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静听的意思石语这词的字面意思

您现在的位置:&&
静听石语的李兆军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 & & & 认识山东省著名赏石家李兆军,是《潍坊晚报》明慧荣主任引见的。他们来看江北最大的临朐奇石市场,顺便来我家探访,一个风度翩翩的四十余岁男子,走进我家一楼小院,明慧荣女士介绍说:&这个是潍坊的李老师,著名赏石、藏石家!&他,人厚道、谦和,似乎不善言谈,但从他寥寥几句话中,知道对奇石痴爱如命,有着很深刻的研究,独特的见解,达到了相当高的赏石水平。临走,他递给我一本很精致的奇石画册《静听石语》,说:&请冯老提意见!&从此,我们建立了友谊关系,成了我人生中最可信赖的石友。
& & & & 李兆军,山东省潍坊市的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有20多年的赏石生涯。与他同庄的叔辈、原解放军报社的文艺编辑、著名评论家、剧作家、书法家和诗人李锡賡,说:&李兆军,是个与世无争的&&谦谦君子&,通身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却爱石爱到骨子里,痴迷不输沈公(沈钧儒)&。李兆军愛石、藏石、赏石,确实到了痴迷的程度,与石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他崇石、愛石,朝思暮想,一石到手,超越珠宝属己;他寻石,翻山越岭,忘掉饥渴,;他逛遍了全国有名的奇石市场,尤其相距不远的临朐县江北最大的奇石市场,游览不计其数,常常找宾馆一住几天,细细观石,真诚交友,同临朐籍的著名赏石家李荣武、王同福,青州的李文德,在共同赏石的交往中,结为&铁杆&石友。他曾为采一石,攀上百丈悬崖,由于觅石心急,忘其危险,不慎跌落,亏得壁间树枝托举,拾得一命。他爱石如迷,真可谓不惜舍命也。在他的听石斋内,已藏精品之石300余块,几十个门类、种属。这些藏石,均来之不易,几乎扎紧腰带过日子,砸锅卖铁购进的。但就凭着坚忍不拔、奋斗进取、探索研究的精神,他在奇石界获得了显赫成就。历经十二年构成的《十二生肖》与《四大美人》、《岁寒三友》等石,在全国石展中分别获得了银奖、金奖、铜奖。出版奇石画册,他曾呕心沥血精选佳石,苦思冥想地撰文,亲自设计,自拍照片,选入百块代表性精品石,还有十几篇赏石文章。他的石友说:&兆军的每一石,都是他的至爱知音,述说着他的酸甜苦辣故事,回味着他风尘仆仆的跋涉与攀登,展示着他奔涌如泉的才思与仰高汲深的追求&.。
& & & & 李兆军赏石与众不同,多数赏石家是凭一双慧眼,观察分析而品评,产生联想,而为此石起个确切的名字。有的同古诗句、典故、奇特词语挂钩取名,有的效果也不错,而兆军比其他赏石家,多了一个超凡的赏石能力,就是用耳静听。他说,石头有灵性,有了灵性会说话,有心语,能唱歌。他在家中的石斋,只要无事牵扯,一坐就是一天,与石对话,听石唱歌,悟出了许许多多的石中妙语。如品赏《晨曲》一石后,写道:&一枚奇石好不好,要看它的品位高不高,石头是否会给你眼前一亮的感觉,像这枚风景石给我突出的印象,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世界万物被初升的太阳染上幸福的红色,形成某种意境,使观者展开想象与联想,这样的风景石自然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他这一感语,不仅仅来自早晨的观察,可能听到了晨风的声音,鸟啼的声音,小河流水的声音,甚至红日升腾的声音,才对此石有了确切的分析和定论。影视文学家、著名文化策划人张金旺先生,说:&一石一世界,一石一灵魂。让石头歌唱,让石头吟语,取决于您&&赏石的人。&兆军在赏石中,能听石语,同石交流思想,就在于他対奇石的痴迷,人与石的心灵之相通。正因这样,他赏石抓住了石之真谛,使其反映出真正的含义。在一块《梅》石题语中,开始他写了一句话:&有一种花是为雪而生存&。这句话,是对梅的高度槪括,点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金旺先生写诗赞曰:&看花何须揽春去,听石斋里觅知音/一石峥嵘千古痕,卧看岁月醉兆军&。
& & & & 李兆军,本来不是什么特殊人物,也没有授过老赏石家的传承,进过奇石研究方面的学校,就凭着自己的超人痴迷,观石之型,听石之语,与石对话交流,心灵沟通,终于成了中国奇石界的成功人物。不仅是山东著名赏石家,还是山东省观赏石协会彩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红丝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此,我衷心地祝福他在奇石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上一篇:[ 06-02 ]
下一篇:没有了!美而奇的石头,我一直视它为天生丽质的美人。
读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非常感动那位石痴邢公子。他嗜好奇石,偶与一块“四面玲珑,孔孔生云”的奇石结缘,便以生死相许,在六得六失中,情愿承受一切苦难,而奇石得遇知己,感其诚笃,碎身以报之。从头至尾,故事都精心勾勒出了一个“痴甚”的爱石者,和一个“有情”的奇石。&&
记得船行巫峡时,我看过云雾深处忽隐忽现的神女峰。神女的传说是灵石的又一生动再现,这块矗立于山峰上最大、最闻名的石头,所蕴涵的奇石文化是那么的丰富、深沉,充满魅力。有关神女瑶姬的异文颇多,但她始终是我心中圣洁的女神,她既未重返天宫,也未快乐地在人间生活,伴着滚滚江水,化为了巫山顶上的山峰,成了千百年来永恒的守望,她的故事让石文化更加有了生命和灵动。
天地有大美。早就听说落雨如繁花,花雨入地变成五彩砾石------雨花石的传说。有一年秋天,我随父亲到雨花台的石子岗拣雨花石,那些嵌在花间、藏于草下的雨花石,如玲珑可爱的少女,小巧晶莹,红的如火、黄的似金、绿的象玉,握在手上柔软、圆滑,叩之泠泠作响,闻之暗暗发香。我想收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专找扇坠大小的石子儿挑,配齐一种颜色便乐得手舞足蹈。待翻开父亲的口袋,石子大大小小,上面还有清晰的线纹,对着太阳照一照,红的如琥珀,那上面的线纹象红梅迎春图;绿的如葡萄,却分明描画着琼池芳草;有的石子儿象石窟里的坐佛,有的象湖滨夕照,颗颗都是妙品珍宝。
跟父亲拣石头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江南的烟子坝。烟子坝是长江边一片低沉的河床。当冬季枯水季节时,由于水位低,河滩上的石头就会全部显露出来,大如斗小如豆,一眼望不到边际。远远地,有三五成群的觅石者携篮提袋。大凡到这儿来的人都想拣几块石头回家。辽阔的天空、奔腾的长江、无边的石坝,和谐宁静地构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父亲每次都很有收获,拣到了他至今仍为之得意的几枚奇石,如:奥运火炬,如:春芽。那枚火炬石,通体鲜红,色彩纯正,上端有一处残缺,增添了火苗燃烧着的气势,父亲喜欢极了,当时就给它命了名。还有那块墨绿色的石头,父亲把它抱回了家,洗净后,整天放在案上倒过去、正过来地看,突然有一日惊喜地发现,它竟然是树上的新芽。
清江的河床,也是一片奇石的长廊。我踏上这片河床时,惊奇它的石子竟然都朝着一个方向伏倒。从脚下的石头开始,向远望去,每块石头都是上小下大向东方倒伏着,如向日葵在虔诚地朝拜太阳;如天生丽质的婀娜少女,温柔地展示曲线,合着天籁之音表演舞蹈。毛毛细雨沾衣欲湿,每块石头都晶莹润泽。她们是天地的珍宝,是日月的精华。在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艺术面前,我也成了匍匐于地的膜拜者。父亲在这片以“虎”为图腾的土家族的土地上,竟拾得了一块虎爪石。这是一块石质为灰质岩,形状酷似老虎脚爪子的石头。这块石头成为了父亲精品藏石中的镇家之宝。
“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美石,“沉睡山涧万千年”的奇石,发现它也并非易事。如我,觅石的地方去得倒不少,往往是选了一块又一块,捡了一个又丢一个,从没得到过象样子的石头。对于石头,父亲有他的一套理论。一看:瘦、漏、皱、透或形、质、色、纹;二靠:感悟。父亲说这条最重要。就如观看京剧表演,现实的生活在京剧戏台全用“写意”的手法去营造。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以鞭代马、以桨代舟;三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转一圈就算越过千山万水。全靠自己用心感悟。
悟性有高有低,但不论怎样,我觉得头顶湛蓝的天空,脚踏松软的河沙,耳听淙淙地流水,走进大自然的河滩石坝,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的一件美事。兴许,在这闲情逸致的不经间,偶尔地低头,还会邂逅一位清华绝代的美人,能拾得一件价值连成而众人视而不见的珍宝呢。
静听石语&安闻其声
——谈蔡静安赏石的艺术风格
题记:蔡静安,1928年,湖北宜昌人。曾署名壹舟,墨缘轩主人,别号静庵。自幼酷爱书法,早年从师徐艺生,始从厥黄入手,继而临习郑文公、张猛龙、曹全、石门、嵩山高灵庙诸碑,寒暑不辍,五十春秋。雅好篆刻,于雕事之中,渐悟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道理。刻印之始,潜心研习古籀,于秦篆之流畅、汉隶之伸张,魏书之雄强,更得益其浑厚古朴之气。对晚清诸家,更精心揣摩研习,独有心得。其正草隶篆,兼而擅之,尤长于篆隶。其用笔疾涩互渗,险峻峭拔,结字森严平整,灵动洒脱,布白疏密避让,极富金石之气。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展,并结集出版。于金石书法之暇,钟情奇石收藏研究,近年数次深入三峡,收寻奇石,藏石甚富。是全国书协会员、湖北书协理事、宜昌书协副主席.
宋代画家中,有爱石如疾如狂者,如大书法家米芾,世传此公曾着礼服拜石,认石头为自己的丈人。我市著名书法家、古稀老公蔡静安虽不至于痴狂,而他所居住的“墨缘轩”却是用石头砌成的。
在蔡老家中坐下,抬头便能望见厅壁上挂着的一帧“静听石语”的金刚砂喷刻书匾,刹时,便觉自己的身份也高雅了几分。望着那些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温儒典雅的石头们,竟不敢高声起来。
老实说,我不玩石,也不懂石,却在蔡老循循善诱的言谈中,悟出了一些赏石的艺术风格。尽观他家所有的石头,没有一块被命名的。蔡老解释说,中国石具有象征性,我捡的石头讲究浑然天成,从不雕凿,欣赏者应该依仗个人的智能、修养、兴趣,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地透析、把玩,尽享其审美意趣。呵,这就是蔡老的“抽中有象”,在确定中保留不确定。我想,这些似是若非的石艺品之所以令人感兴趣,妙就妙在它的似是若非。正如苏州园林厅堂里那些带花纹的大理石磨片本来并不是“画”,但一旦把它按一定角度嵌入画框,那些抽象的花纹便获得想象的灵性,在观赏者眼中幻化成了山山水水。蔡老赏石,不苟牵强,却把美的享受和意趣交给了赏石者自己去把握,这也是艺术上的一种“不教条”主义。
在卧室的博古架上,我看到一组红绿黑三色的石头,石质细腻,光滑锃亮,独具魅力。蔡老说,这是一组福、禄、寿石。我说你不是不命名吗?蔡老解释道,这不是命名,而是以颜色取义,红喻福,绿寓禄、黑为寿。尤如梅花喻英雄,年年有余(鱼)一样,赏石也是要带着禅释思维的。听着这些莫高精深的解释,令人陡生一种空灵的感觉,暗自思忖,别看这几斤重的顽石,里面的学问却多着哩!
蔡老告诉我,现在大多数人玩的是雅石,以趣味性为主动权;我玩的是贡石,摆在茶几案头,以展示观赏为主。蔡老收藏的石头,依我“门外”观看,大部分都是“乱石”。他却笑着回忆道,那年与一位朋友同去长江烟收坝捡石,朋友在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上摩弄一阵后扬长而去,蔡老随后看到,眼睛一亮,这是一块绝好的石头呵!果然,这块石头在后来的展览中获奖,被专家鉴定为全国罕见。蔡老认真地说,捡石头可不是乱捡,要有审美意识,想象能力,博大胸怀,渊厚知识等,个中奥妙,只能意会,不可言状。没有与石头灵性相通的缘气,精品摆在你脚下你也会视而不见、一脚踢飞……
一席话,说的我脸都红了起来。
辞别时,再看一眼墙上那块“静听石语”的砂刻书匾,似乎听见了蔡老与那些石头们在窃窃私语,情声相融,叩人心弦!我忽然觉得蔡老不也像一块石头么,像一块什么石头呢?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他虽“似是若非”,但却“抽而有象”。真的,我也说不清楚了。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赏石之风古已有之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形成了传统的赏石文化,进而影响到海外.时至今日.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成立有国际爱石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饰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一块佳石,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不歇的舞.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无不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东方J赏石文化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以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见长.其观赏主体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
发表评论:
馆藏&2926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静听石语》得新知
《静听石语》得新知
《静听石语》得新知
&&& 在民间,有好多令人敬仰的书法家,他们不计名利,一心研究学问,直至暮年,仍然坚持。深居安阳市一个居民区的老书法家石语翁(傅江)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袁海涌的一次拜访,两位书法家一见如故,就成了忘年交,这幅《静听石语》就是袁海涌为傅江老人题写的。
& 傅江,艺名石语翁,又号红泥道人,斋号语石山馆。1923年出生于河南长垣。幼年求学西安,抗战胜利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肄业。在西安求学工 作三十余年,期间识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黄君壁和赵望云等艺界名师,并亲见他们驰颖染翰,得到他们教诲。70年的创作实践中,石老不断创新,将自己在诗骚、篆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深厚学养融入篆刻,其作品苍劲入古,大气磅礴;花甲之后其作品几不参评;晚年筑庐故都安阳,闭门读书写字,研讨殷商甲骨、陶 皿,更以甲骨文之章法韵味溶于金文之中,年逾八稚而西霞犹明,人书俱老而孜孜不倦。
&&& 虽然石语翁的名字在京城书法圈很少听说过,但袁海涌曾在参观安阳殷虚博物馆前广场时曾接触过这位老先生的作品,他那苍劲入古的篆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书法古而不泥,创新而不野,在袁海涌看来,石语老先生的书法在安阳乃至全国都是一流的,是难得的墨宝,当时,一种敬仰之情就油然而生,总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拜访。这次终于在安阳朋友的安排下如愿以偿。
& 在石老的居所,两位书法家两位书法倾心长谈,随后,石老首先铺纸润笔,用娴熟的甲骨篆笔给袁海涌写了一副“潮生玉马,沙涌金鳌”八个飘逸潇洒、苍劲古朴的作品,并谦虚地题下“海涌艺友雅正”的 款识。&为了礼节性的交流,袁海涌也酝酿为石老创作一副作品作为回赠。于是袁海涌结合石老的名号“石语”为石老创作了一幅《静听石语》。
& 《静听石语》是行书作品,在创作前,袁海涌首先对全篇布局进行思考,诸如篇幅大小、内容、字数、书体乃至字距,直至最后落款盖章等各种因素,他都考虑得很周全,再加上线条的流畅,运笔的熟练,整个作品看起来给人静动相宜的艺术美享受。
发表评论:
馆藏&290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静听石语这词的字面意思_百度知道静听石语的出处是什么啊,很喜欢这个词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石语珠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