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港流域扶贫帮扶成效怎么写策划前期准备怎么写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黑龙港流域邢台片区扶贫开发的特征与对策研究——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黑龙港流域邢台片区扶贫开发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扶贫典型材料
扶贫典型材料
范文一:科技扶贫典型材料科技扶贫典型材料我叫 xxx,是 xx 镇西二组村民。由于没有文化,没有一 技之长,只能在家务农,种有 5 亩耕地,每年收入 5000 元, 仅能顾得温饱。2007 年县扶贫办在我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 贫,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我在信用合作社申请了 3 万元的贷款,兴建了 3 个蔬菜拱棚,但苦于无种菜技术,收 益不是很理想。 正在苦恼的时候, 科技扶贫项目在我村实施, 不但免费发放了优良种苗,而且还有省专家给我们上课,在 田间给我们指导,发放蔬菜栽培技术材料,让我对黄瓜霜霉 病、 辣椒疫病等常见病害能对症下药, 及时防治。 尤其在 2008 年早春黄瓜遭受低温冷害时,乡技术指导员及时给予我指 导,使我避免了一次大的灾难。当年,由于品种好,技术措 施得当,我的拱棚亩产 15000 斤,黄瓜亩效益 10000 元,三 个拱棚一季收入 50000 元,使我一下子还了贷款,而且还有 盈余。科技扶贫项目让我尝到了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的 栽培模式的甜头,帮我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道路。原文地址:
范文二:省级扶贫典型材料疏勒河畔奋力崛起的璀璨明珠——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扶贫开发工作典型材料 双塔乡是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以整体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参与建设并移交地方管理的新建乡镇之一。位于瓜州县东部,南望祁连山,北连布隆吉乡,东临沙河乡,西接锁阳城镇青山子牧场,下辖金河、古城、福泉、月牙墩和新华5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安置永靖、和政、礼县移民2762户,12988人。全乡共有土地4.5万亩,人均3.5亩,粮食作物以大麦、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以枸杞、甘草、红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2009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来,按照酒泉市委提出的“前五年打基础,切实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收入稳步增长;后五年强产业,全面推进“一特四化”促增收,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总体要求和瓜州县委提出的“两抓整推,乘势跨越、攻坚克难、再造瓜州”战略目标,乡党委政府坚持“破解难题保稳定,超前谋划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群众脱贫致富增收为目的,依托扶贫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凝聚群众及社会各界力量,集中扶贫攻坚,加大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力度,努力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使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乡党委政府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按照“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要求,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构建了“四级联创促中心”组织工作体系,实行了乡镇领导包村、站所长包组、干部包示范点、党员包户的责任机制,坚持周汇报、旬督察、月评比、季考核、年奖罚的领导干部项目考评办法,从而有力保证了全乡扶贫开发工作有序开展。止目前,全乡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883.3万元,实施完成扶贫项目15项。建成抗震安居房整村整组推进示范点12个,改造住房808户;硬化居民点人行道54000平方米,硬化树沟沿22.1公里,架设道路桥涵96个,修建通户桥涵580个;铺筑村组沙石道路37.3公里;建成高标准暖棚圈舍示范点5个,修建暖棚圈舍540座,配套沼气池207套,调引进基础母羊4130只,建成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羊只繁育改良和饲草综合利用示范点1处;扶持发展枸杞种植面积累计达到 7450亩,建成千亩连片枸杞示范点2个,500亩示范点5个;建成300亩枸杞育苗基地1个;扶持307户农户种植甘草1950亩,甘草种植面积达到 8550 亩;新建日光温室30座;建成重度盐碱改良示范点4个,改良土地2000亩;投放太阳灶2762套;开挖排碱渠道2条、3公里;衬砌渠道4条9.5公里;为839户农户发放贷款贴息30.6万元;在“两项制度”衔接改革试点工作中,全面完成了2762户、12988人的贫困人口对象识别登记和信息录入工作,将全乡2762户、12988 人全部纳入扶贫低保对象。同时,捆绑整合交通、城建、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1899.4万元,改建人饮管线51.35公里,整修机井14眼,完成了全乡2762户农户人畜饮水工程改造;建成抗震安居住房示范点13个,新建、改建住房1400户;铺筑乡村组柏油道路17公里,安装厢式卫生厕所143个;扩建硬化美化村委会5个,增添了文化书屋、体育设施;实现了城乡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计生服务所、派出所、信用社、加油站建成开始运行;邮政所、枸杞烘干厂、甘草切片厂正在建设。通过各项扶贫项目的实施,移民群众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移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加快,农业增收效益初见成效,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了温饱,10%的农户由温饱型向基本小康型转变,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583元增加到了971元。几年来,通过各级组织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全乡群众不论在自我发展能力上,脱贫致富上,村容村貌改善上、还是在群众的精神状态上,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各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社会管理安定有序,顽强拼搏的双塔人民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奋力迈进。阅读详情:
范文三: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情系扶贫开发 心怀社会发展——记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党委书记
张多文张多文同志现年40岁,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乡镇基层工作。他忠诚党的事业,十几年如一日,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倾洒在了他工作过的每一块土地上,融入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事业中。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当地群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脱贫致富的壮丽诗歌。2005年,随着张义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组织上派遣年轻有为的张多文同志到张义镇工作,面对扶贫开发的重任,张多文同志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经常深入村组开展调查研究,吃透镇情、村情。他认为,张义山区群众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坚持走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移民搬迁、劳务输出、班子建设”五条扶贫开发路子。正是基于这种清晰的认识,再加之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使张义镇扶贫开发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倍增。1、抓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张多文同志认识到,在传统的农业粗放式经营方式下,张义山区的群众以种植小麦等大田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下,群众增收缓慢,扶贫开发面临多重困境,要想使张义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必须走好产业化扶贫的路子。为此,他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团结和带领一班子人,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人参果产业、加工型马铃薯产业、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建成以人参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3180亩,加工型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每年均保持在20000亩和1000亩左右,形成了澄新、常水、石头坝、上泉、甘沟口等规模养殖村,主导产业创造的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围绕人参果产业,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产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发展壮大了有借鉴意义的“张哈”模式,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经验,扶贫开发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张多文同志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张多文同志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为重点的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建成以堡常公路、沙番公路为代表的通村公路80公里;建成高标准渠道87公里,新建雨水集流窖100眼,集雨场4000平方米;兴修学校3所,扩建学校3所,新修教学楼1幢,新建卫生所12所,维修卫生院(所)3个,全面完成了26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3个,340多户群众新建了小康住宅;投资68万元建成标准化社会敬老院,入住老人56人,为老人提供了较为优质的生活条件,山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新形象。3、抓农民培训,努力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过去的扶贫开发中,政府以救济式扶贫为主,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开发逐步陷入了贫困文化论的怪圈,造成了山区群众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保守,自我发展能力差。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张多文同志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山区群众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几年来, 张多文同志组织各类培训110 场(次),印发各类实用技术资料 9.8万份,培训农民 8万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100多人,致富带头人200多人,涌现出了堡子、澄新、河湾等人参果优质科技示范点和良种养殖示范点,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普遍增强,正朝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向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良性发展之路。4、抓班子,带队伍,带来了强烈的发展意识“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张多文同志常对党员干部这样说。因此,他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党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理论学习同实践学习相结合,努力掌握好经济、法律、农业等现代知识技能,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党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素养,真正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几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乡村干部和党员队伍,提高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他们学技术、谋发展,带头调整种植结构,运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有了较大增强,涌现出堡子村、澄新村等在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基础党组织,为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张多文同志为人正派,品德端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言而有信、处事果断,坚持原则,关心群众的良好形象。回首过去,张多文同志问心无愧,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张义大地上处处留下了他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身影。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无私的奉献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情系扶贫开发,心怀社会发展,努力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带领山区人民奋斗在张义这块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了我们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楷模。阅读详情:
范文四:关于移民扶贫典型材料市、县扶贫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对荣花村35户贫困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新建移民小区一处。移民户通过实施移民扶贫,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改善,移民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一、基本情况荣花村位于佛寺镇政府西北15公里处,全村辖3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共有183户、693口人;现有土地面积20100亩,耕地面积 2030亩,人均耕地仅为2.7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元。该村地处山区,地理条件恶劣,山高沟深,道路不畅通,尤其到了雨季更加难行,土地瘠薄,农业条件差,极不适宜机械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经济极度匮乏。农户面临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适龄儿童失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针对荣花村的实际困难,阜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对该村居住在偏远山沟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和通路难、通电难、饮水难的贫困农户实施整体搬迁。2009年初,县扶贫局多次深入到荣花村移民户家中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帮助荣花村制定移民搬迁扶贫实施方案。二、
移民小区建设情况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等诸多因素制约,荣花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来源单一。2009年按着村民自愿的原则对35户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的农户实施移民搬迁。移民小区地址选在荣花存东侧3公里处蜘蛛山至七家子乡级公路西侧,房址土地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由搬迁户自己调配。(一)项目实施情况移民小区建设本着美观、大方实用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模式,统一施工,历时一年,共建房105间,11550平方米,院落规格25米×28米,整体按猪舍、沼气相配套的“三位一体“模式。经一年紧张施工,35户村民喜迁新居,住上了崭新的房子,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全村一改以往“脏、乱、差”形象,使村容村貌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一座具有新农村气息的现代化移民小区。(二)项目投资情况移民工程投资280万元(35户×8万元),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得到了省、市、县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省扶贫资金为每户补助1万元;县民政部门每户补助1 万元;县水利部门免费为每户打水井一眼,并帮助安装自来水,折合投入17.5万元;县供电部门安装电路设施折合15万元;县国土局免征宅基地征用税费,通过以上政策和资金的落实户均受益3.2万元,确保了工程如期完工。三、
具体措施(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为了落实好国家扶贫政策,阜蒙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佛寺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由佛寺镇党委书记武刚担任组长,副镇长胡平、村主任刘志田任副组长,由民政助理白振江、村民代表迟凤祥、苏景全、孙玉德等为组员,具体负责整体工作,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过程中严把政策关,做到不降低标准,不搞人情关系,从确定搬迁户,选择宅基地住址,项目招标都是在村委会认真研究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体村民公示、征求意见,征得全体村民的参与和支持。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做具体指导,严格按上级政策和要求实施,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进料,统一施工。镇政府和村委会,施工单位签定了合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层层把关。整个项目建设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达到了政策标准要求。镇政府派一名副镇长坚持长期进村蹲点,协调各方面作指导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对每一根钢筋,每一块砖,甚至使用每一颗铁钉都严格把关,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多方努力下,确保了移民搬迁项目能保质保量如期交付使用,得到了移民搬迁户的好评。(二)加强监督和管理。参与管理和施工的各相关单位始终保持高度责任心,对工程质量以及物资使用、资金支配、投入情况等细心管理,认真监督,保证了资金和物资的合理使用,杜绝了浪费和挪用现象,使这项“民心工程”又成为了“阳光工程”,博得了全村老百姓的赞誉。(三)后续产业扶持。移民户搬迁后按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实施贫困户入户扶贫政策,发展优质花生种植项目。该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2135元增长到2012年的6200元。四、
取得的成效通过实施移民扶贫,35户农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解决了“五难”问题,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他们住进了宽敞舒适、窗明几净的住宅,移民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温暖。搬进新居后的村民于海军说:“他家4口人,搬迁之前以种地为主,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搬迁后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开了一个收购玉米芯的收购站,每年多收入4万元”;搬迁户刘占洲在路边新开了家乡村饭店,他家4口人天天忙着接待客人,忙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对我们说:还是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永远离不开穷山沟。今后一定好好干,多挣点钱再开个大点的饭店,改变村民在露天搭建帐篷办宴席的老方式。到时对家庭困难的村民还给予优惠,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策的恩情;移民新村45岁的张海富搬迁后搞起了家庭养殖生猪,每年出栏 40多头,比以前能多收入2万多元。五、问题及建议(一)规模化移民小区土地土地调整困难较多,建议将30户以下的小范围移民纳入扶持范围。(二)移民小区的水电配套设施,需资金量较大,本级财政无力承担,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水利、供电部门职责,对移民小区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无偿为移民小区给予水电配套。阅读详情:
范文五:县产业化扶贫典型材料(一)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端,辖12镇12乡,18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6万人,全县沙区面积524万亩,有23个乡镇属于沙区,是典型的雨养型农业县,属省定贫困县。为了改变贫困面貌,我县着力开拓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主导产业,有效的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我县产业化扶贫成效、主要做法及措施如下:一、产业化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县累计整合资金4.86亿元,开展产业化扶贫工作,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505万元,龙头企业扶贫项目贷款贴息430万元,贫困劳动力培训资金273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4亿元,到户小额贷款6360万元,带动全县贫困农户5万余户,平均每户增收2400余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06 年的21.03万人,减少到20**年的7万人。具体成效如下:(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我县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了烤烟、花生、杂粮、芝豇、金盏花、肉牛、生猪、獭兔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并扶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了稳定原料供应基地,农产品质量、经济收益显著提高。截止20**年,全县形成了以满堂红、福兴地等乡镇为核心的烤烟生产基地,栽培烤烟1万亩;以双庙、大四等乡镇为主的红干椒种植基地,种植鲜干椒1.5万亩;以苇子沟、二道河子等乡镇为代表的芝豇生产基地;种植芝豇1万亩;以后新秋、四堡子等乡镇为主的杂粮生产基地,种植杂粮面积2.2万亩;以二道河子、两家子等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带,年出栏生猪2.3万头;以五峰、东六等乡镇为主的獭兔产业带,扶持农户养殖獭兔2744组;芝豇、1万亩,以上产业项目实现经济效益1.5亿元,人均增收1800元。(二)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提升经精心培育,我县有彰武金谷实业有限公司、彰武谷香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沃田肥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 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通过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龙头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大幅提升,2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营销收入8.23亿元,实现利税7千万元。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五年来,共带动农户4万户,受益人口16.14万人,年户均增收2200元。全县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订单农业”的营销机制。金谷公司以向农户免费提供技术、资金的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并对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实行优先、保底价收购,市场价格高时随行就市。经产业化扶贫引导和扶持,多家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 努力帮助低收入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特别是辽宁沃田集团率先在企业内设机构中设立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启了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扶贫机构的先河,对龙头企业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贫困农户农技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我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植,出台了相应政策,大力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形成了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出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快速发展。如金谷实业公司,由成立初期的800万元资产,发展成为拥有1.23亿元资产的规模型企业,年净利润达1803万元,年带动贫困农户1800户,年户均增收2300元左右。二是以工哺农,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年,我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直接为社会创造了2100个就业岗位,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促进了农业种养结构的优化,引导农民调优种养的品种和品质。谷香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带动农户2300户,从事杂粮生产和加工,使农民更多的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特色品牌。我县把打造农业品牌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经营的重要环节来抓,引导企业创建核心品牌,实现了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求效益的良好局面。金谷实业的“锦鹏”商标被评定为“辽宁省知名品牌”;沃田肥业的“攀长江”、 “赛羊羊”等商标也已成为本地区的标志性品牌。我县逐年加大对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力度,近五年,使用培训资金273万元,开展了水稻、花生、红干椒、棚菜等种植业技术培训,生猪、肉牛、肉羊、獭兔等养殖业技术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3万余人,通过培训贫困农户农业实用技术明显提升,也为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员基础。二、产业化扶贫的做法和措施我县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做好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我县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扶贫工作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成立了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扶贫局等18家单位领导、24个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将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抓,每位成员都全力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各部门、乡镇将明确主导产业,各尽其责,各负其职,出实招,见实效。二是创新绩效考评体系。我县责承县委督查室、县财政局和县扶贫局等部门组成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对扶贫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实行绩效考评,提高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在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比重,确保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落实。三是强化服务产业化发展能力。根据贫困农民需要,在改善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定保护价收购,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扶贫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省定点扶贫单位的沟通联系,借助省定点扶贫单位的行业优势,支持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五是以产业化发展为点,纵横连带其他工作成面。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项目扶贫和县主导产业相结合,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和促进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相结合,扶贫到户项目和龙头企业拉动、专业生产合作社带动相结合,扶贫资金无偿投入和有偿使用相结合,专项扶贫和以定点扶贫为主的社会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专项工作和打造全县扶贫开发大格局相结合。(二)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我县对贫困农民增收规划到户,按照“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的办法,组织县乡干部到村入户,通过发调查表、交谈等多种形式调查摸底,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制订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项目,明确了突破种植业、狠抓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增收思路,同时组织各乡镇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因村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近年来,我们把致富产业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走“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我县传统农业种植作物,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自发生产方式,我县加强组织和引导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畜牧养殖产业上,我县因村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肉羊、肉牛、獭兔等养殖,确保扶持一户,成功一户,脱贫一户。(四)整合资源,政策支持我县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将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扶贫政策,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对花生、朝天椒和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实施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派驻技术人员入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小额贴息贷款项目为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忧。近年来我县共争取小额信贷扶贫资金6360万元,支持贫困农户9894户,通过发展产业项目走向脱贫致富道路。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我县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基地、科技、市场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的整体步伐,努力实现由扶人、扶村到扶产业的转变,发挥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作用和扶贫的综合效应,强化造血功能,推进彰武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荐热门相关文章阅读详情:
范文六:县产业扶贫典型材料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是临汾的“北大门”,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中国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和“中国酥梨之乡”。近年来,我县围绕“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新XX县”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梨果提质、项目推进、城乡管理、交通建设、作风转变“五个年”活动,坚持发展高于一切,转型高于一切,坚持“管方向、谋全局、议大事、抓关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跨越的信心更加坚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效益惠及百姓。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18 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9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24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67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7元,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幅度,县域经济步入了稳定较快增长区间。一、主要做法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玉露香”主导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玉露香”主导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二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梨果总面积达35万亩,其中:玉露香梨面积11万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三是完善体系,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各职能部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带动作用。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姊妹篇”工程,加强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通过企业自身发展有效带动全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典型案例一:梨树上结出个“金蛋蛋”。“主攻玉露梨、率先达小康”,这是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带领全县农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奋斗目标。XX县紧紧围绕“做大做强梨果产业,帮助农民尽快致富”的宗旨,坚持搞好服务发展生产,为果农当“红娘”,有力促进了全县梨果产业发展,2013年仅梨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 以上。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在吕梁山片区XX县、XX县、永和、大宁、汾西、石楼6县发展有机干鲜果及畜禽养殖循环经济项目规划,确定我县以实施有机玉露香梨种植和绒山羊养殖规划。为此,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发展林下循环经济。在陡坡乡陡坡村率先进行示范基地建设,整合了扶贫部门整村推进、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畜牧部门林下种草、农业部门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建成了玉露香及绒山羊养殖的林下循环经济。通过这一示范初步达到了有机玉露香及绒山羊养殖循环经济模式的效果,并被省农业厅和省世行办作为示范在全省推广。2014年,这个循环经济模式继续在全县梨果主分布区进行全面推广,首先在梨果主分布区的无鲁垣利用扶贫项目规划实施玉露香梨基地2000亩和绒山羊养殖1000余只的循环经济园区,并整合各职能部门资金进行水、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下一步通过 3-5年时间在全县规划的四大园区进行全覆盖,进一步扩大我县林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规模,在全县打一场梨果有机提质的大战役。典型案例二:企业引领旗舰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2013年,全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政府县长王晓斌同志为组长,财政、发改、农委、水利、林业、扶贫、国土等部门为组成单位的XX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领导组,并结合“一县一业”发展要求,谋划储备项目,为省属国有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入驻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做足了功课。同时,本着稳中求进、进中求成、成中求效的原则,建立起“政府搭建产业平台、提供保障服务,企业投资兴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扶贫开发新机制。通过一年的组织实施,省属国有企业晋煤集团、省内民营企业山西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属国家、省、市扶贫龙头企业及农业开发公司共计14家企业参与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当中,项目落地开工进展顺利,尤其省属国有企业晋煤集团和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强势推进。山西晋煤集团在与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领导组多次对接、洽谈、深入调研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底,在我县注册了农业开发公司——“山西福富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并确定投资2亿元实施精品玉露香储销综合开发项目,建成XX县5万吨果品冷链仓储物流港,主要包括5万吨恒温库、果品加工流水线、冷链运输车辆、电子商务平台和产品内外包装等。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500余名,辐射带动30000多贫困农户增收。山西京润泽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由省内民营企业来XX县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注册的企业,该公司计划一期投资9000万元实施经济果业基地新建果品储藏加工项目,建设集仓储、加工、出口外销于一体 的年贮销15万吨优质水果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周转库房、清洗车间、加工车间、业务用房、附属用房,绿化、道路硬化及设备购置、安装。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安置就业岗位500余人,辐射带动20000余贫困农户增收。通过3-5年时间,各项目投产达效后,以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整合京润泽有限公司及县属国家、省、市扶贫龙头企业资源,打造成为我县农业开发旗舰群,力争实现农业企业上市,以此带动全县“一县一业”玉露香梨产业向有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使得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真正做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既做到带动全县4万余贫困农民群众增收脱贫,又做到企业转型多元发展,最终实现精准扶贫、互利共赢。二、主要成效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整合资源式扶贫,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 “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三、主要启示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象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有机玉露香及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把水利部门的引水上塬节水灌溉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等等,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启示之三:龙头带动是载体。如何破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样种、怎样养,如何卖、如何卖个好价钱”,应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家一户的农民真正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利益连接,充分发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把企业与贫困农民、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一年来,XX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启示之四:合作社组织是桥梁。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是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一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逐步组建产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思路,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先后申报10余家合作社经济组织和企业进行玉露香产业“三品认证”,提高了梨果的品质和效益。同时,由合作社和企业组织农民进行参观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不但提高了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还有效破解了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阅读详情:
范文七:县扶贫办典型材料饶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处于黑龙港流域,辖4镇3乡,197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总面积5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为传统农业县。2002年,被河北省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县。2007年,河北省扶贫开发百里棚菜长廊项目以饶阳县为核心区启动,推进了全县产业化扶贫进程。近年来,我县瞄准一个群体(贫困群众),围绕两大产业(蔬菜、畜牧),抓好三大项目(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58.1万元,扶持21个贫困村发展棚室3975个,小拱棚韭菜760亩,建成百亩以上棚室大方23个,百里长廊发展棚室1.8万个;发放斯格猪2464头,小尾寒羊4676只,奶牛73头;完成劳动力培训转移1361人;新打机井72眼,上变压器64台套,新修道路25310米.带动群众年增收4.5亿元,使6444户、24058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出列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副主任王国良、郑文凯,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臧胜业、副省长宋恩华、沈小平、省政府顾问张和等领导同志先后到我县进行调研,都对我县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年,连续三年在衡水市扶贫工作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连续三次在县行风评议中名列前三。主要做法及措施:1、强化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农牧、农联社等15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年初部署,每季调度,月月汇报,年终考核的工作制度。同时把扶贫工作列入乡镇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干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让各级干部头上有目标,肩上有担子。各乡镇、村均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扶贫领导体系,逐级分解目标,定期督查,年终考核,为我县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2、引入竞争,提高各级抓好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主要是在四个层面引入了竞争机制:一是对各乡镇引入竞争机制。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高、动手早、行动快、项目集中的乡镇,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和部门整合资金倾斜力度。县委、县政府同时制定了奖励政策,对棚室建设前三名乡镇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每建成一个百亩以上棚室大方,以奖代补1万元,各乡镇对村也制定了相应激励办法。二是对县直各部门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明确包村帮扶单位的扶贫责任目标,签订帮扶责任书,列入年终考核目标,县扶贫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帮扶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年终考核兑现奖惩。三是对扶贫村引入竞争机制。财政扶贫资金、各部门帮扶资金打破均衡,向积极性高的贫困村倾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村进度调整资金投向,进度慢,工作力度小的要调整出部分项目资金,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四是对县扶贫办引入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获省以上荣誉,奖励县扶贫办1万元。激励机制的制定实施,有力促进了产业化项目,尤其是百里棚菜长廊项目的实施。三年来,贫困村新建棚室3975个,百里长廊项目区新增棚室1.8万个,带动群众增收4.5亿元。3、做强龙头,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给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有力支撑,我县着重围绕蔬菜这个主导产业,对龙头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着力打造“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构建起龙头连基地,基地带万家的扶贫产业链,助推了扶贫产业化进程,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饶阳县瓜菜果品交易市场作为全国五十强,省重点扶贫龙头企业,我们给予了重点扶持。三年来,利用扶贫资金27万元和帮扶资金100万元及银行贷款,对瓜菜果品交易市场进行完善扩建,形成了集电子结算、农产品检验、信息发布、电子监控、农产品冷冻、客户餐饮住宿、农资供应于一体的综合型瓜菜果品交易市场。2010年市场年交易量34.46亿公斤,交易额达35.8亿元,带动了全县7万多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和产业化扶贫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4、立体帮扶,构筑扶贫工作合力。为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我县落实三个层面的帮扶措施,建立了全程、全面、全方位的立体帮扶机制。一是上级部门帮扶。各乡镇村和县扶贫办全力配合省“四帮一” 帮扶单位工作,认真做好各种服务,每年都邀请帮扶单位领导来我县或亲自到帮扶单位与单位领导交流与沟通,落实和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构建起了和谐共进的帮建关系。三年来,各帮扶部门共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500万元,用于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行路难、用水难、办公难等问题,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省“四帮一”帮扶队员被我县吸纳为荣誉市民。二是抓好县级领导帮扶。实行县级领导包村责任制,每位县级领导一对一帮扶一个扶贫联系村,县领导经常深入到村,进入实地调研,探民情,知民忧,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发展难题,有力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包村干部被群众称为“家里人”、“贴心人”。三是调动县直部门帮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一帮一”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选择了经济实力较强的部门进行一对一帮扶,各单位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帮助群众改变“等人扶助”的老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新观念,引导群众积极实施扶贫项目。同时,结合自身职能特点,有资金帮资金,有物资帮物资,有技术帮技术,全方位开展帮扶工作,三年来,整合部门资金2500万元用于贫困村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办室”、学校条件改善等,使贫困村群众素质、技能大大提高,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5、严格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我县始终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切实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一是资金投向明确,项目编制科学。我县按照省市有关扶贫政策要求,组织人员深入贫困村,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群众意愿等情况,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确定扶贫项目,并详细制定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计划,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实际、有效,为扶贫资金科学合理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二是拨付资金及时,入户比例较高。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严格推行报帐制,根据各村项目实施进度,坚持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验收,及时报账,及时公示,及时足额下拨扶贫资金,切实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效防止了挪用、滞留扶贫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发生。三是各项制度健全,资金管理严格。我们严格推行公告、公示制度,设立了公示牌和标志牌,每村成立监督小组,实施专户管理,严格报帐手续,在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实行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给群众一个交代,还干部一个清白,在历次资金审计和检查中未出现一笔违规资金。工作受到广大贫困群众的认可,在全县行风评议中,县扶贫办始终名列前茅。四是信贷力度加大,致富能力增强。扶贫到户小额贷款是贫困群众重要的项目资金筹措来源,通过积极协调,县农联社、县农行等涉农金融部门,三年来,共为贫困村协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5000万元,有力的支持了扶贫产业的发展。五是互助金运行规范,效益得到发挥。对13个互助金试点村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建立了互助金运行机制,实现了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给群众建起了自己的“小银行”,为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荐热门相关文章阅读详情:
范文八: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2002年,该自然村被列为扶贫安居温饱建设村,于日开始启动, 2003年5月完成了安居温饱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12月通过了县级验收;为巩固安居温饱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发展经济,2004年xx列入了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2005年10月该工程正式启动, 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建成后的xx村远景一、项目建设的背景二、工程建设情况xx安居温饱和巩固温饱建设工程,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自求发展与多方扶持有机结合,走领导带头、部门帮扶、自我脱贫的路子。始终坚持“抓扶贫首先抓领导,抓落实关键抓班子”的做法,建立政府、社会、部门、个人“四位一体”的帮扶责任制,重心下沉,定位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一)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情况xx安居温饱工程,计划总投资2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8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3万元,投资比例达1:1.53,拉动效应十分显著。1、村内卫生路面建设项目卫生路面主道路由集体完成,进户岔道由各户负责,只提供水泥和沙子,弹石和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铺筑了一条宽1—1.2米,长1300米的弹石沙浆水泥路面,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该项工程投资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万元,项目资金3万元。新建成的卫生路面2、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该工程所需的水泥、沙子、毛石、空心砖、瓷砖用工程资金支配,其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成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60m2的公共场所,该项工程投资1.8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0.4万元。宣传栏内的宣传内容由村委会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从而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卫生意识。活动场所一瞥3、经济林果建设项目按照“六个一”的建设要求,在林业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08亩的泡核桃栽培任务,户均达到3亩以上。为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项工程建设投资1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0.9万元,项目资金0.1万元。泡核桃基地4、房屋改造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主要对1户进行了全面翻修,1户进行了搬迁,其余进行了粉刷改造,还有20户农户自筹资金对原来底矮破旧的大门院墙等进行了改造。该项工程总投资19.4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达14.1万元,项目资金5.3万元。焕然一新的安居室5、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干净卫生的生活灶具6、改厕建设项目结合沼气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把过去底矮破旧的厕所拆除、改造,做到与沼气设施一体化。总投资2.6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1.2万元。7、改厩建设项目一直以来,群众都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在乡兽医站的宣传培训下,群众拆除和改造了过去的小厩,建盖起了卫生厩。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8、标志碑使用项目资金0.2万元。安居温饱工程标志碑(二)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情况xx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1.9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3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万元,投资比例达1:1.3。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扩建生活用水管道630米,每米造价45元,建成20m3和5m3的蓄水池各一座,总投资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2、经济发展项目(1)发展生猪养殖33户,全村年内存栏达到200头,总投资16.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70万元,群众自筹8.40万元。(2)补植补造泡核桃100亩,总投资1.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0.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3)举办科技培训2期,参训200人/次,总投资0.5万元,全部为上级补助。(4)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对没有沼气的5户农户进行补建,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目总投资1.1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1、宣传、发动到位项目从批准到实施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得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安居温饱工程,什么是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有多少,建设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才能得到最大实惠。建设项目多,投工投劳任务繁重,必须发动群众做好前期工作。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为根本,把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村,走观念扶贫、素质扶贫、科教扶贫的路子。坚持“观念、科技、实效”的扶贫方针”广泛向群众群众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逐渐从自我封闭、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中摆脱了出来,在全村树立起了“治穷先治愚,治愚靠科技”的新观念,群众建设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涨。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民心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xx村也由群众推选出3人的实施小组(包括社长),负责做好该项目的组织施工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前期工作,如:备弹石、沙子、水泥等。3、认真研究,制定好《实施细则》由于该工程建设工期长,任务重,群众必须以高度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投入到建设中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该项目的《实施细则》。例如《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工程部分各家各户的投工情况,直接关系到分户项目的安排,多投一个工,到户资金可增加20元,少投一个工则相应扣减20元。结果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公共工程与分户项目的投入矛盾。另外,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和验收标准广为宣传之后,各户的具体建设项目,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来,再由实施领导组审核,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能满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4、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实施细则》,由村实施小组记录好投工及物资发放情况,投工高峰期必须每天公布一次,物资发放时必须由群众签字。根据项目进展,由乡领导组分阶段公布资金使用、物资发放、投工情况等,使此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成为一项“阳光工程”。四、效益分析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实施,使xx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劳动者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28人摆脱了贫困,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10%农户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200年的548元增加到1450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小投资大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详情:
范文九:精准扶贫典型材料精准扶贫的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怎么样才能让这项工作真正帮助到贫困的人,下面YJBYS小编带来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材料,欢迎大家参考!教育局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典型材料6月18日,全市深化双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后,市教育局及时在局务会上进行传达学习,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目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县级以上干部为副组长、机关科(室)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从职能科室抽调5名干部组成精准扶贫办公室,具体承担精准扶贫工作任务。二是开展入户调查摸底。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参加瓜州县动员大会和xx乡金河村现场会。7月2日,组织3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瓜州县xx乡金河村与50户结对帮扶的贫困家庭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掌握每个贫困户家庭收入来源,贫困程度状况,并分析致贫原因,了解脱贫致富需求,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在7月2日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7月16日至20日,再次抽调5名机关干部组成帮扶工作组,利用三天时间,采取进村入户核对信息、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与村组干部及农户谈话交流等方法,对38名帮扶干部与50户帮扶户协商制定的《增收计划》逐户逐项进行了对接,核对了相关信息,并得到了农户的签字认可。8月9日,再一次组织全体职工到金河村进行了入户走访活动。在深入农户摸底调查的同时,工作组还就扶持发展种植养殖、扎实做好劳务培训输转、加快推进土地改良、尽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支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等问题,与广大农户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了深入交流,征求了意见建议,为下一步精准建档立卡、靠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做实帮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对照省上《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方案》,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研究制定了《xx市教育局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市教育局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将精准扶贫教育支撑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科室,明确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四是积极对接落实相关政策。对省上《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方案》进行认真学习领会和研究分析,并安排专人赴省厅汇报衔接,争取教育扶贫中对我市特别是瓜州、玉门移民学校予以项目和资金上的倾斜。省上精准扶贫教育支持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到2020年,有需求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二是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任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标准。三是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免费力度,2020年,每市重点办好1—2所中等职业教育,每个县办好1所特色职业学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扩大职业院校在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看,我市农村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为92.4%(玉门农村93%、瓜州农村83.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通过市级标准化验收,职业教育形成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两所国家级中职学校为骨干、3所省级重点和1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为支撑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完成省定目标任务难度不算太大,我们重点做好巩固完善和提高层次方面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扎实做好帮扶村组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实施产业扶贫。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从金河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帮扶户意愿出发,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探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引导农户适宜搞种植的就搞种植,适宜搞养殖的就搞养殖,真正把能发挥资源优势、具有市场潜力、实现稳定增收的产业扶持好、管理好,增强“造血”功能。二是做好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引导村组剩余劳动力、“两后生”积极参加实用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外出长期务工或参加当地的季节性务工,增加家庭收入。2015年实现30户脱贫、2016年实现15户脱贫、2017年实现5户脱贫的工作目标。二、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为此,我们将主动作为,聚焦重点,瞄准对象,精准发力,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一是着力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下功夫。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力度,年,新改扩建农村幼儿园35所,配备玩教具设备200套,将农村剩余23所一年、两年制幼儿园全部改制成三年制幼儿园,着力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巩固提升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继续升级改造信息化设施设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移民乡村“全覆盖”。二是着力在落实好教育资助政策上下功夫。目前,国家、省上教育资助政策共有信用助学贷款、营养餐补助资金、高中国家助学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补助资金、农村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等10项,根据教育扶贫的重点方向,下一步教育资助政策重点落实好贫困家庭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职学生免学费、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按在校学生的20%确定)和涉农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年享受2000元国家助学金政策,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享受到国家奖补资金,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都能得到资助。三是着力在师资培养交流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贫困乡镇的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树模等方面进行倾斜,每年培养选拔100名省、市级农村乡镇骨干教师。落实中小学幼儿园编制标准,逐年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为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解决农村幼儿园代课教师问题。认真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每年农村教师培训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城乡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和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4名城区中小学教师到7个民族乡镇支教1年。落实好插花型贫困县教师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政策,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倾斜,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四是着力在贫困乡村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功夫。完善以市内各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需求,按照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设置专业,积极组织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功能,做好返乡在乡农民工、企业在职职工、农村妇女的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及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15年起,每年组织100名以上贫困家庭的“两后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5000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技能培训全覆盖;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XX村委会XX自然村坐落在小普线旁的半坡上,现有农户34户,人口128人,全村耕地面积70.35亩,人均0.54亩。自然村现有山林50亩,无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住房70%都比较破旧。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2002年,该自然村被列为扶贫安居温饱建设村,于日开始启动, 2003年5月完成了安居温饱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12月通过了县级验收;为巩固安居温饱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发展经济,2004年XX列入了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2005年10月该工程正式启动, 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建成后的XX村远景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全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来源单一。由于自然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特困户较多,资源贫乏,生活能源极其紧缺。全村房屋破旧,垃圾成堆,雨季污水横流,村内道路泥泞难行。没有群众活动的公共场所。2002年底贫困人口有87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7人,人均纯收入仅548元,人均占有粮2公斤,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全村长期(半年以上)外出打工者10多人,占全村青壮年劳力的20%以上,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达50多人,占全村青壮劳力的90%左右。二、工程建设情况XX安居温饱和巩固温饱建设工程,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自求发展与多方扶持有机结合,走领导带头、部门帮扶、自我脱贫的路子。始终坚持“抓扶贫首先抓领导,抓落实关键抓班子”的做法,建立政府、社会、部门、个人“四位一体”的帮扶责任制,重心下沉,定位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一)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情况XX安居温饱工程,计划总投资2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8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3万元,投资比例达1:1.53,拉动效应十分显著。1、村内卫生路面建设项目卫生路面主道路由集体完成,进户岔道由各户负责,只提供水泥和沙子,弹石和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铺筑了一条宽1—1.2米,长1300米的弹石沙浆水泥路面,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该项工程投资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万元,项目资金3万元。新建成的卫生路面2、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该工程所需的水泥、沙子、毛石、空心砖、瓷砖用工程资金支配,其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成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60m2的公共场所,该项工程投资1.8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0.4万元。宣传栏内的宣传内容由村委会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从而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卫生意识。活动场所一瞥3、经济林果建设项目按照“六个一”的建设要求,在林业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08亩的泡核桃栽培任务,户均达到3亩以上。为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项工程建设投资1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0.9万元,项目资金0.1万元。泡核桃基地4、房屋改造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主要对1户进行了全面翻修,1户进行了搬迁,其余进行了粉刷改造,还有20户农户自筹资金对原来底矮破旧的大门院墙等进行了改造。该项工程总投资19.4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达14.1万元,项目资金5.3万元。焕然一新的安居室5、节能改造建设项目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用沼气替代传统的生活能源。建成沼气28口,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干净卫生的生活灶具6、改厕建设项目结合沼气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把过去底矮破旧的厕所拆除、改造,做到与沼气设施一体化。总投资2.6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1.2万元。7、改厩建设项目一直以来,群众都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在乡兽医站的宣传培训下,群众拆除和改造了过去的小厩,建盖起了卫生厩。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8、标志碑使用项目资金0.2万元。安居温饱工程标志碑(二)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情况XX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1.9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3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万元,投资比例达1:1.3。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扩建生活用水管道630米,每米造价45元,建成20m3和5m3的蓄水池各一座,总投资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2、经济发展项目(1)发展生猪养殖33户,全村年内存栏达到200头,总投资16.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70万元,群众自筹8.40万元。(2)补植补造泡核桃100亩,总投资1.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0.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3)举办科技培训2期,参训200人/次,总投资0.5万元,全部为上级补助。(4)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对没有沼气的5户农户进行补建,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目总投资1.1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1、宣传、发动到位项目从批准到实施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得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安居温饱工程,什么是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有多少,建设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才能得到最大实惠。建设项目多,投工投劳任务繁重,必须发动群众做好前期工作。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为根本,把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村,走观念扶贫、素质扶贫、科教扶贫的路子。坚持“观念、科技、实效”的扶贫方针”广泛向群众群众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逐渐从自我封闭、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中摆脱了出来,在全村树立起了“治穷先治愚,治愚靠科技”的新观念,群众建设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涨。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民心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XX村也由群众推选出3人的实施小组(包括社长),负责做好该项目的组织施工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前期工作,如:备弹石、沙子、水泥等。3、认真研究,制定好《实施细则》由于该工程建设工期长,任务重,群众必须以高度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投入到建设中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该项目的《实施细则》。例如《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工程部分各家各户的投工情况,直接关系到分户项目的安排,多投一个工,到户资金可增加20元,少投一个工则相应扣减20元。结果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公共工程与分户项目的投入矛盾。另外,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和验收标准广为宣传之后,各户的具体建设项目,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来,再由实施领导组审核,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能满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4、强化监督管理根据《实施细则》,由村实施小组记录好投工及物资发放情况,投工高峰期必须每天公布一次,物资发放时必须由群众签字。根据项目进展,由乡领导组分阶段公布资金使用、物资发放、投工情况等,使此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成为一项“阳光工程”。四、效益分析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实施,使XX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劳动者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28人摆脱了贫困,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10%农户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200年的548元增加到1450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小投资大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详情:
范文十: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材料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材料——记1村依明〃阿布力孜脱贫致富依明〃阿布力孜 年出生于琼库尔恰克乡1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生活的艰辛,使倔强的依明〃阿布力孜明白了一道理——那就是共产党好!他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加入到党组织,成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初中毕业的依明〃阿布力孜,心中有一个好大好大的美好梦想,他总想在人生的路上,活出一个辉煌。可是命运多舛,事与愿违,他生活的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结婚以后,儿女们一个个的出世,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儿女们一天天的成长,生活的压力一天天的加大,家庭状况越来越差。琼库尔恰克乡党委了解到依明〃阿布力孜的情况后,经研究决定对依明〃阿布力孜进行帮扶,首先对其在思想上帮扶,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开展谈心教育和激发他振奋精神,通过致富大户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他自强、自立,使其看到出路和希望。然后在项目上进行帮扶,乡党委派专人积极为其提供项目信息帮助,让他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创业的投资小、见效快有发展前途和空间的项目,帮助他自主创业。最后在资金和技术上帮扶,乡党委出资为其买了羊、和果树苗,并为其找了养羊技术和果树栽培的相关管理技术。
依明〃阿布力孜看着羊和果树的树苗,拿着手里的技术读本,很激动的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政府好,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对我帮助,我一定会过富起来的!”从此,依明〃阿布力孜开始专研养羊和果树的栽培技术,家里的生活质量也慢慢的提高了,依明〃阿布力孜家里现有24只羊和26亩的果树,他还在果树里面套种棉花,每年的收入达5万多元,真正的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依明〃阿布力孜过上了好生活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看见同村的村民生活也不怎么好,就主动把自己的技术讲给大家听,给大家示范,他说:“虽然我生活好了,但是这都是党和政府给我,我不能自私,所以我也要帮助其他的人,让他们像我一样过上好的生活!”,目前该村部分农民在依明〃阿布力孜的帮助下也已摆脱的贫穷。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港流域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