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和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区别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正文
美国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独立?
来源:新浪教育
  有一次到美国西部的凤凰城旅游,接待我的是当地的一个朋友。朋友问:“高娓娓,这几天你是如何安排的?”,我说没所谓,哪里好玩就去哪里。朋友就说:星期六单位同事举行儿子的8岁生日Party,你那天不要有其他安排。我说也好,正好我也没参加过美国小孩子的聚会。于是,我们提前到商场买礼物,买包装纸,买卡片,买送礼物的口袋,很慎重,很尽心,同时,我也买了一份,尽管我并不认识这个孩子。
  一个小孩子的生日竟然那么重要? 牵动了很多人,甚至我这种与他们不相干的客人,丝毫不亚于我们举行隆重的聚会。在美国,对于孩子的生日,家长们是非常尊重的,还要早早准备,开Party的形式,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完全没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人。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一个美国朋友杰夫瑞曾给我讲过的他生日庆祝Party,让他一生难忘,终身受益,同样,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把自己在美国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美国小男子汉的责任
  在美国,孩子成人都要举行隆重的Party。
  那年,我的朋友杰夫瑞13岁,是他的成年人生日,家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十分隆重的生日Party。
  成年了,就是大人了,就是男子汉了。
  怀着男子汉的喜悦,他很兴奋,很自豪。
  在切大蛋糕之前,他的父亲神情十分严肃的讲了作为男子汉的很多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小小男子汉也承担起合父母一起,配合父母位家庭服务的工作:必须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等……
  “现在,你作为男子汉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找到一份兼职工作,作为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步。”
  听到这话后,杰夫瑞当场十分惊讶,但没有办法,既然是男子汉就要像男子汉,于是,他把认识叔叔伯伯一个个想了一遍,终于,他想到了一个离家不远的开餐馆离的叔叔,马上冲出去,跑到那个餐馆,告诉那叔叔:“我已经是男子汉了,要作一份工作,我想替叔叔工作。”于是,那位叔叔同意他周末来餐馆洗碗,并且发工资。
  杰夫瑞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自豪地向全体人员宣告:我是男子汉!我已经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从此以后,他懂得劳动光荣,自己挣钱买东西,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到现在,他是一位乐观开朗,成功的地产商。他告诉我,后来 他知道,父亲和那位叔叔早就勾结起来,所以他才那么容易就找到了洗碗的工作。
  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所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比如说生日、毕业典礼。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在这些日子里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的聚会,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这些聚会。比如说,毕业典礼。家长不仅要去学校观礼,每个家庭还要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组织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和记住: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在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
  (二)美国孩子在被重视中很自信
  回过头来,我们还是接着说我在凤凰城参加的杰米的生日Party吧。
  父母双方的亲戚,还有他小朋友们和小朋友们的家长都来了,他今天也觉得自己很神气很得意,他以主人的身份招呼大家,招待大小朋友们。
  在杰米家里的墙上,是这一家人的相片,显然,孩子占的位置很重要。
  杰米房间里他自己的相片,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杰米还很慎重地为我介绍了他记得的或者他父母讲给他听的一些他成长的小故事。
  在生日Party上,和小朋友们一起的游戏:把一些号码放在不同的地方藏起来,
  大伙要一起寻找,分别会有不同的奖品
  这是在美国过生日一个重要的仪式,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排好队,一个一个去打挂在树上的糖果箱,直到把里面的糖果打翻一地,然后每个人都收获一大堆
  他的父亲庄严宣布:点蜡烛,许愿开始
  杰米十分得意,也觉得十分神圣、庄严,所有人都祝福他,送礼物给他。而且,还有一个中国阿姨帮他全程报道记录,在场的人都说高娓娓阿姨的博客可牛了,在中国看的人好多,这样一报道,中国的小朋友们都会认识你,他能不得意吗!
  生日时,孩子收到的祝福卡,这些卡片在送礼物时都要一一念出来,表达对杰米生日的祝贺以及对他的祝福,这些卡片一直会放在客厅里,这种方式,让美国孩子觉得自己的重要很受重视,感到很多人的爱,很多人对他的美好希望。
  离开时,每个人不但和在场的大人道别,同样也和杰米道别
  这次生日聚会,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美国父母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孩子在被重视中很自信。
  (三)美国孩子的独立自信是父母“残忍”炼成的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那种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的小孩,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就显得过于“温情”了。
  我想说,造成这种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的根源,其实是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在中国,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
  由此而来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的,从小到大,家长会帮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学习,包括经济上的。会想方设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买房子、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做的心甘情愿,牺牲非常大。
  在美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乐、学习的费用,都是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来的,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
  这看似很“残忍”,其实却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怀。
  这种“残忍”的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其实就是:
  对孩子要多鼓励少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
  多引导少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眼吃亏在眼前。”等等这是确实中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这种“残忍”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鼓励、引导。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
  阅读链接: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自信、独立的培育。
(责任编辑:张婵)
新东方网小学官方微信:新东方小学 (微信号:xdf_xx)
最新小学热点资讯、小升初资讯、各年级学习辅导、家长知识堂,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新东方学前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阅读排行榜
学前热点推荐中美家长教育孩子吃饭的区别--《青年教师》2012年05期
中美家长教育孩子吃饭的区别
【摘要】:正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为深刻。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儿喂,只要孩子多吃
【关键词】:
【分类号】:G78【正文快照】: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为深刻。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儿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新华;;[J];青苹果;2007年04期
代连华;;[J];心理与健康;2011年05期
陈晚;;[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3期
姚月琴;;[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何娜;;[J];婚育与健康;2011年27期
单艳艳;;[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5期
王和春;;[J];高校招生;2011年05期
张丽琴;;[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1年05期
上善若水;;[J];家庭科技;2011年09期
;[J];课外生活(小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敏;[N];无锡日报;2008年
肖慧 实习生
杨雪;[N];徐州日报;2010年
钱荣 王海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唐绿意;[N];光明日报;2006年
傅绘;[N];保健时报;2006年
袁晓明?沈飞昊;[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保健时报特约专家
许春丽;[N];保健时报;2007年
保健时报特约专家
许春丽;[N];保健时报;2007年
;[N];河北日报;2000年
湖南省儿童医院 刘健龙;[N];保健时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直;[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杨志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汪晓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建功;[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徐亚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朱乐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叶月婵;[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郭媛媛;[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高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元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美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美国和中国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就拿教育孩子吃饭来说,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下美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吃饭的,和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高校实用信息
中国教育电视台特约合作网站中国高校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All Rights Rreserved查看: 4987|回复: 6
中国父母,你们是否付出的太多?——美国人看中国父母教育孩子
财务人如何应对失业危机?
最新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
有此证,升职加薪不是梦
你距离最高证书只有一指的距离
港中大-上国会强强联手
全球23强,免联考
『说明』今天看了该文章,想着我自己接受教育的历程及孩子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值得深思。
& && && && && & 中国父母,你们是否付出的太多?
& & 谭小熊是一个美国人,目前在新东方学校任外教。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也许更有助于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
& &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 & 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
& & 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 & 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
& &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埋单。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实际上年老的父母有权享受更好的生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他们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
& & 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更懂得享受生活,而不是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我年满18岁可以挣钱支付学费后,我的父母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山区买了一片土地,建了自己的小屋。我和哥哥姐姐都常常收到父母寄来的照片,和他们分享居住在山间的快乐。我结婚的时候,我和我的新娘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礼物除了30元钱,就只有一句关于婚姻的忠告:一对愿意向对方说“我爱你”、“对不起”和“请原谅”的夫妻将会白头偕老。
& &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父母为孩子作了如此多的牺牲呢?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
& & 一、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父母们认为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
& & 二、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竞争很激烈,父母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 & 三、中国父母们经历了太多动荡和不安,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 & 四、在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 & 在父母做了这么多牺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真的开心吗?美国父母是否太过自私,只为自己考虑?
& &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是更喜欢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
& & 在我看来,中国父母这样做不仅浪费了金钱,也扼杀了孩子的梦想。
& & 无论如何,我都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作的一切表示万分尊敬,这样的美德在西方国家是极受敬重的。但我仍禁不住要想,如果孩子并不需要,那他们这么做是否值得呢?如果孩子将来与他们反目,他们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呢?
& & 延伸阅读:中国父母存在的6大问题
& & 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特别教导小孩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不正确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宝宝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1 言行不一致
& &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地做到这一点。
& & 问题2 小看和责备
& & 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摧毁。
& & 问题3 保护或溺爱
& &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 & 问题4 父母过于民主
& &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 & 问题5 滥用奖罚手段
& &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 & 问题6 父母意见不一
& &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
01:0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31.5 KB, 下载次数: 1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会计视野论坛帖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发帖人声明原创的帖子,中国会计视野有使用权和转载权。其他网站在写明来源、作者、会计视野论坛首发网址的情况下可以转载,原创作者保留禁止转载和向其他转载网站索取稿酬的权力。
把贴子直接贴出来吧,看起来会比较方便。
感谢斑竹的温馨提示。特向给您带来阅读的不便致歉。现已更正。
有道理的,看来在以后教育小孩的问题上要多作思考。
虽然有道理,可是
是不是会出现亲情淡漠呀,我认识的一个家庭就是这种情况,两个孩子都十分独立,家庭状况很好 ,可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培养应该算是西方化的,包括孩子上大学的费用,父母只负责学费,生活费自己想办法,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永远不要担心他会生活不下去,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适应,很能吃苦的,只是从他的话语中却看不到对父母的一丝牵挂,虽然没有了对父母的依赖,可亲情也变淡了,
人生本是一张白纸,怎么写是自己的事。要给自己的人生负责
站长推荐 /1
费用控制可以说是会计人最熟悉不过的内容,但也是矛盾最多的工作部分。这往往让很多财务人员感觉到困惑,明明是有规章制度,为什么还是得不到遵循呢?本期特邀行业内知名的费控专家孙巍先生来分享他的破局经验,孙先生主导了人保财险、国美电器、TCL、北汽福田等多个大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系统和费控系统项目的建设经验。活动由元年云快报支持举办。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