最少必须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以保证参与活动人员的普遍性。
2、竞赛过程规范化。课外体育竞赛,不仅是一个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组织竞赛的示范教学过程。因此,要使竞赛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并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到竞赛的组织方法。
3、以竞赛促提高。在课外体育竞赛中,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战术等运动常识。对此采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在赛前对比赛项目的技、战术及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解和辅导,并在竞赛过程中设立“体育运动知识咨询”,由体育教师来解答有关问题,有效地普及体育知识,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导向激励效应
1、确立课外活动管理目标。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建立一系列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如“课外体育活动检查与辅导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量化评比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
2、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根据课外活动的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借以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建议成立由教导处、体育组和班主任、值周教师、学生会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组,对各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在学校组织的运动竞赛中取得名次学生的运动技能状况进行评价;对各班学生的活动情况及身体机能情况进行评价。对这些评价结果利用板报、通讯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布,并在期末对各班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作为有关表彰与奖励的依据。
3、发挥表彰的激励效应。表彰与奖励对于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每年都应该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评选出“体育锻炼的先进班级”,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把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总体情况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定奖学金等挂起钩来,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奖”,对组织活动有新意、效果好的组织给予奖励。
五、逐步改善活动条件,促进活动开展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某校体育教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仅仅增加了跳远沙坑的数量,而没有增加课的时数和进行另外的辅导,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跳远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是改善活动条件以后,满足了更多学生参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修建了田径场、足球场、整修了篮球场、排球场、体操练习场地;增加了力量练习器械等一系列教学训练器材,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六、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不及格者延迟发给毕业证书,目前,我校每大周四次的课并不能够使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活动,享受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众所周知,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每次课40分钟,要使学生在课中达到动作运用自如是难以办到的,体育教学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活动是课的基础与延伸。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所有学生,上课应该有一定的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与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七、课外活动的有益尝试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有绝对的权威,要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抓两头,带中间  每个班都有一些特别爱好,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成立班级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锻炼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3、加大宣传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文化,使校园形成良好的氛围,结合学校在体育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的不断增加,及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添加和主管领导的重视效应,结合通过校园新闻、校刊等形式宣传,促使许多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活动,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体育委员和体育爱好者,这些人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教师可以在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并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八、课外的影响力   每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规划分别成立了篮球队,田径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班级的篮球尖子和运动特长生,建队初期,要求参加训练的学生有40多名,主管体育教师每周辅导3次,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许多同学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训练热情,通过参加涉外比赛,提高了我校体育知名度。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结论: ①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终身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 要环节; ②课外活动是实现学校目标的重要途径; ③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外的功能,必须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   参考文献   1、体育学刊,&&&&&& 1998.2   2、体育学刊,&&&&&& 1999.5&&& 3、中国学校体育,&& 2005.3
共同学习,提高认识,为繁荣与发展瓜州第三中学体育而努力!
谢谢大家参与!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群体活动场地申请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