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22身高22英寸等于多少厘米几厘米或几米几厘米?

相关内容: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习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近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习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相关内容: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量一量 1. 教学"1米=100厘米"。 (1)看一看。 启发:刚才我们剪了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谁来说说看? 结合交流演示: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绸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100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厘米。 (2)数一数 引导: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米有多少个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1、2、3、4......9、10,10、20......90、100,到这里是100厘米。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 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数学"试一试"。 (1)估一估。 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 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1米给大家看看,然后1米1米地比划黑板的长,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 (2)量一量。 引导: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 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 测量: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3)先估再量。 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 估计得怎样呢?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 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 (4)看一看。 观察:同学们,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篮球架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追问:3米里面有几个1米? 说明: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 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四、做一做、说一说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 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 引导: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说说你的发现。 指出: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3.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
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 指出: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 五、全课总结 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总结: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在实际测量中,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小朋友的收获真多!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练习(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第1~7题)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3. 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1厘米的1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回顾内容。 谈话: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 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 2.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掌握好测量长度的方法,还要能积极探索一些图形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知识再现 1. 再现长度单位。 引导: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请小朋友相互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交流:谁来比划厘米和米各有多长?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的例子吗?大约长1米的呢? 2. 回忆进率。 提问:还记得米和厘米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是从哪里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的? 3. 单位应用。 (1)提问:厘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一般怎样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用米呢? 铅笔大约多长?教室的长和宽呢? 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多少吗?试着举出你知道的例子。 (2)测量
引导:你能估计一下自己的食指有多长吗?用直尺量一量,大约几厘米? 估计一下,我们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大约多少米?用米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是不是差不多。 三、练习提高 1. 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题结果,让学生结合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一般米用量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填写单位时,要根据物体实际有多长,联系1厘米、1米的长度,想想量出的是几厘米呢,还是几米。 交流第2题结果,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 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估计哪一条线长一些,交流自己的估计、判断。 请小朋友量一量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看看你的估计对不对。 提问:你觉得什么原因让你估计错了呢? 说明:表示端点的不同方法,骗过了我们的眼睛。通过测量,知道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 3. 讨论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先思考两个问题的结果,再交流。 结合交流让学生说说求明明的身高是怎样想的。 4. 做练习十第6题。 让学生看题,交流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完成填空。 交流填写的高度,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要摆成9厘米高,有哪些摆法?摆成14厘米高呢? 5. 估计、测量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橡皮、粉笔盒数学书,估一估它们各长几厘米,填在( )里。能自己完成吗? 测量:估计得是不是接近呢?现在来量一量,把实际长度填在后面括号里。 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你哪些估计准了,哪些估计得比较接近,哪些估计得不准确?自己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你哪些估计准了,是几厘米,是怎样估的?哪些比较接近,各是几厘米,怎样估计得? 说明:估计时,一般以1厘米为标准,看看大约几个1厘米,估计大约几厘米。我们经常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就会有估计的经验,也会估计得越来越接近实际长度。 (2)比划 小朋友,你能用手指比划出大约3厘米有多长吗?比划一下。大约5厘米呢?大约10厘米呢? 说明:如果你能知道大约几厘米有多长,也可以用它估计一个物体有几个这么长,大约有多少厘米。 四、学生"动手做"
1. 量一量 (1)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横摆在课桌上,量一量每条边多长,把它记录在那条边上。 交流:你的长方形上面边多长,下面边多长?左面的边和右面的边呢?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比较:请你比较量的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其他小朋友也有这样的发现吗?自己再比一比是不是这样的。 (2)请小朋友量一量书上的长方形,并在( )里填写量得的结果。大家比一比量得结果,和你的发现一样吗? (3)指出:长方形上下两边长度是相等的,左右两边长度也是相等的,也就是长方形里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 折一折 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每次量出折痕长度,填在( )里。 观察:请小朋友指一指,你折的最长的是哪一条?最短的呢? 启发:根据刚才折的三条折痕先想一想,怎样折得到的折痕最长,再折出这条折痕并且量一量。 提问:长方形里怎样折出的折痕最长?你折给大家看一看。 指出:这样斜着由一个角上这一点折到对面角上的这一点,这条折痕是长方形里最长的线段。没有折出来的小朋友,这样折一折、看一看,好吗?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回忆一下,通过练习,你对厘米和米的哪些知识更清楚了?又有了哪些新收获?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科书第68~69页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 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 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 每两人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激活经验。 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说明: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 2. 导入课题。 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 1. 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记录下来。 2. 讨论测量方法。 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自己的一拃可以用尺这样测量,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测量步长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一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脚长时,可以先站直,像图上那样画出两条线后再测量。 3. 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交流: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它们各有多长? 4. 初步运用。 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 说明:其实,要知道用身体上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 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你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个脚长是1米。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 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 1. 合理选择。
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 2. 实际测量。 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 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3. 交流汇报。 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 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四、回顾反思。 1. 回顾反思。 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明确: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 2. 活动小结。 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
相关内容:
测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导学案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3,及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复习1厘米的认识。二、猜想叙述,建立表象1.谈话,让学生说在家里了解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课件出示教材量铅笔的图片,让学生再叙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读出铅笔的长度。三、动手操作测量自己一支铅笔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四、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五、课堂总结六、随堂练习七、布置作业:在家里量一量自己喜欢的小物品长度。
相关内容: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 &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 &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 &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 & &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相关内容: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年级二年级备课教师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1.认识直尺。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 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 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2.& 用手势判断。 3.& 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 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教学板书 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 长度单位:厘米(cm) 0刻度-:起点 &&&&&&&&&&&&&&&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 中上市东升镇求实学校小学数学精品课程单元开发小组&&&&&& 黄丽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橡皮的厚等。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厘米等于几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