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的校园中的校园外桃花源记

当前位置: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真有这么一个地方作为乡村旅游福地,请你为它设计一段旅游广告词。(40字以内)(5分)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 答:&&&&&&&&&&&&&&&&&&&&&&&&&&&&&&&&&&&&&&&&&&&&&&&&&&&&&&&&&&&&&&&&&&&&&&&&&&&&&示例:据天地灵气,揽日月精华。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一欢迎到桃花源来。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主要考查你对&&综合读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综合读写:(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综合读写教学:一、阅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要阅读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2、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 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框架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组成;议论文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用途、方法等。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应用仍广泛。学生要多背诵各种应用文框架,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表达生动感人;说明文力求做到说明的顺序要跟事物本身条理一致,要跟人们认识的过程一致,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要有确切的事实依据;议论文要立意准确、新颖,论据充分具体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4、加强即兴作文训练&&&&& 即兴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速度,增强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通过写日记、打油诗、广告语等来锻炼即兴写作。
5、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 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发现相似题
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2967302231155027122431246914239344热词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作文
小故事网 时间:
篇一: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胡芷源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可以是一个美好的早晨&&
  晨曦轻轻卷起了黛色的夜幕,原本昏暗的树林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米阳光,它似乎离太阳很远,只散发出一束微弱的白光。然而,它伸展出双臂,召集着同伴,不一会儿的功夫,从西边木屋旁的小溪;到中部一望无垠的翠绿草地;再到东边耸立高山上的山麓。亮了!全亮了!调皮的米色阳光透过树林和嫩绿的青草捉迷藏;蒲公英随风儿摇曳,仿佛要飘到太阳身边去;满地的落叶在光芒的照射下,显得五彩缤纷。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可以是一个静谧的夜晚&&
  海风吹拂着我的面庞,赤足在海边走着,能够感觉到拂面沙粒的温热干爽和松散,同时也感觉到再下一层沙粒的湿润清凉和坚实。太阳即将从西方落下,火红的天空将海水映得波光粼粼,油亮的椰子树叶相互拍打着,海水拍打着沿岸的礁石,时不时抚上沙滩,给它披上一层水晶般的薄膜。过了好一会儿,天渐渐暗了下了,海边洋房周围通通亮起了霓虹灯,将原本湛蓝的海水染上各种色彩。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不是时尚前卫的时装大厦;不是喧闹拥挤的繁华街道;亦不是染上浮华色彩的墨蓝海水。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25岁的女人开着豪华vowo准备回到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名人巷的豪宅中,但当时她认为自己一点也不快乐,她想了半天原因,结论就是:她还不够富有。十年后,场景一变,她住在北京郊区的别墅中,有三个帮佣、一个专职司机,但是她又不快乐了。最后,她说那是老天露出一个促狭的笑容:你还要什么?你要的我都给你了,还要什么?是啊,我们总是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事物,从而忘记了内心深处的真我。世外桃源,只要是美好的事物,都是吧?蒲公英的飞舞、花儿的摇曳、夜空中的星星。
篇二: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赵慧琳
  世外桃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美如仙境的地方。但大家仔细想想:如果家家户户都是女人织布男人耕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国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吗?如果没有葡萄牙撷取澳门居住权,能激发起我们捍卫中华民族捍卫中华民族领土主权的决心吗?如果没有火烧圆明园,能使我们振兴中华的心更加坚决吗?
  每件事都有两面性,战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战争是生物链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字眼儿,适当的战争不但能促进祖国的发展,还能是中华同胞的每一颗心团结起来,就像现在的钓鱼岛事件一样,如果不是日本颠倒历史的黑白是非,侵占我国神圣的领土,我们也不会知道中国的凝聚力如此伟大,两岸的同胞的心如此紧扣。
  其实,我并不认同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日子平淡宁静,这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被西方殖民者殖民的地方。
  所以,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繁荣开放,偶尔也会经历战争的国家,也就是如今的中国。
篇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吴依凡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与隐居之士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是没有宫廷斗争的险恶,没有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唯有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之所。晋、宋交替之时,一篇文章的出现,给了这个理想之所一个回味无穷的名字&&桃花源。
  如今,时代变了,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虽已过去了千年,可我们的内心,仍在继续编织着,属于我的世外桃源。
  那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世间的真、善、美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深深的根,人性的假、恶、丑在此无处遁形。此处的人们没有欲望,没有野心,人们简简单单,朴素、知足。邻里和睦相处,有友善的笑容与亲切的问候。这里,没有所谓的&独裁&,只有绝对的民主。夜里,家家户户可以不必锁紧大门,管严门窗。尽管让夜间的清风拂过面颊,尽情让夜莺的曲调飘过心间,皆因此处,没有偷窃与猜忌。
  我心中的桃源,可以不要发达的工业,否则夜间,就看不见我期盼的星空与玄月。在这里,我并不奢望绝迹的生命再度出现,我只要现在的它们在这里一切安好。这里的空气,清新地叫人沉醉;只要一点儿风,就能听见草与叶的O@。远处,有山峦、奇峰,自然的鬼斧神工凝聚于此;溪涧、灵泉、瀑布,或奇绝壮丽,或醉人心脾。水,是清澈的,我可以隐约看见水底黑白交织的鹅卵石;天,是透亮的,我可以望见鸿鹄在云中划过的倩影。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兴致高雅,不着俗套,若得闲暇,便要鼓瑟吹笙,抚琴奏曲。山谷沟壑间回荡的音乐,三日不绝。孩子们于夏日,或在荷塘中嬉水,或于丛林中捕蝶;于冬日便要垒起雪做的堡垒,相互投掷松软的雪球。平时在家中,有父母教着习字、识数。每逢节日,村中人家定会聚在一起,品尝当季佳肴。
  我心中的桃源,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也许,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带了些&宿命&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有这些,与现实无异的某些必然,才会让我觉得,我心中的桃源也许是真实的吧。尘世的悲剧不再会于此上演,没有离别的感伤,没有因权势与身份无法白头偕老是爱情。我已不想看见太多的悲伤。
  世外桃源,一个本就不真实,却又令人隐约感觉存在的地方。究竟,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执念,还是现实的残酷?我想,我心中的桃源,或许正在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延续着他的神话,给想逃离现实的人,一些心灵的慰藉吧。
篇四: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春秋时,孔子设想出了&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更是将理想中的世界讲述成隐遁于世的桃花源。千年过隙,桃花源一直存在着,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中,并且在每个人的想象中不断改变着,变成独有的一道风景。
  我心中勾勒出的世外桃源,首先是田园森林。这里一定有温暖的阳光,也有绵绵的细雨。这里四季如歌,处处绿草如茵。这里的天空是明净透亮的,夜晚看得见璀璨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这里有清澈的溪流和鸟鸣嘤嘤的茂密森林。这里远离了世俗尘嚣,没有拥挤和竞争,只有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
  越陌度阡,前方是车水马龙的小镇。街市上的小商贩和常客随意地聊着近况。青石板的小桥下,是清澈见底的淙淙溪水。妇女在河边洗衣谈笑,乌篷船却在河中央静默。那里没有饥饿与贫穷,只有自给自足。那里没有欺骗和背叛,只有热情纯真。
  画面突然失去了信号,只能跳转。这里是繁华的大都市。所有的时尚,美食,艺术与科技汇聚于此。这里有最华丽的音乐厅,最宏伟的体育场,藏书最浩瀚的图书馆,和最&小资&的咖啡厅和影院。每一天都是一场狂欢,而你也是为这座了不起的城市作出贡献的一份子。这里没有失意与落寞,行走在精美绝伦的街市上或干净气派的建筑群中,心里都荡漾着成就感和新奇感。
  画面再一次中断,矛盾在想象中展开,因为我知晓了得到与舍弃并存。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注定遗失的是波澜起伏的精彩人生。古老的小镇,摆脱不了人们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琐屑。至于我们最终迎来的高度文明和繁华呢?怕是会遗失那些热情淳朴、恬淡自由吧。而爱、善良、感动和希望这些永恒的美,也因为世上不再有悲伤和苦难而被淡漠了。
  一些故事,开头都是&很久以前&,结局都是&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很久以前,反正你看不见。什么是从此?就是往后一直,不再有波折。而幸福,就是心中的世外桃源。这些故事被称作童话。没有瑕疵,没有矛盾。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注定无法企及,但也注定不能完美。渔人穿过狭长的山口,再回到了冗杂的俗世。我的梦境崩溃,睁开眼,还有等待着奋斗和波澜的精彩人生。
篇五: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我睁开眼睛,咦?这是哪?我似乎躺在花海之中,花香像蜜蜂一样缠绕着我。
  这里的草可真茂盛啊!我必须踮起脚尖才能看清,放眼望去,一片的绿中杂着紫、红、黄、白、蓝,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我用手拨开这些草,开辟出一条 林荫小道 走在草丛中,一直迷漫着淡淡的花香,好像是淡雅的茉莉花香,好像是浓郁的玫瑰花香。
  一路走,一路走马观花看着各种各样的花,有娇小可爱的小雏菊,有一吹即散的蒲公英,有像女王般的玫瑰花,有形似小鸟的天堂鸟。花儿们好像在向我点头。
  走到了一条小溪前,小溪清澈见底,小虾小鱼在溪里快乐地嬉戏。一阵风吹来,湖面荡起微波,泛起一圈圈涟漪。像饱经风霜的老奶的脸。湖边还有一棵柳树,柳絮飞扬像一只只小纸飞机。柳树的枝条也随风荡漾,好似妈妈的长发。
  我越不过小溪,只得手背在后面,像远方望去。那儿好像看到了一个骑着马的女孩驰骋在草原,她的头发飞起来,那人是不是我呢?不是,我是个短头发的女孩,应该是我长大以后吧?
  夜晚,我躺在花海中,望着满天繁星,记得小时候,爷爷说人死后,就会化成一颗星星呢!我死后,也会吧?星星们好像在对我眨眼。月亮,经常成对诗人描述的对象呢?或许,月亮是我们憧憬的地方,她遥不可及,却又好像就在身边。睡吧!期待明日。
  我睁长眼,不是世外桃源,是妈妈!
  是梦,抬头一望醉人的蓝天,原来梦中的地方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那是我神往的地方,原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喜欢就分享到:
对作文的表态
03-3107-0209-1812-2501-0904-1702-2702-02我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我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范文一:我心目中理想的人居环境曾经的我们“挤破脑袋地”往市区里钻,向往飞速发展的城镇经济,渴望喧闹繁华的城市生活。而现如今,我们却衍生了“返璞归真”,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念头。这种思想的转变我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过快的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社会、居住等等人居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居住环境过于拥挤、社会提供基本服务的经费不足、缺少适当的住房、基础设施每况愈下等等。据了解,到2000年,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而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是农村人口规模的2倍。迅速的城市化发展、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城市的大范围扩张以及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大等现象,是我们这个年代最主要的一些变化。为此,政府还强制拆迁了许多农村居民,可以说“城里的想出来出不来,农村的被赶上楼”就是现在的现状。 然而面对这些,在我看来国家政府部门做的是不够好的。因为城市再如何快速地扩张也只具备了有限的空间与资源,也许它能高效率地容纳大量人口,但同时也“高效率”地损耗着城市生态资源,而若超过了那个度,这种损耗便是无法弥补的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城市就会变成严重的健康、环境以及经济问题的来源,而这些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不良的卫生状况以及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北京雾霾、上海死猪、禽流感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几乎都发生在大城市,由此可见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必然的存在一些问题。而我心目中理想的人居环境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是一个自然清新、喧嚣中带着宁静的社会。我们现如今的城市环境没有了蔚蓝的天空,生活也处于整日整夜的嘈杂中,想找寻一块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秘密基地已几乎是不可能了。因此许多城市居民现在都在假期的时候选择乡村作为他们的休闲放松的场所。说到乡村,我便想到了同济建筑系的毕业生在农村自建了一栋宛如童话般的小楼。那宛如两、三个交叉放置的集装箱的小楼,近看又有点像用积木垒在那里,成为了村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建筑师最大的愿望便是能拥有一栋自己亲手设计的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在中国,农村建筑千篇一律,令人“厌烦”。而他将理想付诸了实践,在乡村建立了一个专属他的独一无二的建筑。而我不要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我只想在我居住的环境中有更多的草地和树林。如有可能,我希望住在一个小乡镇里,这里有深长的林荫小道,大片的田地边是知了不厌其烦的叫唤,窄窄的道上是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打闹。这里没有激烈的升学竞争,只有统一就读的学校;这里人人都能分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可以自主创业,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街道两边有专属的热闹的集市;这里多的是木质住宅建筑以及或岩石堆砌或篱笆围成的护栏,不再是苍白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墙面;这里常常能看到人们骑着自行车从眼前经过,只有偶尔会见到几辆小轿车;这里你可以钓用自制的鱼竿钓小龙虾,也可以趁着夜晚在草丛中找萤火虫;这里到处可见绿色,天空是蔚蓝的。而我自己设计的木质小别墅坐落于一片宁静的绿地中,绿地中点缀着黄色的额小花。别墅旁边有条小小的溪流,溪流上有座小桥,穿过它往前便是乡镇上的集市。周边零散地分布着几户人家,偶尔我们会在屋边的草地上摆上桌子,来个大聚餐。若想去热闹的市区,那么可以搭上便捷的地下铁,地下铁贯穿了整个城市,因此地上的来往的车辆并不多。以市区为中心,乡镇环其坐落,两者之间有由一圆环形的绿地衔接,绿地分为几个区域,有绿荫葱葱的树林,有种满各色花朵的草地,还有美丽动人的湖泊河流,,,,有8个方向的道路可以由乡镇通往市区。市区中心有大公园群,那里是所有城市居民们休憩娱乐场所。细细的河流交错地分布于城市,河岸边分布着绿地。住宅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四个方位。城市的东西、南北线上零散地分布着商业活动中心、艺术街道、办公楼、图书馆、游乐场、剧院、体育馆,,,,炎炎夏日,街道上都会设有自动喷雾来驱走炎热。城市的建筑有纯白的,也有色彩缤纷的;有传统的,也有造型独特的;有高科技的,也有绿色节能的。所有建筑屋顶都设有空中花园,各个花园之间都有通道链接,人们可以在空中任意地穿梭于各个建筑之间。此外,孩子们和艺术家可以在特定的建筑或区域进行他们的创作,为城市创造新的元素。也许受了日本动画的一些影响,我理想中的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点天真,但这也确实是我所愿望的,我希望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活的自由自在,健康温暖;在那里,人类、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建筑11(2)班胡飞盈3
范文二:理想的城市生活环境——生态城市 徐 明?综 论?理想的城市生活环境——生态城市IdealUrbanLiveEnvironment——EcologicalCity徐 明(芜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芜湖 241000)石宗明(安徽金鼎集团环保设备公司,芜湖 241000)摘要 生态城市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居栖地。该文就生态城市的含义、特点,以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和途径作了一些探索,供城市建设者参考。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Abstract EcologicalCityistheidealhabitatforhumanbeings.ThepaperstudiesonthemeaningsandcharacteristicofEcologicalCityandthebasicprincipleandwaysofbuildingEcologicalCity,whichwillbecomethereferencesforcityerectors.Keywords:EcologicalCUUrbanprogramming1 前 言从历史上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人们为了迅速地、大幅度地改善生活条件,从环境中大量掠取自然资源,不计后果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致使城市环境每况愈下。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表现为:1.1 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从1980年至1990年我国城市人口从1.3亿增加到3.0亿。1.2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放射污染、光污染到处可见。1.3 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由于城市增长过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增长快,因此缺水现象首先反映到城市。加之由于水资源的污染,使水源更加短缺。我国缺水城市有300多座,严重缺水的40多座。1.4 大气污染严重。华东、中南、华南、东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雨,范围广、酸度大,并有逐年严重的趋势。1.5 交通拥挤,噪声嘈杂,居住环境恶劣。1.6 城市超负荷运转。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工设施密度高,道路密布。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万以上,加上大量的工矿企业分布在大小城市中,使得城市的空气、水源、土地、空间及一切基础设施都承受着超负荷运转,从而引起一系列环境问纷,为群众排忧解难。2.5 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环境监理工作2.5.1 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按照环境监理工作的“六个统一”,公开监理政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排污收费标准、排污费收支情况、行政处罚情况,提高工作水平和执法效率。2.5.2 加强环境监理人员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定期组织环境监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业务培训和考核,实现所有监理人员持证上岗,做到敢于执法、善于执法、文明执法。2.5.3 强化现场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对依法关闭、停业治理的工业污染企业、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设施、新建项目“三同时”的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对其他企业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违法环保规定的,严格按照环保行政处罚程序,及时给予查处。2.5.4 开展环境监理稽查工作。依法对下级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显失公正行为和排污者未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规章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和处理。2.6 加强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2.6.1 用足用好排污收费政策。对一些主要考核项目达标的排污单位,调整收费因子,征收其它超标污染物的排污费。2.6.2 加大对拒缴、拖欠排污费的强制执行力度。2.6.3 严格“收支两条线”,全面规范排污费管理和使用,做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认真执行分级解缴制度。福建环境 第18卷 第4期 2001年8月题。因此,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适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成为建设现代城市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 生态城市基本含义生态城市的概念是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于1987年提出。他认为理想城市应该是: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为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过“山水城市”概念,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作出了综合考虑。“山水城市”包含生态学也包含历史文化,重视物质文明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开始按“山水城市”概念布局、规划和建设。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有哪些标准和指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一种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生态城市概念是: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科学等学科为基础创造一种理想栖境,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应具备以下五项基础原则:1.生态保护;2.生态基础支持设施;3.保证居民生活标准;4.历史文化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这五条基本原则在生态城市中都应得以体现,并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这也集中体现了城市人类活动的自发层次、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增强人的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3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3.1 合理的城市规划一个有合理的空间和布局的城市,将有利于消除和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城市居民健康和生活,有利于多种产业生产和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研究城市人口、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空间特征和相关分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不同城市地域功能特征和人群迁徒状况及规模的反映,是城市人口研究中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三大要素之一,城市经济分布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分布是反映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与规模、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状况的关系,以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模与水平在空间分布方面的综合反映,这些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内容。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充分结合城市文化特点,城市建设不仅要符合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还应突出民族、历史、地区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特别是要结合河流水系,缓坡占地等自然环境,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城市地下、地上和空中,主体三维发展,得以发达的交通,城市内部绿地点、面、线结合,建设绿色通道与市郊成片绿地有机连接,以最小的环境费用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使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协调发展。3.2 运用城市生态学原则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明它的组成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方向发展。3.3 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的产生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采用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工艺及清洁的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大气综合整治,逐渐降低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发展电能、太阳能,提高管道液化气、天然气的利用率,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3.4 治理水污染水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流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体中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我国年径流总流量为世界的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上水资源在时空布上又极不均衡,以及许多水资源被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或丧失了其使用功能,许多城市和地区水资源匮乏、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5 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应循环使用或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管理应遵循从废弃物产生到收集、运输、贮存、循环利用、处理和最终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力戒形式主义 黄东萍?学哲学 用哲学?力戒形式主义AbstainfromPharisaism·黄东萍·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讲真话、办事实、求实效,在转变领导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同志身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而且还相当严重。形式主义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成为我们实干兴邦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单位召开会议过多过滥,声势大,解决实际问题少;对上级文件照抄照转,不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缺乏创造性;好作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不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做调研,喜发号令;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等。形式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我们党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驶。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又反作用于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倾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抓好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标志。就环保工作来说,每年的“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各级环保部门总会利用这一“契机”,掀起环保宣传教育的高潮。在这一时期,各地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唤醒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形式取决于内容,过程服务于结果。环保宣传教育的多种形式,都要求讲实效,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活动过后的信息收集市场化和无害化原则。3.6 防治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其它社会生活噪声。由于城市布局不合理,使许多地区的噪声功能区划分和实施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功能适用区混杂,如居住区、文教卫生区内有高噪声工厂等等。城市噪声污染的综合防治应从区域的整体出发,防治结合,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噪声污染,全面改善区域的声环境质量。4 结束语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由人为因素所决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功能区的划分、建筑布局、交通道路、人口密度、绿地分布等,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不同的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其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是不同的。城市中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断改变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运用生态理论搞好环境设计,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未来的现代化城市不仅仅是智能化的,更重要的是生态化。如何建立和保护生态城市,使城市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切实做好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按生态学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大力发展城市生态系统,调动全社会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才能使人们的生存质量逐渐改善。参考文献1 袁助人.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2 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陈易.生态城市的理论与探索.建筑学报,—15
范文三:我理想中的人居环境我理想中的人居环境应该是最自然、最清新的感觉。它让我们时刻保持着一个好心情。我想这比宫殿和别墅的雍容华贵更真实。 我理想中的马路依旧繁忙,只是在繁忙的马路两旁,只要留下一个足够大的场地就好。在那里,可以栽上很多的树木,可以生长着五颜六色的花朵。世界是喧闹的,至少给我们留下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在无聊的等车时候,能看到鲜花的微笑。不要让杂乱的房屋影响了我们本就紧张的心情;当我们匆匆的行使在马路上时,总有挺拔的绿树在向我们招手。我理想中的房子就像童话世界的魔屋一样,有的像荷兰的大风车,有的宛如一个埃及的金字塔,还有的像可爱的大菠萝,我厌倦了火柴盒式的房子。它们被我们涂成了各种颜色。没有了单调的灰色,没有了千篇一律的白色,我们的房子有热情的红色,有冷漠的蓝色,有欢快的黄色,我们希望世界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可以向外界渲泄着自己的情感,或是冷漠,或是快乐。房子,能让我们真正展现的自我。想象着在这一片沥青柏油的马路旁边,一栋栋造型各异、颜色千变的房子,那该是多美的一幅图画。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着自我的个性,当我们扮演了一天自己的角色后,应该有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是我们自己。我理想中的房子不必是黄金地带的产物,只要一个安静的角落就好。我的房子里边有很大的落地窗,洁白的窗帘垂向地面,从外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房子里的一切。我们可以在房子里欣赏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树、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每天清晨,让我们的耳朵还有幸听到小鸟的歌唱,让我们的鼻子还能呼吸到一种不含汽油和灰尘成分的空气。给我们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情。偶尔,我们还会有徐志摩的感觉。当然,我们的房子不再是防盗门内的世界。我理想中的绿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房子旁边;在我们的马路两旁;或是在我们的公司门口。把我们的房子、公司、学校都包围在小草的领域里,让我们还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气息。偶尔,还有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紧张了一天的神经系统在万物的绿中慢慢松开,紧锁的眉头会在梧桐的清香中抚平。当我们的高根鞋迈出了大理石的地面,就可以受到小草的欢迎。当我们走出了空调的房屋,就能呼吸到泥土的芬芳。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孩子的天堂。那“天堂”可以是孩子的创意,或者是动画片建筑的翻版造型。那“天堂”的墙壁可以是孩子的画布。我们的天使在这幅巨大的画板上图画出最伟大的作品。它们或者幼稚,但却是最真实的,也将是孩子终生难忘的。在城市的当中,我们时刻都能看到我们的“天使”的智慧,这是多幸福的一件事。试想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和肯定。我理想中的人居环境不再是坚硬、冰冷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的世界,那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它能让我时刻感受到家的感觉。
范文四:浅谈我理想中的人居环境宋志涛 学号1提要: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二班)关键词:可持续化
城市化进程
建筑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人居环境发展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带和城市群等。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他们栖身在天然岩洞,地上陋室,或者树上窠巢。那时的人类不奢求舒适的居住环境,只是本着最原本的求生本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剩余让一部分人不用四处流浪,他们定居下来,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从此人类开始逐渐的提高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而后来的城市化发展大大加快了人居环境发展的进程。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城市过分膨胀,城市空间过度集中而导致住宅缺乏、交通阻塞、中心拥挤、建筑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种种令人头疼和诅咒的“城市病”,这是以往传统乡村发展不曾有过的。于是人类意图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寻求一条可持续化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建筑当然,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往往逃脱不了一个大的概念,那就是生态环境,无论是小乡村或者是大城市,一个山村还是岛屿,都是存在于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中,也正是由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主导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维。然而就目前而言,生态环境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也直接导致人类生活的质量的下降。因此,这也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于是,生态设计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人们意识到房产开发不仅是建造房子那么简单,而是要营造一个居住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生态设计,指可持续发展理论用于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管理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保证自然健康和人体健康,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于是专家们提出了构成生态设计的5R原则。5R指的是Revalue(重新思考)、Renew(更新,改造)、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使用)、Reduce(减少不良影响)。“ 生态设计是时代的需要,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做到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者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从而创造出健康而美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陈晔 )社会经济要向前发展,人类的历程必然是向前推进,我们无法回到古代社会的清心寡欲,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那么,何不让我们树立起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加强生态意识,以指导城区的规划和建筑的创作。当代日本大师安藤忠雄是本人十分仰慕和推崇的一位建筑师之一。他的清水混凝土式的建筑风格在世间上独树一帜。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显示的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清水混凝土具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混凝土结构不需要装饰,舍去了涂料、饰面等化工产品;有利于环保:清水混凝土结构一次成型,不剔凿修补、不抹灰,减少了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这是个有经济向环保发展的世纪,随着绿色建筑日渐受到重视,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理想中的人居环境一到谈理想中的人居环境,人们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一幅微风吹拂,虫鸣鸟叫,绿荫环绕的居住环境,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慢步的生活节奏。但是,这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已经是渴望而不可及了。现在许多建筑师和专家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环境,一系列概念性的设计理念也营运而生。而放眼看看现代城市是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一座座摩天大楼不断耸起,我们无法阻止城市化的进程,那么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至少,理想中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有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和放眼绿荫成林的小世界。或许当大家敢于抛弃那些五颜六色的墙面涂料和奢侈豪华的家具装饰,接受了像清水混凝土那样毫无装饰的住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们未来的居住环境会更加明媚。参考文献 /view/422531.htm
《 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设计中的5R原则》》演讲 同济建筑院教授 陈易
《建筑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 著
范文五:暑假接近尾声,新一波校园招聘大幕即将拉开。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报告显示,受访的985和211重点院校中,有52%的毕业生希望起薪在6000元至8000元之间;38.8%的学生的理想起薪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更有将近一成的学生理想起薪在10000元以上。不得不说,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价过于高估了。有高的起薪期望,固然可以展示大学生自信的一面,可是,如果不切实际,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职业发展受挫,当现实与自己的预期相距甚远,会导致学生对现实不满,不安心本职岗位,生活在抱怨和幻想中,总是想着一夜之间能找到达到自己薪资期望的工作。远远偏离实际的薪酬期待,这折射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必须加快补上。与半数名校学生起薪期望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对应的现实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即每月不到2300元。而北京和上海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321元和43851元,每月平均为3360元和3654元。以此计算,这些学生的期望起薪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是上海、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倍,他们想过没有,自己凭什么大学一毕业就可以拿到远高于普通城镇居民的薪酬待遇?可能大学生不愿意拿自己与普通城镇居民比,那不妨与自己的老师比,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如果大学生的期望起薪为6000元,这一水准已达初级平均水平,如果期望起薪为7000元,已达中级平均水平,而如果期望起薪为8000元,已接近副高级水平。调查还显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从毕业留校到45岁期间,除了少数特别优秀的可以提到副教授,一般都是讲师,月收入平均在元,这一方面反映大学教师的待遇低,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期望有点高。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薪酬,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某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生平均起薪只有2443元/月,就连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这不过是半数名校学生所期望的一半,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有较高的薪资期望,与几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对名校的错误理解,认为名校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在周围人考上名校挣大钱的祝愿声中,真以为可随随便便找个上万薪酬的工作;二是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些材料是公开的,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兴趣去收集,他们并不了解就业的真实情况,有的甚至沉迷在某些企业家的励志演讲中,梦想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为百万富翁,有创业的大志向,却没有做小事的准备;三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多数大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依靠父母完成学业,不知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以为一个月挣六七千跟玩儿似的。过高的薪资期望,会带来学生求职定位的偏差,不少学生就按自己期望的薪资水准去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在人才市场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却空手而回,结果不得不一再调低就业期望值。而且,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评价还时常发生冲突:大学毕业生抱怨企业趁就业形势严峻压低学生薪酬,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不安于眼下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指责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外,一些学生的生活,是按照高薪资期望标准设计的,在实际薪酬远低于期望值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生活计划,这就出现调查显示的另一个结果,有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大学生的起薪要达到大学生的期望水准,估计要等十数年,大学生有这么离谱的就业期望,暴露出高校相关教育的严重缺失,虽然教育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要求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但认真开展这一教育的学校并不多。为此,高校要真正重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进行理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熊丙奇(上海 教师)
范文六:原标题:评论:大学生不能生活在臆想的就业环境中摘要:暑假接近尾声,新一波校园招聘大幕即将拉开。需要提醒的是大学生莫生活在就业环境臆想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找寻自己合适的工作。网易河北讯
暑假接近尾声,新一波校园招聘大幕即将拉开。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报告显示,受访的“985”和“211”重点院校中,有52%的毕业生希望起薪在6000元至8000元之间;38.8%的学生的理想起薪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更有将近一成的学生理想起薪在10000元以上。不得不说,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价过于高估了。有高的起薪期望,固然可以展示大学生自信的一面,可是,如果不切实际,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职业发展受挫,当现实与自己的预期相距甚远,会导致学生对现实不满,不安心本职岗位,生活在抱怨和幻想中,总是想着一夜之间能找到达到自己薪资期望的工作。远远偏离实际的薪酬期待,这折射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必须加快补上。与半数名校学生起薪期望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对应的现实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即每月不到2300元。而北京和上海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321元和43851元,每月平均为3360元和3654元。以此计算,这些学生的期望起薪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是上海、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倍,他们想过没有,自己凭什么大学一毕业就可以拿到远高于普通城镇居民的薪酬待遇?可能大学生不愿意拿自己与普通城镇居民比,那不妨与自己的老师比,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如果大学生的期望起薪为6000元,这一水准已达初级平均水平,如果期望起薪为7000元,已达中级平均水平,而如果期望起薪为8000元,已接近副高级水平。调查还显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从毕业留校到45岁期间,除了少数特别优秀的可以提到副教授,一般都是讲师,月收入平均在元,这一方面反映大学教师的待遇低,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期望有点高。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薪酬,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某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生平均起薪只有2443元/月,就连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这不过是半数名校学生所期望的一半,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有较高的薪资期望,与几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对名校的错误理解,认为名校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在周围人“考上名校挣大钱”的祝愿声中,真以为可随随便便找个上万薪酬的工作;二是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些材料是公开的,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兴趣去收集,他们并不了解就业的真实情况,有的甚至沉迷在某些企业家的励志演讲中,梦想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为百万富翁,有创业的大志向,却没有做小事的准备;三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多数大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依靠父母完成学业,不知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以为一个月挣六七千跟玩儿似的。过高的薪资期望,会带来学生求职定位的偏差,不少学生就按自己期望的薪资水准去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在人才市场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却空手而回,结果不得不一再调低就业期望值。而且,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评价还时常发生冲突:大学毕业生抱怨企业趁就业形势严峻压低学生薪酬,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不安于眼下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指责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外,一些学生的生活,是按照高薪资期望标准设计的,在实际薪酬远低于期望值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生活计划,这就出现调查显示的另一个结果,有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大学生的起薪要达到大学生的期望水准,估计要等十数年,大学生有这么离谱的就业期望,暴露出高校相关教育的严重缺失,虽然教育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要求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但认真开展这一教育的学校并不多。为此,高校要真正重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进行理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熊丙奇(上海教师)推荐阅读:90后毕业生五成青睐“铁饭碗”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HEB026
范文七:生活环境各项管理制度一、生活区卫生规章制度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陕西省爱国卫生条例》及《项目部除四害管理办法》,保证生活区符合创卫条件要求。2、生活区场地必须平整硬实,有明(阴)排水沟,排水畅通,场地无积水。3、每个职工都应该搞好个人卫生、做到穿戴、起床后整理好个人用品。4、不随地吐痰、乱倒剩饭剩菜,不乱倒脏水。5、宿舍二楼以上要有饮用水水源、水池及落水设施、6、宿舍要明亮、通风、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有卫生负责人轮流值班、卫生打扫制度,保持室内整洁。7、生活区配备垃圾箱,并配置消毒四害设施,并开展经常性卫生检查评比。8、生活区设有专职卫生保洁员,每天打扫,保持整洁卫生,卫生监督员负责对生活环境的监督和管理。9、生活区卫生保洁责任人:谢明二、生活垃圾管理制度1、生活垃圾管理应符合《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相关所在地关于市政环境卫生和相关文件和管理办法。2、生活垃圾应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要求集中密闭堆放,并保证内天清理。3、生活垃圾可按场地堆放堵塞数量进行青云,最多不超过一周一清,堆放的的垃圾要覆盖。4、生活垃圾的管理由项目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负责人的职责:联系有准运证及运输资格证的车辆外运,参与卫生检查等。陕建十建集团紫阳县惠民四期项目部
范文八:作者:谢光凤中学物理 2005年12期浩瀚的宇宙,绿色的地球和万物之灵的人类,组成了自然界巨大的物质系统。这个巨大的系统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而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在协调或加剧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中的种种矛盾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各具不同的作用。一、可亲可爱的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离子,它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被喻为空气“维生素”。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只有负电荷才可以增强人体的造血功能和一些细胞的活力。飞溅的水流能产生负电荷,故在瀑布、喷泉、激流、海滨等附近的空气中,以及雨后的空气中,有着大量的负离子。人们吸入这样的空气就会感到精神愉快、情绪轻松、周身舒服、消除疲劳等快意。二、功德无量的气体流动大气的流动,俗称风。风对于地球表面的污染物起着自然的稀释作用。经研究发现,风速在4m/s以上,污染物能够自然稀释;风速低于3m/s,污染物能够移动,但不容易扩散;无风时,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趋于停止。工业区、居民区通常规划在下风头,就是为了减小污染物通过风来产生危害人类的作用。三、生命的源泉——太阳光光谱成分丰富齐全的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健康的真正保证,人体的免疫功能只有经过太阳光的适当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发挥。如果人们长期处在只有黄、橙、红三色组成的灯光下生活,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头昏眼花,昏昏欲睡,机体平衡失调,处于“光折磨”的病态之中而无法解脱。然而,太阳光有时也会遭受“污染”,在正常情况下太阳光内部成分稳定,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无线电波及高能粒子流、宇宙射线都会显著增加,使“洁净”的阳光遭受“污染”。这时,如果过多地被太阳照射,人体免疫力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产生一种感染力极强的病毒,很容易卷入全球性流感的灾难中。四、极其复杂的磁场人类早已习惯生活在强度稳定于22.28A/m~56.5A/m的地磁场中。如果生活环境中的磁场强度发生剧烈变化,人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磁场对人体的作用极其复杂,这一作用不仅与磁场强度有关,而且与磁场的均匀程度、作用时间、作用部位都有关。某些对磁场作用敏感的人,在磁场作用下,很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耳鸣、急躁等病症。五、有利有弊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变成云雾和雨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云雾犹如一层厚厚的覆盖物,极大地抑制着受污染的空气向上扩散,从而导致空气的污染更为严重。但雨水对污染的空气有“洗尘”作用,空气中的污染物随雨落下,空气便得以净化。不过无论雾或雨,一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溶于其中,形成酸雾或酸雨,地面的环境污染就会大大加剧。六、空气湿度适宜为好空气湿度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湿度太大,人们会感到沉闷和窒息,也容易使东西霉烂;湿度过小,人们的口腔、鼻孔又会感到干燥难受。最适宜人类生活的相对湿度是在30%~75%的范围内。据调查资料表明,许多长寿者,都生活在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中。七、紫外线照射适度为佳紫外线用于杀菌消毒以及治疗各种疾病。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会损害人体健康,如紫外线过量照射会诱发皮肤癌。钙元素是人类骨、齿必需的元素,若紫外线过量照射会降低人体摄取钙元素的能力。八、必须防范的电磁辐射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但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无孔不入,它正在日甚一日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经常接受电磁辐射,会产生头痛、心烦、消瘦、脱发、失眠、心律减慢、食欲减退、血压不稳等症状。即使人体置于轻微的电磁场中,也会产生种种不适。电磁辐射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还会使动物、植物退化。另外,电磁辐射之间还会相互干扰,从而破坏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其动作失误而酿成事故。电磁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人类必须时刻防范这一“看不见的烟雾”。九、须当警惕的次声波人耳所能感知的声波范围:其频率在20到20000Hz之间。对于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人耳一般听不到。然而次声波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因为高强度的次声波可以置各类动物的生命于死地。次声波若超过300dB,还可以迅速分解人体内部的五脏器官。1Hz~8Hz的次声波会使人毛骨悚然、恍惚不安,而9Hz~12Hz的次声波却有助于人类的定向思维。次声波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雷电、台风等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而且次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损失(即衰减)比较小,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次声波产生的危害范围比较广。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空调设备上发出的次声波也同样影响人体的健康,应采取防范措施。十、使人头痛的噪声由于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人为噪声也侵入自然界,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为了改善人类的声波环境,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已致力于研究噪声的产生、传播、评价、危害和控制技术。十一、祸患不浅的放射线放射线,即放射性物质在我们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微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健康无害。但随着频繁的核武器试验,核工业的迅速发展,放射性物质的广泛应用,生活环境中的放射剂量正在增多,有些地方已出现了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放射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链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放射性污染能使人的身体致残、诱发恶性肿瘤、白血病、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等。美国在日本使用过原子弹的地方,放射性污染已经祸患几代人。因此在核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尤为重要。十二、危害严重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气体对太阳光的透射率较高,而对红外线的吸收力却较强。随着工业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致使通过大气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增强。同时地球表面升温后辐射的红外线也较多地被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就构成了一个保温层,如同温室一样。温室效应的加剧,会造成干旱和各种异常气候,使农业减产。另外也会造成冰川的大量融化,使低洼岛国和沿海城市受到被淹没的严重威胁。人类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物理世界与生活环境亦密切联系,人类固然处于健康生活的主宰地位,但人的健康生活又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尤为必要。作者介绍:谢光凤 江西赣县田村中学,341102
范文九:摘要:作为中国环境美学的主要开拓者,陈望衡在汲取东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与西方环境美学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不同,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在哲学层面秉持双主体论与和合思想,把自然提到与人对等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在实践层面提出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居住是实现生活的方式,把环境美学的根本性质确定为家园感。在本体层面提出景观本体论,认为环境美在景观,景观是环境美的渊薮,可带给人无穷无尽美的享受。生活(居)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品格和实践品格的环境审美模式,是理想环境审美模式的现实范本和实践形态。   关键词:生活(居)模式;双主体论;和合思想;生活论;居住论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5   从环境美学现有的发展看,西方诸种环境审美模式虽然有纯正的学理性和自成体系的原创思想,但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自然美倾向,二是极端性,可以说是“书斋里的学问”。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西方环境美学是建立在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在一个片面的冰冷的哲学体系之内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之上的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的提出,则是“将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糅合进环境美学理论之中,并提出一系列明显的来自中国但却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命题”。它致力于整合中西环境美学资源,把人的生活视为环境美学的首要问题,明显地扩展了理论视界,增强了现实介入力量,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环境审美模式的现实范本和实践形态。   一、双主体论与和合思想   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首先把环境美学从静止的自然美学和实用的景观美学中摆脱出来,确认环境美学首先是一种哲学。“环境哲学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生态与文化的基本关系问题,寻求这些对立因素的和谐。”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打破了西方环境美学“主客二分”的模式,摒弃了他们对自然美客观性的书生气十足的刻意追求,树立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双主体论。双主体论是从生态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出发的,也溶入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人的主体性不是绝对的,我们既要肯定人的主体性,又要肯定自然的主体性,两者的统一,则为‘生态主体’。我们既要尊重人的价值,又要尊重自然的价值,两者的统一,则是‘生态价值’。”在生活(居)模式中,自然被提升为与人对等的主体地位,以往人对自然的主宰地位被颠覆了,这就使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美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双主体关系的确立,主要体现为敬畏生命原则、公正原则和爱的原则。在这方面,它与德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原则是一脉相通的。因为其所说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含了一切生命。对生命的敬畏含有对生命的敬重、畏惧、珍惜、热爱等多种意义,其中,也包含了人和自然对等的思想。“只涉及人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不可能实现充分的伦理功能,但是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则能实现这一切。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敬畏生命与爱护生命、维持善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美的内核是无私的爱:“在审美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自然的爱。因为这种爱具有最为明显的无私性。”既然自然和我们是一个对等的有生命的主体,“我”甚至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就有理由要求把社会伦理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扩大到人对自然的爱。人类对自然的爱,源于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的根,而且也是现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力量所在。双主体论还意味着人和自然处于对等的地位,人与自然相比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对待生物应和对待八一样公正。这种公正,也涉及权利。人有生存与发剧的权利,物种也有它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按环境伦理,人与物种都具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权利,如遇冲突,只能以符合自然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从双主体论出发,生活(居)模式甚至认为应把物种的价值提升到审美的价值,认为动物和人一样,也是具有审美感受的,如动物对对称性形式的喜爱,这极大弘扬了自然的主体性。其实,动物是否具有美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要认识到自然的主体性,甚至要主动赋予它主体性,这样人类才能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去尊重它,理解它,爱护它,这便是生活(居)模式双主体论的意义所在。   其次,生活(居)模式融汇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西方环境美学中的片面性和自然主义倾向。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前现代的传统思想,却奇妙地和后现代的环境美学有着高度的契合和内在的精神相通,并且为当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西方环境美学之所以囿于书斋,远离生活世界,学术发展乏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是工业文明的思想资源。西方哲学天然地属于工业时代,而东方哲学则天然地和环境结缘。环境美学本质上是属于东方的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生活(居)模式很自然地看到西方环境美学的硬伤,并且很自然地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完善它。所谓和合,就是和谐与合一,就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儒释道思想,尤其是道家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经典的表述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至汉代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生活(居)模式基本认同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认为天即人,人即天,环境是人,人是环境,人与环境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提出环境美学的最佳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既是环境美的基础,也是环境美的灵魂。它从“天人合一”中看出“天”的“生态”含义,认为中国哲学中的“天和”就是生态平衡的意思,这就使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带有浓厚的环境伦理意味。“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环境伦理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抗争,对立是它的关键词,如何消除这种对立是它的职责;环境美学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谐是它的关键词,如何将这种和谐转化成精神享受是它的使命。”环境美学讲究的和谐是多元的,它包含诸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四对关系上:一是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二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三是人文诸要素的和谐;四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以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为例,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认为,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不只是生态主义,还有人文主义。纯粹的生态无所谓美,美在人文,生态文明才是美。生态文明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生态与文明的结合。它既是生态的,又是人文的。生态与文明是天敌,我们不是要生态,而是要生存,讲生态为的是人的生存,所以环境美学只能以人为本。实际上不存在生态美学,只存在生态文明美学即环境美学,环境美学实质是文化美学。从这种和合思想出发,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发现了当代环境美学的许多症候,提出了一系列更切近环境美本质的美学思想。此外,生活(居)模式还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当然,在中国古典和合思想中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思维,但具体到生活(居)模式中,它主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是它相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的一维。在西方环境美学家眼里,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是两种对立的审美模式,有着真实与虚构、变化与固定、介入与距离、动观与静观的明显区别。但生活(居)模式认为,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这些对立的范畴其实都有并存于审美之中的情况,如变化在环境和艺术中都存在,作为区分艺术和环境的核心范畴在审美实践中不一定可靠。这种辩证分析实际上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找出事物或事物特征之间的微妙联系。相对当代西方几种环境审美模式习惯于“割裂”思维,生活(居)审美模式注重联系,注重对立中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求真务实的辩证思维。
  二、生活论   当把环境的理念作为概念时,它是哲学;当把其作为感性的体验而存在时,它就是审美的了。从体验出发,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发掘了环境美学的生活品质,把生活确定为环境美学的主题。因为,一方面,审美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只有感知世界,才是审美的世界,由于世界本就是感性的。因此,回到生活本身,也就是回到审美本身。”这是从审美的本源上去看的。另一方面,环境是生活的。相对虚拟的艺术形象来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是真实的,是我们的家,而家是生活的地方。“人们实际上是生活在环境中,而不是将环境单纯地当做一出戏或一幅画来欣赏。生活是第一位的,审美只是生活的派生物。”这是从环境的性质上去看的。环境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环境美学生活论固然与生活(居)模式对审美本源和环境本质的定位有关,也与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关,那就是在事物之间寻找联系,把问题落实到实践层面。环境美学生活论实际上就是把环境美学从自然美学的窠臼中摆脱出来,把自然和人联系起来,认为环境是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统一。人是生活的主体,环境是生活的地方,两者怎么分开呢?从现实层面看,生活论是很简单明白的道理,但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却很难突破,总是在抽象的学理层面徘徊。因此,相对于西方模式,生活(居)审美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它淡化或虚化审美,因为环境的意义主要是生活的场所,生活的功能性决定它的审美。环境主要不是用来审美的(如艺术、自然),而是生活的。   正因为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类的家,因此,环境美学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生活的概念,还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居住之所,还是我们的情感与精神的归宿。这就意味着环境美不仅存在于悦耳悦目的层次,它同时也是悦情悦意、悦志悦神的。环境美的深刻性,系于它的家园感。在人类文化史上,家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从表层看它是一个生活化的词,从深层看它关涉到人的存在、生命、本质等诸多本体论问题,这些问题都要触及作为人类生存之本、生命之源的环境。而从家派生出来的家园感,是人类一种古老的感情。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就表现了对环境的依恋感,《周易?彖辞》把大地作为人类家的本质:“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享。”揭示了环境作为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养育了众多的生命。人类学的资料表明,人类对家的依恋和归宿感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集体意愿,世界各民族人们中普遍存在一种复返乐园的情结,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人类童年时代普遍存在的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一种宇宙万物是周而复始变化的原始观念,后来又逐渐发展成史前宗教中永恒回归的信仰。由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种原始观念和回归信仰并不是通过系统的语言加以表述的,而是分散体现在世界各民族的象征、仪式和神话故事中,从而形成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它发韧于史前人类朴素的世界观和神话思维方式,是初民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循环变易现象的神话式概括和总结,是后世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主题和模式。原始人普遍相信,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神话和仪式周期性的回归到那个最初的乐园,象征性的重述或重演时空肇始、万物创生等创世活动,才能确保自然和社会的延续和有效更新,重新获得发展和运动的动力。这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性回归开端的信念,沉积在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底层,化作人类永恒的回归情结。美国宗教学家艾利亚德在《永恒回归的神话》中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事物在世上是新发生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只是同样一些初始范型的重复。这种重复,通过再现原初运动所显示的那个神话的时刻,不断地将世界带回那神圣开端的光辉瞬间。”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在人类文化史上至关重要,具有哲学上的本体论意味,对人类文化的走向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中,这个模式直接派生出了道家返朴归真的哲学观。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大曰逝,逝日远,远日返。”(《老子》第二十五章)这个“返”就是归返、回复、循环、回归的意思。永恒回归的思想贯穿《老子》一书的始终,“归”的字眼多次出现,如“各归其根”“故成全而归之”“复归于无物”“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等。人类学学者叶舒宪认为,从字面上看,这些回归的目标似乎不同,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指事物发生的根和宇宙运动的本源。所谓“无物”和“无极”指的是世界初始之前的状态,亦即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至于所谓“归于朴”和“归于婴儿”,从象征意义上讲,也都是归根返本,即回到事物初始状态的意思。从人类学的立场看,老子的回归思想正是脱胎于史前宗教中“永恒回归”的信仰,即宇宙间的一切生命运动都始于创世神话中所讲述的“神圣开端”。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还可以阐释那流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亘古的乡愁。中国古典诗词有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那就是怀乡诗数量很多,而且大都写得苍凉动人。如贾岛的《渡桑干》:“客居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感情的原型就是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它平时在文化的深层隐而不发,一旦遇到特殊的情境就会“瞬间再现”,使敏感的诗人生发强烈的复返愿望和浓浓的乡愁。在西方文化中,永恒回归的神话模式则派生出阿都尼斯再生、基督复活、失乐园等一批原初性神话。其中,复乐园神话又衍生出千百年来人类心头挥之不去的家园意识。《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就是我们人类最初的家园,也即所谓的“神圣开端”。而伊甸园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食禁果,遭上帝放逐,从此带着原罪飘泊异乡。家园失落了,就要去找回来,这就是复乐园母题的由来。这尽管是一个宗教神话,却为人类引发出一个复返家园的永恒主题。家园正因为失落了,才显得愈发遥远,愈发美好,诱惑着人们历尽苦难去寻找返回家园的路。家园意识渗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之中,化作一种宿命般的渴望,变成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结,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由是观之,把环境美的本质确定为家园感,不仅具有实在的生活意味,而且具有本体论意义。因此,环境美学的家园感可细分为若干层次:一是从人类学或哲学本体意义上体现出来的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依恋。这种情感关涉到人类与环境的那种生命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化、抽象化。二是从伦理学意义上体现的对祖国、对民族发源地和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依恋。三是从人生哲学意义上体现出来的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四是从心理调控意义上体现出来的对自然山水的依恋。   三、居住论   “生活”“居住”是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的两个关键词,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居住是实现生活的方式。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_’当把环境当做人类生活的家时,居住就成为环境美学的中心问题了。居,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名词是说它是我们的家,动词就是说我们固定在某处生活。这个词里包含了环境和生活的丰富意蕴。环境作为人的家,它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的生活的肯定。生活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居”,于是,我们可以将环境的生活品质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宜居。主要是人的肉体生命的保存。它在生态方面和社会方面均有要求,但要求都不是太高。可以说,宜居是人对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利居。利居就是利于人的居住,它是在宜居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如果说宜居宜在生存,利居则利在发展,即全面地、进一步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第三,乐居。乐居,按说也可以放到利居中去,它也是一种发展,强调环境在精神上对人的满足。概括起来,宜居,重在生存,将生态摆在首位;利居,重在事业,将物质利益摆在首位;乐居,重在享受,将精神追求摆在首位。在三者关系中,宜居是基础,利居和乐居均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如果我们再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宜居、利居解决的是人们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乐居则是谈怎么活的问题。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开始探寻生活的快乐、美感和意义了。在环境美学中,乐居起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的功能。因此,把乐居看做环境美的最高功能,由此确立了人类对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在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中,乐居,既有现实生活的意义,又有形而上的返回生命本源的意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思想深深扎根到生活,二者亲密无间。”乐居,正体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安居”这个精神命题。海德格尔还说:“接近故乡就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它。所以,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如果从广义上把故乡看做人生活的环境,那么海德格尔的意思就是说人的精神之源其实就在大地,在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上。诗意的安居,说到底就是要建构人与环境这种感情性的亲和关系,而这正是人在乐居时所处的情感状态,乐居中的精神境界就是诗意的安居。从环境伦理与环境审美相结合的立场来理解,诗意的安居至少包含如下意义:一是它不是人对环境的功利性的掌握,而是一种功利的超越。超越的含义不是超脱,而是对于事物的对立关系的消融。这种消融不是泯灭,而是扬弃。通过这种扬弃,在更高层次上将对立双方的重要品格融合于内,实现对立双方的统一,从而实现事物向更高层次的升华。二是它意味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也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肯定、相互渗透、相互有利的亲和关系。三是它意味着环境成为景观。景观是环境美学的本体,是环境美的渊薮,徜徉在环境中,人能获得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在实际建设层面,乐居则体现了建构美好家园的标准,其中包孕了环境建设的审美主导原则、理想城市环境、理想农村环境等美学思想。首先,景观是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应具有综合的美感享受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应有很好的融合性。其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重要魅力所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这些遗存。再次,个性特色鲜明。人们喜欢生活在一个有个性的城市里,城市的个性特色是通过多种因素实现的,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复次,能满足居住者的情感需求与文化需求。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决定选择他的居住之地。人的文化选择具有类型性,城市建设需要有合适的文化定位。为把乐居落到实处,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提出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种理想城市范型,并提出“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城市建设原则。可见,在乐居层次中,环境美学的景观本体与实践品格是统一的。环境美学的实践品格不是从工程学意义上具体指导如何建设环境,而是让建在环境中的工程如何符合审美的原则,与自然谐和,能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所以,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的实践品格是从景观本体出发,以景观本体为标准,这与工程学意义的应用性和功能性完全属不同层面。尽管同是生活实践,生活(居)审美模式的居住论是超越实用主义的,符合审美无功利的功利性。从乐居的构想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居)审美模式提倡景观和历史、园林城市和文化名城结合,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统一。提倡个性化城市建设,体现了人性化概念,即顺乎自然大道是人的健康天性。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居)审美模式的和谐思想与合一思想。   此外,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还就当代环境美学对环境与艺术的区别进行了细微的辨别。在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看来,西方环境审美模式拘泥于环境与艺术的区别,沉迷于一元与二元、主观与客观、介入与分离、动观与静观这些琐细概念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环境美学首要的是面对生活世界。“美学是一门具有最大生活性的哲学”,“环境美学本身并不是基础理论,而应属于应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环境美学的产生并不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是近年来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严重的现实需要。现实的环境恶化触目惊心,已经严重地危及人的生存。这使我们的环境美学建构不能不功利,我们需要以审美的原则去调节环境,重建美好家园,享受美好生活。从生活出发,从居住出发,使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坚实地落在大地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它对于我们当前在环境建设中如何处理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景观与工程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城市建设上甚至提供了一个合规律性的不可替代的范型。在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上,它主张改变过去把自然看成资源的观念,而应该把它看成我们的家。我们不能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而应高度重视保护好自然环境。在景观与工程的关系上,因为环境美在景观,因此应“化工程为景观”,用审美原则去指导工程建设,以实现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即工程和景观的统一。在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上,它提出“审美的环境保护”,认为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而是环境保护学,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的、哲学的理论资源。   总的说来,生活(居)环境审美模式是在批判吸收西方审美模式、融汇中国传统美学经验基础上建构的审美模式,是一种更理想、更圆融、更具应用性的审美模式,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环境现状息息相关。西方的环境审美模式以欣赏为主,生活(居)模式以生活为主。不管是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还是伯林特的参与模式,其实都是在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的传统里徘徊,而生活(居)模式已经从艺术美学和自然美学真正走向了环境美学,对现实环境建设发生影响力。科学认知模式强调客观认识,基本没有走出自然美学的藩篱。尽管参与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贯通的”,将生活作为审美,但生活与环境仍是分离的。生活(居)模式持主客两合,以审美(对环境)为生活,认为生活是人的生活(居),自然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城市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农村也一样。因此,生活(居)模式的“居”涉及整个生活,但居住是根本(以此区分旅游美学)。如把生活(居)模式与卡尔松、伯林特等西方模式并置,正好体现了一个环境审美模式的纵向发展历程,即批判中的建构。它比西方模式思考格局要大,因为它取的姿态是实践,而非空谈;是融合,而非对立。   (责任编辑 乔学杰)
范文十:可能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遭到不幸的人,或许会知道。
置身于幸福中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因为他们都过着幸福的日子,对于陌生的幸福已适应了,就变得没有特殊的意义。渐渐地被遗忘,渴望自己拥有更多与众不同的幸福,渴望会一直延伸下去的。这时幸福的魅力又重现,不过这一切都会变得平凡、平淡、平静。
相对来说,置身于悲惨中的人,他们是多么的渴望幸福啊!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他们的身后推使着。假如有一天,幸福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他们会多么的激动,感谢上帝体恤他们那颗弱小的心灵。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刻,同时也学会了珍惜。而他们的生命会因此改变了,变得非凡、生动、充实。
我出生于幸福的家庭之中,家人对我宠爱有加,照顾得我无微不至。我却身在福中不只福,只要遇到一点儿不如意的事情就发起雷霆万火。不过我现在才懂得父母的用心,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要学会克制自己,做错了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虚心听别人指导。以后,我要报效父母,报效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
穷乡僻壤里的孩子,懂事以后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顽强拼搏地学习,将来才会有出头之日。所以他们比城市人学习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而城市人认为天塌下来有父母撑着,总不担心将来的事。但现在不同了,毕业的大学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去做蒜皮鸡毛的工作,何况是考不到大学的学生。不论是村里人还是城市人都得去勤奋学习。将来是否幸福就要看你努力奋斗的结果了。
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人,对幸福的渴望都有所不同。幸福来自双手,汗水是幸福的证明。通过双手创造的幸福,没人不认同,也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得到幸福的过程是艰辛的,好吃懒做的人是不会得到幸福,相反不懈努力、敢于拼搏的人,幸福最终会降临在他的身上。
我不是最漂亮的女孩,却是最快乐的女孩。一张稚气的脸,一双纯真的眼,不因微黄的肤色而懊悔。笑看镜中的我:白衣黑裤,朴素自然,长发下垂,依偎在头上,非常也蕴意温和,同时也宣告叛逆大胆。我是快乐的使者,哪里有我,哪里就有笑声。
我不是最聪明的女孩,却是最乖巧的女孩。父母劳累回到家,我早已准备好热茶,浓浓的香气弥漫在空中。恰如儿子深深的牵挂。虽然一天的功课使我疲乏,歇歇也无人责罚。我忙碌着,心甘情愿把汗挥洒;在学校,我在努力,只想尽心尽力,不为虚荣,只为展示才华。做一个好女儿、好学生,努力走好人生的路。
我不是最单纯的女孩,却是最善良的女孩。单纯意味着简单,不能洞察世事,左右逢源。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没有智慧,难以立足世界。虔诚地祈祷人人平安、健康,世界和平安定。
我不是最柔弱的女孩,却是最坚强的女孩。大风刮不走我,大雨吓不倒我,我自有根扎土中,勇气充溢在胸膛。别人的赞美鼓励,我 会暗自欣喜;他人的无意责备,我会黯然伤心。但我不会骄傲,也不灰心流泪。感动在瞬间,弱中透强,让人生多一分内在的坚强。
我不是最专一的女孩,却是最执着的女孩。固执己见不是我的本性。如果发现犯了错误,我会及时改正。朵朵白云,是我寒冷时的被;浩浩天穹,是我寂寞时的家。风雨兼程,一路泥泞,为的就是这一路执着的信念。
我是幸福的,为快乐、乖巧、善良、坚强和执着,为生我养我的父母,还为呵护我的朋友。秉性赋予了我乐天的性格,父母为我传达亲情,朋友伴我走过十一岁的童年。
幸福是一种感觉,不用去说,高兴就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你就是幸福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想校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