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和氢弹flash爆炸蘑菇云产生的蘑菇云有什么不同

中国原子弹爆炸见证者:看到蘑菇云在上升 火辣辣的|导弹|核武器_凤凰资讯
中国原子弹爆炸见证者:看到蘑菇云在上升 火辣辣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曾经奋斗在一线,不畏艰难的开拓者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忠诚和信念,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团结拼搏勇气,在短短几年内研制并爆炸成功了原子弹,创造了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奇迹。
原子弹爆炸。(资料图片)
乔登江离休9年后当选院士。
试验后,参试人员进行数据收集。(资料图片)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摆件成为永久纪念。 原标题:&蘑菇云升起,火辣辣的& 50年前原子弹爆炸成功撑起国防腰杆自力更生干成惊天动地事 本报记者专访当事人、见证者 &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一句简单直白的话语是20世纪60年代众多原子弹研发者们的共同心声。 半个世纪前的日15时,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一声东方巨响从西北戈壁传遍世界&&它震惊了世界,也震撼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曾经奋斗在一线,不畏艰难的开拓者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忠诚和信念,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团结拼搏勇气,在短短几年内研制并爆炸成功了原子弹,创造了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奇迹。 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同样成为宝贵的财富继承下来。 回首50年,珍爱和平的同时,不忘昔日付出的参与者们,他们以青春、以健康铸造了今时的中国地位,有人走上了前台,收获了荣光,而历史同样少不了一笔那些曾经默默无闻付出的人们。 本报将陆续对&两弹一星&元勋及亲历者进行采访,与他们共同见证这50年的恢弘岁月。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李华、杜安娜(署名除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当年负责爆炸安全及爆炸后的数据处理 &爆炸后,我们分两次撤离&
日,乔登江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大概也是工程院历史上唯一一个离休了再当选的院士。这是对乔老一生奉献原子弹事业的赞誉和认可。 日,在罗布泊地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乔登江时任基地核技术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副主任,而主任由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兼任。爆炸期间,乔登江担任理论预测组组长,负责爆炸安全以及爆炸后的数据处理。 1965年5月,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空投实验;1966年10月,第一次导弹核试验;1967年6月,第一次氢弹爆炸&&所有这些&第一次&,乔登江都参与其中。 如今,他依然活跃在学术一线上,指导着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每年独自一人出差几个月,前往艰苦的研究一线。 在我国原子弹首爆50周年之际,记者在上海警备区某干休所见到了这位传奇元勋:9岁时右眼失明、60岁时一个肾被摘除,离休9年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乔登江。 进场: 坐着&专列&进试验场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核试验筹备的情形吗? 乔登江:国家从1962年开始筹备。工程很大,国家也很重视,参与人员达到上万人。筹备一个研究所,很多人都是从各个单位抽调过来的,也有几个大学生,他们那时候就是拿着题目去各个部门学习。 记者:您在新疆核基地待了多久? 乔登江:我是1963年调去新疆的,那边条件艰苦也是没办法的。1986年离开的,在那边工作的时间不是最长的,是较长的。 记者:您当时去新疆后是不是挺失望的? 乔登江:我知道那边条件很不好,已有心理准备。傻也是傻,但没想这些事。当时去这么多专家,现在就我们七八个还在世。去年去世的程开甲是我们的所长。 第一次去基地是从北京出发,到西安要换车,这一路走了八十多个小时。 大部队进去时,说是坐的专列。说得好听是专列,其实就是那种拉货的火车,没有铺位,大家&坐在地上一张床,专不专家都一样&。一般到一个车站,会停留很长时间,可以休息。因为在车上没东西吃,到了兵站才有,不过没那么准时。 好在我们人多,一百多人一起热闹,我们说说话,打打牌,不那么寂寞。 记者: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您站在哪里? 乔登江:在离爆炸现场60公里的地方,看到蘑菇云升起来。身边是首长和工作人员。当时参观的人很多,没有家属,外人也不能进去。 我们每次实验都有几个圈,有参观的圈,这里是绝对安全的。再往里还有一个沾染圈,这个可能会有影响,所以一定要穿防护服,防护服的目的不是防止射线伤害,而是防止放射性灰尘对人体沾染,灰尘带有放射性,会侵肺。它对皮肤黏附力很强,很不好洗掉,进了沾染圈出来后,穿的衣服就会被销毁。 要进入到爆心周围了,侦察兵要戴面罩,我们叫猪鼻子,有过滤的作用。 爆炸时: 从离60公里前移到离20公里 记者:当时核爆时您是什么感觉? 乔登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我们距离爆炸点有60公里,大家看了以后不过瘾。后来我们大概都是在离开爆炸点20公里左右的样子,就有感觉了,不像看电影了(笑)。响声,烟云都是有感觉的了,皮肤还会热一下,这个对身体没有影响。 记者:原子弹爆炸后最后一批人,是什么时候撤离的? 乔登江:我们分两次撤离,一次是撤回到离爆心约一二十公里的试验场驻地。有的也要进去再工作的,冒着一定危险把东西带回来测量。第二次是撤回到离试验基地更远的马兰。 记者:您夫人是一直随军? 乔登江:没有,我们一直是两地分居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苏州大学,她在上海读研究生,我每周六才回上海一次,1962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记者:这一年时间您是很紧张也很复杂?会不会写日记? 乔登江:没时间写,也不能写,要保密。我们自己一张照片都没拍,都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帮忙拍摄的。 记者:您当时在马兰的生活怎样? 乔登江:通电话比较难,和家人可以信件来往。以前大家都不知道马兰在哪里,近几年才知道。 我当时在苏州教书时的工资是76元,在新疆是103元,算比较高了。在那边抽烟就要花钱,还记得那时一包烟6角。另外,我们在马兰驻地要交伙食费。 记者:在新疆二十多年时间,一年回来几次? 乔登江:一年回家一次,一次大约一个月。 记者:这二十年给家里写了多少封信?您有没有算过? 乔登江:写的还是比较频繁的,平均10多天写一封。但是&文革&时都烧掉了,因为谁也不知道有什么结局,所以都烧了。 80多岁活跃在教研一线 记者:这二十年里,您觉得最危险的是什么? 乔登江:在试验现场遇到过几次辐射危险,譬如说,有一次地面试验,形成弹坑,我们要去现场看,一不小心到了下风向,虽然当时及时掉头,但到底吃了多少灰,我们现在也无法测量。那时对这些重视程度其实还不够。 记者:您现在还在科研一线,在做些什么研究? 乔登江: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带两个学生在做电离辐射。比如手机啊,电脑啊,这些的电离出来的辐射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其实这些对我们有两个伤害:一个是眼睛,冷光源,对眼睛是不好的;另一个就是电磁辐射,长时间工作后,对代谢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但是会带来什么病,还是不知道的。 我们现在就做些模拟实验,模拟人体和动物关系,看下会有什么伤害。 记者:您当年从核基地回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拒绝了学校给的优惠物质待遇,让人敬佩? 乔登江:我也没到这么高境界(笑)。我觉得我从部队回来,刚到学校,就要人家解决这些,有点过分了点。 乔登江,1928年3月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核技术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3月入伍。历任某研究所副所长、某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因病离休。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9项、部委级科技奖7项,出版专著5部。2011年11月,高票当选解放军总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模范&之一。 生活简朴的科学家 每天傍晚时分,一位精神矍铄,衣着普通的老人家就会从上海市某干休所出门,慢慢踱步在车水马龙之中。淡然笃定的身影与周边匆忙来往的人群显得极不合拍。 可能谁也不曾想到,这位老人曾经经历过的激荡岁月。谈及过往,乔登江没有太多宏大感动的词语来形容,沧海桑田已归于平静。他会用一贯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细致地形容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却绝不矫情刻板地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他甚至还会用&自嘲&的方式来调侃下这一生。 乔老的生活很简朴,家中的装修还是多年前孩子们弄的,连家中大门都还是早些年的黄色木质的,十几年没换。乔老笑笑说:就这样挺好的。 由于历史原因,乔老的人生没有文字影像记录,只有在家中用玻璃相框裱上的几张照片能依稀找到一些原子基地的印记,而最早的个人记录却是上世纪80年代的。然而,在乔老豁然的笑容里,似乎已经不需要这些来诠释人生。 1963年,国家发出集结号,各地大学生、各类专家人才聚集,攻克原子弹。在史无前例的困难面前,他们迎难而上,学英文啃资料,解密美国原子弹爆炸数据,推算公式保证场地安全,不畏辐射深入爆心收集数据&&攻坚克难,最终迎来新疆戈壁滩上蘑菇云升起。 201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当年的亲历者回首50年前,不由感慨:中国有自己的原子弹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是自力更生,自己搞的,这事不简单,敬佩我们的国家。&他们当中不少人&干了惊天动地事&,&做着隐姓埋名人&。 1963年,一批大学生相继聚在北京,从事一件惊天动地而又绝密的工作。许多人开始之初,他们并不知道将要做的这事将撑起中国国防的腰杆。 大学生集合&从事秘密工作
王智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考上北大学习无线电,1963年被核基地选中,&开始不知道要做与原子弹有关的事。&离别时,王智广告诉家里,出去一段时间,不会很快给家里写信。 起初是到北京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报到,组织告诉王智广第一件事:切断一切联系。只有一个专用的邮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写完之后,战友之间要互相看过审查,然后集中一起寄出。 1963年,朱焕金刚从北大地球物理毕业,连同10多人分配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在北京报到,他刚开始不知道干什么,集训3个月后,开大会结业时,朱焕金等人才知道从事原子弹科研工作,&很激动,但对核武器一窍不通,担心搞不好,完不成任务。& 朱焕金分到力学组,研究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搞预报,不同距离就有不同的冲击力,要保证仪器和人员安全。&而从哈军工毕业的高连科从事的工作则是&核试验放射性沉降&:核裂变产物和烟云、灰尘结合后,要计算它落到什么地方,造成多大的污染以提前预报。以保证附近居民安全、试验场地安全,还要保证烟云不能刮到哪,&比如不能刮到巴基斯坦,因为它是我们友好国家,也不能刮到北京上空,因为有些飞机在上空飞行。& 1964年5月来到戈壁滩,&那时无所谓,感到很光荣,争着去,如果没赶上会很遗憾。&朱焕金说,当时领导不放心,觉得条件艰苦,大学生吃不了苦,组织派了当时的党员罗箭来做思想工作,当时感到很奇怪,&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朱焕金有些不高兴,觉得&看低我们了&。 一个月后,王智广也前往新疆,他们远赴戈壁,自己搭帐篷,喝的是孔雀河的水, 河水氯化镁含量过高,&像泻药一样。&喝了就拉肚子,拉了再喝。 苦学英语&解密美国核试验资料
&预报很重要。&沉降组试验前要跟领导在一起,高连科形容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技术顾问&。高连科感觉还好,&比较顺利&,压力不是特别大。 然而万事开头难,试验探索之初困难来自准备之中:试验资料信息缺乏。高连科说,1963年毕业后,经过一年多的资料调研,&我们基本都是查美国资料。&美国原子弹解密比较早,但美国留了一手&&重要的计算放射性沉降的公式并没有公开,&我们就是反推。& 当时资料是英文,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高连科学了6、7年俄文,但一点都没派上用场,&苏联(核试验)封闭得更厉害&。高连科在学校学了50学时英语,工作后全靠自学。他回忆,那时不到半夜12时没人睡觉,都在看资料。1963年的北京,各大情报所、图书馆时常有着军人模样的年轻人天天在查资料。朱焕金也是其中一员,他回忆当时&思想单纯,文章大家一起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高连科和战友们经过对资料前后梳理,费了很大劲反推出计算公式,&把他的工具掌握了,工作起来就不太难。&方案拿出来以后就向研究室主任程开甲汇报。&方案定不定要他批,但基本上得到默许。& &核试验第一步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高连科所在的沉降组就是第一道关卡。气象部门预测的天气,能不能试验,沉降组要赶快算,最后要画出图来,或者干脆问沉降组,能不能试验,&我们的回答能或不能。& 为了验证公式准确与否,有时需要空军帮忙,&我们弄几袋石灰,用直升机在空中抛洒下来,我们在离它几公里的地方用盘子接,验证跟我们算的是否一样,天上落下的灰是不是我们计算的大小。& 1964年原子弹爆炸&&蘑菇云上升火辣辣的&
高连科记得当时向原子弹试验总指挥张爱萍上将报告天气预测时大家都很严肃:还有48小时,天气到底会不会变,天气一变牵扯到全场上千台仪器,全国各个相关部门,还有大量试验动物。张爱萍认为可以了就报周总理,&这个时候需要绝对保密。& 高连科每次向张爱萍报告,给他送沉降图,张爱萍都会仔细看,把关很严格,但平时又和下面打成一片。在高连科回忆中,张爱萍脾气大,但发脾气是从工作角度考虑,&他有个特点,发完脾气会主动搭话,该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 &累!&这是高连科直观的工作感受,临核试验前48小时不能休息,时刻都在算,直到16日试验前两个小时,最后原子弹爆炸时间确定为15时,&那时高连科兴奋得两天没睡觉,试验成功以后,反而兴奋不起来了,因为早就兴奋过了。& &10、9、8&&&王智广虽远在70、80公里外,听着广播里的倒计时,背朝着爆心,早在之前组织就命令大家背过去,&眼睛看着是会坏的。&大家还发了一个像墨镜一样的眼镜,爆炸后的第一道闪光亮瞎了试验场兔子的眼睛。 &就是看到蘑菇云在上升,火辣辣的!&高连科说,盼了一年多了,终于爆炸了。20公里开外的朱焕金感觉&蘑菇云一边上升一边扩大,体积越来越大,看似向脑袋飞过来一样,有点紧张!& 身处60公里外的高连科,伸手估计烟云高度和蘑菇云的尺寸,根据他对美国资料的长期研究已摸出规律:爆炸的当量大小跟它的烟云高度有一定关系。蘑菇云上升八公里以上,他们估计成功了,鼓起掌来。 王智广记得,爆炸后化验分析核反应产物,夜里11时确定爆炸成功了,&高兴,这是不得了的事。&王智广记着毛主席说的话,&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国家)说话不算数。& &难熬!&这是高连科另一个感受,1964年6月,高连科就已进入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等了四五个月才爆炸。 重返首爆中心&就像来到月球上
张爱萍告诉大家待命,准备过冬!他让大家耐心等待,经常给高连科等人讲猴子盘儿(音译)的故事:老猴子生了一个儿子,喜欢得不行,没事天天摆弄摆弄,结果把小猴子摆弄死了。&他的意思是说,上千台仪器线都连好了,不要动了,你摆弄出毛病就麻烦大了。& 爆炸后取样至关重要,基地用炮弹打到烟云里去,抓取样本。 &零&后2小时,王智广和另外一个战友就坐飞机去找这个样本&伞&(蘑菇云升起,原子弹爆炸的产物),&危险倒不是很危险,到了以后,就是不知道你吃了多少放射性(东西)。&看到伞后,王智广将它画在地形地貌图上,交给防化兵,他们去捡这个伞,然后拿回来化验里面的成分,看看核反应后的产物。防化兵捡回一个伞就得三等功,&这跟我们标得准不准也有关系。& 爆炸后王智广首次来到爆前他常去的104米高的爆炸塔,往日巍峨耸立的爆炸塔已不在,&都烧化了,像面条一样弯得插在戈壁滩上。& 找伞那是从空中找,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人,都想去爆心近距离勘测,&这是最过瘾的!&1965年5月,第二次核试验时,由于爆后有一个小规模的军事演习,要穿过爆心区。预报&零&后爆心区剂量率的任务刚好由高连科和罗箭负责,于是罗箭和高连科提出重返首次核试验爆心区,设法搜集一些数据,想法得到了乔登江的支持。 首次核试验后,爆心区被列为&禁区&。第二次核试验前,张爱萍就下了命令:未经他的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那个爆心区,报告卡在了张爱萍这环,但经不住他俩的&软磨硬泡&,最后张爱萍批准了。在送他俩走出帐篷时,张爱萍又嘱咐一句:&可不准超剂量啊!&罗箭小声地讲了一句:&超点剂量也没那么可怕。&张爱萍马上说:&好啊罗箭,忘了你老子(指罗瑞卿)是怎么指示我们的啦?&他俩赶忙敬礼告别,拿着批准报告回头就跑了。 原子弹爆炸50周年 自力更生的中国人 高连科和罗箭等三人前往爆心,预计2小时就能出来,结果来到爆心,&就像到月球上一样,爆炸时火球瞬间将一公里范围内的爆心区域全烧焦了,烧焦后起的泡就像满地的乒乓球,满地都是,五光十色的。&高连科踩在那片土地上走不动,结果花了四个小时才出来,橡皮里全是水,原本放射区内一定距离不能坐,当时他们实在累得不行,顾不上那么多瘫坐在地上。 原子弹爆炸五十周年了,高连科回首感慨,中国有自己的原子弹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说,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了个时间巧,参加、见证了原子弹爆炸,&尤其现在,我国的核武器在世界不落后,他们有的我们都有。&高连科提到另一个关键:我们是自力更生,自己搞的,&这事不简单,敬佩我们的国家,还有那些默默付出而无闻的工人们,我们毕竟上了前台,那些挖矿的工人们却默默无闻。& 王智广说,50周年,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因为这个东西(原子弹),前人没有干过的,我们要干,要有闯劲,&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之人&。 50年了,朱焕金同样感慨,&为此感到高兴、自豪。&
[责任编辑:PN0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799987
播放数:2605230
播放数:128388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第一个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50年科教
第一个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 &&& 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5年初,中国开始创建核工业。当时,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期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这两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中国一贯主张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但坚决反对假和平之名,行核垄断之实的阴谋。中国政府在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当天直到现在都郑重声明: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中国政府已在条约上签字。
  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演职员。周恩来首先讲话:“今天正式开会前,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要提三个要求;第一,大家不要跳,大会堂的楼板会承受不住的。第二,大家不要高呼口号,我的耳朵会受不了的。第三,注意维护会场
秩序……今天我国西部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当大家得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的人们以平静,周恩来总理挥舞双臂,对着话筒大声喊:“同志们,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
  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图为第一颗氢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查看: 777|回复: 27
原子弹爆炸为什么会形成蘑菇云?
我看过一些爆炸视频,高空爆炸近似一个球形,近地爆炸就出现蘑菇云,坛子里物理牛人不少,一起探讨一下吧。至于蘑菇云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传图不便,就不上传了。
蘑菇的头部是爆炸的火球冷却后的冷凝云,下面的柱子是火球热膨胀上升后带起来的上升气流。
楼主若玩过能材,就会对自已所提疑问有举一反三的理解。
大当量的爆炸一般会产生蘑菇云
30年前的正月初三下午我见过油库爆炸,就是蘑菇云!
补充一张图:
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图片是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37.47 KB, 下载次数: 0)
20:25 上传
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蘑菇云又名蕈状云,指的是由于爆炸而产生的强大的爆炸云,形状类似于蘑菇,上头大,下面小,由此而得名。云里面可能有浓烟,火焰和杂物,现代一般特指原子弹或者氢弹等核武器爆炸后形成的云。火山爆发或天体撞击也可能生成天然蘑菇云。】【蘑菇云因地面附近突然出现很多低压的热气。热气飞快上升,造成向外向下翻的漩涡,称为“烟云”,同时真空状态使得烟和杂物从中央向上翻腾,形成“尘柱”(蘑菇梗)。大量气体最终到达和周围的空气同样压力的高度,卷上去的杂物驱散,漂移下来。
最大的被拍摄照片的蘑菇云是在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Shoemaker-Levy 9)撞击木星出现的。蘑菇云升到云层几百公里之上】
因爆炸产生的上升物质不可能无限制升高最终还是被地球引力拉回加上气压变化上升物质迅速扩散而形成。不单单核爆炸产生蘑菇云,就连烟雾浓重油气体爆炸都会产生蘑菇云只不过规模小。
方坛也研究这些?我看科创那帮疯子成天研究这些
论坛里估计没人研究这个吧
本帖最后由 紫★晴 于
21:48 编辑
补充一张图:
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图片是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
我国这枚原子弹的蘑菇云是很不明显,当年因为不知道拍摄距离多远算安全,你发的那张图是距离爆炸地点三十千米拍摄的,太远了。我好不容易截了国外一次核爆炸的蘑菇云,图片是按顺序的,这个白色的蘑菇茎是逐渐长出来的。
1.jpg (32.32 KB, 下载次数: 0)
21:42 上传
2.jpg (33.41 KB, 下载次数: 0)
21:42 上传
3.jpg (33.31 KB, 下载次数: 0)
21:42 上传
4.jpg (33.06 KB, 下载次数: 0)
21:42 上传
5.jpg (33.13 KB, 下载次数: 0)
21:42 上传
可能我们常说的蘑菇云,就是那种上面大下面细。但标准的蘑菇云应该是下面真的就是白色的,并且很像蘑菇。
1OpnU2h.jpg (94.37 KB, 下载次数: 0)
21:41 上传
我国这枚原子弹的蘑菇云是很不明显,当年因为不知道拍摄距离多远算安全,你发的那张图是距离爆炸地点三 ...
您发的这几张图片是连续的,比较清楚地看到蘑菇云的变化。
我发的是当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人民日报》号外特刊对外发布的第一张照片。
(58.14 KB, 下载次数: 1)
22:16 上传
当年的《人民日报》号外版
那个白色大概是爆炸后的金属蒸汽,由于它比空气重,在蘑菇云头部上升时落在后面,同时向外扩散形成哪个形状。
四楼正解,只要够劲,无论何种爆炸,都有此现象
一般爆炸都会产生蘑菇云,电视剧都可以看到。。
微信:caoyin513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爆炸蘑菇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