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天然自然形成根雕图片选择的结果吗,天然自然形成根雕图片选择还包括

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专题9.6 生态环境的保护-201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次
资料类型:高考真题
文档大小:2.19M
所属点数: 0.3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3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情解读】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重点知识梳理】
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例1.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考点二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例2.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生态修复
【变式探究】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考点三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的辨析
例3.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变式探究】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归纳提升】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多样性的内容
|决定因素(形成原因)
|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蛋白质多样性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细胞多样性
|变异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物种多样性
|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四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例4.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变式探究】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真题感悟】
1.(2015·山东卷.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答案】(1)水平
(3)生产者
1.(2014·江苏,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2.(2013·上海卷,18)据研究,从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2头大熊猫体内提取36种蛋白质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只有一种蛋白质具有多态性,这说明(  )
A.大熊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
B.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C.大熊猫的蛋白质功能比较单一
D.大熊猫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
3.(2013·江苏,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 d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 d,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4.(2013·重庆理综,7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押题专练】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2.最近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干旱只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3.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不变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升高
4.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将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菜中,使油菜具有抗草甘膦能力。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在公路边的野生油菜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生油菜体内的抗草甘膦基因主要来源于转基因油菜的花粉
B.80%的野生油菜体内出现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含抗草甘膦基因的野生油菜是经自然选择进化出的新物种
D.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物种多样性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D.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从外地引进多种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B.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进行
9.如图表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其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下行池要比上行池中含有更多的N和P
B.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形成的网络结构,可以为矿质离子的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
C.该湿地系统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污染物的排放并维持自身的稳定,说明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两种成分,缺乏消费者和分解者
10.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用脆杆藻能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11.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互利共生 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12.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Ⅰ]________、[Ⅱ]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答案 (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 间接
13.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营养级。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青鱼 |鲢鱼
|学+科+网Z+X|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千焦/(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 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 g洗衣粉和0.15 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加0.3 g尿素 加0.3 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
-----------------------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A.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B.F2中,黄颖的基因型有2种C.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预计植株中黑颖纯种的比例是D.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Bbyy×bbYy时,后代中的白颖比例最大【考点】.【分析】黑颖黄颖(Y)为显要存在,植就为黑颖,所以颖的基因组成为B__黄颖基因成为Y_,白颖的因成为bbyy.纯种黄颖bbYY与纯种黑颖Byy杂交,1为黑颖,基因型为BYy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2:3:1.据此答题.【解答】解:F2中,黄颖F的,颖占F2的,所以颖非黑颖总数比例是A正确;若将进行药离体,计株的基因型BY、By、bY、b,所以植株中黑颖纯种比例是0,C错误;若黑颖与颖杂交,本基因型为Bby×bYy时,后中的白颖比最大,为,D确.故选:【点评】主要考查因组定律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和推理,学生只要在复习时进行:3:3:1转化的针对练,同总结规,不但能提答题效率,还能提得.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sw0001老师 难度:0.73真题:3组卷:2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3215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是共同进化or生物的进化or长期的自然选择.我看参考书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那自然选择还不是原因么?还有.自然选择的基础到底是过度繁殖还是遗传变异.求科学解释.
671捅绵绵臭B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自然选择是共同进化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无机环境与生物共同进化.自然选择的基础是过度繁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所有适应生存环境的物种在进化上都是成功者,物种多样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并且生存下来的答案不止一个(这就是适者生存),比如:蜘蛛能在地球上靠它的能力生存下去,蛇和牛也可以。自然选择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过度繁殖是前提。...
原因:长期的自然选择。是啊一切都有原因和结果啊,不能这样纠缠下去,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确实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基础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是产生新性状的基础叫不准的地方翻翻教材,一切以教材为准
自然选择的基础的过度繁殖。
扫描下载二维码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1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高中生物 & & & 人教2003课标版
知识目标:1.能够从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解释生物多样性。2.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产物。3.举例说明生物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能力目标:1.搜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生物大灭绝的有关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物进化历程中的有关问题。2.以生物进化的观点,从生物与环境适应关系的角度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1.能够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体会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3.体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进化,从而感受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本小节是在学习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解释物种以上分类类群的的宏观进化历程。通过化石所记录的生命进化历程,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等重大进化事件,使学生理解物种形成和物种进化的机制。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分析,理解共同进化的两点含义,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通过简介“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两种不同的进化观点,说明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使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是科学事实,也是科学理论,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总述性、宏观性的特点。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要求“能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知识目标的达成相对比较容易,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较为重要。通过学习,学生应明确地球上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是长达38亿年之久的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而地球的状态依然靠生物来维持、支持和调控,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学习,体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进化,从而感受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等知识,对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化石所记录的生物进化历程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就能总结。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及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在进化上的意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能够理解进化历程中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共同进化是本节重点,通过提供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从而明确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关于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中的“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的具体内容,应让学生课下结合遗传变异知识讨论理解,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 “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与达尔文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学说间的争论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进步又会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1.教学重点:& & (1)共同进化的含义。 & &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进化的机制。2.教学难点: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播放视频: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成过程,理解生物多样性含义。问题1:今天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种是怎样由原始生命逐步进化来的呢?问题2: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面?教师: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如何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活动2【活动】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复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PT同时演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教师:达尔文经宏观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从个体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结合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孟德尔遗传学说,从分子水平回答达尔文进化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从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变化解释生物进化的实质,主要解释的是物种以下的微观进化(小进化)。然而,自然界中物种以上的分类单元是如何进化产生的,今天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基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却难以解释。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来考察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大的时空尺度(30多亿年)观察生物的进化历程,即观察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类群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宏观进化(大进化)。(PPT演示进化时间尺度)“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属于宏观进化的范畴。问题1:在漫长的生命演变过程中,什么证据可以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问题2:为什么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通过研究化石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视频演示:化石的形成)教师: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记录了一个生物进化的时间表,好像一部生物史书,记载了生物界的系统发展概况,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图片呈现: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历程)问题3: 地球上生物类群的进化经历了哪些历程?有哪些趋势?观察图7-11,结合教材125页内容,归纳进化趋势。(结合PPT进化时间尺度表演示,由学生总结进化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归纳进化总趋势)进化总趋势: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水生→陆生问题4:生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变化是否有关?教师:生物的进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而地球环境的改变反过来又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化石记录的地球生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精彩篇章,其中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生物大灭绝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有重要作用。问题5:根据同学们查阅的资料,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视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教师: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原因很多,其中地球大气成分的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大气中的氧气不断的增加、稳定,形成了富氧的大气圈,为寒武纪生物的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问题6: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发生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形成有什么意义?教师:恐龙灭绝的原因归纳起来是因为不适应变化的环境。生物大灭绝改变了生物物种的分布,部分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物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学者普遍认为,正是因为白垩纪伴随着恐龙等大型动物的灭绝,才有了后来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 小结: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进化史,在长达30多亿年的生命史中,一些物种形成了,并逐渐繁盛起来,然后趋于衰落,为另一些物种所代替,最终走向灭绝,就像多幕舞台剧,从一幕到另一幕往往会改变主角,后一幕的生物都是从前一幕已经存在的生物演化而来。问题7:现今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你怎样看待?(图片展示:已灭绝的生物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环境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我们每个同学都义不容辞!
活动3【活动】2、共同进化
教师:无论是化石记录的生命还是现存的生命,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表现出令人惊羡的进化现象。其中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进化现象。问题1:在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PPT演示:事例1:达尔文《兰花的传粉》描述。事例2: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快13米。问题2:①分析这些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捕食者对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益?与社会的联系:“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何启示?教师: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是由于物种之间生态关系的牵制作用,在捕食关系中两个物种都处于不断的进化中。“收割理论”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思维拓展:简介“红皇后假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假说形象解释了生物进化中“你进一尺,我进十寸”现象。物种在积累小的变化,以便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生活、学习中我们要保持一种进取精神,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会有大进步,社会竞争对经济、科技等发展有促进作用。同学们学习上的适当竞争,可以促进共同进步。问题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又说明什么?教师:事例说明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把整个地球生物圈看成一个整体,生物圈可以主动调节整个环境,而不仅仅是生物的被动适应。思维拓展:简介“盖雅假说”, 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教师:地球生物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假说有利于确立全球性的整体观念,保护地球环境。环境教育:纵观生物进化历程,地球上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是长达38亿年之久的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而人类从出现到现在,在地球生命历史上也许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目前地球上的状态依然靠生物来维持、支持和调控,人类对地球环境过多的干预使我们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展示图片)的形成,无不与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并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小结:在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中主角不断地变换,正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才有了今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适应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选择、适应、共同进化,才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产物。(PPT演示总结)
活动4【活动】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问题: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有哪些?(拉马克、达尔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 指出进化理论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说明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继续探索。分析:拉马克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论内容,各自的贡献和不足及对人们思想观点的影响,引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PPT演示)教师:生物进化理论是科学事实也是科学理论,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总结: 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占重要地位。生物进化首先是一个被无数科学证据证明了的科学事实,其次才是科学理论,而且还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理论。
活动5【作业】课堂巩固
活动6【讲授】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注意师生间的自然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合作者、参与者,本节内容涉及知识比较抽象,纯文字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先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然后再学习共同进化内容。调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是在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理解物种以上分类类群的宏观进化历程,用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总体思路来学习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进化论,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生物进化历程的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知识理解相对容易,且关于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事件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一个宏观认识,再学习共同进化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关系。在共同进化内容教学时,增加了“红皇后假说”和 “盖雅假说”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关系,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在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内容教学时,教师通过总结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对人们思想观点的影响,作为对本节和本章内容的总结,通过“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让学生体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进化。本节录像课安排时间是九月初,由于受时间安排的影响,只能借用高三学生上课,而进化论是高二上学期教学内容,此时高三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许多知识已经遗忘,而且当时按课时进度安排,到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正值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由于课时紧张和期末复习,教师对本节内容一带而过,几乎没有展开教学。因此本节录像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不够紧凑,尤其是“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问题没有时间展开,学生未做深入分析,对培养学生建立全面的进化观点有所欠缺。实际教学中按照正常进度进行,要调整好课时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好本节内容教学。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播放视频: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成过程,理解生物多样性含义。问题1:今天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种是怎样由原始生命逐步进化来的呢?问题2:生物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面?教师: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如何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活动2【活动】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复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PT同时演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教师:达尔文经宏观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从个体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结合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孟德尔遗传学说,从分子水平回答达尔文进化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从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变化解释生物进化的实质,主要解释的是物种以下的微观进化(小进化)。然而,自然界中物种以上的分类单元是如何进化产生的,今天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基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却难以解释。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来考察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大的时空尺度(30多亿年)观察生物的进化历程,即观察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类群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宏观进化(大进化)。(PPT演示进化时间尺度)“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属于宏观进化的范畴。问题1:在漫长的生命演变过程中,什么证据可以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问题2:为什么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通过研究化石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视频演示:化石的形成)教师: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记录了一个生物进化的时间表,好像一部生物史书,记载了生物界的系统发展概况,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图片呈现: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历程)问题3: 地球上生物类群的进化经历了哪些历程?有哪些趋势?观察图7-11,结合教材125页内容,归纳进化趋势。(结合PPT进化时间尺度表演示,由学生总结进化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归纳进化总趋势)进化总趋势: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水生→陆生问题4:生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变化是否有关?教师:生物的进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而地球环境的改变反过来又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化石记录的地球生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精彩篇章,其中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生物大灭绝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有重要作用。问题5:根据同学们查阅的资料,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视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教师: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原因很多,其中地球大气成分的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大气中的氧气不断的增加、稳定,形成了富氧的大气圈,为寒武纪生物的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问题6: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发生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形成有什么意义?教师:恐龙灭绝的原因归纳起来是因为不适应变化的环境。生物大灭绝改变了生物物种的分布,部分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物种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学者普遍认为,正是因为白垩纪伴随着恐龙等大型动物的灭绝,才有了后来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 小结: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进化史,在长达30多亿年的生命史中,一些物种形成了,并逐渐繁盛起来,然后趋于衰落,为另一些物种所代替,最终走向灭绝,就像多幕舞台剧,从一幕到另一幕往往会改变主角,后一幕的生物都是从前一幕已经存在的生物演化而来。问题7:现今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你怎样看待?(图片展示:已灭绝的生物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环境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我们每个同学都义不容辞!
活动3【活动】2、共同进化
教师:无论是化石记录的生命还是现存的生命,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表现出令人惊羡的进化现象。其中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进化现象。问题1:在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PPT演示:事例1:达尔文《兰花的传粉》描述。事例2: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钟快13米。问题2:①分析这些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捕食者对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益?与社会的联系:“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何启示?教师: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是由于物种之间生态关系的牵制作用,在捕食关系中两个物种都处于不断的进化中。“收割理论”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思维拓展:简介“红皇后假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假说形象解释了生物进化中“你进一尺,我进十寸”现象。物种在积累小的变化,以便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生活、学习中我们要保持一种进取精神,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就会有大进步,社会竞争对经济、科技等发展有促进作用。同学们学习上的适当竞争,可以促进共同进步。问题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又说明什么?教师:事例说明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把整个地球生物圈看成一个整体,生物圈可以主动调节整个环境,而不仅仅是生物的被动适应。思维拓展:简介“盖雅假说”, 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教师:地球生物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假说有利于确立全球性的整体观念,保护地球环境。环境教育:纵观生物进化历程,地球上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是长达38亿年之久的生物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而人类从出现到现在,在地球生命历史上也许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目前地球上的状态依然靠生物来维持、支持和调控,人类对地球环境过多的干预使我们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展示图片)的形成,无不与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并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小结:在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中主角不断地变换,正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才有了今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适应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选择、适应、共同进化,才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产物。(PPT演示总结)
活动4【活动】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问题: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有哪些?(拉马克、达尔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 指出进化理论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说明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继续探索。分析:拉马克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论内容,各自的贡献和不足及对人们思想观点的影响,引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PPT演示)教师:生物进化理论是科学事实也是科学理论,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总结: 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仍然占重要地位。生物进化首先是一个被无数科学证据证明了的科学事实,其次才是科学理论,而且还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理论。
活动5【作业】课堂巩固
活动6【讲授】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注意师生间的自然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合作者、参与者,本节内容涉及知识比较抽象,纯文字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先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然后再学习共同进化内容。调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是在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理解物种以上分类类群的宏观进化历程,用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总体思路来学习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进化论,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生物进化历程的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知识理解相对容易,且关于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事件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一个宏观认识,再学习共同进化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关系。在共同进化内容教学时,增加了“红皇后假说”和 “盖雅假说”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关系,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在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内容教学时,教师通过总结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对人们思想观点的影响,作为对本节和本章内容的总结,通过“中性学说”和“间断平衡说”,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让学生体验进化论本身的发展进化。本节录像课安排时间是九月初,由于受时间安排的影响,只能借用高三学生上课,而进化论是高二上学期教学内容,此时高三学生已经学过半年多,许多知识已经遗忘,而且当时按课时进度安排,到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正值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由于课时紧张和期末复习,教师对本节内容一带而过,几乎没有展开教学。因此本节录像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不够紧凑,尤其是“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问题没有时间展开,学生未做深入分析,对培养学生建立全面的进化观点有所欠缺。实际教学中按照正常进度进行,要调整好课时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好本节内容教学。
精品导学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