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文彼特拉克诗集原文

第一次发文,想起以前自己写的一首现代诗,便拿来与大家欣赏了第一次发文,想起以前自己写的一首现代诗,便拿来与大家欣赏了华仔说事儿百家号《一条不甘心的鱼》小河的水,越来越脏,越来越黑水中的养分,也渐渐地流失殆尽鱼,越来越少我是一条刚长大的鱼从出生便一直生活在小河里的鱼,一条自由自在的鱼鱼妈妈年迈的身体无法承受乌黑的河水的侵蚀,翻起白眼一动不动了尸体也渐渐腐烂、肢解,被河水冲走我是一条孤独的鱼似乎注定了它终究也会在这儿消失,或饿死,或毒死,或丧身猫腹有一天,它终于决定了,不能在这儿待下去了它要和命运搏上一搏,去哪儿呢?逆流而上,那里有碧水蓝天、斜阳草木,远离纷扰,日子必然听水有音,清静无虞……顺流而下,去大江大泽?还是那只曾听说过的有凛冽杀气的汪洋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华仔说事儿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有思想力的华仔说尽天下事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语文课后训练:第1单元 现代诗歌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
学年高一语文课后训练:第1单元 现代诗歌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5次
资料类型:其它素材
文档大小:23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中国古代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1.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
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
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
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
解析:C项,“真正实现了”说法不当。原文是:“‘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似乎”一词,有否定意味。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沦落为边缘群体。
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诗而已。
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
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
解析:D项,“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原文第三段中说“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说法也过于绝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
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
解析:不是“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而是“汉语被空前地大众化了”。从文中“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一句可见,没有“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浔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遂以众济。表锷江州刺史。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而遣锷入城中约降,使杀不从者。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
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它可试。德宗擢为鸿胪少卿。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稟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帝嘉其公,迁岭南节度使。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日十余艘载皆犀象珠琲,与商贾杂出于境。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
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锷能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李绛奏曰:“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不听。卒。子稷,历鸿胪少卿。锷在藩,稷常留京师,视势高下以纳资焉。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五》,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解析: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式断开,这段文字多四字短句。
5.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唐朝设置的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钱用的绳子。
解析:D项,表述颠倒。本义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在这里是计量金银的单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的陈案,经李泌的处理,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他为平息众怒,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解析:D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王锷献出家财是因为“见居财多,且惧谤”,而不是为了“平息众怒”。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锷悉藉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5分)
(2)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5分)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至是”,到现在;“悉”,全部;“藉”,统计;“佥望”,众望;“佥”,众人;“属”,归于;“市”,买。
参考答案:(1)到这,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
(2)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
参考译文:王锷字昆吾,太原人。最初在湖南团练府任副将,后来嗣曹王李皋为湖南团练使,让他去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王锷因功被提拔为邵州刺史。李皋治理江西时,李希烈南侵,李皋给予王锷三千劲兵镇守浔阳,李皋亲自率领全军进临九江,袭取蕲州后,就率众人渡江。表奏王锷为江州刺史。王锷做事小心,善于探得军府情况,不论大小都告诉李皋。李皋也推心置腹地任用他,即使是有妻女的家宴,王锷有时也在座。李皋攻打安州,让伊慎围攻,派遣王锷入城订立降约,让王锷杀掉不同意投降的人。明日打开城门,伊慎认为敌人投降,是他围城的功劳,因此他的功劳不比王锷差,王锷自称有病避开。
跟随李皋到京都,李皋举荐王锷,认为他虽然在文学方面稍有不足,其他则都可以试用。于是德宗提拔他为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末年,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每年聚集在京城的有数千人,陇右失陷后,这些人不能回去,需鸿胪寺发放给养,每个月需四万缗,共发了四十年。到这,王锷详细统计名王以下人员四千人,两千匹积蓄的马,奏请朝廷停止发放一切费用。将此干人马,悉数交宰相李泌掌管的左、右神策军,由酋长充任牙将,这样每年节省五十万缗。皇帝奖赏他的功劳,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利钱全被没收,于是王锷的家财多得不能计算。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与商货混在一起出境。几年以后,京师的权贵无不因王锷的财货而富。
后来又兼任太子太傅,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没什么功业,兵仅三万,骑兵六百,府库残损消耗。王锷能够补全欠缺的经费,不久,兵至五万,骑兵五千,财用丰余。王锷见自己贪财聚敛,害怕招致批评,就交出家财两千万缗给朝廷。李绛上奏道:“王锷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是(贪污敛财),众望不归于他(或人心不服),(这样)恐怕天下人会以为宰相之位是可以买取的。”皇帝不听。王锷死后,他的儿子王稷历任鸿胪少卿。王锷在藩时,王稷常常留在京城,看官员威势实力的高下行贿。长庆二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多带金宝、仆妾赴任。节度使李全略贪图他的财货,从而图谋夺取,趁本州军队反乱,杀了王稷,王稷的女儿被俘虏当了小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8.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5分)
解析:概括丁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词中描写丁香的关键语句,“素香柔树”“无意争先”“结愁千绪”等。
参考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品性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要注意词的下阕内容: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
参考答案: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      ,          ,         ?”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           ,            。”
(3)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                           。”
答案:(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3)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乙 选考题
请从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在徐志摩的故乡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宴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解析:A项,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氛围,而不是“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B项,“聪颖、大气、潇洒、果敢”是指文章第二段列举到的海宁人,而不是专指徐志摩。E项,文中没有用到对比手法。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6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要注意文中的描写和议论,特别是作者对徐志摩的直接评价,如“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拧不过儿子的韧性”“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等。
参考答案: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从文章的篇章结构着眼,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其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从内容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突出徐志摩对中国诗歌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4)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8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徐志摩影响的探究与分析。要注意结合文本的有关内容乃至课文中对徐志摩的理解分析。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答案示例: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徐志摩一生对中国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尽管徐志摩的生命短暂,但他创造了巨大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追求爱、美和自由的人生信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在今天价值迷失、文学贬值、诗意消亡的时代,徐志摩这种纯洁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和对人生艺术唯美的信仰,都是稀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埃德加·斯诺
我于1913年入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我一共用了160元——连所有学费在内。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此外我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父亲责备我说是浪费,他说这是在废纸上花钱。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是夏,我决定到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我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计划。不过,虽然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并且他们受新民学会的帮助,但我本人并没有到欧洲去。我认为我对于本国还未能充分了解,而且我以为中国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时间……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助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每月8块大洋。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不过当时我还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可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了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京,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他被编入第八班。湖南师范第一学校,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湖南师范馆,最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比肩。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任教。与毛泽东几乎同时的一批进步青年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和陈章甫等,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堪称“新青年”的摇篮。(摘编自《毛泽东传》)
张敬尧(),当时的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任督军。他驻湘期间,曾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和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当时即有“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呼吁。1920年,张在一片声讨声中逃离湖南。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给胡适的信中兴奋地说:“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摘编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并因此养成了习惯,但他父亲并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反而责备他是在废纸上花钱。
B.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国还未能充分了解,所以,当湖南师范学校的许多学生计划到法国去工读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留在中国。
C.在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的那些日子,由于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他并不丧气,仍然参加研究会和不断读书学习。
D.在生活困苦的时候,李大钊给了毛泽东一份工作;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影响毛泽东极大的人。
E.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A项,“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不当,原文是“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D项,“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于文无据。E项,“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当,原文是“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
(2)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有哪些?(6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中有关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从文中筛选出毛泽东的读书活动,然后分条概括作答。如第二段中“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最后一段中,“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等等。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师范期间养成读报的习惯,年,毛泽东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在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学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第二次到北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3)毛泽东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筛选出文中每段写了毛泽东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然后对这些具体的工作分类整合,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编报纸;帮助成立文化书社;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1920年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要答出三点)
(4)在不断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解析:这个题目要分两部分作答,第一部分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找出文中介绍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学习、工作和人品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加以整合。例如买报纸,读报,勤奋学习,希望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在北大图书馆,参与相关活动;后来组织一些进步团体,直接参与到革命的斗争中去,等等。第二部分要结合毛泽东的伟大志向、革命实践谈理解与看法。
参考答案:①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毛泽东为追求真理,不断读书学习;为了解中国的现状,主动放弃到法国去工读的机会;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参与变革中国社会的实践;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百折不挠、乐观面对,生活简朴。毛泽东的伟大志向和追求真理的活动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伟大志向,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并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    ,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2)20多年的强势地位,让电视媒介在面对观众时带着    的态度,使观众产生距离感。
(2)毛泽东的决策    ,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
A.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B.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C.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D.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解析:“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高屋建瓴”,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提起梅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等精神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B.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市民向政府呼吁更好的广场舞环境,让政府设立不影响市民又能方便娱乐的场所,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
C.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心理素质,也是知识和能力,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大事。
D.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但不解决“谁来买单”的问题,这一轮改革则很可能像7年前的改革一样陷入泥潭。
解析:A项,“成为”前缺主语;B项,句式杂糅,删除“来解决问题”;C项,递进颠倒,改为“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是心理素质”。
15.在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      。树并不很粗,却坚韧挺拔,都生长在石上。      。树冠顶部都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
A.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B.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C.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D.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解析:“一条石阶小路”领起了处应填的句子,从主语一致的角度考虑,“枝枝蔓蔓”应紧跟“翠柏”;处按照从树根到树干再到树冠的顺序,再结合修辞,应为D项。
16.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字。(5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                 ?
解析:这段文字,重点是谈论绘画和写作的相同点,因此,作答时要紧扣这个大前提。第处要注意与横线后面的语句结构相似,从文学的角度来谈与绘画的联系。第处要注意前面的“文学用文字作画”,应从作画与写作的关系入手表达。第处要注意后面的问号,同时还要注意这句话处于整段文字的结尾处,要总结收束。
参考答案: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 绘画是用笔墨写作 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17.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日至10月27日在福州举行。下图是为此次赛事设计的运动会志愿者标识“青春梦想”。请写出除文字和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6分)
解析:从构图上看,既像一只飞鸟,又像一只伸展的手,还像一段飘舞的彩带。可以由此展开联想,飞鸟象征着理想的飞翔,手象征爱心和帮助,彩带代表着青春。再结合举办地福建的文化特色理解,力求深刻、准确。
答案示例:该标志形似翱翔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答出“飞鸟”意即可),象征青年参与青运盛会、放飞青春梦想;标识又如伸出的奉献之手,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标识由飘逸的丝绸和澎湃的海水组成(答出其一即可),寓意福建福州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深涵海洋文化。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是一段名言,是尼采的观点,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材料后面的提示语又给出了不同的导向:“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暗示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苟同于尼采的半山腰看风景。因此立意相对宽泛,可以赞同尼采的说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先要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谈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可。
从半高处去看世界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的确,从半高处去看,是这个充满哲理与智慧世界的处世之道。带上这句箴言上路,我们的人生将像午夜烟花般绽放出华彩。
从半高处看世界,上可以仰望最高峰。最高峰是人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那些具备鸿鹄之志的人,才能仰望,才能追求,才能成功。在晚清那个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孙中山先生站在半高处,仰望着民主共和的这座高峰,树立“以改革发展为己任,猛力向前”的远大志向,并致力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开辟出一道光荣而又荆棘的道路,最终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美好愿望。试想,他若不是站在半高处,仰望民主共和的高峰,俯视中华九州大地,展望祖国灿烂的前程,又怎能实现推翻帝制,开辟新天地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繁荣、灿烂的明天,开启崭新的篇章。
从半高处看世界,下可俯视而添自信。半高处虽然没有“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惬意与傲然,也没有“舍我其谁”的傲慢与自诩,却因俯视低处,足以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因为有追求的目标遥遥相望,吸引着自己去追逐求取,让自己更加脚踏实地,忘我地拼搏奋进。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朱棣文仍在教室中平静地给学生上课;喜获无数大奖的演员杜淳仍然坚持不断深造,坚持把每一个戏都演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是站在了半高处,尽管人们公认他们已站在最高峰。他们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而选择脚踏实地,放下已有的胜利负担,重新开始另一阶段的拼搏。较之那些把自己放在山顶傲然俯视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更有厚度。
从半高处看世界,可心存感激开拓未来。因为高处的尖端人士为我们的人生树立新的指向标,从古到今,科技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他们心血的浇灌,人类社会因为他们而不断发展进步。俯视低处,在亮丽的城市的角落——卑微但不渺小的人们在细微之处默默点亮着城市,令生活无限温暖与美好。站在半高处的我们,因此而感激欣慰,因为无论是高处的他们,还是低处的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不可缺少的亮色,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从半高处看世界,我们因此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不忘拼搏;从半高处看世界,我们因此心存感激,开拓进取,共创美好未来。朋友,带着这句箴言和感动上路,我们的人生会像午夜烟花般绽放出华彩!
点评:题目“从半高处去看世界”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而成的,既扣住写作材料,又抓住材料的核心。从题目上给人一种点明中心,水到渠成之感。三个小分论点,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既然是半高处,那就上可以仰视高峰,下可以俯视群雄,一览众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美好未来。结尾段不仅紧扣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首尾照应,而且善于归纳总结上文,整合中心,展望未来,充满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戈尔诗集中英文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