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法家要多好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水平

康有为的书法好在哪里?如何欣赏?
&img src=&/11f20acfe24e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以这幅字为例吧,怎么欣赏?&br&推而广之,中国书法中那些脱离了字形的书法,怎么欣赏?&br&=========&br&解释下,脱离了字形,比如说这幅字里每个字拿出来从字形上来说没有什么美感。&br&========
行深兄邀答,谢谢。我在喝茶,你明天不是就来了么,有兴趣大可以面谈,打字挺费神的。先不说康南海吧,欣赏任何一副字,一个会欣赏书法的欣赏者,首先是打眼摄其精神,进一步再看其技法,是否有一些感人的细节。一目所遇,毫无气息。那么技巧部分,结字等就不再看了。当然,能让我们去看的展览,特别是古代那些已经盖棺定论的名手,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都可以先摄精神,再看细节,不存在不值一看的情况,所以如果觉得不好,还是要内视,自己找问题。白蕉先生说康南海是烂草绳,对于前辈的评价,再坏也不过如此。那是基于白蕉先生本身不写碑,康南海本身书法不那么坏。康南海的用笔是过关的。所谓气息通畅,来源于线条的质地与篆书笔势。这一点,说来源于石门颂,合理。是石门颂不是石门铭。颂是隶偏篆,铭是隶偏楷。所谓关于康不会用笔的论点,是指的点画技巧部分。康的笔下,看不出那么多关窍,每一笔也说不出碑帖的依据,这是他不如沈寐叟的地方。但要说,一个面目再丑陋,再不健全的人,也胜过精巧绝伦的木偶。这是书法传统审美的核心,所以用笔一但过关,如精神从混沌中挣脱,一根绳的康南海,如蛟龙破海,任意腾挪。再非议他技巧不足,也不可能撼动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另外在结字上,细节不说,康从馆阁脱出后,吸收了六朝的东西,结字的重心一般放在字的上三分之一处,这是超出学唐楷的审美。一般写经这么做,但大字,他堪称典型,也许还是发明。最后说人品,人的心性通达,是自己的事情。人品如何,却有社会属性的成分。康自谓读书见大光明,从他留下的笔迹和文词,我不怀疑他的心性通达。有朋友的评论我看到了,说不如看看当今的大方的作品,我想那几位老师,包括他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恐怕也不敢这么轻视康南海。朱复戡先生弱冠在上海游艺的时候,沈寐叟康南海吴缶翁都是前辈师长,孙晓云老师是朱先生的外孙女,我想孙老师听到这个也哭笑不得吧。本来写完了 我又想起来一件事情 前几年我在上博看康南海的时候 在一件大对联里 看到了几处几乎细不可见的牵丝 极其巧妙含蓄 让人大为改观 这是书上不可能看到的 我想有时候看看原件 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
同学邀我回答,大概是没看清楚,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我提的。我提这个问题,其实是想解决我作为外行人对于现代碑派书法欣赏不能的状况,当然我这里的前提是假设现代碑派书法是可以欣赏的,我始终假设我是没有摸着门径。这个问题提了很久了,但是也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到现在也是这样。 老师的回答,因为和我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对胡兰成这种烂货的唾弃,我很爽,我很赞同,不过当康有为换成于右任乃至换成其他的现代碑派书家的时候,我的问题其实依然还是存在的。 老师这个回答呢,我说话直一些,希望别介意啊,我是针对这个回答。有点比我还外行。你论证的方法就是拿出几个字来说,你看这字,就是好,就是好!之前还扯了一堆什么本来面目、习气、印刷体之类话,(我注意到你说一般人练字就是受印刷体影响太深,而且在很多回答里都说道这个,你恐怕是把宋体、楷体、印刷体之类的概念搞混了,你是把宋体当印刷体说了。)然而没有任何说服力,没有力度,就像你把那两个字拎出来说你看多好多好一样,毫无说服力啊,找一小学生写一年半载字都能比这好好吗?所以我就基本觉得你的回答是用你的聪明去揣摩书法,你自己应该是没有练过字的。 老师给出了康有为晚年否认尊碑的言论,能不能在精确一点,言论出自哪里,那本著作,是否不存在歧义的可能性,谢谢,请熊老师补完,再次感谢。 老师回答里说道果然是我小时候临摹曹全碑的时候把审美观给整歪了?这点很重要,我以前不能欣赏的时候总觉得我大概是临碑帖不够,量到了,大概审美就会自然而然的完成转变,大概那时候我就能欣赏了,不过这些年下来,临读的碑帖我自己觉得也不算少,可是我感觉这种希望是越来越渺茫,各位老师,果然碑帖临读到位了,审美就能转换吗? 老师的回答,我觉得有些启发了。可似乎还是不够。比如笔中有古意凭什么就比无古意的强?这个有来历的笔划和审美是如何形成转换的?吴老师答案中有句话说艺术的本质是不可复制的变化,挺有禅意,可如是一来小孩的涂鸦和书法家的书法就都是一回事了?======== START====================吴老师说要读中国书法史,七册的那个,嗯,至少是指出了一条明路,先秦卷已经快读完了,读完七卷我再回来说这个话题吧。=======
END===================吴老师和 老师 老师讲的都有启发,比如梁老师讲到康字好与不好的分析。但问题就在于,说服力和杀伤力不够。比如梁老师说康字好在康字有魏碑笔法,又深得《石门铭》笔意,魄力雄强,气脉飞动,单是在气上,已是清末书家中的一笔一高手。有魏碑笔法,明白!得石门铭笔意,明白!魄力雄强,气脉飞动?可有人还说他的字是故作雄强,运笔如一条烂麻绳在纸上翻滚呢,不明白!总结下,赵老师到梁老师的说法,都提到了笔意有来处,可这也正是我不明的地方。北碑大部分是书写者也不入流、刻碑者也水平低的作品,这是因为第一北朝很多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书法根本也无所谓,第二北朝的经济文化水平远低于南朝,当时南朝的二流书家入北地都被当作超一流高手。虽然这个时代处于隶变时期,虽然北朝碑刻因为没有法度所以有了各种异样的风格品味,可这有什么值得效法的?难道我们欣赏书法是,嗯,这一笔来自龙门造像,嗯这一笔来自爨宝子碑这样?按说碑学到阮元处就已经确立了,为什么阮元及其以前书家的字里行间还都是有临池的功力能看出来?为什么到了康有为及其后的所谓现代碑派的作品,临池的功力越来越难看出来?书法到底是艺术,所以想咋来咋来还是小圈子里的狂欢?亦或是日常书写基础上的审美共鸣?再有啊,如是尊碑可以,那是不是我们也可以组织一堆刚会拿笔的小小孩随便写字,然后我们再去尊幼童之书?各位老师,我其实就拜求一个能摸着门径的方法,或者那位老师能把道理讲明白,让道理成为锋利的大刀将我斩成肉末也可啊。=======================谢@推荐启功先生的《启功给你讲书法》第一章迷信由于误解 p8
第五点,是说艺术理论家把书法和其他艺术相结合,因而书法也就高起来。比如现在有许多艺术理论家来讲书法,我不懂这个书法怎么是艺术。我就知道书法同是一个人写,这篇写得挂起来很好看,那篇写得挂起来不好看,说它怎么就好看了,我觉得并不是没有方法解剖的。但是要提高到艺术理论上解释,还有待将来吧。第二章字形构造应该尊重习惯 的题头图【释文】【释文】又有人任笔为书,自谓不求形似,此无异瘦乙冒称肥甲。人识其诈,这曰不在形似,你但认我为甲可也。见者如仍不认,则曰你不懂。千翻万刻之《黄庭经》,最开诈人之路。第三章 碑和帖 p32 启功《论书绝句》之九七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p34................................................................................问题是你喜欢我不反对,你有自由,但是我没法按那个办。实用跟个人爱好,跟个人偏好,那是两回事。比如字,我们现在说写美术字,写招牌,我写美术字,那更有自由了,你爱什么写什么,但是写美术字我得先象尺子、铅笔画出道道来,哪一笔怎样,得画出美术字体的效果。反正我给别人写个信,写个便条,我不能用美术字,用美术字太费时间了。我不反村个人对艺术风格的爱好,我也不反对对于某个古代的某种不成熟的,或者在成熟过程中所经过的某种字体的偏爱,但是我们不能拿我所爱好的一种东西强加于人,说你必须这样才高级,那样就低级。第四章 入门练习 p56-p57 清朝有个叫包世臣的,他就创造出一种说法来,说是看古代的碑帖,你把笔划的两端(一个横划下笔的地方与收笔的地方)都拇上,就看它中间那一段,都“中划坚实”,笔画走到中间那一段,都是坚硬而实在。没有人这样用笔。凡是写字,下笔重一点,收笔重一点,中间走得总要快一点,总要轻一点,比两头要轻得多,两头比中间重一些。在这个中段,你要让它又坚又实,怎么办呢?就得平均用力.下笔时候是多大劲儿.压力多大,一直到末尾,特别走到中间,你一点不能够轻,一直给它拉到头。“中划坚实”这东西呀,我有时开玩笑跟人谈.我说火车的铁轨,我们的门检.我们的板凳,我们的门框,长条木头棍子,没有一个不是中间坚实的,个坚实中间就折了。这样子要求写字,就完全跟说梦话一个样。
我说这是用笔的问题,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胡造出来的一种谬论、不切实际的说法呢,都是因为看见那刀刻出来的碑帖上的字.拓的石刻上的字,由于这个缘故发生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就使学写字的人有无穷的流弊.也就是说所临的那个帖它个身就不完备。这不完备是什么呢?就是它不能告诉人们点画是怎么写成的,只给人看见刀刻出来的效果,没有笔写出来的效果,或者说笔写出来的效果被用刀到出来的效果所掩盖。碑和帖是入门学习的必经之路,必定的范本,但是碑帖给人的误解也在这里。现在有了影印的方法就好多了。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参考的,但是我们要有批判的、有分析的去看这个碑帖。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而临碑帖不至于被碑帖所误,这是很重要的。============再次感谢 同学推书我到底放心了原来启功老师也是无法欣赏康有为这一系的所谓现代碑派的啊并且从源头开始对阮元、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各种讽刺啊。我就说包世臣康有为一定要把二王拉到瓦工石匠的水平然后去认连字都不一定认识的石匠为祖怎么会有人叫好!就算是始平公造像记那个石匠难道认字?这样的北碑拿来丰富审美还可以,拿来认祖,不丢人吗?什么艺术,当今书法界也只能用艺术这两字讹人了啊。
作为一个专业写爨好多年的人,我还是可以很肯定的跟题主说一声放心。康有为的字不太值得学。你推而广之的两个问题很好,有机会我会详细给你解释脱离自行的字如何欣赏,简单说,脱离字型的字的美,是智慧层面上的,并非视觉层面上的,这一点,你真的入手几块经典的魏碑就知道了。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大家都知道,弄了本儿《狭艺橹单楫》集了碑派的大成。如果你研究魏碑的话,我认为这本书还是十分好的一本关于碑的鉴赏读物。他基本上正确的对魏碑进行了分级,不过遗憾的是,就连康老师自己,都没玩儿穿最高级的。但是我仍然认为他是一个书法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人。如果一定要在书法史里面找一个例子,我认为郑燮和他更相似,这种相似并不是字形上的相似,而是思路上的相似。如果你熟悉碑学,你就会发现,凡是以碑学带入的行书,其一定给人以方正,雄浑的感觉,这一点以赵之谦,沈增植,何绍基为代表,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字。。。。找了个赵之谦,还是给金农捧臭脚的。再看看何绍基极端一点儿的,看看沈增植。我们就从这三幅作品来看,就可以看出碑派到了后期,用笔与传统帖学的不一样,方入方出,如果你要是楞网上说的话,和碑学最靠近的帖学行书就是宋朝黄庭坚的行书,但是只要往这儿一摆,你就能看出来他们的区别。你要问我个人最喜欢哪个,那毫无疑问是赵之谦和何绍基,如果你让一个学传统帖学的人去写他们的字,他们大概应该像我学行书一样,会把头憋大了。书归正传,我们继续说碑派行书。我们去比较沈增植,赵之谦,何绍基,和康有为时,很容易发现,虽然他们都是处于晚清的碑派,但是他们对自己各自的字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其中何绍基偏离魏碑最远,以回腕的特殊技法追求点化的灵动和笔划夸张的粗细变化。在方正的外表下灵动字的内部结构,何绍基的行书,是对魏碑行书的一种发展尝试。赵之谦则在气势上更胜一筹,追求开阔,如斧劈,壁坼一般的线条美感,字形有很多保持着魏碑特点的扁型,用笔多侧锋,这种方法是魏碑中常用的笔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去看赵之谦日常的行草信札,会呈现出和他大幅作品不一样的风貌,在此我不赘述。沈增植的字则更为极端,你可以看到里面甚至有一些隶书的笔法,在他的笔下,字的大小被统一,字的棱角被夸张,似乎每一笔都在和二王作对。然后我们说康有为。康有为一生崇碑,但是你看他的字,其实不那么碑。就拿题主所拿出来的这副对联来说,你看他笔笔中锋,让我的一个想到的是,同样喜欢控制笔锋,却得二王书风的老哥。这是八大山人的书法。我们比较一下八大和康有为,是不是在笔锋的控制上十分相似。都是有意在用中锋写字。你要说这和魏碑相似,那可真是冤枉魏碑了。但是你要说康有为和二王相似,那你真是冤死二王了。而这就是康有为取法的特点,他崇尚碑学,却又尽量避免碑学中的恣意,去中和碑中“过方”的字形和笔划,趋向于“灵动”。而又在灵动的结构变化中,去保持碑的稳定与方正。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都说这个人是个欺世盗名的鼠辈,也许他的字,和字如其人四个字,靠得最近。为人一生原话,想激进,却又激进不起来,想保守,却又保守不住,一直在左右摇摆,寻找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自己的位置。最后我说一下,为什么我说,他是一个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人,还说他和郑燮相似呢?我们先看一下郑燮的字。郑燮把行书和隶书安排进作品,独创了所谓六分半书,外行看起来不错,但其实其气质一直为当代评论所不屑,认为其做作。相比他,金农的“渴笔八分”却成了古雅。的确,如果你单看郑板桥的行书,你仍然会感觉到比起清朝其他行书大家,当然包括金农,他的行书都过于秀媚,笔力偏弱。(唯一一个比他还弱的是伊秉绶),虽说这样的字不好看,但是这样的思路,却是我们学书的人应该学习的。康有为觉得北魏这些没文化的人写的字,比你们这些天天念书写成馆阁体的朋友们写的牛逼多了,更多的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他很好的思索了中国书法里关于型以外的需要通古的那部分哲学问题。他在魏碑与行书之间的融合,并不是很成功,但是,起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路,我们是否能在他的肩膀上和思路上去完善他的书风,还是我们应该避开他的尝试走一种其他的审美途径。这是让我们一直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
我已开通专栏带领大家从零基础开始学书法,感兴趣的就关注吧:----------------------------------------------------------------------------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经常性的困惑:面对“看不懂的书法作品”时应该怎么办。有一个怪现象,对于科学类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介意承认自己的理解力有限,但是面对艺术作品时很多人都羞于说“我看不懂”,尤其是面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书法作品时。反正我经常碰到看不懂的情况。比如在一个展厅里,很多人聚在康有为的作品前,一齐称赞这幅字:笔势雄强、力透纸背、深得魏碑神韵……但是,你根本看不出来好在哪里,甚至觉得毫无美感——这就是看不懂。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持镇静,调整呼吸,不要害怕自己的迷茫被别人看穿,也不要急着附和主流观点试图遮盖自己的懵圈,按我教你的步骤做:首先,想办法确定这件作品到底是真的好还是那群人在瞎吹。先衡量一下自身水平,考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对于书法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了,如果对自己的水平有信心的话,可以直接解决问题了——以我的标准来衡量,康有为的作品并没高明到哪里去,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那么牛X。比如
的答案。但是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种认知水准的,如果对自己没信心的话怎么办?去找靠谱的前辈的相关评价,看看他们怎么说。比如:我到底放心了原来启功老师也是无法欣赏康有为这一系的所谓现代碑派的啊并且从源头开始对阮元、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各种讽刺啊。我就说包世臣康有为一定要把二王拉到瓦工石匠的水平然后去认连字都不一定认识的石匠为祖怎么会有人叫好!就算是始平公造像记那个石匠难道认字?这样的北碑拿来丰富审美还可以,拿来认祖,不丢人吗?什么艺术,当今书法界也只能用艺术这两字讹人了啊。这是题主
看到启功先生的有关文章之后的反应。 然后,事情不能就这么完了,虽然在老先生那里找到了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再遇见有人说康有为写得多好可以轻叹一口气,眼望着地慢慢道:“你知道吗,启功先生说……”但是,这个问题自己到底还是没搞清楚。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发奋读书努力练字,不断回头审视这个当年令你困惑的问题,直到有天能够理解前辈有如此评判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自己能够做出一个清晰的判断(也许是和之前完全相反的观点)。画张粗糙的图可能表达得更清晰:这就是我认为碰到自己看不懂的书法时的正确做法,“康有为”可以任意换成其他人,与诸位共勉。最后,看到有答主说“康字有魏碑笔法,又深得《石门铭》笔意,魄力雄强,气脉飞动……”我想问问类似常说“康有为的字取法魏碑”的同鞋,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你们深信不疑的这个观点是怎么得来的?你真的分析过他的结构和魏碑之间的关系?还是说行书里面有苍茫的感觉就一定取法魏碑?是因为他写过《广艺舟双辑》,所以按道理自然会对魏碑下很大功夫?还是说,“康有为的字取法魏碑”这个观点只是你听来的,然后便自然认为这是个如常识般正确的观点,从来没仔细思考过?我给你们提供一个思路吧,在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情况下,临三个月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然后放大做仿作,看看写得怎么样。如果写得好就说是学颜真卿,如果写得不好,就说最近在学康有为。
断壁残垣是美,沙漠古城是美,青苔石板路是美,一叶孤舟也是美。当你看惯了崭新和娇嫩,厌倦了整齐与繁华,就会被这种味道吸引,而这在书法中正是魏碑的味道。康有为尊碑抑帖,因此他的风格是魏碑风格,追求朴拙苍劲的味道,建议看看龙门十二帖,就知所以然了。
yol先生,首先表示抱歉。我没有一点骂人的意思,请见谅。只是立场不同,外加这几日烦心事略多,今日又忙了一天,准备入睡才点开知乎浏览。书法话题在知乎上不多,偶然看到一个便觉欢喜,但进入后一看大失所望,原来是抨击的,也就略有些情绪。刚浏览了其他一些文章,跳出圈外看看,顿感轻松不少,回来再看yol先生的回复,心气儿也就没那么大了。若之前话语不当之处,望见谅。至于写答案这件事,我也曾想过。因为我在一星期前左右就看到了这个题目,曾有冲动要写一篇长篇大论。但整天繁忙至极,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每天也就看看主页。中间隔着几天没看到这题目,起初以为沉了,直至今日才重新看到此题和您的评论罢了。看到您说我只会照搬书上,我有点不认可。照搬书上就错了?从小到大我们的成长哪天离开书了?我不敢说书上全对,但至少书中蕴含着大量足够你认清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知识。难道活在新世纪的人只要一提起书,就会被认为是书呆子?再者说来,不说那么大的,就算是书法艺术,难道我们只认可自己心中的见解,美其名曰“有自己的见识”,而忽略了其他观点么?颜真卿的楷书,同样是在唐朝,比比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可以看出很大不同(我就不附图片了),但是曾经我姥姥姥爷(其实我才是年轻人,sorry)都说,这仨人的字比颜真卿的好看。注意,是好看。但这是什么人的眼光?外行人。他们能分辨出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因为他们用的是人类生来带有的眼光,看得不是字,而是空间。他们认为那仨人的字空间很均匀,有一种人体美,空间向中间收缩,好像细腰一样,看起来很舒服,所以,认为很好看。广大人民群众都是这么认为的(参考现在的庞中华、司马彦)。但是。书法既然被称为艺术,那么就得有理由,所呈现的现象就是,在书法圈内(江湖上会点书法的那种不算),没有人认为他们仨个人的书法艺术价值比颜真卿高。理由就是,颜真卿的书法中,融入了篆意。(大多数外行人也会说,颜真卿的书法好,因为体现了纯朴,朴实,线条厚重有力量,有质感,适合打基础。所以,才会有很多小孩从小学毛笔字从颜体入手。懂了吧。P·S:当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从颜体入手。首当其冲的是我的老师,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先生。)那什么是篆意,外行人只知厚重,但不知为何厚重,是什么影响了颜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种书法风格。可以说,当代幼儿习颜字,就是这些外行人充内行,煽风点火造成的。篆意,顾名思义,就是有篆书的意味。大篆,也就是金文,大多刻在钟鼎之上,由于青铜清硬,所以所刻之字笔笔粗细一致,又由于钟鼎乃圆体,所以内空间稍有外拓。(沙梦海先生曾在生前有过关于钟鼎、碑刻之字中写手与刻手的相互关系,并列举了哪些碑略好,哪些碑略差。赵明诚,也就是李清照丈夫所著《金石录》,也多有记载,但恐涉猎金石学太多,将大费周章,就不一一说了。)小篆,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统一的就是小篆,百度也有,代表人物,李斯,李阳冰。同样,作为官方字体,小篆的空间更是严丝合缝,《峄山碑》更被称为铁线篆,所以,线条更是笔笔中锋,粗细均匀。说完了篆书,再来看颜体。唐朝颜真卿,几乎笔笔中锋,前三家内空间都收缩,唯独颜字外拓,竖线条更是中间粗,两头细,极尽大气。为什么。为什么颜真卿的艺术价值这么高?为什么天下第二行书只是颜真卿悲痛欲绝的时候信手写了又改,到处都是涂抹痕迹的一篇手稿?不是因为他写的字好看!懂吗?不是因为他涂抹的痕迹好看!而是因为唐朝只有他一个人参了古法!颜跟其他三家取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比如蚂蚁看着小土坡,而鹰在看着高山。这,才叫艺术。所以我之前说,在艺术里,有时候,干净好看,并不等于美。而颜真卿这个例子,只是漫漫书法长河中的一人罢了。学了这么些年的书法,其实中西艺术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别说中西方有文化差异,我说的是本质,艺术的本质。那就是不可复制性的变化。好看的字,电脑上打出来的字好看,但终究不是艺术。其实康有为的书法确实不怎么样,我之前那么说,只是觉得很多人也说不怎么样,但是说不到刀刃上罢了。这些人不知道,康有为的字不好在什么地方,只是跟着瞎起哄,好像一堆乌鸦,只会乱叫,看着好笑罢了。如果咱们都是研究书法的,那么我肯定会说康有为的字的来龙去脉,他的优缺点。如果简单概括下康有为在书法上的贡献,那就是开辟了近现代碑派的先河,属于碑派的鼻祖。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大于人们对他字的评价,所以中国书法史上会有他一笔。(不要说魏碑不好,不要仅仅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层面上,魏碑、魏墓志铭书法风格的变化是绝无仅有的。包括古隶。我一个学理科的同学看到《西峡颂》之后就说,你就学这么难看的字?现在你能体会这句话问得多么肤浅了吧。这就属于外行。)我现在是躺在床上用手机码的字,已经大概两个半小时了。不为别的,只为了给你一个回复,一是道个歉,之前语气不好,二是证明一下我的几个观点。仅此而已,望接受m
不懂书法的门外汉说两句。先补充两个人的书法,请懂的人品鉴一下。一个是牟宗三,一个是梁漱溟。窃以为这两人与康有为的书法同出一辙,或许是受康圣人碑派理论影响也说不定。窃以为这两人与康有为的书法同出一辙,或许是受康圣人碑派理论影响也说不定。康有为、梁漱溟、牟宗三这三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想当圣人,都是极度狂傲,学养都不太深,至少学养跟不上他们想当圣人的理想。最近这些年港台新儒学水涨船高,牟宗三在大陆的声望可谓如日中天。但细读其著作,夸张的地方远远多于实质,充其量不过一王学末流而已。过些年才能见出分晓,现在评价此人图惹是非。窃以为书法与人品无关,但与心气有关。这三人都是心气极盛、盛到大言炎炎的地步,其书法风格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xieyao,康有為的字哪裡都不好,無論是用筆、結字、章法都沾不上邊。書法的審美這種事情真的很難言語說清楚。比較讚同周斌老师的观点,写写看看自然就知道了好坏。比如多看看言恭达 孙晓云 陈振濂 等大方之家的作品。
郭鼎堂的字是极为聪明而化为媚俗,康南海的字是极有立场而化为险恶。其实书法史上主张尚意书风、奇绝诡怪、四宁四勿之类的多了,但是傅山王铎张瑞图等众的书法,真心好看得很(这里有个故事,我高中看王铎字,以为丑,我父亲笑说,你以后再来看。大学回去看到父亲写的王铎,震惊说这临的谁?父亲笑道,王铎啊。我才发现之前是自己审美水平跟不上,对书法的理解停留于线条和结构)。以及
先生提到的祭侄稿,本身就极为好看了, 吴先生对于颜字的看法比较学院派,古人对颜字哪里是那等复古看法,苏东坡还瞧不上颜字呢。(经
先生指正,苏轼瞧不上的是柳体,古人认为颜体其实是改革家,继承传统又能革新书风之英豪,此处引述错误。)而
先生观点则真性情得很,我虽也不喜欢康字,不过康南海对于书法理论的贡献还是无法抹杀的。康字是典型的理论走在实践前面,提倡碑学走火入魔,用成熟笔法写不成熟理论,恰似学韩愈作文者刻古。关于碑学,可参这下面我的回复。 先生相对来说,只看笔法结构这样的点,有些失之偏颇了。以及,看一位难以理解的大书法家,比如怀素,比如米芾,比如傅山,有个简单办法,把他的小楷、手札找出来看,如果毫无可指摘之处,那其艺术水平是有保障的。米芾四十岁前不创作,岂是开玩笑的?书法什么时候是随便画画的东西了?康有为?形象更像是在纸上叫着我大碑学威武霸气,论字本身,远远不足。他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帖学背景下,扛起碑学大旗,仅此而已。不想当书法家的理论派不是好革命者。——还有
先生在回复里提到的黄永玉,土鸡瓦狗耳。碑学本身,是且只能是书法边缘,用以汲取精神则化腐为奇,用以贯穿始终则走火入魔。二王是石匠能比的?不是瞧不起碑学,而是那东西本身就没有太多值得瞧得起的地方。书法之为物,首要在于法度,能够丰富法度,自是好物,如石门颂瘗鹤铭,有些则是纯粹的瞎搞,喷枪刷个“火补轮胎”,真心也有人把那东西算书法呢。书法最大价值,就在于将表现形式和内容合二为一,精神气质和纸上布白一体两面,书者、如也,古之大书家,大概如此。
买本《书法有法》,这里面对康圣人有详尽的解释: 康南海奸诈。他写给自己看的字不这样。参见书里附的康笔录《光绪密诏》。《广艺舟双楫》有政治宣传目的。 他给张裕酒厂题的字也没这么难看啊,还能看出颜真卿草书的影子。 所以他完全就是看人下菜碟。近人里,范曾跟他一个毛病,缺德。这玩意儿没救。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书法家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