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unix进程 pdf第三世界国家体育活动开展进程体育民族主义

如何理解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试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2007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对外的国家主权平 等和独立自主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在对内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上。它适应全球化趋势、 国际格局演变和时代特征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 族凝聚力的丰富思想资源。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影响将持续长久,如果 能够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维护我国的生存、独立和发展,推动国家团结统一,加 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中国论文网 /1/view-253828.htm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生存;独立;发展   【作 者】花永兰,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法学博士。石家庄,05006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07)02-      On Nationalism of Chinese Nation   Hua Yonglan   Abstract:Nationalism of Chinese Nation has two pieces of implication :on the one hand,it seeks equality of state sovereignty,independence and self-relianc e in external affairs,objecting to hegemony and power politics to safeguard its fundamental interest;on the other hand,it lies in the over-all equality and c 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of China in politics,economy,cultu re and social 1ife in its internal affairs.It applies to the demand of g 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patterns and times traits,has far-reaching historic al and practical bases,and is full of rich thinking resources to carry on the spirits of Chinese Nation and strengthen national cohesion As a modern ideolog y,nationalism will have long―term effect in the future in China.If a benign w ay taken,it will become a marvelous strength for existence,independence and de 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China’s national un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t 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world harmony.   Key words:Chinese Ndevelopment      民族主义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于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维护本民族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权益的思想观念、理论思潮和实践活动,以促进本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 展。”①世界民族主义问题在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幻中凸显出来。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 主 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有突出的表现。国际政治中的实力论 、经济贸易中的保护主义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都在强化着民族意识和国家利益 。全球化全面铺开之际,民族主义的自我保护理念强调着各个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价值,维 护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繁荣时期和国 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主义是国家整合的保证,它可以通过制度变革而被引向民族自 我图强、引向和平竞争”,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应该是一个值得 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何谓“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于1901年在其《中国史叙论》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次年,他又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一文中 ,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中华”一词的内涵作了具体说明,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 ”一词,这里的“民族”具有“国族”的含义。这就是中国人最初使用“中华民族”的由来 和意义。1913年,斯大林在其《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 于民族特征的论述,在批判和借鉴第二国际一些社会党人思想观点和资产阶级学说的基础上 ,首次对“民族”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 个民族定义兼有“文化族群(ethnic group)”和“政治民族(nation,state)”即“国族” 的“内涵”。关于“国族”的内涵和使用,西方学者捷足先登。法国史学家索布尔曾经说道 : 所谓“民族是一个整体,全体公民都汇成一体,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 法兰西民族。”③这里的“民族”实际上指的就是“国族”概念。正是按照上述理解,关 于 “中华民族”的内涵,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审视多民族的中 国,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做出了全新解释,即“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多民族之总称。” ④建立在这样理解中华民族含义基础上的“民族”是指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6 个 民族中的13亿全体中国人民。我们常讲的“爱国主义”中的“国(state或Chinese Nation) ”指的就是由56个民族结合而成的“国族”统一体。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中再次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是“一个伟大 的民族国家”。⑤这个伟大的“民族国家”就是“中华民族”。它包括的内容有:一是凡 在 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 的一员;二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三是对中华民族产生的自豪感;四是对中华民族的 献身精神;五是中华民族意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能够产生 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坚强旺盛的生命力,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始终团结统一,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 精神的伟大力量所锤炼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维护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建民族认同、整合民族国家必须建立在克服对外扩张主义、大民族主 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之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中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民 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政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并走向繁荣富强的民族主 义内在本质要求,体现在各族人民生动的社会实践之中。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具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对外的国家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在对内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 的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上。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保证,二者之间相辅 相成。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的全部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近代以来,追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理 想追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一旦实现,这种追求又转变成为呵护民族主义的襁褓,两者相 辅相成。我们可以从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中获得某些启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未来。清朝 末年,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的爱国志士,都纷纷高举民族主义大旗,把民族主义与解决 中国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和富民兴邦之计,把民族主义奉为立国之 本。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民族主义既是政治家的神圣口号,又是众多学者热衷的信 仰理论,更是广大民众的朴素情结。这三种形态交织在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 动力之一,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⑦梁启超认为,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在于 谋 求国家的独立和兴盛,旨在使中国成为与西方平等相处的国家,并不谋求霸权地位。他认为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 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⑧这就是中国人最初理解的 民 族主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践履的民族主义。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明确提出,“民族 主义是对外国人用的”,是为了“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而为独 立的中国”,⑨认为民族主义“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当年的孙中山立志 “ 振兴中华”,以民族主义为天下倡,使中华民族增强了自救解放的勇气和信心。可以说,近 代中华民族的觉醒,首先要归功于孙中山饱含民主和革命精神的民族主义理想。”⑩新中 国 缔造者毛泽东也曾说:“共产党人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 [11]这就是中国式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它 以实现民 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标志。综上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民族主义具有“被 动”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在外部列强的不断挤压、侵犯下的被动反应,“是西方列强的大炮 给轰出来的”,[12]是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和当今国外有人 散布的 “中国威胁论”以及指责中国在强大起来之后要实行对外扩张的“呓语”风马牛不相及,只 能说明要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要么是贼喊捉贼。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西方一些 国家冷战思维仍然阴魂不散,继“中国威胁论”缺乏依据、停止炒作,“遏制中国”也因不 合适宜、有悖世界和平与发展,因而暂时不再那么明目张胆之后,它们又在国际上鼓噪和炒 作具有狭隘意识的“中国的新民族主义”,[13]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 真正繁 荣强大起来。其实,对西方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态度只能有两种理解:要么是中国坚持国家 主权和民族利益,令西方恼火,这恰好说明中国当前应该强调民族主义的合理性;要么是像 西方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它“将对外部世界构成威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把尚未发生的 事情拿来作证据显然不合逻辑,但历史和国情足可佐证。      三、“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并没有使国际旧秩序马上消失。旧格局下形成的一些 重大矛盾仍在影响着包括世界民族问题在内的许多重大国际问题。虽然说“和平”与“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严格来说,它们“只是现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14]或者说正在朝着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向迈进而已 。   国际旧秩序遗留的东西矛盾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影响。从世界民族问题角度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民族、宗教和领土等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权和主权观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造成对立和冲突。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表现为一些西方大国试图对其“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战略图谋。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长期历史现象。所谓霸权主义是指借助实力手段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的一种国家思想、政策和行为。霸权主义是破坏和谐世界民族关系的毒瘤和阻止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两极格局的终结为霸权主义抬头带来了机遇,美国赢得了美苏争霸战。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于美国仍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占有明显优势,成为冷战后“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中的惟一超级大国。它将继续利用其超级大国的强势地位推行全球单极独霸战略,这使建设和谐世界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如同美国对苏丹、阿富汗、波黑的轰炸一样,都是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与冷战时期打着“反苏”、“反共”的招牌不同,冷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打出“新干涉主义”旗号,并在索马里人道主义救援、海地国内危机解决中根据其双重标准一意孤行。[15]美国霸权主义在军事上主要表现为强化军事同盟,诉诸武力;在意识形态上 主要表现为人权外交,进行思想渗透,强调以西方文明塑造美国领导下的世界,以美国的价 值观和制度改造世界。美国政府所奉行的战略目标的实践已经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生存、 发展的基本权利发生了冲突,从而决定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生存、独立和发展利益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争夺“文明地位”的斗争甚为激烈。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兴起的民族文化回归,是对冷战结局所致且几乎遍及全球的“西化”浪潮的一种回应。当今的国际竞争就是同先进国家的抗衡,在政治上反对西方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强调国家的统一;经济上要取得独立并发达起来,要求成为世界强国;文化上发扬传统,抗衡西化。[16]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周 边情况 复杂,统一祖国的历史使命尚未彻底完成,加之面临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压力,维护国 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民族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 化过程有着正面的作用,因为民族主义所要求的是国家的独立、经济的自治、本国生活方式 的维系,这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真正解放和独立。当人类社会尚处于民族发展繁荣时期,在 民族主义丰富资源的取舍利用上,不能总把“棍子”打在自己头上。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乏自 己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表现为主权与安全 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17]而培养和平开放的普世性民族主义 精神对 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各族人民的 认同感,维护民族统一,促进统一大业的实现;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提高全民族 的团结向上精神;促进对外开放,防止闭关锁国;提高海外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感,激励他们 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避免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对抗,建立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 的国际环境。”[18]民族主义是国家根本利益的守护神。苏联解体的一个深刻教训并 不在于 它试图塑造“苏联人民”或者“苏维埃民族”,恰恰相反,而是在于真正意义上的“苏联人 民”并没有形成,既不能有效遏制“俄罗斯族群的民族主义”和“少数族群的民族主义”的 恶性循环,也不能凭借“国族认同”的凝聚力抵抗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离间,国家的解体 不可避免。”[19]
     四、“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趋势      冷战结束前后,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和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几乎同时兴起。经济全球化带 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化配置,为有效利用资源提供了最大 限度的可能。全球化是一个当今各国各民族都无法回避的趋势,也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加 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契机。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全 面发展离不开全球化,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次错过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积极 契合全球化进程,自觉融入世界历史洪流之中,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20]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进入我国,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国外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大规模交 流都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给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并非尽善尽美的“天使” ,它也有其“魔鬼”的一面:首先,全球化的穿透力影响到国家主权,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国 家权威和国家主权的弱化。它可以冲击民族国家政治稳定,破坏社会的内在功能和结构的协 调性,瓦解其政治权威,破坏其向心力和亲合度,导致主权国家的政治失控,“影响甚至削 弱国家权力范围、权力强度、权力形式以及权力的制度基础和观念”。[21]其次,全 球化在 资源配置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反而恶化竞争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会,削弱其经济 实力。全球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传统上的国家边界对经济分割和屏蔽作用的弱化。虽然说全 球化使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提高,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为进入全球化所进行的经济调 整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要想自己吃上“蛋糕”,得首先给别人切上一大块。也就是说,它在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进一步加深,严重影响发展中 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南北关系的和谐。[22]最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的演进,剥蚀和 涣散发 展中国家的人心,重塑其价值认同。外来“强势文化”的“抢滩”可能使一些国家的文化丧 失吸引力,认同感被削弱,民族国家和价值观的认同基础遭到破坏。   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是自觉融入世界主流文明,还是游离于世界主流文明之外甚至抵 制世界主流文明?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既 不能把自己摆在完全受害的弱者地位置身度外,也不能把全球化想象成世外桃源。参与全球 化,中国需要民族主义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目的在于使中国能够成为全球化的中心成员。? [23]“尤其是中国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目 标后,中国民族主义正在实现从排斥一切民族侵扰向维护非全球化中心成员国自身主权与安 全的转变与觉醒。中国需要构建与传统种族主义相区别的自觉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现代民族 主义。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需要维护民族整体利益的民族主义。在现实 国际政治中,这种民族主义的产生是对全球性国家危机的反应,核心仍然是国家主权利益问 题。在涉及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能向外国反动势力和霸权主 义妥协,构建这种“民族主义是政治上的需要”[24]。在国际冲突频仍、世界秩序不 稳、霸 权主义挡道的现状下,“民族主义无疑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动员的深厚、持久的重要资源,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条件”,[25]是实现国家及民族复兴的一 面旗帜 ,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民族主义在维护主权和独立方面 的力度不仅不能减弱,而且应该加强。休•塞顿―沃特森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利益至高无 上的政治组织学说,民族主义最主要的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26]中共十四大 报告也 指出:“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27]特别 是像中国这种曾经丧失过民族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就更加珍惜并强调来之不 易的国家主权和生存安全。在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 出发”。[28]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根据事 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 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29]中国式和平 开放的 民族主义隐含其中。中国成功收复香港和澳门主权,举国声讨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 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赢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受权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 会等一系列事例表明,积极的民族主义是行之有效的,维护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尊严和国际地 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言人,推动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主权独 立、争取更高国际地位等民族抱负方面不断前进。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 年上的讲话》一文中,“民族”一词出现了33次,“中华民族”一词出现了10次。中国共产 党以清晰的语言表明,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构成了党的使命的核心内容。[30]现代国 家仍然 是世界基本的社会整体单位,是“保护确定的共同体抵御有害的全球性影响,特别是抵御国 家控制力之外的政治及其他事态之有害影响的一个主要装置”,[31]民族国家的根本 利益最终仍然需要自己来加以保障和维护。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实质上体现了发达经济向不发达经济 的扩张过程。发达国家需要的是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资本的最大扩张。中国属于发 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明显是一个后来者,为此她必须为已有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 际经济秩序付出代价。全球化给世界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把另一部分民族和国家 推向了窘迫的境地。1970年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为29个,2000年却增加到 48个。而 这一时期正是全球化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的重要时期。可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所有国家受 益,相反产生了拉大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32]   然而,民族国家自产生以来就负有保护民族经济安全的责任。在今天的国际经济关系中 ,由于不公正的广泛存在,任何国家都会因担心遭遇外来经济势力的威胁而强调自身的生存 与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建立包括经济安全在内的安全 新观念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33]世界经济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危险,保障民族经济安 全就是 经济民族主义的充足理由,如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使控制和掌握资源成为民族国家成功的重要 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34]西方学者西尔斯在《民 族主义 的政治经济学》中认为,国际经济体系运转不畅,并非所有国家都均等地从中受益,由于世 界经济活动存在着限制,一种全球性的普遍解决之道现在还难以实行。因此,全球化的意义 并不是完整的。国家对经济的保护具有客观性和正当性,经济民族主义呼之即出。美国波士 顿大学专门研究民族主义与经济发展的资深学者格林菲尔德,在其新世纪之初的著作中,通 过对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尤其是美国的历史分析得出的中心论点是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 关系密切,“民族主义是导致经济活动一再趋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经济的持续增 长并非自我维持,它需要民族主义的激励和支撑。”[35]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国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趋同,但这种趋 同并没有导致天下大同,反而损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给他们固有的文化传统与民 族特色带来危机。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交流的国际化,伴随经济交流便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 。[36]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但也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西方强 势文化 对非西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其文化主权受到威胁。[37]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 进程中 也面临这种问题。由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华民族更是以自己绵绵流长 的优秀文化支撑着本民族的生存。因此,在接受现代文明时,我们不能以抛弃民族优秀文化 为代价。在此情况下,抗击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弘扬中华文明,就不能不是 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学会“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上,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国 家结构。”[38]加强“国民认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把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作为 构建核心认同的基础。   民族主义文化性的本质内容体现在有利于保存多样而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巩固民族认 同,丰富社会的价值资源和文化生活。“在现代化中国的变迁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 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成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39]人们对历史名 胜的修 复和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就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具有积极意义的保留。文化民 族主义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际间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对 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有利于在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与吸 收,从而使各民族的文化在合理存在的价值认同基础上形成平等开放的发展态势,从而使每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成为全人类文化整合的养分。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恰恰相 反,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透过全球化过程增加相互 共同性的同时,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个性应当得到提升并发扬光大。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强 调的“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中国只有重温和复兴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身特色,才不会 在全球化大潮中迷失方向,实现和平发展。      五、“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民族复兴是百年来处于落后之中的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的不灭梦想。所谓民族复兴 ,不单是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坐标体系中确立中华民族尊严和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全面“和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加速实现现代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首先,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建立和谐民族关系。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剥削阶级制度被消灭了,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生长土壤被铲除了。但是它们所遗留的思想意识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各种狭隘民族主义意识及其社会影响依然存在,国内不和谐民族因素依然存在。随着上世纪末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两种民族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发展蔓延的苗头和新的特征。国际上各种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都导致了两种民族主义在不同范围内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如果任其蔓延,必将延宕社会进步,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指出,“一方面,如果在汉族中还有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 ,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歧视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分裂的倾向”。[40]因此,我党始终坚持反对两种民族 主义而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的工作方针。虽然“反右派”和“文革”期间在此问题上走过 弯路,但我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多数时间里的认识是清醒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是我党的 明确立场。[41]在克服和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过程中,党在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上不断 深化,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明确两种民族主义的矛盾性质,严格区分正当的民族感情、合理要 求与民族主义的界限,划清地方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的界限;坚持把反对民族主义错误 倾向同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落后民族加速发展 经济文化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邓小平认为,在克服两种民族主义过程中,“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是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要以抛弃大民族主义换得狭隘民族主义的抛弃。”[42]江泽民也曾多次提出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重要论述。[43]这些 都有力地推动了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有效克服。彻底抛弃两种民族主义,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 的首要前提。   其次,加速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治国理想 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党把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和向往的和谐社会概念引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来,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次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 主义生动实践。在当代中国,通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 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4] 其根本 目标就是要解决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就是要让中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能 过上比较富裕而又有尊严的体面生活。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这段时间集 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 更加和谐,既反映了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这对完成“三步走” 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形成强大 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克服来自外部的西化、分化和弱化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进步,离不开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各民族的繁荣进步也离不开中 华民族大家庭的支援和帮助,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各民 族与中华民族已经结成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 和各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各民族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发展则 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坚强的保障。   再次,反对“文化分裂主义”,实现团结统一的和谐中国。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 愿望。团结统一不仅是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而且要实现大陆同胞与台湾、香港、澳 门同胞的团结统一,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当前国际上 各种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在渗透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阻挠和破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首 当其冲的便是形态各异的“文化分裂主义”。[45]这种体现在民族问题上的文化分裂 主义主 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以及狭隘的文化本土化运动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 “三独” (“台独”、“疆独”和“藏独”)势力在图谋分裂国家的战略和策略上分别采用 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分裂主义。例如,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加 紧制造“历史台独”、“文化台独”,培育所谓的“台湾意识”、“台湾精神”,企图割断 台湾与祖国的联系,重塑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逐步实现全面“去中 国化”的目的,为“台独”鸣锣开道。近来两岸交流虽有增多,但岛内一小撮“台独”势力 的“急独”步伐也有所加快。陈水扁叫嚣“四要一没有”,称台湾只有统“独”问题,再撞 “台独”红线。台湾当局授意的“中华邮政公司”更名为“台湾邮政公司”表明岛内“台独 ”采取了实际步骤。对于这种肆意肢解中华民族的恶劣行径,全体中华儿女不会坐视不管。 早在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严正指出,台湾问题首先是个 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炎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中华民族 意志的。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时也指出,反对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这是 大局。2004年10月,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世界庄严表明“决不容忍台独”的立场, 体现了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坚定决心。[46] 日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 通过《 反分裂国家法》,“将13亿人心声上升到国家意志”,[47]必将有利于凝聚全国各民 族人民 和世界各地的华人,遏制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 ,实现团结统一的和谐中国。
  与此同时,“疆独势力”和“藏独势力”则主要选择了文化原教旨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 义充当各自所谓“民族认同”的思想武器。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运用文化手段分别为 “疆独 ”和“藏独”张目,从而抛弃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一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同“ 台独”势力打出的“文化牌”如出一辙。   最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 最新表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延伸。和谐世界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和”、“ 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建设和谐世界的发展追求反映了宽容淳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谐 世界是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世界,以此为出发点,中国主张各国应尊重彼此自主选择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 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疑虑和隔阂,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 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各种文明兼容 并蓄的和谐世界。在此过程中,代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精华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 、“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中华民 族精神,建立大中华文化圈,让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厚实的民族底蕴支撑 ,不仅是实现我国文化安全策略的必然选择,[48]而且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谐 相处、合作发展的需要。[49]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能源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观 摩擦等问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冲突不断,这些都与社会畸形发展密不可分。西方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 要从古老的东方儒家文化中寻找智慧以解决问题。东亚诸国经济奇迹的出现更展示了儒家文 明的时代魅力,在全球化中大显身手。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中华儒家 文明的土壤之中,传承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客观地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世界 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其整体性的现代转换还没有实现,而这种价值转换和重 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民族主义的呵护。如果我们的文化能够得到很好复兴,得 到更好的宣扬和推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50]构 造一个无所不在的“文化中国”,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经济交流平台和政治发展框架,有利 于中国未来在国际上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巩固和提升。[51]      六、结束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过去那种带有明显种族优越色彩的排斥西方文化和体制的民族主义已逐渐为国人所抛弃, 而促进发展的务实的民族主义已开始被接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随着国家经 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普遍增强,传统的意识形态至上观念逐渐淡出 社会,给民族主义以更广泛的思想活跃空间。当然,民族主义如果只片面夸大本民族某些特 质的优越性而拒绝、排斥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它对民族现代化的作用就不是推动, 而是延迟甚至阻碍。当民族主义强调和捍卫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谐时,它也“应该接纳外部的 多样化和多元化,接纳一个国家内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语言 等”。[52]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大力挖掘 本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   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坚决反对极端的对外扩张式的“大中华民族主义”,也始终反对狭 隘的人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认同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 主义”,这是和平的和开放的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而不是极端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即民族 沙文主义。侵略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不仅伤害其他民族,更会伤害本民族。中华民族的民族 主义是合理开放的民族主义,它可以成就一个民族的事业。[53]1994年我国公布的《 爱国主 义实施纲要》就明确宣布:“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 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54“必须弄清教唆蔑视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民族主义与热爱自己的祖国之间的区别”。[55]这就要 求我们,在国际上,中国的民族主义要以和平的方式参与其中,在尊重国际规则的情况下, 谋求民族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当前国家之间的活动主 要是围绕国家利益进行的综合竞争,虽然存在着冲突和资源的争夺,但更多的是互利合作。 国际规则也许并不够理想和公平,但解决的途径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加以改变 ,才是世界发展的方向。而在国家内部,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必须落实到国内的基本政治、 经济和文化制度建设,落实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上来,即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最好归宿莫过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6]民 族主义 “在中国的大地上仍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民族利益 的巨大力量”,[57]“在社会中造就一种磅礴奔涌、无坚不摧、奋发图强、同仇敌忾 的民族 情感和内聚力”。[58]不可回避的是,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未来的 影响将 持续长久,如果能够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维护我国的生存、独立和发展,推动国 家团结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就当代而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主义的支撑和推动。“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 ”之要旨于斯矣!      参考文献:   ①参见拙文:《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论纲》,《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尹保云:《民族主义与现代经济发展》,《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3期。   ③[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页。   ④转引自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第32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586页。   ⑥参见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第46 6页;《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118页。本文这种观点的分析方法和 形成受到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重新阐释的民族主义的启发,即 中国民族主义有两种意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⑦[57]张永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新疆大学学报》,2004第1期。   ⑧《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1页。   ⑨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参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 14页。   ⑩参见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11]转引自谢益显:《关于民族主义及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历史地位》,《外交学院学 报》,1997年第1期。
  [12]李存煜:《失去的地平线: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民族心理的演变》,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1988年版,第136页。   [13]西方一些既不了解中国历史也不了解中国现实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宣扬 中国的强大 意味着对外扩张,建立帝国霸权,威胁周边地区和世界安全。可以想一想,这在中国历史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等国力鼎盛时期哪曾有过?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的强盛是世界的福祉。   [14]安卫、李东燕:《十字路口上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 页。   [15]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与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16]戴金发:《论后现代时期的民族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7]朱炳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8]阎学通:《普世性民族主义与中国的崛起》,《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2期。   [19]庞中英:《族群、种族和民族》,《欧洲》,1996年第6期。   [20]参见拙文:《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性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动态》,2004年第1 0期。   [21]杨雪冬:《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 8页;曹 天予:《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22]杜运泉:《论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23]张丰清:《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24][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 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25]金太军:《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26]参见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 页。   [27]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 胜利》,《人民日报》日。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2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 1世纪》,《人民日报》日。   [30]陈志敏、简军波:《理解中国外交政策:以民族主义为线索》,《国际问题论坛 》,2004年秋季号。   [31]George Modelski,Long Cycles in Wold Politics,Seattle,Basingstoke,H ampshire:Macmilan,1987,p.208.   [32]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页。   [33]安卫、李东燕:《十字路口上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 页。   [34]朱炳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35][美]里亚•格林菲尔德,张京生、刘新义译:《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 义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   [36]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3期。   [37]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 91-292页。   [38]宇炎:《“当前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的上升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欧洲观察》,1993年第1期。   [39][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66页。   [40]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红旗》,1980年第1期。   [41]年,党和国家曾经两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 方民族主义 的教育,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 法》都提出“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其中把反对 大汉族主义改为反对大民族主义,这一提法更加切合实际,含义更加丰富了。   [4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43]参见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 社,1994年版。   [44]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解放日报》日。   [4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6]http://www.省略/.   [47]http://cn.news.省略/.   [48]丹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   [49]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50]胡锦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建读物出版社承制,2004年版,第69页。   [51]康晓光:《中国需要文化民族主义》www.省略/home/sms/renwu/ .   [52]程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现代化――维罗里教授访谈录》,《公共理性 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页。   [53]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54]《光明日报》日。   [55]New York Times,October 6,1995,p.B10.   [56]张吉炎:《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看民族主义的归宿》,《世界民族》,199 8年第2期。   [58]陈露、刘秦民:《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社会动员》,《贵州民族研究》,2 005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 妍〕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