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横板反手技术的反手拨球,球的被拨出去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横拍反手拨球要点
转自博乒乓论坛 作者博瑞克
1.基本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
反手拨为了快速衔接正手,以正面击球为基本原则,所以人要面对来球与击球方向, 击球位置在两眼之间(反手攻则偏左), 故站位同正手攻球,
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右手持拍为例)
2.引拍原则,拍不低于肘.&
反手拨重心要压下来前倾些(不是蹲着打), 让视线低些更能准确判断击球. 肘要低拍拿高,
拍子以不低于肘的高度为原则(球低另当别论).&看过不少朋友上传的反手拨视频,引拍大都引到桌面下了, 低引拍就会造成向上发力过多, 吃球角度不够扎实,
击打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打起来费力. 引拍高度最好是同于击球高度, (正手攻也是如此)
来球多高就引多高.
3.反手拨的主要精神
在于前臂的摆动,以肘为轴进行四分之一圆周运动.
肘主动发力的参与不能多 只能在发力初期稍微帶肘前領(領肘), 后面四分之三都是靠前臂外展来带动, 至于幅度多大要看个人技术特质了.&
注意前臂是向前展开 带动肘由后往前(反手攻则是 前臂由左而右展开, 肘由左而右运动,重心也是由左而右配合转移)
.怎样放松击球?&
教练说:"你感觉的到手臂重量,才叫放松. 感觉是用手臂重量去击球,而不是肌肉". 前臂要松摆动,肘关节就要活起来.
3.上臂配合身体与前臂做前后摆动. 至于大臂幅度, 主要由身体先带动领肘,
随后触球时再以前臂展开来带动肘往前, 肘跟上臂本身是不怎么主动发力的 要放松. 球出去之后, 记得上臂跟肘要有个回收还原动作,
不少朋友击球点离身体太远, 原因是肘架在前面一直没收回来(架肘),打久了就会僵硬酸痛,而且影响发力. 要注意,肘只能前后做水平运动, 不得向上抬起击球, 肘不能有高低起伏的运动. 肩关节要松,不要紧绷,让上臂自由些,就像钟摆挂在肩关节下前后摆荡.
(直拍反手推则用肘的力量主动前送)
4.先练前臂再练腕指. 熟练后, 腕指部分,
在引拍阶段稍稍有个后摆就好(15度) , 球出去之后要定住 制动,这样威力就会更大.(如孔令辉示范)
&但初学者还是先固定的好.& 我建议初学者先把前臂动作练好, 刚开始不要有手腕动作, 否则力量容易散掉, 球不容易控制.
松而不垮為原則.
5.于拍型的变化要先豎起再前傾.
&我建议触球前拍型要竖起去迎球 吃球, 触球阶段再前倾压拍型控制弧线(看需求,
适度即可 不要大动作去翻腕包球). 正手攻拉 反手推 反手攻拉
也都是如此,我認為这是基础动作. 不少专业选手在引拍阶段拍子会先前倾,但迎前阶段还是会再竖起击球, 这是腕指的二次引拍,
触球阶段还是有个前倾吃球动作. 看的是吃球瞬间,只看引拍跟收拍的相对拍形是不准确的.
正反手推攻拨 基础都是
竖起迎球吃球, 触球瞬间 手指 调整拍型前倾控制弧线(不是包球那么大的动作,
20~30度就很多了)这样可以让吃球角度厚, 借力充分,
打起来轻松,充分向前发力, 手指用力方力方向与击球方向同时同向.如果是先前倾再后仰, 手指用力方向是倒退的 相反的, 也容易抬起来打, 控制弧线不易, 吃球角度薄 不容易借力,
也容易吃下旋的转.
初学者不必太过于刻板照抄 一定要跟谁的一样, 把握好反手拨的主要精神(前臂运动)& 只要顺畅
感觉协调 放松即可, 幅度大小看个人特色.
6.重心以前后为主. 反手拨重心变化不大,
如要说有,就是运用两腿的"重量交换"来让身体有个由后往前的领动,两脚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轮流放松. 重心交換不容易察觉,因为那种内隐的变化不容易看出,
用身体重量在两腿间交换 这样的感觉来形容可能会贴切些. 根据不同习惯,重量交换有 由左而右 或者 完全居中 或者 由右而左三种,哪种好我不敢果断的说,
但个人经验是由左而右的活动范围较大 灵活 力量大些, 居中的则是以快为主, 由右而左的方式可能比较普遍
容易衔接正手.& 我以第一种违练习的首要原则, 后两者偶尔也会用上,看情况而定.
这点没有标准,就看你自己习不习惯 好不好使力
好不好移动
好不好衔接.
拨球的演进--推拨. 推式的拨球也是一种, 戴老师以前就評論过, 实际情形, 不少选手的
反手拨都是介于推跟拨之间 甚至是攻推之間, 各取所好.但(推)拨与攻之间 还是有明显界定的--
反手推拨都是由后向前击打为主. 反手攻则是由左往右的多, 相对于身体由左往右的横向力量较多.
但完全都是推也不行的 也就是纯靠肘的前后运动来发力(直拍推挡就是如此),
差别在于没有以肘为轴的前臂外展(外旋)动作. 借力挡球还可以, 要主动发力就会有困难. 我早期动作也是孔式拨球, 并非我特别喜爱,
而是自然打出来的 (当时的教练也是这种) , 但后来可能也是其他教练的影响,
前臂动作的甩动加大, 因为这样有利于演变成反手拉.
马龙的手腕动作较大 不建議初学者模仿腕部动作, 不容易做的好
反而有害. 但身体的带动跟上臂的放松做的非常好,值得参考.
转自博乒乓论坛 作者博瑞克
1.基本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
反手拨为了快速衔接正手,以正面击球为基本原则,所以人要面对来球与击球方向, 击球位置在两眼之间(反手攻则偏左), 故站位同正手攻球,
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右手持拍为例)
2.引拍原则,拍不低于肘.&
反手拨重心要压下来前倾些(不是蹲着打), 让视线低些更能准确判断击球. 肘要低拍拿高,
拍子以不低于肘的高度为原则(球低另当别论).&看过不少朋友上传的反手拨视频,引拍大都引到桌面下了, 低引拍就会造成向上发力过多, 吃球角度不够扎实,
击打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打起来费力. 引拍高度最好是同于击球高度, (正手攻也是如此)
来球多高就引多高.
3.反手拨的主要精神
在于前臂的摆动,以肘为轴进行四分之一圆周运动.
肘主动发力的参与不能多 只能在发力初期稍微帶肘前領(領肘), 后面四分之三都是靠前臂外展来带动, 至于幅度多大要看个人技术特质了.&
注意前臂是向前展开 带动肘由后往前(反手攻则是 前臂由左而右展开, 肘由左而右运动,重心也是由左而右配合转移)
.怎样放松击球?&
教练说:"你感觉的到手臂重量,才叫放松. 感觉是用手臂重量去击球,而不是肌肉". 前臂要松摆动,肘关节就要活起来.
3.上臂配合身体与前臂做前后摆动. 至于大臂幅度, 主要由身体先带动领肘,
随后触球时再以前臂展开来带动肘往前, 肘跟上臂本身是不怎么主动发力的 要放松. 球出去之后, 记得上臂跟肘要有个回收还原动作,
不少朋友击球点离身体太远, 原因是肘架在前面一直没收回来(架肘),打久了就会僵硬酸痛,而且影响发力. 要注意,肘只能前后做水平运动, 不得向上抬起击球, 肘不能有高低起伏的运动. 肩关节要松,不要紧绷,让上臂自由些,就像钟摆挂在肩关节下前后摆荡.
(直拍反手推则用肘的力量主动前送)
4.先练前臂再练腕指. 熟练后, 腕指部分,
在引拍阶段稍稍有个后摆就好(15度) , 球出去之后要定住 制动,这样威力就会更大.(如孔令辉示范)
&但初学者还是先固定的好.& 我建议初学者先把前臂动作练好, 刚开始不要有手腕动作, 否则力量容易散掉, 球不容易控制.
松而不垮為原則.
5.于拍型的变化要先豎起再前傾.
&我建议触球前拍型要竖起去迎球 吃球, 触球阶段再前倾压拍型控制弧线(看需求,
适度即可 不要大动作去翻腕包球). 正手攻拉 反手推 反手攻拉
也都是如此,我認為这是基础动作. 不少专业选手在引拍阶段拍子会先前倾,但迎前阶段还是会再竖起击球, 这是腕指的二次引拍,
触球阶段还是有个前倾吃球动作. 看的是吃球瞬间,只看引拍跟收拍的相对拍形是不准确的.
正反手推攻拨 基础都是
竖起迎球吃球, 触球瞬间 手指 调整拍型前倾控制弧线(不是包球那么大的动作,
20~30度就很多了)这样可以让吃球角度厚, 借力充分,
打起来轻松,充分向前发力, 手指用力方力方向与击球方向同时同向.如果是先前倾再后仰, 手指用力方向是倒退的 相反的, 也容易抬起来打, 控制弧线不易, 吃球角度薄 不容易借力,
也容易吃下旋的转.
初学者不必太过于刻板照抄 一定要跟谁的一样, 把握好反手拨的主要精神(前臂运动)& 只要顺畅
感觉协调 放松即可, 幅度大小看个人特色.
6.重心以前后为主. 反手拨重心变化不大,
如要说有,就是运用两腿的"重量交换"来让身体有个由后往前的领动,两脚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轮流放松. 重心交換不容易察觉,因为那种内隐的变化不容易看出,
用身体重量在两腿间交换 这样的感觉来形容可能会贴切些. 根据不同习惯,重量交换有 由左而右 或者 完全居中 或者 由右而左三种,哪种好我不敢果断的说,
但个人经验是由左而右的活动范围较大 灵活 力量大些, 居中的则是以快为主, 由右而左的方式可能比较普遍
容易衔接正手.& 我以第一种违练习的首要原则, 后两者偶尔也会用上,看情况而定.
这点没有标准,就看你自己习不习惯 好不好使力
好不好移动
好不好衔接.
拨球的演进--推拨. 推式的拨球也是一种, 戴老师以前就評論过, 实际情形, 不少选手的
反手拨都是介于推跟拨之间 甚至是攻推之間, 各取所好.但(推)拨与攻之间 还是有明显界定的--
反手推拨都是由后向前击打为主. 反手攻则是由左往右的多, 相对于身体由左往右的横向力量较多.
但完全都是推也不行的 也就是纯靠肘的前后运动来发力(直拍推挡就是如此),
差别在于没有以肘为轴的前臂外展(外旋)动作. 借力挡球还可以, 要主动发力就会有困难. 我早期动作也是孔式拨球, 并非我特别喜爱,
而是自然打出来的 (当时的教练也是这种) , 但后来可能也是其他教练的影响,
前臂动作的甩动加大, 因为这样有利于演变成反手拉.
马龙的手腕动作较大 不建議初学者模仿腕部动作, 不容易做的好
反而有害. 但身体的带动跟上臂的放松做的非常好,值得参考.
引拍阶段前倾然后迎球竖起, 就是为了加大触球角度,
关键是触球那瞬间的变化,才是吃球的关键.
也就是引拍结束仍处于前倾状态&
到了迎前阶段才逐渐竖起, 接着触球时再前倾. (我稱之為手腕的二次引拍)
若不相信可以把动画放慢看. 以下这三个动画都是我说的那样. (三楼附上庄智渊教学分解动作,图文解释的非常明白,跟我的说法一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横板反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