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不准的笑话为什么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专家:四大原因引发偏差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专家:四大原因引发偏差
华夏经纬网
  天气预报有时却令人失望。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与困难?记者多方探访,告诉您――
&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
  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在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20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几乎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我们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有的态度非常严厉。”杨贵名对记者说。打电话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抱怨的主题却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道是无晴却有晴
  北京几次漏报、空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落了空
  在中央气象台所处的北京,天气预报“不准”的例子就有不少。3月18日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实际最高气温比前一天的预报值偏低5℃―6℃。3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夜间有雨,然而,这场雨第二天早晨7点40分才开始下,导致很多人在上班途中遭到雨淋。
  更让气象工作者尴尬的一幕,出现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天气预报那天是阴天,结果北京城区却下了小雨。很多人来到中国气象局参观时,发现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撑着伞接待他们。
  实际上,最近几年,北京还有几次漏报、空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日的小雪、日的暴雨以及2005年对麦莎台风影响的预报。这几次不太准确的预报,或造成交通大瘫痪,或导致市民做好准备迎战“十年不遇的暴雨”,结果却落了空。
  据了解,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现象,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搜集了不少讽刺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段子”。有人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有书卷气的嘲笑了。”
宋英杰说。
  天气预报不简单
  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还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预报员水平有差异,这些都会造成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确呢?
  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概率预报反映不确定性,更为科学;预警信息还难以在有效时间内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专家指出,人们认为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对降水等气象要素实行的是概率预报,例如,“明天降水概率为70%”等。而在我国,北京等地曾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率预报,但由于人们不适应、不理解,概率预报不久就被取消了。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总经理石永怡在国外参观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时,看到气象专家预报说:“这一地区的雪,可能下,也可能不下。”
石永怡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预报,是比较科学的做法。
  专家们还指出,我国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这不仅不利于防灾减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天气预报“不准”的印象。
  不同的天气系统,其可预报性时效是不同的,例如,对于局地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大风等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提前48小时以上报出它的具体位置、强度很难做到。
  “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生成到结束往往只有几个小时,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预报。”矫梅燕说,“发达国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效也仅是十几分钟,虽然预警时间短,信息能及时传到人们手里。而我国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解决,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将预警信息发到用户手中,使他们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例如,北京市日的暴雨,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发布了预警,但当时很多人没有获得这个信息,导致莲花桥等地大量车辆被积水所淹。
  北京“7?10”暴雨后,解决了电视插播气象警报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气短信是收费的,气象部门希望能与通信部门特别是移动通信公司建立天气临近预警无偿发布机制。
  准确率提高需长期努力
  2010年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
  去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技改总体方案中,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性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等。
  按照中国气象局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将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齐备先进、结构完整优化的集约化、研究型和开放式天气业务技术体制,形成天气业务在国家、区域、省、地、县的有序布局,天气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气业务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届时,气象部门将综合利用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信息,实现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和相关灾害的全天候连续监测,监测预警率达80%以上。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大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定量预报业务,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大气要素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4天降水预报达到2005年3天预报水平;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质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5%。(刘毅)
来源:人民日报
转自中新网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新闻排行
&频道特别推荐您好,分享的企鹅
为什么天气预报经常不准?
Q:为什么天气预报经常不准?A:天气预报属于预测科学,从科学规律讲,预测科学不可能完全准确或者永远准确。现在的科技水平,特别是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侯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肯定会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小编有时候提醒大家隔天要降温,但是隔天还是那么闷热,这真的不是小编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到底难在哪里?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正是由于大气的千变万化,人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和掌握大气运动规律。对天气情况进行诊断预测,其准确性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呈逐步精确的趋势,准确率不断提高,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以前只是单纯地靠把脉等诊断,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CT、B 超等科技仪器,准确性大大提高了,但仍会有不准确的情况出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有薄弱环节总体上,目前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相对薄弱。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还不适应预报预测和服务的需求,一些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往往捕捉不到,以至于漏报。虽然有时候不准确,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到2017年初,广州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将由92%提升至98%以上,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由84%提高到88%,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或超过95%,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提前40分钟左右发出。昨日,《广州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广州市气象局局长梁建茵透露,为提高预报时效,“天河二号”会派上用场。广州市气象局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实施“广州气象惠民工程”,实现“从被动防灾减灾向主动风险防控、从传统式服务向智慧型服务、从单向信息推送向交互式联动”的“三个转变”。此外,根据《方案》,广州将推进街(镇)气象防灾减灾网络联动机制建设,街(镇)一级承担气象等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和反馈工作,并将气象服务进网格纳入基础网格的入格事项。广州将加强直通网格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自动化水平和针对性,保障预警信息“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直通式渠道主要包括语音外呼、自动传真、手机短信、专用网站、甚高频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六大渠道,服务对象包括联动部门、重点行业、专项服务对象、应急责任人、信息员、网格员以及学校、医院、工地、公园、交通要道、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和社区网格等。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天气监测能力,升级改造雷达系统;重点引进和开发更准确的预报模式;加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提高预报时效;提高预报员能力,加强队伍培养。今后能否分区域预报空气质量?技术上可以实现天气预报同时覆盖空气环境质量预报,在不久的将来,分区域预报和预警也可以做到。来源:广东天气、南方都市报更多资讯请关注“广东发布”微信公众号(gdfabu0710)↓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网友们,你是不是也总疑惑:天气预报为何老不准?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8:48:10&)
2182字(9167/45)
( 19:57:12)
( 18:58:09)
62字(22/1)
( 19:02:46)
58字(34/0)
( 17:57:39)
93字(15/1)
( 18:03:40)
70字(17/0)
( 10:42:32)
31字(10/0)
( 09:02:49)
( 23:38:40)
( 23:17:02)
133字(41/0)
( 23:09:39)
37字(243/0)
( 21:53:34)
94字(46/0)
( 21:31:56)
( 21:33:33)
31字(27/1)
( 21:34:52)
16字(41/0)
( 19:45:36)
19字(97/1)
( 19:50:10)
29字(19/0)
( 17:27:54)
( 16:33:14)
( 16:31:10)
234字(10/0)
( 16:23:23)
201字(32/0)
( 15:38:46)
12字(23/0)
( 15:30:43)
( 15:23:23)
24字(33/0)
( 15:09:20)
( 14:26:13)
( 13:21:39)
30字(38/0)
( 12:56:47)
81字(25/0)
( 12:21:47)
( 11:56:33)
( 11:37:55)
61字(11/0)
( 11:32:34)
61字(48/0)
( 11:05:31)
15字(33/0)
( 10:54:41)
( 10:56:11)
( 10:30:43)
( 10:25:24)
( 10:18:35)
24字(55/0)
( 10:16:19)
( 10:13:57)
49字(18/1)
( 12:23:09)
71字(15/0)
( 10:06:44)
( 10:06:08)
( 10:02:21)
17字(24/0)
( 09:38:07)
( 09:19:41)
18字(17/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天气预报为何有时“报不准”_网易新闻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报不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讯 (记者 刘宇男)在22日的“世界气象日公众开放日”活动上,省气象局副局长陈云峰向公众讲解了天气预报不能完全准确的原因,主要受观测资料不足、数值天气预报的计算能力、仪器准确度等三大原因的影响。
陈云峰介绍,天气预报需要广泛的气象观测资料来支撑,但一些地区受地形限制,观测点很少,比如海洋上、青藏高原地区等。观测资料不足,会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同时,仪器不准、需要修订,也会影响预报准确率。
目前,全世界普遍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把大气作为一种流体来对待,建立大气运动方程组,通过“解方程”得出未来的大气状况。陈云峰说,解方程的过程中要简化方程,不简化就无法计算,但如何进行参数取舍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方程解得好不好、数值计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他认为,目前欧洲的数值天气预报能力在全世界领先,中国的台风预报能力较强,去年中国台风预报距离误差只有70公里。
陈云峰还强调,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群众的理解与气象业务上的标准有差异。比如一个区域在下雨,但隔一条马路的位置没有下雨,群众可能会认为预报不准。但在气象业务上,判断预报准不准有相应的站点比例要求。“在一个大区域的多个观测点中,如果下雨的站点达到一定比例,在气象业务上就算是准确预报。”陈云峰说。
作者:刘宇男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周天气预报准不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