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师,缩短把立能提高车把的灵活性改造吗

详细图解把立高度调试
14:42:56&&&来源:&&&作者: David Rome(单车界:Zibow译)&&&评论: 点击:
小编在试骑前,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调节车把高度。因为通常现成的车把提供的都不是最合适你的高度。
骑手通常会重视座垫高度、胎压、车把角度和避震调节,但很少会意识到车把高度的重要性。车把高度也就是座垫离地距离,即座垫面与车把的距离,或高于或低于。高手们的车把普遍比座垫低,而休闲骑的骑手通常是正好调转。
一般而言,低车把能减低人体中心重力。更多力量施加于前轮,牵引力便加大。此外,低车把还能使人体处于两轮间更中心的位置,这样能加强对车的操控性,尤其在攀爬时。在越野时,特别是配大尺寸轮胎(29er),低车把的好处更能突显。
不过物极必反,车把过低亦会造成对车失控。好在探索适合的车把高度既容易又免费。下面的向导适用于压入式车把和碗组。如果你的把立上有螺丝穿过前叉转向管,那就应该是压入式的了。
-&&&&& 所需时间:15分钟
-&&&&& 难度:容易
-&&&&& 所需费用:0
-&&&&& 多用工具钳或一组六角匙
-&&&&& 扭力扳手或预设的Torqkey扳手更好,特别是用于碳纤或其它轻量的组件
-&&&&& 有些品牌的把立,如Zipp和Ritchey,需要T20或T25内六角扳手
垫片先动:调节车把高度的第一以及最容易的步骤便是移除内置垫片。
这个把立有两个垫片。圆锥形组件是碗组培林盖,如需要更低的车把高度,你可以购买更薄的。
碗组垫片置于前叉转向管上,有助在调试时施压于碗组培林。一般的车都有20~30mm的可拆式垫片。把立的螺丝都是标准型号,左松右紧。
1. 首先将车固定,然后扭开把立后的紧固螺丝。
2. 拆除把立上盖,通常这步是用5mm六角匙。
3. 将把立拆出。
4. 根据想调节的高度,增加或减少垫片。
5. 将把立放回,然后将刚才取出的垫片放置在上。
确保前叉转向管与把立端有3~5mm距离,这样碗组顶盖就有足够的空间施压及预压培林。如果没有看到这段距离,检查下有没有放错垫片。
6. 然后就是放好顶盖、螺丝,扭紧。顶盖螺丝的作用是对碗组培林进行预压。太紧,车把很难转动;太松,车头震动感会很明显,还会有异响。
7. 下一步,调准把立与前轮的位置,这样车把才能与前轮对准。这步需要点耐心,跨站在上管会有利调试。
(版权声明:本图文转载于国外同行网站并已注明出处和作者,由单车界转载编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标示出处并注明:单车界编译 )
相关热词搜索:微博关注:
把立高度怎么调节到最好位置
发布人:lihaitang&&&发布时间: 09:24:58&&来源:&&&&点击:
现在很多的自行车都是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设计的,然而更多骑车的人不是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竞赛类型的自行车的配置和车的装配并不一定适合于长途自行车骑行爱好者。
  现在很多的自行车都是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设计的,然而更多骑车的人不是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竞赛类型的自行车的配置和车的装配并不一定适合于长途自行车骑行爱好者。
  几年来,新型的公路自行车设计趋势都是更长的上管和更小的车架尺寸,这对于要求最快速度的比赛选手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可以获得更小的空气阻力,当然对于周末运动员高强度的骑行来说也很好,但是对于长途骑行的爱好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比赛的目标就是奖杯,选手们的大腿和上肢的配合,保持着高强度和高传动比的蹬踏,尤其是在激烈比赛冲刺的时候。像这样激烈的骑行方式,并不适用于长时间在车座上的人。
  自行车旅行爱好者骑行的距离会更长,但是却不会有这样剧烈的蹬踏强度。长距离骑手并不在意速度有多快,而是耐力,当然要避免过度的劳累。长途骑行的人,更多的时候身体的姿势是垂直的,对于不同的年龄,身体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相同的道理,初学者和不经常参加骑行活动的人,都不会喜欢车把低的位置,因为他们会不舒服。
  为了达到舒服的位置,通常的办法是换把立,这样就可以升高车把的位置甚至接近车座的高度。
  调节你的把立高度
  许多的&公路型&自行车使用有纹的前叉,固定的方式是有纹的把立有一个楔子,插在前叉立管里面,然后把立调节到合适的位置以后,通过旋紧把立顶端的螺丝,同时带动楔子向上移动并固定在前叉立管中,这样就可以固定前叉和把立了。
  松开把立顶端的螺丝,一般使用六毫米的六角扳手,把立可以在前叉立管中自由的调节。有的时候可能你松开了螺丝,却没有松开楔子,这时候只需要使用木块或橡胶锤甚至你的手掌,在把立的顶端敲打就可以了。
  旧款式的把立使用一种锥形的&涨塞&螺母,配合使用的把立管竖向开了几个槽,在拧紧螺丝的时候,&涨塞&螺母在前叉立管中涨开,起到固定的作用。松开它,可以轻松的调整把立的高度,当然也可以自由旋转。在你升高它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升高,如果你升高的很多,把立留在前叉立管中的长度就会很少,如果你去骑车的话,你的车把可能会脱离你的自行车,你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一般的把立上都会有&MinimumInsertion&(最小插入)标志,这是为你的安全而设置的把立最低插入限制。如果你在装配固定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志,说明你的把立超过安全标准了,太高了,必须调低,至少要看不到这样的标志。如果,你的把立上面没有这样的标志,你可以用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插入到前叉的距离至少应该在二英寸/五厘米的长度。
  如果你的自行车把立比你希望的低,然而却不能再把它调高了,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更换合适的把立了。
  如果你的自行车是无纹的前叉/碗组,通常把立的调节就很少了。它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无纹把立的垫圈来调节的,在安装时候就调节好的。
  把立的兼容性
  如果你希望更换把立,增加高度并达到你所希望的,你就要考虑到它和你的自行车前叉、车把的兼容性。
  把立/前叉的兼容性
  如果你的自行车是有纹的前叉/碗组,把立尺寸应该和前叉立管相符合。有的时候容易引起混淆,原因是通常所说的前叉立管的直径是基于圆管的外径来说的,但是与它相配合的把立应该是小于它1/8英寸的尺寸。所以,一般来讲,一英寸的前叉,要求的把立直径尺寸为7/8英寸(22.2毫米),自然的11/8英寸的前叉,就需要1英寸的把立。因此,对于把立的要求来说如果是1英寸,就要看是从哪一边说。如果你的自行车是无纹把立,这样的混淆就会少多了,因为把立是装配在前叉立管的外径上,就像你的碗组一样。
  把立/车把的兼容性
  在过去,车把和把立的尺寸匹配有很多种。不同的国家、公司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标准,这样混乱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目前只剩下了两种尺寸,一个是国际标准(1英寸/25.4毫米),另一个尺寸是意大利国家标准,一般为26毫米。
  一些人在自行车工业上制造错误的差别,那就是国际标准的尺寸就是&山地车&的尺寸,意大利国家标准就是&公路车&的尺寸。
  无论用的是哪一种的车把,过去的10~15年中制造的自行车几乎都是国际标准1英寸的尺寸。高端零件市场的车把尺寸多为意大利(26毫米)尺寸,但是在直到Cinelli(意大利著名零件制造商)使用专利的尺寸26.4毫米的几年之前,很多的厂商制造车把的尺寸都是国际标准1英寸,很多的意大利车把尺寸更多的是25.8而不是通用尺寸26毫米。
  如果你从商店购买把立,不能确定你需要的车把尺寸,不能猜测,只有使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才可以。如果车把的尺寸比把立小,是可以用的,但是用金属垫片改装后外观看起来是很不雅的。不要碰运气,尤其是铝把立。如果你用蛮力装配铝把立,就很容易发生金属疲劳并损坏。如果你继续使用这样的把立,你在以后骑行的时候就可能会因为它而出现事故。一般来说,在把立上出。
&&&& && 来源:骑游
相关热词搜索:公路车把立问题!_公路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9,850贴子:
公路车把立问题!
公路车把立的尺寸长度。1.基本上每个公路车出厂的把立都是一样厂,还是每个不同车架尺寸对应相应长度啊?2.那如果是相对应的,具体的对应尺寸是多少?3.车架有一点大,可以通过换把立,来微调?
从图形看相当明显,洗盘...
10级女神镇楼!
由于经济原因每个月为女...
图是百度找的,镇楼!!!!...
这几天被吧友们劝导要冷...
等我回去看看行车记录仪...
刚打了一局,真是日了狗...
正上坡,需要减速吗?
在路口那站着,中间放了...
自己镇 旁边小号
一般42cm 弯把对应多少mm的把立 看上fsa colnago 3件套。 把立是80mm 100 120 选哪种 求解
可以微调的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关于把立的分析。目前的结论,常用双把立提高3%的稳定性,常用单把立提高11% — 单车交流网,中国第一折叠自行车论坛,骑行,大行,dahon,p8,p18,bya412,412,风行fnhon,折叠车升级改装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把立的分析。目前的结论,常用双把立提高3%的稳定性,常用单把立提高11%
查了很多资料,把立的实际作用仍然不是十分明了,试骑了朋友加了把立的车,的确手感大增。至于为什么?不知道。。所以下面尝试从理论上分析把立的实际作用。。(边想边写的,错误之处请指正。)先看张简化图。 [attachment=202683] 如图,设把立长度为L,把横长度为2R,转动的角度为X无把立的情况:转动角度X,把横末端所需移动的距离K1=2π×R×X/360有把立的情况:转动角度X,把横末端所需移动的距离K2=2π×√(L^2+R^2)×X/360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一: K1/K2=R^2/(L^2+R^2)由公式一,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加装把立后,转动同样的角度,把横的移动距离会增加。换句话说,就是加装把立可以提高前轮转动的稳定性那么到底可以提高多少?常用把横的长度是580mm,常用双把立的长度是50mm,代入公式一得到:K1/K2=0.971也就是说。常用双把立约提高3%再试试100mm的单把立,代入公式一得到:K1/K2=0.893这回厉害了,100mm的单把立约提高了11%以上没有考虑到前叉的角度,下面再把前叉的角度考虑进来,进行分析。还是先来张简图 [attachment=202736] 个人片面的观察 得出一个结论,一辆安装正确的车子.头管的铅锤线应该是和地面垂直的.换句话说.头管设计成前倾就是为了确保头管和地面垂直.下面姑且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进行之后的推导..如有错误请指正.
太复杂了,搞不懂
我感觉转弯角度实际影响没那么大吧实际骑行的时候不会大角度转动车把的
又张知识了~
不是太懂,但lz精神可嘉
长知识了+1
楼主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加把立后,胳膊更为舒展,并且重心前移,所以会感觉手感大增!
更简单直观的说是,增加把立后,手的位置到轴的半径加长了。
LZ数学学得不错
支持楼主一下,虽然不怎么懂!
懂了&& 谢谢LZ
智慧+10&&我升级了,
用双把立的飘过,理论分析完全没看懂
没看懂LZ那图.........
其实就是改变了传动比。没有把立和家装把立后,手部转弯移动体验的距离,前轮转动的角度不同。这个问题我在加长我的T3把立的时候深有体会。
本来dahon的无把立设计就容易导致车子操控比较痉挛……所以装把立修正下,顺带提升座舱空间
引用第11楼o小路o于 15:00发表的&&:智慧+10&&我升级了, 哈哈~
  理论上,赞同楼主的研究思路,而实际上还不止于这么简单。一是车架头管的不同角度、前叉的不同挠度,对于操控产生的影响,二是对于不少小轮折叠车上使用的前倾头管,原本已经包含有“虚拟把立”的效应。。。要将许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得出量化分析的结论显然不那么容易,但不管怎样,这个总体思路是对的!
引用第18楼zhangt71于 16:25发表的&&:  理论上,赞同楼主的研究思路,而实际上还不止于这么简单。一是车架头管的不同角度、前叉的不同挠度,对于操控产生的影响,二是对于不少小轮折叠车上使用的前倾头管,原本已经包含有“虚拟把立”的效应。。。要将许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得出量化分析的结论显然不那么容易,但不管怎样,这个总体思路是对的! 张老师正解。操控性跟头管角度及前叉扰度都有关系的。楼主以上的分析只限于车把转动时把横在同一水平面才正确,而对于一般车而言,必然把横的转动轴心是不铅垂的哦。
前倾的头管本身就是一个把立~~~不要以为折叠车就没有把立,其实绝大多数都有的~~~把立的存在完全不是为了增加“转动精度”,而是为了增加稳定性,没有把立的自行车,操控会异常灵敏,换句话说就是不稳定。“精度”更多的是靠把横的长度来实现的。需要高精度操控的车,比如DH,就采用超长的把横,同时DH为了提高灵敏度,还采用超短把立,DH奇怪的长把横+短把立的组合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极端,公路车,由于高速行驶需要很高的稳定性,所以把立长不说,还要加上弯把的reach值,相当于一个极长的把立,以保证稳定。
文科的默默飘过。。
还是裸男的那个最 点睛,最能概括,一针见血
双把立加强头管稳定性,T型快折摇车的时候就感觉车头是软的。
引用第20楼coolsear于 17:23发表的&&:前倾的头管本身就是一个把立~~~不要以为折叠车就没有把立,其实绝大多数都有的~~~[表情]把立的存在完全不是为了增加“转动精度”,而是为了增加稳定性,没有把立的自行车,操控会异常灵敏,换句话说就是不稳定。“精度”更多的是靠把横的长度来实现的。....... 好多不看贴就回帖得阿....可能我措辞不当,主楼中所指的&转动精度&,就是裸版大人所指的&增加稳定性&加装把立后,转动同样的角度,把横的移动距离会增加。换句话说,主楼领会裸版的意思.修改了部分措辞.按照公式一,加长把横同样可以&增加稳定性&,但是看下曲线就知道了..加长把立的效果更好,当然这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至于头管的前倾,前叉的饶度.正在建模型...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此篇分析才算完成呢.
精度和稳定性根本是两码事,你的分析也得不出为什么增加了稳定性~~~精度应该用“手的行程-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稳定性应该用“手施加的力-把横的转动角加速度”来分析。所以你用K和角x的关系来分析出“3%”的“精确度”其实也并没有错,但这种影响很小,远不如加长把横来得实际,而且把立长度的范围也不大,用把横长度来改变精确度才是立竿见影的,就是手往外移个2厘米位置,精确度就能上升10%。其实你画一下把横受力的方向,和把横移动的轨迹就知道为什么可以增加稳定性了:无把立的时候,受力方向和把横移动方向完全重合;有把立的时候,受力方向和把横移动方向有一个不小的夹角,所以。。。。。。
引用第25楼coolsear于 19:03发表的&&:精度和稳定性根本是两码事,你的分析也得不出为什么增加了稳定性~~~[表情]精度应该用“手的行程-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稳定性应该用“手施加的力-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所以你用K和角x的关系来分析出“3%”的“精确度”其实也并没有错,但这种影响很小,远不如加长把横来得实际,而且把立长度的范围也不大,用把横长度来改变精确度才是立竿见影的,就是手往外移个2厘米,精确度就能上升10%。....... 把横长度增加就是公式一的 R 增加所以你用K和角x的关系来分析出“3%”的“精确度”其实也并没有错,但这种影响很小精度应该用“手的行程-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稳定性应该用“手施加的力-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这里错了.我建的模型 是用K1和K2的比值来数值化&精确度的提升&稳定性和精度,我认为就是一个概念..我手移动同样的距离,产生的转弯半径不是越小 就越精确.就越稳定么?稳定性应该用“手施加的力-把横的转动角度”来分析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的结论..腕组越涩..稳定性越高....我去做一个&&关于R和关于L的2次函数图..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哪个效果更明显...
引用第26楼puilding于 19:16发表的&&:这里错了.我建的模型 是用K1和K2的比值来数值化&精确度&我去做一个  关于R和关于L的2次函数图..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哪个效果更明显... K1=2π×R×X/360就是“用K和角x的关系”。这是函数基本的概念吧,你怎么晕了~~还有,你的模型也是错误的,上边我一早就说了,前倾头管就是把立。所以,你该分析的是把立长短的造成的影响的不同。但你的模型,分析的却是把立有无的不同。
引用第27楼coolsear于 19:23发表的&&:K1=2π×R×X/360就是“用K和角x的关系”。这是函数基本的概念吧,你怎么晕了~~[表情]还有,你的模型也是错误的,上边我一早就说了,前倾头管就是把立。所以,你该分析的是把立长短的造成的影响的不同。但你的模型,分析的却是把立有无的不同。 K1=2π×R×X/360并不是我的结论我的结论是: K1/K2=R^2/(L^2+R^2)常用把横的长度是580mm,常用双把立的长度是50mm,代入公式一得到:K1/K2=0.971至于头管前倾,代入一个K3就行了.下面想做的是前叉的扰度,,而且前轮在地面的转动投影 并不和腕足重合,这才是之前简化分析的不足之处..
我吐槽无力了~~~本毫无问题的表述被错误的抠了字眼,而且还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哎。
哈哈。。。偶只关注大体,把握住总体方向不错,剩下的交给你们了。
引用第29楼coolsear于 19:33发表的&&:[表情]我吐槽无力了~~~本毫无问题的表述被错误的抠了字眼,而且还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哎。 裸版 您可是我的单车启蒙导师阿.有错误请指正..麻烦指出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可以讨论嘛.
引用楼主puilding于 13:05发表的 关于把立的分析。目前的结论,常用双把立提高3%的稳定性,常用单把立提高11% :个人片面的观察 得出一个结论,一辆安装正确的车子.头管的铅锤线应该是和地面垂直的.换句话说.头管设计成前倾就是为了确保头管和地面垂直.下面姑且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进行之后的推导..如有错误请指正.这分析越来越不靠谱了。。。。。。
引用第31楼puilding于 19:55发表的&&:裸版 您可是我的单车启蒙导师阿.有错误请指正......... 我只是说关于“xx和xx的关系”这类的抠字眼就不必继续了
我觉得应该先把精度、稳定性这类的概念搞清楚,然后根据所要分析的对象来建立一个正确的模型。头管角度、前叉挠度这类的东西不该加进来,因为你想要分析的是把立长度的影响。
引用第32楼coolsear于 20:01发表的&&:这分析越来越不靠谱了。。。。。。 有错误请指正..引用第33楼coolsear于 20:02发表的&&:我只是说关于“xx和xx的关系”这类的抠字眼就不必继续了 理解不能.引用第34楼coolsear于 20:07发表的&&:我觉得应该先把精度、稳定性这类的概念搞清楚,然后根据所要分析的对象来建立一个正确的模型。头管角度、前叉挠度这类的东西不该加进来,因为你想要分析的是把立长度的影响。 定义下精度,稳定性的概念?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能给搞复杂的难道就是大师吗?
引用第35楼puilding于 20:21发表的&&:有错误请指正..定义下精度,稳定性的概念? 该说的我都说了,不用再说第二次吧。
楼主应该学着暂时跳脱出自己原有的思维,仔细看下别人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似懂非懂,但是直观感受,加了把立以后路感变柔和了
把横加长对提高操纵精度(指操纵转向)的作用的确非常明显。俺的HH8.0原来用的是60CM长度山地把横,为求外观协调左右各切掉了2CM,总长度减少至56CM,擦!第一次骑时几乎控制不了。
进来学习一下
准备加双把立路过....
准备加双把立再次路过求性价比高,关键够结实的推荐下..
非常有道理,把立和把横加大都可以增加稳定性,也难怪有人要把副把放在中间位置,这样骑车的时候手和手的距离要大2cm左右,有理有理!
理论是对的,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活性改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