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介绍川藏线骑行攻略骑行类型的传记或者教怎么骑行的书籍么

关于骑行川藏线自行车驮包的疑问
高大威和波尔便宜一点
选高大威,谁用谁知道。:lol
我买的是防水驮包,尼龙压胶的那种。外贸货,300多一对。美国亚马逊有卖,折合人民币大概1000元左右。
GDW驮包应该更结实些,但是我没用过。
我用GDW的驮包,什么雨都不怕。
站长推荐 /1
美意杨洋单车骑行千里,骑乐连年两轮滚红尘。小编在这里祝美骑论坛所有的车友们,在17年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骑乐无穷家和万事兴啦~
论坛管理员
户外骑行有风险,BIKETO提醒你购买
&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川藏南线,全程骑行,求教!_骑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86,606贴子:
川藏南线,全程骑行,求教!收藏
本人明年准备沿川藏南线进藏,全程骑行,求教各位友友,自行车和各种装备的配备,谢谢!
CGWANG原画培训 「零基础全额退费保障」,原画名企委托培训,高薪工作不是梦
既然打算去西藏,自己也做下下功课撒··最好的就是去看别人的游记
恩,这个我在看,我现在疑惑的是到底选什么车…
车基本的就可以了,一两千车都相差不到哪里去··主要人重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骑行川藏(大旗猎猎)【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书籍作者:
书籍出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书籍页数:
书籍ISBN:
书籍人气:
推荐指数:
骑行川藏天涯社区百万热帖、非诚勿扰人气嘉宾超热力作!  热情的人,万里骑行中映秀送药,深情的人,珠峰下埋葬情系之物,自由的人,险难中放飞空灵的心。帖子主题:川藏线骑行技术及训练攻略
共&425&个阅读者&
军号:1778473 工分:9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川藏线骑行技术及训练攻略
文章提交者:lijun644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296-0-1.html
文章来源:原文地址:& && && & 一个一米八多个头刚毕业的学生骑着一辆17英寸的自行车。吃饭的时候,我跟他讲:“你的车小了,标准的数据应该是腿长乘以0.885。”这位小哥一副受不了刺激的样子嚷嚷:“别跟我说数据!”不说就不说吧,我觉得他可能受够了上学的苦,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理解——但是,一个做工程技术的人讨厌数据,是不是让人不放心呢,会不会楼歪歪呀!后来,讨厌数据的小哥从青岛出发,去了拉萨,原来他和我们骑行不过是练兵呢——连基本自行车尺寸都不愿弄明白,就这样去了川藏线。从前一起骑行的同伴十分关心他的QQ空间动态,谈到他时,一脸兴奋的样子,仿佛自己去了西藏!我没有理会,反而替他担心起来:车子不合身,会不会影响骑行效率或增加受伤的机率呢,长途呀,这可不是在家门口耍!川藏线的骑行技术攻略& & 有一次跟骑友说起自行车的5大核心技术,骑友十分好奇,问:“除了踩踏,还有什么?”我说就逗他说,还有刹车,好像还有转向——骑友笑了,但当我说到还有平衡和观察这两项的时候,骑友不笑了。你没有很好的观察路况,你就不能很好的骑行自行车,顶尖选手可能会关注公路的交汇处(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甚至不关心15米的地方和周围的情况。我的骑友连我停在路边休息都没有看到,只是埋头骑行自行车,就像耕地的黄牛。我笑了,说:“你要放轻松,累了就休息,骑行自行车就要看路上的标记,刚才我告诉你在这里(17公里路标处)休息的呀!”& & 有人说爬坡是不能看远方的,这是某些骑友的看法。骑行自行车应该看着你要去的地方,就算团队骑行也是这样,否则太危险,尤其是随着速度的加大,你还要调整视线要稍微看远一些。如果去一趟川藏线,你只是门头骑行自行车只关心脚下的路,还不如在家听着音乐在骑行台上健身呢!& & 长途骑行和一般休闲骑行的区别很大,从自行车设定到姿势和发力方式都大不一样,转向和刹车及平衡我们就不说了,只说核心中的重点:踩踏。台湾功学社谢校长认为应该借助体重踩踏,应该要“浮”在车座上,而不是像普通通勤骑行那样将体重“浪费”在座垫上,但这个要领在川藏线似乎并不常用。可以作为不同姿势调整一下身体,休息一下,但主要还是要靠变换档位进行骑行。世界顶尖车手在山地赛可能10秒就要变换档位,在川藏线骑行如果不会正确应用档位节省体力,那么就真的是骑着“单速车”走川藏——传说中的怪人啦!& & 川藏公路上的坡不大,美利达勇士550爬坡性能稍好一点,实际捷安特ATX670也完全够用,关键还在于合力变换档位,我就见过一个骑友,他都没用过自己那辆勇士550的一.1档,因为那个档位齿轮比落差较大,不太好挂上去——这就是他经常推车的原因。川藏线虽然坡多,但没有陡坡。环意赛的陡坡连职业车手也要推车,川藏线都可以骑行,如果你掌握变速技巧的话。在家里训练的时候,一些初学者说这个坡上不去,可是换个档位都上去了,并没有远远看着那么难。& & 初学者能让人们看出新手的地方,一是动作不自然,二是踩踏过于用力,三是踏踏动作不标准。脚部外八或内八自己就可以看出来,膝盖外八或内八自己也可以看出来。还有就是别人看不出来的动作,比如有人骑行自行车是一脚一脚的大力踩踏,这样容易堆积乳酸,也就是说容易产生疲劳,不如顺畅地飞快划圆来的更有效率,道理简单,只是初学者容易忽视这种区别。还有就是上身放松,手臂和肩部要放松——这样说初学者也大惑不解,他们认为会一放松就倒了,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力。实际爬坡时,面部表情绝对可以和平路一样。同样道理,手臂用力但不是紧张而僵硬的用力,不是时刻紧握车把,就是我们放松状态。初学者的动作都是明显而僵硬的,但经过长久训练,慢慢就会自然很多。但是,也不能否认人的适应性,如果用错误的骑行方式进行川藏线这样的长途骑行,问题更明显一些。& & 川藏线的上坡和下坡的技术应用比较多,潘塔尼摇车一路上山的动作就不要学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坐在车座上吧。下坡的动作可以看一下坎切拉拉那段著名的下坡秀,教科书一般的动作可以让人铭记在脑海。& & 下坡的危险除了怎样使用刹车之外,还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及弯道技巧,因为直线行驶就算速度稍快或刹车不当,一般也不会出现弯道那样的令人心惊肉跳的险情,还有就是路况不熟,不了解前方的情况,也是造成悲剧续演的原因。张书豪在怒江72拐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掌握好速度,速度快,你刹后轮会左右漂移,刹前轮要重心后移,前后混刹有人说前9后1有人说7:3,却都不说使用条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个比例,不超过30公里的时速前后刹车力量比例为6:4左右,前面的刹车力并不需要很多,并且进入弯道就不要刹车了,进入弯道之前控制住速度。& & 基本的骑行技术没有掌握,会影响到川藏线的骑行。我们可以在提前拉练,没必要在川藏线上硬撑的,硬撑或苦苦挣扎都不代表意志,意志应该是一种自信和良好的训练。骑行川藏线前的体能训练& & 经常运动要好于不运动,但是,不运动的受伤几率要小于错误的运动方式。自行车骑行用于旅行,是体育娱乐项目中要求较高的类型或项目,与平常周末骑行方式有区别,川藏线这样的旅行类似于自行车赛事中的多日赛,在自行车比赛中,能够称霸古典赛和CX赛的选手,和三大赛的优秀选手并不是同样的运动员,多日赛的要求更高一些难度更大一些。同样道理,川藏线骑行也难度更大一些。台湾谢校长说的333制式或3312制式优质自行车锻炼方法,也许不够,可以视情况加大训练频度,并找一些有坡度的公路进行针对性训练。可能我们一辈子只去一次川藏线,为什么不好好准备自己的体能呢?人们过多关心装备上的物品了,对于体能和沿途风景知识的掌握得也不能太少。& & 长沙学生辛晨14天完成了川藏线骑行,但是他的体能训练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辛晨说他在校时,每天去附近海拔500米的黑糜峰上山下山3次。绵阳43岁交警何伟在挑战川藏线之前几个月,就每天锻炼2小时——“下班后,我到富乐山后去骑行自行车,那里有山路。”何伟和队友只用了12天的时间,每天骑15小时平均200公里左右。这两位骑友都谈到的山路,就是一种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大多数人骑行川藏线不是挑战和比赛,而是休闲、娱乐或好好看看风景,只是旅行也要有好的身体作保证吧,如果要选择自行车长途旅行,还是要认真得练习一下自己的技术和体能,而不是跑到川藏线上临时抱佛脚。少了看风景的心情和感受到的几乎都是劳累,或者回来之后再也不骑行自行车的厌烦——难道骑行自行车不是一生的运动和一生的快乐么,为什么一次长途就将身体累垮掉!川藏线上的体能恢复是决定性的因素& & 年纪轻,无疑具有体能恢复较快的优势,但是这种年龄优势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按照美国教练老乔(台湾人翻译为乔福瑞)的说法,只能排在第四位。休息、饮食和正确的运动方式也决定了你的体能恢复的好坏,进而决定了你是否可以坚持到拉萨布达拉。& & 休息&&途中的休息分为单日的途中休息和整个旅程的休息,休息和骑行一样重要,你不能因为没时间,就将整个28天中5天休息调整日取消,你可以在某些路段搭车,也不能取消休息,良好的休息让你恢复体力。过去的观念是骑行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身体经常性的疲惫不堪,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难道需要的不是一个舒适的旅程,而是痛苦的的坚持吗?这太不符合基本常识!人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并不是超人。& & 如果我们提出休息的原则,一定有人会问多久休息一次,多久呢?一般是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但是有的时候可能半小时都困难,那就要看情况了,在你根本骑不动的时候,你一定要找找原因吧,综合考虑身体、自行车或天气路况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是天气或路况太恶劣,就下来推车吧,别骑了。推车和搭车我们都可以看作自我保护行为,如果体能下降,这种休息的方式不错呀!& & 有人搭车会影响骑行的人的休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概只有单独一个房间才能更好的休息,否则只能讲道理,请搭车的人让自己睡个好觉。恢复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泡个温泉,可以听听音乐,可以自己做一下按摩,可以写写骑行日志......都算一种休息的方式。川藏线上最让人莫名其妙的装备是记号笔,据说掏出来在石头上乱涂乱画,可以解除一路上的疲乏!& & 饮食&&在周末骑行的时候,如果你吃一些零食,有人会笑。川藏线上提到吃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说吃不饱,但是也不能吃饱吧。人吃八成饱就好了。行走川藏线也不该吃得撑着,为了防止每次都吃撑着了我们应该采用多餐少吃的策略。饮水也是这样,不能一次喝个够,而是每次休息都要记得喝水,不要说自己不习惯喝水——如果你知道饮水和饮食都关系到你的身体恢复和体能,你是不是会更加重视饮食,而不是路上简单的馒头榨菜来应付。骑行前半小时要喝足水,骑行后两小时要吃点东西,还有就是& &要注意睡眠的质量和时间。这些内容川藏线上的骑行者很少提起,似乎也过于大意一些。& & 运动方式&&2009年,在巨大集团董事长刘金标的京骑沪动骑行活动中,你可以看到大量他们热身活动的照片,而我们的川藏线骑行活动中这样的事情还是闻所未闻。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可以减少运动伤害并提高骑行效率,正规比赛运动员也会进行热身,并且是抓紧时间热身。我们是怎样唤醒自己的身体的呢,是想象么——想象也是有用的,早晨想一下一天的安排也好。只怕我们盛行的是一种错误的运动方式。人们会显摆自己不吃早餐,会炫耀自己用高档位爬坡,会拿自己裆部需要垫着卫生巾来证明自己意志坚强......实际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如果骑行姿势和车座调整到位,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你可以穿骑行裤或抹凡士林,就是不该使用女人用的卫生巾,这太不专业了,这样的资深骑行者,很难令人信服。& & 能够组织大家开始骑行的时候进行热身,在骑行途中不可以长时间休息或者立即坐下来,而是随意走走活动一下更好。除了热身和整理运动之外,也可以在开始或结束的半小时适当放缓运动强度,而不是像一个初学者,看见别人在一天骑行结束前减速时,乘机偏要显示自己的体能——这个真的让人觉得外行。平常周末骑行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有“骑王”之称的丁涛已经是第11次挑战川藏线了,他认为在高原上一时猛冲会让体力透支,他骑着公路车在挑战8天的川藏线纪录。& & 除了乱扔垃圾之外,川藏线骑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骑行技术,看越多的帖子和游记,就会发现他们几乎不谈技术,照片倒是很多,但想看到对于名山大川的描写也比较难.....讨厌数据的小哥建议别人上网看一些帖子,不知是什么意思?侯小勤在自己的文章《追风散集》中对这样的骑行者十分不屑,认为他们的水平只相当于自己小学六年的水平。讨厌数据的小哥回来后再也没有参加我们的周末活动,真的不知道他说的看帖子应该怎么看。川藏线不过是一条国道,失业者、退休者和一些放假的学生和老师等基本都可以去,为什么被炒得这样热呢?!美国垮掉一代的最主要作品《在路上》被拍成了电影,导演加入了一句原著没有的话:我是一个年轻的作家,渴望飞翔!我们不是作家,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但我们依然渴望,渴望用自行车在大地上书写传奇——技术么,谁会在乎,我们有的是青春可以挥洒!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川藏线骑行技术及训练攻略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川藏线骑行技术及训练攻略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藏线骑行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