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集体备课记录的有效性

关于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集体备课结题报告(大号字体)3 关于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落水河中学课题组 一、 选题背景 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要求是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遵循素质教育和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备课、讲课、辅导等教学常规方面实行全面改革。备课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起始环节,在教学全程中起着统领作用,必须抓好、抓实。 长期以来传统的备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以“量”为主,形式主义。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停留在数教案的个数和篇数上,忽视了备课的实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2、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创新性的泯灭,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3、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这样,单凭教师的个人能力,较难适应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如果不与有不同专长或强项的教师开展合作,就很难指导学生开展整合性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灵活应用综合性知识。可见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那么,如何立足多变的、多元的、协作的、互动的方式,解决理念问题?如何立足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的要求,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集体备课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二、 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团队合作、探究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也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然后撰写成文,为下一步的上课、辅导作好充分准备。它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引发成员间智慧的碰撞,相互间取长补短,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更实用的教案;有利于学科组乃至学校内学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三、集体备课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做起,从改革传统教学做起,而集体备课,正是体现教师合作意识和拓宽教师视野的有效途径。 2、有效教学研究理论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其中“准备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要求我们教师能集集体的智慧去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既然是一种改造和改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通过集体的努力去把个人的有用经验融合在一起,改造成更便于学生接受的东西呢? 四、集体备课的研究目标 1、通过一定时期的探索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模式。 2、制定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设计和完善集体教案。 3、有效地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5、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整体、稳步推进。 五、集体备课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探讨如下一些问题: 1、集体备课所要求的客观条件、人文环境及相关的配套制度措施。2、集体备课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的模式。 3、集体备课与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关系。 4、集体备课与教师个人课堂教学个性化的矛盾如何协调。 5、如何实现“老、中、青”的优化组合,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6、集体备课是否能尽快有效的提高教学成绩。 六、集体备课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文献研究法。组织人员查阅、学习有关集体备课的理献。 2、经验借鉴法。借鉴阳城四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3、个别实验与全面推进法。先选取部分骨干教师加以实验尝试,成功后再全面推广。 4、案例研究法。通过跟踪集体备课、大量听课,选取典型案例,加以深入讨论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一)、发起、准备阶段 1、理论研究 2008年下学期开学初,为改变教师抄教案,教案和上课相脱节的现状,学校责成部分骨干教师多方搜集有关集体备课的资料,认真研究学习。相关教师通过查阅《和谐课堂管理方法与实施》、《教育学》、《山西教育》等书刊及搜集互联网上相关资料,撰写了《关于实施集体备课的调查报告》,提出了集体备课的意见和建议。 2、 实地考查 鉴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实,学校有关领导于2008年12月初亲自赴阳城四中等名校调查学习,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开展了大分析、大讨论活动。 3、 动员宣传、理论学习 ①、对全校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大家意见。结果显示有90%的教师认为现实中照抄教案的形式,无利于课堂实际教学,反而大大耗费老师的精力,要求进行改革。 ②、集体理论学习。利用例会、教研组活动等形式宣传集体备课的可行性,并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关于实施集体备课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理论。 (二) 、摸索前行、提炼生成阶段 1、本学期一开学,先由七年级、八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尝试实验,并进行一周的全程跟踪听课。通过查漏补缺,向各教研组逐步推广。 2、在实验基础上制定《落水河中学集体备课制度(试行)》和印制《集体教案设计》,各学科铺开集体备课工作。 3、改革实行一个月后,发现部分老师对“要求严格遵照《集体教案设计》上课”这一规定,感到很不适应,感到无所适从。为此,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增加“个人增删”这一环节,允许“求同存异”,可以保留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篇二:“新课标下的集体备课”中期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已逐渐被教师所接受,但如何将新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是摆在广大教师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失去本来价值,流于形式。认为集体备课是教案之和,备课组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分给各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再交给集体备课组长,集体备课等同了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只有将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通过教师间合作教研,以目标共同、智慧共享、过程协同、个体独创等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才能使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样集体备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工作经历、培训经历各不相同的多名数学教师,研究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不断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阶段研究任务,现将本课题中期的工作汇报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理论层面实施情况 课题组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有关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新课程改革理论有关理论,对“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评价“等都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全组人员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参加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地进行新课改的先期实践活动,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全组人员参加新课标指导下优质课评比观摩,多人参加了市级培训。 (二)课题实践层面实施情况 首先,我们规范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成立备课小组,由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商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进行研究人员分工,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严格按计划实施,确保按时高效地进行活动。力争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次,严格按照“主备课人初备——说课――集体讨论——主备人二次备课——课堂实践、展示成果——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骤进行。 1.、主备人初备。集体备课之前,主备人个人提前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手段、方法,提出问题或设想;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主备稿”,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 2、说课。各备课教师要充分准备,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状况,说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前瞻后延,将诸方面的因素进行透彻地剖析。 3、集体研讨。然后其他组员也充分研究教材,搜集教学资源,在主备人发言后组内每位教师都出谋划策,提出补充意见,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集体讨论时,先由主备人围绕主备稿说课,其他教师充分研讨,要求人人发言,共同研讨、集思广益,对备课进行讨论、优化,教研组长作好详细记录。 4.主备人二次备课。主备人根据集体讨论和自己对主备人教案的解读,最后综合集体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执笔撰写,进一步加工、整理、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共性教案,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发挥集体优势,打好团体战。 最后,每次集体备课记录,在备课后交教务处存档。由于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随时研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平时不拘形式的小型备课来弥补,使集体备课更加增强针对性和务实性。 5、课堂实践,展示成果。备课组所有成员按集体备课的教案执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师本人和班级的实际,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主备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展示,其他教师写出评课稿,以便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6、教后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备课组教师要及时交流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三)、中期研究的成果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点、难点,设计好教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研究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通过我们积极探索,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1、营造了更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解决了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一些问题,逐步完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2、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这种三结合,体会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落实了课改要求。 3、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增强了我们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这项校本教研活动,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利于了教师的扬长避短,更利于教师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反思问题 1.当前整个课堂的组织形式还不够理想,课堂的有序性和效率问题,还有待探讨。 2.师生依靠课本的惯性(不善于思考,习惯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或结论),还未彻底改变。 3.目前课堂教学评价还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五、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已到中期,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结题工作,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归纳、提炼。我们一定要按课题组的指示,一步一脚印,搞好本课题的剩余工作,尽心尽力把最艰苦、最复杂的结题工作做好,迈好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希望课题组多给予我们帮助和指示。篇三:关于“挖掘教师潜能,共享集体备课成果”结题报告 关于“挖掘教师潜能,共享集体备课成果”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本文联系我校的集体备课情况,来谈谈如何真正让集体备课发挥作用。 关键词:共享 集体 备课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壮观。但个人独立备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追求独到见解,而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与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应知应会”打了折扣。我校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我们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一个程序化的模式中。而且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呼唤集体备课。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采取了集体备课这样的形式。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可是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备课,由于观念不明确,有时却走了极端。 一、 选题背景 当前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目前部分教师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备课”,形式上是“抄”——抄教材和参考书上自己要讲的教学内容,实质上是“不动脑”——只是照抄教材和参考书上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我上课是有教案的。这是一种简单、被动的“抄袭式”备课。 更有甚者,成为电脑集体备课的“得益者”。继承上届集体备课的教案或者是直接转载名师教案,连抄写的过程都省去了。像上述这些教师这样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否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呢?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 长期以来传统的备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以“量”为主,形式主义。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要求,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停留在数教案的个数和篇数上,忽视了备课的实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2.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创新性的泯灭,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3.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这样,单凭教师的个人能力,较难适应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如果不与有不同专长或强项的教师开展合作,就很难指导学生开展整合性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灵活应用综合性知识。可见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那么,如何立足多变的、多元的、协作的、互动的方式,解决理念问题?如何立足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的要求,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与此同时,如何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集体备课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团队合作、探究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也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意义在于让老师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就是大家一起研究教学,一般是这样的形式,
教师们坐在一起对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以及讨论这节课该怎样上,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年轻人思维活跃,老教师经验丰富,通过交流,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更实用的教案;有利于学科组乃至学校内学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但教无定法,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还应根据自身特长制定能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我想谈一下我校实施集体备课以来的几点尝试: (一) 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我校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实施管理。一般由年级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每个教师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练习)。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导入新课要新颖,大家集思广益,互相交流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借鉴名教师沈峰的优秀课,用谈话式引入,比较赞同,游戏可以用在巩固教学中;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读,要有范读; 注意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大家说到激动处,都会产生争论,甚至于老师能站起来,篇四: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内容提要 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途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于2010年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2010年7月我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立项,几年来,我校课题组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执行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验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7月批准立项。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界定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究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规律可以从理论上使地理教教师和受教育者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增强参与课改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提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强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构建有效教学新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会并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3.促进教师的成长。有效教学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经验型”为“反思型”,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4.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掌握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5.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借鉴或参考,本课题研究旨在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课题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1、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3、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4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课题实施的主要过程及方法 1.培训研究人员,提高课堂研究的水平 我们先后选派出了10多名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有效教学培训、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进行了全校性有效教学教师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校长杨建成、副校长段军亲自参与培训并做专题发言,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深入调查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本课题立项以后,我们围绕学校教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在全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和产生的原因,撰写了调查报告,并提交给校长室,引起了全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注和思考。 3.践行有效教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题研究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专业人员与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备课组内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研究活动。集体活动过程: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备课组成员听课→评课、评价达标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继续开展下一轮研究。聘请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骨干教师到校指导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数学教师宇宏伟老师在校内举行创先争优优质课比赛荣获第一名。经过努力,我们高兴地看到,我校教师大部分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一支既有政治追求,又有专业素质的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众多的有效教学案例。 4.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凡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刊物发表有效教学论文或有效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各级获奖的教师,在评优、年度考核评优中都给予优先考虑。 5.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细节”并非是随意摘取一段,而是要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细节,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如: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从教师角度:对教师讲是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如:教师的设计,不受学生欢迎;学生的突然发问,而教师没有准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等;从课堂教学角度: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的。 2、组织实施教学有效性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们要研究教学有效性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及如何注重细节的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及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研究细节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方案。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推荐《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等学习,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例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习惯了自主学习便会去主动探究,便会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各年级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次的课后作业,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④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⑤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体态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学校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创造多种机会向全市不同层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含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对学生的四方面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宏观把握、让学生主动参与但不违背规则、让学生展示自己但不放纵自己、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 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结论: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善用课堂教学评价等措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总结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年半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实验工作通讯》第20期 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8期 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12期 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分析.《教育学》2001年第12期 张向葵、关文信.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方式的影响.《人民教育》2003年第2期篇五: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 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专业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为主干的新型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4. 促使广大数学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5.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思考的案例专集。 三.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采用“说、讲、评、思、写”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说设计、讲课、评议、反思、写案例”等环节的研讨,达到既可以培训师资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包括: ①如何撰写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②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与情境创设的案例 ③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内容的教学案例研究 ④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对比的案例研究⑤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⑥小学数学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个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07.3——2007.6):准备阶段。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筛选出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并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的数学教学。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申报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 3. 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课题理论学习。1. 2007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讲座。面对现实,学校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必须经历模式化过程。一是案例撰写模式化。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研究的实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为了便于把教学案例研究与教材纵向梳理相结合,按教学领域把教学案例研究划分成若干系列,从每个系列中选择若干典型课例。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至少参与其中一个系列的系统研究。三是案例研究专题化。2.大力学习了课程标准。我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校本培训。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07.7——2009.6):实验阶段。 1.案例生成。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以学校教研为平台,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设计,并组织观摩、研讨,对照新课程理念集体设计改进方案,然后再一次实施教学过程,并写成和体会。程序是:1.选择教学内容与研究主题。2.课题组集体讨论:(1)教学内容包含哪些师生活动,(2)案例主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对教学设计的。3.执教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4.进行课后研讨与反思。5.教学文本案例的写作。我们已经就主题图的应用、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对比研究、数字与编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比较等专题进行研讨,并取得成果。 2.案例研讨。将生成的教学案例结集汇编,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广泛的研讨活动。我校组织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选择优秀的案例参与市、县的案例评比。 3.案例积累。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每人至少要对5篇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地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其中的精华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包括自选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以期实验教师能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理念等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案例研究。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鸡兔同笼问题由六年级教研组组织专题学习,由胡国胜老师授课。 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一是收集整理名师的经历、案例、课例,观看名师的录像课,聆听名师的讲座等,作学名师的演讲。每年组织课题组观看全国和省优质课竞赛的教学视频,并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写案例分析报告。二是请名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指导实验工作。如我们请县教研室孙虎彪老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我们就名师的教学实录作案例研究,写学习随笔,作对比分析。以反思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2009.7——2009.11):评估阶段。 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类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请有关专家评估。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课题组注意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要求课题实验老师学期初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实验每个阶段完成实验小结;还鼓励实验教师撰写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 自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篇,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常规。 我校进行了系列学科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①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星期四是数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专题讲座、“百家讲坛”、课堂赏析、评议反思等为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和经验。 ②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周星期四是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制定了规范和实施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研究为载体,集体探讨单元关键目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与测评模块,把能力评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观察、反思的过程中。集体备课重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考虑“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 。 ③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让学科专家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在同一个课题下,各显才能,并在备课研究中纵览名家案例,博采众长,并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课程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加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④教师学习制度。a.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中均要求自学至少1本课改理论书籍,并需做笔记。b.经常开展学术沙龙研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c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d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e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明确师徒,通过师傅的导育人、导教学、导科研,促使徒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f开展了“学名师”活动。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风格、教学案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写出学习体会。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 3.案例研究训练了教师科研的思维习惯与方法。① 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发现。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但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增添了表现的欲望,擦亮了发现的眼睛。 ② 案例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5.案例研究培养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七.问题与反思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3、案例研究如何创新也是目前比较突出问题。 教学案例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与教师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在案例研究和写作时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怎样快速有效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还存在实践操作的难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觉得,即使在课题后,也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结题报告】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集体备课发言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